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课题一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456245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案课题一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数学教案课题一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数学教案课题一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数学教案课题一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数学教案课题一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数学教案课题一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数学教案课题一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数学教案课题一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数学教案课题一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数学教案课题一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数学教案课题一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数学教案课题一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数学教案课题一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数学教案课题一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数学教案课题一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数学教案课题一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数学教案课题一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数学教案课题一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数学教案课题一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数学教案课题一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教案课题一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数学教案课题一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案课题一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数学教案课题一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数学教案课题一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数学教案-课题一:

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_四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课题一:

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3—54页上面的内容,练习十二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减法的意义,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减法的意义

  1.减法的意义

  教师:

我们在前三年已经学过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来学习一些有关减法的规律性知识,首先学会减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第53页上面的题:

  

(1)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有19人。

24+19=43(人)

  全班共有多少人?

                    加数+加数 =  和

  

(2)一班有43人,其中男生24人,43+24=19(人)

  女生有多少人?

                      和  - 加数  =加数

  (3)一班有43人,其中女生19人。

43-19 = 24(人)

  男生有多少人?

                      和 - 加数 = 加数

  先做第

(1)题,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答,然后提问:

  “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谁能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

(1)题的右边板书出加法算式,并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数”、“和”(如右上)。

  接着学生解答第

(2)、(3)题,然后回答:

  “与第

(1)题比较,第

(2)、(3)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第

(1)题是已知男生和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用加法,第

(2)、(3)题是已知全班学生人数和男生或女生人数,反过来求女生或男生人数,都用减法计算。

教师板书出第

(2)、(3)题的减法算式(如右上)。

  然后教师提问:

  “如果撇开题里讲的具体的事,每道题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

(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

(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

(2)、(3)题的算式下面注出“和”、“加数”、“加数”(如右上。

)然后启发学生想:

  根据第

(2)、(3)题的算式与第

(1)题的算式的联系,你能说一说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

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让学生看书上第54页,读一读书的结语。

然后提问:

  “在减去的已知数叫做什么?

”(被减数。

  “要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

”(减数。

  “要求的末知加数叫做什么?

”(差。

  教师说明:

在减法,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差。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逆”就是相反的意思,“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

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例子来理解。

(1)题用加法计算,第

(2)、(3)题都用减法计算,第

(2)、(3)题与第

(1)题比较,第

(1)题的问题在第

(2)、(3)题中变成了已知条件,第

(1)题中的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第

(2)、(3)题中变成问题。

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已知的。

所以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通常叫做“逆运算”。

  2.练习

  

(1)做第54页上的“做一做”。

  要让学生根据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的得数是怎么得来的。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要让学生应用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在语言的叙述上,尽量紧扣减法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说理的能力。

如第

(1)题,可以启发学生说出:

因为已知小明和小绅的邮票张数的和,又知道小明的邮票张数,要求小强的邮票张数,就是已知和(小明和小强的邮票张数的和)与一个加数(小明的邮票张数),求另一个加数(小绅的邮票张数),所以用减法法算。

  二、教学0在减法中的特性

  提问:

  “在加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几种情况?

”(两种)

  “谁能举例说明?

”(7+0=7,0+0=0。

  “根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那么减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哪几种情况?

  引导学生写出下面三种情况:

  7—0=7,7—7=0,0—0=0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情况:

7—0=7,那么8—0等于几?

9—0呢?

任意一个数减去0得多少?

用一句话说就是……。

  “再来看第二、三种情况:

7—7=0,0—0=0,任意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等于多少?

也就是当被减数时,差怎样?

  最后,概括成两条:

  1.一个减法去0,还得原数;

  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三、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

  “我们已经学过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你们还记得吗?

  “谁能说出加法各部分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

  “知道和与其中一个加数,如何求另一个加数?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

  减法中各部分间的最基本关系是什么?

  知道被减数和减数,怎样求差?

  知道被减数和差,怎样求减数?

¡

  知道减数和差,怎样求被减数?

¡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进行归纳,整理出下面的关系式:

  

  3.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3题。

  这两道题,既可以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明,也可以用减法的意义说明。

例如,第2题,根据2100690=1405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既可以把2100、695、1405分别看作被减数、减数、差,运用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做,又可以把它们分别看作和、加数、加数,运用减法的意义来完成。

  4.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师:

我们学过了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1)加法的验算。

  教师板书:

1234                验算:

2079           2079

  +  845                      845         1234

  2079                      1234             845

  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并回答用加法验算加法的方法的方法应用的是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

然后提问:

  “还可以怎样验算?

”(用减法验算加法。

)让学生板演(如上右)。

  “应用的是什么知识?

”(加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向学生说明:

因为加数有两个(845,1234),验算时用和(2079)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因而用减法验算加法可以任选一个加数作减数来进行验算。

  

(2)减法的验算。

  教师板书:

1234                验算:

247            1234

  — 987                    + 987        —   247

  247                      1234              987

  让学生计算,并用学过的知识进行验算。

教师板书出验算的竖式(如上右),让学生说一说每种验算方法应用了什么知识。

  然后教师指出:

验算减法,可以用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用算出的差和减数相加,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或者从被减数里减去算出的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都可以用来验算减法。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二的第5—6题。

  1.第5题,笔算时要求计算正确,并注意迅速;用珠算验算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定好个位,验算的方法有些题可以由教师适当指定一种,其它的题由学生自己任意选用。

  2.第6题,先让学生明确表中的a+b表示两个数的和。

学生填完后,先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然后让还生观察:

每组数同第一组比较,哪个数变化了?

加数变化后,和是怎么变化的?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很大的数。

(二)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两个单位间的关系。

(三)掌握亿以内数位顺序表,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掌握亿以内数位顺序表,按数级读数。

难点:

中间和末尾带零的数的读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

数位顺序表及活动数字卡。

学具:

算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1)说出万以内的计数单位。

(板书:

个、十、百、千)

(2)10个一是多少?

10个十是多少?

10个百是多少?

(3)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读出下面各数:

3876 6025 7108 4003 4200

3.从右到左说出3876各数字的数位。

教师板书:

再说一说万以内数的读法。

(1)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

(2)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3)中间有一个0或几个0,只读一个“零”;(4)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

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

例如,首都北京市人口有一千二百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像这样比较大的数。

(板书课题:

亿以内数的读法)

1.用算盘帮助数数,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1)让学生在算盘上拨上一千。

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上一千。

提问:

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

千位满10要怎么样?

(10个一千是一万。

板书“万”。

(写在刚才板书的千位左边)

(2)让学生再在算盘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

提问:

再加一万是多少?

教师明确:

万位满10,向前一位进1,就是“十万”。

10个一万是十万。

板书“十万”。

(写在万位的左边)

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同时告诉学生:

一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如果1秒钟数一个数,昼夜不停地数,数到1亿要数3年2个多月。

然后指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和以前学过的个、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3)提问:

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也就是十进关系。

2.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介绍数位。

一开始上课时,同学们读的万以内的数都是由几个数字排成一横行,也就是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各个数字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如3876,是由3个千,8个百,7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6个一是在右边第一位,就是个位;7个十在右边第二位,就是十位;8个百在右边第三位,就是百位;3个千是在右边第四位,就是千位。

千位、百位、十位、个位都叫做数位。

(2)介绍数位顺序表。

老师把上面板书的计数单位加上横线和竖线,在每个计数单位下面分别加上“位”字,构成一个数位顺序表:

(3)计数单位和数位之间的关系。

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千万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千万。

也就是说几个一就写在个位上,几个十就写在十位上,几个百就写在百位上,……几个千万就写在千万位上。

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计数单位就不同。

(4)认识数位分级。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起向左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在已写出的数位顺序表上接着板书“个级、万级”,制成下表:

引导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个级和万级的异同点。

相同点:

都是四个数位;从第二位起,都是十、百、千。

不同点:

万级多一个万字;个级第一位是个位,万级第一位是万位。

练一练

(1)十万有(   )个万,一百万有(   )个万,一千万有(   )个万。

(2)一百万有(   )个十万,(   )个一百万是一千万,一亿是(   )个一千万。

(3)从低位到高位,按照数位顺序说出个级和万级的每一个数位。

(4)从个位起,第(   )位是万位,第(   )位是亿位。

(5)万位的右面一位是(   )位,左面一位是(   )位。

3.教学例1。

(1)让学生在算盘上打出二十八万。

引导学生用个级数的读法来读万级数,但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2)让学生在算盘上打出三千零七十万,指定学生读数。

练一练

读出下面各数,再用文字写出来。

(3)提问:

万级的数的读法和个级的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万级先按个级的读法来读。

不同点:

读万级数时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4.教学例2。

(1)指导学生读例2各数。

(2)引导学生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

提问:

①含有个级和万级的数,先读哪一级?

②怎样读万级的数?

③在什么位置上的“0”不读?

④在什么位置上的“0”应该读?

读几个?

阅读课本第3页,含有两级的数的读法。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

(2)读出下面每组数,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3)先说出下面每一个数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再读出来。

2.灵活性练习。

出示活动数字卡片,在数位顺序表上进行读数训练。

移动卡片上的数字,让学生读出各数。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新的计数单位有:

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了解了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并知道从右起每四位一级,分作个级和万级,还学会了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3.课后作业:

练习一第5题,自制一张亿以内数位顺序表。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个”、“十”、“百”、“千”这几个计数单位和正确读出万以内数的基础上,把计数单位扩展到亿,并学习按级读亿以内的数。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先复习有关的旧知识,然后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需要学习比万更大的数,引出新的课题。

新课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利用学生在算盘上拨珠,学习新的计数单位,并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了解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亿以内数位顺序表和按四位分级。

第二部分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先学习只有万级的数,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后面加读一个“万”字,再学习含有两级的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并突出哪些0该读,哪些0不该读这一读数中的难点。

最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读数规则。

本节课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使学生在课内逐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减轻学生课外负担。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读法

 

例1

例2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对子歌,丰富语言,增加积累,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2、阅读短文《四季的美》,了解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还可与过去学过的写景文章在叙述顺序上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

师生收集对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完成“读读背背”

  1、趣聊对子:

师讲郭沫若的故事,一定注意要讲得有声有色。

  郭沫若幼年在私塾里读书。

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

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问学生,没人承认。

先生说:

“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

”先生说: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郭沫若思索了一会儿,对出下联: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先生为他的才华所震惊,极为高兴,全体学生都免予处罚。

(边讲故事,边演示课件,课件出示故事中的对联)教师解释“蟾宫)

  “对子”也叫“对联”,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

有人对此很感兴趣,我以前有个学生就是这样的,他学了《狐假虎威》后,就自己做出这样的对联:

上联是“老虎虽凶恶,半信半疑该受狐狸骗”,下联是“狐狸太狡猾,大摇大摆凭借老虎威”。

大家看,多么有趣!

同学们喜欢对子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祖先创造的这种世上独有的“对子”。

(课件出示此对子)

  2、教师范读,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听老师是怎样读出对子的韵味儿的。

(教师的范读要读出文味,读出趣味,读出韵味)

  3、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对子的美感。

  4、各种形式读,男女生对读、小组读、师生读、同位读等,熟读成诵。

  5、发现对子规律:

读着读着,你发现对子的什么规律吗?

(意思相反、相似、相近,字数相等等)

  6、交流收集到的对子。

  7、小结过渡:

大家对对子的学习兴致很高,我建议大家多搜集一些,如有可能,我们将利用秋游机会,开展对对子比赛,好不好?

说到秋游,有人心花怒放了。

来,让我们走进大自然,去欣赏一下。

(出示课件:

四季美景图片)

  二、完成“阅读”

  1、看了图片,你想说什么?

想做什么?

  2、刚才我们欣赏了哪几个季节的美?

  3、自由读短文,检查自己昨天预习有没有要变动的内容。

  4、小组讨论交流教材中的问题,训练一个同学当小组长。

  5、全班反馈:

  

(1)作者认为每个季节什么时候、什么景物最美?

(教师小结,出示课件:

四季的美)

  春天的黎明,美在天空颜色的变化;

  夏天的夜晚,美在萤火虫的微光在漆黑的夜里闪烁;

  秋天的黄昏,美在风声、虫鸣;

  冬天的早晨,美在暖和的火盆与严寒的和谐。

  

(2)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描写,美美地读一读,准备挑战读,指名读。

  (3)分春、夏、秋、冬四大组,找志趣相投的伙伴读最喜欢的一段,争取背下来。

  (4)大家将每段的第一句划下来,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没有?

  (5)根据你平时的观察和体会,你认为哪个季节最美?

仿照书上的内容说一说。

  (6)这篇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

与《高大的皂荚树》对比。

(《高大的皂荚树》的叙述顺序:

围绕皂荚树这一种景物来写的,本文写的是各个季节不同的景物。

  (7)归纳小结:

读文章要弄清文章的叙述顺序,这样可以了解作者的思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我们自己写文章,也要理清思路,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别人读了才会清楚明白。

  三、作业:

准备“口语交际”及作文的相关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素养。

   2、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训练学生,使学生了解掌握购物讲价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生活技能。

  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难点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创设真实的购物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练习如何购物讲价。

  课前准备:

教师:

各种商品,商店标牌等。

       学生:

文具、玩具、日用品、食品,果蔬等道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改变身份,引生入境。

  师:

同学们,今天老师不光来上课,还要向大家推荐我们学校校办工厂的一种书包,美观大方,使用方便,原价50元,今天第一次跟同学见面,优惠价40元,怎么样,想买的同学请举手。

  (教师可走到学生中间,激发学生购买,引导学生还价!

  (点评:

通过教师改变身份,设计情景,让学生参与进来,师生互动,从而激发学生表达欲望,让学生明白购物讲价的重要性。

学生当时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2、因势利导,引出课题。

师根据学生的表现,买的价格不同,问:

为什么同样的东西,有的同学买的要便宜得多呢?

(讨价还价)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本领。

师板书课题,生打开课本。

  二、联系生活,获取经验。

  1、联系生活。

师:

刚才老师设计了一个情景,就是想让大家知道还价的重要性。

其实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日常生活中买东西还价的机会非常多。

同学们,你们跟家里人一起或自己买过东西吗?

想一想怎样还价的?

  (也可让学生看课本或从刚才的情景中领悟方法,可先同桌互说。

  (点评:

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生活经验作为一种课程资源。

在实际生活中获得讨价还价经验,运用于课堂之中。

  2、学生发言,介绍经验,教师概括提炼。

  3、师:

老师把大家介绍的方法总结成了还价宝典,请看大屏幕,指名朗读。

  4、过渡:

下面我们就来用这些方法进行实战演习。

  三、自由结合,摸拟训练。

  1、师:

在练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练习的注意事项,指名朗读。

  2、同学们下面我们就把教室当成申泰大市场,把你的课桌当柜台,请同学们自由组合,分别扮演卖家和买家,看谁最会卖,看谁最会买。

等一会儿老师请同学们到台上来表演,谁演得最好,老师的书包就做为奖品送给他。

  (点评:

教师再次创设购物情景,使学生进行购物实践来训练刚才学到的还价方法。

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卖家叫卖,使出看家本领,买家使出浑身解数讨价还价,有买有卖,气氛热烈。

  3、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指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身份、讲价方法。

教师也可让学生把同类商品合到一块儿,分成几个小商店)

  四、边演边评,锻炼能力。

  1、师:

有句俗话叫“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

”下面老师就请同学们到台上来表演,看看到底是卖家精还是买方精。

请其他同学当评委,评一评表演的同学哪儿演得好,用了什么方法还价。

  2、学生分组上台表演,教师相机点拔。

(人物、语言、神态、动作、还价方法,交易情况)

  3、学生点评优点及不足,教师应提醒其他同学学习和借鉴,对点评的学生及时表扬,提高学生听说的积极性

  (点评: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的训练,是师生互动过程,它包括听与说两个环节,在口语交际的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听力,注意倾听别人发言,还要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注重多元评价,把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评价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五、总结评价,归纳方法。

  1、同学们,你们认为刚才哪一位同学演得更好?

(生不评师评,若有分歧可让学生举手表决。

  2、刚才他们用了哪些方法呢?

你还知道其它方法吗?

  3、小结:

我们在学习中不光要学到文化知识,还要学会生存的本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运用今天所学到的方法,花最少的钱买到自己喜爱的商品。

  (点评: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把购物讲价和学生学会生存有机地结合起来。

体现了“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教育观。

  附:

还价“宝典”

    一、货比三家,摸清情况;

    二、想好底价,稳扎稳打;

    三、挑出毛病,借机还价;

    四、装作不买,刺激商家;

    五、态度诚恳,语言文明……

  练习要求:

   一、有问有答,互相配合;

   二、自然大方,声音响亮;

   三、价格真实,符合实际;

   四、卖家赚到钱,买家少掏钱,大家笑开颜。

  简评:

  此份教案的执教者获区级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本节课是人教版第七册《积累运用四》的口语交际《购物讲价》。

在这节课中,教师创设口语交际情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学习语文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

同时注意教给评价方法,把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结合起来,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

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特别是教师随机点拨,语言轻松幽默,给学生创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