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汉》观后感3000字.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364795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二怒汉》观后感30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十二怒汉》观后感30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十二怒汉》观后感30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十二怒汉》观后感30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十二怒汉》观后感30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十二怒汉》观后感30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十二怒汉》观后感30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十二怒汉》观后感30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十二怒汉》观后感3000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二怒汉》观后感3000字.docx

《《十二怒汉》观后感30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怒汉》观后感3000字.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十二怒汉》观后感3000字.docx

《十二怒汉》观后感3000字

《十二怒汉》观后感3000字

  《十二怒汉》这部影片的故事很简单,仅仅是将一个陪审团讨论案情的完整经过展示出来。

但是精彩的讨论过程、演员精湛的表演、完美的镜头衔接加上扣人心弦的对白,不仅呈现出十二个不同个性的人物性格,还彰显了种种社会问题和人性刻画。

下面是3000字《十二怒汉》观后感,欢迎阅读。

《十二怒汉》观后感3000字  不得不说《十二怒汉》('12angrymen')(1957年版)是一部神作,一个半小时的电影中95%的场景都是在一个小屋子中,围绕在12个男人的对话中,故事不复杂,却跌宕起伏,戏剧张力十足,让我欲罢不能。

  在开庭审理之后,12位来自社会各阶层,性格各异的陪审员在一个炎热的午后要决定一个被指控杀害父亲的男孩是否有罪,大家举手表决,11人认为男孩有罪,1位建筑师(亨利·方达饰)认为无罪。

由于决议需要全票才能通过,所以争论由此开始。

第一次表决是值得注意的,在男孩的谋杀案中,有两个目击者,可以说是确凿无疑了,所以人们难免会对出现一个反对者感到意外,有人问'Youreallythinkheisinnocent?

“,建筑师回答'Idon'tknow'。

有人说这个案件证据确凿,所以问'Whatdoyouwant?

','Ijustwanttotalk.''We'retalkingaboutsomebody'slifehere.Wecan'tdecideitinfiveminutes.'建筑师回答。

这一个随后持续一个小时的talk产生了戏剧性的结果,11个人被一一说服,最后都认为男孩无罪。

  一

  对于陪审制度的利弊,我似乎没有评判的资格。

电影告诉我,12个背景不同,性格各异的男人有权利决定一个人的生死,握有这样的权力,你我会怎样做。

证据确凿,有11人认为男孩有罪似乎再正常不过,但11人做出判断的原因却各异,有人本身就对贫民出身的孩子抱有偏见,有人完全相信一切证据,有人根本不关心案情,只想快点儿结束讨论。

一个富有同情心,充满质疑态度的人成了一个另类,他并不肯定自己的判断,有人问'Sohowcomeyouvotenotguilty?

',他说:

'Therewere11votesforguilty.It'snoteasytoraisemyhandandsendaboyofftodiewithouttalkingaboutitfirst.''Supposingwe'rewrong.'在有些人看来,这个suppose和怀疑房子会倒下来一样可笑。

但对于一个事关生死决定的质疑是不可笑的。

为何要让司法案件的结果由可能没有司法知识,甚至没接收过什么教育的人来决定?

因为每个人都可能犯错。

正是对目击者证词的质疑与分析,建筑师使其他人也渐渐意识到案情中的漏洞,从而最后放弃了自己的误判与偏见,选择了否定一个小时前确凿无疑的判断。

  我们似乎可以轻易指出陪审制度的缺点,一群“无知”的人们是多么容易犯错啊,如果没有那位“稀罕”的质疑者,无辜者很可能就被剥夺了生命(例如苏格拉底),或许可能正相反,作恶者也可能因此而逍遥法外。

其实我也很容易找出法官制度的问题,如果一个专业的法官一定能够主持正义,那么司法不公又是怎么回事。

  二

  质疑在有些人的眼中总是坏事的。

或许有些人天生就没有资格作出评判。

国家管理为何不只交给由政治精英和管理精英组成的政府,司法审判为何不只由法律专家来操作,立法工作哪又值得普通民众来讨论。

没有来自普通人的干扰,社会岂不安定到极致了,哪来的维稳问题。

  但有些文明却偏偏选择了“化简为繁”,质疑的力量始终在他们的血液中涌动,这股力量改变了大自然的面貌,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电影就为我们展现了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当12个人中有11人认为男孩有罪时,1个人的质疑仍是有意义的,因为他有权力独立地作出选择,他的声音可以被听到,甚至被采纳。

他们称那种生活方式为民主。

  当我们的先辈在一百年前呼喊着要请来“德先生”和“赛先生”时,他们是否理解了民主的精神意义,科学的真正源头,并深刻体味到了那个文明骨子里的那种力量。

关于民主和科学,我们已经历了不少,学习了太多,但时至今日,有人仍苦恼于我们民主制度的落后,有人仍在思索我们为什么没有大师。

  三

  质疑的力量从何而来?

对于科学,她起源于人们对于真理的追求,一种真正的真理,一种人类理性与客观世界的微妙平衡。

时至今日,科学研究似乎仍是少数人的事务,那群人充满了探索未知领域的激情,加上那么些才华与方法,他们不难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更远。

  科学的高门槛足以将让大多数人在她的宏伟殿堂外选择止步,但民主却天生是为多数人准备的。

在影片结尾,当陪审团的讨论结束后,陪审员们走出法院,各自消失在纷繁的城市人群之中。

不难看到,12个人背景不同,性格各异,其中不乏心存偏见、漠不关心和随波逐流者,就是这群人,最后统一在了一个由同情心发轫的理性判断之下。

人们不是被什么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说服的,是理性让人们认为男孩无罪。

此种理性源自于民众之中,并为民众所接受,并发挥作用,这是对民主的深刻解读。

  有人总要质疑民众是否有足够的智慧或理性,他们是否有资格来质疑“专家”的判断。

我要说,如果科学的理性来自于对纯粹真理的理智判断,那么社会理性则源自于人们对于人的价值与利益的尊重。

人们有质疑的权利,这在于任何人都没有能力涵括所有人的观点,尊重所有人的利益,也就是说,在任何人看来,其他人都可能“犯错”。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分歧。

面对分歧,人类有不同的解决方式,比如“独”裁、比如民主、比如“代表”。

电影中的小房间是民主形式的大缩影,在其中,观点相互对立,价值观不断碰撞,正因为如此,12个人才会是“angrymen',而不是”silentmen'。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在这样的氛围下,没有人是'silentman',也不会有人人愿意做'silentman'。

当12个人最终统一在理性的判断之下时,影片实现了对价值判断统一性的最好解读。

  如果说人类的价值标准深植于理性对于民众价值判断的统一,那么政治则代表了理性对于不同利益诉求的合理统一。

如果有可能,没有人会在利益诉求上选择沉默;如果不是迫不得已,没有人愿意使用非文明的方式需求利益的实现。

利益的博弈场便是政治,而博弈的方式则决定了政治的形态。

  历史上总有那么一群人试图以某种名义涵括一切价值标准,代表一切利益诉求,甚至垄断真理,但他们永远也做不到这一点,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灵魂。

  四

  不得不谈谈所谓的“无罪推断”,这是影片结果的逻辑基础。

陪审团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推翻了所有证据的合理性,有人就会想,这足以判定嫌疑人无罪吗?

是的,因为”无罪推断“假定嫌疑人是无辜的,所以当一切指控都不成立,没有证据能证明他犯罪时,他自然就是无罪的。

  我们经常可以在西方电影上看到穷凶极恶的大坏蛋神气十足地被无罪释放,这是西方”宁可错放三千,不能错杀一个“的生动写照,有人认为这是他们制度的弊病,或许是这样,但与”宁可错杀三千,不能放走一个“相比,哪个更能体现对于人类生命的尊重,这里不言自明。

  一部能带来深深思索的电影才是一部好电影,至少对我来说如此。

12个怒汉平白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文明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也许我们这个文明尚无令人以那种方式愤怒的条件,我们是一个传统上含蓄的民族,一个angryman,同时也是一个silentman,这是个可笑的矛盾,一个发生在大多数”公民“身上的笑话。

《十二怒汉》观后感3000字  《十二怒汉》这部电影其投资成本只有350000美元,其地点自始至终都只是在一间办公室中,故事情节的展开也都是通过这十二个男人在那个下午的言语而推进。

可以说,相对于如今的许多大片来讲,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小成本电影,但是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导演的思想,其深度和广度却让我感觉《十二怒汉》远超现在的许多大片。

在剧中导演所表达的东西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地方:

例如西方的陪审团制度、在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的偏见、家庭暴力与家庭教育、人与人之间的尊重等等一系列司法、哲学、社会各方面所产生的问题,都在这十二个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陪审员之中被淋漓尽致地展现。

此处狐狸想要谈谈自己最有感触的两点:

司法公正性以及对于自己正确立场的坚持。

  1.司法公正性

  在这12个陪审员认定这个孩子是否有罪的讨论过程中,其中一个陪审员一直怒吼咆哮着认定这个孩子是有罪的,即便在一些证据和证词被工程师以及其他几位陪审员指出其中的问题后,这个咆哮者依旧认定孩子是有罪的,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自己执拗易钻牛角尖的性格原因所致;另外一方面就是源于他对这个孩子所存有的偏见!

他一再强调这个孩子是个不务正业、未受过良好教育的小混混,有过犯罪前科,所以他认为这样的人死不足惜。

这个咆哮的陪审员无疑就是个典型的带着有色眼镜看人的社会人之一。

私以为,这样的人正是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用司法体系来改变的其中一类人。

  司法的公正性在于它一定程度上所存有的“机械化”,就是可以抛开一切有色眼镜,客观正确的就事论事。

事有对错,人有好坏,但并不是每件坏事对应的人一定是个十恶不赦之徒,也并不是每个坏人就一定不会良心发现做好事。

司法体系的出现,某种程度上,就是要求人们可以脱离这样的一种偏见来看待事情和当事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样的司法公正性,一方面是在告诉那些犯过错的“坏人们”,他们有重新改过做人的机会,他们依旧还是有被公平对待的权利;另外一方面也是在实践着公平对待每一个人以及遵守人权民主的思想。

正是这样的司法体系在鼓励着我们的社会前行进步,我想这也是许多执政者渴望法治社会的一个原因吧。

  片中几个陪审员常讲的一句话就是:

他们不是要去判定这个孩子是否有罪、是否应该被送上电椅(即执行死刑),但是他们有质疑的权利。

这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但是其实一开始对于我来说是没有理解的,在于我一直对于西方的陪审制度存在错误的理解,以为陪审员就是担当着审判员的职责。

其实不然,通过观看影片后发现,西方的陪审制度其实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在我看来,就是司法感性的部分。

这些人,他们没有一个来自专业的司法机构,而是来自各行各业,但是在陪审团中,他们被赋予了审判他人是否有罪的权利,难道这是儿戏么?

当然不是。

这样的审判,一方面是表达了司法的公正性,表明这个人有罪是可以被大众认可的;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案件审判中的转折点,可以给予办案人员新的思考方向或者成为判决的参考因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或者降低了司法审判出错的可能性。

  2.坚持自己正确的立场

  记得当第一次被问及认定这孩子有罪的原因时,一个陪审员说自己并不知道只是随同大家的看法而认为孩子有罪;一个陪审员在几次投票中摇摆不定地改变自己的立场;还有就是如工程师这样的,可以长时间地坚持自己立场的陪审员。

这样的三种人:

第一种是没有自己的立场;第二种是对自己的立场不坚定;第三种就是坚持自己的立场。

  生活中对于我们立场的拷问并不少。

例如排队打饭,有人插队,这时你该如何反应呢?

是妥协还是提出意见呢?

我曾经的想法是,这只是件小事,反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避免一些争端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然而通过影片以及生活中的思考与学习之后,我明白了坚持自己的立场的重要性。

首先,我知道插队并不对,这是我本就有的立场。

我没有办法去改变所有人,但是起码我可以改变自己,那么就坚持自己的立场!

我不会去插队,也会选择在看到别人插队的时候提醒他:

“先生(或者女士),你这样是不对的,请你遵守排队顺序。

  当然并不是去一味的坚守自己的立场就是好的,前提是你的立场得是对的!

片中咆哮者就是一直坚持自己的立场到底,但是他的立场源于自己的偏见和执拗,并非正确的立场。

所以辩证地讲,要遵守自己的立场,是遵守自己正确的立场!

  如何坚持自己正确的立场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横冲直撞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不妨看看片中的工程师。

片中几次投票表决男孩是否有罪令人印象深刻,比分从一开始的无罪比有罪1:

11到最后的12:

0可以说是大逆转!

那么工程师如何凭借己身说服其余十一个人的呢?

私以为原因有三:

首先是工程师可以勇敢地、敏锐地指出自己在证据或者证词中看到的疑问和错误,后来他也和其余几位审判员合作证实问题的存在。

其实在最一开始的时候,不难看出工程师并没有什么充分的理由来质疑案件的证据,疑问都是一点点的在讨论过程中不断被发现、被放大的。

再就是工程师善于倾听他人,在面对如此强烈的反对声音时,他依旧从容,也给了其余十一个人抒发己见的足够空间,继而一一回应。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工程师在面对一切的非议的同时,由始至终都怀着对生命的重视,不能草菅人命的信念,对司法正确性的坚持!

他对信念的坚守令我敬佩。

  《十二怒汉》,导演将这部“小”电影拍出了“大”电影的水准,这部半个世纪以前的老电影如今依旧深入人心。

《十二怒汉》观后感3000字  《十二怒汉》能够成为经典,能够攀登律政戏的高峰,绝不在于剧情的精妙或者主题思想的深刻性、哲思性。

但我这一番话,并不否定其在主题、剧情编排、角色塑造等方面做得非常精良。

与黑泽明的《罗生门》一样,《十二怒汉》是一部关于法、人情、立场、判断的思辨性影片,但尤为值得称道的并非内容,而是如何展现内容的手法。

例如,《罗生门》的主题简单直接,而其叙事结构被后人多次运用,自成一派,称之为“罗生门结构”,如同希区柯克拍的一系列悬疑片一样,风格固定之后,就被后人多次模仿其手法,成了“希区柯克式的悬念”。

《怒汉》一片的场面调度手法,是“密室电影”(或称为封闭空间电影)场面调度的典范,单一的场景,没有多余的演员,没有分支故事,甚至没有倒叙插叙,几乎按照现实的时间顺序来推进故事的发展。

如此单一的影像,就需要场面调度的精准和多变,而实际上,《怒汉》把握得非常巧妙,真正把场面调度融于剧情内部,同时跟角色塑造相关联,突出人物个性。

  场面调度是在银幕上创造电影形像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段,指演员调度和摄影机调度的统一处理,被引用到电影艺术创作中来,其内容和性质与舞台上的不同,还涉及摄影机调度(或称镜头调度)。

电影的场面调度最终都体现在镜语之中,从镜语的最一般意义上说,有两种场面调度:

第一是大景深、长镜头的场面调度;第二是中小景别、短镜头的场面调度。

前者主要用于不同表演区的场面调度。

  《十二怒汉》把第一种场面调度运用到极致,把长镜头用得近乎无形,功力可谓深厚。

导演采用的是跟踪式长镜头,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法院外的台阶上对法院的仰视,到了第二个镜头,很自然的转换为法院内二楼上对大厅的一个俯视,本来会有一个切换切换到法庭上,但导演不是这样做的。

当镜头注视着大厅中央的图案时,一个人从镜头前经过,镜头马上将中心很自然的转移到他身上,随着他摇了过去,那人走过电梯,电梯里出来一个人。

镜头又很自然的跟着出来的人走,就这样很自然的转了三四次手,镜头从一个人身上转移到了他经过的法庭的门,然后切换到法庭上。

这样的开头,用长镜头场面调度吸引观众,就已经奠定了这部用摄像机说话的作品的技术基础。

这同时让我想起了香港警匪片《大事件》开头无懈可击的7分钟长镜头,从警察埋伏到警匪开战,一气呵成,堪称经典。

通常这类高难度的场面调度的影片,都会强调演员自身表演的自然性。

  回到《怒汉》,陪审员进入了讨论会议室,这也是影片开始后不久,之前将被告席上孩子的脸和会议室重叠了很久暗示了他的命运就要在这里决定,进入会议室后在每一个陪审员面前晃一下的长镜头,至少有五分钟。

12个人的性格,在最初的这几分钟里已经通过镜头的巧妙运动得到了充分的呈现,镜头聪明的穿梭在人前人后,利用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不同的景别来表现人物之间的躯体动作和基本姿态,镜头最终定格在一个表示反对的恶人那里,也为后文埋下伏笔。

  影片接近十分钟的时候,这个交代人物的长镜头从亨利•方达扮演的主人公身上切换,他离桌子最远,镜头如果再次运动到靠近窗户的他,就显得多余和累赘了,因此镜头马上产生剪辑点进行切换,从而顺利过渡接下来的事情。

  其实老电影大多场景单一,如《电话谋杀案》《后窗》等,放到现在来说,利用一个主要场景就能完成叙事的影片被归为“封闭空间电影”或者“密室电影”。

这类电影最考验演员的表演功力以及导演和摄影师的场面调度能力,因为假如生硬调度,影片就如死水一般,毫无亮点,毫无节奏可言。

影史上最极致的密室电影是西班牙惊悚片《活埋》,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棺材里面,只有一位人物,他的行动目的就是从棺材里逃出生天。

但我要说的是,这部极致的密室电影,其场面调度并不难,更多的是利用一种视觉假象去安排摄像机的布局以及利用演员真实自然的面临险境的表演方式来维持电影的进行。

而像《十二怒汉》这种考究人物、对峙、心理角逐的影片不同,它人物众多,也性格各异,仅靠对白去产生戏剧冲突。

所以,为了好看,场面调度一定也要使得故事产生戏剧冲突。

导演是如何做到的?

  影片首先把摄像机的引导者一职交给了持反对意见(即认为小孩无罪)的8号陪审员。

8号的行走,说话都引导着镜头移动。

影片16分钟左右,镜头轮流给演员脸部特写,让他们叙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轮到下一个该发表意见的人说话的时候,都是先声入画。

突然,从2号移动到4号的时候,就插一无礼老头的意见,马上突显其个性。

这在后来经常在长镜头运动中切换脾气暴躁的3号的功能一样,都是为了突显人物,加快节奏,加强冲突。

23分钟左右,镜头从3号的钱包里面的照片拉出,拉镜头至斜侧全景,渲染开始充满火药味的气氛。

到了26分钟,原本说好的按照1至12号顺序轮流发表意见的规则被3号打破,由此影片陷入真正的争论之中。

一个细节处理得很好的是,运动长镜头的时候,尽管焦点在于争论,但同时跟踪陪审团团长1号去取证物凶刀,完成一个完整的交代,同时展示出摄像机高难度的运动方式,也让演员的表演得到完整性表达。

  29分钟左右,当独自投无罪票的8号拿出跟凶刀一模一样的折叠刀时,全场震惊,站起来,这虽然只通过几个短固定画面来交代,但足以又提升一下节奏,增加戏剧性,让影片开始有了要转折倾向。

到了31分钟,影片首次出现音乐,8号提议大家再次投票,他弃权,如果当中有人持无罪票,则继续追究下去。

结果,这个关键的时刻,摄像机的移动速度放慢了,准确来说是跟随了音乐的节奏。

终于,秘密的书面投票当中,真的有一个人投无罪票,成为全片的第一个转折点。

37分钟后,8号去洗手间洗脸,跟两位持有罪票的陪审员交谈,这一幕算是当做舒缓情绪,或者调剂节奏的一幕不多余但绝不重要的场面调度,从剧情编排上来说,恰好成为故事走向的分界点,让观众更高度集中关注以下剧情走向。

  接近40分钟的时候,全场只有8号一人站着,此时他再次成为了摄像机的引导者。

事实上,全片的主要引导者有五个:

团长1号,暴躁的3号,赶着看球赛的7号,一开始就坚持小孩无罪的8号,以及无礼、具有偏见的的10号。

也就是说,摄像机的运动重心放在持反对票的人物身上,尤其是性格鲜明的那几个。

而作为“公义”的8号,从一个人的坚守再到让大家产生合理怀疑,这是一个在意见上占绝对性的主要人物,无疑成为了场面调度中最要突出的调度元素。

  尽管全片以对白为主,但中间有一幕也非常能够体现出编导场面调度上的细节完胜,即8号模拟演示一位瘸腿老证人如何从房间走出门口的过程。

镜头从简单的摇镜转化为特写跟镜头,然后移镜,从低拍到升机位俯视拍摄,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物运动过程,对演员的走位安排得十分精准。

  这部从时序上也几乎跟影片外部的现实时序相同的“即时同步电影”,把空间调度和时间调度精准融合,不得不说成为了电影中的场面调度的先锋案例。

从安排剧中人物的站位和移动、把人物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来、剖析冲突的内涵以及突出人物的行动,水到渠成,巧夺天工,把作为影像表现力的灵魂的场面调度拿捏得无法复制的地步。

《十二怒汉》从这一技术层面来说,已经完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