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主题作业论文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400867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术史主题作业论文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美术史主题作业论文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美术史主题作业论文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美术史主题作业论文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美术史主题作业论文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美术史主题作业论文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美术史主题作业论文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美术史主题作业论文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美术史主题作业论文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美术史主题作业论文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术史主题作业论文1.docx

《美术史主题作业论文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术史主题作业论文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美术史主题作业论文1.docx

美术史主题作业论文1

 

论汉画像画像石、画像砖

中的艺术

 

姓名周璇

年级班级10-5班

专业艺术设计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艺术设计

中文摘要………………………………………………………(03)

概述画像艺术

一、历史背景…………………………………………………(04)

二、分布区域…………………………………………(04)

三、题材内容………………………………………………(05)

四、发展概述………………………………………………(06)

五、雕刻技法………………………………………………(06)

六、艺术风格………………………………………………(09)

七、分期与作者……………………………………………(12)

结语…………………………………………………………(12)

参考文献……………………………………………………(14)

启示………………………………………………………………(15)

 

摘  要

画像石、画像砖因其内容庞杂,记录丰富,而被许多学者视为一部先秦文化和汉代社会的图像的百科全书。

从中国艺术发展史的角度看,汉代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一座高峰。

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刘汉王朝基本上承袭了秦代体制。

但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

楚汉浪漫主义传统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

在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图像表现在取材、技法和主旨意蕴三个不同的层面。

同时,从汉代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来考察,我们可以发现画像石、画像砖的产生和表现有着它深厚的时代背景、社会根源和民族文化的底蕴。

尤其在繁荣稳定、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如何理解汉代画像石、画像砖表现出来的文化意绪,对于我们重新认识绘画,并加以正确的继承、引导和发扬,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画像石,画像砖,社会根源,文化意绪

 

概述画像艺术

汉代雕塑形势之盛,内容之富,形式之多样,这些浮雕大量地出现在各种工艺品上和建筑物的许多部位间。

其形式包括高肉雕、薄肉雕、阴阳平带。

阴阳线刻以及几种方式集于一体的手法。

其内容与绘画同样广泛。

关于工艺品的铜镜、铜鼓、陶壶、陶樽、奁、炉等等。

上面的浮雕装饰纹样是那些施于祠堂、墓圹以及碑阙之上的浮雕遗迹。

即我们通常称之为“画像石“和“画像砖”的东西。

这种艺术是自商代以来就有的形式,只是到了此时才显得特别繁荣兴盛与具有时代意义而已。

一、历史背景

汉代绘画不仅大量施于宫室屋宇,亦大量施于陵寝墓室、享堂石阙。

汉代习俗事死如生,以厚葬为德,薄殓为鄙,而且借孝悌的声誉,还可以博取功名。

这就是使得装饰坟墓,为死者表彰功德的绘画活动(包括绘制被认为能引导死者灵魂升天的帛画“非衣”),其规模和数量都达到了空前高涨的程度。

东汉赵岐甚至在活着的时候,就为自己的坟墓准备壁画,“图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四像居宾位,又自画其像居主位,皆为赞颂”(《后汉书·赵岐传》)。

与此可相印证的是迄今已出土的许多汉代墓室壁画、帛画以及大量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等现存绘画实物。

汉代神仙观念在帛画、画像砖和画像石中有许多反映,这和当时社会盛行谶纬迷信羽化升仙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二、画像石画像砖的分布区域

汉代画像砖画像石是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艺术遗产的一部分,全国各地出土甚多.其中山东、河南、四川画像石画像砖成就最高,个性也最为鲜明.

这种艺术的遗物散见于我国广大地区,凡举山东、河南、四川、江苏、陕西、山西、河北、安徽、湖北等地区均有大量发现。

其中以河南、山东、四川为最多。

其原因是因为河南洛阳为帝京,南阳为帝乡,也是工商业发达地区,山东则多为诸侯王封国,四川为工商业繁荣区。

这些地区由于政治、经济上的优势,又有大贵族、大商人地主之奢侈与崇死厚葬的社会风气,于是大量的画像石、画像砖应运而生,其数目何止千万计。

三、画像石的内容

画像石、画像砖因其内容庞杂,记录丰富,而被许多学者视为一部先秦文化和汉代社会的图像的百科全书。

其中比较常见的题材大体可分为五种内容:

  1、反映汉代农业、副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酒、盐井、桑园、采莲、市井等为主题的画像砖。

这类画像砖,内容最为丰富,颇具研究价值。

如成都羊子山一号墓出土的“盐井”画像砖,细致地刻画了[汉代]井盐生产的情况。

画面上盐井,装置着提取盐卤的滑车;盐卤正通过架设着的竹枧,缓缓地流向烧着火的铁锅中。

是研究古代盐业史最难得的实物资料。

  2、表现墓主身份和经历的画像砖,如车骑出巡图、丸剑起舞图等。

画像砖的墓主多为当地的豪强显贵,如桓宽在《盐铁论·刺权》中所说:

“贵人之家,云行于涂,毂击于道……中山素女,抚流征于堂上,鸣鼓巴俞,作于堂下。

妇女披罗纨,婢妾口希宁。

子孙连车列骑,田猎出入,毕弋捷健”。

这类画传砖所表现的内容,与文献记载相符合。

3、表现当时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的,诸如以市集、杂技、讲学授经、尊贤养老等为主题的画像砖。

张衡在《西京赋》中描写当时的杂技表演场面:

“临迥望之广场,陈角觚之妙戏。

鸟获扛鼎,都卢缘穜,衔狭燕濯,胸突钴锋,跳丸剑之挥霍,走绳上而相逢”。

这些,在画像砖上都可以找到印证。

又如“讲学授经图”,生动地塑造了博士、都讲和学生上课时的情景,[汉代]的教育,于此可得其梗概。

4、表现墓主享乐生活的,诸如宴饮、庭院、庖厨、乐舞、百戏等画像砖。

这也从一定的角度反映了[汉代]建筑、民俗风情等的实际情况。

5、表现当时神话传说和迷信思想的画像砖,诸如伏羲、女娲、日月、仙人六搏等。

四、发展概述

画像石是遗存丰富,很有特色的秦汉美术史资料。

艺术家们以刀代笔,在坚硬的石面上创作了众多精美的图像,用以作为建筑构件,构筑和装饰墓室、石阙等。

全国发现的汉画像石数以千。

据载,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昭、宣时期,新莽时有所发展,到东汉时进一步扩大,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四川及其周围地区。

其中比较常见的题材大致可划分为三类:

一类与墓主有关的各种活动,包括表现墓主庄园各类经济活动的农耕、放牧、狩猎、纺织等;还有与墓主人经历或身份有关的题材,如车马出行、随从属吏、谒见、幕府等;以及有关墓主生活的内容,如燕居、庖厨、宴饮和乐舞百戏等。

另外两类,一类是宣扬忠孝节义的历史故事,主要为忠臣孝子、节妇烈女和古代圣贤;另一类是神话故事,主要有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四神、奇禽异兽等,还有被天人合一思想和谶纬之术认定为吉祥的事物,如神鼎、祥云等;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辰和云气也多有表现。

画像石是雕刻着不同画面,用于构筑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阙的建筑石材。

常用的雕刻技法有:

阴线刻、凹面雕(主要图像轮廓内凹,细部用阴线表示)、凸平面雕或减地平面阴线刻(保留主要图像轮廓以内部分不动,将其余部分减地,细部再用阴线处理)、浮雕(浅浮雕,高浮雕)和透雕。

图1

画像砖,顾名思义就是刻画或模印着画像纹饰的砖,根据现有出土资料,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武帝时期;新莽时期有所发展。

画像砖起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多在墓室中构成壁画,有的则用在宫室建筑上。

画像砖主要用木模压印然后经火烧制成,也有的是在砖上刻出纹饰。

画面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

有的上面还有红、绿、白等颜色。

多数画像砖为一砖一个画面,也有一砖为上下两个画面的。

画面内容非常丰富,有表现劳动生产的,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造、盐井、桑园放牧等,有描绘社会风俗的如宴乐、杂技、舞蹈等,有神话故事如西王母、月宫等,还有表现统治阶级车马出行的。

因此,它们不仅是美术作品,也是记录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实物资料。

作为中国古代民间美术艺术的一枝奇葩,画像砖艺术在战国晚期至宋元时期的我国古代美术艺术园林中持续开放了十四五个世纪之久。

其间,朝代更迭,人事沧桑,社会面貌和意识形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迄今发现的数千块画像砖不仅真实形象地记录和反映了这一变化,而且将这一民间美术艺术的发展历程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画像砖是秦汉时代的一种建筑装饰构件,与画像石类似。

其制作工艺是将加工好的泥坯放入木模中制成砖坯,待半干后去掉木模,用刻有图案内容的印模印出各种图像和图案,大型图案用几个印模多次印压,部分图像用利器刻划而成。

有空心砖和实心砖两种。

一般认为画像砖始于战国,盛于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继续流行。

秦代至西汉初期,画像砖多用于装饰宫殿府舍的阶基,西汉中期以后,画像砖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壁面。

东汉是画像砖艺术的鼎盛时期,产品数量、制作水平都特别突出。

这个时期的画像砖艺术盛行于中原、西南和江南的广大地区,尤以河南和四川两省出土最多。

砖上的画像均模印而成,原来施彩绘,但出土时多已剥落。

五、雕刻技法

画像石的雕刻技法部分地促成图像存其大貌、拙胜于工的特点。

综合地看,主要有阴线刻、平面浅浮雕、弧面浅浮雕、平面凹雕、高浮雕、透雕、阳线刻等。

最普遍的是平面浅浮雕加阴线刻,即在平整的石面上刻去形象轮廓之外的部分,使形象呈浅浮雕状,然后用阴线刻出轮廓内的细部。

以此为基本方法,有的用线绘加彩代替阴线刻,如陕北画像石;有的在背景刻出规则的线纹,如部分南阳画像石。

阴线刻在早期较简单,到晚期和沂南画像石中熟练细腻,是南北朝、隋唐时期线刻风格的雏型;高浮雕与透雕只用于少数作品。

有的画像石局部敷染色彩,目的是强调某形象的功能。

石料处理的光洁度、雕刻的精细度之异,也形成了各地画像石不尽相同的面貌。

六、艺术风格

画像石发展了我国传统的雕刻技法,成为一种类型的雕刻作品,这样的刻和划制作出的浮雕比墨色绘制的壁画保持得更长久,给人以立体感。

画像石是研究汉代建筑、生活、习俗、观念等有很高价值的艺术品。

画像砖主要用木模压印然后经火烧制成,也有的是在砖上刻出纹饰。

形状分大型空心砖和实心的扁方砖两类。

画面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

有的上面还有红、绿、白等颜色的彩绘,但出土时多已剥落。

多数画像砖为一砖一个画面,也有一砖为上下两个画面的。

画面内容非常丰富,有表现劳动生产的,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造、盐井、桑园放牧等,有描绘社会风俗的如宴乐、杂技、舞蹈等,有神话故事如西王母、月宫等,还有表现统治阶级车马出行的。

雕刻者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制作者准确地抓住对象在各种活动中最具特徵、最生动、最优美的瞬间,删繁就简,遗貌取神,在一种粗轮廓的整体形象中采用阴线刻、阳线刻、减地平面阳刻、浅浮雕等多种造型手法对动荡流逝的瞬间状态进行精彩的集中表现,飞扬流动的画面充满了蓬勃旺盛的生命和雄浑冲涌的力量和速度,罕有呆滞或雷同现象,充分体现了雕塑者对现实生活的全面爱恋和对永恒幸福的祈求。

个别小型条砖在制作的精美程度上虽不及大型正面方砖,但却给人一种深沉雄大的气魄,让人回味无穷,遐想联翩,后人往往在赞叹欣赏之余,也难以真正超越。

画像石、画像砖尽管粗重笨拙,却反映出的秦汉代艺术心胸开阔、气派雄沉,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那种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是后代艺术难以企及的。

全国现已出土数千计的画像石和画像砖,这都是在秦汉厚葬的风气下产生的。

发现地区主要在黄河流域、山东南部西部、河南南阳和四川岷江流域,以及河北、安徽、江苏北部,这些地方都是当时的富庶之乡。

东汉时期的画像砖出土最多,盛行于中原、西南和江南的广大地区,尤以河南和四川两省出土最多。

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史料性质不仅在美术史上有巨大意义,而且对研究汉代社会的经济生活、典章制度、风俗习惯、艺术思想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图像资料。

因此发掘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史料价值就成为对其研究的重要内容。

早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专门研究汉画的学者,时至今日,已形成专门的汉画学。

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汉画学也成为一个学界瞩目的研究焦点。

 

汉代的画像石与画像砖是汉代独特的造型艺术样式,艺术形式本身体现了鲜明的美学特征,体现在偶像式与情节式的图像组织方式、表达"所知"、"所感"的造型思维、流动如生的乐舞精神,这些特色使其艺术形式上充溢着张力,体现出宏大气魄和浑厚雄强的时代精神.

画像石艺术风格是构图方式、造型特点、雕刻技法统一的体现。

主要的构图方式遵从了传统法则,即以平面的散点和分层方式布局,形象按上下层次、左右关系获得在空间中的位置,没有提供向纵深延伸的暗示。

由此,作品中的空间在逻辑上超越客观真实而成为表意的概念空间,这在历史、神话故事及车骑出行等画面上最为明显。

另一部分作品──典型的如庄园、收租、宴饮、乐舞等有了依据直观感受构成画面的迹象,描绘了高视点俯瞰下的景物,形象有序地向上方发展,上下间距表示了远近关系。

建筑和坐榻、几案、容器等用具的透视造型,也辅助性地制造出空间深度。

某些物象的叠合与互掩,使三度空间更为可信。

与构图方式统一的形象塑造,具有影形观察和线描表达两个显著特点。

物象的体积消失在剪影式的平面造型中,以曲线为主的轮廓线强调了形象的形体与动态特征。

几乎所有的形象都处在行进、跳跃、流贯、顾盼、飞腾的运动瞬间。

轮廓之内的线条加强了动势,也概括地增添细节,使形象较有个性状貌。

七、分期与作者

  根据题材、雕刻方法和少量有纪年的墓室与零散作品,大致可作出画像石的分期与存在地区的关系。

它产生于西汉中叶,西汉中至东汉初是发展期,以河南、山东、湖北为主,有人认为鲁中一带是它的萌发地;东汉中晚期是盛期,山东、南阳画像石臻至繁荣,其他地区开始流行,并较快形成地方面貌。

画像石至东汉末迅速而全面衰微,其原因有:

汉末的战乱局势使它失去了存在基础,社会意识从注重人与宇宙到注重人与自然,画像石艺术形式高度饱和之后的自律解体。

画像石的作者是几乎全部未留下姓名的大量艺术匠师。

根据画像石图像之间、画像石与部分壁画和画像砖之间的某些一致性,估计在当时有画像石图像的粉本流传。

丰富的粉本经各地艺术匠师的创造性表现,酿成了画像石艺术的蔚然大观。

 

结语

汉代画像砖石的绘画技法较为粗拙凝重,注重形体的大致勾勒,而不作局部的细致处理,风格质朴粗放,自然平实,构图独立、简率,却黑白对比分明,富有装饰趣味在厚葬之风盛行的汉代,人们用有画像的画像石模印烧制的画像砖建造墓室、祠堂、石阙等,装饰建筑,炫耀地位。

其大致分布在经济与文化较为发达的山东、河南、江苏、四川一带。

这些画像砖石以描绘现实生活的题材居多,如生产、狩猎、收获、宴饮,娱乐、战争、教育、民间故事等;也有的宣传儒家忠孝节义思想,或反映道家羽化升仙的愿望,表现了当时人们的精神追求,成为汉代世风民俗的写真。

画像石(砖)是汉代艺术主要代表.不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在关乎美的领域也形态毕现,本文将从题材、表现技法、风格上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勾画出汉代的审美气候.

气势和古拙是汉代的基本特征和美学风格.汉代是一个学术缤纷烂漫的时代.人神图腾、儒家教义、迷信共置一处.其中墓葬文化以及画像石、画像砖艺术有着独特的魅力.

在各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上,我们看到不少表现酿酒和宴饮的场景,看到了汉代酒文化的许多真实的美味图景.酒在汉代非常重要,汉代的酒文化也非常重要.酒以成礼,酒中享乐是汉代普遍的风尚,天之美禄为汉代人带来了欢乐,带来了散发着酒香的汉代醇厚的历史.

汉画像石、画像砖艺术特色:

刘汉王朝不仅是新生的充满活力的大型中央集权制国家,同时也是正处于上升阶段的雄心勃勃的地主阶级统治的时代,受时代精神的影响,西汉中期以后的艺术作品,往往表现出一种昂扬向上、豪迈奔放、雄浑有力的气势。

它们把远古传统的原始活力和野性充分地保存和延续下来,这一点不但表现在主题的庞杂上,而且也表现在运动、气势和古拙的艺术风格上。

由画像石、画像砖以及瓦当等反映出的汉代艺术尽管粗重笨拙,却心胸开阔、气派雄沉,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那种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是后代艺术难以企及的。

汉代的艺术作品风格朴素、雄浑奔放,而且无论是处理大场面人物群像或是独幅画面,均能恰如其分地刻画人物各自不同的神情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构图上既能表达繁复而又富于韵律的巨幅画面,也善于处理某一主题所需的小型画幅。

创作者经常抓取历史故事矛盾冲突的高潮,并且善于运用必要的景物以交待特定的环境,人物之间的呼应关系也处理得非常出色。

 

参考文献

《中国画像砖全集》

出版社:

四川美术

出版日期:

2006-01-01

画像石鉴赏(汉画研究系列)

作者:

张道一 著

出版社:

重庆大学

出版日期:

2010-04-15

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1.3)/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作者:

蒋英炬,杨爱国著

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9-06-01

《中国美术史纲》

作者:

李浴

出版社:

辽宁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1984年4月

 

启示

在此基础上,试图讲清一个时代有什么;如有可能,再说明一些重要的现象为什么发生在此时,而非彼时;它们可以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这是目标,至于达到与否,评判只该来自读者,我盼望着严厉

的批评,因为它不唯惠及个人,还有意深入研究。

从中国美术史这一门课程中我学到很多东西,使我受益匪浅。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

艺术设计系

周璇

2011年11月25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