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doc.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464351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江西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江西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江西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江西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江西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江西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江西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江西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江西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江西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江西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江西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江西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江西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江西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江西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江西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江西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江西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doc.docx

《江西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doc.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doc.docx

江西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doc

第二届“最美乡村教师”拟表彰对象

事迹材料

1.白甸镇周国霞、王梅军夫妇

周国霞、王梅军是长期扎根我市边远乡村教育战线的一对模范夫妻。

周国霞老师1995年毕业于如皋师范,带着对教育事业的美好憧憬,恪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言传身教、出类拔萃”的职业操守,坚定“扎根水乡、潜心从教、造福桑梓”的理想信念,开始了她的圆梦之旅。

24年的从教经历,让她从青年步入中年,从青涩变得成熟,从默默无闻到小有名气,成为市县内教学实绩突出、教育科研拔萃、培育新秀超群的骨干教师。

一、热爱教育,展现生命意义

周国霞老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处处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她热爱乡村教育事业,安心乡村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甘于吃苦,积极进取,乐于奉献,师德高尚,为人师表。

“目标第一,追求完美,创造成功,铸就辉煌”是她前进的方向;“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师德人品,堪称楷模”是她为师的标尺。

她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全面成长,所教班级学生满意度95%以上,受到领导同行以及家长的一直认可,在白甸水乡有着广泛的赞誉。

担任“周国霞名师工作室”领衔人以来,能够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带动、示范、引领作用,团结协作,《遇见更好的德育》在《海安教育信息网》上宣传,《遇见德育,幸福成长——来自水乡名师工作室年度工作回眸》在《海安微教育》上发布。

近五年年度考核合格,2018年优秀,能够胜任学校一到六年级大循环教学,她服从领导分工,由高年级到低年级教学毫无怨言,还主动交流到瓦甸小学任教两年。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她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先后被评为“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南通市语文骨干教师”“海安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海安县骨干教师”等。

二、走近学生,播撒希望之种

作为一名教师,周国霞老师始终遵循德育为先,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教学为本,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发展特长的原则,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从教以来,她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

24年的班主任工作,她用真心做孩子们的大朋友,用真爱开启他们的心扉,用真情呵护他们的心灵,用真理滋润他们的心田,扎扎实实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班级管理中注重班风、学风建设,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用自己的爱心、耐心、细心、恒心呵护学生心灵。

扎扎实实地做好特困生、留守生的思想工作,先后为刘正良、刘张涛等特困学生解决生活困难。

积极引导解决罗燕、方宏彬等留守学生学习和心理的问题。

两次被评为“县优秀辅导员”,10年被评为“南通市优秀班主任”,12年被评为“海安县优秀德育工作者”,14被评为“南通市德育骨干教师”,18年被评为“南通市优秀辅导员”,她所带的班级多次被评为校、镇、县“文明班级”,2018年所带班级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动感中队”“雷锋英雄中队”。

三、立足课堂,跋涉名师之路

教育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周国霞老师的追求是“没有最好,只求更好”。

24年的磨练使她的教学技艺日臻完善。

她注重厚积薄发,博采众长,寻找最科学、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课前反复推敲设计,锤炼语言,考虑情感,寻找教学的突破口,优化教学的环节,形成了课堂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重点突出,过渡自然,情感充沛,语言精练的教学风格。

近年来她一直担任语文组教研组长,先后执教南通市公开课《读后之感,感从何来》,海安市公开课《我是文明小游客》《春之迹——童眼寻春》《科学技术的喜与忧》《为了永不忘却的记忆》以及国家教育资源一师一优课《雨后》《小动物过冬》《大自然的语言》等,获得领导和同行们的一致好评。

教学中,她不断探索课堂教学艺术,追求课堂教学的新境界,她教学功底扎实,参加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以及少先队活动评比、品德与社会课评比均获县一等奖,2018年5月和8月参加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比赛分获海安县特等奖,南通市二等奖。

参加省级名优辅导员工作室沙龙《传承文化,我们同行》,做了《文化传承活动案例举隅》《在幸福之路上行走》的海安市讲座,收到一致好评。

近五年教学成绩突出,所任教语文学科教学质量一直保持同年级前列,多次获得白甸镇沈进教学业绩突出成绩奖。

四、投身科研,积淀学者底蕴

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应有自己的思想,走出自己的路,建构自己的世界。

锁定“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目标,周国霞老师热爱阅读,勤于笔耕,收获颇丰。

近五年,先后参与了省十二五课题《基于微型课题研究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省少先队课题《微队会联盟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以及海安市个人课题《“互联网+”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案例研究》《利用班级微信群培养劳动习惯的研究》《利用微队会进行德育教育的研究》均已顺利结题。

利用课余,她继续广泛阅读各级各类报刊,认真撰写教育科研论文。

《“互联网+”环境下教师的内生型发展》《微队会,走出一片德育新天地》《出墙红杏亦芬芳——校本课程实施中精致预设与精彩生成的研究故事》《中队微信群——开辟劳动新天地》《夸赞要有度,批评须无痕》《行走在阅读之路上》《行走在微型课题的路上》等文章发表于省市级刊物。

《“近”“趣”“实”“新”——聚焦少科院建设,为科学人生护航》《万紫千红总是春》《破茧成蝶,化羽成仙》等多篇论文获得省市级奖。

另外她指导青年教师傅大平参加海安市教学观摩课《乡下孩子》《彩色的梦》,获得好评,成长为县骨干教师、南通市优秀班主任;指导杜亚琴、李洋、孙丽娟等老师积极进取,参加县比赛多次获奖,发表文章多篇。

扎根水乡土,情系水乡人,是她的人生追求。

追求的过程,既是付出,也是收获;既有艰辛,更有快乐。

“我的事业在这里,我的理想在这里,我的岁月在这里”,在乡村教育的热土上,周国霞老师倾注着无限的心血与不变的真情!

王梅军老师也是1995年夏天走上了三尺讲台,成为白甸水乡的一名物理教师。

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一直是他的梦想,为着这个梦想,他已在白甸这个乡村热土上孜孜追寻了二十四个春秋。

带着对乡村教育事业的美好憧憬,他在这个普通的岗位上体会到了初为人师的羞涩与不安,也感悟到了师魂的平凡与伟岸。

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再加上自身的刻苦勤奋,使他迅速成长为中小学高级教师,南通市物理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中学物理学科竞赛高级教练员,南通市中考命题组成员,南通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专家,如今担任白甸镇初级中学校长。

此刻,当他行走在乡村教育的引桥之上,继续向着心中的理想彼岸前行时,心中始终坚持着一个信念:

一定要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乡村教师!

师德:

忠于职守勇于施救

作为一名教师,他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敬业爱岗、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始终遵循德育为先,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教学为本,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发展特长的原则,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还记得有一年,他在学校午值,有一个孩子突发疾病,那时通讯设备落后,无法立即联系他的家人,他二话不说,立即安排好值班老师,骑上自行车将孩子急速送到医院。

医生说还好他送医治疗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当时正值初冬,王老师骑车到医院的时候,后背已经完全湿透。

孩子的家人后来赶到医院,对他非常感激。

他觉得关心学生这是一名人民教师应该做的,正是由于他对学生的这种爱,好多学生毕业之后常会回母校看望他。

出色的表现使他被评为“南通市优秀工作者”和“海安市师德标兵”。

教学:

乐于奉献富于挑战

教育教学过程应该是艺术创造的过程。

还记得有一年由于师资缺乏,缺少一个化学老师,这可急坏了校领导。

校领导找他谈心,问他可否在教两个班物理的情况下再教一个班化学,他听了,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于是,他除了完成自己的物理教学之外,业余时间全部用在钻研化学教学上了。

那段时间,他几乎没有休息时间了,白天上课,向老教师请教探讨,课后批改作业,双休日还要用于备课钻研。

就这样,一个物理本科毕业生,一个化学教学的门外汉,硬是把物理和化学教学搞得有声有色,学生能力提升较快。

正是这种乐于奉献,富于挑战的精神,让他也先后被评为“海安县优秀青年教师”和“海安县168爱生优秀教师”。

个人先进事迹被2016年12月江苏教育报社《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杂志上《行走在物理教育的引桥上》一文报道。

由于教学上勤于钻研,多年的摸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多次开设省市级公开课,获得领导专家的一致好评,参加江苏省优质课比赛获得一、二等奖。

管理:

勤于读书敢于担当

追寻教育最优境界的过程需要过硬的素质。

他担任学校中层干部及负责人十多年,无论年级组长,还是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始终做好教师的指导和服务工作,如在做职称评定联络员时,坚持原则,用好政策,不计报酬,热情服务,每年来无一错报、假报、漏报、举报现象。

在主持学校全面工作中,始终以学生素养全面提升为宗旨,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近年来考取海中人数屡攀新高。

只要一有空,他特别喜欢读书,每年都能完成读书笔记上万字。

并已有3000多篇文章在《中学物理教学参考》、《初中生世界》、《中学物理》、《物理教学探讨》、《中学数理化》、《中学生学习报》、《学习方法报》、《少年智力开发报》、《数理报》等报刊发表。

回首往昔,既是付出,也是收获。

既有艰辛,更有快乐。

今天,他将继续驻足于乡村教育的引桥之上,“积跬步”,朝着优秀的人民教师这个目标一步一个脚印,用那种“韧”的精神,去谱写明天的辉煌。

2.城东镇延寿小学于九军

呕心化春雨倾情撑蓝天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城东镇延寿小学于九军老师的真实写照。

二十一个春秋,他把人生的脚步驻足于乡村教育的热土上,兢兢业业地工作,用淳朴的心灵、满腔的热血书写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光辉篇章。

他先后被评为省市优秀指导老师、省市优秀学员、县骨干教师、县德育联盟先进个人、县优秀学习型个人、县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县优秀班主任、镇学科带头人、镇十佳师德标兵、镇优秀党员、镇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等,受县政府嘉奖2次,记三等功1次;2015年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授予“中国名师联盟•希望工程园丁奖”光荣称号;个人事迹先后在红色思源网、海安县教师节事迹报告会、海安市电视台等媒体上宣传报道。

敬业篇:

乡村教育献青春

1998年,他从如皋师范毕业,分配到延寿小学任教。

这是我市唯一的一所村小,位于李堡、大公、城东三镇交界处,规模小、条件差、教师少、课务重,许多年轻教师来这里总是干不到几年就走人了。

面对同事一个个调进城,走进镇,他不为心动,却选择了坚守,一干就是十九年。

因落实教师交流政策,2017年7月他被交流到西场小学任副校长,今年7月两年期满他毅然又返回到延寿小学。

不少同事都责怪他:

“脑子进水了,大好的机会,走了怎又回来啦?

去想想办法呗……”他总是淡淡一笑:

“搞教育在哪都一样!

”二十一年来,正是基于对乡村教育事业的热爱,他始终坚守着这片土地,默默地辛勤地耕耘着。

村小,人少事多。

在这里,他成了“万事管”。

他一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曾担任过班主任、少大辅、教导主任、校长助理,现在既是语文教师,又是副校长兼教导主任,既是教育装备管理员,又是继续教育联络员,既是学籍管理员,又是学校宣传员……在西小交流期间,他任教一个班语文,还要负责教学、科研德育、安全、法治、创文等工作。

繁重的事务工作缠于一身,他总是任劳任怨,毫不懈怠,整天看到的是他那忙碌的身影,甚至有时忙到半夜才回到家。

他为了不耽误学生们的语文课,每天放学后,总是带着教科书、学生作业本回家,钻研教材,精心备课,批改作业,总要工作到深夜才休息。

在学校,他还是个“百搭”。

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安全员无人做,我顶上;食堂会计缺人手,我也补;图书室少管理员,我来扛;教师病了请假,我来代;校园网络出故障,我来修……”这些话句经常挂在他的嘴边。

记得2003年11月,他任教毕业班语文,崔凤兰老师因腰椎膜间盘突出要做手术,三年级语文无人来教,他主动承担起教学任务,学期末两个班语文均名列镇前茅。

他的付出,没有白费,学校所取得的各项成绩与荣誉,无不浸透了他的汗水,

二十一年来,他都是这样勇挑重担,每天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不知放弃了多少个双休日,熬过了多少个通宵。

他无愧于学生,无愧于学校,却有愧于自己的家人。

为了工作,他没有因私事请过一天假。

在父亲身患肝癌住院治疗到去世的近一年里,白天没有陪伴一次父亲,他总是夜晚驱车去县城医院照顾父亲,至今令他深感遗憾的是父亲在临终时都未能见上一面。

尽管如此,在父亲眼里,他是孝子;在同事心中,他是表率。

2012年延寿小学教师团队被南通市宣传部、教育局评为“感动南通•优秀教育群体”,他就是其中一员。

2015年9月,在海安县教师节优秀教育工作者事迹报告会上,宣讲团以“呕心化春雨倾情撑蓝天”为题对他的事迹作了宣讲。

2015年10月,海安电视台以“坚守村小用爱托起希望”为题在“民生热线”栏目作了人物专题事迹报道。

2017年9月,他的典型事迹被海安县老促会教育分会推荐到“红色思源网”的“老区模范人物”一栏上宣传报道。

关爱篇:

班级管理奉爱心

二十一年来,他把点点滴滴的爱,都无私地倾注在孩子们的身上。

为了丰富课余生活,他带领孩子走进田野,摘桑养蚕,种菜拣稻;走进梨园,赏花梳果,修枝品梨;走进厨房,炒菜做饭,拖地洗碗;走进社区,送温暖,访名人……为了改变班级面貌,他每接到一个新班,开学第一月都要将所有的孩子家访一次,与家长沟通一番。

放学后,他总是拖着疲惫的身躯穿梭于乡间小路,回到家中,有时饭菜早已凉了。

2011年所接的三年级,班中留守儿童高达一半,其中王周城同学的父母远在美国打工,九周岁的他只能由爷爷奶奶照顾,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家庭影响,加之爷爷奶奶的“隔代亲”,养成了严重的“惰性”,成绩极不理想。

于老师了解到这一情况,便充当了“代理家长”,让他生活在一起,每周二让他与父母视频对话,这让孩子也感受到温暖的亲情。

渐渐地,他变得勤快了,成绩进步了,还成了校园“十佳留守儿童”。

对于班上的随读生、残疾儿童,更是关爱有加。

2006年,随读生储小康,头发蓬乱,浑身邋遢。

于老师却有着女教师一样的细心、耐心,给他洗头,为他理发,帮他剪指甲,收拾得干干净净,利用课余时间为他“开小灶”,帮他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最终毕业会考成绩达优秀,现在每逢教师节他都会寄来一束鲜花表示感谢。

2013年,濮尊国同学患肌肉萎缩症,四肢无力,行动不便,他主动背濮同学上楼、下楼,课后背濮同学上厕所,中午背濮同学去食堂。

后来由于病情加重,无法行走,只能在家休养,他便主动送教上门,一周2次,从不间断。

他就是以自己真诚的爱心,如春雨般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2017年他所在的六

(1)中队被评为“海安县少先队红旗中队”;2019年他所在的六

(2)中队被评为“海安市少先队红旗中队”。

业务篇:

教学科研高成效

记得刚踏上教坛,初出茅庐的他有的只是一腔热情,教学毫无门路,于是虚心地跟着指导老师周军主任不断地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听课、试上,再听、再上……第二年,他就接手周主任的班,面对同学们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他告诉自己要做一盏明灯,引领孩子们心灵启航。

课堂教学中,他始终抱着学习的态度,向前辈求教,向书本学习。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他也积极投身于课改活动中,及时调整师生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师生双方平等互动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他还放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读出问题,读中感悟,合作交流,学会评价,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他从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对于后进生,他细心捕捉他们的“闪光点”,进行表扬,从而激发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

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记不清,有多少次,他顶着头上的星星,迈着沉重的步伐,敲开了家门,迎来了家人埋怨的目光;记不清,有多少次,他反复地修改着手中的教案,和同事争得面红耳赤,迎来了同事不解的目光……在“小班化教学”“生本教育”“十二字方针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等一系列的课改浪潮里,他积极参与着,先后聆听了许多特级教师执教,曾为孙双金老师把孩子上得“小脸通红、小手直举、小口常开”而深深折服,为窦桂梅老师能歌善唱,严密的教学构思而真诚鼓掌,参与各级教学研讨活动……他学而致用,投入实践,不断摸索,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地得于提升。

多次在县、镇、校中上公开课、做讲座,多次在县镇的优课评比赛中获得一二等奖,所教语文学科成绩一直名列全镇前茅。

利用课余之际辅导写作,组织社员参赛,捷报频传,投稿踊跃,油墨飘香。

2018年在海安市“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优秀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2011年,陈雨萌、崔峥嵘同学在江苏省第三届中小学网络读书活动中分别荣获小学组银奖和铜奖,他也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2011、2015年,他两次被评为海安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

随着教改之路的不断深入,他觉得仅仅做一名教书匠不行,应该做一名研究型的老师,这才是永葆教师活力的有效方法。

于是针对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学校班级实际情况及师资力量的现状,积极参与组织课题研究。

2015年,他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市级“十二五”科研课题《农村小学“生本作业”的研究》《基于积极语用的小学活力语文教学实践研究》的研究,均已顺利结题;2014、2015年县级个人微型课题《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小学语文中高段词语品读的实践研究》也顺利结题。

2017年,他主持申报的“十三五”市级科研乡村教师专项课题《关注细节提高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省教育学会科研规划课题《微课在农村小学教学中的运用》、2018年县微型课题《基于微课的高年级习作教学课例研究》均被立项,现已到了结题准备阶段。

近年来,他在语文、电教、德育、教学管理等方面通过理论、实践、反思、再实践,不断摸索,写出了不少教育心得。

他所撰写的论文《迟开的花儿别样红》《基于生本理念下的语文作业设计》《低年级开放式教学之我见》《词语作业的创新设计》《微课,让语文教学更精彩》《微课资源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开发应用》等6篇论文发表在《现代特殊教育》《小学教学研究》《语文天地》《基础教育论坛》上。

此外参加江苏省中小学优秀教育管理论文、“行知杯”征文、班主任论文、课件评比等各级各类征文竞赛获奖达32人次,仅一等奖就达10次。

作为教育、教学、科研的佼佼者,学校里的很多年轻老师既想拜他为师傅,又害怕拜他为师傅。

跟着他,有得学,因为他会毫无保留地教,而跟着他,又受不了,因为他的勤奋,很少有人能跟上他的节奏。

2009年,与王纯老师结为师徒,互相听课磨课,精心指导,让王纯老师在教育之路上茁壮成长,成为延寿小学的教学新秀,先后有10篇论文获奖发表,被评为“县优秀班主任”“县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2017年,与孙小婷老师结为师徒,徒弟业务素质高,肯钻研爱学习,不到两年时间教学技能快速提升,2019年参加市镇小学语文教师优课评比均获一等奖,多次在校内上公开课,7篇论文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

于九军老师虽然只是教育工作者队伍中的普通一员,但他热爱教育事业,和千千万万个教育工作者一样,领悟了耕耘的艰辛,更品尝了收获的喜悦!

“呕心化春雨,倾情撑蓝天。

”他将用自己的双手和大家一道默默耕耘,共同撑起乡村教育的广阔天空。

3.曲塘中学附属初级中学肖亚东

情系乡村恪守不渝

肖亚东,男,1977年出生,本科学历,1997年,怀揣着对教育的情怀,走上了工作岗位,一直扎根农村,默默耕耘、忘我工作、无私奉献。

作为70后,他一直扎根于农村初中,先在李庄初级中学一待就是十年,2006年乡镇合并来到了曲中附中,工作至今。

二十多年来怀着对教育特有的情怀,一直扎根于农村初中的教育,长期奉献在初三教学一线,任教初三数学。

他用青春诠释着对教书育人的热爱,用一张张成绩单证明着我能行。

一、爱岗敬业,平凡超越

俗话说:

天道酬勤,机遇从来都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

他深信这句话,他常用这句话时刻提醒着自己,激励着自己。

记得刚开始工作时,老校长就激励他,你是一名学生党员,处处要起模范带头作用,于是他一直担任初三班主任和两个班的初三数学,凭借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中考成绩一直稳居全镇前茅。

多年来,他一直养成了早到校晚离校的习惯,每天的办公时间他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离开;尽管没有数学早读课,但他已在办公室里做好批改学生的作业、打扫卫生等工作。

2015年升为副校长的他更是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每天很早到校,查早读、查各班的人数、查看校园的卫生成为他的日常工作;对于每次月考、周考他都会认真总结分析,做到查漏补缺;他始终坚持有问题,就要立即解决,做到问题当天解决;课余时间,他都会找班上的学生做思想工作,深受家长和学生的喜爱。

在他看来这些都是份内之事,因此他觉得生活很充实,也使他在奉献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使他感觉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

在他看来教师就是要不忘初心,永葆本色。

多年来教学成绩一直居全镇前茅,他积极参加全县的教学基本功比赛多次获得县一等奖,在学校接待外宾访问团期间执教示范课和在全县中考复习研讨会上执教,深受同行的一致好评。

二、倾注真情,用爱浇灌

作为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与兄长、父母同样的爱。

这是他一贯的作风,也是对自己的要求。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爱是信任的基础和前提”。

师生间有了爱,学生才会喜欢你的人,才会喜欢上你的课。

每天,他都与学生一起到校、离校;对于班上的学生他会一视同仁,不但关心他们的成绩,还会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心理,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他会主动伸出援手帮助困难学生,刚刚毕业的江玉静同学的家庭比较特殊,爸爸去世,母亲残疾,和爷爷在一起生活,日子很拮据。

他主动找到孩子的爷爷,负责筹集孩子的生活费,使孩子顺利的度过了初中三年生活,如今已顺利进入高中学习。

也许是他真正的走进了学生的心里,好比钥匙伸进了锁里。

在他的工作中关心学生就象关心自己的生命一样,既关心他们的生活,又关心他们的健康,还关心他们的学习方法,更关心他们怎样做人。

为了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主动牺牲休息的时间帮助班主任做好学生的工作,成功地转化了许多问题学生。

隔壁班的一位女生在家和父母赌气离家出走,他知道后立即组织人员寻找,整整找了一天,到晚上才找到,然后再慢慢地开导她,让她找到了自信,成功地考取曲塘中学。

当然在赏识学生的同时,他也会严格要求他们,绝不姑息他们身上出现的不良习气。

他从来都相信:

严慈相济,才是教育的真谛,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才能结出最丰硕的果实。

他所教班级数学一直名列全镇前茅,2015年被评为海安县骨干教师,多次被县政府嘉奖,一次被县政府记三等功,2018年12月被评为“南通市优秀德育工作者”。

三、刻苦钻研,不断超越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教师如果没有扎实的教学技能,空有一腔热情是没法完成教书育人这一使命的,因此,他把练师能当作不断提高师德修养的一个目标去追求。

平时刻苦学习理论和文化知识,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教学上更是潜心研究教材教法,广采他山之石。

多次参加各种培训,通过学习和聆听专家报告,在吃透教材编写意图后,积极主动地付诸行动。

在上课前,紧紧围绕课改理念,深刻领会课标内涵,准确把握、认真钻研教材,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课堂中,坚持以生为本,大力倡导“和合”课堂模式,坚持“五疑”教学法,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做到整体把握、突出重点、明确难点为一体,实现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平等对话。

常言道: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在当今科研兴教,呼唤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的新形势下,他积极进取、勤于反思,在反思中前行,在反思中成长,不断充实自己,为他的教育科研积淀了基础,也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实践素材。

先后有多篇论文发表于省级刊物,一项县级课题顺利结题,积极参与省级课题顺利结题。

作为一名农村初中教师,他始终觉得自己要践行为人之道、从师之道,在默默的岗位上奉献自己。

他,一名普通初中数学教师,谈不上有惊天动地的功绩,只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坚守着三尺讲台辛勤耕耘、开拓创新、默默奉献。

他一直扎根农村教学,静候花开,守候花开的幸福。

4.李堡中学王晓荣

勤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敬业,托起孩子希望的蓝天。

这是王晓荣同志的座右铭。

该同志1996年从大学毕业后,就一直扎根于农村,他先在边远、偏僻、荒无人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