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重点.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503258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6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护理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儿科护理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儿科护理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儿科护理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儿科护理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儿科护理学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儿科护理学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儿科护理学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儿科护理学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儿科护理学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儿科护理学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儿科护理学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儿科护理学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儿科护理学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儿科护理学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儿科护理学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儿科护理学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儿科护理学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儿科护理学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儿科护理学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护理学重点.docx

《儿科护理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护理学重点.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儿科护理学重点.docx

儿科护理学重点

第一章

1.儿科护理学:

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一门专科护理学。

2.儿科护理学的任务:

从体格、智能、行为和社会等方面来研究和保护儿童,对儿童提供综合性、广泛性的护理,以增加儿童的体质,降低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疾病治愈率,保障和促进儿童健康,提高人类整体健康素质。

3.儿童年龄分期:

胎儿期:

从卵子和精子结合到胎儿娩出。

妊娠早期,12周。

是生长发育十分重要的时期,流产或先天畸形的高发期。

妊娠中期,13至28周。

至28周时,肺泡结构基本完善。

妊娠晚期,29至40周。

肌肉、脂肪的发育和累积。

新生儿期:

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止。

其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不够成熟,因此此期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

围生期:

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7足天。

包括了胎儿晚期、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期,死亡率最高。

婴儿期:

出生后到满1周岁,是儿童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生长发育第一次高峰。

6个月以后,体内来自母体的免疫抗体逐渐消失,自身免疫功能尚不成熟,应有计划的预防接种。

消化吸收功能不完善,易发生消化紊乱和营养不良。

幼儿期:

自满1周岁到3周岁,智力发育较前突出。

防病是保健重点(注意防止意外创伤和中毒)。

学龄前期:

3周岁后到入小学前(6-7岁)。

加强早期教育。

易患急性肾炎和风湿病等免疫性疾病。

学龄期:

从6-7岁到进入青春期前(12-14周岁)。

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已接近成人。

智能发育较前更成熟。

应注意预防近视、龋齿、端正姿势。

青春期:

以性发育为标志,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

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常出现心理、行为、精神方面的问题。

4.儿科特点:

个体差异大、损伤恢复能力强、自身防护能力弱。

解剖特点:

外观上不断变化,各器官的发育遵循一定规律。

生理生化特点:

儿童生长发育快,对营养物质及能量的需求相对比成人多,但胃肠消化功能不成熟,

故极易发生营养缺乏和消化紊乱。

不同年龄的儿童有不同的生理生化正常值。

免疫特点:

新生儿可从母体获得IgG,3~5个月后降低,自行合成能力到6-7岁达到成人水平。

新生儿血清IgM浓度低,母体IgM不能通过胎盘,易患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

婴幼儿期SIgA缺乏,易患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

5.儿科临床特点:

缺乏维生素D,婴儿佝偻病,成人骨软化症;肺炎球菌,婴儿支气管肺炎,成人大叶性肺炎。

起病急、来势凶、缺乏局限能力易发败血症,后遗症较成人少。

6.婴儿死亡率:

是指每1000名活产婴儿中在1岁以内的死亡人数。

反应一个国家的卫生状况。

第二章

1.生长:

是指随年龄的增长,儿童各器官、系统的长大,主要表现为形态变化,可以通过具体的测量值来表示,是“量”的改变。

2.发育:

指细胞、组织、器官功能上的分化与成熟,是“质”的改变,包括情感—心理的发育成熟过程。

3.小儿生长发育规律:

⑴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出生后第一年出现第一个生长高峰,至青春期又出现第二个高峰;

⑵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

神经系统发育的较早,生殖系统最晚,淋巴系统则先快后回缩;

⑶生长发育的顺序性:

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⑷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受遗传、环境的影响。

4.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①遗传②性别③孕母情况④营养⑤生活环境⑥疾病和药物。

遗传决定了生长发育的潜力,这种潜力从受精卵开始就收到环境因素的作用与调节,表现出个人的生长发育模式。

因此,生长发育水平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5.追赶生长:

通常2岁以内的儿童,疾病痊愈后,如营养充足,会出现“追赶生长”,即小儿身高、体重等短期内加快增长,以弥补患病期间造成的损失。

6.生理性体重下降:

部分新生儿在生后数天内由于摄入不足、胎粪及水分的排出,体重可暂时性下降,称生理性体重下降。

一般下降原有体重的3%-9%,约在生后3-4日达到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常于第7-10日恢复到出生时水平

7.出生至青春期前体格生长规律:

体重:

新生儿平均体重:

男2.9~3.7kg;女2.8~3.6kg

体重公式:

1-6月:

体重kg=出生时体重+月龄*0.7

7-12月:

体重kg=6+月龄*0.25

2-12岁:

体重kg=年龄*2+7或8

体重:

为各器官、组织及液体的总重量。

小儿年龄越小、体重增长越快。

②身高:

指从头、躯干与下肢长度的总和。

3岁前应仰卧位测量,3岁后可立位测量。

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1岁时身长约75cm,到2岁时约85cm,

2岁后身长稳步增长,平均每年增加5-7cm

2-12岁身长公式:

身高cm=年龄*7+77cm

③头围:

指自眉弓上缘经枕骨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是反映脑发育和颅骨生长的一个重要指标。

出生时相对较大约33-34cm,1岁时46cm,2岁时约为48cm。

在2岁内测量最有价值。

较小头围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快则提示脑积水。

④胸围:

胸围大小与肺、胸廓发育密切相关。

出生时32cm,1岁时头围胸围相等。

1岁至青春前期胸围超过头围的厘米数约等于小儿岁数减1。

⑤上臂围:

代表上臂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皮肤的发育水平。

评价标准:

>13.5cm,营养良好;12.5~13.5cm,营养中等;小于12.5cm,营养不良。

8.与体格生长有关的各系统发育:

①骨骼发育:

颅骨发育:

颅骨缝:

出生时尚分离,约3-4个月时闭合。

前囟:

约1.5~2.0cm,1-1.5岁时闭合,最迟不超过2岁。

后卤:

最迟出生后6~8周闭合

前囟早闭或过小见于小头畸形、脑发育不良。

前囟迟闭或过大见于佝偻病、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前囟张力增高提示颅内压增高、见于脑积水、脑炎等。

前卤凹陷则见于极度消瘦或脱水者。

②脊柱:

3个月,颈椎前凸,婴儿抬头。

6个月,胸椎后凸,婴儿会坐。

1岁,腰椎前凸,开始行走

6-7岁,韧带发育完善

③长骨发育:

1~9岁腕部骨化中心的数目约为其岁数+1。

骨龄:

通过x线检查不同年龄小儿长骨骨骺端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数目、形态变化,并将其标准化,即为骨龄。

骨龄落后见于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肾小管酸中毒等;

骨龄超前见于中枢性性早熟,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④牙齿的发育:

乳牙共20个,出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约2~2.5岁出齐;

2岁以内乳牙的数目为月龄减4~6,12个月未出牙为乳牙萌出延迟;

乳牙萌出顺序一般下颌先于上颌,自前向后;

6岁左右开始出第1颗恒牙即第一磨牙。

12岁左右出第2磨牙。

恒牙出齐一共32颗,如果没有智齿,就28颗。

⑤生殖系统发育:

性早熟:

女孩在8岁以前,男孩在9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为性早熟。

性发育延迟:

女孩14岁以后,男孩16岁以后无第二性征出现,即为性发育延迟。

⑥神经系统的发育:

胎儿时发育最早,出生时脑重1500g,成人的25%,7岁时接近成人。

4岁时神经纤维鞘化完成。

脊髓下端胎儿时位于第2腰椎下缘,4岁时移至第一腰椎,做腰穿时应注意。

出生时小儿即有觅食、吸允、吞咽、拥抱、握持等一些先天性反射和对强光、寒

冷、疼痛的反应。

小儿出生后2周左右即可形成第一个条件反射。

出生时大脑皮质下中枢系统发育已成熟。

小儿脑耗氧在基础代谢状态下占总耗氧

量的50%

9.感知的发育:

①视感知发育:

新生儿已有视觉感应能力,因视网膜视黄斑区发育不全和眼外肌协调较差,只有在15~20cm范围内视觉才最清晰。

18个月时能区别各种形状;2岁时可区别垂直线和横线;5岁时能区别颜色。

②听感知发育:

6个月时能区别父母声音,1岁时能听懂自己名字。

③味觉和嗅觉发育:

4~5个月的婴儿对事物味道的轻微改变已很敏感,故应适时添加各类转乳期食物。

④皮肤感觉的发育:

2~3岁时儿童通过接触能区分物体的软、硬、冷、热等属性;

5~6岁时能分辨体积和重量不同的物体。

⑤知觉发育:

1岁末开始有空间和时间知觉的萌芽;4~5岁时已有时间的概念。

第三章

1.计划免疫:

是根据免疫学原理、儿童免疫特点和传染病疫情的监测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生物制品接种到婴幼儿体中,以确保儿童获得可靠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达到预防、控制乃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2.主动免疫:

是预防接种的主要内容。

主动免疫制剂称为疫苗。

3.我国实行的计划免疫:

11种疫苗预防15种传染病;即预防乙肝、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甲肝、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炭疽、钩端螺旋体病。

4.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

环境准备、心理准备、严格掌握禁忌症、严格执行免疫程序、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无菌操作原则:

接种活疫苗时,只用75%乙醇消毒;

抽吸后如有剩余药液放置不能超过2小时;

接种后剩余活疫苗应烧毁;

其他:

2个月以上婴儿接种卡介前应做PPD实验,阴性者才能接种;

脊髓灰质炎疫苗冷开水送服,且服用后1小时内禁热饮;

接种麻疹疫苗前1个月及接种后2周避免使用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制剂。

5.预防接种需严格掌握禁忌症:

急性传染病、慢病急发作,过敏和免疫皆为禁忌症;发热和腹泻,禁服脊灰症;神经家族史,忌打百日咳。

6.常用疫苗接种方法及时间

结核病

脊髓灰质炎

麻疹

白、百、破

乙肝

接种方法

皮内

口服

皮下

皮下

肌肉

初种年龄

出生后2-3天到2个月内

2个月以上:

第1次2个月

第2次3个月

第3次4个月

8个月以上易感儿

3-12个月以上

第1次3个月

第2次4个月

第3次5个月

第1次出生时

第2次1个月

第3次6个月

7.儿童计划免疫程序:

乙肝疫苗:

肌内注射;卡介苗:

皮内注射;脊灰疫苗:

口服;百白破以及白破疫苗:

肌内注射;

甲肝灭活疫苗:

肌内注射;其余疫苗均为皮下注射。

8.预防接种的反应:

一般反应:

是指有疫苗本身所引起的反应。

大多为一过性,在24h内出现,主要表现为发热和局部疼痛、红肿,可伴有食欲减退、全身乏力、不适等等。

多数儿童的反应是轻微的,一般持续2~3d自行消退,无须特殊处理,适当休息,多饮水即可。

反应较重者,可对症处理,如物理降温、局部热敷等;反应严重者如局部红肿持续扩大,高热不退,应到医院就诊。

异常反应:

少数儿童可能出现晕厥、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一旦发生,应立即抢救或治疗。

偶合症:

是指受种者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在尚未发现的基础疾病,接种后巧合发病,因此,偶合症的发生与疫苗接种无关,仅是时间上的巧合。

第四章

1.能量的需要:

总能量:

日龄1周新生儿:

60kcal/kg;第2~3周:

100kcal/kg;

1岁以内110kcal/kg,以后每增加3岁减去10kcal/kg。

15岁:

60kcal/kg1kcal≈4.2kj

2.营养素需要:

①三大产能营养物质:

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

②脂溶性维生素可储存于体内,易造成中毒。

人体的微量元素:

铁、铜、碘、氟。

③水:

婴儿每日150ml/kg,每3岁减少25ml/kg。

成人40-45ml/kg。

3.母乳喂养:

①乳汁成分:

蛋白质,乳清蛋白为主,与酪蛋白比为4:

1

②脂肪:

多为不饱和脂肪酸,除含有亚麻酸、亚油酸外,还含有微量的龙生烯酸和DHA,胆固醇丰富,利于婴儿髓鞘形成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③免疫物质:

母乳中含有大量免疫物质,特别是初乳中含量更高。

④各期母乳:

初乳:

产后4~5天以内的乳汁,内含脂肪少而以含有免疫球蛋白的蛋白质为主,维生素、牛磺酸和矿物质的含量丰富。

每日15~45ml

过渡乳:

6~10天的乳汁,总量增多,脂肪含量高,蛋白质和矿物质逐渐减少。

成熟乳:

11天~9个月的乳汁,总量达到高峰每天可达700~1000ml,但蛋白质更少。

晚乳:

10个月以后的乳汁。

4.母乳喂养的特点:

①营养物质比例合适,满足婴儿的营养需求

②获得免疫因子,增加小儿身体健康,增强免疫

③喂哺方便易行,母乳温度适宜,不易污染、省时方便经济

④增加母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促进婴儿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性

⑤利于母体子宫的恢复、抑制排卵有利于计划生育、减少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病率

⑥母乳缓冲力小,对胃酸中和能力弱,有利于消化

⑦母乳含优质蛋白,必需氨基酸及乳酸较多,利于婴儿脑的发育。

5.人工喂养:

注意事项:

选用合适的奶嘴,测试乳液的温度,避免空气的吸入,加强食具卫生,及时调整乳量。

鲜牛乳需经稀释、加糖、煮沸。

以酪蛋白为主、甲型乳糖、矿物质较多。

①牛乳:

乳糖含量低、宏量营养素比例不当、肾负荷重、缺乏免疫因子

②全牛奶家庭改造:

稀释:

生后不足2周用2:

1奶(两份奶加一份水)

以后逐渐过渡到3:

1奶或4:

1奶

满月后可用全奶

加糖:

100ml牛奶加5~8g糖,蔗糖常用

加热:

煮沸灭菌

④奶量摄入估计:

婴儿的体重、推荐摄入量及奶制品规格是估计婴儿奶量的必备资料。

全牛奶摄入估计:

8%糖牛奶100ml供能约100kcal,

婴儿能量需要量为110kcal/(kg.d)

因此,婴儿需8%糖牛奶110ml/(kg.d)婴儿每日总液量150ml/kg

6.食物转换:

①添加原则:

循序渐进,从少到多,从稀到稠,从粗到细,从一种到多种,逐步过渡到固体食物。

②添加时机:

应是小儿身体健康时;食物质量:

单独制作;

③注意观察:

小儿的大便有无异常,掌握其消化情况。

④方式:

一般生后4~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4个月以上的婴儿在每天乳量达1000ml或每次哺乳量超过200ml时应添加辅食,断奶时间一般在生后10~12个月,不超过1岁半。

⑤添加目的:

补充乳类营养的不足,利于食物性状的转换,促进小儿生长发育。

第五章

1.不同年龄患儿适宜的温、湿度:

年龄

室温(℃)

相对湿度(%)

早产儿

24—26

55—65

足月新生儿

22—24

55—65

婴幼儿

20—22

55—65

年长儿

18—20

50—60

2.住院患儿的心理反应:

分离性焦虑:

指由现实的或预期的与家庭、日常接触的人、事物分离时引起的情绪低落,甚至功能损伤。

失控感:

是一种对于生活中和周围所发生的事情感到有一种无法控制的感觉。

3.儿童用药特点:

①年龄不同,对药物反应不一,药物的毒副作用也有所差异

②儿童肝肾功能及某些酶系统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代谢及解毒功能较差

③乳儿、胎儿可因母亲用药而受到影响

④儿童血—脑脊液屏障不完善,药物容易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达到神经中枢

⑤儿童易发生电解质紊乱

4.儿童药物选用及护理:

①抗生素:

有针对性的使用,防止滥用。

用药时注意其毒副作用。

婴儿长时间的滥用广谱抗生素,容易发生鹅口疮、肠道菌群失调和消化道功能紊乱等

儿童应用链霉素、卡那霉素等药物时,应注意有无听力和肾损害

②镇静药:

在儿童高热、烦躁不安等情况下可考虑使用镇静药。

可用苯巴比妥、地西泮、水合氯醛等;不宜使用阿司匹林,以免发生Reye综合征

③止泻药、泻药:

腹泻患儿一般不主张用止泻药,多采用调整饮食和补充体液等方法

儿童便秘一般不用泻药,多采用调整饮食和松软大便的通便法

④镇咳祛痰药:

婴儿一般不用镇咳药,多采用祛痰药或雾化吸入新生儿、小婴儿慎用茶碱类药物

⑤退热药:

一般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剂量不宜过大,可反复使用

复方解热止痛片(APC)禁用

⑥肾上腺皮质激素:

在诊断未明确时一般不用,以免掩盖病情

水痘患儿禁用糖皮质激素

长期使用可抑制骨骼生长,影响水、电解质、蛋白质、脂肪代谢。

降低机体免疫

力,还可引起血压增高和库欣综合征

短疗程:

过敏性疾病、重症感染性疾病

长疗程:

肾病综合征、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⑦乳母用药:

阿托品、苯巴比妥水杨酸等药物可经母乳影响婴儿,应慎用

⑧新生儿、早产儿:

如磺胺、维生素K3,氯霉素等药物,应慎用。

5.儿童药物剂量计算:

按体重计算:

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每日(次)剂量=患儿体重(kg)*每日(次)每千克体重所需要量

年长儿按体重就算如已超过成人量则以成人量为上限

6.儿童给药方法:

注射法:

采取“三快”技术,即进针、注药、拔针均快。

7.儿童体液平衡特点:

水代谢特点:

水的需要量大,交换率高;年龄越小,水的需要量相对越大

体液平衡调节功能不成熟:

由于儿童肾功能不成熟,肾浓缩功能差,排出同量溶质所

需水量较成人多。

当水入量不足时容易出现脱水和酸中毒。

8.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①等渗性脱水的临床表现及分度:

P123

轻度:

精神状态无明显改变,皮肤弹性差,口腔黏膜稍干燥,眼窝前囟轻度凹陷,有眼泪,尿量略减少,无周微循环衰竭,代谢性酸中毒,占体重5%以下

中度:

烦躁或萎靡,皮肤弹性差,口腔黏膜干燥,眼窝前囟明显凹陷,眼泪少,尿量明显减少,周围循环衰竭不明显,有代谢性酸中毒,占体重5%-10%

重度:

昏睡或昏迷,皮肤弹性极差,口腔黏膜极干燥,眼窝前囟凹陷极明显,无眼泪,少尿或无尿,周围循环衰竭明显,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占体重10%以上

②代谢性酸中毒:

最常见的酸碱平衡失调类型

原因:

细胞外液酸的产生过多、细胞外液碳酸氢盐的丢失

表现:

轻度:

不明显

中度:

精神萎靡、嗜睡/烦躁不安、呼吸深长、口唇呈樱桃红色等典型症状

重度:

呼吸有酮臭味、心率加快、昏睡/昏迷

治疗要点:

pH<7.3时用碱性药物,首选5%碳酸氢钠

所需5%碳酸氢钠量(ml)=-BE*0.5*体重(kg);

一般先给予计算量的1/2,复查血气后调整剂量,纠酸后注意补钾、补钙。

③低钾血症:

原因:

摄入不足、丢失增加、分布异常、各种原因的碱中毒

表现:

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

腱反射减弱、肌无力

心脏损害:

心率增快、心肌收缩无力、血压降低

心电图显示:

s-T段下降、T波低平、Q-T间期延长、出现U波

肾损害:

浓缩功能减低,出现多尿、夜尿、口渴、多饮,严重者碱中毒

治疗:

补钾:

3-4mmol/kg·d;浓度小于0.3%(40mmol/l);忌静脉推注

9.补钾的注意事项:

①不宜过早:

见尿补钾,轻度缺钾可进食含钾丰富的食物,每日口服氯化钾,严重缺钾可静脉补钾

②不宜过浓:

不超过0.3%

③不宜过快:

全日总量不超过300-450mg/kg均匀分配于全日静脉补液中,时间不短于8小时

④不宜过久:

患儿能经口进食,尽快停止静脉输液,改为口服,一般补钾连续4~6天。

10.液体疗法:

混合溶液简易配置P127,液体疗法定量、定性、定时P128,

①等张液:

生理盐水、复方氯化钠溶液。

等渗液:

1.4%碳酸氢钠溶液,1.87%乳酸钠溶液。

②补液的原则:

三定:

定量、定性、定时。

三先:

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

三见:

见酸补碱、见尿补钾、见惊补钙(镁)

③口服补液盐(ORS):

氯化钠2.6g,枸盐酸纳2.9g,氯化钾1.5g,葡萄糖13.5g,

用前以温开水1000ml溶解

11.液体疗法实施:

第一天补液量:

轻度脱水90-120ml/kg

中度脱水120-150ml/kg

重度脱水150-180ml/kg

第二天以后的补液:

一般只部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于12-24h内均匀输入。

 

第六章

1.新生儿的分类:

⑴根据胎龄分类:

①足月儿:

胎龄满37足周至未满42足周的新生儿,②早产儿:

胎龄<37足周的新生儿,

③过期产儿:

胎龄超过42周以上的新生儿。

⑵根据出生体重分类:

①正常出生体重儿:

出生体重为2500~4000g的新生儿

②低出生体重儿:

出生体重小于2500g,其中小于1500g者称极低出生体重儿

体重<1000g者称为超低出生体重儿

③巨大儿:

指出生体重>4000g

⑷高危儿:

指已发生或有可能发生危重情况而需要密切观察的新生儿。

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①母亲异常妊娠史,包括母亲为Rh阴性血型;②异常分娩;③出生时有异常

2.足月儿与早产儿外观特点:

足月儿

早产儿

皮肤

红润、皮下脂肪丰满和毳毛少

绛红、水肿和毳毛多

占全身比例的1/4

占全身比例的1/3

头发

分条清楚

细而乱

耳壳

软骨发育好、耳舟成形、直挺

软、缺乏软骨、耳舟不清楚

乳腺

结节>4mm,平均7mm

无结节或结节<4mm

外生殖器男婴

女婴

睾丸已降至阴囊

大阴唇遮盖小阴唇

睾丸未降或未全降

大阴唇不能遮盖小阴唇

指(趾)甲

达到或超过指(趾)端

未达指(趾)端

跖纹

足纹遍及整个足底

足底纹理少

足月儿与早产儿生理特点:

足月儿

早产儿

呼吸系统

不成熟,节律不规则,频率较快,

40次/分左右,腹式呼吸为主

不成熟,常出现呼吸暂停现象。

呼吸停止>20s,伴心率<100次/分

循环系统

胎盘-脐血循环终止,肺血流增加,软圆孔功能性关闭,心率120-140次/分,血压70/50mmHg

心率快,血压较足月儿低,部分可伴有动脉导管未闭

消化系统

消化道面积相对较大,肠管壁薄、通透性高。

胃呈水平位

喷们括约肌发育较差,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

一般生后10-12h开始排胎粪,约2-3天排完。

吸允能力差;胃容量小,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和溢乳;喂食不当易引起坏死性小肠炎;易发生胎粪延迟排出。

肝脏不成熟,易引起核黄疸

血液系统

出生时红细胞(5.0-7.0)*1012/L血红蛋白约占70%,HbF对氧有较强亲和力,缺氧时发绀不明显

出生几日后外周血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下降快,易发生贫血;血小板低,VK储存不足,易引起出血

泌尿系统

生后24h内排尿,肾浓缩功能差,易出现水肿或脱水,对钠的耐受限度较窄,易发生钠潴留

肾浓缩功能更差,易产生低钠血症,可发生晚期代谢性酸中毒

神经系统

脊髓相对较长,大脑皮质兴奋性低,睡眠时间长,已具有原始神经反射,一般于3-4个月后消失

胎龄越小,反射越差;易发生缺氧,导致缺氧缺血性脑病;

易发生颅内出血

免疫系统

胎儿可从母体获得IgG,因此对某些传染病有免疫力,IgA和IgM不能通过胎盘,因此易患呼吸道、消化道感染性疾病。

皮肤娇嫩,屏障功能弱,IgG和体内补体水平较足月儿少,易发生各种感染

体温调节

体温中枢不完善,皮下脂肪薄,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热。

室温过高,容易发生脱水热,室温过低容易发生硬肿症。

体温调节功能更不完善,其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常因寒冷而导致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2.足月儿几种常见的特殊生理状态:

①生理性体重下降:

新生儿出生后数天内,因丢失水分较多及胎粪排出,出现体重下降,但一般不超过10%,生后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②生理性黄疸③乳腺肿大④马牙和螳螂嘴⑤假月经⑥粟粒疹

4.脱水热:

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差,室内温度过高时足月儿能通过皮肤蒸发和出汗散热,但如果体内水分不足,血液浓缩而发热称为脱水热。

5.适中温度:

又称中性温度,指能维持正常体核温度和皮肤温度的最适宜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人耗氧量最少,新陈代谢率最低,蒸发散热亦少。

新生儿的适中温度与胎龄、日龄和出生体重有关。

6.足月儿的护理:

①保持呼吸道通畅②维持体温稳定③预防感染④合理喂养,按需哺乳⑤确保安全⑥健康教育

7:

足月新生儿和早产儿室内条件:

足月儿:

温度22-24℃、湿度55%-65%;早产儿:

温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