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401001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开学检测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愁的文化表达

邹广文

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乡愁是一种现代性话语,它是一种我们每个人在今天都普遍体验,但却难以捕捉的情绪。

在全球化时代,人类大的历史节奏是在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跃升。

现代性的逻辑风靡世界,让我们的生活日益标准化、理性化,文化的个性日益被消弭了。

而人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不堪忍受无根的生活,总要试图以各种方式抗拒着现代性实践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以及对物理距离的终结,去憧憬多元的、个性化的生活。

这样,乡愁便与人类的现代化结伴而行,或确切地说——乡愁是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一种反拨。

诚然,思乡、怀乡之情古已有之。

翻开中华文化史我们会看到,乡愁是古人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乡愁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它所表达的或者是忧国忧民的情感,或者是对于漂泊动荡生活的感受。

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等等,都无不生动地表达出了古人悠悠不尽的思乡感受。

但乡愁对于步入现代化、工业化文明的人来说,则具有特别的意义,拥有最真切的感受——这是一种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月、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而文化在特定的时空中展开,特定的文化形态一旦形成,便渐渐积淀成为一种文化记忆,这种文化记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编织起人的文化成长之路,甚至伴随人的一生挥之不去。

人类生活步入现代化,但是人的文化记忆却不能连根拔起。

人的心灵不能简单地被物所填充,更不能全心沉湎于物的世界而无法自拔。

而乡愁就是我们串联起生命之流、体悟生活真实的最恰当方式。

如果说传统意义的乡愁所指向的多是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的话,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的所指则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

从这个意义来说,乡愁产生于距离——这既是一种空间距离也是一种心理距离。

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乡愁就是处在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对于曾经活过的农业乡村生活的一种顾盼。

诗人北岛的著名诗句“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体现的便是对我们生命的安定之所、生命根基的找寻与眷恋。

乡愁所传达的还是一种文化认同、文化归属。

是一种民族文化的“集体的梦”“集体无意识”,它具有一种凝聚人心的作用。

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歌所表达的就是台湾同胞期盼结束海峡两岸人为阻隔、回到祖国大家庭的思乡情怀。

当下的中国,乡愁被重新唤起,并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鸣。

原因何在?

笔者以为这折射了我们时代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处于急剧社会转型的中国,该如何守护我们的文化传统并找到归属感?

该如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该如何抚平人们浮躁的心绪进而拉近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告别乡村生活,人们纷纷涌入城市,虽然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了,但是心理距离却变远了,然而生存环境的改变并没有割断我们的文化记忆,乡愁常常能够带给人们最温暖的拥抱与安慰。

乡愁不单单是对一个地方的怀旧,真正萦绕心头的还是这个地方所承载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乡愁视为一种向后看的、消极的怀旧。

莫如说,乡愁是现代人对传统的眷顾,是对本民族精神的依恋。

记起“我从哪里来”,我们才能更真切地知道“我要到哪里去”。

“文化身份”的确认是人的一个社会行为的基本要求,通过乡愁,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身份”,也就找到了自我。

在对乡愁的回味中,感受到了本民族的文化体温,感受到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涌动,并渐渐涵养出我们走向未来的勇气与信心。

1.下列关于乡愁与现代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愁与人类现代化结伴而行,每个人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到,是人们因不堪忍受无根的生活而对现代化生活的一种反拨。

B.乡愁是我们在生活标准化、理性化,文化个性消弭的今天,对现代性实践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以及对物理距离的终结的抗拒和对多元、个性化生活的憧憬。

C.乡愁作为一种思乡、怀乡之情,是古人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或者是忧国忧民的情感,或者是对于漂泊动荡生活的感受。

D.乡愁是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月、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对步入现代化、工业化文明的人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意义的乡愁多是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现代意义的文化乡愁则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

B.乡愁在特定的时空中展开,形成特定的文化形态,积淀成一种文化记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甚至伴随人的一生。

C.文化记忆编织人的文化成长之路,“文化身份”的确认是人社会行为的基本要求,只有在对乡愁的回味中,才能真切感受到本民族的文化体温。

D.乡愁传达一种文化认同、文化归属,带给人们最温暖的拥抱与安慰,是民族文化的“集体的梦”“集体无意识”,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愁是我们串联生命之流、体悟生活真实的最恰当方式,通过乡愁我们找到自我,感受到生生不息的生命涌动,并渐渐涵养出我们走向未来的勇气与信心。

B.乡愁是现代人对传统的眷顾,是对本民族精神的依恋,不能简单地视为向后看的、消极的怀旧,不单是对一个地方的怀旧,还有这个地方承载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C.人的心灵不能简单地被物填充,更不能全心沉湎于物的世界,乡愁能够抚平人们浮躁的心绪,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拉近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与人的心理距离。

D.乡愁产生于距离,是处在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对于曾经活过的农业乡村生活的一种顾盼,告别乡村生活,人们纷纷涌入城市,为了生计各奔东西,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都变远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

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

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

及至冠婚,体性梢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

有志向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别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

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

或因家世馀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

有识旁观,代其入地。

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於谚曰:

“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

”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履,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

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揭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

有学艺者,触地而安。

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现之,安可不自勉耶?

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有客难主人曰:

“吾见强弩长戟,诛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吴;文义习吏,匡时富国,以取卿相者有吴;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足贵学乎?

”主人对曰:

“夫命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

金玉之磨莹,自美其矿璞;木石之段块,自丑其雕刻。

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胜金玉之矿璞哉?

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於无学之富贵也。

且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握素披黄,吟道咏德,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茶,岂得同年而语矣。

且又闻之:

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

所以学者,欲其多知明达耳。

必有天才,拔群出类,为将则暗与孙武、吴起同术,执政则悬得管仲、子产之教,虽未读书,吾亦谓之学矣。

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篇,有删改)

4.下列对文言文相关内容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从此方面来看与《论语》相似。

B.“素业”在古文中有多重意思:

先世所遗之业、清白的操守、本业。

古代重农抑商,因此本业指的就是农业。

C.“秘书”现在既指政党之内的要职,也指写字楼及商业机构内的文员职位。

而文中则是官名的总称。

D.古以为瑞草,服之能成仙---芝草。

治愈万症,其功能应验,灵通神效,故名灵芝,又名“不死药”,文中是对杰出人士的称赞。

5.对于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

B.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

C.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

D.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

6.下列对文章内容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以来的贤王圣帝还需要勤奋学习,普通人更有必要学习了!

这类事情遍见於经籍史书,所以作者只举近代切要的来启发提醒世人。

B.各个朝代的世族子弟腐败无能,“上车不落就可当著作郎,体中无货也可做秘书官”是对他们无能生动表现。

C.作者认为学习是值得崇尚的,一块石头之所以难看,是因为尚未经过雕刻。

学习能修身养性,如能经常保有几百卷的书,过上千年也不会成为小人。

D.作者论述以自身读书为例。

七岁时候,诵读《灵光殿赋》,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一个月搁置,就生疏了。

启示人们人会有困顿不得志而壮年失学,还该晚学,不可以自己放弃。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或因家世馀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

(5分)

(2)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11分)

王昭君

[唐]李商隐①

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顾人。

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②。

①李商隐,晚唐诗人,仕途坎坷不遇。

②隔生春,指春天年复一年过去,汉宫里像昭君那样被冷落的宫女,年年都有。

和聂仪部明妃曲

[明]李攀龙

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

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

聂仪部是作者的好友,他曾有一首《明妃曲》见赠,作者以此诗唱和酬答。

明妃,即王昭君,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王明君,亦称明妃。

8.两首诗均围绕王昭君这一历史人物展开,情感有何不同?

请作简要分析。

(6分)

9.《和聂仪部明妃曲》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昭君形象?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6分)

(1)《泊秦淮》一诗中,诗人借“商女”而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

治者的一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当女主人公对氓彻底失去信心之后,表现出来的是“清醒”与“刚

强”。

诗中表现这种性格的两个句子是“,!

(3)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神话传说来描述蜀地与秦塞的连接,其诗曰,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

这正是说书的旺季。

老瞎子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

老瞎子心里算定:

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老瞎子说书开头常是这么几句:

“自从盘古分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有道君王安天下,无道君王害黎民。

轻轻弹响三弦琴,慢慢稍停把歌论,歌有三千七百本,不知哪本动人心。

”于是听书的众人喊起,老的要听董永卖身葬父,小的要听武二郎夜走蜈蚣岭,女人们想听秦香莲。

这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他不慌不忙地喝几口水,待众人的吵嚷声鼎沸,便把琴弦一阵紧拨,唱道:

“今日不把别人唱,单表公子小罗成。

”或者:

“茶也喝烟也吸,唱一回哭倒长城的孟姜女。

”满场立刻鸦雀无声。

 

这天晚上,在野羊坳说书。

书正说到紧要处——“罗成回马再交战,大胆苏烈又兴兵。

苏烈大刀如流水,罗成长枪似腾云,好似海中龙吊宝,犹如深山虎争林。

又战七日并七夜,罗成清茶无点唇”。

老瞎子把琴弹得如雨骤风疾,字字句句唱得铿锵。

小瞎子听见那小妮子兰秀站在离他不远处尖声细气地说笑,却心猿意马,手底下早乱了套数。

  野羊岭上有一座小庙,离野羊坳村二里地,师徒二人就在这里住下。

小瞎子蹶着屁股烧火。

老瞎子坐在一旁淘米,凭着听觉他能把米中的砂子捡出。

 老瞎子终于开了腔:

“听我一句话,保准对你没坏处。

以后离那妮子远点儿。

” 

一早起小瞎子病了。

一连好几天,老瞎子无论是烧火、淘米,还是给小瞎子挖药、煎药,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

弹断最后一根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

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

心里总在说:

“我非要最后看一眼不可。

” 晚上仍一个人到野羊坳去说书。

终于弹断了最后一根琴弦。

他几乎是连跑带爬地上了野羊岭,回到小庙里。

  “明天我就去抓药。

你就先留在这儿,我用不了十天就回。

” 

蛇皮剥开了,老瞎子从琴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

 小瞎子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

 “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

他本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

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

” 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

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

小瞎子已经走了些日子,村里人都说是在兰秀嫁到山外去的那天。

 老瞎子心里便一切全都明白。

 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

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

请了多少个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就是一张无字的白纸。

“您别死,再活几年,您就能睁眼看一回了。

”说这话时他还是个孩子。

他师父久久不言语,最后说:

“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

“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

” 小瞎子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

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

 “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 “一千二?

” “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

”老瞎子现在才弄懂了他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象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

无所谓从哪儿、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选编自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在第4段写老瞎子的听觉,意蕴丰富。

既说淘米,也说管教徒弟,还在结构上暗

联着小说前后的情节。

B.小说详细描写老瞎子弹断最后一根琴弦前的心理活动,目的是用刻画老瞎子的感人至

深的艺术形象。

C.琴槽里的纸条,本是一张无字的白纸,可是瞎子师徒却认为是可以医好瞎眼的奇方,

还代代相传,流毒深远。

D.小说末段,运用了概括和象征的手法,高度浓缩了瞎子艺人们的生命状态,表达了作

者对人生的感悟与探索。

E.这篇小说,以瞎子艺人追求睁眼看到光明为内容,倾诉了残疾艺人们内心对命运不公

的愤慨和不平之气。

(2)小说的第2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中的“老瞎子”有哪些特征?

请简要分析。

(6分)

(4)这篇小说的题目叫“命若琴弦”,结合小说的主旨与情节等方面,联系现实,谈谈你对题

目“命若琴弦”意蕴的理解。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记住北大有个叫王瑶的教授

钱理群

王瑶教授去世,我们弟子献了一副挽联:

“魏晋风度,为人但有真性情;五四精神,传世岂无好文章。

”我们把先生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

鲁迅对魏晋风度有个概括,就是“清峻、通脱”。

鲁迅也说:

“我有时候很峻急,有时候很随便。

”因此可以说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似的。

先生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知识分子境遇的严峻的判断,也有鲁迅式的清醒、冷峻,敢于直面现实。

先生说他“出语多谐”,面对那个时代严酷的事实,他却用幽默的语言表达,这表现了一种心态,即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

先生这种危难中的坦然,给人的印象是难忘的。

他去世后,林庚曾撰文回忆他在文革时的表现:

他们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并且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以示“斯文扫地”。

林庚说我们都觉得非常窘迫、难堪,但王瑶却泰然处之,他“游刃有余,如入无人之地,穿过无数杂乱的脚下,就这么不急不慢地一路扫去”。

先生从不给我们上课,第一次见面就打招呼说,你们平时没事不要找我,一个星期只准去我家一次。

我们一般都是下午四点以后去跟他闲聊,想到什么就谈什么:

政治、思想、文化、人生等等,很少谈学术。

他平时对我们放任不管,一入学开一个书单,你怎么读、怎么弄他通通不问。

其实这个放任不管,我倒觉得正是抓住了学术研究的特点。

学术研究是个人独立的自由的精神劳动,因此它从根底上就应该是散漫的。

散漫,并不是无所事事,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有志于学术的学生,学术研究是他内在生命的需要,根本不需要督促,看起他在闲荡,读闲书,其实总在思考。

看起漫不经心,其实是潜入生命与学术的深处,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

这是不能管的,更不能乱管。

搞学术就是得无为而治,先生深谙无为而治的奥妙。

但关键时候,先生也会点醒你,一点就让你终生难忘。

在学术上,他只抓毕业论文,而且先要求学生提出两个论文选题,向他汇报设想,然后他给定一个题目,并点醒你做这个题目应该注意什么。

比如我当初毕业论文就准备了两个题目:

一个写鲁迅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艺术世界;另一个是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

先生听了我的汇报以后说,你的第一个题目很有新意,但你自己还没有想清楚,短时间内也不容易想清楚,在不成熟、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急于写成论文,会有很多漏洞,答辩时很可能通不过,反而糟蹋了这个题目,不如放起,多酝酿几年以后再做,一做就把它做好。

于是就定了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

更重要的,是先生给我们思想上的点醒,治学态度、人生道路上的启迪。

先生曾经找我谈话,告诫我“不要急于发表文章”。

他说:

“我知道,你已经三十九岁了,你急于想在学术界出,我很能理解你的心情。

但是,我劝你要沉住气,我们北大有个传统,叫做‘后发制人。

有的学者很年轻,很快就写出文章,一举成名,但缺乏后劲,起点也就是终点,这是不足效法的。

北大的传统是强调厚积薄发,你别着急,沉沉稳稳地做学问,好好地下功夫,慢慢地出,但一旦出就一发不可收,有不断的后劲,这才是真本事。

我研究生毕业留校以后,先生又找我谈了一次话,使我终身受益。

他说:

“你现在留校了,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因为你在北大,这样,你的机会就非常多,但另一方面诱惑也非常多,你的头脑要清醒,要能抵挡住诱惑。

很多人会约你写稿,要你做这样那样的有种种好处的事,你自己得想清楚,哪些文章你可以写,哪些文章你不可以写,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你要心里有数,要学会拒绝,不然的话,在各种诱惑面前,你会晕头转向,看什么都做了,什么都得了,名声也很大,但最后算总账,你把最主要的,你真正追求的东西丢了,你会发现你实际上是一事无成,那时候就晚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现在仔细想想,先生的师训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概括地说就是“沉潜”二字。

要沉得住、潜下,沉潜于学术的深处、生命的深处:

这是做学问与做人的大境界。

而急功近利,浮躁虚华,是做学问、做人的大敌。

我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唯一可取之处,也是可以告慰先生的,就是我一直牢记师训,并身体力行。

我从1960年大学毕业就雄心勃勃想做一个学者,直到1985年,才开始发出自己的独立的声音。

可以说做了二十五年的准备,练了二十五年的内功,我的治学之路、人生之路就是这么走过的,很艰苦,但也很充实,没有虚度。

(节选自2011年11月5日《文汇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王瑶教授曾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但他却坦然处之,一点也

不觉得窘迫难堪,这种危难中的坦然自如令人感叹。

B.王瑶教授认为那些一举成名之后就缺乏后劲的年轻学者没有真本事,他批评已经三十

九岁的钱理群急功近利,急于出名,违背了北大厚积薄发的传统。

C.作者当初写毕业论文时,本准备了两个跟鲁迅有关的题目,但王瑶教授听完他的汇报

后,否定了前一个题目,建议他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

D.钱理群是王瑶教授的学生,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取得的成就,侧面描写了王瑶对

自己一生的深远影响,更显得真实可信。

E.本文追忆了王瑶教授峻急通脱的精神气质和独特的教学方式,在经济繁荣和变革的年

代,面对着种种利益和诱惑,记住王瑶教授是很有意义的。

(2)王瑶教授的弟子为什么把他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

请简要分析。

(6分)

(3)王瑶教授指导学生的方法很特别,文本中有哪些体现?

请简要概括。

(6分)

(4)作者把王瑶教授的师训概括为“沉潜”二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沉潜”作用的理解。

(8分)

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的一组是()(3分)

①在《魂断蓝桥》中,罗伊和马拉在前往教堂结婚的路上,才互相问了名字。

一切看似那么,但却是那么合情合理。

 

②据韩联社报道,27日,韩国国防部发言人金珉奭称,朝鲜否认22日晚向韩国巡逻舰附近发射炮弹的说法。

 

③有人把香灰说得像仙丹一样,不但可以治病,还可以让人长生不老,实在是。

 

A.荒诞不经 荒谬绝伦 荒诞无稽   B.荒诞无稽  荒诞不经  荒谬绝伦  

C.荒谬绝伦 荒诞无稽  荒诞不经D.荒诞不经 荒诞无稽  荒谬绝伦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他这次访问日本是要和日本国会和朝野各界人士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

日睦邻友好关系。

B.从大量观察事实中告诉我们,要真正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离不开持久的定时观测

和长年的资料积累。

C.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

把死书读活,就能把书为

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把我为书所用。

D.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

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1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一段文字,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大雁是有灵性的,它只能选择适宜于它生存的环境;同时,大雁也无法改变它的天性——飞翔,它们原是自由的鸟儿,为了生命的自由和自由的生命,远远地避开人群,。

A.远远地飞走,甚至不愿回来,飞走。

B.飞走,远远地飞走,甚至不愿回来。

C.甚至不愿回来,飞走,远远地飞走。

D.远远地飞走,飞走,甚至不愿回来。

16.请从下面两组词语中任选一组进行扩写,描述一种情景或陈述一种见解,不少于30个字。

(5分) 

①腊梅   坚忍   大雪     

②莲花   高洁   淤泥

17.请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不得改变原意,可适当增删词语。

(6分)

传统的现代派绘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