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乡脱贫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38867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乡脱贫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xx乡脱贫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xx乡脱贫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xx乡脱贫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xx乡脱贫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xx乡脱贫总体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xx乡脱贫总体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xx乡脱贫总体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xx乡脱贫总体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xx乡脱贫总体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xx乡脱贫总体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乡脱贫总体规划.docx

《xx乡脱贫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乡脱贫总体规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xx乡脱贫总体规划.docx

xx乡脱贫总体规划

xx乡脱贫总体规划(2015-2018年)

为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根据中央和省、市、县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结合和平乡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建设“生态和平、特色和平、幸福和平”为主线,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工作重点,把增加扶贫对象收入、缩小发展差距作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推进“四个示范县”建设,与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二、基本原则

(一)突出重点,精准扶贫。

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户的扶持力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基本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发展。

坚持基本政策精准到人,基层力量精准到户,基础建设(产业)精准到村组。

(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

各村党支部、村委会对本区域内脱贫工作负总责,把脱贫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弘扬老区精神,鼓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充分调动广大农民自主创业、发展生产、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

(三)部门联动,合力推进。

各相关部门要根据本规划,结合各自职能,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在制定政策、分配资金、安排项目时要向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倾斜,形成工作合力。

(四)统筹兼顾,科学发展。

坚持脱贫与推进城镇化、建设美好乡村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相结合。

充分发挥山区特色资源优势,发展生态特色产业,提倡健康科学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五)改革创新,扩大开放。

积极创新体制机制,探索解决扶贫开发重点、难点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建立脱贫奔小康长效机制。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共享脱贫经验和资源。

三、总体目标

按照“四年实现脱贫,五年同步小康”的总体目标,到2018年,确保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三高于、一确保”,即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财政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均高于全省乃至全国平均水平,确保贫困发生率低于5%,全面摆脱贫困。

(一)乡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2亿元,到2018年实现1.6亿元,年均增长8%。

三次产业结构由21.38:

55.32:

23.30调整到29.26:

40.21:

30.53。

(二)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00元,到2018年超过11500元,年均增长15%。

规划期内,贫困人口由3361人下降到500人,贫困发生率由35%下降到5%以内。

通过扶贫开发,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力争村级集体经济年收益与当地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步增长,无集体经营性收入的村(即“空壳村”)每年减少10%。

到2018年,所有建档贫困村都有集体经济收入,其中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80%,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20%。

(三)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2014年,财政收入172万元,到2018年实现财政收入258万元,年均增长10%。

(四)基础设施不断加强。

2018年实现农村交通“微循环”;解决9300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安全率达到98%,配套完善集镇供水设施;农户沼气入户率达到60%以上。

到2018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指标达到国家规定目标。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九年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5%以上。

6个行政村均有卫生室及合格村医,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健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以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及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医疗保障水平全面提高。

城乡公共文化、广播影视服务体系基本完善。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实现人口均衡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六)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到2018年,村庄绿化率达到75%以上,卫生厕所使用率达到8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垃圾实行统一收集处理,集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100%,小流域治理率达到70%以上,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达到75%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集镇绿化率达60%以上,生态区得到有效保护。

预警、监测、应急、救援系统功能齐全,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

(七)乡风文明程度大幅提高。

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乡村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

农民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村民自治能力进一步提高。

到2018年,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率达到100%,村民自治示范村、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面均达到100%以上。

(八)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推进。

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努力建设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本领过硬的骨干队伍、功能实用的服务场所、形式多样的服务载体、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到2018年实现“六有”目标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达到100%。

加强村级为民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实行村干部集中办公和“背包”服务、网格化服务,到2018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基层便民、为民服务体系。

四、主要建设任务

(一)着力加强特色农(林)业建设,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实施“两品三化”,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以建成“国家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为目标,围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建设,着力发展特色生态农(林)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建设特色农(林)业板块基地。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依托优势,因地制宜,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大力推广成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建成特色农(林)产品基地面积5000亩。

(1)做大做强传统产业

茶叶:

进一步做优做强茶产业。

按照环境生态化、园地清洁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大力发展无公害茶叶基地。

因地制宜,发展生态观光茶园,打造岳西翠兰茶叶品牌和文化,强力推进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到2018年,新建高标准无性系茶园1000亩,改造低产茶园面积2000亩,优质茶叶基地达到5000亩。

蚕桑:

大力建设标准化生态高产桑园,加快改造低产桑园。

到2018年,新建高产优质桑园1000亩,改造低产桑园2000亩,优质桑叶基地达到5000亩。

高山蔬菜:

以高山反季节蔬菜、集镇边郊型蔬菜为主,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开发、示范和推广,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

到2018年,建成集镇边郊型蔬菜基地200亩,优质蔬菜基地达到2000亩。

生态养殖:

重点建设有机黑猪产业基地,到2018年,年出栏生猪5000头,山羊1000只,其中有机、生态黑猪3000头。

(2)大力推广成熟产业。

毛竹:

到2018年,新增毛竹基地1000亩,改造1000亩,毛竹基地达到3000亩。

油茶:

到2018年,新建油茶基地500亩,改造200亩,全乡油茶基地达到700亩。

三桠:

到2018年,新建三桠基地500亩,全乡三桠面积发展到1000亩。

(3)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香榧:

到2018年,发展香榧基地500亩。

大樱桃:

到2018年,发展大樱桃基地2000亩。

桑枝食用菌:

到2018年,发展桑枝食用菌10万棒。

冷水鱼养殖:

到2018年,发展冷水鱼养殖基地2000平方米。

光伏发电:

采取整村推进方式,每年在贫困村当中筛选符合光伏发电厂建设条件的贫困户50户,单体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增加贫困户家庭收入,助力贫困户脱贫。

2、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培育、规范、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强农业龙头企业的认定管理工作,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和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18年,市、县级农业产业化企业分别发展到1家、3家。

在现有合作社的基础上重点扶持、规范一批组织机构健全、带动能力较强、增收效果明显的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到2018年,培育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发展家庭农场2家。

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培育各类专业大户100户。

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和规范、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名录制和优胜劣汰机制,引导各类项目资金扶持名录内的经营主体。

3、实施精品名牌战略。

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各类经济实体开展“三品认证”。

到2018年,茶叶、高山蔬菜等特色农业基地实现无害认证全覆盖,有机产品认证达到1个以上,有机产品认证基地达到500亩。

初步建立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加快形成“创建一批、提升一批、储备一批”的农产品品牌发展新格局。

培育一批如茧丝绸、中药材、瓜蒌籽、山茶油等产业的新兴品牌。

4、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加强基层农林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升技术推广能力,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积极支持基层农技部门牵头创办试验、示范基地。

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设立技术研发中心,提高特色农业发展水平。

以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保护为基础,以高产优质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载体,推广新品种、新机具、新技术、新模式,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

到2018年,力争科技对农业贡献率提高20个百分点。

5、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

围绕茶、桑、菜等特色产业,培育一批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素质,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依托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根据区域外劳动力市场需求,采用校企联合等方式开展订单式定向培训。

鼓励农村受训劳动力参加劳动部门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

6、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初步建立专业市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经纪人带动的多元化流通体系。

(二)着力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

1、努力改善交通条件。

坚持把贫困村道路建设作为重点,加大支持村际道路和通组水泥路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公路安全水平和服务能力。

2、努力加强集镇建设。

以集镇为中心,坚持内疏外拓,强化生态保护,打造集镇景观,完善公共设施,增强集镇功能,加强文明创建,提升人居环境。

3、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和农田水利建设。

遵循科学规划、综合治理、用养结合、防止污染的原则,加强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提高防汛抗旱能力。

到2018年,使现有小型水利工程排涝灌溉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0%以上,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

4、加强农村供电和通信条件建设。

全面完成农村高低压线路改造工程和用户老化内线改造任务;积极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能源。

到2018年基本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

加速实现无线通信信号全覆盖,消除自然村、交通沿线和旅游景区通信盲区,实现通信全覆盖;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

(三)着力推进二、三产业升级,培植乡域经济发展后劲。

1、坚持工业强乡,发展生态工业。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依托特色农产品基地,新建或改建、扩建几个农产品加工项目,提高农业附加值。

重点建设茶叶、蔬菜、中药材、畜禽、毛竹等深加工项目。

2、坚持特色富民,发展现代服务业。

不断拓展集镇服务功能,完善与之配套的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传统产业优势,逐步形成茶、桑、高山蔬菜、中药材等农特产品集散地,努力建成规范有序、配套服务到位的农产品商贸服务体系。

鼓励、引导各种资本创办家庭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服务需求。

3、坚持旅游活乡,发展生态旅游业。

承接产业转移,将红色旅游、禅宗文化、民俗文化相融合,提升内涵,将休闲、观光、养生相统一融入山水,将美好乡村、特色产业相映衬汇入生态,按大旅游思路来谋划产业布局、推动基础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做亮旅游名片。

重点支持农户发展农家乐,开发田园风光、生产体验、瓜菜采摘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

到2018年,把和平乡初步打造成一个生态旅游乡镇。

(四)着力改善民生,加快发展公益事业。

1、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工程。

合理分配有限的政府与社会教育资源,科学布局,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巩固发展义务教育、积极普及高中教育、全力支持职业教育、规范发展民办教育、关爱扶持发展特殊教育,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效益,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争取国家政策,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建设,重点实施“三通两平台”建设,特别注重改善偏远贫困村的教学条件,全面实施“教学点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结合对口帮扶工作,加大对特困生的帮扶力度,进一步提高群众对学校的满意率。

2、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加快建设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文化下乡进社区,支持城乡居民兴办各类群众文化团体,鼓励文化志愿服务。

充分挖掘本地传统特色体育项目,发展舞狮、花灯、打莲湘等特色体育项目,组织群众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特色体育竞技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

3、加快发展农村医疗卫生。

全面落实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管理,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群众获得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疫范围,加强人畜共患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疾病及地方病的防治。

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对村卫生室全覆盖,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完善乡、村两级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体系及信息化手段,加大对村级卫生室及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加大对计划生育扶贫对象扶持力度。

4、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原则,巩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成果,逐步提高农村养老保险金。

做到“五保户”应保尽保,符合低保条件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部纳入低保,巩固提高农村医保水平,完善农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

大力推进五保户、特困户危房改造、搬迁扶贫和生态移民工程。

(五)着力建设美好乡村,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

1、加强乡村环境保护。

加大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全面开展集中式引用水源地污染整治工作,加强引用水源地保护区监督和管理,制定保障饮用水安全应急预案;积极推进农饮工程及引用水源保护工程建设,加大对农村水质监测频次,确保农村引用水安全。

加强集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大力推行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处理模式及农村垃圾分类,实现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

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建立“户保洁、村收集、乡转运”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和保洁制度。

加大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推进乡村环境卫生明显改善。

2、努力实现乡风文明。

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求,以“文明户”评比、文明创建等为载体,大力弘扬“老区精神”;深入开展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文明创建和建立农民书屋,大力宣传好人好事,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尚,农村赌博、迷信活动明显减少,农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3、加强农村民主与法治。

开展多种形式培养村干部,努力提高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和“两委”班子整体素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大力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断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一事一议”制度在民主决策中的作用;开展经常性的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农民学法、懂法、守法,按法律法规办事,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加快美好乡村建设。

用景点的理念把村庄打造成为“美好乡村”的风景线,重点选择乡政府驻地村、特色产业村、交通干道沿线村等一些中心村庄,采取一次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办法,建成环境优美、产业鲜明、配套设施齐全、生活舒适、管理民主、邻里和睦的美好村庄。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保障机制。

坚持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切实加强对全乡脱贫工作的领导,统揽全局,凝聚力量,有步骤的推进规划实施。

具体由乡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乡脱贫工作的组织领导,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乡脱贫工作日常事务。

各村要成立工作小组,村主要负责人任组长,书记主任同责。

实行单位帮扶包村、干部职工包户、三年一轮工作模式,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动员、精心组织、倾情帮扶。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落实激励政策,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起来,把全乡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努力形成脱贫摘帽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

(二)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1、创新贫困人口识别机制。

创新贫困人口识别方法,确保底数精准;规范贫困人口识别程序,确保流程精准;强化公示、公开,确保对象精准。

2、创新建立分类机制。

紧扣贫困成因、贫困程度梳理分类,因村因人分类施策,确保成因精准、类别精准、施策精准。

在尊重群众意愿的情况下,做到“滴灌”精准、措施得力、脱贫有望。

3、创新建立规划机制。

立足村情实际,注重与减贫摘帽、同步小康指标相衔接,实事求是制定工作规划,确保目标精准;在推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同时,着力提高村级经济发展,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提升村民素质和村风文明程度,真正实现民富村强,确保思路精准;针对贫困村自然条件,尊重群众发展意愿,力求规划内容和举措细化到每个项目、每家每户,做到措施精准。

4、创新建立动力机制。

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使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确保宣传动员精准;切实了解贫困群众的意愿与期待,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着手,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优选排列其帮扶需求,确保需求意愿精准;尊重群众意愿,顺应群众期盼,回应群众关切,将知情权、决定权、管理权交给群众,确保主体地位精准。

5、创新建立管理机制。

建立贫困村和贫困户管理系统,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管理系统,确保对象管理精准;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对各类扶贫资源到村到户、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对象就业增收情况、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准确反映扶贫成效,确保成效评估精准。

(三)创新农村管理体制机制。

1、推进集体“三资”市场化运营。

积极创新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坚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规范管理为重点、民主监督为保障的管理机制,着力提高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水平。

探索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的有效实现形式。

允许农民以出租或入股相关产业项目经营主体来获取租金或分红,让农民从集体“三资”市场化运营中获取更多收益。

在不改变林地集体所有权和林地性质、用途的前提下,允许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规范流转林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农民通过入股分红、专业合作等方式,积极开展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促进林农实现长期增收、森林生态保持良好。

鼓励村级依托现有资源通过开发、租赁、入股、经营等多种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

2、推进农村土地和林权制度改革。

明晰农村土地和集体林权财产权属,支持农民从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的流转中获得财产性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

积极争取土地整理项目,稳步规范推进乡村土地增减挂钩,鼓励支持农民开展土地复垦和整理,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增加农民收益。

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妥善安置失地农民。

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化各项配套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林权主体,理顺经营关系。

加快建立林业产权交易平台,构建林业要素市场和林权有序流转的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

(四)健全多元投入机制。

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元投资、市场运作”的思路,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县项目资金支持,广泛吸纳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主动争取在外人员捐资援建。

同时,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动员受益群众合理出资,形成脱贫奔小康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广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通过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项目配套、实物补助等措施,引导农民群众自愿投资投劳,广泛吸纳民间资金。

同时整合现有的各方面农村建设资金,实行统一规划、统筹使用、性质不变、渠道不乱,充分发挥资金的聚集效应,实现群众参与最大化、资源利用最大化、综合效益最大化。

(五)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探索建立一套高效、规范、务实的监督管理机制,形成规划高效实施、资金规范运转、队伍务实干事的管理模式。

坚持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明确各级各部门在实施规划中的职责,把规划的实施作为行政效能考核的重要内容,促使各级各部门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操作性强的专项规划与年度工作计划,有效推动规划落实。

坚持对规划实施实行动态监测、预警、分析,把握变化趋势,增强应变能力,确保总体目标实现。

坚持推行政务、财务公开,接收社会监督,杜绝“暗箱”操作。

坚持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账、专人管理,专项拨付,增强透明度,并实行年度资金审计和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确保资金运行安全,发挥最大效益。

对违规违纪行为,一经查实,依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六)健全考核奖惩机制。

将脱贫奔小康工作纳入目标综合考核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建立脱贫奔小康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对先进村和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完成任务差的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给予严肃处理。

对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制定统一的普惠政策资金扶持方案和考核方案,对于提前脱贫的村在普惠政策资金扶持的基础上给予10%的奖励。

建立干部包村包户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与单位和个人评先评优相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