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工作计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4629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工作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工作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工作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工作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工作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工作计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工作计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工作计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工作计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工作计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工作计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工作计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工作计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工作计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工作计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工作计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工作计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工作计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工作计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工作计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工作计划.docx

《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工作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工作计划.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工作计划.docx

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工作计划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工作计划

 

课题名称个体化视野下硕士研究生生存境遇及其教育对策的质性研究——基于对上海四所高校10名学生的访谈

学号1334827

研究生王友粮

专业教育学

所在院系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导师黎君

副导师王雁

选题时间2014年10月13日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

2014年11月13日

 

1.研究问题

1)在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应用研究(设计)中的科学问题.

2)课题来源、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

3)课题的研究目标以及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1、问题的提出

(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高等教育经历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的变革历程。

然而,在我国社会整体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高等教育领域也随着社会的整体变迁呈现出新的特点,高校毕业生人数迅速增长,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由“包分配”转变为“自谋出路”,对于这种制度性的变革,大学生群体遭受了“国家依赖感”的缺失和组织归属感的破灭,大学生事实上已经成为决定自身发展轨迹的第一责任人,自我意识、自我选择、自谋生计、自我担责客观上成为大学生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

而整体关照当代中国社会现实,这种生存状态正是中国社会个体化进程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真实体现,它是不可避免的,他是中国社会“风险社会”样态在大学生群体的彰显,就像“风险社会”是现代化自反性带来的必然后果一样,大学生的个体化是大学生群体遭遇现代科技理性爆炸式发展累积起来的威胁的必然结果。

硕士研究生是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受教育年限的拉长,他们客观上面临的学业、生活和心理压力较本科生有过之而无不及,个体化现象在研究生群体中得到了最大化发挥。

本研究试图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硕士研究生群体的学习生活境遇和学术生命发展轨迹做一较深入地描述和探索,通过参与式观察和介入研究对象的学术生活世界,考察、思考、叙写硕士研究生群体是如何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卷入整个社会的个体化进程的,他们在应对个体化的过程中遭遇了哪些价值碰撞,如已有经验如何在现实学习生活经验的碰撞下再次洗牌,它们心灵世界经历了怎么的惊险跳跃,诸如普遍的学术信念的动摇、朴素的知识分子情节、对学术的逃离、对选择的焦虑。

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关注、思考和研究。

本人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长期以来对研究生群体关注颇多,也为研究生的“尴尬”学习生活动容,诸如面对多元化的社会价值取向,研究生也难以避免的遭遇价值混乱导致的信念动摇、理想迷失和信仰虚无。

在社会变迁日益加剧的社会现实中,他们深感“永远不能抓住想要的东西”,他们为“不确定”而陷入焦虑、不安之中。

硕士研究生群体他们的生活呈现出私人化的色彩,都为追求自身的“成功之道”而设计出自己的生存状态,反观他们的人际关系,个体从群体中日益分离出来,失去了与他人积极有效的联系,日益走向孤立。

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不再,大学生之间也缺乏积极的情感交流和沟通,人与人之间多客套话,而不相互理解。

大学生在面对制度之网编织的社会时,往往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出面面俱到的考虑,并以恰当的方式作出行动,个体并不是自足的,这使得被孤立的大学生对建立积极的的亲密交往的人际关系充满了憧憬和向往。

除此之外,硕士研究生在选择面前的无助和焦虑,对社会公共生活的群体性淡漠,个体意识主导下的发展路径导致的独特生命体验,学术追求与就业现实的缠结,“读书无用论”幽灵般地占据内心,“为自己而活”变成“失败也是自己遭致的”的社会逻辑已经被包括研究生在内的大学生所认可,于是,硕士研究生的“为自己而活”的生存状态本质上规定了他们的生活变成了一种“风险人生”,于是就有了此种推理“如果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面试技巧,如果他们的人际关系处理不好,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处世之道”,社会转型期带来的问题很多都强迫性地被转嫁给了个体去承担。

这些问题都是大学生个体化带来的生存境遇的群像。

对于这种研究生的这种个体化的生存境遇,我们理应去思考我们的教育能做些什么,我们该怎样努力去帮助研究生过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完满的有生命感的学术生活。

(3)对质性研究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兴趣。

近20年来,质性研究在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等领域所进行的研究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

目前质性研究在国外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对定量研究、哲学思辨等其他研究模式形成了有力的挑战、补充和提高。

时下正在流行的质性研究一般基于解释主义理论,注重对于事物的内因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运用描述和解释的方法再现当事人的视角,而不是验证假设、提出建议和预测。

本人在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对质性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学习,对质性研究中的注重“整体性”、“情境性”,注重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在对研究资料的概括归纳中建构理论的研究思路和特点有独特的偏好。

因此对于在读研期间身边所发生的“教育事件”,一直以来很想用研究者的眼光和视角去看待和思考。

本研究具有情境性,无论是硕士研究生在“为自己而活”的价值规约下的学习生活方式的选择,还是人际关系私人化倾向,孤独的生命体验,这些都是发生在真实的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离开了具体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来谈论研究生的生存境遇达不到研究效果,因此本研究非常适合注重情境性的质性研究方法。

本研究特别注重研究过程中深入接触研究的人和情境,将研究者自身作为研究工具,通过研究者本人的亲身经历和深入接触硕士研究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比较清楚地了解他们的遭遇和现实,这对于丰富研究生生存状态的研究,丰富个体化理论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硕士研究生学习生活境遇的观察、访谈和理论挖掘,真实地描述硕士研究生在社会整体个体化背景下学习生活呈现的个体化特征,从教育的角度阐发个体化对当下我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有利于丰富个体化理论在教育领域的解释,同时,本研究以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和切入点,唤起教育界对硕士研究生生存状态的关注,整体思考在个体化背景下我们的教育该做些什么,如何改善研究生的学习生态环境,如何破解个体化困境,因而,本研究对于丰富硕士研究生群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现实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10名硕士研究生的深入访谈,进而收集反映个体化背景下当代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境遇,提炼分析出导致研究生学习生活个体化的社会性深层原因和制度性现实原因并针对原因的挖掘提出改善研究生学术生活境遇的建议,这对广大研究生及时发现自己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调整思维方式,对我们教育的整体改革、良好大学生态环境的营造,更好地培养具有公共精神的个体,让研究生过上一种完满的有生命感的学术生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系统、深入地分析了遭致硕士研究生当下个体化学习生活的原因,构建了因子模型。

提出了“学习选择”的教育、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对不确定性的高度认可”、大学也应呼唤“爱的教育”、培养具有公共精神的个体、加强大学生的生存能力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关注大学生的生存境遇等若干教育建议。

本研究从研究生的角度关照教育的个体化现象,从对10名具有典型性的硕士研究生的访谈资料的获取和分析中逐步加深对教育领域个体化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真实、可感地描述硕士研究生的现实生存困境,从而引起我们对研究生学术生活、人生境遇的关注,并对改善整体教育生态环境,提升研究生的学习生活质量,帮助他们过上一种完满的有生命感的学术生活有所裨益。

本研究在对质性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中运用扎根理论本文运用质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来分析10名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个体化境遇,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研究生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

2.文献综述(文献综述不得少于2000字)

1)国内外在该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2)研究问题在本研究领域应用上的地位与价值

国内研究现状:

个体化理论的引介及中国社会个体化的研究。

“个体化”至今还没有进入国内学术界和思想界的核心概念圈。

国内关于个体与社会关系意义上的个体化理论的研究,相比较于国外,尚处于未明晰化的阶段,比较薄弱,主要有以下两种研究取向。

第一,对西方社会学家个体化思想的解读。

如《直面个体——读<个体化社会>》、《从个体社会化到社会个体化》、《在个体化浪潮中的性别身份和婚姻家庭——贝克的<风险社会>中的性别和婚姻家庭分析》、《个体化社会中“社会容纳力”》的缺失与重塑——理论阐释与案例分析》、《个体、社会与乡村社会转型——以个体化为视角》、《风险社会视角下的社会问题》、《风险社会环境对当代个体生存的双重影响——吉登斯、贝克风险社会理论解读》、《后现代:

人的个体化进程的加速》将吉登斯、贝克、鲍曼等西方著名社会学家的个体化理论引入国内并进进行系统解读。

国内学术界谈到个体化理论时更多的将它和风险社会联系在一起,进而强调个体化作为社会问题的面向。

第二,将个体化理论用于分析中国的社会现实。

如《贝克的个体化理论以及对研究中国社会的启示》、《风险社会与中国——与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对话》、《中国社会个体化的产生及其条件——个体化相关理论述评》、《中国农村个体化趋势的特征》等。

阎云翔的著作《中国社会的个体化》通过对中国农村的民族志研究,洞察到个体化在日常生活领域重塑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从个体与制度互动的视角将中国社会的个体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并将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与西方社会的个体化进行了比较。

从理论与现实的角度考虑,中国社会发生的变革很多都与个体化有关,这些研究有利于使我们从理论的角度充分厘清个体化的理论脉络,以更好地解释中国的社会变迁。

2、个体化视野下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教育学方面的个体化现象研究主要集中道德教育和价值观领域。

夏庆波、张洪根《论风险社会语境中的大学生信仰问题》认为现代现代风险社会的个体化叙事方式、技术理性逻辑以及不确定特征是造成当下大学生信仰多元化、功利化和虚无化的根源。

因此,该论文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建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以应对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信仰问题。

郑富兴.《个体化社会的道德教育问题》从“流动性”和“各种冲突社会结构中的个体”确认了中国社会的分化,从“单位”的变化和家庭的多样性角度印证了个体化特征,过去自我封闭下的总体社会已经失去整合性,使得学校道德教育陷入困境。

大学生价值观的相关研究则指出了道德教育的困境所在。

近年来,对于个体化影响下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恋爱等方面的问题有陆续有一些研究成果。

彭定光《当代社会生活个体化境况中中国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偏失与合理构建》认为社会生活的个体化是当代社会的必然现象,它引起了私人生活领域与公共生活领域的分化、个人生活的碎片化、个体之间关系的工具化和社会整合力的弱化,可能会造成中国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偏失,使之形成个体本位、自由至上和为己取向等道德观念。

针对这种个体化现象,为了健全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应该根据当代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以社会责任感教育为其重点。

宇业力《风险社会视域中的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认为面对信任危机、价值选择的矛盾、思维方式变化的思想现实,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关注人的社会性存在、个体化生存、思维方式的跃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除了个体化教育在德育和价值观教育领域的研究之外,近几年来,从个体化社会的整体特征思考教育问题,思考教育的使命、教育培养人的规格等根本性问题也有一些研究成果,如徐俊《个体化社会中的教育使命》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角度提出了个体化社会中教育使命的转型,即“一方面要把培养的重心从培养共性转移到培养个性上来,实现教育目的的个性化;另一方面则要在“走向个人”的同时“回归集体”,实现教育手段的社会化”,从而培养出高社会性发展的“个性人”。

章乐《个体化社会与承认的教育》从个体化社会人的特征出发,提出“个体化社会中的个体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承认,因为重建社会关系、摆脱身份焦虑、寻求自我认同都离不开他人的承认。

该文提出个体化社会的教育应当注重承认的教育,认为体化社会中的个体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承认,因为重建社会关系、摆脱身份焦虑、寻求自我认同都离不开他人的承认。

谢妮、姚江帆《个体化视野中的大学生学习状况研究》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大学生学习状况展开研究得出结论认为:

大学生应对学习的个体化表现为大学生的个体化表现为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个体化发展进行教学和指导的意识与能力有待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准备比较缺欠;现有教学管理制度尤其是选课制度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并提出“大学教育应重视教师教学和指导能力提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从选课制改革入手进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培养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的优秀拔尖人才”。

王静《当今大学生个体化的发生机制及教育对策研究——以山东某高校为例》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当今大学生个体化的发生过程及机制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学生个体化是大学生个体与制度互动的结果,二者互动而产生的“制度化的个人主义”也就是大学生个体化的核心内涵”的重要观点,针对这种现象也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即“培养具有公共精神的个体以及对大学生的生存境遇予以集体地指导与帮助”。

这些论文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个体化社会背景下教育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进行了探讨,但整体而言,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都是对教育领域个体化某些侧面的分析和探讨,未能从整个教育生态的本源进行深刻探讨,因而在唤起教育界的共鸣方面略显无力。

还需要后续做系统、深入地探讨。

3、对研究生学习生活状况和生存状态的探讨和研究。

对研究生学术生活、课余生活、恋爱、择业、社团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涌现出较多有较高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成果。

郑朝武心理学硕士学位论文《在校研究生生活目的与意义研究》从弗兰克尔意义治疗理论对改善高校研究生对改善高校研究生生存状态的意义这一切合点出发,通过对福州三所高校370名硕士研究生的“生活目的的测验”,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研究生自我心理保健两个方面提出了改善研究生生存状态的建议。

周艳的硕士论文《硕士研究生学术生活的弗洛姆式解读》依照质的研究路径,本研究依照质的研究路径,深入硕士研究生的学术生活场景,对15个访谈对象进行访谈和观察,感受他们的现实处境和心理体验,搜集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在对访谈资料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以“高深知识”为切入点,借鉴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主要解读了硕士研究生学术生活中的市场性格取向、接受性格取向、囤积性格取向、剥削性格取向等非生产性取向,以及作为生产性取向的理性力量。

认为“理性”的生产性取向应当在在学术生活中在支配地位,而而那些非生产性取向则可以在理性力量的支配下,转化为人的合理需求,在一定的范围内释放它们的积极力量,这样既可以避免人的欲望异化学术,也可以避免学术的压制异化人,进而实现学术与生活的和谐统一。

这对研究生优化自己的学术生活,过一种完满的学术生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刘绮艳等《当前硕士研究生生存状况之检讨—基于广州市高校的调查》对当前硕士研究生的生存状况作出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探讨,提出了改善研究生生存状况,提升其学习质量的若干策略。

张扬、林大燕《高校研究生群体生存状态研究》以研究生的生存状态——学习、生活、情感、工作、心理等为研究内容,通过对某高校238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客观分析了高校研究生群体的生存状态、差异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研究生生存质量的措施。

姜馨蓓、傅维利《研究生生存状态满意度调查及其需求层次理论的分析》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目前研究生生存状态的满意度,为当前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一定的指导建议。

认为研究生高层次的需要还有待提高,激励研究生实现自我,为国家、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近年来对研究生的生存状况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兴趣,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来讲,从整个社会时代特点的高度关注当代研究生的生存境遇,从研究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来挖掘深层次社会动因从而提出有针对性地教育性举措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需要研究者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更多还原

 

附:

参考文献

序号

文献目录(作者、题目、刊物名、出版时间、页次)

1

张爱华.贝克的个体化理论以及对研究中国社会的启示[J].理论界,2011(10)

2

贝克.邓正来.沈国麟.风险社会与中国——与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对话[J],社会学理论,2010(5)

3

吴士余.直面个体——读《个体化社会》[J]书城,2003(3);94—96

4

薛江.在个体化浪潮中的性别身份和婚姻家庭——贝克的《风险社会》中的性别和婚姻家庭分析(J).国外社会科学,2001(3)

5

[罗]阿勒.唐纳赛.王沪宁译:

文化与文明(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4(3)

6

王建民.个体化社会中“社会容纳力”的缺失与重塑——理论阐释与案例分析[J],学习与实践,2010

(2)

7

朱敏.王海明.个体.社会与乡村社会转型——以个体化为视角[J]晋阳学刊,2009(4)

8

成伯清.风险社会视角下的社会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

(2)

9

宋梅.个体化与公民社会——重返公共领域的现代性反思[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10

邹诗鹏.现时代精神生活的物化处境及其批判(J).中国社会科学。

2007(5)

11

张乐.个体化社会与承认的教育

12

徐俊.个体化社会中的教育使命.(教育发展研究.2014,15——16)

13

佐藤学.钟启泉》学校问题透视——形成学习共同体(J)全球教育展望,2003,(7)

14

王静.当今大学生个体化的发生机制及教育对策研究——以山东某高校为例

15

陈莉.培养大学生价值选择能力——美国“价值澄清理论”的启示

16

孙中亮.大学生“蚁族焦虑”的现状分析及理论思考

15

刘源源.”场域——惯习”理论视角下待业大学生群体生存状态研究

18

肖维.论大学教育与信仰关照

19

[英]安东尼.吉登斯,弗兰克.韦伯斯特著.侯定凯译.赵叶珠译.后现代大学来临[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70.170

20

[美]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梅义征译.现代大学论——英美德大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美]亚伯拉罕.福莱克斯纳著.徐辉.陈晓菲译.现代大学论——英美德大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2

[美]德里克.博克著.徐小洲,陈军译.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3

[美]克拉克.科尔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4

[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5

[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著.蒋凯主译.《高等教育变革:

国际趋势》[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6

[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

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7

[加拿大]比尔.雷丁斯.废墟中的大学[M]郭军等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8

陈学飞主编.高等教育国际化:

跨世纪的大趋势[M].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9

30

31

3.研究内容

明确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工作范围

研究对象(核心概念界定):

个体化、硕士研究生、生存境遇

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在中国社会个体化的进程中,硕士研究生的校园学习生活如何应对个体化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他们在安排自己的研究生学习生涯的过程中他们的心理机制、行为方式、学术信念等诸方面的选择、遭遇和感受,以质性研究的方法对他们的经历进行描述和分析。

真实、细致、全面、深入地展现硕士研究生在研期间学术生活在个体化背景下所发生变化呈现的真实境遇,以揭示阻碍研究生过一种完满的有生命感的学术生活的若干方面,分析遭致硕士研究生个体化生存境遇的原因,在把握我国社会整体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教育学的角度构建影响硕士研究生学术生活境遇的因子分析模型,并对改善硕士研究生的学术生活境遇做一些思考,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利于改善硕士研究生的整体学术生态环境,促成完满学术生活的达成。

研究内容:

从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的那一刻起,广大硕士研究生就走上了一条钻研学术、创造知识、探索人类未知世界的道路。

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不断学习、经历、选择、创造、付出和收获的过程。

研究生通常被看作是未来的学者、知识分子或是科学家,研究生本该是一种知识生产、传播的真正主体,探究和钻研学术问题,过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生活应当成为研究生的生存方式,研究生本该在读研期间把自己置身与科研工作者的训练环境中学习。

然而,硕士研究生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学习生活境遇?

他们在学术的道路上究竟面临一种怎样的现实境遇?

每个研究生个体是否经历了不一样的体验?

研究假设个体化的社会大背景、工具理性的整体价值范型、市场就业制度等宏观背景性因素是既定的条件,影响研究生学术生活的因素发生在研究生的学术生活过程之中,因此研究内容从微观角度,即研究生的角度进行探讨。

本研究试图遵循描述现状——分析原因——提出建设性建议的思路展开,围绕硕士研究生学术生活境遇这个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本研究的流程:

个体化社会背景下研究生群体的生存境遇的现实状况。

从教育学(如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大学教育的真谛、学术生活的特征)、社会学(如贝克的个体化理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的自由观、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造成学生学习生活个体化遭遇的原因,深入分析是哪些因素阻碍了研究生过一种完满的,充满生命感的学术生活,构建研究生学术生活个体化境遇的影响因子模型。

针对研究生群体学习生活个体化境遇的真实展现和内心世界的挖掘,针对遭致这种现状的原因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王静.当今大学生个体化的发生机制及教育对策研究——以山东某高校为例一文提出了应对大学生个体化的教育对策,即培养具有公共精神的个体以及对大学生的生存境遇予以集体地指导与帮助。

 

4.拟解决的关键技术或问题

明确工作中的关键技术难点,提出解决的方法

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个体化和整个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进程一样复杂,大学生的生存境遇在群体总体特征的共性基础上个体之间也显现出差异性,如何用小范围的访谈总体准确且深入地描述、解释这个群体学习生活的个体化生存境遇并挖掘出导致这种个体化生存境遇的深层次原因、如何设计出反映研究生学术生活整体境遇的维度进而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访谈提纲,获取反映研究生学术生活个体化的最全面深入的调研资料这是研究的重要的技术难题。

笔者通过对大学生个体化长期的观察和对大学五年来对本科、研究生阶段学习生活的亲身经历和独特的切身体验认为硕士研究生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本科阶段的后续教育期和以学术钻研知识生产为生存方式的博士生的过度期,以自我选择、自我担责、抽离式再嵌入为特征的生存境遇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得到了最露骨的表达。

本研究选择硕士研究生的个体化生存境遇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四所大学(来自不同学校、专业、性别)的硕士研究生作为访谈对象,确保该研究的资料和结论能最大限度地准确反映当代大学生的个体化生存境遇。

如何引导访谈对象真实、坦诚、深入地敞开内心世界配合研究者的访谈,进而获得研究生学术生活个体化最真实的现实境遇和心路发展历程,这是质性研究必须把握的关键问题。

本研究选择的研究对象均是本人通过同学、老师、校友介绍认识的上海市高校的在读硕士研究生,本人作为访谈者和研究参与者可以说是同龄人,有相似的学习经历,能较清楚地了解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设计访谈提纲的过程中充分考虑被访者的心理预期和现实情况,在访谈过程中遵守质性研究的伦理原则,同时非常注重和研究对象的和谐相处和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