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诊断讲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2223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室诊断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实验室诊断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实验室诊断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实验室诊断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实验室诊断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实验室诊断讲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实验室诊断讲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实验室诊断讲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实验室诊断讲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实验室诊断讲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实验室诊断讲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实验室诊断讲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实验室诊断讲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实验室诊断讲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实验室诊断讲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实验室诊断讲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实验室诊断讲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实验室诊断讲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实验室诊断讲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实验室诊断讲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室诊断讲解.docx

《实验室诊断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室诊断讲解.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验室诊断讲解.docx

实验室诊断讲解

实验室诊断分析

一、血液一般检查

1.中性粒细胞升高

生理性

病理性:

1.急性感染:

化脓性球菌感染2.组织损伤或坏死:

手术、创伤、烧伤、心梗

3.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4.中毒:

尿毒症、酮症酸中毒、化学或药物中毒

5.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6.白血病

2.中性粒细胞减少

1.感染性疾病:

病毒性感染、伤寒

2.血液系统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

3.化疗药物副作用或放射线损伤

4.脾功能亢进、过敏性休克、自身免疫性疾病

3.嗜酸性粒细胞

升高:

1.寄生虫病:

血吸虫、蛔虫、钩虫

2.变态反应性疾病:

哮喘、荨麻疹、血清病、坏死性血管炎

3.皮肤病:

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

减少:

1.伤寒、副伤寒

2.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者

4.淋巴细胞

升高:

1.儿童常生理性增多2.感染性疾病:

病毒、结核等

3.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4.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减少:

1.放射病、免疫缺陷等

2.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5.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贫血分度:

轻度贫血:

90g/L~正常下线

中度贫血:

60g/L~90g/L

重度贫血:

30g/L~60g/L

极重度贫血:

<30g/L

类型

MCV(fl)

MCH(pg)

MCHC(g/L)

病因

大细胞性贫血

>100

>34

320-360

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正常细胞性贫血

80-94

27-34

320-360

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80

<27

<320

缺铁性贫血等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80

<27

320-360

慢性感染等

血红蛋白增多:

相对:

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出汗过多

绝对:

1.生理性:

新生儿、高原居民或剧烈运动

2.病理性:

严重的慢性心肺疾病、真红细胞增多症

6.血小板减少

1.生成障碍: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等

2.破坏增多:

ITP、脾功能亢进等

3.消耗过多:

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4.分布异常:

脾大、肝硬化等

7.血沉增快的临床意义

生理性:

常见于妇女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老年人等。

病理性:

各种炎症;急性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高球蛋白血症;

贫血;高胆固醇血症等。

血沉是较为常用而缺乏特异性的试验,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

二、肝功能

(一)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

1.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增高:

主要由于血清水分减少,总蛋白浓度增加,而全身总蛋白量并未增加,如急性失水(重度腹泻、呕吐、高热、休克等)、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2.总蛋白及白蛋白降低:

1.营养不良:

摄入不足或消化不良。

2.蛋白质丢失过多:

如肾病综合征、蛋白质丢失性肠病、严重烧伤、急性大失血等。

3.消耗增加:

结核、甲亢、恶性肿瘤等。

4.血清水分增加:

水钠潴留或静脉补充过多的晶体溶液。

较少见有先天性低白

蛋白血症。

3.总蛋白及球蛋白增高

总蛋白>80g/L或球蛋白>35g/L,称为高蛋白血症或高球蛋白血症。

总蛋白增高主要是球蛋白血症,其中又以γ球蛋白增高为主,常见病因:

1.慢性肝脏疾病:

慢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

球蛋白增高程度与肝脏病严重性相关。

2.M蛋白血症:

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3.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

4.慢性炎症与慢性感染:

如结核病、疟疾、黑热病、麻风病及慢性血吸虫病等。

4.A/G倒置

可以是白蛋白降低或球蛋白增高

见于严重肝功能损伤及M蛋白血症,如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多发

性骨髓瘤、原发性局球蛋白血症等。

(二)血氨测定

升高的意义:

1.生理性增高见于进食高蛋白饮食或运动后。

2.病理性增高见于严重肝损害(如肝硬化、肝癌、重症肝炎等)、上消化道出血、尿毒症及肝外门脉系统分流形成等。

(三)胆红素的代谢

血清胆红素(umol/L)

尿

STB

CB

UCB

CB/STB

尿胆原

胆红素

正常人

1.7-17.1

0-6.8

1.7-10.2

20%

(±)

(-)

溶血性

明显↑

<20%

明显↑

(-)

肝性

中度↑

中度↑

>20%,<50%

阻塞性

明显↑

明显↑

>50%

明显↑

(四)转氨酶ALT、AST

1.急性病毒性肝炎:

ALT与AST均显著升高,可达正常的20~50倍,甚至100倍,ALT升高更明

显,ALT/AST>1,是诊断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检测手段。

感染后1~2周,转氨酶达高峰,3周到5周逐渐下降,恢复期如转氨酶活性不

能降至正常或再上升,提示转为慢性。

急性重症肝炎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ST明显,如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

酶活性反而降低,即出现“胆酶分离”,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佳。

2.慢性病毒性肝炎:

转氨酶轻度上升(100~200u)或正常,ALT/AST>1,若AST升高较ALT显著,即ALT/AST<1,提示慢性肝炎进入活动期。

3.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脂肪肝、肝癌等非病毒性肝病

转氨酶轻度升高或正常,且ALT/AST<1。

酒精性肝病AST显著升高,ALT几近正常,可能因为酒精具有线粒体毒性及酒精抑制吡哆醛活性有关。

4.肝硬化

转氨酶活性取决于肝细胞坏死程度,终末期肝硬化转氨酶正常或降低。

5.胆汁淤积

转氨酶正常或轻度上升

6.急性心肌梗塞

急性心肌梗塞后6~8小时,AST增高,18~24小时达高峰,可达正常上限的4~10倍,与心肌坏死的范围和程度有关,4~5天后恢复。

7.其他疾病

如骨骼肌疾病、肺梗塞、肾梗塞、胰腺炎、休克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转氨酶轻度升高(50~200u)。

(五)碱性磷酸酶

1.肝胆系统疾病

各种肝内、外胆管阻塞,如胰头癌、胆道结石引起的胆管阻塞、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内胆汁淤积等,ALP明显升高,且与血清胆红素升高相平行,累及肝实质细胞的肝胆疾病(如肝炎、肝硬化),ALP仅轻度升高。

2.黄疸的鉴别诊断

ALP和血清胆红素、转氨酶同时测定有助于黄疸鉴别诊断。

1.胆汁淤积性黄疸:

ALP和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转氨酶仅轻度增加

2.肝细胞性黄疸:

血清胆红素中等度增加,转氨酶活性很高,ALP正常或稍高

3.肝内局限性胆道阻塞:

(如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脓肿等),ALP明显增高,ALT无明显增高,血清胆红素大多正常。

3.骨骼疾病

如纤维性骨炎、佝偻病、骨软化症、成骨细胞瘤及骨折愈合期、血清ALP升高。

4.生长中儿童、妊娠中晚期血清ALP生理性增加。

(六)γ谷氨酰转移酶

1.胆道阻塞性疾病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硬化性胆管炎等所致的慢性胆汁淤积,肝癌时由于肝内阻

塞,诱使肝细胞产生多量GGT,同时癌细胞也合成GGT,均可使GGT明显升

高,可达参考值上限的10倍以上,此时,GGT、ALP及血清胆红素呈平行增加。

2.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急性肝炎时,GGT呈中等度升高,慢性肝炎、肝硬化非活动期,酶活性正常,若GGT持续升高,提示病变活动或病情恶化。

(七)乳酸脱氢酶

1.肝胆疾病:

肝癌、肝炎等LDH升高,且LDH5是诊断肝细胞坏死的敏感指标

2.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后8-18小时开始升高,24-72小时达到高峰,6-10日恢复正常,尤以LDH1升高更早、更明显

3.恶性肿瘤、恶性贫血时可出现LDH升高

(八)甲胎蛋白

1.原发性肝癌:

定性(+),定量>500ug/L

持续1个月以上,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炎、幼儿性睾丸或卵巢、畸胎瘤等可确诊肝癌

2.肝炎

病毒性肝炎肝细胞重新具有了产生AFP的能力。

急性、慢性肝炎均可升高,但<300ug/L,随着肝细胞的修复,AFP下降,为一过性的升高。

3.妊娠

3-4个月以后AFP↑,7-8个月高峰,但<400ug/L,分娩后3周降至正常

4.其他

肝硬化(活动期)、先天性胆管闭锁等AFP升高

(九)癌胚抗原

1.消化道肿瘤

A、癌的早期诊断

B、观察术后过程,判断预后,预测再发的指标

2.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的鉴别价值较大,转移性肝癌CEA阳性率高达90%。

3.溃疡、肝硬化、阻塞性黄疸及吸烟者和老人CEA可轻度升高。

(十)乙肝病毒标志物

1.HBsAg阳性

可见于急性乙肝的潜伏期、急性期、慢性期、无症状HbsAg携带者、部分肝硬化和肝癌的血清中及受HBV感染的肝细胞胞浆中,是乙肝的感染指标之一。

2.Anti-HBs

是特异性抗体,能中和体液中的HBV,可见于乙肝恢复期,HBV既往感染者和乙肝疫苗免疫后,反映机体对HBV具有保护性免疫力,Anti-HBs的效价与保护作用呈平行关系。

3.HBeAg

在乙肝潜伏期的后期出现,略晚于HBsAg,HBeAg存在于HBsAg的阳性血清中,其中大多数伴有血中Dane颗粒、HBVDNA、DNA多聚酶阳性,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有助于确定乙肝。

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及妊妇的传染性强弱,HbeAg阳性表示HBV在体内复制。

4.Anti-Hbe阳性

其传染性较弱,HbeAg消失前后出现Anti-HBe,即由复制器转为非复制期,预示HBV繁殖中止或减弱,疾病可向好的方面转化,但有部分乙肝病人HbeAg转阴是由HBV基因突变所致,故血中仍有HBV颗粒,所以,在乙肝中Anti-HBe不能作为HBV复制停止的绝对指标,Anti-HBe可存在于无症状携带者及无活动性肝病患者中,若Anti-HBe存在于慢活肝患者中,则肝病有可能继续发展,并逐步变成肝硬化。

5.Anti-HBc是乙肝病毒核心总抗体

感染乙肝病毒后最早出现的抗体是IgM型核心抗体(Anti-HBcIgM),它是乙肝急性或近期感染的重要指标,在慢活肝(活动期)也可能呈阳性,核心抗体不是中和抗体,Anti-HBcIgG可持续多年不消退,是既往受过HBV感染的血清学指标。

意义

HBsAg

Anti-HBs

HBeAg

Anti-HBe

Anti-Hbc

未感染HBV

(-)

(-)

(-)

(-)

(-)

曾感染或急性感染恢复期

(+)

(+)

HBV感染已恢复疫苗接种后

(+)

急、慢性肝炎慢性携带者

(+)

(+)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慢性乙肝(弱传染)

(+)

(+)

(+)

三、尿常规、肾功能

(一)尿素氮

1.肾性增高

(1)不敏感,有效肾单位60%~70%损伤;

(2)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动脉硬化等;

(3)尿毒症时有特殊价值,与病情成正比:

7.14~14.28mmol/L代偿期

14.28~21.4mmol/L失代偿期

>21.4mmol/L尿毒症期

2.肾前性增高

(1)长期大量蛋白质饮食;

(2)蛋白质分解过度:

组织大量坏死、消化道出血等;

(3)肾血流量降低:

脱水、休克等;

3.肾后性增高

尿道梗阻、前列腺肥大等;

(二)肌酐

只有当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至正常人的1/3时,血肌酐才明显升高

1.评估肾功能损害

肾功能衰竭代偿期,Cr<177umol/L

肾功能衰竭失代偿期,Cr178-442umol/L

肾功能衰竭期,Cr442-707umol/L

尿毒症期,Cr>707umol/L

2.鉴别肾前性与肾实质性少尿

1.肾前性少尿,血肌酐升高一般≤200umol/L

2.肾实质性少尿,血肌酐身高达200umol/L以上

(三)尿酸

1.痛风:

嘌呤代谢紊乱

2.肾脏病变:

肾单位破坏→UA排除减少,故增高

3.恶性肿瘤:

肿瘤细胞恶性增生→核酸分解代谢旺盛→体内UA增多

4.其他:

UA排泄障碍而使血UA升高,如DM

(四)血β2-微球蛋白

1.任何原因导致GFR降低,均表现为β2-MG↑

2.任何使β2-MG合成增多的疾病也可导致β2-MG升高,如恶性肿瘤、风湿病、肝脏疾病等。

3.尿中β2-MG升高提示近端小管功能受损,对β2-MG重吸收减少。

(五)内生肌酐清除率

1.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敏感指标,当GFR降低至正常值50%、Ccr降至50ml/min时,血肌酐、血尿素氮仍在正常范围内

2.评估肾功能损害程度

Ccr50-80ml/min为肾功能不全代偿期

Ccr20-50ml/min为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

Ccr10-20ml/min为肾功能衰竭期

Ccr<10ml/min为肾功能衰竭终末期

(六)浓缩稀释试验

1.尿少,比重高:

见于肾前性、肾性少尿

(GFR下降,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相对正常→尿量减少,比重增加)

2.夜尿多,比重低:

肾小管功能受损,慢性肾脏病变累及到肾髓质,肾小管浓缩功能异常,患者夜尿增多,尿比重低

3.尿比重低而固定:

尿比重在1.010±0.003(等张尿),见于肾脏病变晚期,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差,浓缩稀释功能丧失

(七)CO2CP

1.CO2CP降低:

提示体内碱储备不足,见于代谢性酸中毒或呼吸性碱中毒

(1)代谢性酸中毒:

产H+增加,消耗碱储备,导致HCO3-减少,从而使血中结合状态的CO2含量减少,见于:

①酸性代谢产物排泄减少:

肾功能不,肾小管泌H+增多、重吸收HCO3-减少。

②酸性物质产生过多:

如酮症酸中毒、休克等导致的乳酸酸中毒。

③碱离子丢失过多:

如严重腹泻、肠瘘所致大量碱性肠液丢失。

(2)呼吸性碱中毒

呼吸中枢兴奋性增高,使呼吸加深、过度通气,从而CO2排除过多,血中H2CO3下降。

2.CO2CP增高:

提示体内碱储备增加,见于呼吸性酸中毒及代谢性碱中毒

(1)呼吸性酸中毒:

肺通气功能障碍,血中CO2大量潴留,血中H2CO3增多,血中HCO3-增多(继发性)。

(2)代谢性碱中毒:

幽门梗阻、急性胃炎所致剧烈呕吐,胃酸丢失过多;

服用大量碱性药物或使用大量排钾利尿剂引起低钾、低氯性碱中毒。

(八)尿常规

1.尿量:

多尿>2500ml/24h

生理性:

饮水多、利尿剂用后、饮茶

病理性:

1、内分泌性:

尿崩症,糖尿病

2、肾性

3、精神性

2.尿液的外观:

颜色

原因

血尿

洗肉水色

急性肾炎、肾结核、肾肿瘤、泌尿道结石

血红蛋白尿

浓茶色或酱油色

PNH、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疟疾

胆红素尿

深黄色

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

乳糜尿

乳白色

丝虫病

脓尿或菌尿

肾盂肾炎、膀胱炎

3.比重:

正常值:

1.015-1.025

高比重:

急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蛋白尿,失水等;

低比重:

尿崩症,慢性肾炎,间质性肾炎,肾衰等。

4.蛋白尿:

正常人含量<20-80mg/24h

蛋白尿:

定性:

阳性定量:

>150mg/24h

生理性蛋白尿:

激烈运动,发热,寒冷,精神紧张,交感神经兴奋等。

病理性蛋白尿:

肾小球性蛋白尿:

机理:

肾小球滤过膜受损或静电屏障作用减弱

分子量:

大中小均有,以白蛋白为主

病因:

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等

肾小管性蛋白尿:

机理:

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

分子量:

分子量较小,小分子量蛋白

病因:

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中毒性肾病(如庆大、镉、汞、中

草药等),肾移植术后等。

溢出性蛋白尿:

机理:

肾小球、肾小管功能均正常,体内某种蛋白成分产生过多而出现蛋白尿

病因:

多发性骨髓瘤(苯周氏蛋白尿),大面积心梗,急性溶血等。

假性蛋白尿:

机理:

肾脏本身正常,是尿内混有大量血、脓液成分等导致蛋白定性阳性,治疗后很快消失

病因:

膀胱炎,尿道炎,出血,阴道分泌物

5.尿糖:

正常人尿内有微量糖,含量:

0.56-5.0mmol/24h,定性:

阴性

血糖增高性糖尿:

血糖,尿糖同时升高

病因:

糖尿病,甲亢,柯兴综合征,嗜铬细胞瘤等。

血糖正常性糖尿(肾性糖尿):

血糖正常,尿糖升高

病因:

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家族性糖尿,妊娠等。

暂时性糖尿:

①生理性糖尿,如短时间内摄入大量糖后

②应激性糖尿,如精神刺激、颅脑外伤、急性脑血管疾病等。

6.酮体:

包括:

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

尿酮体一般检查法:

阴性

病因: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呈强阳性反应,妊娠剧烈呕吐、重症不能进食。

7.细胞:

RBC:

镜下血尿:

若每个高倍镜视野红细胞>3个,尿外观无血色者。

肉眼血尿:

尿内含血量较多,外观呈红色。

病因:

肾小球肾炎、急性膀胱炎、肾结核、肾结石、肾盂肾炎、

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血友病及肿瘤等。

WBC和脓细胞:

正常值:

离心沉淀法<5个/HP;不离心尿<1个/HP

镜下脓尿:

离心后白细胞和脓细胞>5个/HP

病因:

见于泌尿系感染(肾盂肾炎,膀胱炎,结核,肾小球炎症);

妇科疾病的阴道分泌物混入。

8.管型:

(1)透明管型

偶见于健康人;

剧烈运动、高热、心功能不全时,可见少量;

肾实质病变时,明显增多。

(2)细胞管型

①RBC管型:

病因:

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狼疮肾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等。

②WBC管型:

病因:

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也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

③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

表示肾小管有病变,是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的指征

病因:

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

高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

(3)颗粒管型

肾实质性病变的变性细胞产生

病因:

急慢性肾炎,某些药物中毒肾损害

(4)蜡样管型

由颗粒管型、细胞管型在肾小管中长期停留变性,提示肾小管病

变严重,预后差

(5)脂肪管型

少见,可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及其他肾小管损伤疾病

9.病原体检查

用无菌操作取清洁中段尿,做尿液直接涂片镜检,或细菌定量培养,可查见大

肠杆菌或葡萄球菌、结核杆菌、淋病球菌等。

尿菌阳性:

尿液直接涂片若平均每个油镜视野>1个以上细菌。

四、生化及免疫检查

1.血糖:

病理性:

增高:

(1)糖尿病:

餐后8小时血糖≥7.0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2)内分泌疾病:

如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等;

(3)应激性高血糖:

如颅内高压、颅脑外伤、心肌梗塞等;

(4)肝脏和胰腺疾病:

如严重肝损害、胰腺癌、坏死性胰腺炎;

(5)其他:

噻嗪类利尿剂、妊娠呕吐、麻醉、脱水、缺氧、窒息等。

减低:

(1)胰岛素过多:

如胰岛细胞瘤或腺癌、胰岛素注射过量;

(2)缺乏抗胰岛素的激素:

如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等;

(3)肝糖原贮存缺乏性疾病:

如急性肝坏死、肝癌、急性肝炎等;

(4)急性酒精中毒时抑制糖原异生、胃大部切除术后营养障碍。

2.葡萄糖耐量试验

(1)诊断糖尿病:

OGTT血糖峰值>11.1mmol/L,2h血糖>11.1mmol/L

(2)诊断糖耐量异常:

空腹血糖<7.0mmol/L,2h血糖在7.8~11.1mmol/L,且血糖达到高峰时间延长至1h后,血糖恢复正常时间延长2~3h后,同时伴尿糖阳性者为糖耐量异常,有1/3可发展为糖尿病。

3.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1)评价糖尿病控制的程度:

GHb升高表示近2-3个月血糖控制不良,故GHb水平可作为糖尿病患者长期控制程度监测的指标。

(2)区别糖尿病性高血糖和应激性高血糖有价值:

糖尿病性高血糖石GHb升高,而应激性高血糖时,GHb正常。

(二)脂质和脂蛋白检测

1.总胆固醇测定

增高:

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胆总管阻塞、长期高脂饮食、精神紧张或妊娠期。

降低:

见于严重的肝脏疾病、严重的贫血、甲亢或营养不良。

2.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测定

HDL-C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与TG呈负相关,也与冠心病发病呈负相关。

HDL-C减低见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肝损害和肾病综合征。

(三)无机离子检测

1.血钾测定

(1)降低:

①摄取不足:

长期低钾饮食、禁食等。

②丢失过多:

如严重呕吐、腹泻或胃肠减压、应用排钾利尿剂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恶性肿瘤等。

③分布异常:

心功能不全、肾性水肿或大量输入无钾液体,使细胞外液稀释;大量应用胰岛素、碱中毒、家族性周期性麻痹、甲亢等,钾过多转入细胞内。

(2)增高:

①摄入过多:

摄入或注射大量钾盐,超过肾脏排钾能力。

②排泄减少:

肾脏排泄减少,如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③严重溶血或组织损伤,红细胞或组织内的钾大量释放如细胞外液。

④组织缺氧或代谢性酸中毒时大量细胞内的钾转移到细胞外液。

2.血钠测定

血钠降低:

较常见

①胃肠道失钠:

如幽门梗阻、呕吐、腹泻,胃肠道、胆道、胰腺手术后造瘘、引流等。

②尿钠排除增多:

见于严重肾盂肾炎、肾小球严重损害、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糖尿病及应用利尿剂治疗等。

③皮肤失钠:

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及创伤等。

④抗利尿激素过多:

肾病综合征、肝硬化及右心衰等。

(四)酶学检查

1.胰腺疾病常用酶的检测

(1)淀粉酶的测定(AMS)

①急性胰腺炎:

多数病例于发病后6-12小时血清AMS开始升高,12-24小时达到高峰,2-5天后恢复正常。

如达到3500U/L怀疑此病,超过5000U/L即有诊断价值。

尿中AMS于起病后12-24小时开始升高,此时由于肾脏对AMS清除率增强,因而尿中AMS活性可高于血清中的一倍以上,多数病人3-10天后恢复正常。

②慢性胰腺炎:

血、尿中AMS活性一般不增高,有急性发作时中等升高。

③其他:

胆囊炎、胆石症等。

(2)脂肪酶检测(LPS)

增高:

①急性胰腺炎明显升高,但与AMS比较升高较晚而持续时间长,故对急性胰腺炎后期诊断意义更大:

血清LPS组织来源比AMS少,故对急性胰腺炎诊断的特异性优于AMS,两者同时测定可使敏感性达95%。

②其他:

胰腺癌、慢性胰腺炎、肠梗阻等亦可出现升高。

2.心肌损伤常用酶测定

(1)血清肌酸激酶(CK)测定

心脏疾病:

①急性心肌梗死:

发病后4-10小时升高,12-36小时达高峰,72-96小时恢复正常,是心梗早期敏感指标之一。

②病毒性心肌炎

③其他:

多发性心肌炎、重症肌无力、心脏或非心脏手术及心导管术、电复律等。

(2)肌酸激酶同工酶测定

CKMB升高:

①对急性心肌梗塞特异性和敏感性均很高,是目前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最佳的血清学指标。

②其他心肌损害、骨骼肌病变。

3.心肌蛋白检测

(1)肌钙蛋白T测定(Tn-T)

急性心肌梗死:

发病后3-6小时开始升高,10-24小时达到高峰,10-15天恢复正常。

其灵敏度是50-59%,特异性为74-96%,明显优于CK-MB和LDH。

不稳定型心绞痛:

Tn-T升高提示有小范围心肌梗死的可能。

此外,骨骼肌疾病和肾衰竭也升高。

(3)肌红蛋白测定

急性心肌梗死:

发病后30m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