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复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501515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新闻史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新闻史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新闻史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新闻史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新闻史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国新闻史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国新闻史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国新闻史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国新闻史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国新闻史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国新闻史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国新闻史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国新闻史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国新闻史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国新闻史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国新闻史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新闻史复习.docx

《中国新闻史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新闻史复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新闻史复习.docx

中国新闻史复习

第一章 古代新闻传播

(1)最早出现的传播新闻信息的方式是口头传播。

(2)露布:

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它是进行宣传鼓励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它直接面向大众,能取得现场实效。

(3)开元杂报

(4)中国古代报纸,通称为“邸报”。

中国古代报纸的特征:

①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

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不仅设有专文、专讯,甚至连专门采访的新闻都没有。

②它的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也没有标题,更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文字体裁的分野。

没有固定的形式和版面,当然也没有广告。

③它的发行与传递也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而不是由报馆出版、发行的。

那时还没有作为独立行业的报业。

(5)据考证,到唐代才有确证出现了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即今人所说的中国古代报纸。

(6)敦煌进奏院状(归义军进奏院状):

是现在仅存两份唐代的官报,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怀申派驻在朝廷的进驻官发回沙洲的,因沙洲在今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即归义军进奏院状。

(7)邸报这个称呼是从宋代开始的

(8)宋代太平兴国八年又成立都进奏院,统一管理各进奏院。

(9)定本制度

(10)小报:

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内容主要是官报还未公开发表或不宜公开的“朝廷机事“,它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报纸的一个重要进展。

(11)现有较为完整的明代邸报抄件有《万历邸钞》和《天变邸抄》

(12)《急选报》是我国现存至今最早的印刷报纸原件。

(13)报房:

是一种在明代兴起,由民间创办的以赢利为目的并公开活动的独立行业。

(14)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最成熟的形态。

公开发行的京报,可以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能够起到一些“解渴”作用。

(15)明代官方发布的邸报仍为手抄。

(中国古代官方手抄民间印刷)自唐代至清,历代官方的邸报都是经过邮驿渠道.。

私自刊行的小报和复制的邸报,历代都是自行销售的。

民间报房刊行的京报,都是自行办理的。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

创办人、主编:

郭士立。

特点:

1.雕版印刷,中国书册式。

2、阐释教义的长文章没有了,宗教色彩淡化,论述伦理道德和介绍天文地理知识的文章也不多见。

3、最早采用京报材料的新式报刊。

(3)《蜜蜂华报》第一家在华出版的外文报刊。

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创刊,葡萄牙文。

(4)《广州纪录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刊。

1827年11月创于广州。

创办人为英国鸦片商马地臣。

(5)《中国丛报》:

1835年5月在广州由裨治文出版和主编的英文月刊,以刊载文章为主,也刊载新闻。

特点是:

以资料丰富著称,提供有关中国最可靠最有价值的情报为宗旨。

为后来的中外历史学界所重视。

(6)《遐迩贯珍》:

创刊于1853年8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家中文报刊。

1、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

2、在内容安排上,占首要地位的是时事新闻的报道与评论,以及“洋货时价”、“本地货时价”之类的商业消息,所用篇幅最多;其次为介绍科学文化知识的文章与报道;最后才是宣传宗教的文章与报道,所用篇幅较少。

3、这是中文报刊最早的收费广告。

(7)《万国公报》:

林乐知创办、主编。

《万国公报》发表了林乐知的《印度隶英十二益说》,1907年,发表了《社会党之流弊》一文,英文原意为“社会主义不适用”。

(8)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作为《万国公报》的主要撰稿人,他发表了多篇议论变法的文章,推销他的由外国人统治中国的主张。

(9)1857年11月3日创刊的《香港船头货价纸》是第一份中文商业性的报刊,采用两面印刷。

(10)英国商人美查于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办《申报》。

竞争中取胜的原因:

1、《申报》满足中国人的需求,力求适合中国人阅读,为此,它聘请中国人担任编辑工作。

2、它是一张较完备的日报,既有新闻、评论,也有文艺作品、广告,上下多阶层人等都可阅读。

3、此外,它还重视经营管理,注意争取读者和刊发广告。

它从创刊之日起,就设立了分工明确的报馆,并制定了《本馆条例》,对广告、发行也提出了具体办法4、降低成本,廉价销售。

当时,《上海新报》用进口白报纸,价格昂贵,而《申报》却用中国产毛太纸,价格成本便宜。

意义:

《申报》的问世,标志着这种每日刊行的,面向大众的、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报纸,开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新闻传播媒介。

(11)《字林西报》:

1864年7月1月更名《字林西报》。

外文报刊中,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报纸。

同英国官方有密切关系,具有权威性。

它以“公正而不中立”作为社训,并印在言论版上。

他在版面与编辑业务上效仿英国正统报纸,以沉稳、保守的面貌出现,人称它是“上海滩上的老太婆”

(12)外国通讯社和外国报纸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最早的是英国的路透社。

首先采用路透社电讯稿的是《字林西报》

(13)外报对中国报刊的影响:

(14)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领导人洪仁轩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一系列新闻思想:

1设新闻馆;2准卖新闻篇;3兴新闻官4只须写实

(15)林则徐,他是清王朝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所办的《澳门新闻纸》是外报的译文汇编。

(16)《循环日报》——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中文日报,宣传“变法自强”是该报的基本任务。

《循环日报》成为一家著名的政论报纸。

1883年,王韬的政论文章被选辑成书,名为《弢园文录外编》,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18)王韬的生平与主要贡献。

第三章、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热潮

(1)《万国公报》:

(2)《中外纪闻》:

它是戊戍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的最早报刊。

1895年12月16日创刊,其前身是1895年8月17日创刊的《万国公报》。

是维新派第一家正式机关报。

由梁启超、汪大燮任主编,北京创刊,

(3)《强学报》:

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

1896年1月12日创刊。

存在时间最短,但它的影响却大于《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

(4)《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

梁启超任主笔。

先后发表了梁启超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和《变法通议自序》两篇文章。

《时务报》成为维新派影响最大的报刊。

(5)《知新报》于1897年2月在澳门创刊,其中梁启超为撰稿人之一,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喉舌。

维新派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

(6)为《湘学新报》撰稿最多的人士之一是唐才常。

《湘报》聘请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等六人为撰述,其中撰稿最多、观点最为激进的是谭嗣同。

谭嗣同及其办报思想:

湖南人。

积极参加维新活动,是南学会的组织者,也是《湘报》的核心成员,他撰写了《仁学》一书。

在《报章文体说》一文中,将中国古往今来的文章归纳为三类十体。

本文是我国最早研究报纸文体的文章之一。

办报思想:

1主张办报求日新。

他认为,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很快,中国必须每天跟上时代步伐。

因此要在书以外,创办报纸,以求日新。

2主张报纸为“民史”、“民口”。

这种观点具有相当的民主性。

(7)《国闻报》它是维新派的中国北方的最重要的宣传阵地。

1897年10月26日在天津创刊。

主要创办人严复。

办报策略:

1、重视新闻、尤重视本地新闻。

2、重视对外报书籍的翻译和介绍。

3、讲究办报策略,消息迅速。

4、选择不知名的人为馆主,避免麻烦。

(8)维新运动期间国人办报热潮的意义

(9)简要评这梁启超及其报刊思想。

(10)“新文体”及其特征?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1)《中国日报》

(2)《开智录》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留日学生团体开智会的机关刊物。

1900年11月在横滨创刊出版。

(3)《国民报》在第四期上发表了章太炎的《正仇满论》对梁启超的“保皇扶满”言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这是革命派从正面批驳保皇派的第一篇文章;《浙江潮》1903年在东京创刊,发表了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斯巴达之魂》

(5)“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6)《清议报》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梁启超主编。

这是康粱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报刊,后来成为保皇会的第一个机关报。

该报以时事评论为主,其办报宗旨是“主持清议、开发民智”。

(7)《新民丛报》1902年2月8日在日本横滨创刊。

由梁启超主编。

(8)《时报》:

戍戌政变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也是改良派在国内重点创建的舆论阵地。

1904年6月12日在上海创刊,狄楚青、罗普分任经理与主笔。

《时报》在报刊业务上的革新:

1首先将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创造的“时评”这种新的报章文体移植于日报,开辟了“时评一”、“时评二”、“时评三”、三个栏目。

2、首创报纸专题周刊。

每周固定的日子设立教育、实业、妇女等专版,有专门人负责编辑。

3、首先采用1至6号铅字排版,新闻标题和评论中的主眼,皆加以卷点,版面编排“务求醒目”,4、最先将一张报纸分为一、二、三、四版,两面印刷,彻底摆脱了书册报纸的痕迹。

(9)《大公报》1902年6月17日创刊于天津,由英华创办,自任社长,特点:

早期《大公报》的政治倾向是改良保皇、君主立宪。

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10)《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由宋教仁、田桐等主办,程家柽任总编辑。

该刊为大型时事政论月刊,第一次将同盟会的主张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11)《民报》与《新民众报》大讨战的内容、结果、性质和意义

《民报》与《新民众报》讨战的中心问题是要不要用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

主要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

a、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清”统治;b、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c、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d、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讨战结果是《民报》获胜,《新民丛报》失败。

原因:

①、20世纪初期,革命反映着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报》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坚持的改良道路更符合历史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②《民报》立论以事实为依据,列举清政府的腐败、立宪的虚伪等读者看得见的事实,结论是只有推翻清政府才能救中国,令人信服;《新民丛报》说什么革命必然引起社会动乱,必然招致帝国主义干涉等等,只是推测,难以说服读者;③、《民报》一方由孙中山坐镇指挥,参与论战的是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革命家,攻势迅猛凌厉;而《新民丛报》一方应战的只有梁启超一人,尽管他是驰骋文坛的老将,但毕竟势单力薄,交战几回合后就感到招架不住了。

这次论战的性质和意义:

1.政党报刊论战2.真正的战斗的民主主义的宣传3.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第一次全面猛烈地政治进攻,在革命、保皇这个重大的问题上,革命派报刊占了主导地位,预示着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4.这次论战是革命阵营和反革命阵营、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与半封建半殖民地道路的斗争,这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斗争,时间长、地区广、人员多,辩论激烈,影响深远。

5、和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的宣传相比,它是一场更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大长了革命派的志气,大灭了保皇派的威风。

通过论战,三民主义深入人心,使人民相信清王朝一定能够被推翻,民主共和一定能够实现。

6.通过两派报刊论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革命队伍迅速发展壮大。

7.论战还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革命骨干8.政论文特别是其中的驳论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12)《中国女报》1907年1月14日在上海创刊,秋瑾自任主编和发行人。

(13)《神州日报》是于右任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

1907年4月2日创刊于上海。

社长于右任。

(14)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三报均以“民”字开头,又同为于右任所创办,因此被称为“竖三民”。

(15)《大江报》创刊于1911年1月3日,詹大悲任总经理和总编辑。

詹大悲主持的《大江报》有两大特色:

一是以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主要读者对象;二是旗帜鲜明,敢发惊人之语。

大江报案:

《大江报》是武汉地区有影响的革命报纸,是文学社机关报。

1911年7月17日,该报发表了何海鸣写的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7月26日有发表了黄侃撰写的言辞更为激烈的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公然号召革命,湖广总督极为震怒,查封报馆,逮捕詹大悲,何海鸣闻讯自动投案。

原拟对二人重判,但慑于民愤,不得不从轻判处詹、何二人18个月徒刑。

这就是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大江报案”,是清政府迫害报人、压制舆论的专制统治的又一典型事例。

(16)资产阶级新闻派的革命思想:

1、公开承认革命报刊的党派性2.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

3、认为报纸是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

4、认为报纸和记者是国民和舆论的代表。

5、重视报纸和舆论的关系。

6、记者应该先知先觉。

报刊宣传的特点:

1.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有突出地位2.资产阶级革命派变成了办报的主角3.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充分发挥4.办报地区、读者对象逐渐扩大。

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

(1)1912年3月4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暂行报律》,在正式宣布废除《大清报律》的同时,与报界约法三章,基本内容有:

1.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2.“流言煽惑,关于共和政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

3、“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1912年3月1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规定:

“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人民群众的言论出版自由,第一次载入了国家根本大法。

(2)《民权报》《中华民报》《民国新闻》,被人们称为“横三民报”。

(3)“癸丑报灾”:

二次革命失败以后,袁世凯趁机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

北京、武汉等地的国民党报刊全部查封,有的主笔被捕,租界内的国民党报刊也被禁销,其他反袁报纸、报人也受到迫害。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的500家少了三分之二,同时大批报人受迫害。

1913年是农历癸丑年,这段历史在中国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

说明了凡此种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所谓的新闻自由是行不通的。

资产阶级革命家们在让出政权以后,企图靠报刊和舆论来维护共和,通过议会来监督政府.分享权力,无异于与虎谋皮。

(4)(袁世凯加强对新闻传播的控制

(5)黄远生系列

(3)邵飘萍新闻活动

(4)黄远生,刘少少、徐彬彬民初三大名记者,黄远生有报界“报界奇才”之称,刘少少有报界“怪杰”之称。

(5)胡政之是巴黎和会中唯一的中国记者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1)陈独秀:

《新青年》的创办人、主编、主要撰稿人。

在辛亥革命时期创办了《国民日日报》担任编辑,1904年创办《安徽俗话报》。

1918年与李大钊等合办《每周评论》。

通过对《新青年》《每周评论》的编撰,毛泽东对其评价他成为新文化运动战线上的“总司令”。

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政论家。

(2)《新青年》

(4)陈独秀对《新青年》的贡献:

作为《新青年》的创办人和长期的主编、主持人,陈独秀主要从三个方面领导了《新青年》的发展:

①、制定刊物宗旨和不同阶段的办刊方针;②、提出思想文化斗争的原则;③、组织编者、作者和读者队伍;④、决定《新青年》的出版发行。

此外,陈独秀又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他一共撰写发表了100多篇政论、专论和杂文,通信专栏署名作者的答疑辩难文章大都是他写的。

这一切使《新青年》成为“五四”时期最著名的舆论阵地。

(5)《敬告青年》它是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的带有发刊词性质的一篇文章。

(6)李大钊对《新青年》的贡献

李大钊作为初具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首先揭开了我国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页。

a、简明,系统地向读者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丰富《新青年》,使其日益倾向社会主义。

b、改版《新青年》,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来宣传。

c、长期为《新青年》撰稿和编辑,为《新青年》后期转变为社会主义刊物打下基础。

(7)鲁迅对《新青年》的贡献:

1、为《新青年》撰稿。

2、发表《孔乙己》、《药》等小说以及杂文章篇,将其白话文学作品与反封建主义斗争结合起来,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典范。

(8)胡适对《新青年》的贡献:

1、为《新青年》编辑、撰稿;2、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拉开文学革命序幕。

3、大力提倡白话文。

曾被称为“白话圣人”

(9)李大钊:

1918年李大刊在报刊上发表了几篇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文章,有《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五四运动前夕,李大钊把轮值主编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写了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是《新青年》编辑部中接受并宣传十月革命的第一人,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新阶段。

(10)1918年初,《新青年》在《文学革命之反响》的总题下发表了著名的新旧文学论战的两封信,一封是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辑部的反对文学革命的来信,一封是刘半农写的万余言反驳书《致王敬轩信》,刘在信中逐条批驳了王的论点,具体论述文学革命的必要性,事实上并没有王敬轩这个人,是由钱玄同化名执笔编写的。

(11)《每周评论》:

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是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于1918年12月在北京创刊。

其创刊宗旨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

由陈独秀负责主编,他和李大钊都是主要撰稿人,《每周评论》“重在批评事实”,《新青年》“重在阐明学理”。

两者共同“输入新思想”、“提倡新文学”,把思想斗争和政治斗争互相结合起来。

更值得注意的是,《每周评论》第一次把这场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称为“五四运动”,赞扬它是中国学生和中国人民的一个“创举”。

此外它还是第一次提出学习五四运动的精神,即反帝反封建的精神。

(11)《湘江评论》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

1919年7月14日创刊于长沙,由毛泽东主编。

毛泽东发表了长篇论文《民众的大联合》。

《湘江评论》有很大的革命影响,李大钊称该报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刊物。

读者称之为“湘江的怒吼”

(12)《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天津学生联合会的机关报。

1919年7月21日创刊,周恩来主编。

广大读者称赞它是天津的“新曙光”,评价它是“全国的学生会报冠”。

(13)《新青年》改组:

1920年9月,《新青年》从第8卷第1号起进行改组,由民主主义刊物变成社会主义刊物,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进行理论宣传的机关刊物。

(改组的主要标志为一般了解内容在课本134页)

(14)《共产党》月刊,是中共上海发起组于1920年11月7日创办的半公开理论机关刊物。

毛泽东称赞它“颇不愧‘旗帜鲜明’四字”。

(15)《劳动者》1920年10月3日创办,它以《劳动歌》为题材最早译载了《国际歌》歌词。

(16)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重大改革:

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1)《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

1922年上海创刊。

1927年停刊,共出201期。

是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

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等先后担任主编。

首任主编是蔡和森,为编好该报做出了杰出贡献。

蔡和森:

①中共早期卓越的领导人和杰出的宣传家。

②他十分关心国内新思想的宣传,提出建立中国共产党后,必须有自己的出版物,并认为党报应具有鲜明的党性原则。

③他担任《向导》主编2年多,先后写了大量政论,其文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富有战斗力。

(2)在首批团刊中,《先驱》是出版时间最长的,也是唯一有地方团刊转为中央团刊的刊物

(3)《中国青年报》作为团中央机关刊物,1923年10月20日,在上海创刊,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

最受欢迎的作者:

恽代英萧楚女

(4)《工人周刊》曾被誉为“地方劳动界的一颗明星”。

(5)《政治周报》是国民党中央机关报,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持出版。

先后当任主编的是共产党员毛泽东、沈雁冰,张秋人。

(6)1924年1月,天津《妇女日报》创刊,向警予发表《中国妇女宣传活动的新纪元》一文,欢呼该报的出版“是中国沉沉女界报晓的第一声”,希望它“成为全国妇女思想改造的养成所”。

(6)《热血日报》:

(1925.6.4—1927)它是迄今能看到的中共中央出版的第一家日报。

是中共为加强五卅运动的宣传专门出版的,主编瞿秋白。

(7)“《诚言》事件”:

在五卅运动中,政治态度不同的各种报刊都受到严峻的考验,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为帝国主义辩护,颠倒是非,恶意攻击中国人民的爱国行动,为了遏制群众舆论,于1925年6月27日成立出版处,30日出版一种类似传单的铅印宣传品《诚言》,群众把宣传品上的“诚言”涂改为“谣言”、“贼言”,把“看《诚言》”涂改为“不看《不看诚言》”“不看《谣言》”。

更为严重的是,《申报》和《新闻报》在广告栏内刊登帝国主义宣传品《诚言》第1期,激起上海新闻界和广大公民的公愤,几百群众涌到《申报》馆门前提出抗议。

在爱国力量的说服下,《申报》后来向全国人民道歉并发表《辟诚言》的文章,并印发《诚言是英国人的谣言》传单20万份,这场新闻斗争才告结束。

这场新闻斗争的结局说明:

中国任何报刊都必须坚持反帝、爱国的方向,否则必将为人民群众所唾弃。

标志着帝国主义报刊欺骗宣传的再次破产。

(8)成舍我:

1924年4月创办《世界晚报》,1925年2月创办《世界日报》,同年10月出版单张《世界画报》。

(9)《大公报》:

创刊于1902年。

1926年9月1日,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组成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在天津问世。

《大公报》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并以此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成为北方大报之一。

(10)1923年初,美国人奥斯邦创办的中国无线电公司与英文《大陆报》合办的“上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开播。

呼号XRO,既播文艺节目,也播新闻,这是外国人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926年10月1日哈尔滨广播电台,呼号XOH,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1)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记载了他的采访经验与体会,有理论,有实例,是一本优秀的采访学著作。

第八章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

(1)国民党建立和发展了以“中央通讯社”为中心的庞大的新闻通讯事业网,以《中央日报》《扫荡报》为中心的党.政.军报纸网和以“中央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广播网。

(2)《布尔塞维克》:

1927年10月在上海出版,中共中央机关的理论刊物,由瞿秋白为主编。

鲁迅的报刊活动。

(3)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成立于江西瑞金。

“红中社”向全国播发电讯,向各根据地和上海地下党报刊发稿,使外界知道了苏区和红军的情况。

1934年10月16日,红军开始北上长征,“红中社”停止播发新闻,但仍继续接受国内外新闻电讯。

1936年1月,“红中社”恢复播发新闻的工作。

1937年,红色中华通讯社也改名为新华通讯社。

(4)《红色中华》报,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张中央级铅印大报,1931年12月11日在瑞金创刊。

《红色中华》从1937年1月29日改名为《新中华报》。

(5)《红星报》:

1931年12月11日创刊于瑞金,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由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办。

邓小平和陆定一曾先后担任其主编。

《红星报》的发刊词宣称它要成为“一面大镜子”,《红星报》办得非富多彩,被战士们称为“战士的良友”。

(6)《申报》是怎样进行改革的?

9.18事变后史量才主持的民营大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