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587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9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六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六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六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六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六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六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六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六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六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第六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第六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第六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第六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第六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第六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第六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第六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第六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第六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docx

《第六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六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docx

第六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的影响

【探究活动】:

3、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

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移动的情况下,气压带,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移动。

季节移动规律:

1.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如下图),就北半球而言,大致夏半年北移,冬半年南移。

移动大约5°

小结:

1、只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单圈环流

2、既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又考虑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

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3、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4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体现气候的季节变化

----北半球:

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南半球:

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三、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2.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下垫面(地形、洋流)等。

3、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1)地中海气候成因:

副热带高压带与中纬西风带交替控制: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炎热干旱,冬季受中纬西风控制,温和多雨。

【分布】:

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南北纬30度—40度的大陆西岸,主要分布于地中海沿岸,零星分布于南非好望角附近,澳大利亚西南沿海及东南沿海,北美洲西部洛杉矶、旧金山一带,南美洲智利沿海。

(2)热带草原气候成因:

赤道低压带与低纬信风带交替控制:

赤道低压控制时,形成湿季,低纬信风控制时,形成干季。

【分布】:

热带草原气候分布于南北纬10度—南北回归线之间,主要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部分地区,巴西高原,澳大利亚北部、东部、南部半环状区域,零星分布于墨西哥高原、西印度群岛,南美洲北部加勒比海沿岸。

(3热带季风气候的夏季风成因: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右偏为西南季风。

【分布】:

热带季风气候分布于北纬10度—25度之间的大陆东岸,主要分布于印度半岛、中南半岛,零星分布于菲律宾群岛的北部、台湾岛南部、海南岛、云南西双版纳。

③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区别

比较内容

东亚

南 亚

亚热带季风

温带季风

热带季风

主要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风向

及其

源地

偏北、西北风;亚洲大陆内部

冬季风

强于夏

季风

东北风;亚洲大陆内部 

夏季风

强于冬

季风

偏南、东南风;太平洋

西南风;印度洋

气温

7月

高温

高温

高温

1月

温和,

0℃以上

寒冷,

0℃以下

暖热,

15℃~18℃以上

降水

较少

多;集中在

5~9月

多;集中在

7~8月

多;集中在6~9月

1000~

1500mm

500~

600mm

1500~

2000mm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不同气压带、风带控制区形成的气候类型各不相同,有的气候为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形成,还有的是两个交替控制形成,其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对于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这部分知识,除了结合气候类型及特征记忆外,还可借助规律加以记忆。

(1)对于气温来说,主要考虑纬度因素,即根据其所在纬度判断热量带,从而考虑其气温状况。

从赤道到两极方向,热量带由热带过渡到寒带,气温也逐渐降低。

(2)对于降水来说,主要考虑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大气运动状况(是否含有丰富的水汽或者具备降温过程),具体如下表所示:

气压带或风带

关键信息点

对降水的影响

典 例

气压带

垂直运动是上升还是下沉

低压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

赤道低气压带

高压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副热带高气压带

风带

水平运动的海陆方向

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多

西风影响地区,马达加斯加岛东侧

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

信风影响的大部分地区

水平运动的纬度方向

风从低纬度吹向高纬度,降水多

西风带

风从高纬度吹向低纬度,降水少

信风带

【案例1】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气压带、风带

形成的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

常年受副热带高压

带或信风带控制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炎热,

干旱少雨

常年受极地高压控制

冰原气候

全年严寒,

降水稀少

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温和多雨

【案例2】受气压带和风带移动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气候类型

成 因

气候特征

地中海

气候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草原

气候

干季时受信风带控制,湿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一年可分干、湿两季

热带季风

气候

旱季时受因海陆热力差异而形成的东北季风控制,雨季时受因气压带、风带北移而形成的西南季风的控制

全年高温,一年可分为旱、雨两季

【对点演练】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2011年11月3日从天津出发,11月17日凌晨1点抵达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45°49′S,170°38′E),在这里进行抵达南极前的最后补给。

并为穿越“咆哮”的西风带做准备。

材料二 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图。

(1)抵达弗里曼特尔港时,气压带、风带的位置________(填偏南或偏北)。

(2)“咆哮”的西风带是下图中的________,此地带风大浪高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该气候类型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二描述澳大利亚年降水量分布的形状特征,并分析其热带雨林气候较狭窄的原因。

(5)在中山站升起的五星红旗飘向________方向。

解析 第

(1)题,抵达弗里曼特尔港时为11月中旬,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南移,故位置偏南。

(2)题,西风带为图中的F,其风大浪急可根据风的形成进行分析。

第(3)题,根据经纬度及所处的位置确定弗里曼特尔港位于温带,其气候终年受西风影响,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第(4)题,根据气候类型分析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进而再描述。

根据图可知,热带雨林气候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的大分水岭东部,受地形的影响较大。

第(5)题,中山站位于南半球极地东风带内,为东南风,故红旗飘向西北。

答案 

(1)偏南 

(2)F 温带地区的温度差异较大,导致气压差异大,故风力较大。

 (3)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温暖湿润 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4)呈半环状分布。

 处于大分水岭的迎风坡,平地狭小。

 (5)西北

【例题】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要求盟国跨越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

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兵力不足和气象条件对渡海作战影响较大为由一再推迟。

读图5回答下列问题:

(1)英吉利海峡常年受(风带)的影响。

(2)不同季节英吉利海峡气象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

对渡海作战有什么影响?

(提示:

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过程中,风与气压的强弱也发生变化。

【解析】:

(1)问是一道读图填空题,答题时要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

纬度40°—60°属于西风带,图中50°纬线从海峡穿过,可知英吉利海峡常年受西风的影响。

(2)问包含两问,难度颇大。

解答时务必注意题目中的“提示”。

从常识来讲,对渡海作战的影响应考虑风浪的大小,“提示”说明风力大小与气压强弱有关。

注意了这一点,就进入了正确的解题思路。

另外,解答此问,要求针对提问进行现场的推理和分析,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关知识进行迁移和重组。

【答案】:

(1)西风

(2)夏季半年南北温差小,气压梯度力变小,西风强度减弱,海上风浪变小,较利于渡海作战。

冬季半年情况恰好相反导致风浪大,不利于渡海作战。

  (或答:

冬季半年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力变大,西风强度增强,海上风浪变大,不利于渡海作战。

夏季半年情况恰好相反导致风浪小,较利于渡海作战。

四、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及典型季风

1.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

2.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3.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

(1)副热带高压概况

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系统。

它对中、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之间的水汽、热量、能量的输送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大气环流的一个重要系统。

(2)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对我国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

时间

副高位置

雨带位置

春末

15-20°N

华南

夏初

20°N

长江中下游地区直到日本南部

7-8月

25-30°N

华北、东北

9月

南退

北方雨季结束

(3)雨带异常和降水、旱涝灾害

持续偏南:

南涝北旱

北跳过早:

南旱北涝

【例题】

1.位于甲地的一支古代商船队,利用风力,前往乙、丁两地贸易之后顺利返回原地。

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3)题。

(1)从甲地出发的最佳季节应该是()

A.夏季B.春末C.冬季D.初秋

(2)从乙地经丙地,前往丁地贸易必()

A.在北半球夏季出发,经丙地直航到丁地

B.在南半球夏季出发,经丙地直航到丁地

C.在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风季

D.在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风季

(3)这支商船队完成整个航程至少需()

A半年B一年半C二年半D三年半

【解析】:

(1)船队出发经过的东亚、东南亚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吹东北风,夏季吹东南风,顺风应选冬季。

(2)该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而形成的季风和知识迁移能力。

南半球夏季,赤道以南吹北半球东北风越过赤道左偏而成的西北季风,从乙到丙逆风。

若北半球夏季出发,乙地吹东南信风,乙至丙顺风;但到丙后,北印度洋吹西南季风,只有等到北半球冬季吹东北风时,才能顺风到丁。

(3)此题对考生推理分析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北半球冬季从甲到乙,第二年夏季从乙到丙,等到冬季时从丙到丁,至此为一年时间。

从丁返回甲时要借助夏季西南季风,至少需一年半。

【答案】:

(1)C

(2)C(3)B

【感悟高考真题】

(2010·江苏高考)

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

火山灰蔓延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

图l为火山喷发图片。

回答l~2题。

1.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

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

C.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风

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

【答案】:

B

【解析】:

关键在于熟悉冰岛所在的纬度位置,题干中的“北太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已经有了明确的暗示,但需要说明的是冰岛位于北极圈以南,只要知道这一点,很容易得到答案B。

(2010·年山东高考)

图2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

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

读图回答3-4题。

3、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大气受热状况及变化过程,以及读图判读分析问题的能力。

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由题图,本题可以采用删除法进行选择。

我们都知道,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显然选项C错误。

因近地面气温的变化是自下而上递减,越靠近地面,气温越高,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显然选项D错误。

我们又知道,对流层大气气温的变化规律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而图中12时、15时的气温垂直变化规律是递减,显然此两个时间段内不会发生逆温现象,选项B错误。

因此,正确选项是A。

【答案】A

(2010·北京高考)

图3是某日08时和20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

百帕)。

读图,回答第7题。

图3

7.由08时到20时,图中

A.①地风向偏北,风力逐渐减弱

B.②地受高压脊控制,天气持续晴朗

C.低气压中心向东北方向移动并增强

D.气旋中心附近暖锋移动快于冷锋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以及读图判读分析问题的能力。

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由题图,由08时到20时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发现,①地的海平面等压线密度增大,表明该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应该逐渐增强,选项A错误。

而②地在08时左右时,处于单一的暖气团控制下,为晴朗天气,但是在20时,②地已经位于冷锋锋后,“冷锋降水在锋后”,②地为阴雨天气,选项B错误。

从两图中的低压中心所处的经纬度位置可以明显看出,低气压中心向东北方向移动并且呈增强趋势。

08时时,图中低压中心气压值为1000百帕,并且等压线相对较稀疏,而在20时,低压中心的气压值为995百帕,并且相邻的等压线相对密度较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强,风力大,选项C正确。

从两图动态变化中很容易看出,图中的冷锋移动速度快于暖锋,选项D错误。

【答案】C

(2009·广东高考)

1.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

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解析】一般而言夜有浓霜,白天会有晴好天气。

这是因为霜是接近地面的水蒸气遇到了地面上物体温度降到0℃以下凝结而成的。

霜的凝结不仅是地面温度降低,还要取决于天空有没有云,是否刮风。

天空有密云的时候,就仿佛替大地盖上了一条被子,地面的热量不易散发,温度就很难降到0℃以下,地面温度在0℃以上时就不可能形成霜。

可是在刮风的日子里,即便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由于冷空气积聚不起来,仍然结不成霜。

换句话说,要结霜必须是天空少云,也不刮风,而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

凝结成霜的这些条件,正是晴天的征兆,所以说“霜重见晴天”。

【答案】:

D

(2009年·四川高考)

图2是沿36度纬线某月平均气温曲线图,读图回答2—3题。

图2

2.该月平均气温,图中②地高附近地区的原因是

A.海拔低,太阳高度大,日照时间长

B.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晴天多

C.受沿岸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显著,大气逆辐射强

D.位于山间盆地,海洋影响小,日照及地面辐射强

【解析】首先确定该区域的位置,图中的经度为120°E、100°E、80°E,因此该图是沿36°N的北美大陆的温度变化。

①处是山脉,海拔高,气温低;②地处在山脉的背风坡,地势低,受海洋影响小。

【答案】D

3.有关图示地区气温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温日较差⑤地比④地小

B.气温年较差①地比③地大

C.该月等温线图上,①地附近等温线凸向北方

D.该月等温线图上,③的附近等温线凸向赤道

【解析】越靠近沿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年较差越小,因此气温日较差⑤地比④地小,气温年较差①地比③地小。

①地因海拔高,气温低,等高线向低纬度(南)突出。

相反,③地等温线向北凸出。

【答案】A

(2009年·天津高考)

读某日08时地面天气图(图6)和文字信息,回答第4题。

某气象小组学生探讨天气图中a→b天气的空间变化。

4.在学生绘制的图中,接近a→b天气实际状况的是

【解析】:

从图中分析,a、b区域目前正受到冷锋系统的控制,a在锋后,受冷气团控制气压高气温低;b在锋前,气压低气温高,二者风力相当;同时冷锋雨区分布在锋前、锋后,故:

降水状况、云量相当。

【答案】:

B

(2009年·全国卷1)

图2示意某区域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读图完成第5题。

5.N地风向为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

【解析】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N处在高压脊上,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只向低压,在北半球右偏----东北风【答案】:

A

(2009年·上海高考)

6.2008年初的雪灾与大气的逆温现象有关。

逆温是指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的现象。

下列四图中表示近地面逆温现象的是()

ABCD

【解析】解析:

对08雪灾时事地理及对流层逆温图示的考查。

根据"逆温是指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的现象"图示表达和发生在对流层大范围"近地面"综合回答.

【答案】:

A

(2009年·福建高考)

云量是以一是内云遮蔽天空的百分比来表示。

图3示意我国某地区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分布完成7--8题。

7.据图中信息判断

A.甲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小于乙地

B.甲地多年平均气温日差大于乙地

C.乙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丙地

D.丙地云量空间变化大于丁地

【解析】图示信息表明,甲地云量少,乙地云量多,故选B

【答案】:

B

8.影响乙地等值线向北弯曲的最主要因素是

A.地形B.季风

C.纬度位置D.海陆位置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以确定乙地为我国的西南地区,受地形影响,水汽自南向北深入,故选A【答案】:

A

(2009年·广东高考) 读图7并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9-10题。

9.甲地此时的风向是  

A.东南风B.西北风  

C.西南风D.东北风  

10.关于图中气压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M地附近空气冷却下沉形成低压  

B.M地同纬度的东部海洋上空气受热上升形成高压  

C.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热低压切断  

D.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冷高压切断  

【解析】本组题重点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及对常见天气系统的掌握。

M处为北半球低压中心—亚洲低压,综合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则甲处盛行东南风。

此时为北半球夏半年,陆地热低压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在陆地和海洋上分别形成低压和高压中心。

【答案】9A10C

【考点精题精练】

一、选择题

2008年春节前夕,一场几十年一遇的大雪灾影响了全国百姓的生活,暴雪、冻雨使得交通堵塞、飞机停飞、通信设备受损,尤其像湖南、湖北这一带都启动了最高级别警示。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雪灾成因以及同期相关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南下冷空气势力偏强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偏强③全球变暖大背景下极端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加④三峡水库的修建⑤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水温偏低⑥我国南方地区气温的距平值为正值(注:

距平值为实际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

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⑤

C.①③⑤⑥D.③④⑤⑥

2.当空中的雨落到近地面的物体和地面上时,立即凝结成冰,这就是冻雨。

以下四幅对流层竖直方向上的温度结构示意图,最能够说明此次灾情中冻雨成因的是()

 

(2010·嘉兴期中)烟流的扩散有爬升型、熏蒸型、波浪型、平展型等不同形态,大气对流运动对烟流的扩散具有很大的影响。

读下面四幅图,回答3~4题。

3.下列四种烟流扩散形态,与其对应的大气状况图正确的是

4.波浪型烟流出现的时间多在

A.晴朗的夜间B.日出前后

C.多云的夜晚D.晴朗的白天

右图反映的是某月30°N附近气压分布状况,回答5~6题。

5.这是月气压分布状况()

A.1月B.4月

C.7月D.10月

6.图中G2气压中心是()

A.夏威夷高压B.亚速尔高压

C.印度低压D.冰岛低压

二、综合题

7.读图,回答:

(1)该图表示北半球    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的理由是    。

(2)一般说,A地比B地降水    ,原因是      。

(3)C气流来自 气压带,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的原因是  。

(4)气流相对上升的纬度是  和  ,那里一般是  气压带,天气特点是  ;气流相对下沉的纬度是  和  ,那里一般是  气压带,天气特点是   。

参考答案

1.B2.D3.D4.D5.C6.B

7.【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了三圈环流,此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某地的冬季,陆地气温较低,气流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海洋部分气温较高,空气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能够正确反映等压面空间分布的是C;图中空白部分为匀质裸地,地面热容量比较小,与之性质相近的下垫面是措施和交通用地。

【答案】

(1)冬 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南移

 

(2)丰富 A处气流由低纬流向高纬,运动中空气冷却,有利于水汽的凝结、降水的产生;而B地气流由高纬流向低纬,气温升高,不利于水汽的凝结和降水

 (3)副热带高气压带 C气流较暖轻,遇到来自高纬度的冷而重的D气流,被迫抬升 

(4)南北纬60º 赤道地区 低 多阴雨天气 南北纬30º 极地高 多晴朗天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