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一日一练2125.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460312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一日一练212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一日一练212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一日一练212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一日一练212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一日一练212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一日一练212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一日一练212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一日一练212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一日一练212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一日一练212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一日一练212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一日一练212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一日一练2125.docx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一日一练212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一日一练2125.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一日一练2125.docx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一日一练2125

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一日一练(21-25)

课外文言文一日一练(21-25)

 

21.李泰伯改字

 

范文正公①守桐庐②,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③,其歌词④曰: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既成,以示李泰伯。

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

“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

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

公瞿然⑤,握手⑥扣之。

答曰:

“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⑦,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

”公凝⑧坐颔首,殆欲下拜。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①范文正公:

即范仲淹。

他谥“文正”,故世称范文正公。

②桐庐:

古地名,今浙江桐庐市。

③记:

传记。

④歌词:

指记文后的赞词。

⑤瞿然:

惊讶的样子。

⑥握手:

拱手。

⑦溥(pǔ):

大。

⑧凝:

注意力集中。

 

[文化常识]

 

严子陵。

上文说的“严先生”,即东汉时的严光,他字子陵,今浙江余姚人。

严子陵与刘秀早年是同学。

刘秀击败王莽军队称帝后,邀请他到京城洛阳任谏议大夫(皇帝的顾问),可去后不久,发觉朝中多猜忌,于是隐居浙江桐庐附近的富春江边,常钓鱼赏景。

今建有严子陵钓鱼台,并有严子陵传碑文。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守②泱泱③已④易⑤盛⑥扣⑦颔首

 

2.翻译:

①既成,以示李泰伯

 

②必将名世③殆欲下拜

 

3.上文“秦伯读之三”中的“三”,是指

 

4.理解:

以“风字换“德字,它好在哪里?

请说出一二点。

 

22.龚遂为渤海太守

 

汉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①不能禽制。

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

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

谓遂曰:

“渤海废乱,朕甚忧之。

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

遂对曰:

“海濒②遐远,不沾圣化③,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④

 

中耳。

今欲使臣胜之耶?

将安之也?

上闻遂对,甚说,答曰:

“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

”遂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

移书敕属县:

“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⑤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

”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⑥,盗贼亦皆罢。

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

遂见齐⑦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

 

约,劝务农桑。

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

“何为带牛佩犊!

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选自《汉书•龚遂传》)

 

[注释]①二千石:

年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吏。

此指郡太守。

②海濒:

海边。

③圣化:

皇帝的教化。

④潢池:

即池塘。

此比喻濒海的渤海郡。

⑤钩:

镰刀。

⑥翕(xī)然:

一下子平静下来。

⑦齐:

渤海郡古为齐地。

 

[文言知识]

 

“饥、“劝及其他。

“饥本指灾荒,上文“渤海左右郡岁饥”,“岁饥”即荒年。

又,《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大饥”即大规模灾荒。

但“饥后来也指“饥饿”,上文“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其中“饥寒即指饥饿与寒冷。

再说“劝”。

上文“劝务农桑”中的“劝,解为“鼓励、“勉励,句意为勉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

“劝学”即勉励(他人)学习。

但后代也有将“劝”作为“劝阻”用的。

文言中的这种词义现象要特别注意,一不小心就会搞错。

再如“恨”,它既可指“怨恨”,又可解为“遗憾。

《前出师表》: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汉桓帝、汉灵帝是“先帝”(刘备)的祖上,纵然他们昏庸,刘备也不可能“怨恨”他们,因此“痛恨”要解释为“痛心与遗憾”。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并②禽③举④副⑤恤⑥说⑦遣还⑧罢⑨得⑩躬⑩犊⑩课

 

2.翻译:

①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

 

②臣胜之耶?

将安之也?

 

③移书敕属县④遂乃开仓廪假贫民

 

3.理解:

“好末技中的“末技”是指

 

23里社祈晴文①

 

民之穷亦甚矣!

树艺②畜牧之所得,将以厚其家,而吏实夺之。

既夺于吏,不敢怨怒,而庶几偿前之失者,望今岁之有秋③也,而神复罚之。

嘉谷垂熟,被乎原隰④,淫雨暴风,旬月唯作,尽扑而捋⑥之。

今虽已无可奈何,然遗粒委穗不当风水冲者,犹有百十之可冀,神曷不亟诉于帝而遏之?

吏贪肆而昏冥⑧,视民之穷而不恤。

民以其不足罪,固⑨莫之罪也。

神聪明而仁悯,何乃效吏之为而不思拯且活之?

民虽蠢愚,不能媚顺于神,然春秋报谢⑩以答神贶⑾者,苟岁之半,未尝敢怠;使其靡所得食,则神亦有不利焉。

夫胡为而察之?

民之命悬于神,非若吏之暂而居,忽而代者之不相属也。

隐而不言,民则有罪;知而不恤,其可与否,神尚决⑿之!

 

(选自明•方孝孺《逊志斋集》)

 

[注释]①这是一篇祈求神灵使天放晴的文章。

里社,古时村镇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②树艺:

种植。

⑧秋:

好收成。

④原隰(xí):

广平而低湿的土地。

⑥旬月:

一月。

⑥捋(lǚ):

本指手指弄顺某物,此指暴风雨打掉了谷穗。

⑦委:

剩下的。

⑧昏冥:

昏庸。

⑨固:

同“故”。

⑩春秋报谢:

指春季、秋季村民祭祀土地神。

⑧贶(kuàng):

赐。

⑥尚:

希望。

 

[文言知识]

 

分数表示法。

文言中的分数表示与现代汉语不同。

上文“犹有百十之可冀,其中“百十是指百分之十,而不是一百或几十。

它不需要用分母、分子表示。

又,“死者十九”,意为死亡的人十分之九。

又,“年赋十三”,意为每年交纳赋税十分之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于②庶几③垂④淫⑤冀⑥苟⑧恤

 

2.翻译:

①将以厚其家②神曷不亟诉于帝而遏之?

 

③民以其不足罪,固莫之罪也。

 

④神聪明而仁悯,何乃效吏之为而不思拯且活之?

 

⑤非若吏之暂而居,忽而代者之不相属也

 

24.赞刘谐

 

有一道学①,高屐②大履,长袖阔带,“纲常③之冠,“人伦④之衣,拾纸墨⑤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

时遇刘谐。

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

“是未知我仲尼兄也。

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

刘谐曰:

“怪得羲皇⑥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⑦而行也?

其人默然自止。

然安知其言之至哉!

李生⑧闻而善,曰:

“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

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

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选自明•李贽《李温陵集》)

 

[注释]①道学:

指崇奉儒家学说的人。

②屐(jī):

木底有齿的鞋,此指鞋底。

③纲常:

指三纲五常,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

它是封建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

④人伦:

为人的伦理道德。

⑤纸墨:

指儒家著作。

⑥羲皇:

伏羲氏,传说中的古帝。

⑦纸烛:

灯笼。

⑧李生:

作者李贽自称。

 

[文言知识]

 

词类的活用。

词类的活用,古今汉语中均有,只不过古汉语中稍多罢了。

现代汉语中“铁了心的“铁”,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上文“敢呼仲尼而兄之”中的“兄”,是名词作动词用,“兄之”意为做他的兄长。

又,上文“李生闻而善”中的“善”,本为形容词,但在句子中要作动词用,解释为“认为好。

又,上文“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中的“昭”,本为形容词,指明朗,在句子中要理解为“照亮”天空。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的词性在句子中临时活用为其他词性。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哂②斯③易

 

2.翻译:

①窃唇吻之三四②其人勃然作色而起

 

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

 

3.解释下列词组与句子中的“徒:

①自谓真仲尼之徒焉(上文)②徒劳无益③家徒四壁;④徒步当车

 

4.理解:

“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

”是一个反问句,请用陈述句表示它的意思。

 

25.邴原戒酒

 

邴原①旧能饮酒,自行②之后,八九年间,酒不向口,单步负笈,苦身持力③,至陈留④则师韩子助,颖川则宗陈仲弓,汝南则交范孟博,涿郡则亲卢子干。

临别,师友以原不饮酒,会米肉送原。

原曰:

“本能饮酒,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

今当远别,因见贶饯,可一饮宴。

”于是共坐饮酒,终日不醉。

 

(选自《三国志•魏书•邴原传》注引)

 

[注释]①邴(bǐng)原:

三国时魏国人。

②自行:

此指出门游学。

③苦身持力:

凭体力支撑着疲乏的身体。

④陈留:

古地名,今河南境内。

⑤贶(kuàng):

赐与。

 

[文言知识]

 

互文见义。

它是一种文字表达方法。

《出师表》: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其中“受任”与“奉命”、“际”与“闾”都是同义的词或词组,作者交*运用,使句子有变化,这就叫“互文见义”。

上文“至陈留则师……,颖川则宗……,汝南则交……,涿郡则亲……”,其中“师”与“宗”同义,“交”与“亲”同义,它们也属互文见义。

又,《过秦

 

论》: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心。

”其中“席卷”、“包举”、“囊括”、“并吞”为互文见义,同时,“天下”、“宇内”、“四海”、“八荒”也是互文见义现象。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会②耳

 

2.翻译:

①单步负笈②但以荒思废业

 

3.“因见贶饯”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因为看见赐与酒席;

 

②乘着给我饯行的机会;

 

③因为你们赐我钱;

 

④乘着这次最后的见面跟大家吃一顿。

 

4.理解:

文章为什么在最后要强调“终日不醉”?

 

【译文】

 

21.李泰伯改字

 

范仲淹在桐庐做太守的时候,最早在钓鱼台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做了一篇记文,文章内说: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德,山高水长;写完之后拿给南丰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

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我大胆的想(帮你)换一字,使它更完美;范公很高兴的握住他的手请教。

(李泰伯)说:

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他来修饰“德”字,好象有点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换风字,你看怎么样啊?

范公坐在那里点头,几乎要下拜!

 

22.龚遂为渤海太守

 

汉宣帝即位后,过了很长时间,渤海郡及其相临地区闹饥荒,盗贼四起,太守不能制止。

宣帝要选一个能胜任的人,丞相御史推荐了龚遂,皇帝任命龚遂为渤海太守。

当时龚遂已七十多岁,皇帝召见时,见他身材矮小,宣帝见到后,认为龚遂并非像人们说的那样,不免对他有轻视之感。

宣帝问龚遂:

“渤海郡一片荒乱,我十分担忧,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平息那里的盗贼,而使我不再忧虑呢?

”龚遂回答:

“渤海郡地处偏远,没有沾沐圣上的恩惠教化,那里的百姓为饥寒所迫,地方官不知加以救济,致使陛下的子民偷盗陛下的兵器,在池塘岸边需弄耍弄罢了。

您打算让我去剿灭他们,还是去安抚他们?

”宣帝听了龚遂的回答很高兴,说:

“选贤良之臣前去,本来就是想对他们进行安抚。

”龚遂又说:

“我听说治理不守秩序的百姓,如同理顺乱绳一样,不能着急,只能慢慢来,才会达到目的。

我希望到任后,丞相御史们对我的工作暂时不要按常规加以限制,一切事要允许我见机行事。

”宣帝答应了这一要求,并特别赐给龚遂黄金,还为他增派了驿车。

龚遂进入渤海郡的地界后,郡府的官吏们听说新上任的太守已到任了,便派兵迎接,而龚遂让他们都回去,并命令所属的县把专管追捕盗贼的官吏都撤除。

那些手拿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对他们问罪,携带兵器的人,才属于盗贼。

接着龚遂独自一人乘车来到郡府,很快郡中就安定了下来,盗贼也停止了活动。

渤海郡中还有一些结伙抢劫的人,听到龚遂的教令后,便自动解散,放下了手里的兵器而拿起了锄头和镰刀。

这样偷盗抢劫之事便都平息了,老百姓开始安居乐业。

龚遂于是打开粮仓,把粮食借给贫民,还选任了一些好官吏对百姓实施安抚管理。

 

龚遂发现齐地的民俗好追求奢侈的生活,喜欢从事工商之类的末技,不重视耕种田地。

于是他便以身作则,追求俭仆的生活,鼓励老百姓务农,命令每人都种一棵榆树、一百棵薤、五十棵葱、一畦韭菜,每家养两头母猪、五只鸡。

老百姓有持刀带剑的,龚遂就让他们卖掉,购买耕牛,并说:

“为什么不带牛佩犊呢!

”于是春夏之季老百姓都要下地劳作,秋冬之季检查督促老百性收获,鼓励人们多积蓄农副产品。

(龚遂)还巡视劝勉百姓努力耕作,(自此)渤海郡内,家家有积蓄,官民都富裕起来。

老百姓也就不再打官司了。

 

23里社祈晴文①

 

百姓困窘到极点了!

植树和畜牧的所得,会使他们的家庭富裕,但被官吏们夺了。

百姓还不敢怨,希望今年有个好收成,也许可以补偿去年的损失。

但神明又处罚我们。

好的谷物成熟了,倒伏在田垅,淫雨暴风,连月不断,打掉了谷粒。

现在,虽然无可奈何,但还有百分之十的谷子没被水冲掉,神明为什么不向天帝申明而遏止它?

官吏又贪又昏,看着百姓困窘而不体恤。

百姓没有罪,所以就不要加罪于他们了。

神灵耳聪目明,为什么效法官吏们的所为而不想着救民活命?

百姓虽然愚蠢,不能向神灵献媚,但能在祭祀之时报答神灵的恩赐,即使是没到一年,也不怠慢。

如果让百姓不能得到粮食,对神灵也不利呀。

 

24.赞刘谐

 

有一位道学先生,脚穿宽大而高底的木屐,身上的服饰长袖阔带,俨然以纲常为冠、以人伦为衣,从儒家著作拣来了只言片语,又窃取到了一些陈词滥调,便自以为是真正的孔子信徒了。

这时他遇见刘谐。

刘谐,是一位聪明博学的才子,见了他微笑说:

“这是因为你不知道我是孔子的兄长啊。

”那位道学先生顿时生气地变了脸色,站起来说:

“上天如果不降生孔子,世界就会千秋万代如在黑夜之中。

你是什么人,敢直呼孔子的名字而以兄长自居?

”刘谐说:

“怪不得羲皇以前的圣人都是整天点着纸烛走路啊!

”那人无言答对,但他又怎能理解刘谐一番话的深刻道理呢?

 

我李贽听说以后赞美道:

“这句话,简明而恰当,概括性强而又启人思考,可以冲散云雾的遮蔽而使天空晴朗。

他的言论这样,他的人品也就可以知道了。

因为这虽然是出于一时的玩笑话,然而其中的深刻道理却是千百年不可改变的。

 

25.邴原戒酒

 

邴原从前很能喝酒,自从出门游学之后,八九年里,酒不沾口,徒步背负着书箱,面对艰苦一直坚持下来,到了陈留向韩子助学习,到颍川便师从陈仲弓,在汝南则结交了范孟博,在涿郡则亲近卢子干。

分别的时候,师长朋友以为他不会饮酒,拿了米肉来为邴原送行。

邴原说道:

“我本是会饮酒的,但怕耽误了学习,就戒掉了。

今天就要远别了,又是饯行,可以喝上一次。

”于是和大家一起饮酒,喝了一天都没醉。

 

启示:

告诉我们要想成功就要勇于并善于战胜自己的弱点。

因为能够战胜自己弱点的人,必定能自强。

自强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邴原正是以极大的毅力戒了酒,才最终使自己自强,并走向成功。

 

【参考答案】

 

21.李泰伯改字

 

1.①做郡太守②水浩大的样子③停④改换⑤大⑥问⑦点头。

2.①写成后,把它给李伯看;②必定将会在世上留下名声;③几乎要跪下拜谢。

3.多次。

4.①1“风”是平声字,不感局促;②“风”就是流行、传播及“风范”之意。

 

22.龚遂为渤海太守

 

1.①同时②同“擒”③推荐④符合⑤周济、体谅⑥同“悦”⑦打发(他们)回去⑧撤去⑨能⑩亲自11小牛12督促2.①你想用什么办法平息那里的盗贼,而满足我的心意?

②如今想要我战胜他们呢,还是安抚他们?

③发信告诫下属各县;④龚遂便打开粮仓将粮食借给贫穷的百姓。

3.指工商业。

 

23.里社祈晴文

 

1.①被②希望③将④过分⑤希望⑥如果⑦无⑧体谅2.①将用它来使家庭富裕;②神为什么不马上向天帝报告而阻止它?

③百姓认为他们(昏庸)不值得怪罪,所以不去怪罪他们。

④神耳聪目明而且仁慈,为什么要效法昏庸官吏的行为而不想拯救百姓并使他们活下去?

⑤不像官吏暂在位置上,不久就有人代替他而不连续做下去。

 

24.赞刘谐

 

1.①讥笑②这③改变2.①偷来三四句孔子的语录;②那人生气地改变了脸色并站起来;③然而怎么知道他说得这么深刻啊!

3.①门生②白白地③只胡④空的4.羲皇以上的圣人整天生活在黑暗中。

 

25.邴原戒酒

 

1.①聚集②了2.①背着书箱步行;②只怕因此荒废学业。

3.②4.说明邴在是能喝酒而且喜欢饮酒的人,不喝是强制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