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镇十二五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964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镇十二五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xx镇十二五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xx镇十二五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xx镇十二五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xx镇十二五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xx镇十二五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xx镇十二五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xx镇十二五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xx镇十二五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xx镇十二五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xx镇十二五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xx镇十二五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xx镇十二五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xx镇十二五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镇十二五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docx

《xx镇十二五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镇十二五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xx镇十二五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docx

xx镇十二五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

XX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

规划基本思路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奋力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为全面实施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工业强县,劳畜富民”战略,切实做好我镇“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促进全镇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我镇实际,找准重点,确定目标,认真研究,理性分析,特提出以下发展思路。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十一五”镇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镇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富民强镇为目标,克服困难、奋力拼搏,镇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截止2009年底,全镇生产总值实现46567万元,比2005年增长169.02%,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232元,比2005年增长51.92%,财政收入实现1328万元,比2005年增长19.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22333万元,比2005年增长513.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9115万元,比2005年增长60%。

预计到2010年末,全镇生产总值将实现50620万元,比2005年增长192.43%,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700元,比2005年增长65.51%,财政收入实现1736万元,比2005年增长55.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29900万元,比2005年增长721.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560万元,比2005年增长85.36%。

1、抓农业资源优势,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镇党委、政府坚持“四业富民”的发展思路(蚕桑、米业、畜牧业、劳务业)不动摇,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绿色农业、着力打造“一村一品”。

蚕桑产业是我镇的特色产业,自1996年成立蚕桑协会以来,现已覆盖全镇8个行政村,478户农户,发展会员2460人,并取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今年,我镇继续发挥蚕桑生产优势,健全蚕桑养殖技术推广体系,特别是狠抓新蚕区的养殖技术培训,促进新老蚕区的平衡发展;对已实施的2868.3亩退耕还林工程的麻竹和小桑园强化管理,使之尽快发挥经济效益。

2009年全镇完成发种5804张,实现产量183吨,产值411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加137元,发种蚕占全县52.5%,蚕桑“川南明珠”品牌日益壮大。

2、抓企业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镇属企业是我镇实现经济发展、财政增收的支柱产业,镇党委政府确定了“一年四季抓工业,关键时候抓农业”和优先发展工业的思路,通过争取政策扶持、财政资金扶持、信贷资金扶持、项目扶持和引资嫁接,对外扩张等形式来促进企业走技术改造、扩大规模、开发新产品的路子,全面提升企业档次,使他们形成产业集群的龙头。

同时,各企业以发展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技术创新,盘活存量资产,开拓市场,培植后劲,强化管理,各项经济指标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

工业企业成为拉动我镇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动力。

2009年,全镇工业企业达到24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个),完成工业总产值113167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532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7.62%和42.82%。

规模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4098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0415万元,工业利润3156万元,上交税金477万元。

乡镇企业的发展为我镇经济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抓招商引资,走经济跨越发展之路。

“十一五”期间,我镇根据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通过反复研究,及时调整招商思路,拓展招商领域,谋求招商策略,创新招商方法,突出优势招商,创优环境招商,放眼长远招商,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特别是2009年,我镇完成招商引资总额23887万元,共新引进企业10个,其中工业企业4个。

4、抓环境建设,走以环境促发展之路。

   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环境就是发展经济,哪个地方的环境好,哪个地方经济发展就快。

我镇继续做好软硬环境建设,围绕改善发展环境,最大限度的减少办事程序,提供优质服务,解决投资者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使投资者安心在XX投资。

同时要求镇干部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满腔热情、真心实意的为全镇经济发展搞好服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在肯定“十一五”期间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镇经济和社会各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镇域经济的整体实力不强,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与周边乡镇特别是县先进乡镇还存在很大差距;大中型工业企业规模小、发展速度慢、工业增加值比重较低,对发展镇域经济的辐射和推动作用不强。

工业用气、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极不完善,严重制约了很大部分企业的生产能力,造成生产能力低下,产品优质率不高。

  2、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落后,诸如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很不完善,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薄弱,农业经济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农民的市场意识仍需进一步增强。

3、镇村载体功能不完善,尤其是道路交通、镇村环境建设等项工作需大力加强,解决严重制约二、三产业发展的道路交通和环境建设等任务十分繁重。

二、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镇的镇域经济发展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县委县政府“两个加速建设、两个积极推进”的战略和“农业稳镇,工业兴镇,项目强镇”的总体思路,着力加快镇域经济建设,加快镇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为在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原则

  要实现我镇“十二五”时期镇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任务,在工作指导上,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突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做到速度与效益、总量增长与结构优化相统一,保持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坚持以为市场导向。

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以提高镇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为核心,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和强化一切依靠人、一切为了人的思想观念,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坚持以改革为动力。

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机制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同时,努力保持稳定的社会局面,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程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投入产出突破“十五四”,产业发展实现“三个转变”,横向对比缩小“三个差距”。

——突破“十五四”。

GDP累计突破1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突破4亿元。

——实现“三个转变”。

工业经济实现从数量型到质量型的转变,新农村建设实现从示范带动到全面推动的转变,服务业实现从传统服务到现代服务的转变。

——缩小“三个差距”。

人均GDP与全省、全国横比缩小差距,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收入横比缩小差距,综合实力与全国百强镇横比缩小差距。

2、具体目标

——经济增长目标。

全镇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速度13%以上,高于全县同期目标一个百分点以上,2015年总量达到10亿元。

财政总收入年均增幅高于GDP增幅2个百分点,2015年力争突破400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800万元。

  ——结构调整目标。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到2015年,一、二、三产业结构努力调整到15:

63:

22,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0%。

劳动力产业就业比例调整为2:

2:

1;形成以矿产、食品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多元化经济结构。

——人民生活目标。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平方米,户均有一套方便实用的住房,农民人均居住面积基本稳定在现有水平,生活环境和住房质量明显改善。

——枢纽建设目标。

道路交通环境进一步改善。

力争对板栗村、志城村、曹湾村、龙凤村等4条共计13.5公里村级公路立项进行水泥路面硬化改造;新建和接通全镇境内断头公路8条,建设里程27.4公里,改造泥结石公路58.3公里。

新增农村客运线路12条,客运里程58公里。

到“十二五”期末,全镇水泥公路达到100.38公里,泥结石公路达83.58公里,农村客运15条,客运里程101.1公里。

形成便捷、畅通、高效、安全和布局合理的交通运输体系。

——社会发展目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67‰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

“十二五”末,全镇总人口控制在3.1万人以内,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毛入学率达90%,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社会保障与社会事业体系基本健全。

——畜牧业发展目标。

畜牧产业进一步壮大。

以生猪为主导产业结合新农村建设示范片,通过五年建设,到“十二五”期末建成现代畜牧业适度规模养殖户1500户(其中饲养50头以上PIC母猪规模场11个,带动生猪养殖小区29个),以点带面覆盖全镇11个行政村;每年新发展母猪1600头,母猪总量达到2万头,常年外销仔猪保持13万头以上,年出栏生猪5.6万头以上,标准化、良种化达90%以上,畜牧科技贡献率达60%以上,70%的农户参与生猪产业的生产经营,农民培训率达80%以上,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4000元以上,实现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

三、主要工作措施

实施“十二五”规划,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在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的条件下,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主导作用的同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制定切合实际的政策措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一)合理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基本取向:

根据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把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与主体功能区建设有机结合,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强化区域功能分工,构建优势互补、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1、建设场镇核心区:

以XX场镇为中心规划发展区,推进场镇沿“红大”路向瓦子高速路出口及福集至瓦子连接线方向延伸,并逐步完成XX加油站至XX中学的主干道、休闲广场和支线(主干道连接镇政府、农贸市场)建设,形成以两条干道(红大路过境干道和新建主干道)平行环绕为主要场镇核心区;同时,辐射一心场副中心及志城、板粟、垣山、田坝4个中心村,远景规划面积达50公顷。

到2012年,全镇建成区面积达35公顷,人口增加到5000人;到2015年,建成区面积达50公顷,人口增加到8000人,城镇化率达全县平均水平以上。

至“十二五”末,全镇达到省、国家级环境优秀乡镇建设标准。

  2、建设龙贯山生态旅游区:

以龙贯山为主线,将板栗村规划建成特色生态林旅游区。

  3、建设红旗民校工业园区:

以泸州凤凰老窖曲酒厂和泸州天成筑炉公司为核心,规划构建红旗工业园区,积极吸引招商企业落户到该小区。

4、建设疏菜水果经济作物区:

以田坝、一心、垣山、和场口村为重点,利用XX靠近福集县城的区位优势,依靠国家“金土地开发项目”的经济支持,规划构建蔬菜、水果生产区,建成绿色无公害水果、疏菜生产基地。

5、建设蚕桑特色产业区:

以龙凤村为中心,辐射垣山、场口、田坝、一心等村,继续推进小桑园种植,发展蚕桑特色产业。

(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综合竞争能力

基本取向:

牢固树立低碳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着力巩固支柱产业、壮大优势产业、提升基础茶叶。

  

(一)大力发展第一产业。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规模化生产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为重点,以科技进步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保障,加快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促进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融合。

继续完善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农户增收入的农业产业化链条,在高水平、高层次上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以我镇的仔猪协会、水产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建立以协会、合作社为主的,产供销、种养加为一体的新型经营模式。

  

(二)着力发展第二产业。

“十二五”期间,要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企业为主体,以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升级为重点,”的总体思路,实施结构优化战略,对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实行全方位的战略性调整。

积极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培育发展我镇的主导优势产业。

  ——以招商引资促进工业的发展:

充分利用我镇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在不断增强镇村载体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力争在2014年前后再引进3-5个大中型工业企业项目,使我镇的第二产业呈现跳跃式发展的良好势头。

  ——优化发展矿产采掘业:

充分利用我镇矿产丰富的资源优势,以精选石英砂厂为支柱,改进采掘工艺,提高矿藏探测技术,提高采矿企业的年产量;依托资源丰富的优势继续引进相关企业。

  (三)不断拓展第三产业。

按照突出特色、提高效益的原则,巩固提高传统产业,开拓发展新兴产业。

以加快发展信息产业为基础,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十二五”期间,要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调控、多元投资、联合共享、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总体思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不断提高我镇第三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信息传输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完整的电话、移动通信、广播电视、计算机宽带网络,尽快形成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的高速信息网。

而网络服务则以我镇的农经网信息服务站为依托,各村远程教育系统为平台,增加农村信息化服务,提高农民的科技培训率,加快我镇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物流运输业要以国家扶持农村交通业政策为契机,不断深化机制创新,促进客运交通和商品流通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三)强化投资拉动,夯实加快发展基础

基本取向:

优化投资环境,注重项目支出,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基础建设,保证投资增速,增强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保障力。

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切实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狠抓工作落实,建立领导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规范办事规则,提高办事效率,改进服务质量,建立勤政廉洁、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与服务体系。

2、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增强信誉意识,严格依法办事,以良好的信誉增强对镇内外投资者的吸引力,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二是清理投资领域的各种不合理收费,规范政府有关部门的收费行为,坚决制止“三乱”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努力优化投资环境。

三是制定有利于吸引各种投资的政策措施,继续开放投资领域,降低市场准入条件,拓展民间资本的投资空间。

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调动投资者投资积极性。

四是建立完善社会化投资服务体系,加强舆论引导,完善激励机制,促进全镇经济健康发展。

(四)拓展消费空间,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基本取向:

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引导居民消费升级,扩大消费驱动,拓展内需动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重点围绕产业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城市就业竞争能力,不断壮大劳务经济,努力增加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

开展就业促进行动,保障城镇居民收入来源。

实施创业促就业工程,鼓励城乡居民在本土创业或回乡创业。

2、推动社会消费升级。

培育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推动休闲型、服务型消费增长,最大限度地扩大消费需求。

规范商品与服务消费市场秩序,创造城乡居民扩大消费的良好环境。

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建设覆盖农村、城乡互通的“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现代流通网络。

改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扩大信用消费规模,提高信用消费水平。

加大对节能环保、农村消费等方面的补贴力度,引导城乡居民绿色消费。

全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幅达到14%。

(五)加强区域协作,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基本取向:

转变思想观念,增强互补意识,加快与成渝地区、中部发达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从理念、政策、项目、产业方面对接,通过对外交流、区域协作和有效承接产业转移,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1、实施开放合作。

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深度融入成渝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建设,以构建区域性综合交通次枢纽为重点,共享周边地区资源;探索与毗邻地区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的协作模式,争取在旅游、物流、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机械制造、医药制造对接方面有所突破。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促进泛区域合作,务实推进与东、中部地区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型产业合作关系。

2、全力招商引资。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依托经济开发区和现有产业基础,突出产业招商,注重“招大引强”,引进龙头型或团组式企业,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

积极通过驻外招商、集中招商、以商招商、友情招商、股权招商等形式,全力引进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有效发挥劳务经济优势,吸引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

同时,以归雁企业作示范,大力宣传XX,促进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年均增幅达到20%。

3、发展对外经济。

充分挖掘外贸资源潜力,开展对外工程承包,扩大外派劳务规模,增加对外出口。

同时,吸引外资投向XX重点行业,引导外资在XX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等新兴产业。

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幅达到20%。

(六)坚持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互动共荣

基本取向:

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力构建区域性副中心城市,奋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推进城乡互动共荣。

1、奋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积极推进场镇规模扩大和容量提升。

搞好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完善场镇功能,提升规划品位,打造建筑精品,构建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完善、公共配套齐备、产业集聚、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化体系。

“十二五”期末,全镇城镇化率达到45%。

2、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走示范带动,分步实施,持续推进之路。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支撑,注重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全面推进新农村示范片、示范点建设。

加强村镇规划,加快村落村庄建设和民居改造,形成新型乡村形态,建成一批具有地域风格的新型村落。

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农村水、路、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农村公路、农村沼气等重点工程,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农村社会区化,形成配套较为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

逐步把XX镇农村建成“家富、村美、民乐、人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二五”期末,建成市级新农村示范点1个,基本实现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

(七)发展社会事业,促进民生持续改善

基本取向:

积极扩大就业,促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

1、积极扩大就业。

以全面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为重点,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深化就业体制改革,促进机制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与新型城乡劳动保障制度相协调,促进城乡劳动者素质全面提高、就业稳定充分,结构科学合理。

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00人;帮助200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新开展创业培训万人,农民工培训万人,其中农民工技能培训500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1万人。

2、优先发展教育。

大力发展优质教育,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着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各级各类在校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重视发展儿童早期教育和学前教育,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快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步伐,认真实施好“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建设”工程,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先导,整体推行“质量兴教”工程。

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利用信息技术发展远程教育,逐步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着力推进技能培训,普遍提高全体劳动者的劳动水平和劳动技能。

继续深化教育领域内的各项改革,建立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干部队伍和科研队伍。

促进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为实现XX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世纪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3、加快科技进步。

整合企业、政府、市场创新资源,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政府公共科技服务体系和技术创新民间(民营)科技服务体系。

促进技术创新与推广,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加改造传统产业的产值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实现部分高新技术领域的科技实力达到市内、省内先进水平。

4、健全卫生体系。

开展镇级、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成标准化建设。

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调整医疗机构布局,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加快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力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水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加快培养中、高级卫技人员和学科带头人,努力扩充高级人才和学科带头人队伍。

不断深化卫生改革,建立并完善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相适应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保障全体人民病有所医。

5、坚持优生优育。

紧紧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这个总体目标,贯彻计划生育国策,大力倡导优生优育,并采取经济、行政、教育、法律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全面实施奖励扶助政策。

出生率控制在10.5‰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67‰以内。

继续深化优质服务,着力提升镇村计生服务水平,规范计生服务站、村计生服务室。

6、强化社会保障。

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统一开放、相互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

全面实施和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础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深入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社会保险社会保险参保人数不断增加。

到“十二五”期未,全镇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000人;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00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00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000人;农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8000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

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

积极发展完善社会福利体系,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救助标准和保障能力。

加强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7、发展文体事业。

发展面向基层和农村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实施镇级影剧院造和综合文化站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广播电影“村村通”工程,积极发展地面数字电视。

挖掘龙文化内涵,打造龙文化品牌,不断提升XX文化品位。

加强文化队伍建设,繁荣文化市场,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加强场镇、农村群众健身广场等基层群众性体育设施建设,重点发展全民健身运动。

(八)改善生态环境,构建绿色发展格局

基本取向:

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强化节能减排,促进资源节约,加快形成与其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构建绿色经济发展新格局。

1、推进生态建设。

以促进城乡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的可持续生态系统演变,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等国家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开展主要河流整治、小流域治理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快生态优美乡镇建设,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和生态家园建设。

2、加强环境保护。

实施工业污染全防全控,加强环保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实施大气环境保护、水环境保护、固体废物处置、城市声环境保护、区域生态保护、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区域循环经济体系规划和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等八大重点环境保护工程,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善环境质量

3、强化节能减排。

依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突出抓好工业节能,大力推进民用建筑、交通、服务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降耗,积极动员全民节能减排。

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支持重点用能行业用能技改和低碳技术研发,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