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铜陵.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72825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崛起铜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崛起铜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崛起铜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崛起铜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崛起铜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崛起铜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崛起铜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崛起铜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崛起铜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崛起铜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崛起铜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崛起铜陵.docx

《崛起铜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崛起铜陵.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崛起铜陵.docx

崛起铜陵

崛起,铜陵!

铜陵日报2008-05-13

2008年是个不寻常的年份——

  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圣火,在神州和世界各地热烈传递;

  惊世伟创的中国改革开放,已踏上30年的光辉历程;

  声势高涨的中部大崛起,正掀开我国发展史上崭新的篇章……

  我们正站在跨越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

面对历史新时空,是否应好好审视一下我们的过去,考问我们的现在,谋划我们的将来?

是否该问问:

我们将以什么样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发展思路、创新举措,来把握现在,开创未来?

  “醒来”之后看发展

  铜陵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

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古铜都,悠久而灿烂的铜采冶文明,源起于以青铜著称的春秋时期,鼎盛在以铜币冠世的汉唐时代。

作为新中国诞生后的再生城市,是共和国最早的铜工业基地,新中国的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在这里产生;计划经济时期全国最早的工业特区,让铜陵人享足了铜老大的自豪与荣耀。

时至197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2亿元,工业总产值3.3亿元,财政收入6670万元。

此时的铜陵犹如“吾家有女初长成”。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徐徐吹起,铜陵勃发出郁郁生机。

计划经济的坚冰被打破,商品经济逐潮涌生,长达二十余年的铜采冶单一产业,生长出化工、纺织、建材、电子多产业雏形。

农业也由传统种植业,逐渐形成农、林、牧、副、渔等综合发展格局。

城市建设迅速从工矿区向新厂区、商居区拓展拉开,铜官山下,皖江南岸,天井湖畔,成片的建筑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1990年与1978年相比,全市社会总产值增长了3.5倍,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2.7倍,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3倍,国民收入增长2.6倍。

  东方风来满眼春。

1991年,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市上下开展了“理思路、抓落实、奔小康”解放思想大讨论,高树市场经济风帆,冲破僵化思想藩篱,推进改革开放车轮,努力变资源比较优势为产业竞争优势。

在“醒来,铜陵”的呼声中,铜陵人开创了一系列的率先:

率先在全省建起了经济技术开发区;率先在国有企业实行“公有私营”;率先把汽车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发展方向;铜陵长江公路大桥成为皖江第一桥;金隆铜业公司成为全国有色金属行业最大中外合资企业;电子产业迅速发展而成为国家电子原材料产业基地……

  1998年,全市人民再次高举解放思想大旗,在“起来,铜陵”的呐喊中,通过“学理论转变观念,理思路加快发展”大讨论,着力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采取构建各类市场、壮大支柱产业、推进企业上市、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均衡教育、培育青铜文化、建设山水铜都等发展举措,推进了铜陵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7年与1991年相比,全市地区生产总产值由14.8亿元增至286亿元,增长了19倍;财政收入由“过意(亿)不去”增至50.28亿元,增长了53倍。

全市经济外向度达71%,工业化率达62%,城市化率达58%,主要经济指标总量与增速均居全省前列。

先后拥有了六家上市公司,荣获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市、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等称号。

铜陵就像浴火的凤凰,在解放思想的洗礼中获得新生!

  同时,就在我们井下赏月、自得其乐的时候,世界变了!

外面的世界变得很精彩,以至于让我们目不暇接、感慨万千。

  登上铜官山巅向东看看吧,同处一江,风光各异。

近邻芜湖和马鞍山,2007年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分别是581亿元、105亿元、435亿元、4.63亿美元和532亿元、91亿元、331亿元、3.3亿美元;而铜陵的上述指标,分别是芜湖的49.2%、47.8%、27.2%、24.8%,是马鞍山的53.8%、54.9%、35.8%、34.8%。

而在20年前,铜、芜、马的经济水平相差并不大。

  常熟是苏州的一个县级市,25年前铜陵与她缔结友好城市的时候,其各项经济指标都居铜陵之后,不少干部群众曾为这个“下嫁”姻缘叫屈。

然而阴错阳差,2007年,该市的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是铜陵的3.4倍、2.5倍、2.5倍、6.2倍,特别是其利用外资水平,让铜陵望尘莫及。

  回望中部地区,同样心潮难平。

即使与长江中游的九江、鄂州、黄石、宜昌、岳阳相比,铜陵的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主要指标不是下游就是末位。

这些地区发展条件不比铜陵好,区位也不比铜陵优越,为什么能够后势先发、超越于铜陵之上呢?

  人们担心,铜陵虽然跻身于安徽率先发展的第一方阵,但由于经济规模较小,核心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第一方阵的位子已摇摇晃晃,朝夕难保。

人们在问:

今年省政府提出“加快省会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沿淮城市群建设,支持合肥与淮南、芜湖与马鞍山同城化发展”,铜陵已被撇在“芜马同城化”之外,接下来会不会被“边缘化”?

  “四大病症”待良方

  铜陵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区位交通等发展条件都颇为优越。

为何这些年在千帆竞发的发展浪潮中进势不强呢?

个中原由确实需要我们深刻反思。

  其一,资源依赖症。

铜陵以铜立市,工业是全市经济的主体,铜工业是全市工业的主干。

现虽已初步形成铜业、化工、电子、建材四大支柱产业,但仍以原材料和初级加工业为主。

生产和出售电解铜、硫酸、水泥熟料、电子基础材料、纺织初级品,一直是全市工业产值和销售收入的主要来源。

这些支柱产业层次低,附加值不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盈利水平和发展能力有限,尤其是对价格的依赖度大,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差。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新型工业化之路,是铜陵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工业如此,农业也一样。

铜陵的白姜、凤丹等特产虽然闻名海内外,可数十年来,产品开发不力,深加工上不去,至今仍是小打小闹。

从计划经济的“温床”上醒来后,“铜呆子”的帽子已经甩掉,但“立足资源优势”的习惯思维却依然存在,突出的表现是:

创意产业寥寥无几,“无中生有”的项目几乎为零,就是现有传统产业的“拉长”、“做深”和“衍生”,也没有真正破题。

  其二,创新乏力症。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创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体制转变、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到行业发展、企业改革、事业进步,再至各项科技研发、经营管理与行政服务等等,无不依靠创新来加以推进。

但我们却缺乏应有的创新魄力、定力和能力。

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市一度将汽车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予以培植开发,由于缺乏科技力量的支撑,缺乏决策层的同谋共识与坚定有力的扶持,结果胎死腹中。

如今,看到起步远远迟于我们的芜湖奇瑞研发神速,产品行销海内外,我们只能望洋兴叹!

科研力量不足,创新人才缺乏,研发意识淡薄,表现在企业,就是自主知识产权少,核心竞争力不强,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寥若晨星;表现在社会,就是技术服务、科技咨询仍是一条短腿,科技成果的运用和转化迟滞不前,科技市场尚未形成。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从专利申请上也可见一斑。

2007年全市仅有135件,申请专利的规模以上企业仅有13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6%。

而芜湖奇瑞一家去年便申请了1022件,是我们全市的7.6倍。

  其三,改革犹豫症。

改革是一场深刻而伟大的革命,需要十足的胆识和勇气,畏首畏尾、犹豫不决只会错失良机,付出代价。

回顾改革历程,我们很多企业若不是拖到难以为继时,便不会想到改革,待彻底改革方案提到议事日程时,企业已奄奄一息了。

曾红火一时的市化纤厂,因改革决策与实施工作不及时不到位,不得不关破。

铜陵百货公司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百元资金利税率在全国同行业中拔得头筹,而被誉为“中国第一店”,但市场出现多元化以后,企业经营机制没有顺势而变,而今早已风光不再、步履维艰。

不少事业单位及中介组织不是拖着不改,就是明改暗不改,或改后再依赖。

至于完善市场管理机制、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改革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体制等宏观层面的改革,由于问题多、“吃水”深,一直动作不大。

改革犹豫,必然影响开放。

这些年我们在开放中出现了重硬轻软、重外轻内、重工轻农、重上轻下的现象,引进的重大项目相当一部分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并且低层次、低收益、低科技含量之类。

有些项目非但没有提升铜陵的产业结构,反而进一步破坏了生态,加重了污染。

招商引资往往是先热后冷、不讲诚信,严重影响了对外开放的环境。

  其四,城市侏儒症。

铜陵依矿建市,城市规划先天不足,建市已52年,城市框架迟迟没有拉开,城市功能很不健全。

多年来,城区建设局限于山北与江南之间,空间狭窄拥挤,建筑粗糙零乱。

过去是住房紧贴厂房,现在仍是政企混杂、文商不分,功能布局杂乱无章。

城市发展还未走出工矿城市的窠臼,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育不良,经济社会要素的集散功能不全,吸纳和辐射能力不强,离宜商、宜居的现代化城市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市政建设和小区开发数量不少,档次不高,景观设计落后;铜都大道品位很高,步行老街容貌依旧;机关大厦位显楼靓,商民用房其貌不扬。

市中心区人流车流密集,主干道交通不畅,至今既无立交桥又无地下通道,亦无像样的地下商场。

铜陵本应成为靓丽秀美的滨江城市,而长江之畔却充斥了灰头土脸的各类工厂、吞云吐雾的烟囱群,以及130余座“衣衫不整”的大小码头,让人看不到一点现代滨江城市的影子。

久负盛名的铜官山铜矿已关闭多年,本应及时化“腐朽”为神奇,尽快将其建成具有铜都特色的国家矿山公园,使之成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一大亮点,可它至今仍沉睡在闹市一旁。

  这方“水土”需改良

  从“醒来”到“起来”,每一次思想解放都针对发展中的问题多方会诊,广征良策,除弊布新,成效有目共睹。

但为什么一阵轰轰烈烈之后,思想观念故态复萌,发展障碍死灰复燃?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上述发展中的病症,追根溯源,还是缘于思想观念的保守与落后。

在一些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身上,突出的表现是:

重权轻责的“官本位”思想、各自为政的部门本位思想、畏难惧进的懈怠思想、小富即安的自满思想、小变即止的保守思想、“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等。

一些公务人员仕途“官”念很强,市场观念很弱;搞政治过于“成熟”,搞经济手足无措;当官、晋职欲望很高,创业、创富意识淡薄。

在一些市民的日常工作生活中,突出的表现是:

伸手向上、安于现状,不思创业、得过且过。

全市大大小小的企业只有5000个,如果按照江浙一带中等城市的创业水平要求,我们的企业应达到30000个以上。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市现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多达36600人,其中城市青壮年中,每12个人就有一个人吃低保。

不少人“宁愿坐吃低保,不愿吃苦就业”,上午逛街买买菜,下午没事打打牌,晚上电视把闷排,生活悠哉游哉!

  行为的背后是观念,观念的深层是文化。

深入透视铜陵经济社会现象和思想观念状态,归根究底还应追溯到文化土壤和文化生态上来。

如果说,经济社会现象犹如一片森林,那么思想观念便是行为之树的根脉,而文化则是赖以生存的土壤。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其文化的支撑作用愈来愈强。

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其文化的基因和生态越发富有生气与活力;同理,经济落后,文化必定陈旧。

文化之于精神犹如DNA之于肉体,具有根本性、潜在性、遗传性、渗透性。

铜陵是座移民城市,人们来自四面八方,先进与落后,开放与保守,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加上长期计划经济对市民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深刻影响,形成特有的社会心理、价值取向和文化习俗。

打开地方山门,迎来市场风浪,铜陵文化便显现出先天不足与脆弱乏力。

  面对大变革、大开放、大发展,我们的文化心理有诸多的不适应——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的不适应:

曾经习惯于照计划进行粗放经营,乐于在大呼隆中做着大路活,工作不烦神,收益不费劲,头脑简单,思维呆板,手脚大方,行事粗糙,而市场经济却要随机应变、精明灵巧、精打细算、精雕细刻,铜陵人就曾因为有些“傻、大、粗”而被称为“铜呆子”。

  由公有制向多种所有制改革过程中的不适应:

长期以来,很多人在国有企业上班不必累,拿钱不用愁,吃惯了大锅大碗饭,过惯了轻松安稳日,对个体私营企业看不上眼,对企业改制、分流剥离等,抵触情绪强,恐惧心理大,自谋职业意识弱,自行创业能力差。

  由传统单一产业向现代多种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不适应:

一直吃现存资源饭滋润惯了,加上专业知识技能、经营管理经验、社会阅历等文化因素的局限,对发展其他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缺乏了解,不能把握,视野放不大,思路打不开,铜老大的架子放不下,新兴产业上不去。

  由温饱自足生活向小康水平迈进过程中的不适应:

铜陵是“八宝之地”,本地人历来就过着不用大苦与大劳、天天有酒乐逍遥的日子,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外来市民也是南桔北枳、合风并俗,加上铜陵相对闭塞,周围地区也不富裕,安心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激发不起强烈的拼命挣钱、富上加富的心理欲望。

  由农业文明社会向工业文明社会过渡过程中的不适应:

不少市民由农村来到城市,小农意识、传统习惯刻骨铭心,难免农民习气深,市民情怀浅,文化素质跟不上发展需要,精神文明赶不上时代步伐,传统中已经老化、腐化的文化因子,在很多市民中除不掉、抹不尽,现实中需要弘扬、发展的文明理念,难以在一些市民的思想行动中得到体现和实践。

  由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文化城市创新过程中的不适应:

出身于传统工业时代,不少管理者文化水平有限,现代观念不强,知识素养不够,科学思维欠缺,老知识、老思维、老套路已不顶用,新知识、新思维、新科技不会运用,在新创造、新文化、新业态面前束手无策。

我市铜博物馆酝酿了十几年尚未建成,铜文化产业至今长不大,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步履蹒跚,主导产业老态龙钟,创新发展裹足不前等,都说明城市主流群体现代文化发展意识的贫乏。

  诊病为了治病,自省方能自新。

以上种种病症是就发展而言,是为发展而揭。

古人有言:

“天作孽,犹可说;自作孽,不可活。

”倘若捂病护短,讳疾忌医,那就不是实事求是、自爱自强的态度,当为热爱并寄希望于铜陵者所不取。

  崛起之路在脚下

  历史的高原大山,永远属于那些洞察先机、捷足先登者。

发展的机遇气运,总爱投向心中有灵犀、思想有准备的人。

  纵观改革开放的前进轨迹,总是伴随着解放思想的旗帜并行共进。

17年前“醒来,铜陵”和10年前“起来,铜陵”这两次声震遐迩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我们当记忆犹新。

如今,“崛起,铜陵”这新一轮解放思想热潮,又在古铜都这片土地上澎湃掀起。

  “崛起,铜陵!

”这是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全市上下发扬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铜都精神,朝向新的发展路径和目标,发出的深切呼唤与热切期盼!

  崛起的指南是什么?

这就是科学发展观。

  崛起的目标是什么?

就是通过提质、提速、提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速度高于本市前五年平均水平,高于安徽第一方阵城市平均水平,高于长三角城市平均水平,到2012年,提前8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崛起的路径是什么?

这就是观念大转变,改革大突破,全民大招商,环境大整治。

  那么,崛起的战略又该是什么呢?

  “抛砖”可以“引玉”,这里提出六点参与讨论:

  一、扩大开放,全力招商引资。

开放程度决定发展的水平,大开放才能大发展。

全方位、宽领域、纵深化地推进对外开放,是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是铜陵崛起的必由之路。

应充分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效应区域化、竞争单元城市化这个大趋势,以更远大的眼光、更开阔的思路、更有效的举措,在新的战略起点上,构筑更大更新的开放型经济发展平台,探索更高阶段和更好效益的开放发展之路。

要发挥铜陵的区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善于“请进来”,勇于“走出去”,最大程度地让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全面激活和流动起来,以大开放引领大发展。

实行大开放,必须大招商。

招商引资是开放的活水、发展的激流。

要不断探索新的招商方式,实行引资引智并重,着力强化项目工作,提高招商引资的成效。

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机遇,立足优势资源,瞄准国家产业政策,集中力量抓好一大批重点项目的落实。

要加强载体建设,全面整合资源,加快园区开发,提高进区项目的投资强度。

切实强化招商引资的激励机制,加大组织领导工作力度,提高行政服务效能,创造大招商、大开放的良好环境,使铜陵成为外商外资竞相涌入、内商内资纷至沓来的开放热土。

  二、深化改革,汲取发展动力。

实现铜陵跨越发展,必须坚持深化改革。

大胆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坚决破除衙门作风,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部门机构改革,理顺职能分工,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真正把工作重点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优化行政审批流程,进一步完善机关内部权力运行机制、合力推进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市县乡三级的事权、财权,推进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

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全面推进政务、党务和厂务、事务公开,规范权力运行,建立社会化评价权力运行机制。

在事业管理体制改革上,强力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启动市属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和社会事业“管办分离”改革试点。

创新融资体制,建立政府投资规范化管理体制。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引导和促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培育一批新的国内国际知名企业、知名品牌,推进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上市,使“铜陵板块”在证券市场上大放异彩。

  三、工业强市,壮大产业集群。

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围绕实现清洁发展、集约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加快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全面推进资源型产业转型,走出一条具有铜陵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倾力打造“万亿、千亿和百亿”工程,快速发展壮大强势特色产业,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把做大做强铜产业摆在首位,按照建设现代化世界铜都目标,力争2012年之前,使整个铜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0亿元,使有色公司成为全省首家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千亿户”。

同时,发挥优势条件,争取装备制造、化工、建材、电力资源等产业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培育一批产业“小巨人”。

着力培育新兴接替产业,按照要素优化配置、企业关联互生、产业配套互补的思路,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材料、纺织服装等专业园区,加强系列产品开发,拉长主导产业链条,促进上下游企业集群发展。

积极实施循环经济“双试点”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打造节约型绿色工业。

加快建设滨江循环经济试验园和横港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区,建成铜矿、硫铁矿、石灰石资源综合利用三大生态工业链,培育一批具有循环经济特色的企业,尽快构筑起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着力培育骨干企业,优化工业经济发展载体,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形成一批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四、城乡统筹,加快一体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大开发、大发展的必然要求。

必须以提高城乡居民幸福指数为宗旨,以建设全域铜陵为理念,以加速工业化、城市化为重点,加快城乡一体发展,着力建设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充分发扬敢为人先的铜都精神,切实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从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城乡交通到生产要素、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在城乡空间布局,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生态建设和保护等方面,全面创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环境、新态势。

充分发挥工业的引领作用和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积极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力争到2012年,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财政收入力争超过1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工业集中度达90%,农村劳动力转移率达80%,城市化率达70%,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得到全面发展,城乡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均等化,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实现基本同质化,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五、创新创业,点燃发展激情。

创新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全面推动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对外开放创新、企业管理创新和城市管理创新。

着力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提升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

实现创新先导行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大科技计划和工程项目,攻克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和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实施知识产权和名牌战略,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

把知识产权拥有量特别是发明专利的拥有量作为衡量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全面开展企业专利试点、示范工作,扶持企业创建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全面提升高新技术和优势制造业品牌,做大做强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

坚持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通过提高创新能力来实现创新事业,通过招商大行动带动创业大发展,通过改善创业环境,掀起全民大创业的热潮。

切实强化政策和服务对创业的引导作用,创新和完善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扶持体系,加快构建创业指导服务机制,整合创业实训和孵化基地,搭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平台,以政策激励创业,以项目带动创业,以培训促进创业,以创富倡导创业,切实提高创业成功率和创业带动就业率。

  六、宜商宜居,提升城市魅力。

城市是经济文化的集聚地,是广大市民的大家园。

空间不足、功能不全、空气污染,是当前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要按照“一城三区、一主两副”的总体规划,积极采取“北扩、东进、南整、西跨”发展策略,尽快拉开城市大框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突破行政区划限制,以开发区为增长极,集中向北扩展,扩大主城区范围;以沿江快速通道为发展轴,积极构建和发展车站新区、东部新城区;以大通古镇和横港地区为载体,加快建设南部城区;以铜陵长江大桥以西为合作交流区域,使之成为“西跨”发展的桥头堡。

坚持规划先行,立足“富规划”,实行“高设计”,提升各项规划设计水平,优化各类区域和城市道路的布局,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坚持“文化立市”发展战略,加强特色品牌和文化工程的规划建设,增添城市文化魅力。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市小区生态化、信息化改造,建设一批节能环保和智能化楼宇。

大力发展城市特色旅游、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商贸、信息、金融、教育和文化产业,进一步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坚持狠抓节能减排,加大对城市空气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强对各类污染的清除和检测工作,不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积极推进“五城联创”工作,提高城市文明、卫生、绿化和平安等创建水平,尽快把铜陵打造成宜商宜居、富有魅力的沿江工业名城、区域交通枢纽、生态山水铜都。

  鲁迅说过,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可见路是人走出来的,阳光大道是众人同心协力朝着理想的目标,不懈地探索、开拓而成。

为闯出铜陵跨越发展、率先崛起之路,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在解放思想中去奋勇实践,去大胆开拓。

  崛起之路就在脚下,就在解放思想的大胆实践中!

  沧海桑田,其势在变;铜陵崛起,飞龙在天!

  我们有信心,我们努力并期待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