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3647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x

《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x

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1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一、句子默写

1.按要求填空。

(1)分野中峰变,________________。

(王维《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

(《<论语>七则》)

(3)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宋人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中“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意境相似。

 

二、选择题

2.小明准备书写一幅古人的诗句寄给出国留学一年的同学,以表达别后的思念之情。

你认为下列最不合适的一项是(   )。

A.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B.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C.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D.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一个学术领域的潜力和活力最终在于能够吸引优秀的年轻一代学人。

         ,在学术态度上更为开放,更不用说正逢一个有大量出土文献的时代。

①年轻一辈的学人已能摆脱五四以来种种文化包袱

②学术训练比此前一两代人来得全面扎实

③经学和文献学这个领域具有这种趋势

A.②③①B.②①③C.③①②D.①②③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括号内的声音:

一种网络汉语修辞的潜能

王东杰

①澎湃新闻的微信公众号二0二0年八月九日发表文章,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官方微博账号“东风快递”的一份征兵文告:

好消息!

好消息!

世界一流、包吃包住的东风快递——招(征)人(兵)啦!

②这份文告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它最后一行采用的特殊的修辞方式。

而澎湃新闻在结语处采用了同样的手法:

看了这么硬(tu)核(wei)的宣传你还在等什么?

③这是近年网络文章中非常流行的一种修辞方式,括号内外的几个字或拼音连起来,分别构成两个不同的单词或短语。

它们放入句中都可以念得顺,但意思完全相异。

④有人将这种修辞方式称为“注音心声体”。

“注音”指的就是其在形式上的特征,“心声”是指它同时为读者提供了两个不同声音。

大部分情况下,括号外的表述都更加“官方”、正式,但括号内所要表达的,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所在:

所谓“招人”,其实是“征兵”;表面上夸奖对方“硬核”,实际却是说其“土味”。

它可以看作两个文本的并置、对比与复合,一个是由汉字承载的公开而“正式”的文本,一个是放在括号里的“半遮半闭”的文本。

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在隐藏信息的同时,又故意将破解其秘密的线索展示给读者,逗引读者去揭开更深层的真相。

隐藏与指点——它同时召唤出两个相反的行动。

⑤“注音心声体”可以视作一种委婉语。

但一般的委婉语意在对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加以修饰、润色,使其看起来不那么直接、坦率、咄咄逼人。

“注音心声体”却恰好与之相反,其目的是“欲”盖而弥彰:

“盖”只是手段,其最终目标还是“彰”。

它将我们在生活中彼此心照不宣的“潜台词”公然摆上台面,同时又假装是“不小心”泄露的——在这个意义上,它又成了“不”盖而弥彰。

⑥单从修辞的角度看,“注音心声体”主要是为了造成一种幽默效果。

它产生于互联网,是一种年轻人的文化,因此也天然带有一种活泼和俏皮的感觉。

在这里我想提出一个有趣的对比,那就是巴赫金笔下的“狂欢节”。

从某种意义上看,“注音心声体”和“狂欢节”不无相似:

它们都是由“民间”发动的,表达了“人民大众”对于“主流”秩序的疏离乃至颠覆。

而且,它们都是通过冷嘲热讽或插科打诨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的,但这两者在精神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和“狂欢节”不同,“注音心声体”所要凸显的是一种清醒,而非沉醉的狂迷,它是个体的或个体之间的交流,而非群体性的耽溺。

⑦相对于“狂欢节”那种刻意的倒置和“革命”精神,“注音心声体”来自更为日常的社会互动情境。

发言者并不刻意地跳出现实,而是很清楚自己就生活在现实之中。

但他又不肯全情投入,而是维持了与现实之间应有的距离——这距离使他保有了刻意冷眼旁观乃至点破现实“合理性”中的虚伪和漏洞的权利。

可是,他也不会采用“狂欢节”那种撕裂一切秩序、决绝抗争的态度去否定现实。

与其说它在批判,不如说它在调侃、揶揄。

与巴赫金“狂欢节”精神不同的另一方面是,“注音心声体”一般不会刻意使用粗话和怪诞、恶心的形象,即使是括号内的语言,它采用的也是“正常”的、可以被公众接受的表达。

⑧“注音心声体”诞生于互联网,与这种发言环境本身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那里既是各种语言现象的催生地和实验室,又较实体性的人际社会更为宽松和自由。

网络为发言者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给了他们将“潜台词”公开化的勇气。

实际上,言语行为所依赖的社会共识的存在,不仅为“注音心声体”的诞生带来了可能,也为它释放其政治潜能提供了保障。

近些年来,“注音心声体”已经不再只是一种“民间”专属的修辞手段,也得到官方的采纳——好比是国王也可以在“狂欢节”中“与民同乐”一样。

⑨同一种修辞形式,可以得到不同社会力量的青睐和使用,自然表明了语言首先还是一种交流工具,具有价值中立性。

然而任何一种语言现象都是从特定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因此也难免会受到其使用环境的影响,而社会环境自有其无法摆脱的伦理向度。

这既体现为人们说了什么,也体现为他们怎样说。

不同的语言表述形式和运用方式,内嵌着人们观察世界和人生的不同视角。

因此,哪怕只是对现象的单纯“描写”,也不可避免地会关联到某种特定的价值导向,说到“注音心声体”,这至少意味着,我们要维持好括号内的声音,使其被更多的人听到,然后再去努力修正括号外的那个世界。

(选自《读书》2021年第1期,有删改)

4.第⑤段中的“‘不’盖而弥彰”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

5.下列选项中,对“注音心声体”的“潜能”,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修辞润色,使其表意温和,半遮半闭中揭示真相而不令人反感。

B.通过插科打诨,达到幽默的效果,使个体之间的交流得以轻松进行。

C.清醒地点破现实生活中某些不太合理之处,委婉地引起修正的注意。

D.为官方发声,借此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起到价值导向作用。

6.作者将“注音心声体”与“狂欢节”进行对比,除“方式”的比较外,还从哪些角度进行了对比?

请简要分析。

7.概述本文的行文思路。

8.张亮同学准备了一些材料,想选择其中一则作为例子来佐证第⑨段画线句的观点,你认为哪一则最合适?

请向他推荐并说明理由。

A.才(hao)华(wu)横(jie)溢(cao)的你们帮着想个别致的名字吧!

B.当遇到老人摔倒时,我们要勇(huan)于(xing)扶(liang)起(zhi)他们。

C.在菜场,他常常会友(wei)好(suo)地对卖菜老大妈笑笑,卖个萌,以便宜的价格买到新鲜的蔬菜。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不老的老木匠

干亚群

①一棵树倒与不倒,得由他说了算。

②他绕树三匝,手上点着一支烟,耳朵上又夹一支。

手上那支是飞马牌的,耳朵上的是五一牌。

旁边围着一群人,年长的目光始终盯着树,眼眶里蓄着不为外人所注意的情绪,有期待,也有不舍。

年轻的则看着他,脸上有掩饰不住的喜悦。

年幼的则懵懵懂懂,一会儿钻进人堆,一会儿挤出人群,用自己的动作制造家有喜事的氛围。

③他若说,这是块料,这棵树便会在众人的呼呼嗨嗨中轰然倒地。

如果他说,还不成材,树便继续立着,伸出它宽宽大大的树杈,盖过屋顶,遮着鸡舍与鸟巢,与村里其他的树一起在风中比比又画画。

④他是我同学的父亲,姓马。

人们有时叫他木匠阿桥,有时称他阿桥木匠,也有的干脆喊他老木匠。

其实他那时还不老,也就三十开外。

他的父亲也是木匠。

老木匠的称呼应该是他父亲的。

可奇怪的是,村人把老木匠的称呼给了他,而他父亲居然也一点都不介意。

原因很简单,他父亲是国家工人,已经不屑老木匠这个称呼,虽然,他事实上也不过是在另外一个镇上的木器厂里上班,干的也是木器活。

但因为身份不同,他父亲从不接村里的木器活,所有的木匠活由他一人包办。

⑤他长得五大三粗,有着杀猪胚的身板。

一对剑眉左右横卧,只是那双眼睛长得有些对不起上面的眉毛,向外看时一只朝里靠,另一只往外斜,似乎是远光灯近光灯装一块儿了。

⑥木匠有一个内容是弹墨线,弹前须用眼睛进行目测。

他闭上右眼,用左眼瞄。

一闭,一睁;再一闭,一睁,用红铅笔在木头上画一个记号。

墨斗在红记号上垂下来,轻轻一“啪”,一条墨线准确无误弹在上面。

削木头时,他闭左眼,右手的斧子利利索索地咬着,啃着,下面是纷纷扬扬的小木片。

⑦木匠的工具最烦琐。

这些工具似乎是一堆抽象的符号,由木匠在所需要的材料上使用,至于是感叹号、逗号、句号,还是问号、顿号,全凭木匠的一颗匠心。

木匠的工具不能随便拿,如谁想借用,得经过木匠的同意,否则,私自拿了肯定会出事,要么工具豁嘴了,要么工具咬人。

木匠得意地说,我的家伙认人,只懂我的手,生手握它,它就不乐意。

⑧随着屋里噼里啪啦,的的笃笃,堆在院子里的木材慢慢浅了下去。

经过木匠的手,它们变得或长或短或窄或阔,由一根根的木料换成条条框框、板板块块的木材。

树上的疙里疙瘩不见了,光滑得像丝绸。

这些还仅是半成品,接下来的时间属于敲敲打打,把条条与框框、板板与块块天衣无缝地进行组合。

⑨他虽然长得很粗糙,五官也似乎没有组装好,但他做的木工活却一点都不马虎,尤其深入主妇心的是他不浪费木料,一根木头取多少料,他心里清清楚楚,按照婶婶们的说法是:

“合门合扣”。

⑩对一个木匠来说,让一棵树找到自己的应有位置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荣耀。

如果让一棵不应该倒下的树倒下,或者让一棵倒下的树做了一件不应该做的物件,那就是木匠的失职。

⑪从某种程度上说,木匠是树的师父。

楝树只能做梯子,柳树最好做锄头柄,樟树做上好的箱子。

就像人一样,人人都是一块料,用对地方是成器,没有用对地方,就是不成器。

一个做木器的手艺人有了老木匠的称呼,是村人对他的尊重,人们尊重他从不败业的手艺。

⑫木匠的工序非常严谨,得一步步来。

砍、削、凿……我们喜欢看木匠刨木。

木匠双手握住推刨,用力向前一推,薄薄的刨花像一条绸带一样从刨子的嘴里吐出来,同时发出欢快的哼哼声,“索……吱咯,索……吱咯”,木匠的两条腿一前一后,身子随着推刨的前进而往前倾,到了木板的顶端,一个紧急刹车,像被谁拽了一下似的,手里的推刨立即往后退。

推刨一个回合,身子配合数个动作。

⑬一块木板得推无数次的刨,刨花一圈圈地堆在脚下,慢慢淹没木匠的双脚。

木匠在刨花堆里进进退退,发出:

 窸窸窣窣的声音,似乎推刨的下嘴唇掉到了地上。

我们低头去捡刨花,把口袋装得满满的。

我们把刨花放在破碗里,当作一碗碗菜。

我们把刨花挂在耳朵上,套在手腕上,甚至挂在脖子上,刨花成了我们的装饰品。

我们晃着,摇着,也吵着,闹着,似乎听到了刨花发出的叮叮当当。

木匠放下推刨,笑眯眯地看着我们,说:

“长大了,我给你们做嫁妆。

”我们嘻嘻哈哈挤在一起,从他脚下捧起刨花,然后鸟一样地飞走了。

⑭木匠很希望他的儿子继承手艺,可惜的是,他儿子,也就是我同学的哥哥,跟他学了三年的木匠活,结果只会做箱子,完全不符合当年“三十六”条腿嫁妆的标准。

他非常失望,叹息儿子不成器。

他可以替树掐算命数,却无法占测自己儿子的命运与未来。

⑮至今,他还没有从老木匠的称呼里退下来。

(有删改)

9.第⑦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10.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对第⑪⑫段进行分析。

11.本文的标题“不老的老木匠”很有特色,请加以评析。

12.乡镇文化部门准备编写《乡村工匠名人录》一书,村里打算推荐老木匠入选,请你为他写一则100字左右的推荐语。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

(宋)葛长庚

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

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

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

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

漏声残,灯焰短,马蹄□。

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

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

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

13.填入下片方框处的字,最恰当的是(   )。

A.狂B.香C.长D.快

14.下列对作品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

A.雄浑旷达B.清新飘逸C.清幽郁结D.洗练自然

15.这首词是怎样表达送别之情的?

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王忠嗣,华州郑人。

父战死,忠嗣时年九岁,入见帝,伏地号泣,帝更赐今名,养禁中。

及长,雄毅寡言,有武略,帝器之。

②信安王祎在河东,萧嵩出河西,数引为麾下。

帝以其年少,有复仇志,诏不得特将。

嵩入朝,忠嗣曰:

“从公三年,无以归报天子。

”乃请精锐数百袭虏。

会赞普大酋阅武郁标川,其下欲还,忠嗣不从,提刀略阵,斩数千人,获羊马万计。

嵩上其功,帝大悦。

③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尝曰:

“平世为将,抚众而已。

吾不欲竭中国力以幸功名。

”故训练士马,随缺缮补。

五年正月,忠嗣佩四将印,控制万里,自国初已来,未之有也。

④帝方事石堡城,诏问攻取计,忠嗣奏言:

“吐蕃举国守之,若屯兵坚城下,费士数万,然后可图,恐所得不雠所失,请厉兵马,待衅取之。

”帝意不快。

会董延光建言请下石堡,诏忠嗣分兵应接,忠嗣不得已为出军,而士无赏格,延光不悦。

河西兵马使李光弼入说曰:

“大夫爱惜士卒,有拒延光心,虽名受诏,实夺其谋。

然大夫已付万众,而不立重赏,何以贾士勇?

且大夫惜数万段赐,以启谗口,有如不捷,归罪大夫,大夫先受祸矣。

”忠嗣曰:

“吾固审得一城不足制敌,失之未害于国。

吾忍以数万人命易一官哉!

”延光过期不克,果诉忠嗣沮兵。

⑤又安禄山城雄武,扼飞狐塞。

忠嗣数上言禄山且乱,李林甫益恶之,阴使人诬告“忠嗣尝养宫中,云吾欲奉太子”。

帝怒,贬汉阳太守,卒,年四十五。

(选自《新唐书》卷六十八,有删节)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数引为麾下(_________)        

(2)吾固审得一城不足制敌(_________)

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会董延光建言请下石堡(     )

A.规劝B.建立C.创立D.提出

18.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果诉忠嗣沮兵(     )

A.阻止B.破坏C.诋毁D.畏惧

19.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若屯兵坚城下,费士数万,然后可图,恐所得不雠所失,请厉兵马,待衅取之。

20.为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

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

21.结合第④段,分析李光弼没能说动王忠嗣的原因。

22.小王同学在《王氏族谱》中发现一首南宋诗人吕南公的诗,其中有几个字残缺,请你根据本文第③段的相关内容加以补足。

我爱王忠嗣,兵威万里横。

只知精士马,不忍______。

____无矜色,三边有肃声。

未知谁愿此,徒用送君行。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山记

陆文圭

①暨居浙尾,北瞰长江,直郡治北,枕江之下有曰君山,以楚黄歇得名①。

山形小而势蹲,无崇岗翳谷以凭阻其高深。

其西南则秦望、青高,其东则由里、启敔、凤凰,诸山环趋而拱揖之。

故君山虽小,最甲于诸山。

每遇春风、花时、秋涛、雪月之景,诗豪墨客游人士女登临而觞咏,行歌而坐啸,山之胜概不可殚述。

②余尝欲卜庐其下为终隐之计,而未果也。

赵君鼎之,家于山之左,朝夕与山相接。

已而避地去家,侨居城西南隅,距山数里所,舍幽邃而阛阓,疑若与山不相闻也。

晨起推其户,故山之青,忽排闼而入,数峰低昂,若远而近,若伫立以俟,若顾眄咫尺而不得语也。

赵君喜而叹曰:

“吾与山有宿缘耶?

何追逐而不相舍也?

”因自号曰一山,而谒记于余。

③余思赵君少时以故国佳公子挟豪贵驰骋,于当年谓功名可唾掌取,时移事改,卒困阨不得志,方求田问舍,皇皇焉无所之,此陈元龙之所窃笑而欲卧君于百尺楼下者也。

然出处殊时,老少异见。

隐居求志,遁世无闷,亦君子之高致也。

试与君倚浮远之栏,呼大江而问之,自楚以来更国几姓,春申之后阅世几人,彼之豪奢富贵朝荣夕悴,殆如秋种之花,而一山苍苍,千岁不改,自古高人逸士所以定舍彼而取此者,□有以也。

④赵君其远返故庐,毋使猿惊鹤怨,以动草堂之灵,余异时樵服拜于庭下,负薪汲水以相从,请分此山一半。

鼎之名孟鐈,少余一岁云。

注:

①黄歇,即春申君,战国四公子之一。

23.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内的虚词是(  )。

A.盖B.然C.乃D.故

24.分析第①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2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第②段写法特点的一项是(  )。

A.整散结合B.以动写静

C.欲扬先抑D.虚实相生

26.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与第③段中画线句所用典故相同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七、材料作文

28.作文。

将方正与圆融的性格集于一身是否会使人形成两面性?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

(1)自拟题目;

(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1)阴晴众壑殊    终南山    

(2)士不可以不弘毅    (3)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

壑、终、弘毅、杜鹃、阳暮。

2.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

A.可翻译为“你离去后就剩下我独自一人,即使身在这繁华的长安城心也空荡荡的。

”表达分别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B.可翻译为“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这是在劝慰友人不要为原别而伤心,表达的是与朋友分别的一种豁达的心情。

而本题要求是表达一种思念之情,不符合要求。

C.翻译为“老朋友你忽然来到我梦里,因为你知道我常把你记忆。

”表达的是对老朋友的思念,以至于来到“我”的梦里。

D.可翻译为“只要彼此相互了解,即使相隔万里也可以成为邻居。

”表达了与朋友之间的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超越了距离,不管远近都在相互思念。

故选B。

3.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该段文字阐述作者对于“学术领域”的看法。

通读题中所给的三个句子可知,“这个领域具有这种趋势”承接开头“一个学术领域……”,所以③应该放在最前面;①②都是说“年轻一辈的学人”,其中②省略了主语,应该是承前省略,所以①在前,②在后。

其实,对于该题来说,只要确定了③为开头,也就可以排除掉另外三个选项。

故选C。

 

4.不掩盖“潜台词”,将其公然摆上台面,使真实意图更明显。

5.C

6.⑴源头,两者都来自民间和大众;⑵精神,二者有较大的差异:

前者清醒(保持距离、冷眼旁观),是个体或个体之间的交流;后者狂迷(全情投入),是群体性的耽溺。

⑶态度,前者不刻意地跳出现实,而是对现实调侃、揶揄;后者追求刻意的倒置和“革命”精神,撕裂一切秩序、决绝抗争地去否定现实。

7.先以征兵文告来引出阐释的对象:

注音心声体。

接着对概念加以界定,并点明其特点。

之后分析其修辞上的特征:

委婉与幽默。

在与“狂欢节”的异同对比中,突出其深层的特质。

最后论及其产生的环境,与所受到环境影响。

8.选B。

括号内的声音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针对现实生活中扶老人被讹诈的情况,要保护好善良助人之士。

【分析】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欲盖弥彰:

想要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暴露得更加明显。

再由原文“它将我们在生活中彼此心照不宣的‘潜台词’公然摆上台面,同时又假装是‘不小心’泄露的”,故“‘不’盖而弥彰”指的是:

不掩盖“潜台词”,将其公然摆上台面,使真实意图更明显。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 “通过修辞润色,使其表意温和”错误,由原文“但一般的委婉语意在对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加以修饰、润色,使其看起来不那么直接、坦率、咄咄逼人。

”可知表述的是一般的委婉语意。

B. 由原文的第六段可知,“注音心声体”“通过冷嘲热讽或插科打诨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的”这是它的“方式”,而不是“潜能”。

D. 由文中最后一段划线句子可知,本选项论述的是“注音心声体”的影响,而不是“潜能”。

 

9.

(1)比拟;

(2)用词生动;(3)语言活泼幽默。

10.第⑪段议论,由选用木料到使用人才,深刻;第⑫描写,动作,拟声,表现高超技艺。

通过多种表达方式,使老木匠的形象更加丰满。

11.

(1)老与不老形成对比,激发阅读兴趣。

(2)不老,指木匠年轻(三十多岁就被称为老木匠);(3)老,指他的手艺被人认可(从不败业的手艺),受到尊重。

(4)没有接班人,至今没有退休。

⑸表达了作者对老木匠的赞美之情。

12.出身乡村,服务乡亲;技艺高超,量才而用;热爱工作(敬业);为顾客着想(用料节省);乡村手艺人的代表。

 

13.B

14.C

15.

(1)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江”“山”“云”“双燕”“飞花”“烟树”“漏声”“灯焰”“马蹄”“斜阳”等景物。

来表达了离别的凄凉哀婉之情。

(2)直抒胸臆,相留相送,魂梦亦凄凉,无语等,直接表达了离别的伤感。

(3)虚实结合,上片实写送别之景,下片虚写离别之后的情景(4)借物写人,以双燕借物写人,表达了离别的不舍。

(5)运用典故,回雁峰,潇湘,含蓄写出了旅途漫漫,形单影只。

(1、2两点只写一个即可)

【分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A.“狂”不符合意境,本词的意境表现行人孤单的旅途生涯。

B.“香”用马蹄尚有踏花余香,来说明主人公驻足不久。

是符合意境的。

C.“长”来形容马蹄,完全不符合,“悠长”形容声,不形容马蹄。

D.“快”说明马儿跑得太快,意境不对。

该词意境惆怅。

故选B。

1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依景物的描写看,如“远”“长”预示行人辽远的去向,“春”“暮”字勾勒出伤神的时令。

“沃”反衬愁肠回绕的痛楚,“烟树苍苍”暗示渺茫难测。

词从“相留相送”写起,一气经过回雁峰、潇湘,直到天涯海角,意境均是深远清幽。

词选用一连串叫人愁绝的景物,“漏”“灯陷”“飞絮”等,多方面渲染愁肠百转,感情深沉郁结。

故选C。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怎样表达送别之情?

”,简而言之是说本词用了哪些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有两种:

直接和间接。

(1)依“相留相送”“愁肠”“凄凉”“无语”等词语判断为直抒胸臆,再从“相送”可知惆怅的原因是离别,直抒离别之情。

(2)词中大量攫取景物如“江”“山”“云”“烟树”“漏声”“灯焰”“马蹄”“斜阳”等景物,可判断为借景抒情,再看修饰“暮远”,“烟树”是烟,“漏声”是残,“灯焰”是短,表达了离别的凄凉哀婉之情。

(3)虚实结合,依“江头”“烟树”点明送别的地方,“双燕语”“酒沃愁肠”点明离别情景等可看出上片实写送别之景,下片“一身将影"已点出离别之后,”魂梦““无语斜阳”是虚写离别之后的情景。

(4)通过“双燕”“飞花”来以物写人,双燕呢喃如人的言语声声,飞花比拟人泪流满面的神态,以此表达了离别的不舍。

(5)用典抒情,回雁峰:

相传北雁南来,从秋到春,不再向南飞过这座山峰,在这暖和适宜的地方度过寒冷的冬季。

王安石诗云:

“万里衡阳雁,寻常到此回”,从此,回雁峰的名声远播,愈为人晓。

潇湘是舜帝的两位妃子——娥皇和女英,词中以“回雁峰”,“湘妃斑竹”的典故含蓄写出了旅途的漫漫,形单影只,凄迷哀怨。

 

16.   

(1)招来,招致    

(2)明白,知道,知悉    

17.D

18.B

19.如果在坚固的敌城下聚集兵士,会耗费几万士兵,这样以后才能攻取,恐怕得到的不能抵偿失去的(不能与失去的相对等),请让我先厉兵秣马(磨好兵器,喂饱战马),等待机会再攻取(夺取)它。

20.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

21.李光弼从爱惜个人名声的角度劝说王忠嗣:

不出兵会招致他人的谗言并需担负不能担胜战的责任。

而王忠嗣则认为

(1))吐蕃倾全国之力守城,难以攻克;

(2)这座城池的得失,无关大局。

(3)不愿意牺牲士兵的生命。

(4)不在乎个人名声与官职得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