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填采矿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72143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5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充填采矿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充填采矿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充填采矿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充填采矿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充填采矿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充填采矿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充填采矿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充填采矿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充填采矿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充填采矿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充填采矿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充填采矿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充填采矿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充填采矿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充填采矿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充填采矿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充填采矿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充填采矿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充填采矿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充填采矿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充填采矿法.docx

《充填采矿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充填采矿法.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充填采矿法.docx

充填采矿法

第十二章充填采矿法

§1充填采矿法概述

一、充填采矿法特点:

凡是随着回采工作面的推进,逐步用充填料充填采空区的方法叫做充填采矿法。

充填采矿法也将矿块划分为矿房和矿柱两步骤回采,先采矿房,后采矿柱。

矿柱回采可用填法,也可以考虑用其他方法。

矿房的回采是采一分层,把矿石运出,随后充填这一层,然后再采一层,再充填一层。

依此循环,直到到全矿房采完为上。

一采一充或两采一充。

二、充填采矿法的发展情况

充填采矿法在国内外金属矿山应用的历史悠久,古代就用采掘的废石留在采空区的办法来采矿,发展到现在的机械化作业的充填采矿法。

(1)国内情况

充填采矿法在金属的矿山应用情况也是变化的,有起有落,开始应用的比较多,后来减少了,现在又兴盛起来。

目前仍然有日益增加的趋势。

全国约有20多个冶金山采用了充填法,不是今年的统计数字。

[参考资料]①我国的红透山铜矿、凤凰山铜矿、铜录山铜矿、焦家金矿、凡口铅锌矿、湘潭锰矿、黄沙坪铅锌矿等都使用充填采矿法。

黑色金属矿

有色金属矿

1955年统计

54.8%

38.0%

1963年

0.7%

0.7%

1970年

6%

7%

③国内使用充填法的历史情况

1)解放时期——我国仅有少数几个冶金矿山采用干式充填采矿法、水砂,胶结充填法还没有用过。

2)大跃进期间——各种高效率的采矿方法在冶金矿山中大力推广,有些原来采用干式充填采矿法的矿山,改用了其他方法,故充填法比重急剧下降。

3)1964年——我国凡口铝锌矿开始使用胶结充填法。

4)1965年——我国某矿山南矿由于采空区的面积过大,发生地压活动,故开始了尾砂充填空区的试验。

后来其他矿又进行了胶结充填法试验。

5)1966年——湘潭锰矿第一期扩建设计,采用3水砂充填壁式采矿法。

1969年投产,用到现在,对防止内因火灾取得了较好效果。

6)1967年——黄沙坪铝锌矿采用了干式充填采矿法,同年铜矿也曾试验采用充填法。

7)从1967年以后,相继有:

托里络矿、柏坊铜矿、红透山硐矿,凤凰山铜矿,铜录山铜矿等矿山采用了充填法。

到目前为止,全国约有20多个冶金矿山全部或部分地采用了充填采矿法。

(2)国外充填采矿法发展情况

目前,充填采矿法在国外金属矿山已获得日益广泛的应用,其所占比重正在持续上升。

例如,加拿大、美国、日本、瑞典、苏联、西德等。

11970年—分层充填法比重为22.2%;

1973年—分层充填法比重为29.1%

1974年—用充填法采出的矿石为2500万吨。

深入充填料中的水泥约价值1000万元;

②又如美国。

1971年—使用充填法的金属矿山数为38个。

其中用充填料回填空区的矿山有:

25个。

1971年美国脉状矿日产矿石量为1200万吨以上的有色矿山,只有6个,而除一个用留矿法开采外,其余均用充填法开采。

③日本充填法使用比例。

1956年占24.5%,1967年占35.2%,1970年占39.0%。

④瑞典情况—在45个矿山中,有13个矿山采用分层充填法开采。

⑤苏联—1965年使用充填法开采的矿石量为14.9%。

1975年使用充填法开采的矿石量为38.0%。

⑥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西德、印度、英国、奥地利等国家也都广泛地应用充填采矿法开采有色、稀有金属矿体。

三、充填的目的

(一)进行地压管理

利用形成的充填体进行地压管理,用的控制围岩崩落和地表下沉,并为回采工作面而创造方便条件和安全条件,保护地表建筑物,缓和大面积地压活动,恢复安全生产。

(二)杜绝内因火灾

有些矿山用这种方法来预防有自燃性的矿床(内因火灾或其他灾害)。

[参考]如我国湘潭锰矿,矿体的直接顶板为叶片状黑色页岩,崩落后在有水和空气的条件下,经30~50天后发生自燃。

采用充填法后,杜绝了内因火灾。

(三)为回采矿柱创造了条件

矿房采完以后空场能否及时进行充填,将直接导致矿柱能否进行回采,由此将直接影响矿山三级矿量的平衡和均衡生产。

如我国凡口铅锌矿,用水平分层充填法回采了两侧均为水泥尾砂、胶结充填体的矿柱。

(四)为深部、水下开采创造条件。

用于深部开采,水下采矿以及预防冲击性地压。

四、充填材料及其充填料的输送方法。

(一)充填材料来源

①地表堆积的废石;②掘进坑边的废石;③选矿厂的尾砂;④冶炼厂的炉渣;⑤戈毕集料;⑥从地表属门采石等。

(二)充填材料的输送方法

可以通过矿车或其他机械运输,也可用风力、水力输送。

目前水力输送应用比较广泛。

五、充填采矿法分类

(一)按充填料的性能和充填工艺特点分类:

胶结充填

可分为:

非胶结充填干式充填

水砂充填

(二)按矿块回采工作面的推进方向和回采工艺特点分类:

①上向分层充填采矿法;②下向分层充填采矿法;③壁式充填采矿法;④削壁充填法;⑤支架充填法。

六、充填采矿法的适用条件

(一)开采品位较高的富矿,并且要求有比较高的回采率和比较低的贫化率;或开采稀贵金属。

(二)赋有条件件和开采技术条件比较复杂的矿床,如:

①水文地质条件、矿体形状比较复杂;

②矿体埋藏较深而且地压较大;

③矿石或围岩有自燃发火的危险;

④地表或围岩不允许有大面积沉陷或剧烈移动而需要特殊保护;

⑤露天和地下同时进行开采。

(三)适用于矿石稳固,围岩不稳固的矿床

如果能采用特殊的支护方法或下向分层充填法,也可以用来开采矿石不稳固的矿体。

(四)适用于开采急倾斜矿体

因为急倾斜矿体便于向采场输送充填料,并且可以减少充填不到的空间及充填料接顶的面积。

但是,如果能采用水力或风力充填的话,也可以用于缓倾斜薄矿脉的开采中。

七、充填采矿法与其他采矿方法比较的优缺点:

(一)充填采矿法的优点:

(1)采、切工程量小,灵活性大;

(2)矿石损失、贫化小;

(3)能够比较有效的维护围岩,减少围岩的移动和防止大量冒落;

(4)对于薄矿脉或多品种矿石可以进行选别回采;

(5)可以防止矿床开采的内因火灾;

(二)缺点:

(1)回采工艺和充填工艺复杂。

(2)充填和采矿互相影响,如果回采作业机械化所不能妥善解决,则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都比较低;

(3)充填料的开采,加工、输送及其他一系列消耗使矿石成本较高。

开采运输与堆积充填料这些工作所需要的费用占采矿成本的40—50%。

(4)劳动强度大;

§2干式充填采矿法

一、干式充填采矿法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一)特点:

(1)将矿块划分为矿房和矿柱,先采房,后采柱,两步骤回采。

矿房是自下而上分层回采,随着回采工作面的向上推进,逐层充填采空区的维护上、下盘围岩,同时为继续上采创造作业条件。

(2)干式充填采矿法多用废石作为充填料,充填料利用主充填井下放到井下,再用其他运输送到工作面进行采场充填工作。

(3)矿房回采到最后一个分层后,要进行接顶充填。

(4)矿柱回采工作是在采完一批矿房以后或采完一个阶段后进行。

(二)适用条件

(1)适用开采品位高,价值高的矿石;(采矿体厚度小于4米的);

(2)适用于开采矿石稳固,而围岩不稳固的急倾斜薄到中厚的矿体;矿体太厚时,充填工作量大,输送充填料和在矿房中铺平充填料的工作太繁重。

(3)缺乏水力充填的廉价材料;

(4)矿山开采中自然涌水量大,不宜采用水力充填法开采;

(5)缺乏水源地区的矿山,用水力充填法供应不上水。

(三)干式充填法分类:

按工作面形式不同,可分为三类,即:

(一)上向水平分层干式充填法;(黄沙坪铝矿用及红化沟金矿用)

(二)倾斜分层干式充填法;

(三)削毕充填采矿法。

(红花沟金矿用)

二、干式充填采矿法典型方案(上向水平分层干式充填采矿法)

(一)上向水平分层干式充填采矿法特点:

属于干式充填法的一种,与干式充填法总的特点基本相同。

它也是两步骤回采,向下而上分层回采。

随着工作面以向上推进,逐层充填采空区,用以支撑上、下盘围岩并造成不断上采的作业条件。

当矿房采到最后一个分层后,要进行接顶充填。

矿房采完后,再有计划地回采矿柱。

(二)矿块构成要素

(1)矿块布置方式

矿块布置方式分为沿走向和切走向两种。

①沿走向布置——当矿石与围岩比较稳固的条件下,矿体厚度又不超过10—15米时,采用沿走向布置。

②矿块切走向布置--矿体厚度>10~15米时,用切走向布置。

(由所给尺寸可看出,此数值比空场法要小。

因为围岩不稳固,允许暴露的面积小,因而以10~15米为界)。

(2)矿房长度

矿房的长一般宜控制在50米以内。

如果矿体厚度超过50米,则在矿体的垂直走向方向上布置两排矿房,在两排矿房之间留沿走向的纵向矿柱。

<干式充填采矿法典型方案>

1-沿脉平巷2-人行天井3-联络道

4-充填天井5-溜矿井

1-阶段运输平巷;8-底板;

2-回风巷道;9-电耙胶车;

3-充填天井;10-顶柱;

4-放矿溜井11-底柱

5-人行通风天井12-充填料

6-联络道(间距4~6m)13-崩下矿石

7-隔墙;14-炮孔

(3)阶段高度

①阶段高度一般为30~60米(常用的是35~45米)

②阶段高度过大,在生产中会产生一些困难,如:

当矿体厚度不大,而矿体倾角变化大时,会引起架设流矿井的困难;当矿体很厚,出矿量很多时,溜井下部磨损大,维护困难。

(钢溜井可通过10~15万吨矿石,予制混凝土溜井一般达不到10万吨矿石)。

[参数]阶段高度大,则回采速度慢,当回采上部分层时,矿石的稳固性降低。

对于阶段高度的取值方法:

①当矿体倾角比较大,倾角和厚度变化不大,矿体、轮廓规则时,采用较大的阶段高度;②当矿床勘探类型越高时,阶段高度可以取的越小。

(4)矿房的水平暴露面积

矿房的水平暴露面积,主要取决于矿石的稳固性。

当矿石稳固时,水平暴露面积多在300~500M2之间;当矿石很稳固时,可达到800~1200M2或更大,(个别矿山达到2000M2)。

(5)矿柱尺寸

1)间柱宽度:

间距宽度取决于间柱的回采方法和矿岩的稳固性以及矿体厚度。

用充填法回采间柱时,可留7~10米。

当矿石和围岩不太稳固且地压较大时,则应取较大的尺寸。

间柱留的过小,受的压力大,不易回采矿柱;间柱留的过大,则又形成较大的采空区。

当矿体很薄时(3~4米的薄矿脉),也可以不留间柱,此时采用在矿房之间浇灌混凝土隔墙的办法;

2)顶柱厚度

当上部运输巷道需要保护时,则应当根据矿石的稳固性和矿房的大小,保留3~5米厚的顶柱。

不留顶柱可以简化回采步骤,因而可以减小矿石的损失和贫化,但需要建造人工假巷。

3)底柱高度

对于充填采矿法,由于采准巷道布置简单,在底柱中的巷道很少,并且不在其中进行二次破碎。

故矿石底柱的稳固性破坏较小,因而底柱高度可以小一些。

当矿房位于主要运输平巷之上时,必须要留底柱。

一般在运输平巷上部只留2-3米高的底柱。

(即从运输水平底板算起总计高4-5米)。

(三)采准工作

采准工作包括有:

沿脉和穿脉平巷,天井、联络道,放矿溜井以及充填井。

(1)沿脉平巷和穿脉平巷

为了便于探矿和采矿,一般靠近矿体下盘或上盘边界掘进。

沿脉运输平巷多用于中厚以下矿体的回采中。

当矿体很厚,矿房垂直走向布置时,为了布置溜井方便,相邻矿块采矿互不产影响等,通常采用穿脉运输平巷)。

当矿房和间柱沿走向的长度比较大时,则矿房和间柱分别开凿独立的运输穿脉巷道。

相反,则运输穿脉巷道可开在矿房和间柱的交界外,共用一条巷道。

运输巷道的断面一般为2.1×2.5米,(依运输设备定断面)。

(2)在一个矿房中至少应当有两个天井(一个是人行天井,另一个是定填天井)。

1)人行天井--人行天井一般布置在间柱宽度的中央靠下盘处。

通过联络道与矿房联通。

如此布置,对天井的维护、探清矿体边界和以后回采间柱都很有利。

人行天井断面为(1.5m~2.0m)×2.5米2或2×2米2,其倾角应大于60°,以便回采矿柱时可以改作充填井。

矿体两边的人行通风天井,一般可以采用顺路天井。

优点是可以减少掘进工作量。

同时能适应矿体形态的变化。

顺路天井的断面一般为1.5×1.5米2。

2)充填井--充填井一般布置在矿房中央靠上盘的地方,以减少充填料的运搬距离。

另外在定位时,应考虑到充填井与溜矿井、人行井之间的相互位置,做到既便于工作,而又确保矿房中工作的安全。

充填井的上部出口与上部平巷或短横巷相通,以便倾倒充填料。

充填井的倾角应当保持在60°以上,以便充填料和混凝土能靠自重顺利地溜下

充填井断面--应当满足运送充填料,运送材料以及设备等的需要,因而井的断面应当大一些。

(3)放矿溜井

1)在一个矿房中应设两个放矿溜井,以便于当一个溜井发生堵塞或破坏时,另一个溜井还能继续生产。

(当矿房很小时,有时只留一个溜矿井)。

2)溜井的位置--溜井应设在矿石运搬距离最短的地方,同时使用的运搬机械不同,应有所区别。

3)流矿井断面--通常为园形断面,内径为1.5×1.8米2,它是由矿石的块度及出矿量大小确定的。

4)溜井砌筑--溜井可用混凝土浇灌或予制混凝土砖砌筑成,或者用钢板焊接成园筒(如焦家金矿、红花沟金矿都用钢板)

5)溜矿井的倾角应当大于60°

溜井的下口与平巷或横巷相通,并设有放矿闸门。

(4)联络道:

自拉底水平的底板起,在天井中每隔4~6米,垂高布置一条联络道,使之与矿房相通。

两个天井的联络道,在垂直位置错开布置较好,以免充填时两个天井中的联络边同时被堵死。

联络道要和天井掘进同时完成。

联络道断面为1.5×2~1.8×2米2。

(四)切割工作

1)对于干式充填采矿法,切割工作只有一个拉底工作。

在拉底之前,先在拉底水平掘进一条拉底巷道,它是先由人行天井第一条联络道掘进一条短巷,与溜矿进一相通,然后利用溜矿井出矿,同时把拉底巷道(在矿房中)掘进完毕。

拉底水平位于运输巷道上部2-3米处,拉底巷道断面为1.8×2.0~2×2m2。

在拉底巷边的基础上,向矿房两边扩大至矿房边界。

在拉底区的底板上要浇灌一层厚0.3~0.5米钢筋混凝土作为下阶段回采的保护层。

(即第二种拉底方法--留底柱拉底方法)

 

(2)拉底的方法可分为无底柱拉底方法和有底柱拉底方法两种:

1)无底柱拉底方法:

(人工底柱)

①无底柱拉底方法适用于开采贵重金属的薄矿脉。

②拉底方法是--从运输平巷开始,在矿房范围内,将平巷开帮,扩大到矿房边界,再往上挑顶,使总高度达到5~6米。

将矿石运出后,在底层铺0.3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底板,在此底板上人工浇注运输平巷,其他空间用充填料充填满,再浇0.2米厚的底板即可。

2)留底柱的拉底方法

在运输巷道顶上留有2-3米左右的矿石底柱,在底柱上拉底,妈先从井中的联络边掘进一条切割巷道(短巷)和放矿溜井连通,以利于用溜井出矿。

利用切割巷道拉底,在拉底巷道的基础上,扩帮形成高为2~2.5米的拉底空间。

然后在上面浇注一层0.3~0.5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底板。

上述两种拉底方法,各有自己的优缺点。

无底柱拉底方法的优点是:

可以免除回采底柱的困难,可以提高矿石回收率。

缺点是:

工作繁重,劳动量大,效率低。

留底柱拉底方法的优点是:

效率高,拉底时对巷道的运输工作影响较小。

缺点是:

回采底柱的损失比较大。

(五)回采工作

回采工作一般是按分层进行的,每采完一层,就充填一层,使工作空间始终2.0~2.2米左右的高度。

这样每采充一次便形成一个工作循环。

每一分层的回采作业是相同的。

每一个工作循环包括:

薄矿、撬毛、运搬矿石、充填、浇注混凝土隔墙和底板,加高溜矿开和顺路天井等。

由此可见,缩短一个回采循环时间,即可提高充填法技术经济效果。

(1)薄矿的分层高度--目前国内主要用浅孔崩矿,分层高度少为1.5~2.0米。

如果用中深孔崩矿。

则分层可达4-5米,或可采用两次以致多次浅孔崩矿,逐步形成。

加大分层高度有优点,也有不足。

1)优点:

①可减少辅助作业量,(如清场、浇注工作,吊迁设备等)

②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采矿程度,降低采矿成本。

2)缺点:

①撬毛工作困难:

因采空区的空间高达6-7米,工人观察,检查顶板困难。

处理浮石也难,故安全性差。

②岩用中深孔薄矿,则必然增加大块,增加了破大块工作量,影响电耙出矿效率。

且污染空气。

③若用人工浇注隔墙时,则由于隔墙高度增大,造成浇注工作劳动强度大,困难显著增加。

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可以采用高分层回采。

采用高分层的必要条件和应采取的措施是:

a)矿石和上盘围岩很稳固;

b)有自行式升降台,可随时检查顶板和处理浮石;

c)有输送混凝土浇注隔墙的机械设备;

d)使用高效率的凿岩设备,加大炮孔密度,减少大块率。

(2)凿岩爆破工作

凿岩方式有两种:

①利用上向式凿岩机打上向孔;②打水平孔。

一般多用上向孔,孔深1.6~2.0米,孔间距0.8~1.2米。

前后排炮孔错开布置,以充填井为自由面崩矿,每分层分为2-3次爆破。

打上向孔,可以集中把眼打定,然后一次爆破,也可分次爆破。

放炮后,集中出矿,适合用电耙出矿。

打水平孔时,只能随打随崩矿,适用于装矿机出矿。

打水平孔崩矿、顶板比较平整,撬碴工作量小,有利于顶板管理,安全性比较好。

※对于充填法,采场内一般不分梯度凿岩,因那样充填工作不利。

但可以先爆破一半,之后充填这一半,而另一半,可进行凿岩,打完眼爆破,出矿后再充填。

也即两半部分交替进行作业。

3)矿石运搬

目前国内充填法矿石运搬主要用电耙和装运机两种设备,它们各有优缺点。

电耙子的优点是:

坚固耐用,操作简单,维修费低,运搬能力大,(一台28KW电耙,平均生产能力可达120—150吨/台)用电耙在采场内既可出矿,又可用来耙平混凝土料,也可用来铺平充填料,效率高。

缺点是:

靠边处矿石耙不干净,要人工辅助清理,要经常移动滑轮。

需要有高强度的混凝土底板,否则会增加矿石的损失贫化。

装运机的优点是:

运输灵活,能比较干净的把矿房内的矿石装运出石。

缺点是:

不能耙平充填料,也不能用来铺设混凝土。

(4)混凝土浇灌工作

干式填法的混凝土浇注工作有三项——浇注底板。

隔墙及放矿流井。

有时也要浇注人工假底和顺路天井。

1)浇注底板

为了提高矿石回收率和改进作业条件,要在充填料上(每一分层回采完以后)面铺一层厚为8~10cm的混凝土,人工浇注混凝土时,效率低,劳动强度大。

另一种方法是把搅拌好的混凝土从充填井下放,倒入采场中,然后用电耙子耙(耙斗翻过来放着)再辅助少量人力劳动即可完成。

一个300~500米2的矿房,且一个班时间可以铺完混凝土底板。

对混凝土底板强度要求——一般要求在落矿之前轴向抗压,强度不小20kg/cm2,且应在铺设后2—3个班内达到此强度。

[参考内容]:

铺设混凝土底板的三种方法:

(实际是混凝土制备输送采场的办法)。

①用喷浆机喷射混凝土方法——实质是将干的胶结构料通过直径为50mm的胶结管导入喷咀,在喷咀处加水向外喷射的方法。

②管道自流输送浇注法——这种方法实质上是在上水平将混凝土料通过直径100~150mm的管道自流到矿房,导入软胶管进行浇注软胶管进行浇注。

③混凝土搅拌机法——它是把搅拌好的混凝土,经压气罐沿管道输送到矿房进行浇注。

2)浇注混凝土隔墙。

(有的矿山叫护壁)

①隔墙的作用是——将间柱和充填料分开,为以后回采间柱创造条件,以降低矿石损失和贫化。

②隔墙的厚度——各个矿山不一,一般为0.5~2.0米之间。

[参考]:

隔墙的厚度到底多厚为合适?

目前尚无可靠的计算方法和充分的实践经验。

矿山用的隔墙薄者为0.5~0.6米,厚者达1.5~2.0米。

经过几个矿山局部揭示的情况来判断,只要分层的隔墙浇注在同一垂直面上,且混凝土的质量比较好,且用充填法回采间柱,则隔墙的厚度有1.0米已够,可保证质量要求。

目前多数矿山是先充填矿房,而后砌筑隔墙的办法。

即首先用混凝土予制件做好隔墙的模板,之后进行充填工作,当进行到一个分层还差0.2米时停止充填,改为进行浇注混凝土底板工作,在此同时把混凝土入隔墙内,使底板和隔墙同时完成。

这样工作效率比较高。

(5)充填工作。

1)充填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充填料支撑两盘围岩和作为工人作业的工作台。

每采完一层后要进行充填,否则采完下的空区高度加高一层,对采矿作业不方便,且不安全。

2)充填工艺——矿房情况后,完成一部准备工作后,(如浇注隔墙,加高溜矿井及顺路天井等),之后从充填井向矿房下放充填料,待充填量达到设计要求的高度时停止,扒平表面,然后铺一层混凝土底板。

至此,充填工作结束,又可开始下一次新的循环。

3)干式充填所用的材料——多用废石,即井下掘进的废石,或开辟专用的采石场掘进废石

对充填料块度要求:

块度不要太大,一般不超过300~350mm,以及运送上的困难。

要求充填料中含硫不应太高,以及含黄沙量应少,其他含粘结性的物质应少。

三、干式充填系统

金属矿山在使用干式充填时,多数是矿井上部就近设备采石场,采下的岩石用留井下进行充填,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利用自重运输。

干式充填系统如下方图所示。

 

实际生产中,当开采深度不大,且地表采石条件方便时,可采用多充填井下料。

这种可以减少,坑内水平运输工作。

当采用主充填井下料方式时,为了不与运矿系统互相干扰,充填井多布置在矿体上盘,力求形成单独充填运输系统。

当充填工作量较大时,还应放设专门的水平巷道来运送充填料。

四、干式充填采矿法实例

(黄砂、坪铝锌矿实例)

(一)矿床自然条件:

该矿属于高温到中温的热崩矿床。

矿体多产生在火成岩与石灰岩接触带附近的断裂带或破碎带中,形状极不规则,厚度变化在0.5~30米之间,平均8~10米。

倾角由缓倾斜到是倾斜,一般为50°~80°,分枝复合现象较普遍。

绝大多数矿体,矿石和围岩都比较稳定。

矿石品位很高,但变化较大,含硫量达20%,崩下的矿石有粘结性。

(二)该矿使用的采矿方法

一直用干式充填法开采。

矿块结构子典型方案相似。

阶可高36米,顶柱厚3~4米,府柱高5米(由于品位高,有时不留底柱,间柱宽7~8米,矿房沿走向布置时,矿块长30~60米。

切走向布置时,矿房宽10~12米。

矿房的水平暴露面积一般控制在500m2内。

采准、切割工作,回采工艺与典型方案相同。

据1972年统计的平均技术经济指标为:

平均采矿强度:

3.62吨/日米2,采切比:

7m/千吨;

矿房平均生产能力:

44.2吨/日;损失率:

3%;

电耙平均出矿能力:

50吨/台班;贫化率:

20%;

工作面工人工效:

6.5吨/I班;平矿直接成本:

8.5元/吨。

五、倾斜分层充填法

一般工艺与典型方案同,只是工作面不是水平,而是倾斜的呈或倾斜工作面,这样有利于耙矿。

(角度一般倾斜45°~12°,角度过大不安全)。

 

六、削毕充填采矿法

(一)削毕充填法是干式充填法的一种。

当开采厚度很小的极落矿脉时,由于矿脉厚度很小,采下矿脉之后的采空区也很小,工人不能在其中工作。

如果将围岩一块采下来,则贫化过大,增加运输和加工费用,在经济上不合理。

其实质是在工作面中,将矿石和围岩分别开采,矿石运搬出来,而废石则留在矿房中作为充填料。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运用分采充填法或叫削毕充填采矿法。

削毕充填采矿法的特点:

这种方法是在阶段中工作面连续推进。

矿块天井多为川之路天井。

由于矿体很薄,故不留间柱,有时留很小的底柱,但也有时不留底柱,而是架设人工底柱(木梁的或是混凝土的)。

回采时先采矿石,后采岩石。

在落矿之前,要在充填料上铺好垫层,(胶皮带或草袋子,铺钢板等铺15~20合分厚的混凝土),将矿石用1.0米深的炮眼崩下来后,用人工或用电耙出矿,然后再崩落围岩充填采空区,形成人员可以工作的最小空间,如此循环作业,将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