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5056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高二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高二历史试题及答案

1、《左传》有云:

“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

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

世世子孙无相害也。

载在盟府,大师职之。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周天子与诸侯关系近乎平等

B.“礼崩乐坏”的局面开始出现

C.诸侯之间通过盟约来维系和平

D.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已经确立

2、孔子主张人在修养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由、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由、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的是(  )

A.君主意志

B.“爱人”之心

C.内心自省

D.礼乐规范

3、“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以取得社会存在和个体身心的均衡稳定:

不需要外在神灵的膜拜、非理性的狂热激情或追求超世的拯救,在此岸中达到济世救民和自我实现。

”下列思想与上述评论最相符的是( )

A.天与人不相胜 

B.修身及家,平均天下

C.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D.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

4、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

“今夫天下之人牧(指当权者),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意:

如同水往低处流),沛然谁能御之?

”由此推断,该思想家主张   (   )

A.清净无为

B.以法治国

C.仁政治国

D.以德治民

5、拉莫特·勒瓦耶在其著作《异教徒的德行》中写到:

“人们可以说孔子和苏格拉底一样,运用他们在伦理方面的权威,使哲学回到人间。

”以下能够充分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他们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B.他们都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

C.他们都关注知识对人的改造

D.他们都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6、2015年10月,韩国申报的《儒教雕版印刷木刻板》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这是朝鲜李氏王朝时期一系列儒家学说相关作品的雕版印刷木刻板。

由此可以说明(  )

A.韩国是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B.李氏王朝是儒学的主要传承者

C.印刷术最早由中国传入韩国D.儒家思想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

7、“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

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

这主要是因为明代()

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D.中枢机构设置调整

9、朱熹曾解释过“存灭理,灭人欲”论: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明代李贽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由此可见,李贽的批判主要忽视了

A.思想内容的辩证性

B.时代背景的复杂性

C.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D.人物评价的特殊性

10、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11、清代学者吴定说:

“道学之名,不见于经。

自《宋史》创立道学之传,以尊濂、洛、关、闽诸贤,一时从其游者,罔非沐仁浴义,暗然为心性之谋,何其盛也。

”由此可见宋元之际

A.道教形成众多流派B.道家与儒家思想交锋激烈

C.理学成为儒学正统D.儒学经典开始成为科考内容

14.学者赵轶峰在《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中写道:

“黄氏(黄宗羲)之说,根

 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

……

 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o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

 尺度。

”其意在说明黄宗羲的思想   (   )

 A.具有近代思想色彩   B.堪称近代制度典范

 C.没有突破儒家理论   D.有违儒家民本思想

27.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在分析中国某一时期文化特征时曾这样概括:

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

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该时期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28.葛兆光在曾说: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对于朱熹理学的作用,作者认为

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24.根据甲骨文以及中国史籍记载的推断,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

最早的一批姓氏包

    括姬、姜、嬴、妫等。

这些姓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礼制对女性的尊重      B.受西周宗法制的影响

    C.政治上分封制的实施     D.血缘关系最初以母系来确定

25.先秦民本思想的杰出代表、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毫不含糊地说:

“庶

    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

”这反映出

    荀子

    A.游离于民本与尊君的两端,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B.从尊君角度论述民本思想,反映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

    C.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适应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

    D.区分尊君与民本思想,以说明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本质

26.北宋僧人契嵩说:

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

   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27.李贽在《焚书》中讽刺道学家:

“种种日用,皆为自己身家计虑,无一厘为人谋者,及乎开口

    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翻思此等,反不如市井小夫,身

    履是事,口便说是事……凿凿有味,真有德之言。

”这反映了李贽

    A.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B.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C.认同市民阶层利益和要求     D.反对遵循仁义道德

28.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中写道: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里的“荒唐言”反映出

   A.《红楼梦》极大地冲击了统治秩序

   B.封建社会将为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

   C.《红楼梦》与当时的主流思想不符

   D.封建伦理道德在当时已无积极影响

29.梁柏力在《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欧)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

    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

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

    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

    “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

照此推断,梁氏认

    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

    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

    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

    C.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

    D.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

24.西周封建制以宗法制(宗族制)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赐姓”“胙土”(授土)和“命氏”,由此产生了“氏所以别贵贱”以及“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礼制。

这反映出西周封建制

A.强调宗法关系和契约关系的统一性    B.规范以君臣关系为核心社会行为

C.否定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统一性    D.重视遏制土地私有化的发展态势

C.为偿付列强赔款而征收重税        D.吏治腐败导致商业发展缓慢

27.王夫之在谈到天理与人欲时有如下陈述:

“理自性开,欲以形开,其或冀夫欲尽而理乃孤行。

”该思想意在

A.强调理欲皆性              B.主张理欲对立

C.否定功利主义              D.批判君主专制

8、13、1935年中央红军在川西地区发布的政策中规定:

“大家来成立合作社,贩卖布匹、盐巴、粮食,使赤区穷人个个不愁吃穿”,“商人无论大小在服从苏维埃法令下可自由发展工商业”。

该政策()

A.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B.强化了共产国际对中共的影响

C.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D.体现了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

29.1500年前后出现的变化难以让人忽略:

欧洲大陆外,不安分的欧洲人发现了新大陆,对外扩张和贸易迅速膨胀;欧洲大陆内,财产和收入进行全面的重新分配,信仰改革和人文主义思潮蔓延。

这两种现象

A.其根源在于科技进步           B.彼此对立,相互制约

C.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D.互为因果,相互推动

30.由下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A.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普遍减缓     

B.英美法德各国在世界工业生产所占比重基本不变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31.英国中世纪有一条政治原则,即“国王不能犯错误”。

这使得历代君主都可以恣意妄为而不致因“犯错误”而被追究责任。

后来的法案对这一原则有了新的解释:

“国王的错误应由签署该项决定的大臣负责”。

这一变化意味着

A.王权受到了限制                   B.国王由能犯错到不能犯错

C.大臣成为国王的替罪羊             D.国王可以继续任性妄为

32.制宪会议的代表认为“政府的目的在于追求幸福——或按照亚当斯(《独立宣言》起草者之一)的说法,最好的政府就是‘为最大多数人带来最大程度的安逸、舒适、安全,或一言以蔽之,幸福’”。

这表明该制宪代表

A.主张宪政公平                 B.追求理想的政治体制

C.反对精英政治                D.以民生作为政治追求 

33.19世纪中期,信仰再次产生严重的危机。

宗教真理之金同那个盛装它的古老破旧的钱袋一起丢弃了,而且再也找不回来了。

这主要是由于

A.蒸汽机的广泛运用,体现了人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

B.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否定生物“神创说”

C.马丁·路德提出信仰得救,与“上帝直接对话”

D.牛顿创立经典力学理论,摆脱神学对科学的束缚

33.马克思说:

“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他们描绘成惟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下列事件能够证明该说法的有:

  

①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②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      ④康德的“人非工具”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4.巴黎公社革命胜利伊始,作为工人阶级临时政府的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就指出:

“我们接受委任之际,深感责任重大,但还是毫不迟疑、毫不畏怯地力加完成。

我们的目的一旦达成,就要对……人民群众说:

‘你们当时给我们的是这样一种委托:

我们的个人利益开始抬头之日,就是我们克尽公职结束之时;那么听凭你们发落吧!

”这一主张能够体现

A.无产阶级专政思想             B.分权制衡思想  

C.直接民主思想                 D.社会契约思想

35.“它站起来反对18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这些领域内的秩序”,强调“对自然之爱、上帝精神存在和感情力量之间的联系”。

最符合上述创作倾向的作品是

    A.《人间喜剧》   B.《母亲》   C.《老人与海》D.《巴黎圣母院》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学中源”说与“中体西用”,对中西文化的交流乃至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之际,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华,中国人发现他们带来的很多东西是中国很早就有的。

另一方面,当时中国人需要改革,但是不能通过直接否认自己来学习西方,而承认西方是进步的、但源头来自中国,因而提出了“西学中源”说。

被誉为清初“历算第一名家”的清初科学家梅文鼎,也是最早提出这一观点者。

他生于明代官宦之家又受教于明朝遗老,后又受到清朝皇帝的宠爱,潜心钻研西学却又有“奉耶稣”而“弃儒先”之虞,这种矛盾的境遇促成了他积极地鼓吹“西学中源”说。

在天文学领域,他宣称西方的地球五带源于《周髀算经》,又说《黄帝内经》“地之为下”是地圆说得肇端。

在数学领域,论证了几何学即始于勾股的理论。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近代以来,“西学中源”说被日益放大,最后变成什么都源于中国了。

许多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乃至顽固守旧派,在涉及中西文化交流时,都从各自的文化观念出发,不同程度地利用“西学中源”说。

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不仅大力主张“西学中源”说,还将其改造成为“中体西用”说。

梁启超于1902年写《古议院考》,论证中国古代“虽无议院之名,而有其实也。

”早已有了类似议院的机构。

康有为等都将中国上古的尧舜禹时代比作西方的民主、民权时代。

章太炎、梁启超还试图证明中国古代的井田制和均田制具有社会主义的成分。

顽固派、保守派认为西学在中国既然古已有之,就没必要再去学习西方了。

——黄敏兰《近代开放史上的“西学中源”说》

材料三随着时代的推移,中国人引进西学的阻力越来越小。

甲午战争后,人们开始觉得“西学中源”说没有道理,此后的革命家、改良家就开始一概否定中国文化,从而放弃“西学中源”说。

“西学中源”说便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黄敏兰《近代开放史上的“西学中源”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梅文鼎等人倡导“西学中源”说的主要观点和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各派倡导“西学中源”的观点,简析“西学中源”在近代引起广泛共鸣的社会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后“西学中源”说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41.(12分)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材料: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癸卯学制

1904年颁布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中的两门,但分量仍很重。

壬子癸丑学制

1912-1913年颁布

取消读经讲经课

壬戌学制

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

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材料中的信息进行评析。

(要求:

信息的提取准确。

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

29.(18分)材料一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

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

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

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

……

李时珍的本草之学,谨言踏实,近于现代实证的方法。

徐霞客的地理之学,全由亲身旅行各处,乃实际观察之后的记录。

……又如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茅元仪的《武备志》、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都有工艺器械的制作过程,并有实绘的图样。

凡此均是从理性发为科技的产品。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国思想发展和科技成就的时代特色。

(8分)

材料二文艺复兴的时代精神表现为复兴古代与热爱自然界和生活,认为科学对人们的生活是有用的,这是人文主义者的积极生活态度的反映。

比如当时的解剖学和植物学的突飞猛进,绘画、音乐以及诗歌等都在用自己的“浪漫”方式解放人类的思想。

在复古与创新的大潮中,艺术与科学在以各自的方式表达着对自然界的热爱。

近代科学一定程度上正是在这种复兴古代和热爱自然的双重作用下发现了世界与人。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荣江《西方科学与人文精神发展的历史关系及其启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与近代科学的共同之处。

(6分)并分析文艺复兴前后科学发展的原因。

(4分)

4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

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

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

”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

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

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

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6分)

(2)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9分)

45.(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789年,围绕着“人类应该在怎样的基础上缔造自己的社会?

”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辩论正在六边形的国土上展开,在争论的双方中,一方打着维护历史传统的旗号,积极鼓吹神赋权利、等级制度和行业组合。

另一方则宣扬人类的创造性,主张天赋权利以及理性和正义。

这场涉及哲理的政治辩论关键所在,一言以蔽之,就是确认占法国2/3人口的第三等级拥有何种地位。

——摘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材料二  《1791年宪法》是法国从传统的贵族社会跨入近代公民社会的法律标志。

它规定年满25岁的男子为公民,又提出财产资格限制,“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于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者享有选举权,为积极公民,未达到者无选举权,是消极公民。

《1793年宪法》取消了积极公民与消极公民的划分。

第二共和国时期(注:

1848-1852年),法国选民人数猛增至900多万。

——摘编自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

(1)材料一中大辩论的焦点是什么?

为什么会成为焦点?

(6分)

(2)材料二中法国是如何扩大民众选举权的?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这一进程的主要因素。

(9分)

 4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军队10个旅分四路入侵西奈半岛,向运河逼进,埃及军队进行顽强反击。

10月31日,英、法军队对埃及进行武装干涉。

英法和以色列的行为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

苏联宣布:

如英法不停火,苏将对英实施核攻击。

把英法势力挤出运河区,命令全球美军进入戒备状态,威胁英法。

在埃及军民坚决反抗和国际社会强大舆论压力下,英、法被迫在11月22日撤出全部军队。

1957年3月8日,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出,埃及取得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斗争的胜利。

——资料来源于网络

材料二  阿登纳(联邦德国总理)表示:

“法国和英国将不再是堪可与美国和苏联并驾齐驱的大国。

德国也不会。

他们要想在世界扮演决定性角色,只剩下一条路:

那就是团结起来以欧洲为一体。

英国还未可能成熟到接受这个做法,但是苏伊士事件可以有助于她思考。

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可浪费:

欧洲团结将是你复仇之路。

——基辛格《大外交》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埃及取得苏伊士运河战争胜利的原因。

(6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苏伊士运河战争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9分)

46.(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

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

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

1878年,俾斯麦政府强迫帝国议会通过了《非常法》,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镇压。

在《非常法》实行的12年里,许多社会民主党党员被监禁和驱逐,大量拥护社会民主党的工人被解雇,大批报刊、出版物及工人组织被查禁或取缔。

俾斯麦政府也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

自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并加以评析。

(9分)

 2.

(1)观点:

西方的科技成就是源于中国的,地球五带理论、地圆说、几何学都是从中国引入的。

背景:

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引进;接触西学的中国知识分子深受传统文化束缚;既认识到西学的先进又不敢大胆承认;迎合统治者的旨意。

(2)观点:

保守派认为西学在中国早已存在,反对学习西方;洋务派改造为“中体西用”说;维新派认为西方式议会等在中国古代已存在;章太炎等认为均田制有社会主义成分。

原因:

西方文明的传入和冲击;华夏文明优越感;“天朝上国”传统观念的影响;满足传统文化心理,是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的一种策略;各派都以此来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简单类比的思维方法。

(3)原因:

近代“西学中源”说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其不科学性日益明显;中国甲午战争的惨败,更证明了其荒谬;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加深;学习西方的阻力减弱;启蒙思想的传播,更加理性。

【解析】

试题分析:

(1)问,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这种矛盾的境遇促成了他积极地鼓吹‘西学中源’说”得出观点是西方的科技成就是源于中国的;根据材料“他宣称西方的地球五带源于《周髀算经》,又说《黄帝内经》“地之为下”是地圆说得肇端。

在数学领域,论证了几何学即始于勾股的理论。

”得出地球五带理论、地圆说、几何学都是从中国引入的。

第二小问背景,回答明清时期的时代背景,从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国知识分子的处境、宣传西学的目的等角度分析。

(2)问,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顽固派、保守派认为西学在中国既然古已有之,就没必要再去学习西方了”得出保守派认为西学在中国早已存在,反对学习西方;根据材料“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不仅大力主张‘西学中源’说,还将其改造成为‘中体西用”说。

’得出洋务派改造为“中体西用”说;根据材料“梁启超于1902年写《古议院考》……康有为等都将中国上古的尧舜禹时代比作西方的民主、民权时代。

”得出维新派认为西方式议会等在中国古代已存在;根据材料“章太炎、梁启超还试图证明中国古代的井田制和均田制具有社会主义的成分。

”得出章太炎等认为均田制有社会主义成分。

第二小问社会原因,可以从西方文明的冲击、“天朝上国”传统观念、提出观点的目的等角度分析。

第(3)问,根据材料“随着时代的推移,中国人引进西学的阻力越来越小”得出学习西方的阻力减弱;

以甲午战后为切入点,结合所学知识从甲午战败的反思、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加深、启蒙思想的传播等角度分析。

考点:

中西文化交流•“西学中源”说•评价

【名师点睛】文字类材料题做题方法指导。

(1)答案来源于材料类型:

答此类材料题一定要注意审题。

一般而言,此类题目设问为“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在弄清题目要求(主体、中心问题、限制条件)的前提下(这一步叫“审”),按题目的要求从材料中找出相应的文字信息并标记下来(这一步叫做“找”),然后将找出来的文字信息按题目的要求筛选,分层次地、有条理地分点作答出来(这一步叫“答”)。

(2)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