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一.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507371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一.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一.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一.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一

第四单元

《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

【知识梳理】

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

代表作有《沁园春•雪》

《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长征•七律》等。

白求恩(1890年3月3日~1939年11月12日),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

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8年来到中国参与抗日革命,1939年因病逝世。

他在中国工作的一年半时间里为中国抗日革命呕心沥血,毛泽东称其为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白求恩逝世一个多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龚古尔学院成员。

文章主旨

《纪念白求恩》作者在文中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即赞扬他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号召全党同志学习他的共产主义精神。

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白求恩同志的深深悼念之情。

《植树的牧羊人》文章记叙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着一己之力和数十年的时间,在荒漠中种出了大片的树林,把荒漠变成了绿洲的故事,赞美了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

结构图示

学习共产

主义精神

国际主义精神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纪念白求恩

 

点明如何真正了解一个难得的好人——引出下文

“我”与牧羊人的三次见面及高原上的变化

敬佩牧羊人非凡的毅力,默默无私的精神

植树的牧羊人

默默耕耘

无私奉献

 

生字词语

《纪念白求恩》

殉职(xùn)狭隘(ài)热忱(chén)拈轻怕重(niān)

派遣(qiǎn)纯粹(cuì)晋察冀(jì)鄙薄(bǐbó)

殖民(zhí)

殉职:

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狭隘:

心胸、气量、见识等,局限在一个小范围里;不宽广;不宏大。

热忱:

热情。

忱,真实的情意。

鄙薄:

轻视,看不起。

不足道:

不值得一提。

拈轻怕重:

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害怕繁重的。

漠不关心:

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麻木不仁:

肢体麻木,感觉不灵。

这里指缺乏政治敏感和政治热情,对集体、对人民利益不关心。

精益求精:

好了还要更好。

益,更。

见异思迁:

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

这里指不安心工作,革命事业心不强。

迁,变动。

《植树的牧羊人》

坍(tān)塌废墟(xū)流淌(tǎng)缝隙(xì)琢(zuó)磨

干涸:

(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流淌:

液体流动。

废墟:

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酬劳:

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转悠:

漫步,无目的地闲逛。

富饶:

物产多,财富多。

学习要点

要点一:

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有何区别?

“叙”作为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文的主要特征,其主要目的是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而议论文中的“叙”则是为证明论点而提出的事实根据,“叙”需要简明概括,是为议论服务的。

要点二:

夹叙夹议

夹叙夹议是一种写作方法,它要求一面叙述某一件事,一面又对这件事进行分析、评论。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

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还可以起到总起、提示、过渡和总结等作用。

正是由于这种方法能够具体地记叙事件,充分地抒发感情,而且能直接揭示所写对象的意义,因而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例:

一、三、四段都是先叙后议,第二段分三层,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整个段落夹叙夹议的特点更加明显。

夹叙夹议,既能使读者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求恩同志,又能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恩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向他学习。

要点三:

对比

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例:

文章二、三两段都有对比。

通过对比,白求恩的高贵品质更加突出,更加有力地证明学习白求恩的必要性。

第二段以白求恩同志“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与“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相对比.以白求恩同志“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与不少的人“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相对比。

第三段以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与一班人“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相对比。

通过对比,既使白求恩同志的精神表现得非常鲜明,又显示出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基础巩固】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句子划线词语的字形、加点词语的释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B.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更,更加)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

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C.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抓、捏),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D.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凄冷,幽默),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2.课文第二段将很多现象与白求恩同志的“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进行对比,这样对比的作用是()

A.突出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品质。

B.严厉批评我们共产党人当中一些人存在的缺点和错误。

C.既突出了白求恩的高贵品质,又阐明了我们共产党人学习他的必要性。

D.鲜明的对比,使正面人物显得更高尚,反面人物显得更可恶。

3.选出下列句子中,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的一项是()

A.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

B.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C.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

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

D.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4.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海拔废嘘地毯沉默寡言

B.毅力敬佩干躁源源不断

C.富饶滚烫硬朗刨根问底

D.水渠流淌帐蓬不毛之地

5.对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

(干枯,没有水)

B.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

(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C.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不长毛发的地方)

D.我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

(散步,闲走)

6.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B.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C.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D.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7.“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该句后一部分进一层说明前一部分。

它具体说明的是( ) 

A.国际主义的性质和目的。

 

B.国际主义的具体内容。

 

C.国际主义同狭隘民族主义、狭隘爱国主义的区别。

 

D.区别于狭隘民族主义与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8.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记叙“和”议论“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记叙文”和“议论文”是两种不同的体裁,所以议论文中不允许有记叙的成份。

 

B.本文是毛泽东同志为悼念白求恩同志逝世而写的。

教学设计>文章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

 

C.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证、结论。

 

D.本文的文体是记叙文。

 

二、课内精读

(一)《纪念白求恩》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武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

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精神,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1.这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

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的动机。

 B.白求恩同志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

 C.白求恩同志具有国际主义精神。

 D.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精神。

2.指出文中的三个“这”字,一个“这种精神”各指代什么?

  

3.这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A.例证法B.引证法C.对比论证法D.比喻论证法

4.用横线将文中论据画出来,并指出是什么论据。

5.指出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二)

植树的牧羊人

(法)让·乔诺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那是在1913年,我长途跋涉走进法国普洛旺斯高原,来到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

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放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光秃秃的山上,一棵树也没有。

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一座尖塔倾圮的教堂,显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但是现在却毫无生命的迹象。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

由于我的水在两天前就喝光了,所以急需找到饮用水。

我原本以为村子里应该有水井,找到时才发现,它早已干涸。

我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心想:

要找到水,恐怕是没指望了。

就在我爬上一个山坡时,忽然看见远处山谷似乎有人影,开始我还以为是棵枯树,但不论怎样我还是走了过去。

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还有一群绵羊,懒懒的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牧羊人让我喝了他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

他从一口深井里汲水给我,井水甜丝丝的。

他很少说话,独自生活的人都这样。

但可以感觉得出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坚强的人。

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头房子里。

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的石头房子,屋顶很严实,风吹过屋顶的瓦片,发出仿佛浪花冲到岸边拍打海岸的声音。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洁,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灰尘,猎枪刚上过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汤。

他的胡子刚刚刮过,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补丁针脚细密,几乎看不出来。

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递上烟草袋,他说他不抽烟。

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不一会儿,他拿出一个小袋子,倒出一堆橡实,然后一颗一颗仔细地拣着。

我好奇地问:

“你在做什么?

”他回答:

“我要选一百颗种子,明天种。

”他极其认真地把饱满、无裂缝、个头大的橡树种子挑拣出来,十颗一堆的放好,全部弄好后,我们就去睡了。

第二天清早,我请求他让我在这里再住一个晚上,其实再待一天并非必要,我只是受了好奇心的驱使,想要了解他更多一点儿,他痛快地答应了。

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够扰乱他的生活,他要赶着羊儿去吃草了。

出发前,他把昨夜精挑细选的橡实,连同袋子,浸到一桶水中,背着那桶水离开屋子。

我发现他带了一根铁棒,大概像拇指那么粗,一米半长。

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

他停了下来,拿起铁棒向下戳了一个坑,轻轻放入一颗橡实,再仔细覆盖上泥土。

他一颗一颗耐心地种下橡实。

我好奇地问:

“这个山坡是你的吗”“不是。

”“那么你晓得这是谁的土地吗”“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

”他一心一意把一百颗橡树都种了下去。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

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树。

这其中只有两万颗发了芽,长成树苗;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之中,又只有一半能逃过干旱的气候和野鼠的啃食,存活下来。

他今年五十五岁,名叫艾尔则阿·布非耶,以前在平地有一个自己的农庄,不幸的是他先失去儿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决定搬到高地。

“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地种树呢?

”我问。

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就显得没有生机。

反正他没重要的事情做,那就种树吧,好给大地上带来些生气。

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

第二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五年的军旅生涯使我差不多忘记了“种树的牧羊人”。

大战结束后,我再度踏上那条通往高原的道路。

这一带乍看景象大致如昔,只是在没有人烟的村庄尽头,看到了一片薄薄的雾气,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我不由得想起他。

我想,那一万颗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在五年的战乱里,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怎么生活?

事实上艾尔则阿·布非耶不但活着,身体甚至比以前更健朗了。

现在他不再放羊,因为羊群会啃掉他种的树苗。

战争没有干扰他的生活,他一直在心无旁骛地种树。

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1910年种的橡树现在已经十岁,长得比我都高,看起来壮观极了。

我实在说不出话,而他也还是沉默寡言。

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森林中转悠了一整天。

这片树林分为三大块,最大的一块全长十一公里,最宽的地方有三公里。

这是从这个男人的双手及心灵中创造出来的,没有任何外界技术的支援。

我明白了,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牧羊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

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的肩膀这么高了。

那大片的橡树也非常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

他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

他把桦树苗全种到他认为地表湿润的山谷,结果证实他是正确的,这些桦树棵棵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蔚然成林。

当我们回头往村庄走时,途中一条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水流淙淙。

这是种树的连锁效应,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种树的老人。

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怀疑或动摇,只是在执着不懈地种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1945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八十七岁了。

当我坐车进入高地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泉水又冒了出来,河水汩汩地流入池塘,池塘边还种了菩提树。

原先的废墟上已修复成崭新的房舍,周围的菜圃与花园,井然混栽着各式各样的白菜、玫瑰、韭葱、金鱼草和秋牡丹。

这里重新充满了生机,变得富饶了。

现在这里的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一路上,我见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乡村聚会上飘荡。

整个高地焕然一新,散发出健康富裕的光芒。

这一切都得归功于艾尔则阿·布非耶。

每当我想到这位种树的老人,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

可是想到要做成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普通的牧羊人油然升起无限的敬佩。

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1.认真阅读选文,指出作者用什么顺序记述故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3分)

2.根据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句段,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分)

3.

(1)“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句话有怎样的寓意

(2)选文中作者用哪些话赞美牧羊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4.文章开头说: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

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

(2分)

5.

(1)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2)第九段中说“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句中“这”指什么?

“奇迹”指什么?

(3分)

6.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任选一个)。

(2分)

(1)“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薄薄的雾气,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2)“这些白桦树棵棵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蔚然成林。

【综合提升】

一、积累运用

1.结合文章内容,仿照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

救死扶伤无国界

下联:

2.下列句子得体的一项是()

A.母校校庆,小王用短信回复老师:

“我因不能按时光临母校参加庆典,深表歉意。

B.小明不小心弄坏了小强的新书,小强对他说:

“你简直像只老鼠,啃书真给力!

C.李英同学在创新大赛中获得省一等奖,校长对她母亲说:

“令爱真不错,为我校争了光!

D.阿花因体育训练致脑部受伤去住院,朋友安慰说:

“你这点伤死不了的,安心养病吧!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仔细调查,不可掉以轻心。

B.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讨会2016年4月22日在北京。

C.风儿从我脚下的林子里钻出来,送来林涛深沉的低吟。

D.大雁知道,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枪声。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在深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

②这时的景与物都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景与物了,它昭示着一种道理,喻示着一种理念。

③看到黎明时,我们感悟到它冲破黑暗的力量;看到朝阳时,我们同样感悟到它孕有希望的艰难。

④有时,景与物也昭示着一中自然哲理。

⑤俗话说:

“万物皆有理。

⑥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阔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深思。

⑦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

A.⑤⑥⑦①④③②B.④⑥⑦①③②⑤

C.④①⑦⑥⑤③②D.⑤⑦⑥①②③④

二、拓展阅读

(一)

要学会关心自己

初看这个题目你也许会觉得奇怪:

关心自己?

谁不关心自己呢?

其实你错了。

也许正如你所说,每一个人都关心自己,但不一定人人都会关心自己,其间难免有人走入误区,所以今天我强调:

要学会关心自己。

关心自己的道理其实浅显易懂,但如果仅仅是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角度来考虑的话,未免肤浅。

的确,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是很必要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

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智力、学识、文化以及在社会上的地位、对社会的贡献等等,这些难道不值得关心吗?

如果对这些问题都不关心,而只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一个人又怎么能全面成长呢?

可见,学会关心自己的确十分必要。

要学会关心自己首先要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除了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还要知道自己“欠缺”什么。

这里的欠缺不仅是指在物质生活方面的匮乏,还有精神生活、道德品质、为人处世、学识文化等等各个方面的欠缺。

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每个人欠缺的也各不相同,因此只有了解自己真正需要和欠缺的是什么,才能有的放矢地培养自己、完善自己。

要知道“药到病除”的前提是“对症下药”。

只是真正地了解自己,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才能说的上是关心自己,你对自己的关心才会有效果。

要学会关心自己还要注意客观地评价自己,有褒有贬。

如果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就会过高地估价自己,盲目自满,丧失进取的动力。

反之,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就会过低地估价自己,妄自菲薄,动摇进取的信心。

关心自己的目的是要使自己在不断地自我发现和反省中驱恶扬善,不断进步,而不是在孤芳自赏中不断后退。

同时,我们必须懂得学会关心自己和学会关心别人这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

学会关心自己决不是自私自利,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人。

社会是个大家庭,是由许许多多的人组成的。

我们要在社会上形成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好风气,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成为一个温暖、可亲的大家庭。

目前,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际关系似乎比以前“冷”了,这就更应提倡多关心别人,而我以为要关心别人首先要学会关心自己。

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连自己怎么关心自己都不懂的人会很好地关心别人。

因此,我们要学会关心自己,才能更好地学会关心别人。

现在你明白关心自己并不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了吧。

当然要学会也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你不断改正缺点,完善自己,使自己各方面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那么你的人生道路一定会变得更加宽广,更加有意义。

1.解释第四段中的两个成语在文中的含义。

妄自菲薄:

孤芳自赏: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第二段中加点的“这些问题”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一个人怎样才能学会关心自己?

5.文章第四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有什么表达作用?

6.第六段划线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7.学会关心自己与学会关心他人这两者之间是否矛盾?

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

守山人

张小萌

①甘河镇的山,初见的人定时不会喜欢的,偏大的土包罢了,不巍峨,不峥嵘。

时间久了,就明白这山的好了,一座连着一座,仿佛是看不到头的远。

她是安静的,平和的,像母亲的怀抱,温暖舒适。

山与山之间有时会出现一处缓坡,往往有溪水流过,一股炊烟在大山深处的山脚下突兀而出,青天白云下,十分扎眼,一座木制的房静静地立在小河旁。

②“老康呦,我退休了,明个儿回镇上。

”看不见人影,苍老的声音从密林深处传来。

屋里的老康听到这话,顿了一顿,发出一声叹息,出了屋子,半倚在门上,看看前方的树林,又是一声叹息。

恰好林间的小路上现出个人影,头发花白,颤颤巍巍的行着,弓着腰,看到老康,直了身子,冲他一笑。

“哈哈,你那点蘑菇是留不下了吧,我可是把我养了一年的鸡都带来了,哈哈——”老朱笑得很开心,快走几步,奔着老康去了。

“哼,你这死老头子,没多大个出息,除了吃,你还有啥念想?

给你吃,都给你吃,可是只怕你的牙无福呦。

哈哈……”老康也离了门,走向老朱,两个人拥抱在一起。

③“老康,我老了啊。

④“老朱,我也老了。

⑤山间的风很少,这一刻却是舞动着,摇动着这山上的树,松树,杨树,桦树,高的,矮的,发出哗哗的声响。

⑥两人拍了拍肩膀,不愿分开。

良久,老康接过老朱手上的鸡,进屋去了。

老朱一屁股坐在树桩上,光滑油亮,树是盖房子时伐的,好大的树,当年他们数了数年轮,大概百年多吧,决不是一百年,他们却是没数清的,这样的树在这里好多,数不清的多。

掏出烟袋子,装上一袋烟,火一燃,蓝色的烟雾飞了起来。

“老康啊,我是不中用了,咱们仨上山那年,跟着魏大叔山上山下地不知跑了多少趟,虽然累但是有劲啊,现在是又……” 

⑦“闭上你的臭嘴,哪三个,不就咱们俩吗?

哪三个,哪里有三个?

”老康放下手里的松枝,不看老朱,却是一脸的不高兴。

老朱的烟枪停在了空中,不一会老朱呵呵地笑了,把烟枪放到嘴里大口地吸了起来。

⑧也不知过了多久,老朱惦记的小鸡炖蘑菇发出诱人的香味。

老康也坐在树桩上,折几个柳条,递给老朱一双,自顾自地喝了起来,老朱笑了笑,也不示弱,自己也喝得欢。

他俩之间,也有个树桩,也有过打磨的痕迹,只是不像他俩坐的那般油亮。

“伙计,你算算咱们来了多少年了?

”闻听此言,老康放下酒杯,看着铁锅,一言不语,老朱眯上眼,筷子停在空中。

⑨“三十七年了。

”老康说。

 

⑩“三十七年啊!

”老朱说。

 

⑪“大家都没忘啊。

”老康顿了一下又说道,“我总是不愿正视他的离去,你也要走了,我就想想过去吧,当年,咱们仨刚来,我至今还记得这镇上的人的好。

⑫老朱点了点头,“这里的人淳朴,风景也好,当时魏大叔让咱们来守山,咱们还不愿意,这里真是好地方……”

⑬老康喝了口酒,接过老朱的话,“大叔带着咱仨走遍了山,这里的好东西真多,蘑菇,木耳,以前哪见过这么大的,野果也好多,山丁,山杏,榛子,吃也吃不完。

”老康看着锅中的菜,唏嘘不已。

 

⑭“你真的舍得?

”老朱不说话,只是喝了杯中的酒,“都走了,走了好啊。

”老康似乎是哭了。

⑮第二天清晨,老康爬上了山,看着老朱走的方向,不一会儿,一个老人走了出来。

今天老朱走得很直,像松树一样挺拔,象山杨一样沉稳。

老朱确实走了,走的时候,向着山顶挥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