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规范答题案例15.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4816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8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规范答题案例1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考生物规范答题案例1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考生物规范答题案例1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考生物规范答题案例1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考生物规范答题案例1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高考生物规范答题案例1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高考生物规范答题案例1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高考生物规范答题案例1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高考生物规范答题案例1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高考生物规范答题案例1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高考生物规范答题案例1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高考生物规范答题案例1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高考生物规范答题案例15.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高考生物规范答题案例15.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高考生物规范答题案例15.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高考生物规范答题案例15.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高考生物规范答题案例15.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高考生物规范答题案例15.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高考生物规范答题案例15.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高考生物规范答题案例15.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规范答题案例15.docx

《高考生物规范答题案例1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规范答题案例15.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规范答题案例15.docx

高考生物规范答题案例15

规范答题1有关分子组成和鉴定的应用案例

答卷投影

下图是人体细胞中两种重要有机物A、C、E的元素组成及相互关系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X所指的元素为C、H、O、N、P。

(2)A的中文名称为DNA,其初步水解的产物是磷酸、碱基、脱氧核糖。

(3)E具有多样性,其原因是:

从b分析是由于b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和肽链的条数及空间结构。

过程②为脱水缩和,若b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r,通②反应过程形成m条肽链,经航盘曲折叠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e的E,则E分子中肽键的数目是(e-rm)/(r-18)。

(4)细胞结构Ⅱ的名称为糖被,其在细胞中分布场所为生物膜上。

(5)蛋清中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在碱性溶液中,蛋白质与CuSO4反应能产生紫色物质,这是蛋白质的双缩反应。

请根据这一反应特征,利用下列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人的唾液淀粉酶是收蛋白质。

备选选材料:

0.1g/ml的NaOH溶液、0.01g/ml的CuSO4溶液、0.05g/ml的CuSO4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稀释蛋清液、唾液、蒸馏水、试管、滴管。

其他材料若需自选。

实验步骤:

①取2支试管,编号1、2。

②在1、2号试管中分别加入蛋清液、唾液。

③然后加入等量的0.1g/ml的NaOH溶液和0.01g/ml的CuSO4溶液混合和充分振荡,将该混合液均分2等份分别加入到1、2试管中,振荡。

④观察2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

实验结果预测:

1、2号试管中均出现紫色物质。

实验结果分析:

由于蛋清的主要成分是水和蛋白质,唾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唾液淀粉酶,因此,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证明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质。

阅卷点评

(1)因审题粗心,而多答“C、H、O”,图中X指除C、H、O外还应有什么元素构成a脱氧核苷酸。

(2)因未抓住关键词“中文名称”而错答为“DNA”,其中文名称应为“脱氧核糖核酸”;因未理解初步水解的含义错答为彻底水解产物“磷酸、碱基、脱氧核糖”。

(3)由题干信息“折叠”“细胞结构Ⅰ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可判断E为蛋白质,因为未抓住关键词“从b分析”而多答了“肽链的条数及空间构”;因专业术语名词记忆不准确将“脱水缩合”错写为“脱水缩和”。

(4)因错误的认为“糖蛋白”存在于所有生物膜上,而将“糖被在细胞中分布场所”答为“生物膜上”,其实糖被只分布于细胞膜的外侧。

(5)所设计的步骤中缺乏空白对照——清水;未能体现出等量原则——“向试管中分别加入蛋清液、唾液”应该改为“向试管中分别加入2ml(等量)蛋清液、唾液”;由于混淆了“双缩脲试剂”和“本尼迪特试剂”的使用方法,导致本来应该使用双缩脲试剂,而答成了本尼迪特试剂。

规范解答

(1)N、P

(2)脱氧核糖核酸脱氧核苷酸

(3)组成B的b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脱水缩合(e-rm)/(r-18)

(4)糖被细胞膜的外侧

(5)①取3支试管,编号1、2、3

②在1、2、3号试管中分别加入2ml蛋清液、唾液和清水

③然后在3支试管中各加入1ml0.1g/ml的NaOH溶液振荡。

再向3支试管中加入3~4滴0.01g/ml的CuSO4溶液,振荡

④观察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实验结果预测:

1、2号试管中均出现紫色物质,3号不出现紫色物质实验结果分析:

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质

规范答题2有关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综合应用案例

(1)科学家用流动镶嵌膜型解释了生物膜的结构,细胞中各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是

磷酯双分子层。

(2)请依次指出图中m、g所表示的结构名称:

叶绿体内膜、囊泡膜。

出现在原核生物中的结构为C。

(3)请指出在m上所发生的能量转换形式光能→电能→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其物质基础是色素和酶;同时发生在P上的另一项物质变化为2C3H4O3+6H2O→6CO2+20[H]。

(4)在细胞间存在识别功能的是上述结构中的C(填字母),其物质基础是糖蛋白。

能发生“f→g→h→c”过程变化的结构基础是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经该过程所运送的物质共穿过了9层生物膜。

阅卷点评

(1)考生由于不注意生物学术语规范书写,出现错别字“襄”、“膜”和“酯”。

(2)考生由于未掌握准水的光反应场所,而错误将“m(类囊体膜)”答为“叶绿体内膜”;由于审题粗心而错误的将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的能量转换形式答成了发生在叶绿体中的全部能量转换形式。

(3)考生由于对细胞呼吸的具体反应过程和发生场所掌握不准确,而错误将发生在p(线粒体内膜)上的“24[H]+6O2→12H2O”答成了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的“2C3H4O3+6H2O→6CO2+20[H]”。

(4)考生由于未审准关键词“结构基础”,而错误的将其答成了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由于未能真正理解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而错误的将经“f→g→h→g→c”过程所运送的物质所穿过的生物膜答成了9层,其实应该为0层。

规范解答

(1)流动镶嵌模型磷脂双分子层

(2)类囊体膜囊泡膜c

(3)光能→电能→活跃的化学能色素和酶24[H]+6O212H2O

(4)c糖蛋白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0

规范答题3有关物质组成和细胞结构综合应用案例

下图一表示枹成细胞的元素、化合物(a、b、c代表不同的小分子物质,A、B、C代表不同的大分子物质),图二是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请分析回答:

(1)图一中物质b是核苷酸,其分子结构可表示为

若图二甲细胞产生的物质B由n个b分子(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约为m)形成2条链组成,则

该B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mb-18(b-2)。

(2)图一中物质G除参与构成核糖体外,还可存在于图二哪些细胞器中?

④⑨⑩(填标号),其彻底水解产物是脱氧核苷酸,若物质A在甲、乙中均可含有,且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则A可用本尼迪特进行检测。

(3)比较图二甲、乙两部分,高等动物细胞内不含有的细胞器有⑧⑨⑩(填标号)。

(4)若图二甲表示人的大腿肌肉细胞,剧烈运动会使肌肉酸胀乏力,其原因可用化学反应式表示为C6H12O6→C3H6O3(乳酸);若将图二乙细胞置于照充足处,提供含14C的CO2,在结构⑩中14C的转移途径是CO2→C5→C3→CH2O。

阅卷点评

(1)由于未能准确分析透“核糖体的主要成分和元素组成”信息而错误判断b为核苷酸;由于对审题能力的欠缺而导致字母b和n相混,将B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为mb-18(b-2)。

(2)由于对RNA的分布场所记忆理解不准确导致多答细胞核④;

(3)由于未审准关键词“细胞器”,而导致在高等动物细胞内不含有的细胞器中多答了⑧细胞壁;由于未能将基础实验的原理和现象结果区分开,错误的将“实验现象”答成了“实验原理部分内容(DNA被染成绿色,RNA被染成红色)”,因为在显微镜下只能大致区分开细胞核和细胞质部分,而无法看到DNA和RNA分子。

(4)由于对细胞呼吸反应式掌握不准确,而导致所答的反应式漏掉“条件”——酶和“+少量能量”;由于对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中二氧化碳的固定掌握不够准确而出错。

规范解答

(1)氨基酸

mn-18(n-2)

(2)⑥⑩核糖、磷酸、碱基(A、U、G、C)苏丹Ⅲ(或苏丹Ⅳ)

(3)⑨⑩

(4)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CO2→C3→(CH2O)

规范答题4有关酶的功能特性的综合应用案例

下表是某实验小组验证酶的功能特性的几组实验,1~5试管内装有等量的H2O2液,对实验的处理如下表所示,请回答:

试管

组别

实验处理

加入3%H2O2(ml)

温度

加入试剂

试管1

2

常温

2滴3.5%FeCl3液

试管2

2

常温

2滴20%鲜猪肝液

试管3

2

常温

 

试管4

2

0℃

2滴20%熟猪肝液

试管5

2

 

 

(1)若要验证生物催化剂具有高效性,可选用的实验组合是__试管1、3___。

(2)在1至4号的对照实验中,作为对照组的是__3号_;在1~3号实验组中属于自变量的有__3.5%FeCl3液、20%鲜猪肝液__。

(3)通过2号和4号实验__能_(能或否)验证低温能降低酶的活性,原因是因为4号处于低温条件和2号形成了对照。

(4)若要证明酶的活性爱酸碱度的影响,而增设5号试管,则5号试管的实验处理方法是2ml3%H2O2、2滴20%鲜猪肝液、盐酸(或NaOH)、常温;5号试管与__2号试管可作为一组对照实验,从而证明酶的活性受酸碱度的影响。

(5)该实验小组的一位同学为了进一步探究高温对酶活性的影响,独立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①取两支洁净试管编号为1和2。

②在1号试管中加入2ml3%的新鲜过氧化氢溶液,2号试管中加入1ml20%新鲜肝脏研磨液,分别置于100℃恒温水浴5分钟。

③将2号试管中的肝脏研磨液加入1号试管,振荡摇匀,再置于100℃恒温水浴5分钟,结果未观察到气泡产生。

请回答:

a.请你帮他推断观察不到气泡产生的可能原因有哪些?

100℃时肝脏研磨液失活。

b.请在原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你的推断(实验材料自选)。

另取3号试管加入2ml3%的新鲜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加入1ml20%新鲜肝脏研磨液,观察到溶液中产生气泡,说明高温使酶失去活性。

阅卷点评

(1)由于考生未能真正理解的高效性的含义,错选组合试管1、3,而1、3组合只能说明生物催化剂具有催化作用,而要说明高效性必须是生物催化剂和无机催化剂相互对照才可以。

(2)由于考生审题粗心,只看到2号和4号之间的温度变量(常温和0℃),而忽略了2滴20%熟猪肝液中酶已经失去活性;同样原因导致则5号试管的实验处理方法中多答了“2ml3%H2O2”。

(3)由于考生思考问题不严密、对过氧化氢的特点掌握不准确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差,导致对“观察不到气泡产生的可能原因”分析表述不完整和不准确。

(4)由于考生未能抓住题干关键信息“在原实验的基础上”,而错误进行了另外的实验设计,并且也未验证对应的推断。

原实验的基础应该是经第③步实验后的1号试管并且此时正处于100℃,题干中意思应该以此为下一步实验设计的起点。

规范解答

(1)试管1、2

(2)3号3.5%FeCl3液、20%鲜猪肝液

(3)否因为4号中所加入的是2滴20%熟猪肝液,其中的酶已经失去活性

(4)2滴20%鲜猪肝液、盐酸(或NaOH)、常温2号

(5)a.高温使过氧化氢酶变性,失去活性;高温使底物过氧化氢全部分解完毕

b.方案①:

将试管温度慢慢降至37℃,无气泡产生。

继续向试管中加入2ml3%新鲜过氧化氢溶液,观察,若无气泡产生说明高温使过氧化氢酶变性

方案②:

将试管温度慢慢降至37℃,无气泡产生。

继续向试管中加入1ml新鲜的20%新鲜肝脏研磨液,观察,若无气泡产生说明高温使底物过氧化氢全部分解完毕

方案③:

方案①和方案②同时成立,则证明既有过氧化氢酶变性,又有底物被全部分解的原因

规范答题5有关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综合应用案例

下图甲表示某绿色植物的细胞代谢状况;图乙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测得的该植物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图丙是某兴趣小组将该植物栽培在密闭玻璃温室中,用红外线测量仪测得室内的CO2浓度与时间关系的曲线。

请分析回答:

(1)图甲所示的该植物细胞代谢情况可用图乙的_C_点表示。

(2)图乙中的a点表示在光照强度为零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

当植物细胞内的部分代谢活动处于图乙中的b点时,叶绿素中ATP的移动方向是从叶绿体的基质流向类囊体薄膜。

(3)在光照强度大于_2_klx时,植物才会表现出生长现象。

在相同温度下,将该植物的时片置于8klx光照下9小时,然后移到黑暗处15小时,则该24小时内每100cm2叶片的光合作用所消耗的CO2的量为_18__mg。

(4)若图乙曲线表示植物在25℃时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关系并且已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那么在原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提高到30℃,理论上分析c点如何变化?

左移。

(5)由图丙可推知,密闭玻璃温室中氧气浓度最大的是__f_点,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的点是e、g、j,j点与e点相比植物体内有机物含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增加。

(6)某生物小组的同学为了研究叶绿体色素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情况,设计了一个小试验,具体步骤如下:

①从室外选取4株生长发育状况一致的天竺葵,制作4个能装下天竺葵的相同规格的黑色硬纸盒,每个纸盒内分别装上不同颜色(红、黄、绿、蓝)功率相同的彩灯;

②将4株天竺葵分别放入4个黑色纸盒中,在相同适宜的条件下,接通电源,光照4小时;

③从4株经光照后的天竺葵上同时各取一片叶片放入培养皿中,滴加等量碘液;

④观察并比较各培养皿中叶片的颜色变化。

请你指出以上实验步骤中存在的明显不足并作修改:

①不足:

没有对所有材料编号②不足:

没有说明叶片选取是否一致。

阅卷点评

(1)因考生未能判断准图甲所示生理状态,错误将其理解为光合作用强度和细胞呼吸强度相等而填写了图乙中的c点,其实依据图甲中的关键点“释放氧气”可判断图甲所示生理状态为光合作用强度大于细胞呼吸强度,应该对应图乙中的d点。

(2)考生由于对图乙中曲线含义和叶绿体中ATP的产生与消耗场所记忆不准确,而将“乙中的b点时,叶绿体中ATP的移动方向”答错。

(3)考生未能透过关键信息“光合作用所消耗的CO2的量”区分开光合作用净量和总量,而错答了净量。

(4)考生未能理解c点代谢特点和c点移动变化的原因,而错答为“左移”。

(5)考生由于未抓住丙图的题干关键词“室内的CO2浓度”,将其错误的理解为“光合作用的强度”而导致将“密闭玻璃温室中氧气浓度最大点”答为“f点”,“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的点”错答为“e、g、i”;“j点与e点相比植物体内有机物含量变化”错答为“增加”。

(6)考生审题粗心,只注意到指出不足而未作修改;由于对变量分析不到位,未排除原有淀粉对新生成淀粉的干扰,没有找出“未饥饿处理”的不足。

规范解答

(1)d

(2)在光照强度为零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流向叶绿体的基质

(3)2162(4)右移

(5)hf、h减少

(6)①不足:

没有对所有材料编号修改:

将四组实验装置以及培养皿等编号②不足:

没有进行饥饿处理修改:

将天竺葵放置在黑暗处24小时③不足:

没有说明叶片选取是否一致修改:

选取叶龄相同、大小相似的叶片

规范答题6有关细胞分裂综合应用的案例

下图一表示某基因型AaBb的雄性动物(2N=4)体内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核内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含量的关系;图二表示该生物的部分细胞分裂图像;图三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图一中a、b、c柱表示DNA的是C;图二中甲所示细胞的名称是次级性母细胞或极体。

(2)图一中的数量关系由Ⅱ→Ⅲ变化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体彼此分离,这种变化相当于图二中的乙变化过程,此过程发生在图三曲线中的BC段中。

(3)图二甲中姐妹染色体单体的相同位点上基因为A和a,形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基因突变或交差互换,此细胞继续分裂,A和a的分离是否遵循分离规律?

是遵循。

甲细胞分裂完成,形成配子的基因型为aB、AB。

(4)请绘出甲细胞再分裂为下一个时期的图像,并标注基因。

(5)图二中乙、丙所示时期分别处于图三中BC和BC段中,丙细胞中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

阅卷点评

(1)考生由于未审准题干关键信息“雄性动物”,而将甲细胞错答为“次级性母细胞或极体”,也导致第4小问中“下一个时期的图像”答成了两种可能。

(2)考生由于语言表述能力的欠缺和对知识掌握的不准确,将“Ⅱ→Ⅲ变化相当于图二中的乙→丙”答成“乙”;由于未能准确理解图三中纵坐标的含义,错误将“每条染色体中DNA含量”想当然的理解成“细胞内核DNA的含量”,进而导致将“Ⅱ→Ⅲ变化”和丙图所示时期都理解成了发生在BC段。

(3)考生由于对核心术语名词书写不准确而出错;由于对基因分离定律的内容和适用范围理解不到位,而错误的认为只要是等位基因的分离就是基因的分离定律。

(4)由于考生对同源染色体和染色体组的概念的理解不到位而将丙中的相关数目计算错误。

规范解答

(1)c次级精母细胞

(2)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彼此分离乙→丙CD

(3)交叉互换不遵循aB、AB

(4)

(5)BCDE44

规范答题7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综合应用的案例

下图表示干细胞的三个发育途径。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A细胞形成的B细胞仍然保持着其特有的分裂能力,A细胞到C细胞的过程是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2)若D细胞是胰腺细胞,则结构⑦的主要作用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等。

(3)若从分子水平分析D细胞相对A细胞出现稳定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由于DNA分子的不同。

(4)D细胞吸水膨胀时,⑨的厚度变小,说明⑨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用丙酮从D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的单分子层面积是否大于D细胞表面的2倍?

是。

理由是因为D细胞内除了细胞膜以外,还有其他生物膜。

(5)由A细胞到形成多个卵细胞的过程,则必须经过细胞的减数分裂。

(6)若D细胞是正处于衰老的细胞,则细胞内的结构⑧发生的变化是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7)若D细胞为浆细胞(效应B细胞),则其细胞内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

在上图中的分裂、自我更新、分化过程中也存在该种流动方向。

(8)若D细胞发生癌变,则此细胞在体内易分散和转移的直接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阅卷点评

(1)考生由于对干细胞的特点掌握不全导致漏答“分化”的特点。

(2)考生由于未审准“出现稳定性差异的根本原因”的具体含义而错误根据思维定势答为“DNA”。

(3)考生由于仅注意到了“卵细胞”而未看准“由A细胞到形成多个”,导致只答出了“减数分裂”而漏掉“有丝分裂”。

(4)考生由于未意识到“浆细胞(效应B细胞)”是已经分化的细胞,已丧失分裂能力,已不能再进行DNA分子的复制而多答;又因考生未能真正理解“细胞凋亡”内涵,而错误的认为在细胞凋亡过程中不会发生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5)考生由于理解不透“易分散和转移的直接原因”这句话的内涵,而错误的答成了癌变的根本原因。

规范解答

(1)分裂和分化基因

(2)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等

(3)mRNA

(4)一定的流动性是因为D细胞内除了细胞膜以

外,还有其他生物膜

(5)有丝分裂和减数

(6)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7)蛋白质分裂、自我更新、分化、凋亡

(8)细胞膜上的粘连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

规范答题8有关遗传知识综合应用的案例

狗的皮毛颜色是由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A、a和B、b)控制的,共有四种表现型;黑色(AB)、褐色(aaB)、红色(Abb)和黄色(aabb)。

(1)若右图表示一只黑色狗(AaBb)产生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1位点为A,2位点为a,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基因突变、交叉互换。

该细胞以后如果减数分裂正常进行,至少能产生3种不同基因的配子。

(2)两只黑色狗交配产下一中黄色雄性小狗和一只褐色雌性小狗,则这只褐色雌性小狗纯合的概率是1/32。

(3)狗体内合成色素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该过程所体现出的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途径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从而控制性状。

(4)已知狗的一种隐性性状由基因d控制,但不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d)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不考虑同源区段)。

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调查方案进行调查。

调查方案:

①选用一对隐性性状的雌性狗和显性性状的雄性狗做杂本进行杂交。

②统计后代中显隐性性状的雌雄性狗的表现特点来确定基因的位置。

(5)现有多对黑色杂合的狗,要选育出纯合的红色狗,请简要写出选育步骤(假设亲本足够多,产生的后代也足够多)。

步骤:

①第一步:

选择亲本中一对雌雄个体进行杂交得到F1;

②第二步:

选择F1中的狗进行杂交。

分析:

请用遗传图解和必要的文字说明表示你从F1中选出纯合红色狗的过程。

阅卷点评

(1)考生由于错误的将“这只褐色雌性小狗纯合的概率”理解成了“再生下一只纯合褐色雌性小狗的概率”而计算成了“1/32”。

(2)考生由于未能理解“遗传调查的具体操作程序和如何通过调查方法来确定基因的位置”,而错误的答成了“通过杂交实验方案确定基因的位置”。

(3)考生由于未能注意到狗的生育特点,只选择了一对雌雄个体进行杂交。

(4)考生由于未能审准题干关键信息“用遗传图解和必要的文字说明表示”,导致仅仅写出了不完整的遗传图解,不但未写出对应的表现型,也未做出必要的文字说明。

这一点也反映出该考生对遗传图解的规范书写掌握不到位,希望同学们能引以为戒。

规范解答

(1)基因突变、交叉互换3

(2)1/3

(3)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从而控制性状

(4)①寻找具有该隐性性状的狗进行调查

②统计具有该隐性性状狗的性比率或雌雄比例数量来确定基因的位置

(5)第一步:

选择亲本中多对雌雄个体进行杂交(未写“多对”不得分)

分析:

F1Aabb×aabbF1AAbb×aabb

(红色)(黄色)(红色)(黄色)

后代Aabbaabb后代Aabb

(红色)(黄色)(红色)

若后代全部为红色狗,则被测红色狗为纯合子(若后代有红色狗和黄色狗,则被测红色狗为杂合子,不写此句也得分。

)(说明:

必须写出F1基因型和表现型,后代基因型和表现型和相关文字说明;只写纯合组合的扣一半分,只写杂合组合的不得分)

规范答题9有关遗传物质基础综合应用的案例

已知甲图中g与乙图中的“物质X”为同一物质,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f代表染色体,则e能被甲基绿染成绿色,将其彻底水解可得[a]磷酸、[b]碱基和[c]脱氧核糖三种小分子物质,e的空间结构一般表现为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若f代表一种细胞器,且是合成物质X的场所,则e是核糖体。

在乙图④过程中,所需的转动工具是信使RNA,其具体功能是提供直接模板,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3)若f代表一种病毒,现在科学们普遍认为它的起源晚于细胞,请根据所学生物学知识给出支持这种观点的理由: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4)在真核细胞中,⑤和①两个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

原核生物中遗传信息传递的途径包括⑤①④(用图乙中的标号表示)。

(5)图乙中需要4种脱氧核苷酸作为原料并且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为A-T、U-A、G-C、C-G的过程是⑤②(用图乙中的标号表示)。

(6)某蛋白质分子含有49个肽键4条肽链,指导合成该蛋白质合成的基因中至少含有294

个含氮碱基。

(7)某基因片段的氨基序列如图所示,以

Ⅰ…ATGCATGTT…

Ⅱ…TACGTACAA…有关化合物的氨基酸序列为甲硫氨酸——组氨酸——缬氨酸。

(部分氨基酸对应的密码子:

GU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