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阅读文解题技巧一.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490947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阅读文解题技巧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现代阅读文解题技巧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现代阅读文解题技巧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现代阅读文解题技巧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现代阅读文解题技巧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现代阅读文解题技巧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现代阅读文解题技巧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现代阅读文解题技巧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现代阅读文解题技巧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现代阅读文解题技巧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现代阅读文解题技巧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现代阅读文解题技巧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现代阅读文解题技巧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现代阅读文解题技巧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现代阅读文解题技巧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现代阅读文解题技巧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现代阅读文解题技巧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现代阅读文解题技巧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阅读文解题技巧一.docx

《现代阅读文解题技巧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阅读文解题技巧一.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阅读文解题技巧一.docx

现代阅读文解题技巧一

现代阅读文解题技巧

(一)

现代阅读文解题技巧

(一)

一、词语理解

1、从词语搭配处开窍

现代文教学和测试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

这种理解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理解,而是对语言作活的理解分析,抓住了语言跳动的脉搏。

我们知道同样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往往是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相反的。

顾正确的解释文中的词语的含义,必须充分考虑它所处的语言环境,而且对于某些词,如果不明词义,只要能结合语境,认真推敲,也可以大体揣摩出词语的意义。

如“高尔基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中国的高尔基”这句话中的高尔基含义是不一样的,第一个特指高尔基本人,第二个是泛指,指具有高尔基那么高成就的作家。

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方法多种多样,方法之一就是看词语所在的句子,而关键看与这个词语相关联、相搭配的词语,抓住句子结构,看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

简言之,词看句,关键看搭配。

例:

1990年全国高考卷28题

甲和乙的发言中多处使用了“文字”一词,其中三处加了横线,对它们的正确理解是

古人是很讲究文字简洁、干净、利落的

全部否定传统的语言文字、文学

文言文中的词汇和文字表现力等还在不断丰富现代汉语

A.语言运用的风格B.写作运用的语言

C.记录语言的符号D.连缀成篇的文章

答:

句中的“文字”指__________________

句中的“文字”指__________________

句中的“文字”指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句中“文字”与“简洁、干净、利落”搭配,就可排除A、C两项,记录语言的符号和风格本身都无所谓干净、利落与否,显然指B项。

句中“语言”与“文字”并列组成一个短语又与“文学并列,运用借入法将四个备选答案代入原句理解,就可以排除A、B、D三项,而只有C项代入以后没有交叉、包含关系,可以与所搭配的词语并列使用。

句中A项与“词汇”不是同一领域,不好并列;C项与“词汇”有包含关系,不能并列;“文字”之前有一定语“文言文中的”,后面还有一句“不断丰富现代汉语”,从对应角度考虑,排除D,选择B项。

由此例可见,句子结构、词语间的搭配关系很重要,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练习]1、1995年上海15题

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分别填入文中甲乙处

A六神无主B不以为然C浑然不觉D茫然若失

人,其实是有魂的。

如果一个人失去了魂,那么就只剩下了一具空壳,活起来是很没劲、很无聊的。

而“魂”这东西,又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有时失了魂,却还(甲)。

按迷信的说法,人若丢了“魂”,便(乙),神志不清,是必须及时地“叫”一“叫”,将“魂”叫回来,若时间长了,这“魂”就很难回归本身。

迷信可不信,但有时却可以从中悟出些道理。

2、1995年上海29题

第段中的()内的动词应是

A

点缀B擦洗C洗D擦拭

从窗外射进来的第一束光线,报到了人间的黎明。

碧空中飘浮着朵朵白云,

在和煦的微风中翩然起舞,把蔚蓝色的天空()得更加明亮。

(解题思路:

第一题要看完整的复句,既然魂这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失了魂也不觉得,故甲处答案应为C。

乙处的答题应看原文的下一个短语——“神志不清”,与短语语意接近,且更弱一点的是“六神无主”,“神志不清”更进一步,答案应为A。

第2题也须看词语所在的完整句子,主语是“白云”,因而不可能“洗”,故排除B、C两项,而A项“点缀”与句中的“明亮”搭配不当,因而正确的答案应为D项。

2、从代词的上句开窍

代词的理解不能遵从上面所说的“词看句,关键看本句中的搭配关系”的规律,代词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

因此代词指代内容的落实在本句中是找不到答案的,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因此我们解题时,必须从上句中去找。

如果只着眼本句,不对词语所在的语段从整体上把握,就难以弄清它所指代的具体对象了。

[例]1、1990年全国26题:

指出甲发言中“此”字所指代的内容。

听说现在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文言文还有增多的趋势,我的看法恰好相反。

文言文可以学一点,但不要太多,因为我们是反对写文言文的。

为什么要反对写文言文呢?

首先,现代人要说现代话;其次,是文言文不易写好,为什么要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我说可以教点文言文,但是目的不在于此。

A.说现代人的语言B.多选些文言文

C.反对写文言文D.用文言文写作

这道题显然无法从本句找到答案。

请看原文:

“文言文不易写好,为什么要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我说可以教点文言文,但是目的不在于此。

”往前看可知“目的”是指教点文言文的目的,再往前看可知答案应为D。

由此可见代词的理解要由远及近地往前看。

[例]2、1994年全国题:

文中“直接依附其上”的“其”字指代的是

1987年,米切尔·洛林研究了一块盘龙类的头骨化石。

随着研究的深入,化石上的一些细节却使他困惑不解。

因为大多数的盘龙类在腭部有很大的孔,而在较进化的兽孔类身上,这个孔已被封闭,四角龙也有一个腭孔,但已明显缩小,其直径仅仅为0.635厘米。

此外,盘龙类在头部背面有一块很大的骨,用以支持颌骨,在兽孔类中,这块骨头已大大缩小了,而四角龙的这块骨要较兽孔类大,又较盘龙类稍小。

更为重要的是,四角龙的头角上有个骨架,穿越颞孔的咀嚼肌像兽孔类那样直接依附其上,而不像盘龙类那样由肌腱相接。

A.四角龙的头角B.头角上的骨架

C.被穿越的颞孔D.穿越颞孔的肌肉

对词语所在句的结构分析,可知“依附其上”的是肌肉(即“咀嚼肌”),而肌肉既然“穿越”颞孔,就不可能依附在颞孔上。

因此,C和D就可排除。

显然,答案不在本句,而要在前一句找。

“头角上有一个骨架”,就这就点明肌肉的位置在头解的骨架上。

不能说“依附”在头角上,是因为这种简洁太笼统,不明确,还会让人误以为肌肉在头解的外面。

这样,“其”就只能指代B了。

[练习]下文加点的“此”指代什么

创造性思维必须打破思维的习惯,善于改变思维角度。

有人认为投入的基本建设的资金越多,创造的价值越大。

这只是顺向思维的价值观念,其结果往往造成空想建设项目过多,投资过大,宏观失控。

为什么我们不能改变一下思维定势呢?

为什么我们不提出“最少的投入,最大的产出”呢?

无论是西方各国或日本、亚洲“四小龙”的企业家,都追求最少的投资而获得最大的利润。

日本在起飞前,大多是引进先进技术专利,而不是大批引进成套设备。

例如日本向奥地利纯氧顶吹转炉新技术的专利,只花了100万美元;而我国引进成套设备,一下子就花了2000多万美元,而且不断重复引进。

由此可见。

为什么我们投入大而收入少了。

(解题思路:

这道题的“此”在原文的位置比较特殊,在文段的结尾,又是起小结作用的句子中,因此它所指代的对象就是整个自然段,具体说就是从“无论是西方各国”到“不断重复引进”。

2、依次指出下面语段中加点词指代的内容

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

光驱散了我心灵的黑暗,热促成了它的发育。

一位朋友说:

“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

”我自然也是如此。

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会永沉海底。

“它们”指的是。

“它”指的是。

“如此”指的是。

“它”指的是。

(解题思路:

这些题目都可以从词语的上一句找到答案,通过对应关系,可以知道:

“它们”指的是这些光;“它”指的是我的心灵;“如此”指的是不光靠吃米活着;“它”指的是我的心。

[练习]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夜黑得很深沉,天顶上只有一小块灰白和偶然的一颗星星。

黑暗里有一种呼吸,因为这些控制了白天,占有了黑夜的巨灵是活的,有存在、有感觉,在它们深处的知觉里或许能够彼此交感!

我和这类东西(奇怪,我总无法将它们叫做树)来往了大半辈子。

我从小就赤裸裸地接触它们。

我很懂得它们——它们的强力和古老。

但是没有经验的人类到这来却感到不安。

他们怕危险,怕被关闭,封锁起来,怕抵抗不了那过分强大的力。

他们害怕,不但因为水杉的强大,而且因为它们的奇特。

怎能不害怕呢?

这些树是上侏罗纪的一个品种的孑遗,那是在遥远的地质年代里,那时水杉曾蓬勃繁衍在四个大陆之上。

人们发现过白垩纪初期的这种古代植物的化石。

它们在第三纪始新世和第三世中新世曾覆盖了整个英格兰、欧洲和美洲。

可是冰河下来,这是个令人目眩神骇的纪念品,纪念着地球洪荒时代形象。

在踏进森林时,巨人树是否提醒了我们,人类在这个古老的世界上还乳臭未干,十分稚嫩的,这才使我们不安了呢?

毫无疑问,我们死去后,这个活着的世界还要庄严地活下去,在这样的必然性面前,谁还能作出什么有力的抵抗呢?

加点词“巨灵”在文中的含意是:

A

一种巨大的特殊的精神。

B

某种作者从孩提时代起就不理解的东西。

C

富有强力而又古老的水杉林D

人类蒙昧时期臆造的神秘的幽灵。

联系上下文的语言,在文中找出一句能说明划线句子中“奇特”一词所指的内容:

(解题思路:

第题“巨灵”的解释在下文,“我很懂得它们——它们的强力和古老。

”这句话揭示了巨灵的内涵。

答案是C。

第题原文划线句子之后就开始对划线句子进行解释,先解释“害怕”,然后解释“奇特”答案应为:

这是个令人目眩神骇的纪念品,纪念着地球洪荒时代的形象。

二、句子理解

4.从本句的修饰语开窍

[开窍门路]现代文阅读高考测有一项重要能力要求,就是要能够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

句是重要的语文单位,由句组成段,进而组成文章。

所谓句中关键的语句,常常指:

表明文章主旨的句子,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内涵丰富的句子,作用较大的句子,结构复杂的句子,意在言外的句子等等。

确切地理解文中关键的语句,有助于把握文段的意思、文章的主旨,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段的意思、文章的主旨,也非常有助于理解文中关键的语句,因此我们应通过深入集会体察,抓其结构,解其主旨,品其韵味,知其作用,真正把握文中关键语句。

窍门之一就是从句子结构入手,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份,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开窍示例]1995年全国语文高考试卷第21题

原文:

在探测时,他们试图寻找从极狭窄区域中释放出的强大电波。

每次探测的时间约200~400天,所以获得的观察资料十分庞大。

经过筛选,才获得了这37个记号,其中有5个讯号特别强烈。

这些讯号大多数是沿着银河系颁布的,在银河系内有着大师的恒星,是智慧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

然而,至今还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牲的电波源,而且在这些电波的方向上,也没有特殊的星体存在。

这37个讯号果真是外星发出的吗?

问:

“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牲的电波源”这话的意思是:

A.不知道已经接收到的讯号有没有电波源。

B.已经接收到讯号,但不能确定其电波源。

C.不能确定电波发出的源头已经接收到了讯号。

D.已接收到讯号,但没有发现电波源的特征。

这道题必须结合句子的主干和修饰限制万分来选项:

原句是说未发现电波源,不是说怀疑有没有电波源,实际上有电波讯号的就肯定有电波源,A项显然是错误的;C项是转换话题,文章涉及源头方面是否收到讯号的问题,只讨论地球方面接收讯号的问题,故不能选;D项偷换概念,原文说的是未发现电波源,而不是D项所说的未发现电波源的特征;原句说的是已经接收到讯号,但不能确定其电波源是什么,故B项合适。

5.从句子在语段中的地位开窍

[开窍门路]关键语句往往在文章中或语段中起关键作用,要理解它,必须注意它本身的结构和修饰限制万分,同时必须考虑它在文章中处于什么地位,比如说,如果句子在文章、语段中是起着总起的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找,如果句子在文章、语段中是起小结的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须从它的上文去看、去找信息,总起还是小结,着急要看句子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区内寻找答案。

[开窍示例]1993年北京等六省市高考语文试卷第23题

文中“术语生物降解这个词的使用是不规范的”这句话的意思是:

A.“生物降解”不是一个科学的术语。

B.“生物降解”这个说法名不符实。

C.“生物降解”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

D.“生物降解”这个术语的运用有语法错误。

附原文:

研究人员指出,术语“生物降解”这个词的使用是不规范的。

一些厂家说,这些产品如果在物理上发生了一变化,则是可以降解的,它们一旦与其他物质混合,便会自然消失或者可以支持生物的成长。

研究人员认为,真正的生物降解物质在需氧条件下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在厌氧条件下,它们则可以分解成甲烷和二氧化碳。

然而,经他们试验的产品都不能降解,也不能达到上述标准。

从这个文段看,所问的句子在文段中起着总起的作用,其后的话对之进行解说,而且因为所问的句子是研究人员的观点,与之下对应,所以我们主要看下文,郑重看研究人员的看法。

研究人员认为真正的生物降解在什么条件下会怎么样,而他们试验的每个产品都不能降解,显然属于名不符实的问题,故称其“使用不规范”。

再看选项,D项角度不对,

这里不是讨论语法问题,首先排除;A项笼统言之,不着边际,不可选;C项判断过于绝对,与原文不符;故选B项,其实我们还可以结合文段的主旨来看,原文开头有一句话:

“大多数‘生物降解’塑料并不真正降解。

”这是表明题意的话,降解物质不降解,还是名不符实。

四、阐发抽象内容

8.从结构、对应处开窍

[开窍门路]抽象的内容能加以阐发,这是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的一项能力要求,阐发抽象内容关键在于紧扣内容,抓住概念的内涵,把它用通俗明白的语言表达出来,使抽象的变为具体的,这项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准确具体,方法多种多样,最基本的是注意分析句子、短语的结构关系,搞清前后之间的联系,在大脑中理顺他们的关系。

同时注意分析他们的对应关系,解题注意与题目要求对应,依据对应关系从原文中寻找相应的地方,从而找出答案。

[开窍示例]1993年全国语文高考试卷第26题

“三个向度”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原文:

吉尔福特1956年和1965年提出智力结构模式,以思维的运作、内容及结构的因素分析和形态综合这样三个向度来解释人类知识的结构。

解答这道题应从句子结构入手进行分析,运作、内容、结构并列,共同修饰限制“因素分析”和“形态综合”,“因素分析”和“形态综合”只是二者并列,而题目要求三个向度,根据对应关系,因此答案自然是:

运作向度、内容向度、结构向度。

再举一例:

199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第34题

作者为什么说:

“特殊的日子”?

原文说“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题目问的是时间,今天为什么特殊,为了迅速准确找到答案,根据对应关系原理,问时间,就要从时间上去找,全文只有两处提到时间,一是副题“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一是注解“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两个地方综合起来看,答案就找到了,原来是托尔斯泰诞生一百周年。

[开窍练习]1.阅读下文,完成文后试题

艺术美,具有诱人的魅力;科学美,同样具有诱人的魅力。

艺术美和科学美,虽然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事实上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称为相辅相成,也许并不过分。

它们同样是建筑在自然美的基础上,也同样应属于社会美的范畴,可称为社会美中的一株并蒂莲。

一副世界名画,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谜”一般的微笑,使你迷恋、陶醉;一尊古希腊神像,如被誉为爱和美神的“维纳斯”,使你动情、倾倒;一部感人肺腑的交响乐章,如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使你感染、激动,得到启示和鼓舞。

这些都是艺术家通过艺术手段创造出来的奇迹。

这就是艺术美。

一项重大发现,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使你明智、怡心;一项数学公式的发明,使你欣喜、陶醉;一种理论体系的创造,如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使你迷恋、神往。

这些都是科学家通过科学的手段创造出来的奇迹,并赋予人以美的享受,这就是科学美。

(1)艺术美和科学美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它们的有机联系表现在_____。

(2)试给科学美下一个定义(限20字以内)

(解题思路:

(1)按对应寻找的方法,我们首先确定艺术美与科学美的本质区别应从原文第和第段寻找,这两个段落每段最后两句话小结了艺术美、科学美各自的本质特点,两两相对,因而答案应该是:

创造美的手段不同,一用艺术手段,一用科学手段。

艺术美与科学美的有机联系应从原文第段寻找,第段的最后一句话说出了它们的有机联系,那就是:

都建筑在自然美的基础上,同属社会美的范畴。

(2)给“科学美”下定义也必须根据原文,根据对应寻找的方法,我们重点看原文第段,参看原文第段,答案应为:

科学美是用科学手段创造出来的社会美。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艺术欣赏,不同于科学观察,它不作物理和化学的分析。

不然的话,雕塑只是一堆石头,油画只是颜色附在纸上,舞蹈只是四肢功能健全不健全的问题。

艺术欣赏也不同于哲学思考和科学判断,如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理性辨析,那么,《松鹤祝寿图》也是违背科学常识的了。

鹤生活在水边沼泽地,与松林无关。

艺术欣赏是相对统一的精神活动。

这种欣赏的态度古人早有察觉。

庄子就说过,观赏一物时,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甲)后来的一些艺术家也谈到过,赏画要“舍形悦影”。

莱辛也谈过诗的欣赏:

“诗人不只想要被别人了解,他的描写不只要清晰而已——他还能给我们唤起生动的概念,要我们想象,仿佛我们亲自经历了他所描绘的事物之实在的可能感觉的情景,同时,要使我们完全忘记在这里使用的媒介——文字”。

这种欣赏状态可以用“得意忘言”和“得意忘象”来概括。

欣赏艺术时,例如听一个乐队演奏《春之声》时,你在心中升起了一幅春意盎然的“音画”的“象”,完全忘记了演奏者所摆弄的乐器“言”。

如果这幅“音画”打动了你心弦,体验到了春天的气息和生机,你陶醉在这春天的意境之中去领略它的“意”,你似乎又把这“象”给忘了。

如果我们继续深入到第四层次,我们还能引起思索,去考虑作者描绘春天的目的及春天意味着什么哲理。

这或许可称为“得意忘意”。

当然,得意忘言和得意忘象不是绝对化的。

如果我对《春之声》的旋律或者小提琴的技巧感兴趣,去欣赏音响的高低、轻重、快慢等因素被处理协调一致所产生的和谐,那更多地停留在“言”或“象”的层次,这也是欣赏中常有之事。

问:

理解文意,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说明文中“象”“言”“意”“道”各指什么。

(解题思路:

这道题所问的恰是文中的关键词语,要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非易事,首先根据对应方法,将重点确定在第二段,然后仔细辨析,结合语境,确定它们的意思分别为:

“象”指形象,“言”指媒介(这里不说语文或文字,因为这里说的艺术欣赏,不是文学欣赏),“意”指意蕴,“道”指思想。

9.从标点、释句处开窍

[开窍门路]阐发抽象的内容,或许是一个词、一个短语,或许是一句话(单、复句),如果是一个词或短语,除了注意对应关系的词句外,还应注意那些修饰限制成分,这些成分往往就是揭示概念内涵的语词。

如果是一个句子,应注意分析句子的语段,注意那些具有区别层次关系的标点符号的作用,借助它们理清句子的层次关系;还要特别留意那些释句,即起解释、补充说明作用的句子,它们或变换角度加以说明,或用判断形式加以解释,通过对它们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开窍示例]1995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第25、27题

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

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为什么很多教语文的人和学语文的人会认识不清呢?

是因为有传统的看法作梗。

“学校里的一些科目,都是旧式教育所没有的,唯有国文一科,所做的工作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项,正是旧式教育的全部。

一般人就以为国文教学只需继承从前的传统好了,无须乎另起炉灶。

这种认识极不正确,从此出发,就一切都错。

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

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处;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没有效果。

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

读书作文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廪’,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

过去的第二点错误认识是把语文课看成是传授一门知识的课,因而要以讲为主。

在读文言文的时代,自然逐字逐句大有可讲,到了读白话文课本,就“从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大概有三十来年了。

可是也可以说有一点没有变,就是离不了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

”“我想,这里头或许有个前提在,就是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

语文教学乃至其他功课的教学,果真是这么一回事吗?

25.第二自然段在批评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时,实际上谈到了旧式教育的三种弊端,请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

(每条不得超过8个字)

26.通观第二自然段,并参照第三自然段关于“第二点错误认识”的表述,概括说明第一点错误认识

先分析第25题,这题既是概括,也是阐释,阐释旧式教育的三种弊端,首先要找到原文相应的地方,即“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旧式教育是守着利禄主义的”“领起的二句话”(从“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到第二段结束),不妨从标点看起,两个冒号、两个句号标明了两句话的起止,两个分号标明每句话分别包括两个方面。

根据对应关系原理,题目说的是三个弊端,因此必须舍弃一个方面,仔细分析比较,发现第二句话分号后面的内容是从正面说的,因此四个方面舍弃最后一个方面内容,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概括,我们就得到阐释三个弊端的答案了。

第一种弊端是死记古书内容;第二种弊端是特大(或简单模仿)作文程式;第三种弊端是追求工;功名利禄(或应付考试)。

显然,解这道题,原文的标点符号给了我们很大帮助。

第27题要求对这个“前提”进行阐释,题干上有所提示,“并打比方作了说明”这句话就是提示,告诉我们应注意比方这个释句,将喻体还原,语言上加以精简一下,可和达个“前提”实际上说的是把教学(或语文课)看成是单纯(或简单)传播知识。

[开窍练习]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总存在一个从无序走向有序的整体化趋势。

这是现代自然辩证法的一个定律。

因而,经济系统它的内部也存在一个自我调节和互相制约的机制。

凡是在市场或政府的调节低效或失效的地方,经济世界还有第三种资源配置的机制在起作用,这就是社会伦理调节机制的作用。

它是经济世界的第三个麦克斯韦妖(1871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称为“妖”的一种使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走向“最合理”的配置机制)。

某种道德、正义的原则和规范,通过习惯、传统和社会风气资源的配置,财富的分配和人类的经济行为起到某种调节作用,这是人类有史以来都存在着的一个客观事实。

这在工业社会之前特别明显,即使在工业社会以后,这也是经常起作用的机制。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伦理之手不仅能直接调节资源的配置、财富福利的分配,而且作为指导思想和价值标准,它插入企业管理的决策和政府干预调控的决策中,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和方向,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经营目标不仅是为了利润,而且是为了人,为了提高人民及其生活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目标是为了共同富裕,为了全体人民谋幸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的,除了因为公营企业占主导地位之外,主要是因为它是以社会主义伦理原则指导生产、指导分配,对于我们,第三个麦克斯韦妖之所以重要,理由就在这里。

(1)文中所说的“第三个麦克斯韦妖”是指经济世界中的(

)机制,而另外两个“麦克斯韦妖”是指(

)机制和(

)机制。

(2)文中所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