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化学图像题汇编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012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38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化学图像题汇编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中考化学化学图像题汇编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中考化学化学图像题汇编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中考化学化学图像题汇编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中考化学化学图像题汇编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中考化学化学图像题汇编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中考化学化学图像题汇编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中考化学化学图像题汇编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中考化学化学图像题汇编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中考化学化学图像题汇编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中考化学化学图像题汇编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中考化学化学图像题汇编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中考化学化学图像题汇编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中考化学化学图像题汇编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中考化学化学图像题汇编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中考化学化学图像题汇编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中考化学化学图像题汇编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中考化学化学图像题汇编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中考化学化学图像题汇编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中考化学化学图像题汇编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化学图像题汇编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docx

《中考化学化学图像题汇编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化学图像题汇编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化学化学图像题汇编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docx

中考化学化学图像题汇编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

中考化学化学图像题汇编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

一、中考化学图像题汇编

1.下列所示的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常温下,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

B.

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pH=3的稀盐酸

C.

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D.

氢气还原一定质量的氧化铜

【来源】广东省东莞市虎外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四月月考化学试题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常温下,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锌的活动性大于铁,锌的反应速率快,根据锌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的质量关系:

可知,完全反应铁生成的氢气多,该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B、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pH=3的稀盐酸,二者恰好反应时溶液呈中性,再滴加稀盐酸,溶液呈酸性,当盐酸无限加入时,由于反应中生成了水,则溶液的pH接近于3且大于3,该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C、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开始时高锰酸钾不分解,所以Mn元素质量分数不变;一段时间后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Mn元素质量不变,但是固体总重量减小,Mn元素质量分数增大;当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固体总质量不变,Mn元素质量分数不变,该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D、氢气还原CuO固体生成Cu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质量减少,当CuO完全反应生成Cu后固体质量不变,反应后固体质量不可能为零,该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故选C。

【点睛】

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确定正确的图像。

2.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

常温下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逐渐加入镁条,充分反应(忽略挥发)

B.

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C.

向氯化镁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D.

分别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加入足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答案】A

【解析】

【详解】

A、常温下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逐渐加入镁条,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随着镁条质量的增加,生成氢气的质量逐渐增加,待稀盐酸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因此,气体的质量不会一直增加,符合题意;

B、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加热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固体质量逐渐减少,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不变,故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加,待高锰酸钾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C、向氯化镁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氢氧化钡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因此一开始无沉淀产生,待盐酸完全反应后,再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钡,沉淀质量不断增加,待氯化镁完全反应后,沉淀质量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D、分别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加入足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锌和稀盐酸反应:

,铁和稀盐酸反应:

,锌比铁活泼,锌反应速率快,反应时间短,锌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铁,故铁最后产生氢气的质量多,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A.

t2摄氏度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中含有溶剂的质量甲<乙

B.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C.

向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

D.

向与稀硫酸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稀硫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A、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中含有溶剂的质量甲<乙,图像与事实相符,故A正确;

B、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加热过程中,氯酸钾开始由于温度较低,不能分解,达到一定的温度后,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其质量不断减少,最后为零,氯化钾的质量不断增加,反应结束后,不再增大,二氧化锰是反应的催化剂,其质量保持不变,图像与事实相符,故B正确;

C、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可溶性碳酸氢钙。

向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沉淀质量不断增大,后不断减小,最后为零,图像与事实相符,故C正确;

D、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的水,向与稀硫酸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氢氧化钡溶液,由于生成了硫酸钡沉淀,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减小,恰好完全反应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零,硫酸过量后,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变大,由于反应过程中生成了水,最后溶质质量分数在小于起始的溶质质量分数,图像与事实不相符,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确定正确的图像。

4.下列化学反应不符合如图情形一组是()

A.往氢氧化钠与苏打的混合溶液中逐量滴加稀盐酸

B.往硫酸与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量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C.往盐酸与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逐量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D.往氯化铜与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量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优先反应原则,氢氧化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待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稀盐酸再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故一开始无气体产生,待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气体的质量逐渐增加,待碳酸钠完全反应后,质量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B、根据优先反应原则,氢氧化钡先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待硫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钡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硝酸钡,故一开始,就有沉淀产生,符合题意;

C、根据优先反应原则,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待盐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再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故一开始无沉淀产生,待稀盐酸完全反应后,沉淀质量逐渐增加,待氯化镁完全反应后,质量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D、根据优先反应原则,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待盐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再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氯化钠,故一开始无沉淀产生,待稀盐酸完全反应后,沉淀质量逐渐增加,待氯化铜完全反应后,质量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初中化学常见的优先反应原则:

①金属和酸反应时,较活泼的金属优先反应,如将锌、铁合金投入稀盐酸中,锌优先与稀盐酸反应;

②当金属与混合盐溶液反应时,金属中最活泼的金属优先置换出最不活泼的金属;

③当两种相对活泼的金属与相对弱的金属盐溶液反应时,金属中最活泼的金属优先置换出盐溶液中的金属。

④当酸、碱、盐混合相互反应时,酸与碱的反应优先于酸与盐、碱与盐的反应;

⑤当酸与两种盐混合溶液反应产生气体、沉淀时,产生“气体”优于产生“沉淀”;

⑥当金属、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时,金属氧化物优先于金属与酸反应;

⑦欲检验某混合物溶液中同时含CO32-、SO42-和Cl-,应优先检验CO32-,之后检验SO42-,最后检验Cl-。

5.将等质量的铁粉和铝粉分别放入相同溶质质量分数且足量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表示铁

B.X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现象是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C.反应消耗的稀盐酸的质量相等

D.金属活动性顺序:

X>Y

【答案】D

【解析】

【分析】

等质量的铁粉和铝粉分别放入相同溶质质量分数且足量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铝产生的氢气质量大,X表示的是金属铝,Y是铁。

【详解】

A、X表示的是金属铝,故A错误;

B、铝与稀盐酸反应时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故B错误;

C、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不相等,则消耗的稀盐酸的质量不相等,故C错误;

D、由图中可知X完全反应所用时间短,X反应速率较大,则金属活动性顺序是X>Y,故D正确。

故选D。

6.如图中所示的示意图与对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足量的水稀释

B.

向足量的不同金属中分别滴加等量的相同稀盐酸

C.

向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D.

两份等体积的5%过氧化氢溶液,向其中一份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因此初始时的pH应大于7,选项A错误;

B、足量的镁铝铁与等量的相同稀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量由盐酸的用量决定,因此,三种金属最终产生的氢气质量应相同,选项B错误;

C、开始加入氢氧化钠时,消耗原溶液中的硫酸,无沉淀,故开始沉淀质量为0,当硫酸被消耗完后,氢氧化钠开始和硫酸铜反应,产生蓝色沉淀,故沉淀质量在某一时刻增加,当硫酸铜被消耗完以后,沉淀质量便不再改变,选项C正确;

D、过氧化氢溶液用量相同,无论是否加入催化剂,最终能产生的氧气质量应相同,图中所示最终产生的氧气质量不相同,选项D错误。

故选C。

7.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向一定质量的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B.

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逐渐加入锌粉和铁粉至过量

C.

向一定量硝酸银溶液中逐渐加入铜粉至过量

D.

向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中加水稀释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一定质量的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先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然后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

A正确;

B、该图像中,横坐标是金属的质量。

产生相同质量的氢气,消耗锌的质量比铁多。

故应该是硫酸与铁的反应的曲线先达到拐点。

B错误;

C、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

反应方程式为:

Cu+2AgNO3=Cu(NO3)2+2Ag。

根据方程式可知,每消耗340份质量的硝酸银,就会生成188份质量的银,溶质的质量逐渐减少,溶液的质量也会逐渐减少。

C正确;

D、氢氧化钠溶液加入水,溶液的碱性逐渐减弱,无限的趋近于7。

D正确。

故选B。

8.相同质量的M、N两种活泼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M、N在生成物中均为+2价),生成H2的质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金属的活泼性N>M

B.两个反应生成H2的体积相等

C.相对原子质量N>M

D.两个反应消耗盐酸的质量一定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图像可知,相同质量的M、N两种活泼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完全时M所用时间较少,所以M比N反应的速度快,所以金属的活泼性M>N,故A错误;

B、根据图像可知,M产生的氢气多,N产生的氢气少,两种金属产生的氢气质量不同,两个反应生成H2的体积不相等,故B错误;

C、根据图像可知,M产生的氢气比N多,价态相同的金属与足量的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越大,产生的氢气越少,说明N的相对原子质量大,故C正确;

D、相同质量的M、N两种活泼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中的氢元素全部来自酸,根据图像可知,两个反应产生的氢气不相等,所以两个反应消耗盐酸的质量不相等,故D错误。

故选C。

9.下列所示的图像能反映相对应实验的是

A.甲图可表示向pH=10的氢氧化钙溶液不断加水稀释,溶液pH的变化

B.乙图可表示向碳酸钙固体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时,产生气体质量的变化

C.丙图可表示在40℃,将饱和硝酸钾溶液恒温蒸发至有白色晶体析出,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

D.丁图可表示将等质量的镁与锌分别和足量稀硫酸混合时,产生气体质量的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碱性溶液加水稀释,溶液不能变成酸性,即pH不可能小于7,故错误;

B、向碳酸钙固体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当碳酸钙完全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不再改变,故正确;

C、在40℃,将饱和硝酸钾溶液恒温蒸发至有白色晶体析出,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错误;

D、将等质量的金属镁和锌分别和足量的稀硫酸混合,则金属完全反应,镁产生的氢气质量大于锌,故错误;

故选:

B。

10.等质量的三种金属分别与足量的、浓度相同的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金属不是K、Na、Ca,且与盐酸反应形成化合物中化合价均为+2价)()

A.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a>b>c

B.三种金属产生H2的质量a>c>b

C.三种金属最终消耗盐酸的质量相等

D.三种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关系是c>b>a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等质量的三种金属分别与足量的、浓度相同的盐酸反应a先反应完,c再反应完,b最后反应完,故金属活动性a>c>b,A选项错误;

B、由图可知生成氢气质量a>b>c,B选项错误;

C、三种金属生成氢气质量不相同,而氢气来自于盐酸,故消耗盐酸质量不相等,C选项错误;

D、根据一定金属完全反应生成氢气质量=

,因此化合价相同,金属质量相同时,相对原子质量越小产生氢气越多,故相对原子质量大小关系是c>b>a,故选D。

11.下列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个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A.

将水通电一段时间

B.

向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插入铜丝

C.

分别向等质量的锌、铁中滴加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D.

分别向等质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5%、10%的盐酸中不断加水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将水通电一段时间后,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

2,不是质量比为1:

2,图像与事实不相符,故A错误;

B、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AgNO3+Cu=Cu(NO3)2+2Ag,根据方程式可知,每64份质量的铜能生成216份质量的铜,所以向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插入铜丝溶液的质量会减少,当反应完毕后溶液质量不变,为一定值,图像与事实相符,故B正确;

C、锌、铁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Zn+2HCl=ZnCl2+H2↑,Fe+2HCl=FeCl2+H2↑,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每65份质量的锌能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每56份质量的铁能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分别向等质量的锌、铁中滴加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最后产生的氢气是铁多;由于氢气来自消耗的酸中的氢元素,消耗等质量酸时产生氢气质量相同,图像与事实不相符,故C错误;

D、15%盐酸的酸性强于10%盐酸,则15%盐酸的pH小于10%盐酸,分别向等质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5%、10%的盐酸中不断加水,酸性不断减弱,pH不断增大,无限接近于7,但不能等于7,图像与事实不相符,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确定正确的图像。

12.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B

C

D

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向一定量NaOH溶液中加入稀H2SO4

向一定量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中加入硫酸铜溶液

向相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相同的稀盐酸

 

A.AB.BC.CD.D

【来源】2013-2014北京市丰台区中考一模化学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A选项是不对应的,溶液的质量不能从0点开始;B选项是不对应,pH的起点应从大于7开始降低;C选项不对应的,金属的质量逐渐增加;D选项是对应的关系.

考点:

溶液中溶质的变化、酸碱中和反应、金婚活动性顺序

13.下列图象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A.向一定量的NaOH和BaCl2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

B.向一定量的MnO2固体中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

C.向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D.向含有一定量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

【来源】2019年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实验中学摸底考试化学试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

A、向一定量的NaOH和BaCl2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氯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硫酸钡沉淀不溶于酸,故一开始就产生沉淀,沉淀质量随稀硫酸的质量逐渐增加,待氯化钡完全反应后,硫酸钡沉淀质量不再变化,符合题意;

B、向一定量的MnO2固体中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不符合题意;

C、向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氢氧化钠的溶液显碱性,pH>7,滴加稀盐酸,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加,pH值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减小到小于7,不符合题意;

D、向含有一定量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待稀盐酸完全反应后,碳酸钠再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一开始无沉淀生成,稀盐酸完全反应后,沉淀质量随碳酸钠质量的增加逐渐增加,待氯化钙完全反应后,沉淀质量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在一定质量的Ba(OH)2溶液中,不断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H2SO4,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氢氧化钡显碱性,随着酸量的增加,氢氧化钡不断减少,溶液碱性变弱,pH值变小,直至恰好反应pH=7,再加入稀硫酸酸性不断增强,pH小于7,图象正确;

B、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会生成水与硫酸钡沉淀,随着反应的进行沉淀量不断增大,直至恰好反应,沉淀量不再改变,图象错误;

C、中和反应放热,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温度先逐渐增加,随着反应的逐渐停止同时溶液不断向环境中散热溶,液的温度又降到常温,图象错误;

D、随着稀H2SO4的加入,溶液中的水持续增加,图象错误。

故选:

A。

【点睛】

主要考查氢氧化钡与稀硫酸的化学反应事实,能理解图象表达意思,针对图象表达,再联系反应事实即可解答。

此题注意药品的量改变,导致情况的不同。

15.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加热氯酸钠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

B.电解水

C.向一定量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石灰水

D.服用胃舒平(主要成分是Al(OH)3)治疗胃酸过多,胃液pH的变化

【来源】2019年江西省赣州市瑞金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加热氯酸钠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但随着反应的进行,剩余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少,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故选项错误。

B、通电分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而不是质量)之比为2:

1,故选项错误。

C、氢氧化钠和加入的氢氧化钙不反应,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沉淀碳酸钙,随氢氧化钙的加入逐渐增加,直到碳酸钠完全反应,沉淀量不再变化,故选项正确。

D、盐酸和氢氧化铝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因此pH值会有所增大,但是胃必须是酸性环境,所以最后pH仍然小于7,故选项错误。

故选:

C。

16.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氧气

B.

一定质量的单质硫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C.

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逐渐加入锌粉和铁粉

D.

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铜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A

【解析】

【详解】

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有无催化剂只是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不影响生成氧气的量,所以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应该相等,但是催化剂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故A错误;

B、一定质量的硫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选项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

C、锌的活动性比铁强,反应速率快,反应时间短;由于稀硫酸的浓度和质量相同,最终产生相同质量的氢气,故选项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

D、向氯化铜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先与盐酸反应,开始时不会生成沉淀,盐酸消耗完再与氯化铜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故沉淀的质量先是零,再不断上升,最后形成一条水平直线,故选项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

故选:

A。

17.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物质均属于易溶物质

B.甲物质的溶液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

C.在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D.当甲中含有少量的乙时,可用降温结晶法提纯甲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

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详解】

A、在20℃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是30g,大于10g,都是易溶物质,故A正确;

B、由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不难看出,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故B正确;

C、在20℃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说明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而不能是溶质质量相等,故C错误;

D、由于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而乙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因此可以通过降温结晶的方法来提纯甲,故D正确;

故选C.

18.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t2°C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1°C时,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

D.t2°C时,在50g水中加人30g乙,形成溶液的质量为70g

【答案】B

【解析】

【详解】

A、t2°C时,甲的溶解度曲线在乙的上方,故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不符合题意;

B、t1°C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故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符合题意;

C、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的方法,不符合题意;

D、t2°C时,乙的溶解度为40g,将30g乙加入50g水中,只能溶解20g,可形成70g乙的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在一定温度下的溶液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且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转化方法要根据溶解度曲线图来判断。

19.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B.由t2℃降温到t1℃,甲饱和溶液比乙饱和溶液析出晶体质量多

C.t2℃时,将40g甲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溶液质量为90g

D.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甲的溶解度不一定比乙的大,因为没有指明温度;故选项错误;

B、由t2℃降温到t1℃,甲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乙饱和溶液析出晶体质量多,因为没有指明溶液质量;故选项错误;

C、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50g,将40g甲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溶液质量=25g+50g=75g,故选项错误;

D、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因为该温度下,它们的溶解度相等;故选项正确;

故选:

D。

【点睛】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

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20.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一定量的镁在过量的氧气中充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