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文学类阅读第01期备战高考全国百强校语文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解析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423703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141 大小:14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2 文学类阅读第01期备战高考全国百强校语文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1页
专题02 文学类阅读第01期备战高考全国百强校语文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1页
专题02 文学类阅读第01期备战高考全国百强校语文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1页
专题02 文学类阅读第01期备战高考全国百强校语文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1页
专题02 文学类阅读第01期备战高考全国百强校语文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1页
专题02 文学类阅读第01期备战高考全国百强校语文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1页
专题02 文学类阅读第01期备战高考全国百强校语文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1页
专题02 文学类阅读第01期备战高考全国百强校语文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1页
专题02 文学类阅读第01期备战高考全国百强校语文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1页
专题02 文学类阅读第01期备战高考全国百强校语文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1页
专题02 文学类阅读第01期备战高考全国百强校语文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1页
专题02 文学类阅读第01期备战高考全国百强校语文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1页
专题02 文学类阅读第01期备战高考全国百强校语文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1页
专题02 文学类阅读第01期备战高考全国百强校语文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1页
专题02 文学类阅读第01期备战高考全国百强校语文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1页
专题02 文学类阅读第01期备战高考全国百强校语文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1页
专题02 文学类阅读第01期备战高考全国百强校语文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1页
专题02 文学类阅读第01期备战高考全国百强校语文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1页
专题02 文学类阅读第01期备战高考全国百强校语文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1页
专题02 文学类阅读第01期备战高考全国百强校语文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1页
亲,该文档总共1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02 文学类阅读第01期备战高考全国百强校语文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解析版.docx

《专题02 文学类阅读第01期备战高考全国百强校语文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2 文学类阅读第01期备战高考全国百强校语文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解析版.docx(1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02 文学类阅读第01期备战高考全国百强校语文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解析版.docx

专题02文学类阅读第01期备战高考全国百强校语文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解析版

备战2019年高考【全国百强校】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分项汇编第1期

专题2:

文学类阅读

一、【2019届河北邯郸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连枷

李锐

天很冷,心也很冷。

炉子早灭了,屋里一股浓浓的膻腥气。

学校原在村庙里,后来庙塌了,村里没钱盖新房子,就把羊圈用的通房隔出两间来做教室。

青石涧小学成了羊圈小学。

尽管已看见可怜的结局,王光荣还是拍拍手,笑着说:

“同学们,下午劳动课还打豆子,都有谁把连枷带来了?

没有应声

“都有谁把连枷带来了?

还是没人应声。

他把眼睛转到刘开放身上。

刘开放低下头,搓着两只乌黑的手,说:

“王老师,我爸叫我甭来学校劳动,我爸说,功课都考不及格,再来就拧断我胳膊……”

王光荣很寒心。

他心想:

我真是名誉扫地呀。

可他脸上却放出爽朗的笑容:

“哈哈,行呀!

那就算了吧。

我还说给同学们上最后一课,那就不用啦。

反正联校校长来考过试了,反正咱们一到四年级没一个及格的,反正咱们青石涧羊圈小学过了今天就正式解散了,我这个民办教师就下岗啦,最后一课不上就不上吧!

我往后再想种黑豆,回家种去啦。

同学们,放学吧!

说着,他一阵一阵心酸,就使劲拍手,使劲碱,“行啦行啦,放学吧!

放学吧!

一至四年级一共十五个学生,大学纷纷背上书包站起来。

然后,纷纷仰起脸规规矩矩喊“老——师——再——见!

王光荣说了两声再见,忽然觉得眼泪要下来了,赶紧转身擦黑板,其实上面一个字也没有。

等他转身时,空荡荡的教室只剩一个人。

他问:

“馍妮儿,你为啥还不走?

没见同学们都放学了?

馍妮儿从座位底下抽出一把连枷来,说:

“老师,我带连枷了,我想和你打豆子,上最后一课。

他眼泪一下子哗哗地流出来。

看见老师哭,馍妮儿也哭,说:

“老师,你别哭,他们都走了,他们都没良心!

我不走,我跟你打豆子……”

王光荣很不好意思地抹干眼泪,说:

“馍妮儿,不是同学们没良心,是老师没良心,尽叫你们打豆子,没教好你们,一个及格的也没有……”

这么说着,他眼泪又下来了。

师生二人在教室里哭了一阵,鼻子里都是呛人的膻腥味儿。

馍妮儿固执地拿起连枷,说:

“老师,打豆子吧。

于是,二人来到羊圈前空场上。

馍妮儿把场上新鲜的羊粪蛋扫干净,王光荣从教室后面把晒干的黑豆秧抱出摊在平地上。

然后,两人就挥起连枷。

劈劈啪啪的敲打,紧闭的豆荚爆裂开来,豆子像黑珠子一样蹦来蹦去。

他边打边问:

“馍妮儿,你知道老师为啥种黑豆吗?

馍妮儿挥着连枷不抬头:

“知道。

城里人现在要吃绿色食品,黑豆营养高,能卖高价,卖了高价老师就能多挣钱。

他木然地笑笑。

这个问题他给学生讲过无数次了。

乱流河乡联合学校每月只给自己八十块工资,另外六十块村里补。

村里穷,常年拖欠那应补的六十块。

乡政府给了政策:

工资不够,老师可以开荒种地自给自足。

一番斟酌之后,他决定开荒种黑豆。

事实证明,这决定是英明的,完全符合市场需求,准确预判了价格前景。

第一年,他的黑豆就卖了好价钱。

第二年他决定增加投资,扩大种植规模。

扩大之后产生两个结果,一是给学生和自己增加了劳动课时,二是学生成绩普遍下降,乃至联校统考他的学生没一个及格。

最终导致学校被解散,自己被解雇。

翻来覆去敲打一阵之后,他们把打过的豆秧抖一抖抱到一边,再把落地上的豆子和豆荚扫成一堆,把豆荚和豆梗簸干净。

很快装满半袋子,看着收获的果实,他来了兴致,替学生抹抹额上的汗珠,说:

“馍妮儿,我教你背首古诗吧,课本上没有的。

“啥古诗?

“写连枷的。

“老师,干活儿的家具也能写诗?

“能写。

馍妮儿,你听,‘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声歌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

“老师,这都说的是啥呀?

“新做成的场院镜一样平,家家都趁下霜的晴天打稻子,一边劳动一边又笑又唱,天边响起打雷声,大家就用连枷赶紧打,直到天亮。

可惜,题目我忘了,作者好像是宋朝一个姓范的人……”说到这儿,他愧疚地笑起来,“咳,馍妮儿,老师到底是个半吊子,到底是个民办教师,啥都记不住。

馍妮儿笑笑,说:

“老师,他胡说。

“谁胡说?

“就是你说的这个姓范的。

“咋胡说啦?

她又笑笑,“老师,我跟我爸打过一宿连枷,胳膊都肿了,把人累死!

我就没唱歌儿!

王光荣笑着收起连枷,说;“馍妮儿,咱们今天就下课吧,我可不想把你的胳膊累肿喽!

老师笑,学生也笑,刚才的不愉快忘得干干净净。

吕梁山干冷的暮色又透彻,又凝重,清晰地勾勒出西山高耸的山顶。

(有删改)

【注】连枷;一种农具,用来拍打谷物。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简要叙写天气、人物心情、教室环境,突出青石涧小学的破落,渲染了黯淡、阴郁的氛围,为下文情节展开作铺垫。

B.小说反复使用“反正”“使劲”等词语,写出王光荣面临学校解散和自己被解雇的际遇时心寒、不舍、无奈、痛苦等复杂微妙的感情。

C.馍妮儿对老师教背的古诗直言不讳的质疑,显示了现实的苦涩与诗人笔下的美丽的巨大反差,增强了小说的张力,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D.小说结尾一段写吕梁山的暮色、山顶,暗示主人公在陷入艰难的境地之后,又重新获得了对生活的希望,给文章增添了一些暖色。

8.小说中的王光荣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9.小说标题改用“最后一课”好不好?

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

【答案】7.D8.①坚忍平和:

作为乡村民办教师,待遇微薄,他仍坚守岗位;面临解雇的遭遇,他以平和的心态淡然接受。

②善良朴实:

作为乡村民办教师,他爱护学生;学生成绩不好,他内心充满白责,不推卸自己的责任。

③有私心,不乏市场意识:

为了贴补工资不足,他在政策许可下开荒种豆,让学生劳动帮他打豆,以此多赚点钱,贴补工资收入的不足。

9.示例一:

以“连枷”为题好。

理由:

①标明叙事线索:

连枷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媒介物,民办教师王光荣经常让学生在上课期间帮他用连枷打豆子,导致学生成绩下降,学校解散,自己被解雇。

②暗示主题意蕴:

连枷象征着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揭示了农村经济落后导致乡村教育陷入困境的严峻现实。

③揭示人物处境与情感:

王光荣让学生带连枷来校劳动帮他干私活,表明他生存的困境;王光荣“最后一课”教馍妮儿背连枷诗,也透露出他对乡村教育的留恋与未能尽职的愧悔。

示例二:

以“最后一课”为题好。

理由:

①统摄情节主干:

小说围绕着民办教师王光荣的“最后一课”这一事件展开情节。

②揭示人物处境:

“最后一课”是在青石涧小学被解散,民办教师王光荣被解雇的背景下进行的,表现了王光荣苦难生活中两难的精神困境。

③提示小说主题:

“最后一课”勾面了吕梁山区乡村教育的落后现状,表达了作者对农村发展面临严峻问题的反思。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题,应从人物形象、手法分析、环境描写、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答题时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

本题D项,小说的结尾部分确实增添了一些暖色:

王光荣看着自己收获的果实,来了兴致,教馍妮儿背一首古诗,最终学生笑了,老师也笑了,他们把刚才的不愉快忘得干干净净。

但最后一段写吕梁山“干冷的暮色”“透彻”“凝重”,投射出冷峻、沉重的色调,客观冷静,与全文氛围相合。

故“暗示主人公在陷入艰难的境地之后,又重新获得了对生活的希望,给文章增添了一些暖色”这一解读不当。

故答案为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人物身份,避免大方向出错;其次从文本中找到人物所做的事情,思考他为什么做这些;再次找到关于形象的描写,注意细节描写,思考表现人物什么特点或品质,用准确的语言概括。

本题据“乱流河乡联合学校每月只给自己八十块工资,另外六十块村里补。

村里穷,常年拖欠那应补的六十块”“尽管已看见可怜的结局,王光荣还是拍拍手,笑着说”可总结出“坚忍平和”;据“王光荣很不好意思地抹干眼泪,说:

‘馍妮儿,不是同学们没良心,是老师没良心,尽叫你们打豆子,没教好你们,一个及格的也没有……’”可总结出“善良朴实,爱护学生”;据“乡政府给了政策:

工资不够,老师可以开荒种地自给自足。

一番斟酌之后,他决定开荒种黑豆。

事实证明,这决定是英明的,完全符合市场需求,准确预判了价格前景。

第一年,他的黑豆就卖了好价钱。

第二年他决定增加投资,扩大种植规模”可总结出“有私心,不乏市场意识”。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作答应紧扣文本,不能任意发挥。

本题具体考查标题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对人物的作用、对情节的作用、对主题的作用、以及题目本身的手法和效果几个方面来答。

这种比较的题型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即选择哪一个,再回答好处。

比如以“连枷”为题的好处是:

情节上,是线索,推动情节发展;人物上,表明他生存的困境以及未能尽职的懊悔之情;主题上,揭示了农村经济落后导致乡村教育陷入困境的严峻现实。

以“最后一课”为题的好处也分别从这几个角度答。

【点睛】1.鉴赏与理解小说的标题,一般应从以下六个方面结合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行思考分析:

小说的情节;小说的人物;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环境、标题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2.小说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

(1)设置了悬念。

(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

(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

(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2019届湖北七市(州)教研协作体高三3月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航标

沈明

虬江是条出山的主航道,先窄后宽,先前山里大量的竹木石料都是顺着这条主航道顺流而下漂流出山的。

虬江又是大山的主要泄洪道,每年洪水季节,大量的洪水流经虬江,一泻千里,奔腾而下,一直到平原才收敛其汹涌之势。

虬江航道八公里处是急水湾,向来是人迹罕至的江湾。

枯水季节,急水湾却是个浅水湾。

砂石江滩被几块巨石分隔,湍急的水流分成多条细流,折尺般蛇行,时分时合,一路蜿蜒下行。

即使到了枯水季节,这江水仍很凶险。

其他的不说,单说这分流的走向,就充满玄机,每每随着水势的不同,每一条分流总是变幻莫测。

有的,开端看似平稳,说不定几股水汇流后呈汹涌之势,跌宕直下,驾驭不住便会船毁人亡;有的,开端看似张扬,说不定半路上水分流了,最终所有的水都渗入沙石里了,船就搁在沙滩上,再也无法动弹。

而这些分流常常会因洪水的冲撞而变幻莫测。

有时,上趟行船时还是这条分流,几夜暴雨后,第二趟行船时水路就面目全非了。

若是遇上暴雨,这虬江可说是孙大圣的脸——说变就变,谁也摸不准。

李松是虬江航道段的航政股长,他当股长之后,力主在急水湾设一个航标站,派人驻守。

然而这急水湾,除了下水的水路外,实因山高路窄,一般的人很难到达。

建站时,是从山下运来一些竹木石料,才建了小木屋。

建站后,段里派人轮流值守。

值班者不但出行艰难,一守半月,而且也非常寂寞无聊,遇上鬼天气,物资供应跟不上,只能干着急。

谁也不愿轮上这苦差事。

在李松当股长之前,人缘不错,谁都说他好;可为了这事,段里所有的人,包括家属,都在背地里骂他。

55岁时,李松主动跟段长提出股长不想当了,想去急水湾守航标。

他说,这事是他惹出来的,就让他一个人承担这份责任好了。

段务会上,大家都没反对,觉得这事只有这样。

那年,李嫂也正好退休,夫妻俩就卷了铺盖,离开航道段的家属大院,成了急水湾航标站的专职值班员。

吃的用的,李松让下行的船筏老大从山上捎带下来,平时自己在小木屋的四周开荒种地、养鸡养鸭,倒也能够自给自足。

李松长年累月住在山里,很少与外界联系,收听天气预报,仅靠一台收音机。

至于工资啥的,也是在山外的女儿代领了存着,在山里他们其实也没啥用处。

一待,李松夫妇俩在山里就待了整整二十年,先前大山里向外运竹木石料的主航道,随着竹木石料的限制采伐,主航道的功能渐渐弱化。

最终,虬江上游取消等级航道设置,仅仅作为泄洪道,航道段不再管理。

这事,其实是在李松进山的第八年决定的,段里所有的人都没把这当一回事,也没有任何人进山或者捎话告诉他,李松根本不知道虬江上游被撤掉航道设置的事,仍然兢兢业业地驻守着航标站。

他只是觉得,跑这水路的船筏越来越少,但他觉得即使一年只有一条船筏经过,他仍有职责确保他们的安全。

虬江竹木石料限制采伐以后,沿线竟然成了旅游胜地。

急水湾成了其中一个旅游点,来此地漂流的人多了起来,而且越来越多。

一条简易的盘山公路把游客送过来,再用橡皮筏放下去。

急水湾成了旅游景点,李松无形中忙了起来。

枯水季节,他要勘察各个分流,设置航标,禁止误闯危险水道。

洪水季节,他要收集气象、水文资料,发布洪水危险警示。

可是,承包漂流的老板,不理他那一套。

李松穿着陈旧的航政员制服,据理力争。

李松75岁生日那天被人告发。

一大堆举报材料被人送到有关部门,说李松作为一名退休的航道管理公职人员,长期霸占航道资产,夫妻俩二十年工资基本不用,霸占公家的竹木房子不出一分租金,私自开垦公家的山坡种地、养鸡养鸭。

而虬江上游航道设置已经撤掉十几年了,李松还私自霸占水道,把公家水道占为已有,不给好处,不让通行。

有关部门派人专门找李松谈了一次话。

到这时,李松才知道虬江上游航道设置早已撤销的事,他愣愣的。

李松跟和他谈话的干部说:

“我……我是该退休了,只是不放心这急水湾。

就在李松思前顾后离开急水湾几个月后,当地报纸上有一篇篇幅较长的人物事迹报道,说一位退休的航道管理人员二十年如一日,在荒山野地里默默守护着一段废弃的航道,义务救助遇险人员六人,帮助打捞遇险物品难以计数。

据说,这是有关部门提供的素材,为的是给老人一个说法。

报道见报的当日,急水湾漂流点出了大事故,两条漂流艇误闯急流,翻了,三人受伤,两人殒命。

漂流点承包人被公安部门带走了。

李松夫妇又进山了。

出发前,李松把房子过户给了女儿。

这次,他拿到了当地政府的一份聘书,仍然是义无反顾,还是义务的。

(原载于《小说月刊》2018年第8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航标”,一语双关,既指急水湾处需要为生命护航的水道航标,也指当今社会更需要李松这样的为人生导航的精神航标。

B.小说开头写急水湾人迹罕至、变幻莫测,看似闲笔,实则为表现李松坚持在急水湾建立航标站的决心以及他坚守航标站的执着作铺垫。

C.“李松穿着陈旧的航政员制服,据理力争”,表明虽然不知道等级航道设置被取消,李松仍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D.用“当地报纸的人物事迹报道”的方式补叙李松守护废弃的航道的事迹,保持了文章结构完整,表现了他不愿无端受诬陷的心理。

8.小说结尾说李松“仍然是义无反顾”,纵观全文,“义无反顾”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分别反映出他的什么性格特点?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急水湾成了旅游景点”,小说写这一变化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D8.①当股长之后,力主在急水湾设一个航标站时,面对同事及家人的骂,他义无反顾,表现了他工作尽职尽责,不因困难而放弃的性格;②辞去股长,申请驻守航标站时,面对交通不便、生活艰难、寂寞无聊的工作环境,他义无反顾,表现了他为了事业,不计名利,勇于承担责任的性格。

③急水湾漂流点出了事故,政府聘任他时,他不理会别人曾经对他的诬告,他义无反顾,重新坚守航标站,表现了他不计个人得失,坚守信念的执着精神。

9.①从情节上看,这一变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完整,急水湾成了旅游景点,使李松与承包漂流的老板产生了矛盾冲突,因此才有了他被诬告、下岗、再上岗的经历。

②从人物塑造上看,这一变化引起的一系列事故,更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承包漂流的老板唯利是图,漠视游客生命安全,为利益驱动诬告他人的行为反衬出李松一心为公、甘于清苦、忠于职守的可贵品质。

③从主题上看,这一变化体现了在商家趋利背景下李松对职责和担当的坚守,也更体现了他作为人生航标的时代意义。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

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A项考查标题的作用,B项考查情节的作用,C项考查对内容的理解,D项考查叙事方式。

D项,无中生有,“表现他不愿无端受诬陷的心理”错误,因为有关他的事迹报道并不一定是他所提供的素材,从文中看,他对于别人的诬陷并不太在意。

故选D。

【8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这道题要求概括李松“义无反顾”的表现,并根据每件事情分析概括他的性格特点。

阅读全文,首先要找到能够表现他“义无反顾”的事情。

“李松是虬江航道段的航政股长,他当股长之后,力主在急水湾设一个航标站,派人驻守。

然而这急水湾,除了下水的水路外,实因山高路窄,一般的人很难到达。

……谁也不愿轮上这苦差事。

”“为了这事,段里所有的人,包括家属,都在背地里骂他。

”但是他“义无反顾”,表现了他尽职尽责,坚持放弃的性格。

“55岁时,李松主动跟段长提出股长不想当了,想去急水湾守航标。

”“那年,李嫂也正好退休,夫妻俩就卷了铺盖,离开航道段的家属大院,成了急水湾航标站的专职值班员。

吃的用的,李松让下行的船筏老大从山上捎带下来,平时自己在小木屋的四周开荒种地、养鸡养鸭,倒也能够自给自足。

李松长年累月住在山里,很少与外界联系,收听天气预报,仅靠一台收音机。

”“一待,李松夫妇俩在山里就待了整整二十年。

”李群不顾交通不便、生活艰难、寂寞无聊的工作环境,主动提出守航标这件事表明他是一个不计名利,勇于承担责任的人,这是他第二次“义无反顾”的表现。

小说结尾说在急水湾漂流点出了事故后,政府聘任他时,他不理会别人曾经的诬告,义务坚守航标站,表现了他不计个人得失,坚守信念的执着精神。

总之,在情节的叙述中可知,李松在设立航标站,主动要求守航标站和义务重守航标站这三件事上表现的“义无反顾”,这三件事分别表现了他是一个责任心强、不计名利、坚守信念的人。

【9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情节的作用。

回答情节的作用题可以从情节的推进,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设置等角度分析。

阅读小说,“急水湾成了旅游景点”后,李松因为不知道航标站已在多年前撤销这件事,他就与承包漂流的老板产生了矛盾,接着他经历了被诬告、下岗、再上岗的一系列事情,所以,从情节上看,“急水湾成了旅游景点”是情节的转折点,推动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情节更曲折。

同时,联系“急水湾成了旅游景点”后的情节,人物塑造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承包漂流的老板漠视游客生命安全,为利益驱动诬告李松的行为反衬了李松一心为公、甘于清苦、尽职尽责的品质。

这一变化在主题的表达上,体现了在商家在追求立意的背景下,突出了李松的担当和坚守。

小说标题是“航标”,一语双关,除了是指急水湾处需要为生命护航的水道航标,也指当今社会更需要李松这样的为人生导航的精神航标。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首先,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本题可以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分析人物形象,还可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其次,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

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

还可以借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人物间的关系、作者倾向等分析人物形象。

三、【2019届江西赣州高三摸底】文学类文本阅读

刘帆

从抗战纪念城参观回来,8岁的我问兵:

“你上过前线吗?

“这话也问,笑掉大牙!

“你就回答我,上还是没上?

“好样的!

”兵,不急,坐在青石板上,招呼我:

“想听,就坐。

“不坐!

你快讲!

“行,你小子不去当兵,真是可惜了。

”兵说道,“我们家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当兵世家。

当然也是提着脑壳干革命的世家……

湘水拍打河岸,兵望着远方出神。

1944年,鬼子打到我们这里。

枪炮声噼噼啪啪,火光就像现在的落霞一样红。

爷爷接到命令,天黑之前必须赶到茶山坳。

爷爷跋山涉水,终于赶到了那里。

接防阵地上只剩下一个士兵,他狠狠地指着对面:

“狗日的鬼子,不停地进攻,兄弟,你多个心眼,对他们,开火,开火!

千万不要心慈手软!

爷爷听了,连忙应允:

“放心,我这杆枪,专打鬼子!

爷爷在枪林弹雨中像一团烈火,专等冲锋的鬼子向前,然后,出膛,开火,枪把子热得发烫。

他说神枪手点射,就是一搭又一搭地送鬼子上路。

三十三年冬,父亲十三岁。

爷爷回家对奶奶说,要英杰快快长大,要奶奶好生带大孩子。

“爷爷后来呢?

兵说爷爷开拔,去了哪里打仗也不知道。

后来,来了一个人,他自称是爷爷的战友,他说爷爷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很久很久才能回来。

奶奶一听,急了,跺着脚一连串地说要去寻找爷爷…

爷爷的战友对奶奶说,爷爷是好样的,茶山坳他杀死了几十个鬼子,是英雄。

这样行不?

让孩子认我做义父,来人对奶奶说。

将来孩子明白我手里的东西,就知道他的父亲去了哪里。

孩子我带走,如果你实在不同意,我就将东西郑重交给你。

说着,来人就脱下身上的军服,将兜里的东西递给奶奶。

奶奶接住,对来人说孩子他爸嘱托我好生带大孩子,不管他在哪里打仗,孩子不能带走,孩子是我心头的肉。

你不知道,孩子两岁时差点天折,他爸长年在外,孩子的爷爷悲痛了几个月,托人写信逼迫孩子他爸才回家半个多月。

奶奶说起这些,眼泪马上不争气地流淌出来。

来人严肃地说,嫂子不要悲伤,五年后,我再来,我答应过明伦兄,等孩子长大后,带他去部队。

奶奶无言地点头,答应了来人。

来人腿长,迈开了又合拢,敬了军礼,又对奶奶鞠躬才走。

奶奶说,来人身手矫健,再三告诫不要让保长知道了,最后一步步警惕地远离村子。

那时就有一种预感,感觉孩子他爸和他一样,越来越远。

那些云啊树啊山啊,直直地在眼里模糊,然后消失,等到实在望不到的时候,奶奶紧闭房门,抱着父亲号啕大哭,真想一把锁锁好屋子这扇门。

太爷爷知道后,又急又气,特别是听到儿媳妇的的哭声后,对儿子大骂,言语犀利。

不知什么原因,奶奶竟然不哭了。

奶奶说,明伦是好样的,我答应他想方设法好生养大英杰。

年后,鬼子投降了,明伦没有回来,转眼又过了四年,其间发生了数次战斗。

有一天县

里采用公历1949年。

之后村里人都忙土改忙生产。

就在全家焦急盼望的时候,五年前来过的明伦的战友又来了。

他给奶奶一张盖有鲜红大印的“烈属证”,同时,他说要带明伦的儿子英杰走。

他说要带到部队入伍,实现明伦生前的嘱托。

奶奶号啕痛哭,之后说,为了新中国,明伦的血流进了土地,但并未流完,他的血还在英杰身上。

父亲随着来人到了部队,参军,1952年到了朝鲜战场。

之后就有了我,1979年2月,我所在的东线部队在北越的高平至谅山段攻击敌人

兵说着,潸然泪下。

兵哽咽着:

“哪一次,我们不是上最前线?

原来兵的爷爷,他的名字刻在抗战纪念城的碑上。

兵说,衡州保卫战后,爷爷接受党的秘密指示,随八路军南下支队,准备去延安,在湘鄂赣一带遭到国军围剿,不幸遇难……

“爷爷的战友给奶奶带了什么东西?

兵坐在湘江边,望着远处说:

“你真想知道吗?

“是。

“那是一颗红五角星,奶奶给了父亲,父亲给了我。

”兵缓缓道出。

十年后再去寻找兵的时候,兵已经不在了。

而我头上,也戴上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