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兽医实验室诊断方法.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441367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9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兽医实验室诊断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常用兽医实验室诊断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常用兽医实验室诊断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常用兽医实验室诊断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常用兽医实验室诊断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常用兽医实验室诊断方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常用兽医实验室诊断方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常用兽医实验室诊断方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常用兽医实验室诊断方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常用兽医实验室诊断方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常用兽医实验室诊断方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常用兽医实验室诊断方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常用兽医实验室诊断方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常用兽医实验室诊断方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常用兽医实验室诊断方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常用兽医实验室诊断方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常用兽医实验室诊断方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常用兽医实验室诊断方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常用兽医实验室诊断方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常用兽医实验室诊断方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用兽医实验室诊断方法.docx

《常用兽医实验室诊断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兽医实验室诊断方法.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常用兽医实验室诊断方法.docx

常用兽医实验室诊断方法

附录三

常用兽医实验室诊断方法

   对于家畜的血液、尿液、粪便等,进行物理、化学检查,或借助于显微镜,以观察其有形物质及细胞,经常能得到关于临床诊断所需要的重要材料或数据。

所以,临床检验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

临床兽医师除了必须了解常用临床检验的应用时机和解释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外,还要能够亲自操作。

在进行检验工作时,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反复实践,力求准确。

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以防止差错。

并将检验结果应和系统的临床检查密切结合,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一、血液检验

   血液常用检验项目有:

红细胞沉降速率(血沉)、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压积的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计数等。

(一)血液的采取与抗凝

   采血的部位和方法根据检验项目、所需血量和动物种类的不同,可分为毛细血管采血法、静脉采血法和心脏采血法。

【毛细血管采血法】常用血液检验项目中除血沉测定和红细胞压积测定需较多量的血液外,其他各项测定用血量较少,均可在耳尖、耳缘及耳静脉处按毛细血管法采血。

采血前,先将局部剪毛,要尽量剪短,再用酒精棉球消毒,待酒精挥发、干燥后,用消毒的干燥针头迅速刺入消毒部位约2~3mm深,让血液自然流出。

如血液不易流出时,可在刺入部的上方稍加按压,但勿用力强挤,以免混入过多的组织液。

开始流出的第1滴血,可用于制作血片;然后用干棉球擦去局部的剩余血液,利用重新流出的第2滴血液作红、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若利用第3滴血液时,仍然要将第2滴血液的剩余部分擦干,使局部皮肤干燥,否则以后流出的血液易分散,不能形成滴状,不易吸取。

对犬、猫等小动物耳缘采血时,可在局部剪毛、消毒后,涂布一层凡士林,然后在局部刺入,流出的血液易成滴状,便于吸取。

利用毛细血管血液时,取血动作要迅速,可做多项测定,如果操作不熟练,动作缓慢往往引起血液凝固。

利用毛细血管血液作多项测定时,一般应先作红细胞计数测定,后作血红蛋白或白细胞数测定。

 

【静脉采血法】马、牛、羊可由颈静脉采血(具体部位和方法,见注射法部分)。

猪可由前腔静脉采血(详见注射法部分)。

鸡可由翼下静脉采血,即用细针头刺入翼下静脉后,任血液自行流出并将其接入试管中。

犬、猫可利用小腿外侧跖背外侧静脉或前臂内侧皮下静脉。

局部剪毛消毒后,用止血带扎住采血部上端或由助手握住采血部位近心端,使静脉怒张,用消毒、干燥的注射器接上针头,针头斜面向上,先以约30度角穿刺静脉前2~3mm处的皮肤,然后再穿刺静脉壁入静脉腔,待见有血液流入注射筒内后,将针头顺势向静脉腔内推入少许,以防动物骚动时针头滑出静脉。

用右手食指将针头固定,左手慢慢抽血,抽血时不可过分用力,以免引起溶血。

待抽至所需血量后,先放松止血带,再用消毒棉球按住伤口,拔出针头。

除去注射器上的针头,将血液沿管壁缓缓注入清洁的试管内。

需抗凝血液时,试管内应加抗凝剂,并立即混匀,以免凝固。

【心脏采血法】多用于鸡及实验动物需多量血液时。

鸡可由胸腔入口处向心脏刺入,刺入心脏时,由于心腔压力较静脉高,血液可自然涌入注射器,兔及鸡等亦可在左侧胸部第1、2肋间,摸到心搏动明显处,针头与胸壁呈垂直方向缓缓刺入,针头进入心腔内时,血液可自然进入注射器。

【血清快速分离法】如需迅速分离血清(特别对牛),可将盛血管放入离心机内,以2,500r/min的速度离心3min,使红细胞与血浆分离,然后放入37℃温箱内30min促使血块加速凝固、收缩,可迅速分离到较多的血清。

【血液抗凝法】供检血最好采取后随即进行检验。

若不能立即检验,为防止血液凝固,可加入抗凝剂,并应充分混合之。

常用的抗凝剂有:

(1)草酸钠是最常用的抗凝剂,为白色粉末状,每1.5~2.0mg可抗凝1.0ml血液,可用于血液常规检验。

但因其对红细胞大小有影响,故不能用作红细胞压积测定,如需测定红细胞压积时,可用双草酸盐抗凝剂或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2)双草酸盐抗凝剂:

草酸钾0.8g;草酸铵1.2g;蒸馏水加至100.0ml。

溶解后,吸取0.5ml,加于供采血用的试管或小瓶中,置干燥箱内(温度不能超过80℃),烘干备用(实际含双草酸盐10mg,可供5ml全血抗凝用)。

(3)3.8%枸橼酸钠溶液主要用于血沉测定时的抗凝。

(4)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二钠)每10mg可使5ml全血抗凝;或配成10%溶液,每2滴可使5ml全血抗凝。

   怀疑传染病时,采血过程应防止到处流散,检后的残余血液及所用器皿亦应进行消毒处理。

(二)红细胞沉降速率(血沉)测定

  血沉测定是在室温条件下观察抗凝血液内,红细胞于一定时间中的沉降速度。

测定血沉,常用方法有两种:

1.魏(Westergren)氏法

【器械】

(1)特制的血沉管为长30cm、内径2.5mm的毛细玻管,管上有由0~200的刻度,每一刻度间的距离为lmm,带刻度部分全长为20cm,其容积为1ml;并附有特制的血沉管架。

(2)定时钟。

(3)5ml刻度试管(或5ml注射器)。

【试剂】3.8%枸橼酸钠溶液。

【方法】先用刻度试管装入3.8%枸橼酸钠溶液1.0ml,再自静脉采血4.0ml(总容量至5.0ml处),充分混合后,将此枸橼酸钠血液吸入血沉管至“0”刻度处,擦去管外血液,在室温条件下,垂直放于血沉管架上并记录时间。

经15、30、45、60min,观察红细胞的沉降数值并记录之。

(正常值)依本法所测得的健康家畜的血沉值,见表五:

表五健康家畜血沉数值(魏氏法)

家畜种类

15min

30min

45min

60min

40~60

70~90

90~120

110~1255

黄牛、奶牛、绵羊、山羊

35

70

90

0.5~1.0

水牛

35

70

90

110

2.“六五”型血沉管法(本法需血量较多,主要用于马的大群检疫)

【器械】“六五”型血沉管,内径0.9cm,全长17~20cm,其容积约为l0ml的部分,刻有100个刻度。

【方法】测定时,于血沉管中先加入抗凝剂(草酸钠0.015~0.02g,或枸橼酸钠粉末0.04~0.05g);自颈静脉直接采血至刻度“0”处,立即充分混合;垂直放置,经15、30、45、60min各观察一次,,分别记录其红细胞沉降的数值。

【正常值】各种健康家畜依本法测得的正常值,见表六-:

表六 健康家畜血沉正常值(“六五”型血沉管法)

家畜种类

15min

30min

45min

60min

30~35

45~50

50~55

55~60

23

47

52

54

黄牛、奶牛、绵羊、山羊

-

1.0以内

水牛

10

30

-

65

【注意事项】

(1)测定血沉时必须用新制备的抗凝血。

(2)采血及盛血容器(包括血沉管),均需清洁、干燥。

(3)采血过程宜迅速,血流应通畅。

(4)血液与抗凝剂应充分混合,以防凝血;振荡时并应尽量防止产生气泡。

(5)用魏氏法测定时,事先应检查血沉管架是否好用,以防漏血。

(6)血沉管应垂直放立。

(7)室温以20℃左右为宜。

【临床意义】

血沉加快:

可见于各种类型的贫血及重度溶血性疾病,当马传染性贫血,梨形虫病时尤为明显;某些发热病、感染性疾病及广泛性炎症时,如结核、猪瘟、化脓性炎症等亦可见之;在风湿症时血沉也加快。

血沉减慢:

常见于严重脱水(大出汗、多尿、剧烈腹泻)、马骡的某些腹痛、破伤风等时。

马的流行性脑脊髓炎时,血沉极为缓慢,是一个重要的特征。

(三)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红细胞遇酸溶解,游离出血红蛋白,并被酸化为褐色的酸性血红素;稀释后与标准色柱比色,即可求得血红蛋白的含量。

【器械】国产的萨利氏血红蛋白计,通常以100ml血液中含血红蛋白14.5g定为100%。

其测定管的两侧有刻度,从下往上,一侧为2~24的刻度,表示l00ml血液中含有血红蛋白的克数;另一侧有20~160的刻度,表示血液中血红蛋白的百分数。

但各种不同牌号的血红蛋白计颇不一致,有低至以13.8g作为100%者;也有以高达17.6g作为100%者,故如以其他牌号血红蛋白计进行测定时,应注明所用测定管之标准,或为求统一,均以“g%”表示为宜。

其血红蛋白吸管上常有容积为10及20mm3的两个刻度。

【试剂】0.1mol/L(或1~2%)盐酸溶液。

【方法】

(1)于测定管内加入0.1mol/L(或1%)盐酸溶液至百分数刻度的“20”处(约5~6滴)。

(2)用血红蛋白吸管吸取供检血液至20(或10)mm3处;用清洁脱脂棉或纱布拭净血红蛋白吸管尖端外壁附着的血液;迅速将血红蛋白吸管插入测定管底部的盐酸溶液中,缓缓压出血液,并以此盐酸溶液反复洗净管内所附着的血液。

(3)以玻棒充分搅拌,使供检血与盐酸溶液充分混合,静置l0min。

(4)沿管壁向测定管内逐滴加入蒸馏水(或0.1mol/L盐酸溶液亦可),随加随以玻棒搅拌,并与两侧的标准色柱相比较,直至管内液体的颜色与标准色柱一致为止。

(5)读取测定管内液体凹面的刻度数,即为l00ml血液中所含血红蛋白的克数或百分数。

如检血用量为血红蛋白吸管的刻度“10”处时,应将读数2倍之。

【注意事项】

(1)吸血量应准确,血红蛋白吸管中的血柱不应混有气泡。

(2)供检血液及稀释用盐酸溶液均应沿测定管壁加入,勿使直接冲向管底而产生大量气泡。

(3)搅拌要均匀,防止血液发生凝块。

(4)稀释时蒸馏水应分次、逐滴加入,勿使液体颜色淡于标准色柱而无法比色。

(5)混合完毕;应于l0min后,30min内进行比色。

因在室温下,lmin后约有75%的血红蛋白可与盐酸作用而呈褐色;5min后有88%,至l0min时,95%的血红蛋白才能转化为褐色的酸性血红素。

(6)如测定管系由有机玻璃制成者,禁用有机溶剂(如酒精)洗涤;烘干时温度也不应高于60℃。

【正常值】健康家畜血红蛋白含量值见表七:

表七健康家畜血红蛋白含量值

家畜种类

血红蛋白值(g/100ml)

家畜种类

血红蛋白值(g/100ml)

马、骡

水牛

11.0(9.0~13)

10.0(9.0~11.0)

8.3(8.0~9.0)

9.8(7.8~11.6)

10.5(9.5~12)

12.5(10.0~14.5)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含量增多:

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腹泻、呕吐、大出汗及某些中毒等。

血红蛋白含量降低:

是各型贫血的特征,如马传染性贫血、牛血红蛋白尿病、梨形虫病及仔猪贫血等;亦可见于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如马鼻疽、牛结核、牛及羊的肝片形吸虫病、仔猪蛔虫病等。

   如用“六五”型血沉管测血沉时,经放置2h以上(最好经一昼夜)后,可读取由20~125的一侧刻度的血柱高的刻度数,而概略地表示出血红蛋白的百分单位数。

由于不甚精确,只可供为参考。

为准确目的,应用血红蛋白计法测定之。

(四)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计数是将一定量供检血经一定倍数稀释后,计算其一定容积内的红细胞数,并换算为每立方毫米血液内的含量。

红细胞计数时血液的稀释方法有试管法和吸管法两种。

目前临床上因使用和洗涤方便,多采用试管法。

图3.血细胞计数板构造                       图4.计数室的刻划线区

【器材】

(1)血红蛋白吸管吸血用,与测定血红蛋白者通用。

(2)血细胞计数板不仅用于红细胞计数,亦可作白细胞、血小板等计数用。

计数板种类甚多,目前一般常用者为牛鲍氏和改良牛鲍氏。

计数板为特制的厚玻片,上面刻划有计数室两个。

每个计数室分9个大方格,大方格每边长度为lmm,每1大方格的面积为lmm2。

加盖片后的深度为1/10mm。

计数室四角的大方格,每格又等分为16个中方格,用于白细胞计数。

中央大方格用双线划分为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等分为16个小方格,共计400个小方格,用于红细胞计数。

(3)血盖片为血细胞计数板专用盖玻片,呈长方形,厚度为0.4mm。

(4)5ml管

(5)小试管(75mm×l0mm)

【稀释液】

(1)0.9%氯化钠溶液。

(2)台(Dacie)氏液:

3%枸橼酸钠液99ml;36%中性甲醛lml

(3)复方氯化钠稀释液(海姆氏液):

氯化钠1.0g;结晶硫酸钠5.0g;氯化汞0.5g;蒸馏水200.0ml;石炭酸品红溶液数滴

【方法】

(1)取小试管1支,先以普通吸管准确吸取红细胞稀释液4.0ml(按理应加3.98ml)放于试管中。

(2)稀释血液用血红蛋白吸管准确吸取供检血液至20mm3处(也可将稀释液和供检血液均取其半量),用干脱脂棉拭去管尖外壁附着的血液;然后将血红蛋白吸管插入已装稀释液的试管底部,缓缓放出血液;再吸取上清液反复洗净附在吸管内壁上的血液数次;立即振摇试管1~2min,使血液与稀释液充分混合,即得200倍的稀释血液。

(3)充液取清洁、干燥的计数板和血盖片。

将血盖片紧密覆盖于血细胞计数板上;并将血细胞计数板置显微镜镜台上,用低倍镜先找到计数室;然后用小吸管取已摇匀的稀释血液一滴,使吸管尖端接触血盖片边缘和计数室空隙处,稀释的血液即可自然引入并充满计数室。

(4)计数计数室充液后,应静置1~2min,待红细胞分布均匀并下沉后开始计数。

计数红细胞用高倍镜,一般计数中央大方格中四角4个及中央1个中方格(共5个中方格),即80个小方格内的红细胞数。

5个中方格内红细胞的最高和最低数相差不得超过±10%,否则表示血液稀释、混合不均。

红细胞在高倍镜下呈圆形,淡黄色,发亮。

为避免重复和遗漏,计数时应按一定顺序进行。

对于压在线上的红细胞,每格都只计入上方和左侧线上的,而压在下方和右侧线上的红细胞则均不计入。

【计算】按下列公式进行:

   每立方毫米血液内红细胞总数=x/80×400(小方格总数)×稀释倍数(200或100)×10

   x为计数5个中方格(80个小方格)的红细胞数

   如血液稀释200倍,为计算方便,也可将计数5个中方格(80个小方格)内的红细胞总数,乘以10,000,即得每立方毫米血液内的红细胞总数。

   当用“六五”型血沉管测定血沉时,于垂直放置经2h后,依其下沉后的红细胞柱高乘以18.4万,可换算出红细胞数的大概值。

如2h后红细胞柱高为35(即血沉值为65),则红细胞数为35×18.4万=644万/mm3。

亦可用血沉管放置后1h的红细胞柱高换算红细胞数,但在乘以18.4万以前,应将红细胞柱高减去2刻度。

如1h后红细胞柱高为37(即血沉值为63),则红细胞数为(37-2)×18.4万=644万/mm3。

   亦可用红细胞压积值乘以20万换算红细胞数。

如红细胞压积为35,则35×20万=700万/mm3。

【正常值】健康家畜红细胞数(万/mm3)见表八:

表八健康家畜红细胞数(万/mm3)

家畜种类

平均数值

变动范围

牛(包括水牛)

绵羊

山羊

650

600

900

1,300

600

350

600~700

550~700

800~1,100

1,000~1,600

500~700

250~500

【注意事项】红、白细胞计数常可由多种原因引起误差,故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点:

(1)由于器材

①计数板、血红蛋白吸管等未经检定而不准确。

②器材不清洁、未干燥,如血红蛋白吸管中有血凝块、杂质或残留有水分等。

(2)由于稀释液

①加稀释液的数量或其浓度不准确。

②错误地使用不适宜的血细胞稀释液。

③稀释液中有杂质。

(3)由于技术不准确

①采血时针刺皮肤过浅,血滴太小,不够使用,局部过度挤压使组织液混入较多致血液被稀释。

②吸血量不准确。

③操作过慢,血液已形成不同程度的凝块,使计数减低。

④血液与稀释液混合不均匀,致血细胞在计数室内分布不均匀。

⑤计数室内充液过多或过少或有空泡。

【临床意义】

白细胞增多:

可见于多数细菌性感染和炎症,如猪丹毒、猪肺疫、结核、马鼻疽、马腺疫、肺炎、胸膜炎、腹膜炎等。

白血病时以白细胞的显著增多为其特征。

白细胞减少:

主要见于某些病毒性传染病,如猪瘟、流感等;某些严重疾病的后期,机体高度衰竭时亦可见之;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如氯霉素等),也可引起白细胞减少。

(六)白细胞分类计数

   以百分率表示各种类型白细胞间的数量关系,称为白细胞分类计数。

分类计数时需要制作血片,并进行染色。

【血片的制作】取一清洁、干燥、脱脂的玻片,做为载片;另以一盖片(较厚者)或以一端光滑、平整的载片做为推片。

于动物耳尖,针刺采血。

   用左手的拇指及中指挟持载片,右手持推片。

   先取供检血一小滴,放于载片的一端;将推片约倾斜30~40度角,使其一端与载片接触,并放于血滴之前;向后拉动推片,使之与血滴接触,待血液扩散开之后,以均等速度轻轻向载片另一端推动,即形成一血膜;迅速自然风干,待染。

   良好的血片,以薄而均匀为宜。

   血片制作时应注意:

血滴愈大、推片与载片角度愈大,则血膜愈厚;推片时勿过于用力,速度应均匀、适宜,中间不能停顿;血膜涂于载片中央的2/3区域内,两端稍留空隙,以便标明号码及日期;载片须彻底脱脂,并清擦干净,以防血膜中出现空泡;血液应新鲜,操作宜迅速,以防凝血,冬季注意保温,以防冻后溶血;夏季注意苍蝇舐食血膜。

【血片的固定】通常用甲醇固定,将干燥血片,置甲醇中3~5min,取出后自然干燥;亦可用乙醚与酒精等量混合液(10min)或纯酒精(20min)、丙酮液(5min)固定。

若用瑞氏法染色时,则勿需固定,因瑞氏染液中含有甲醇,在染色同时即起固定作用。

【血片的染色】通常用瑞氏或姬姆萨氏染色法。

(1)瑞氏染色法

①染液的配制:

瑞氏染色粉0.1g;甲醇(化学纯)60.0ml

   将染色粉置乳钵中,加少量甲醇研磨,使其溶解。

然后将已溶解的染液倒入洁净棕色玻瓶,剩下未溶解的染料再加少量甲醇研磨,如此反复操作,直至全部染料溶解并用完甲醇为止。

将配好的染液置室温中,至少1周(每日振摇1次),即可应用。

用前需将染液经过滤处理。

②缓冲液的配制:

1%磷酸二氢钾30.0ml;1%磷酸氢二钠20.0ml;蒸馏水加至1,000.0ml

   所有染料对氢离子浓度均较敏感,染色时由于酸碱度的改变,蛋白质与染料所形成的化合物可重新离解,故染色时染液的pH能够影响染色的结果。

   瑞氏染色的适当pH为6.4~6.8。

当染液偏于碱性时,可与缓冲液中酸基起中和作用;染液偏酸性时,可与缓冲液中碱基起中和作用;维持染色时的一定酸碱度,才能使染色结果满意。

③染色步骤:

取干燥血液涂片,在血膜两端用蜡笔划线,以节省染液并防止外溢。

置血片于水平的支持架上(一般可用玻璃棒或铁丝自制)。

   滴加染液(量的多少由血膜大小而定),直至将血膜盖满为止。

   待染1~2min后,再加1~1.5倍缓冲液,并轻轻摇动,或以口吹气,使染液和缓冲液混匀。

   继续染色3~5min,用蒸馏水或常水冲洗后,将血片立于置片架上,在空气中任其自然干燥,或用清洁吸水纸将水分吸干,以备镜检。

   染色时应注意:

滴加染液的量勿过多或过少,过多则玻片上不能容纳而流失,造成浪费;过少时甲醇蒸发后易留下沉淀物。

滴加缓冲液后,应使之与染液混匀,否则血片可发生染色浓淡不均现象。

在冲洗血片时,应将载片平持,使水自玻片边缘溢出,沉渣从液面浮去,切勿先将染液倾去,以免沉淀物附着于血片上。

   染色良好的血片呈樱桃红色,如呈深紫色,为染色时间过长;呈红色,为染色时间过短。

   染液若过酸,可使红细胞呈鲜红色,白细胞核往往不易着色或着色很淡;若过碱,则白细胞核着色过深,故需用缓冲液加以调整。

   所用缓冲液以新鲜配制者为好,如以陈旧蒸馏水代替缓冲液,需在用前将蒸馏水煮沸15~30min,待冷后使用,以除去水中碳酸。

(2)姬姆萨氏染色法

①染液的配制:

姬姆萨氏染色粉0.5g;纯甘油(中性);33.0m纯甲醇(中性)33.0ml

   先将姬姆萨氏染色粉加入甘油内,置水浴加温(56~60℃)2h,使染色粉溶解;再加入甲醇,混匀,保存于棕色瓶中。

1周后,用滤纸滤过即成原液。

临用时,以清洁、干燥吸管吸取原液lml,加于蒸馏水l0ml中;或吸取原液1~2滴,加于蒸馏水lml中(原液中需绝对避免混入水分),配制成应用液使用。

②染色步骤:

取已固定的血片,滴加姬姆萨氏应用液,至盖满整个血膜(约2m1),根据室温高低和血片厚度,染色10~30min。

用蒸馏水冲洗、干燥、镜检。

   染色良好的血片呈玫瑰红色。

如显灰色及青灰色,表示染色液过碱;呈鲜红色,则表示染色液过酸或染色时间过短。

本法所染血片,清晰鲜艳,各种白细胞易于辨别并适用作血液原虫的检查。

【血片的镜检与白细胞的分类计数】

   通常在血片的两端或两端的上、下部分按二区或四区计算法,有秩序地移动血片,计数白细胞总数100~200个。

一般计数100个白细胞(如分二区计数,则每区计50个;分四区计数,则每区计25或50个),并按各类白细胞所占的百分数计算出其比值。

   镜检一般先用低倍镜做大体上的观察,再换用油镜,边检视白细胞并计数,边移动血片而进行之。

【各类白细胞的形态和染色特征】

   为准确进行分类计数,在识别各类白细胞时,应特别注意:

细胞的大小、形态;胞浆中染色颗粒的有无,染色及形态特征;核的染色、形态等特点。

   根据胞浆中有无染色颗粒,将白细胞区分为颗粒细胞和无颗粒细胞。

前者又根据其胞浆中染色颗粒的着色特征,分为嗜碱性、嗜酸性及嗜中性白细胞;后者则包括淋巴细胞及大单核细胞。

   嗜碱性白细胞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浆中有呈深紫色较小的染色颗粒。

   嗜中性白细胞中等大小,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浆中有嗜中性的呈淡玫瑰红色的小颗粒;依其细胞核的形态特征而分为髓细胞、幼稚型、杆状核和分叶核细胞。

髓细胞的细胞核色淡、着色不均,呈长圆形或豆形。

   幼稚型的细胞核着色较淡,多呈肾形。

杆状核细胞的核致密、色深,弯曲呈粗细较均匀的带状、S形、马蹄形等。

分叶核细胞则其核分成2~6个分叶不等,并在各分叶间有细丝状连接为其特征。

淋巴细胞呈圆形;直径大而胞浆较多者为大淋巴细胞;直径小而胞浆较少者为小淋巴细胞。

核呈深蓝紫色、圆形、致密、且常偏位;胞浆呈淡天蓝色,有时在大淋巴细胞的胞浆内有显著的嗜天青颗粒;于核的周围有淡染圈(或称透明带);小淋巴细胞的胞浆极少,有时仅呈月牙形,位于细胞的一侧。

大单核细胞极大,呈不正、多边、多角形,胞浆呈烟灰色、较暗,核呈紫褐色,近似椭圆或不正形。

【正常值】健康家畜各类白细胞分类数值(%)见表十:

表十健康家畜各类白细胞分类数值(%)

畜种类

嗜碱性细胞

嗜酸性细胞

嗜中性细胞

淋巴细胞

大单核细胞

幼稚型

杆状型

分叶核

水牛

0.5

0.5

0.5

0.5

0.5

4.5

4.0

10.0

2.5

5.5

0.5

1.0

4.0

4.0

4.5

5.0

1.0

53.0

33.0

35.0

35.0

35.0

35.0

56.0

47.0

53.0

57.0

3.0

2.0

3.0

3.0

3.0

【临床意义】

(1)白细胞增多

①嗜中性白细胞增多:

见于多数细菌性传染病初期,如猪肺疫、牛出血性败血病、马腺疫等;急性炎症过程,如肺炎等;并常见于机体的化脓性感染。

②嗜酸性白细胞增多:

多见于某些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及湿疹等。

③淋巴细胞增多:

主要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