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文阅读五.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67450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外古文阅读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课外古文阅读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课外古文阅读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课外古文阅读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课外古文阅读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课外古文阅读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课外古文阅读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课外古文阅读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课外古文阅读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外古文阅读五.docx

《课外古文阅读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外古文阅读五.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外古文阅读五.docx

课外古文阅读五

古文阅读训练(五)

(一)朱文公受骗(12分)

 朱文公①有足疾,曾有道人为施针熨②之术,旋③觉轻安。

公大喜,厚谢之,且赠以诗云:

“几载相扶藉瘦筇④,一针还觉有奇功。

出门放杖儿童笑,不是以前勃窣⑤翁。

”道人得诗径去。

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针时。

亟令人寻逐道人,已莫知其所往矣。

公叹息曰:

“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诗误他人尔。

【注释】①朱文公:

即朱熹,南宋儒学大师,谥“文”,故称朱文公。

②熨:

中医学名词,俗称“热敷”。

③旋:

一会儿。

④筇:

竹名。

⑤勃窣:

匍匐而行。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4分)

(1)道人得诗径去()

(2)足疾大作()

13.对文中划线句句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某人不想得罪他,但是想要追回她的诗。

B.某人不想惩处他,只是想要追回她的诗。

C.我不是想要得罪他,但是想要追回那首诗。

D.我不是想要惩处他,只是想要追回拿手诗。

14.文中表现朱文公受骗的句子是(3分)

15.从朱文公受骗后的表现来看,他是个的人。

(2分)

(二)以身居作(12分)

梁鸿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他舍。

乃寻访烧者,问去所失财物,悉以豕偿之。

其主人犹以为少。

鸿曰:

“无他财,愿以身居作。

”主人许。

因为执勤不解

邻家耆老察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

于是,始敬鸿,还其豕,鸿不受。

偿之方去。

【注释】

解同“懈”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4分)

(1)曾误遗火遗()

(2)还其豕还()

13.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的主人尤其认为(得到的补偿)很少。

B.房子的主人还认为(得到的补偿)太少。

C.他的主人还认为所得到的太少。

D.房子的主人尤其认为得到的太少。

14.梁鸿赔偿“烧者”的方法是

(1)

(2)(用文中词句回答)(2分)

15.上文表现了梁鸿具有的品质。

(3分)

(三)(12分)

曾巩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少及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及之异。

神宗尝问:

“安石何如人?

”对曰:

“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①,以吝故不及。

”帝曰:

“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曰:

“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注释:

①杨雄:

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

1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4分)

一时工作文词者()以吝故不及()

13.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巩)就对王安石有了不同的看法。

B.(曾巩)就觉得王安石很奇特。

C.(王安石)就对曾巩有了不同的看法。

D.(王安石)就觉得曾巩很奇特。

14.曾巩认为王安石及杨雄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15.本文表现了曾巩、等形象特征。

(3分)

(四)郭氏之墟(12分)

昔齐桓公出,见一故墟而问于野人。

对曰:

“郭氏之墟也。

”复问:

“郭氏曷为墟?

”曰:

“善善而恶恶焉。

”桓公曰:

“善善恶恶所以为存,而反为墟,何也?

”曰:

“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

彼善人知其贵己而不用,则怨之;恶人见其贱己而不好,则仇之。

夫及善人为怨、恶人为仇,欲毋亡得乎?

1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4分)

(1)见一故墟而问于野人()

(2)善善而恶恶焉()

13.对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恶人看见他比自己低贱而不喜欢,就仇视他。

B.恶人看见他看轻并且不喜欢自己,就仇视他。

C.恶人见他比自己低贱且品行不好,就仇视他。

D.恶人见到他后觉得自己低贱不好,就仇视他。

14.郭氏城址终成废墟的原因是。

(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15.“郭氏之墟”给人的启示及《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出的的建议较为接近。

(3分)

(五)林琴南友菜佣(12分)

林琴南早年贫甚,授徒奉母,时苦不给①。

一日,有卖菜佣②弛担息其门首,出见,及语。

菜佣自言家止一母,负贩所得,以供甘旨外,无他求。

林叹曰:

“若然,我侪③之友也。

”菜佣谢弗敢当,林曰:

“若无然。

我侪操业不同,能孝母一也,我今友汝矣。

【注释】①时苦不给:

时常苦于生活不能维持。

    ②佣:

受雇出卖劳动力的人。

  ③侪:

同类,同辈。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1)菜佣自言家止一母(      )    

(2)我侪操业不同(      )

13.以下对文中画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背菜卖得的钱,除了母亲外,没有其他人需要供养。

B.背菜卖得的钱,除了用来供养母亲外,没有其他的要求。

C.背着母亲贩卖所得到的,只能用来养家,其他都没有要求。

D.背着母亲买菜赚钱,只能用来养家,其他都没有要求。

14.菜佣“谢弗敢当”的原因是          。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5.文中林琴南及菜佣在生活境遇上的共同点是    ,二人共同拥有的品质是    。

(3分);

(六)归计决矣(12分)

及曹操自平汉中,欲因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之又难为功,护军不知进止何依。

操于是出教,唯曰:

“鸡肋”而已。

外曹莫能晓,修独曰:

“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

”乃令外白稍严,操于此回师。

修之几决,多有此类。

1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公归计决矣(      )        

(2)操于此回师(      )

13.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想进一步讨伐刘备,但没有得到前进指令;想守住汉中,又难以奏效。

B.想进一步讨伐刘备,但不能够前进;想守住汉中,又难以奏效。

C.想进一步讨伐刘备,但没有得到前进指令;想守住汉朝,又难以奏效。

D.想进一步讨伐刘备,但不能够前进;想守住汉朝,又难以奏效。

14.杨修由“鸡肋”揣摩曹操回师的依据是“          ”。

(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15.这件小事表现了杨修聪明但      的个性,表现了曹操        的个性。

(3分)

(七)(12分)

杨万里①宋名士也。

韩侂胄②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

属万里为之记,许以高官。

万里曰:

“官可弃,记不可作。

” 侂胄恚,改命他人。

侂胄专权日益甚,万里忧愤成疾。

遽闻侂胄用兵事。

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日:

“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报国无路,惟有孤愤!

”落笔而逝。

        (节选自《宋史 杨万里传》) 

注释:

①杨万里:

南宋著名诗人,力主抗金。

②韩侂(tuō)胄:

南宋重臣,专权十多年。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      

(1)许以高官 (   )      

(2)记不可作(   ) 

13.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侂胄独享大权每天有很多好处,杨万里忧伤愤恨。

 

B.侂胄独揽大权日渐严重,杨万里忧愤而病。

 

C.侂胄独享大权每天有很多好处,杨万里忧愤而病。

 

D.侂胄独揽大权日渐严重,杨万里忧伤愤恨。

 

14.“万里恸哭失声”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5.从选文看,下列对杨万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刚正不阿    B.忧国爱国    C.爱憎分明    D.孤傲清高  

(八)子奇治阿(12分)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

既而君悔之,遣使追。

追者反,曰:

“子奇必能治阿。

”齐君曰:

“何以知之?

”曰:

“共载皆白首也。

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

”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济贫困,阿县大治。

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攻之。

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注』①阿:

阿县,现山东境内。

    ②铸:

熔铸。

    

12.解释加点字。

(4分)

(1)齐君使治阿    使(    )        

(2)以私兵战  兵(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济贫困”(3分)

14.追者认为子奇必能治阿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5.读了这则故事后,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至少两点)(3分)

?

                        ;‚                          

(九)桓公知士(12分)

齐桓公深知宁戚,将任之以政。

群臣争谗之,曰:

“宁戚卫人,去齐不远,君可使人问之。

若果真贤,用之未晚也。

公曰:

“不然,患其有小恶者,民人知小恶忘其大美,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乃夜举火而爵①之,以为卿相,九合②诸侯,一匡③天下。

桓公可谓善求士矣。

【注释】①爵:

大摆筵席  ②九合:

多次联合  ③一匡:

安定统一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将任之以政  (    )  

(2)以为卿相    (    )

13.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是    (3分)

A.宁戚是卫国人,(卫国)离开齐国不远,您可以派人去调查他。

B.宁戚是守卫者,到齐国上任不久,您可以叫人去问问他的情况。

C.宁戚保卫人民,消灭齐国时间不久,您可以让人调查这件事了。

D.宁戚是卫国人,(卫国)及齐国距离不远,您可能派人问过了吧。

14.齐桓公认为“失天下之士”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2分)

15.从这件事看出,齐桓公比群臣高明之处在于    (3分)

(十)互不相师(12分)

《世说新语》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

“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①?

”元方曰: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②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③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

“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元方曰: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④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①履行:

实行,做。

②绥:

安抚。

③恣:

任凭。

④师:

学习,效法。

1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⑴久而益敬(  )  ⑵异世而出(  )

13.对画线句“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我去的时候曾担任邺县县令,正好在做这事。

B.我以前曾经担任邺县县令,正是做了这些事。

C.过去我独自担任邺县县令,正好能实践这些事。

D.我曾独自担任邺县县令,正是做了这些事。

14.根据上文回答问题。

(6分)

⑴文中“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是委婉地回答袁公之问,如果陈元方直截了当回答,他可以说:

“    。

”(请用元方的口吻)

⑵原文中,袁公听到陈元方回答后的反应应该是    。

古文阅读训练答案(五)

(一)(12分)

12.

(1)离开

(2)发作(2+2分)13.D(3分)14.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针时。

(3分).

15.洁身自好,看重自己的名誉(2分)

(二)(12分)

12.

(1)留下,遗留(2分)

(2)归还(2分)13.B(3分)14.

(1)以豕偿之(1分);

(2)以身居作(1分)

15.诚实、有责任感(3分,答对一点给2分,意对即可)

(三)(12分)

12.

(1)写(2分)

(2)比得上,赶得上(2分)13.A(3分)

14.吝于改过(2分)以吝故不及(1分)15.有才华(才华出众)乐于举荐人才有识人之明。

(3分)

(四)(12分)

12.(4分)

(1)旧的

(2)友好,亲善13.(3分)B14.(2分)及善人为怨、恶人为仇

15.(3分)亲贤臣,远小人

(五)(12分)

12.(4分)

(1)只有    

(2)职业13.(3分)B

14.(2分)二人身份不同(菜佣觉得自己的地位比林琴南低)

15.穷困(独自供养母亲)(1分);孝顺(2分)

(六)(12分)

12.(4分)

(1)回去(2分)

(2)军队(2分)13.(3分)B

14.(2分)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15.(3分)张扬心有城府(写对一个即得2分)

(七)(12分) 

12.

(1)应允,答应

(2)写作,创作13.B14.杨万里突然听说韩侂胄发动战争。

(或起兵打仗)15.D

(八)(12分)

12、

(1)派遣(2分) 

(2)兵器  武器(2分)        

13、熔化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拿出粮仓里的粮食来救济贫穷的人民(3分)

14、因为和子奇同去阿县的都是富有经验的老人,子奇能虚心向他们求教。

凭借老人的智慧,年轻人决断,相互配合,必能成功。

(2分)

15、①自古英雄出少年;有志不在年高;②得民心者得天下ƒ要虚心听取长者的意见(3分)

(九)(12分)

12.(4分)

(1)  任用  

(2)担任  

13.(3分)A

14.(2分)知小恶忘其大美    

  15.(3分)知人善用 

(十)(12分)

12.(4分,每个2分)⑴更加,更  ⑵不同,不同的

13.(2分)B

14.(6分)⑴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3分)  ⑵面有惭色(如果学生答到“赞赏、肯定”也可)(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