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二中上学期高二年级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卷分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27092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株洲市二中上学期高二年级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卷分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株洲市二中上学期高二年级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卷分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株洲市二中上学期高二年级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卷分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株洲市二中上学期高二年级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卷分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株洲市二中上学期高二年级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卷分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株洲市二中上学期高二年级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卷分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株洲市二中上学期高二年级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卷分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株洲市二中上学期高二年级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卷分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株洲市二中上学期高二年级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卷分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株洲市二中上学期高二年级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卷分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株洲市二中上学期高二年级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卷分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株洲市二中上学期高二年级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卷分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株洲市二中上学期高二年级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卷分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株洲市二中上学期高二年级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卷分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株洲市二中上学期高二年级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卷分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株洲市二中上学期高二年级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卷分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株洲市二中上学期高二年级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卷分解.docx

《株洲市二中上学期高二年级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卷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株洲市二中上学期高二年级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卷分解.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株洲市二中上学期高二年级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卷分解.docx

株洲市二中上学期高二年级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卷分解

株洲市二中2014年上学期高二年级入学考试

语文试题卷(学考)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

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第1至9小题,每题3分,,共27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尴尬(gān)迤逦(lǐ)拮据(jié)命途多舛(chuǎn)

B、蕴藉(jiè)匹配(pǐ)自给(jǐ)咬文嚼字(jiáo)

C、流憩(qì)险衅(xìn)央浼(měi)茕茕孑立(qióng)

D、参差(cān)下乘(chéng)精髓(suǐ)载欣载奔(zǎi)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沁园春·长沙》上阕写景,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橘子洲头美丽壮观的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B.《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诗人呈献给自己保姆的一首颂歌,也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抒情诗。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展示了林冲从委曲求全、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变化过程,围绕林冲的遭遇,全文情节的展开张驰有致、波斓起伏。

D.《逍遥游》阐发了作者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将深刻的哲理,融于生动具体的形象之中,激情澎湃,荡气回肠。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C.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D.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门宴》选自《战国策》。

课文故事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情节波澜起伏,矛盾复杂,结构严谨,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B.《小狗包弟》选自巴金晚年散文集《随想录》。

它讲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反映了那个疯狂时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

表达了作者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

C.《装在套子里的人》以讽刺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了别里科夫封闭、保守、胆小、多疑、害怕变革的形象,揭露了沙皇政府对自由的压制、对人权的践踏、对民众的专制。

D.《归去来兮辞》是篇幅短小的抒情辞赋,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

语言流畅清新,音节铿锵,自然成韵。

遣词造句不露斧凿痕迹。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

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②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③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的去做,总比新创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

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于此。

A.①②④③     B.①④②③     C.③①④②     D.②①③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王曰: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shuò)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

“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

“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kuài)。

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

“甚急!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

“此迫矣!

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jǐ)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chēn)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zì)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jì)曰:

“客何为者?

”张良曰:

“沛公之参乘(cānshèng)樊哙者也。

”项王曰:

“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

“赐之彘(zhì)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

“壮士!

能复饮乎?

”樊哙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项王未有以应,曰:

“坐。

”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沛公曰: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樊哙曰: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zǔ),我为鱼肉,何辞为?

”于是遂去。

乃令张良留谢。

良问曰:

“大王来何操?

”曰: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会其怒,不敢献。

公为我献之。

”张良曰:

“谨诺。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沛公谓张良曰: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张良入谢,曰:

“沛公不胜杯(bēi)杓(sháo),不能辞。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项王曰:

“沛公安在?

”良曰: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

“唉!

竖子不足与谋。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

节选自《鸿门宴》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再拜奉大将军足下再:

两次

B.何辞为为:

句末语助词,呢

C.沛公起如厕如:

去,前往

D.而听细说细说:

详细的说明

7、下列各句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谁为项王为此计者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今有小人之言

C.此天子气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拔剑撞而破之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8、下列加点词的的用法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

项伯杀人,臣活之

A.沛公军霸上B.常以身翼蔽沛公

C.籍吏民,封府库D.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到达鸿门向谢罪项羽,认为自己不居功,两人有了隔阂是因为小人从中作梗,讨好项羽的同时还除了内患,突出了刘邦老谋深算、随机应变的人物特点。

B.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目的是向项羽表明自己的忠心。

C.范增有远见,认为如果不借此机会杀了刘邦,以后就会成为刘邦的阶下囚了,但项羽却为人心肠太软,下不了手,所以就与项庄合谋要借舞剑杀了刘邦。

D.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但项羽不加制止。

可以看出他是不主张杀死刘邦的,反映项羽胸无城府、优柔寡断、刚愎自用。

二、非选择题(第10至17小题,共73分)

10、请把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1)大王来何操?

 (2分)

译文:

(2)吾属今为之虏矣!

(3分)

译文:

11、默写下列空缺处的文字。

(任选三题,每空1分,共6分)

(1)看万山红遍,        ;漫江碧透,                。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从表达方式上看,这首诗前两句侧重         ,后两句侧重           。

(2分)

(2)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加以赏析。

(4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3~16题。

(16分)

淡之美

李国文

①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②一位年轻的女孩子,在你眼前走过,虽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和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就会给人留下一种纯净的感觉。

如果浓装艳抹的话,除了这个女孩表面上的光丽之外,就不大会产生更多的有韵味的遐想来了。

③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地无声,容易被人接受。

④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装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

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在你眼前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

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

但在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意境,当然也是美。

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

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

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

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咖啡是浓的,从色泽到给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以强烈为主调。

茶则是淡的了,尤其新摘的龙井,就更淡了。

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那种感官的怡悦,心胸的熨贴,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也非笔墨所能形容。

所以,咖啡和茶,是无法加以比较的。

但是,若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淡。

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

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浓是一种生存的方式。

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

两者,因人而异,不能简单地以是或非来判断的。

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人存在于你的周围,你就会成坐标中的一个点,而这个点必然有着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于是,这就构成了家庭、邻里、单位、社会中的各式各样繁复的感情关系。

你把你在这个坐标系上的点,看得浓一点,你的感情负担自然也就重;看得淡一点,你也许可以洒脱些、轻松些。

譬如交朋友,好得像穿一条裤子,自然是够浓的了。

“君子之交淡如水”,肯定是百分之百地淡了。

不过,密如胶漆的朋友,反目成仇,又何其多呢?

倒不如像水一样地淡然相处,无昵无隙,彼此更怡洽些。

太浓烈了,便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尤其落到自己头上,一旦要一张什么自画像时,倒是宁可淡一点的好。

物质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大概是与生俱来的。

清教徒当然也无必要,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世。

得则大欣喜,大快活,不得则大懊丧,大失落。

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够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淡之美,某种程度近乎古人所说的禅,而那些禅偈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是在追求这种淡之美的境界。

人生在世,求淡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

13、就全文看,文章第二段有什么作用?

(4分)

 

14、根据文意,划线句“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4分)

 

15、文章第七段,咖啡和龙井有何区别,作者比较它们的目的是什么?

(4分)

16、文章从第八段到结尾,讲述人生哪两方面的“淡”之美?

(4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作文。

(40分)

一个孩子,当他不示弱的时候,最容易说一句“等我长大了……”一个老年人不服老的时候,常说:

“我二十岁那阵子……”仍以年轻来勉励自己。

年轻,是“力量”的同义词;年轻意味着朝气蓬勃。

但是,当你把年轻当作资本“储蓄”起来坐吃利息的时候,年轻的价值便消失了;只有善于开发的人,才能变得充实和富有。

有些人在年轻的时候,努力奋斗,事业有成;有些人则碌碌无为,虚度年华。

请以“年轻的价值”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自拟题目,不少于700字。

 

株洲市二中2014年上学期高二年级入学考试

语文答题卷(学考)

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第1至9小题,每题3分,共27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二、非选择题(第10至17小题,共73分)

10、请把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3)大王来何操?

 (2分)

译文:

(4)吾属今为之虏矣!

(3分)

译文:

11、默写下列空缺处的文字。

(任选三题,每空1分,共6分)

(1)                       

(2)

(3)                      

(4)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1)(2分)

(2)(4分)

13、(4分)

14、(4分)

15、(4分)

16、(4分)

 

100▲100字100字

100▲100字100字

高二入学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第1至9小题,每题3分,共27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D

C

C

A

A

D

C

D

B

二、非选择题(第10至17小题,共73分)

10、请把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5)大王来何操?

 (2分)

译文:

大王来时带了什么?

(得分点:

“何操”宾语前置)

(6)吾属今为之虏矣!

(3分)

译文:

我们这些人今天要被他俘虏了。

(得分点:

“属”;“为”表被动)

11、默写下列空缺处的文字。

(任选三题,每空1分,共6分)

(1)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   ,   秋水共长天一色 。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从表达方式上看,这首诗前两句侧重   叙事 ,后两句侧重  写景   。

(2分)

(2)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加以赏析。

(4分)

参考答案:

第三句中的“凉”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感情。

(1分)“凉”字一语双关,(1分)照应题中的“秋”字,既写天凉,(1分)也写心境之幽寂。

(1分)(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13、就全文看,文章第二段有什么作用?

(4分)

形象地说明“淡”是一种本色自然之美,能给人留下更丰富的想象余地(2分);从这种例子写起,能给人浅显生动的印象,有利于循序渐进地表现主题(2分)。

(意思对即可)

14、根据文意,划线句“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4分)

画出来的”是定形的,除了眼前的具像外,很难引起人们更丰富的想象,(2分)“没有画出来的”却能包含多种可能,给观众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能烘托出更优美的意境(2分)。

(意思对即可)

15、文章第七段,咖啡和龙井有何区别,作者比较它们的目的是什么?

(4分)

区别:

“咖啡是浓的,以强烈为主调”(1分)而“茶则是淡的了,感官的怡悦,心胸的熨贴”(1分);

比较的目的:

通过对咖啡和茶比较,生动的展现了“浓”与“淡”之间的区别(1分),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作用。

(1分)

16、文章从第八段到结尾,讲述人生哪两方面的“淡”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