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孕儿婴儿幼儿相关知识学习四篇文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3765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 孕儿婴儿幼儿相关知识学习四篇文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 孕儿婴儿幼儿相关知识学习四篇文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 孕儿婴儿幼儿相关知识学习四篇文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 孕儿婴儿幼儿相关知识学习四篇文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 孕儿婴儿幼儿相关知识学习四篇文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20 孕儿婴儿幼儿相关知识学习四篇文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20 孕儿婴儿幼儿相关知识学习四篇文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20 孕儿婴儿幼儿相关知识学习四篇文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20 孕儿婴儿幼儿相关知识学习四篇文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20 孕儿婴儿幼儿相关知识学习四篇文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20 孕儿婴儿幼儿相关知识学习四篇文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20 孕儿婴儿幼儿相关知识学习四篇文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20 孕儿婴儿幼儿相关知识学习四篇文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20 孕儿婴儿幼儿相关知识学习四篇文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20 孕儿婴儿幼儿相关知识学习四篇文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20 孕儿婴儿幼儿相关知识学习四篇文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20 孕儿婴儿幼儿相关知识学习四篇文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20 孕儿婴儿幼儿相关知识学习四篇文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20 孕儿婴儿幼儿相关知识学习四篇文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20 孕儿婴儿幼儿相关知识学习四篇文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 孕儿婴儿幼儿相关知识学习四篇文章.docx

《20 孕儿婴儿幼儿相关知识学习四篇文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 孕儿婴儿幼儿相关知识学习四篇文章.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 孕儿婴儿幼儿相关知识学习四篇文章.docx

20孕儿婴儿幼儿相关知识学习四篇文章

1.胎儿成熟、分娩与婴幼儿心理形成浅论

摘 要:

胎儿的发育成熟,既是生理意义上的,也是心理的物质基础意义上的,是由胎儿自己来判定的;人的一生发展程序“都是在胎儿阶段设定完成的;分娩与护理将影响新生命的一生”。

关键词:

胎儿;分娩;护理;脐带;婴幼儿心理

   婴幼儿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与受孕前后的诸要素密切相关并受其制约,而且与住胎、分娩与护理的过程的联系更为直接。

胎儿的成熟从空间上来讲,是从一个受精卵(即一个细胞)发育成一个由600万亿个细胞组成的完整人体;从时间上讲,一般需经历280天。

在这个过程中,心理的物质基础乃至整个新生命一生运动、变化的基本程序的设定,也经历了从形成到发展的根本性的转变。

如果说,从生到长是量的积累过程(指胚胎期),那么,分娩则是新生命质的飞跃过程。

本文试据国外二十世纪已达到的科研水平,对这个过程与婴幼儿的心理形成的关系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

    一、住胎久暂对婴幼儿心理形成的影响

    所谓住胎,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语境中,通常是指胎儿在母亲体内住留的期间。

    胎儿在母亲体内住留的时间长或短,即所谓正常(一般为280天)、提前(不足280天)、或推迟(超过常规预产期),究竟由谁来决定呢?

一般而言,影响胎儿在母体内住留时间长短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一是胎儿自身的发育状况,既胎儿是否已经完成了在母体内必须完成的发育过程;二是胎儿生活的子宫环境,既子宫中的环境对于胎儿的正常发育是否合适以及胎儿正常发育所能接受的限度;三是母亲的身心状况,因为胎儿发育所需要的绝大部分物质、能量和信息均由其母亲提供,如果其母亲的身心状况不佳乃至影响了胎儿的正常发育,自然也就影响了胎儿在母亲体内的住留时间。

客观地说,能够充分地利用和准确地把握与判定这三个因素的,不可能是胎儿的母亲,更不能是胎儿母亲之外的其他什么人,而只能是胎儿自己。

正像美国科内尔大学的彼特·纳撒尼尔教授所说:

很多人都以为,由于妈妈的体内分泌了子宫收缩的荷尔蒙,才会使产程开始。

但这是错误的想法。

是胎儿分泌了荷尔蒙,告诉妈妈:

该分泌子宫收缩荷尔蒙了。

实际的过程是,当胎儿自身的发育达到了一定阶段,或者形象地说,是胎儿自己认为在母体中的发育过程已经完成,该出去了,才由胎儿的大脑发出了要出去的信号(即相关的荷尔蒙)。

胎盘受到信号之后,开始分泌分娩所需要的荷尔蒙,母亲的大脑通过血液感觉到了这个变化。

便发出了分泌子宫收缩荷尔蒙的信号,这时阵痛开始了。

可见,“是胎儿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有自己决定来到这个世界的瞬间。

”例如,1999年在美国发生的一件轰动全国的事件中,主人公是一个叫露丝·玛丽·西金斯的初产妇女,她是先天性下半身残废,最严重的问题是她只有75厘米高,身体里面没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容纳胎儿的成长,随着胎儿逐渐长大,胎儿会压迫她的肺,影响她的呼吸,而且她的产道很小,只能通过一个苹果。

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

胎儿也许明白了妈妈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保护自己的苦心吧,他跟其它的胎儿不同,居然避开了妈妈缺陷,横卧在子宫里,身体蜷缩着长大,并且比预产期提前四周出生,体重2.5公斤,身高只比他母亲差30厘米,达到45厘米,是个四肢健全的健康男孩。

    这就告诉我们:

胎儿住胎时间的久暂是由胎儿自己决定的。

因此,人们所熟知的妇产医学科学所确定的怀孕周期与预产期的确定,是从普遍意义上说的,并不是每一个胎儿都必须遵守的时间。

既然分娩时刻的到来是由胎儿自己决定,也就意味着只要是胎儿自己决定的分娩时刻,都是正常、正确的时刻,自然也就是胎儿足月的时刻。

反之,任何人为的(即由胎儿以外的人来决定)分娩时刻均是不正常的,因而必定造成胎儿身心发育上的伤害。

不仅如此,二十世纪最后10年最受人们关注的生命科学领域是关于子宫内环境的研究,在这个领域中起主导作用的美国康内尔大学的纳撒尼尔教授说:

“胎儿出生以前的生活实际上是决定他一生健康的唯一因素。

”这就是说,人长大以后,所患的各种疾病包括智商问题,实际上完全取决于子宫里的环境。

而在良好子宫环境中发育的孩子,住胎时间相对延长,对于新生儿身心发育是非常有利的,就心理层面讲,这样的孩子是先天充足,心理稳定,对外界不良干扰的抵抗力比较强。

    总之,由于人的一生发展的程序都是在胎儿期设定的。

所以任何可能对这个时期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都最终影响到婴幼儿的心理形成与发展。

    二、分娩护理对婴幼儿心理形成的影响

    分娩是新生命创造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人类在几百万年的自然选择中形成并延续下来的最适宜于人类繁衍的方式,如果分娩是一件十分艰难、危险的事情,那么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早已灭亡了,不会存在到现在。

国际水中分娩协会会长巴巴拉·哈帕说得好:

“产妇根据对分娩的态度和理解,还有她所具备的观念,分娩可以成为痛苦,也可以成为欢喜。

”那么透过对现实中产妇的观察,很显然,对自然分娩过程的身心感受是与产妇的自身观念和心态直接相关,当然也与产妇周围的人们,特别是十分亲近的人的态度和观念直接相关。

    总之,分娩是不可取代的,是对母子身心的严峻考验。

    首先,分娩对母亲身心的影响。

人类经过几百万年的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分娩方式,对母亲身心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生理潜能的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强化。

就是说,母亲的身体在自然里的作用下,通过分娩过程的超强刺激,其全身各个部分的机能都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整,使之更加趋于有序化。

对于这一过程的正确调养,可使母亲的身体更加健康,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会更强,许多疑难疾病会在这个过程中不药而愈或明显减轻。

二是心理品质的大大增强和提升。

母亲在分娩的过程中,由于要承受生理上的超强刺激和心理上的全面考验,一方面在完成由女人向母亲角色的转变中拓宽了心胸,增强了责任感;另一方面通过与胎儿的配合与接触无形中使忍耐、坚强和包容等综合心理品质大大提升。

    其次,分娩对婴幼儿心理形成的影响。

分娩对于胎儿来讲,其重要意义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胎儿向新生儿转化的重要环节,标志着一个新生命从形成步入发展的崭新阶段,也是人从被动态向主动态过渡的转折点;二是胎儿以特有的生命力奋力拼搏和承受产道的压力,是胎儿身心发展的催化剂,经过了这次的强刺激,不仅使胎儿体内的羊水得以排出以利于呼吸,又由于皮肤的摩擦而激起了呼吸系统的兴奋,再加上头骨的积压,使胎儿周身内外得到了整体上的贯通,对其出生后的整体协调性、敏感度、方位的感知、承受能力、免疫力和综合性的生理发展等,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三是胎儿将看似痛苦的分娩的经历永久刻录在身心之中,成为人生中最大的一笔财富,它将在人生中的最紧要关头,发挥独特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潜能大小,可挖掘的程度,都与分娩过程中留下的记忆密不可分。

    第三,分娩对母子关系的影响。

自然分娩的过程,是母子共同配合,共同奋力拼搏和共同经历痛苦的过程,当此过程结束时,母子通过亲密接触,就会使亲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使母子双方的生理和心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韩国女子大学护理学院的李敬慧教授告诫人们:

“妈妈和孩子之间形成感情的最佳时间是分娩之后一小时之内,再长也应该是24小时之内。

”因为这期间孩子和母亲都急迫切地需要心理上的抚慰。

让母亲尽快的接触、抚摸、看到孩子,对母子双方亲情的建立和情感的挖掘都起到非常独特的作用。

同时还可以大大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建立安全感。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些孩子长大后,听不进别人的劝告包括自己父母的劝告,其根源是由恐惧心理造成的,对谁都不信任、怀疑、最终敌对,导致家庭的不和谐。

所以说分娩之初的亲情建立尤为重要。

    除上述自然分娩方式之外,目前人类还有非自然的分娩方式如剖腹产或助产(打催产针)等,这些非自然方式是为了应急的救人之术,已超出了分娩这个范围。

若以这种非自然方式代替自然分娩都属于分娩过程的暴力干涉。

而这种暴力干涉对新生儿乃至一生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瑞典的凯罗林斯卡医院曾发表过的一个报告指出:

出生时被粗暴地对待过的孩子,到了10岁左右,自杀率达到了正常孩子的五倍。

而出生的时候经历了艰难过程,却没能及时得到母亲的抚慰,建立亲密关系的孩子,到18岁,走向暴力犯罪的概率很高。

生命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警告人们:

分娩过程不仅对母亲有影响,而且对孩子的将来引起更长远的影响。

因此,国际水中分娩协会会长哈帕特别告诫人们:

“所有的诞生都是宝贵的。

如果我们希望铲除地球上的暴力,那么首先要消除分娩中的暴力,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

    心理疗法专家耶诺夫说:

“人们在心理上有障碍的原因,在于小时候受到精神上的冲击,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出生瞬间的经历。

”“分娩时所受的外来伤害,给婴儿带来很大痛苦。

”“重要的是出生时后的记忆将印在脑海里,影响它的一生。

    由此可见,分娩及其过程中的护理,是否符合自然的原则,不仅影响母亲,尤其会影响新生命的一生。

耶诺夫博士针对那些对刚出生孩子施以暴力的行为,十分感慨地说:

“婴儿刚刚出生,人们就抓住他们的脚,并把他们吊倒提起来。

他们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这样粗暴地对待,会在心理上受到打击。

就是动物也不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动物的孩子一出生,它们会舔它,搂它,很温柔地照顾它。

可是我们人类却做不到这点,我们现在与正确的方法离得太遥远了。

    不仅如此,分娩中的暴力行为还对新生儿大脑发育、视觉反映和集中力产生影响,即便到了17岁以后,以剖腹产方式出生的人的智商比自然分娩方式出生的人低2分。

足见人类选择自然分娩方式不是没有道理的,而其它的助产方式,实在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审慎的使用。

    三、脐带处理对婴幼儿身心的影响

    在妇产科医生们的眼中,脐带只是一根连接母亲和胎儿的血管,从生命科学的角度讲,也只看到脐带是为胎儿的发育提供物质和能量的,即是说,胎儿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就是靠脐带中的血液来传递的,并且,胎儿发育过程中的排泄物也是通过脐带排出体外,仅此而已。

所以产科医生对脐带的态度就是:

胎儿一旦离开母体,随着胎盘的自动脱落,脐带已是无用之物,所以尽可能少留一点在胎儿身上,也即是留得越短越好。

理由是:

既然已是无用之物,留长了容易摩擦导致感染。

这不能说没有道理。

    然而,在我国传统理论中,历来把人的脐称之为“神阙”,认为该处是人体与外界先后能量交换的枢纽。

脐带不仅仅是胎儿与母体连通的血管,母体的血液并非只是通过这根血管把血液送进胎儿的心脏,然后再输布周身。

从组织胚胎学中可知,脐带是与新生命整体相连的,从生心板的形成到脑泡的发育,以及整个新生命的发育过程,都是整体性的,脐带与胎儿心脏是没有直接通道的,即使有,那也是后来形成的。

所以,传统理论认为,胎儿的脐带直接与胎儿的五脏六腑乃至周身各器官直接相通,故脐带处理的方法、留下长或短,会直接影响到新生命各脏腑和器官的功能健康水平。

而且,脐带中的血液是尽可能多流些进新生儿体内或者相反,对新生儿的身心健康也不是无可无不可的。

正因为脐带血对于新生儿的意义非常重大,所以在美国建立世界上最大的、设备最为先进和完善的脐带血库,专门从世界各地收集新生儿的脐带血并制成干细胞,然后存入库中,以备将来治病之中。

其实,建这样一个高技术装备起来的血库,仅仅就是为了将来某一天为某一特定的人治特定的病吗?

    在我国民间,通常认为新生儿的脐带应尽量留长些(3-6寸不等),这样可以使新生儿排尿间隔长些,实际是防止尿频,这表明脐带的处理情况直接与新生儿的泌尿生殖系统相联系,所以民间也把脐带戏称为“尿泡系”(输尿管之意)。

同时,脐带的截断面,在民间也有不同的说法,认为脐带的切口处如果受凉,新生儿很容易因着凉而引起腹泻,所以有的地方就采用火来灼伤口,称之为“暖脐”。

通过这种方式处理脐带的孩子,日后不易着凉而腹泻。

并且,从新生儿身上脱落下来的脐带残留物,民间也主张收藏起来,日后孩子若睹痛、腹泻或有了其它什么痛,以此脐带残留物泡水或酒让孩子服下,即可治病。

这恐怕和脐带残留物中留存的物质有关系,若果真如此,则不宜将脐带仅仅作血管看。

    总之,为着新生儿的身心健康,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社会都应当高度重视分娩过程中的诸环节,都要下大力关注妇女和儿童,都应审慎的采用具体的处理方法,都要深入加强怀胎和分娩过程诸环节的科学研究,不要在这个领域中与国外拉开太远的距离,因为这是与整个民族的兴衰密切相关的问题。

2.制约婴幼儿心理形成的先天要素分析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新生命创造前父母的无形积累和新生命创造中与创造后的父母内外环境对新生命形成的影响分析,说明婴幼儿心理形成的先天因素。

   关键词:

基因;遗传;无形积累;内外环境

   生活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人们,早已形成了一个共识:

商品质量的高低,必须由生产商品的厂家负责任,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售后服务,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作为新生命创作者的父亲和母亲,是否也应当对其所创造的新生命的心理和生理素质的高低负责呢?

问题在于为什么要负责?

负些什么样的责?

如何负责任?

    婴幼儿的心理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是在各种引发形成的客观因素中产生的,是由先天和后天两个阶段中的诸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于婴幼儿心理形成的后天诸要素属于婴幼儿教育研究的范围,故本文侧重对制约婴幼儿心理形成的先天要素,也就是已做父母或将要做父母者应当负责的诸要素,进行一点初步的分析。

    一、新生命创造前父母的无形积累

   分子生物学、分子人类学和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成果证明,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具体特征、素质状况及由此构成的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祖祖辈辈信息积累及至人类发展史上一切有利于生存繁衍的信息积累的结果,是通过基因这种方式遗传给后代的。

被称为20世纪人类“阿波罗计划”的人类基因图谱的编制,其重大价值之一就是揭开了人类遗传的奥秘,包括人类个体的生理特征、健康状况和智慧、心理和生理基础的奥秘。

精神分子论立足于现有科学试验则进一步提出:

人类祖代的智慧虽不能遗传,但形成智慧的人的大脑结构,确实可以遗传。

并且,人脑结构的图谱就存在于基因之中,脑结构的具体表现,比如大脑不同区域的发达程度及大脑两半球的相互贯通的速度和效率,对外界刺激作用的反应速度和贯通程度,却与遗传密码有关。

这就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记录进基因的信息来自哪里?

    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基本结论一般认为:

人类基因中的信息是相对稳定的,是可能解答人类所有遗传问题的。

若如此,则新生命创造者就大可不必为其子孙负责任,因为遗传的信息是祖祖辈辈相承的。

然而《参考消息》2005年12月13日转载了英国《焦点》月刊11号的篇题为《基因里的幽灵》的文章,作者是萨利·帕尔默,文中指出:

“现在另一群科学家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证据,指出遗传可能不像传统遗传学家所说的那样一成不变。

这种理论称为‘表观遗传组学’”。

表观基因组学是指在遗传的时候,基因具有对事件的‘记忆’。

个人经历的一件事可能被记录下来,传递给四、五代人之久,甚至更长时间。

这是否可用来解释为什么会造成“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因为,任何一个正常人都处于经常性的活动中,不仅外界随时变动会作为信息被记录进入“信息大分子”中,并最终对基因产生影响,而且人们的心理活动、情绪变化、道德行为、个人嗜好等信息,也会因其强度与积累的程度而被记录进入“信息大分子”,并最终对基因产生影响,而传给下一代,甚至传给更多代,这就决定了世界上不可能出现绝对相同的两个人。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

自从有了父母的自身生命开始,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过程,于是也就开始了各种无形信息的积累工程。

这种积累的范围极其广泛,大到所经历的各种愉快、不愉快的事件,小到举手投足、起心动念,凡是会对身心起到刺激作用的,无论行为人是有意记忆或无意记忆,都会在人脑中专司记忆的大分子中留下印记。

并因其积累的程度和刺激的强弱而保留或长或短的时间,少则数秒或数天,多则数年或终生。

那些较长久、较深刻的记忆就可能在父精母血合和的瞬间,以信息的方式遗传给下一代甚至数代。

这些遗传给后代的良性或不那么良性甚至可能是不好的信息,最终将被“编制”进新生命脑结构的图谱中,并通过确认、解码、转换再度存储于新生命的脑中,从而对新生命即婴幼儿的心理形成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如果这样的论证可以成立,那么,父母的无形积累的遗传,就将成为制约婴幼儿心理形成的先天因素之一。

    二、新生命创造中父母的内外环境状况

    生命科学的研究已经证明,人体是个全方位开放的巨系统,每日每时都在与周围的万事万物及至宇宙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这种交换即表现为通过耳、目、口、鼻进行有形的交换,也表现为通过细胞壁上大量存在的离子通道进行无形交换。

因此,新生命创造中,父母所处的内外环境自然也就成为制约此后婴幼儿心理形成的又一先天因素。

也就是说,作为将要成为父母的人,应当对自己所处的内外环境有个清醒的认识和选择。

因为,内外环境的任何影响,都会以信息的方式对基因的复制、解读、转换和存储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到新的生命个体。

    所谓内环境,就是将要做父母者的身心状况。

首先,将要做父母者在决定受孕前,应当对身体进行全面的检查,对一些具有较强遗传性的疾病要有充分的了解。

若有则应避开发作期,同时抓紧时间进行治疗。

还应特别注意突发性疾病,如感冒、急性传染病等。

其次,父母双方的心理状态的调整也至关重要。

将做父母者心理状态犹如引发爆炸的导火索:

良好的心情和道德状态,高度的责任心和两情相悦的最佳合和,可以是祖辈良好的遗传信息得到最大限度的复制并遗传给新一代;反之,则相反。

因为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强化双方升起由衷的责任心和愉悦感,使身心处于高度和谐,并促使双方对日常的看、听、说、做都进行恰当的选择,以避免任何可能引起对方不快的事情发生。

特别需要引起双方警惕的是任何造成心理压力的言或行。

    所谓外环境,是指将要做父母者所处的室内外环境。

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外环境的任何异常特别是比较剧烈的变化如狂风暴雨,急雷闪电,太阳黑子爆发或地壳显著变动,以及住宅内外的异常响动与突然变化、人们之间所形成的道德风貌等等,都会以信息方式对精、卵的运动、结合、分裂以及基因信息的解读与传输产生影响。

一般而言,优美的室内外环境,高雅的氛围,良好的道德风尚,会对双方身心产生良性刺激,从而有利于新生命的创造;反之,则会对新生命产生或轻或重的不良影响,最终都要在婴幼儿心理形成过程中表现出来,甚至可能影响新生命的一生。

    新生命创造中的内外环境之间决不是孤立存在的。

就内环境而言,是指身与心,肉体与精神。

人之肉体的任何有目的性的活动,都是在“心”主导下进行的。

身心之间的和谐有序,不仅表明人之内环境达到了最佳状态,而且在与外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时,又处于主导地位。

外环境固然重要,内环境则更为重要,因为内环境的高度有序本身即表明,对外环境的作用不仅具有更大的选择性,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对外环境中不利因素的抵制作用,也就是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

同理,新生命个体内部的组织结构,特别是脑结构的高度稳定与和谐有序,对外界不良的信息干扰有很强的抵抗作用。

例如有些孩子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受某种刺激或惊吓等;而另一些孩子对外界的干扰哪怕是惊天动地,他照样能“镇定自若”。

这显然与这些孩子自身特别是脑组织的高度有序和稳定密切相关。

所以,为了使孩子能获得并形成高度稳定有序的脑结构,将做父母者这就不能不充分注意新生命创造中的内外环境,尤其是内环境的高度和谐稳定有序。

三、新生命创造后的父母内外环境状况

    所谓新生命创造后是指新生命一旦坐胎,其父母特别是其母亲所处的内外环境,同样是制约婴幼儿心理形成的又一先天因素。

    我们知道,父精母血一结合即成为一个受精卵——一个具有生殖能力的细胞,其中蕴含着父母双方遗传基因中的各一半,同时,还蕴涵着未来新生命个体的全部信息。

从此时开始,这个原始的单细胞生命体即进入了高速分裂期——以几何级数迅速增加细胞数,细胞及其内涵的遗传基因自然也同时开始了快速的复制、解读、传输、存储的复杂过程。

常识告诉我们,人们在使用录音设备进行磁带的复制时,即便是使用母带,并以高度严密的防噪音、防干扰措施进行防护,也难免使复制出的磁带中音质改变或出现杂音。

一个新生命在其细胞分裂、发育的全过程中,需使细胞总数增至600万亿个时,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期间需要持续不断的工作十个月之久。

在这十个月历程中,这个人类的新生命个体将要重演地球生命36亿年的发展进化史。

可以想象,在这中间要经过多少次的基因复制、传输、解读的复杂过程。

同时,人体细胞一旦形成,就成为目前人类已知最小型的“无线电收发报机”。

一旦一个新细胞产生出来,它就开始了不间断地进行各种信息的收收发发,向外传递内部的信息,同时又在接收外部信息。

这个新生命虽然尚处于母腹之中,但绝不是处在绝对的真空中,并不受到任何屏蔽:

一方面,它要通过脐带与其母亲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以实现机体的发育;另一方面,他又通过细胞壁上的离子通道与宇宙进行着更高层次上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以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的信息系统。

这两个层次上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与新生命自身的快速发育,就对其母亲及其父亲的内外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说,在这过程中,任何有利或不利的内外影响,都会以信息的方式进入新生命体内。

    首先是父母的心理状态。

一个新的生命开始孕育,通常其父母的心理状态可以有三种主要表现:

一是乐于接受、身心欢畅。

作为新生命的父母,早有要孩子的准备,对于这个新生命充分喜爱和期待。

这种心态不仅有利于母亲对自身的行为定向选择,有利于孕期生理反应的调解,有利于新生命父母之间关系的进一步的融洽与升华,更是对新生命发出的良性刺激信息,有利于新生命发育中尽可能多的解读和运用良性基因信息。

因此,任何有利于生命体发育的信息都是和谐的信息,而生命本身的发育过程就是和谐的“同频共振”,自然相得益彰。

二是选择男女的心态。

新生命的父母虽然很乐意接受这个新生命,并做好了充分准备,但如在生男生女上百般计较,这样的心态导致心情紧张,障碍新生命父母之间的情感和谐,形成矛盾,破坏家庭的和谐气氛。

新生命此时对其父母内环境,特别是心理状态的微妙变化是十分敏感和真切的,自然这些不和谐的信息与新生命自身的和谐发育要求是相悖的,不可能产生好的结果。

三是没有准备的意外受孕,对于新生命的父母没有准备或准备不充分,处于矛盾的心态中,这种状态时间的长短、程度的轻重都将对新生命产生不良的影响。

许多婴幼儿好哭、怕生人、胆子小等心理状态,可以说与新生命创造后期父母的心理状态不和谐有着直接的关系。

    其次是父母的身心状态。

一个新生命一旦开始,其发育过程不仅迅速,而且对不良干扰的抵抗能力也很弱。

此时的新生命父母的身体状态、特别是其母亲的身心状态尤其重要,不仅在胎儿期应善加保养,尽量保持健康,即便在胚胎的发育期也不宜得病;如果不慎得病,则对所用药物进行严格选择,因为药物进入母体,最终进入血液,新生命体内自然也会进入药物,这些药物会对新生命产生影响。

    再次是父母所处的外环境。

如前所述,此时的新生命不仅要接受来自父母的身心信息,也要接受来自外部世界的各种信息,这就要求其父母应尽量远离恶生、恶色和恶劣的环境(比如:

强噪音、强磁场、高污染等环境)。

    最后在新生命离开母体的瞬间,是顺产或难产、剖腹产,同样会对新生命个体未来的心理形成造成影响。

这是因为,顺产时,胎儿离开产道,其母亲虽然承受巨大的痛苦,然而,由于新生命的身体特别是头部经挤压,其内部的组织结构所承受的刺激远远大于出生后可能遭遇的刺激,这也就大大提高了脑结构的承受力和适应力。

譬如:

社会上有的孩子出生后(冬天),因其父母不想要而丢在地上,经过一段时间(孩子全身已冻紫)后又拾起来,这样的孩子对寒冷的抵抗力明显强于其它孩子。

由此可知,人类后代在出生前其脑细胞已经发育完成了80%,之后再经过产道的挤压来到世界上,不是没有道理的,人类的这种繁衍方式经过了数百万年,如果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发展,恐怕早就被淘汰了。

   总之,制约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