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474881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包头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包头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包头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包头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包头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包头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包头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包头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包头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包头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包头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包头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包头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包头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包头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

《包头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包头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包头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

包头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

2019-2020包头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洛城”指什么地方?

(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作赏析。

【答案】

(1)洛阳。

(2)洛阳城的夜里非常寂静,笛声呜咽好似飘散传遍整个洛阳,以声衬静。

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解析】

【详解】

(1)此题是词语注释题。

是近年来常考的题型,复习古诗时需要牢记重点字词释义。

洛城:

今洛阳,唐时的繁华之都。

(2)这是古诗鉴赏常见题型,赏析艺术手法并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答题思路为:

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作者思想感情把握。

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拟人和夸张修辞手法,赋予玉笛人的情态,写出了诗人李白的丰富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情怀。

听觉描写和触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笛声随春风时隐时现的特点。

以声音反衬夜晚的安静,写出诗人此时百无聊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理。

2.阅读杨万里《桑茶坑道中》,完成下面小题。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1.说说“草满花堤水满溪”中“草满”一词的妙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一个“满”字写出了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满”在这里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去装点堤岸一般,显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为接着写儿童牧牛“花堤”提供了好的环境。

2.这首诗借儿童牧牛情景,再现了夏日江南田园美景,表达了诗人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词语。

“草满花堤水满溪”的意思是“小溪里的流水却涨满河槽,岸边野草繁茂,野花肆意开放”。

在这样好的气候条件下,小溪被雨水充盈了,水面和堤齐平,这种情景用“满”字是合适的,常见的;而以“满”字写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原也不足为奇,但“满”在这里作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识地去装点堤岸一般,这就生动有趣了。

2.要求学生结合诗中描写的景色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变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生机的“动”;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静”,加上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的时动时静,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舒适生活的向往。

3.课外古诗词阅读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

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

人生看得几清明。

1.这首诗采用了比喻、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请你任选一点简要分析。

2.面对“几清明”的人生,作者惆怅的是什么?

【答案】

1.

(1)比喻:

以雪喻梨花(具体指出写法),突出梨花洁白的特点和繁盛的特点;

(2)对比:

将梨花的“淡白”与“柳条”的“深青”对比,言春已去,夏将至,时光易逝;(3)衬托:

以柳青衬托梨白,更突出梨花洁白的特点,表达对梨花的赞美、留恋之情。

2.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

【解析】

1.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鉴赏。

首句以“淡白”状梨花,以深青状柳叶,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

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动态描写:

满城飞舞的柳絮,真是“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同时柳絮写出梨花盛开的季节,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来。

2.考查对诗歌抒发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由“柳深青”、“柳絮飞”、“梨花开”等景物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对人生几何的无限感叹,首先作者惆怅是因为此时是在清明节,作者感叹人生的无常,生命的短暂。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拉杖无时夜叩门。

1.对以上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B.额联先抑后扬,突出在困难中见到转机的希望,也教育后人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

C.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D.尾联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2.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答案】

1.C

2.

(1)村民的热情好客,

(2)优美的景色,(3)淳朴的风土人情。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赏析。

C项中春社和“社戏”的活动目的是祈神,祈求丰收的目的。

故选C。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感知和概括。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

“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了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

据此作答。

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5.赏析崔颢的《黄鹤楼》,完成下列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人已乘黄鹤去”的“黄鹤”与楼同名,紧扣题意,与下句形成虚实结合。

B.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C.“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词语“乡关”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思念故乡之情。

D.本诗传说与现实、景与情结合,意境深远、气势雄大,情感真挚感人。

2.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答案】

1.C

2.白日里可一望千里,历历在目;但现在凝眸远望,已不知乡关何处。

漂泊异乡的人,见此情此景,不禁惹动满怀愁绪。

或(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解析】

1.C错误,“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意思是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

所以“乡关”的意思是故乡,“故乡在哪呢?

”思乡之愁溢于言表。

2.考查对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理解。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

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

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中写了哪些景物?

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

1.杨花、子规、明月(答出两个即可)凄凉伤感

2.作者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将自己的担忧之情写得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担忧。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写出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

“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

子规(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

所以这句诗写了杨花和子规鸟两个事物,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要求学生首先分析表现手法,然后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句诗,这句诗是寄情于景,对友人王昌龄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

把“明月”人格化,通过想象让明月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

所以此句抒发了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7.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以上三首诗中,最能体现纪昀“刺当时之不恤民也,妙于不尽其词”这个评论的是哪一首?

请简述你选择的理由。

【答案】B诗人在天竺灵感观音院游历,见到当地百姓遭受自然灾害,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如泥塑木雕的神像一样虽受着百姓供养,却对造成夏收时节男废耕女废织的水涝灾情毫不关心。

本诗含蓄地讽刺高高在上不顾百姓死活的当权者,并对百姓深受天灾人祸的疾苦怀有深切的同情。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考查对诗歌的鉴赏。

《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背景: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正是王安石大行新法的时候。

苏轼对新法取保守态度,对新法的弊端强烈不满,对官吏漠视百姓深为痛恨,对人民的生活疾苦十分关注,因而常在诗中讽世论政,希望“有补于国”。

作者在杭任职两年多,见到当地百姓一直受着水旱蝗灾的严重侵害,而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如泥塑木雕的神像一样,受着百姓供养,却对造成夏收时节男废耕女废织的水涝灾情毫不关心,有感创作此诗。

这是一首纪游诗,但与一般纪游诗不同,它不是山水名胜的赞颂与刻画,而是一首反映现实、关心人民疾苦借题发挥的政治讽刺诗。

最能体现纪昀“刺当时之不恤民也,妙于不尽其词”这个评论。

8.阅读唐诗,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

【答案】

1.乡愁乡思之情(“思乡之情”、“乡愁”亦可)

2.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

(或“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诗歌情感。

结合“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的意思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分析,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要求学生首先结合和诗歌明白首、颔、颈、尾四联,确定颈联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结合其意思“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分析:

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9.《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首句“结庐在人境”,交代出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B.“见”字传达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相遇,表现诗人内心的悠闲恬静。

C.“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D.本诗淳朴自然,将抒情、写景、感悟交融一体,既富于情趣又内蕴哲理。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真意”是指远离喧嚣、超凡脱俗的心境;自由自得、闲适恬静的田园生活;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志趣。

【解析】

1.C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心远地自偏”的意思:

只要一个人的心灵能远离世俗的弊病之处,那么无论他在哪里,他都不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对他造成的影响,自然也就“地偏”了。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人生的意义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觉得它无法也无须明白地说出来。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诗人厌恶官场生活的尔虞我诈,厌恶“世俗久相欺”的污浊社会,一旦归到大自然,就觉得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他要在无车马之喧,无名利之逐的大自然中寻求乐趣,坚守节操,这就是他的“真意”所在。

10.古诗词阅读

名词解释:

酬和诗,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

宋人洪迈说:

“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

”代表诗作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写作背景:

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僧舍。

嘉祐六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兄长,后苏轼作诗相和。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

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请仔细品读上述内容,回答问题。

(1)苏轼以“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一联答苏辙的“________”,以“________”一句答苏辙的“无方骓马但鸣嘶”,以可见,所谓酬和必答来意。

(2)苏轼在首联里以“应似飞鸿踏雪泥”答苏辙首联的“怕雪泥”,结合两诗内容,借助“名词解释”和“写作背景”,简析苏轼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旧宿僧房壁共题路长人困蹇驴嘶示例1:

苏轼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又飞走,追求远大前程,没有地方会是终点。

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示例2:

苏轼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苏轼借此劝勉兄弟,即使“独游”路上“佳味少”,但回想往昔艰难,也要珍重当下的每时每事。

示例3:

苏轼认为即使面对人生的“雪泥”也不用怕,可如飞鸿一般“踏”上去,以此鼓励兄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恼。

【解析】

【详解】

考查诗句的熟记和赏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这类题型,可从这些方面来思考:

诗歌的内容和主题,重点诗句或字词,写作背景、作者的经历和情感等。

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地判断。

根据诗文内容可知:

苏轼以“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一联答苏辙的“旧宿僧房壁共题”,以“路长人困蹇驴嘶”​一句答苏辙的“无方骓马但鸣嘶”,以可见,所谓酬和必答来意。

(2)写作背景:

曾经借宿过的渑池僧舍,如今已经成为一座收藏逝去老僧骨灰的新塔,再次路过渑池的苏轼、苏辙兄弟,再也无法查看曾经在僧舍里的题字了。

人生动荡漂泊,总是会让人生出愁绪,可是苏轼在诗作《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却这样劝勉弟弟,同时也抚慰世人。

名词解释: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旅程中的足迹像什么呢?

应该就如飞来飞去的鸿鹄,随机停歇,在雪地上留下的泥爪印一样。

鸿鹄到处飞,从不确定目的地,落脚点本来就是偶然不确定的事情。

人生无常,顺其自然,该来来,该去去,不必牢牢惦记,时时牵挂,便可少些烦恼。

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11.阅读宋代梅尧臣的《春寒①》,完成后面小题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压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

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政)正处于低潮;个人生活中,妻子谢世后次子又病逝。

②“青帘”指酒旗。

1.请你赏析这首诗的颔联。

2.请你结合诗人当时的处境和本诗内容,分析标题中“寒”的原因。

【答案】

1.颔联运用了对偶、情景交融、一语双关等手法(1分,三种手法答出一种即可),描写了初春时节春寒料峭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凄冷。

2.“寒”的原因:

①初春的阴沉沉的天气感到寒冷;②自然界的风雨让诗人感到寒冷;③作者体弱多病,毫无游兴而感到寒冷;④作者政治处境进入人生低潮;⑤妻子和次子又亡,让作者感到寒冷

【解析】

1.赏析诗句。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两句写出了春寒料峭的气候环境下的景物特征:

蝴蝶因气候寒冷而紧缩了翅膀,不能飞舞;花朵因空气湿冷而迟迟不开。

其中“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移情手法,别有意味,叫人想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来。

表现了诗人此时因改革处于低潮而感情凄苦、心情悲凉的状态。

2.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读懂诗句大意,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注释)解读。

如中间两联,写到了自然界的寒冷:

通过具体物象,来表现春寒,三四句写因寒气袭来,蝴蝶收敛双翅,花蕾无力舒展,这是选取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蝶和花写天气之寒。

五六句写压挂在树枝上的酒旗翻动,足见风很猛;依傍山丘的阴云挟带着阵雨压来,表明雨势之急。

这四句从不同视角形容春寒,这一派峭寒,使天宇充塞着凄冷寥落的气氛,这就把春寒真切地刻画出来。

同时要结合注释中“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政)正处于低潮;个人生活中,妻子谢世后次子又病逝”的背景介绍。

即可归纳出答案:

阴沉沉的天气,自然界的风雨,体弱多病的身体,政治处境的低潮,妻子和次子又亡。

这种种因素,哪能不让人感到寒冷?

12.古代诗歌阅读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①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释)①十年离乱:

指发生于李益八岁到十六岁时的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混战、外族入侵等战乱,使兄弟俩分别已十年。

1.对这两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写于唐朝战乱期间,都写到了战争使兄弟离散的痛苦。

B.《月夜忆舍弟》首联写边塞秋景,颔联写望月怀乡,引出忆弟。

C.《喜见外弟又言别》颈联写叙旧时间很长,正面表现欢聚喜悦。

D.两首诗都语言凝炼,朴素自然,感情深沉,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

【答案】

1.C

2.这两句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的意思是露水从今夜开始更凉更白,月亮是故乡的最圆最亮,这里的景融入了诗人更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思亲思乡情感的真实体现。

【解析】

1.C错误,颈联是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说从今夜起进入白露的天气了,天气开始变冷了,十分想念故乡的明月。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