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历史集体备课.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509018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历史集体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必修二历史集体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必修二历史集体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必修二历史集体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必修二历史集体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必修二历史集体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必修二历史集体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必修二历史集体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必修二历史集体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必修二历史集体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必修二历史集体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必修二历史集体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必修二历史集体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必修二历史集体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必修二历史集体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必修二历史集体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必修二历史集体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必修二历史集体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必修二历史集体备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必修二历史集体备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二历史集体备课.docx

《必修二历史集体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历史集体备课.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二历史集体备课.docx

必修二历史集体备课

历史(必修2)知识整理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经济

一、农业

1、主要耕作方式:

(1)原始农业的产生:

“刀耕火种”(或“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

中国农业进入了“石器锄耕”(或“耜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

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封建社会(战国以来):

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

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3、小农经济的含义:

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基本特点:

以农业经营方式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2)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

(4)小农经济作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兴衰荣辱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为此,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5)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6)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重要原因之一。

(7)精耕细作;铁犁牛耕。

(8)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二、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

(1)概念:

从汉武帝时代起,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2)特点:

①特殊行业的垄断性:

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②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皇家工场专门负责制造官家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除皇帝特别赏赐外,平民不得使用。

③不计成本的奢侈性:

其经营对民间市场没有影响,对朝廷财政是一大支出。

④技术工艺的高超性:

“工官”的制作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⑤各种行业的封闭性:

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

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劳动者缺少积极性:

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称为“匠户”,其职业由子孙世代继承,不得脱籍改业,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也受到严重束缚。

(3)评价:

①利:

制作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②弊:

①加重了政府的财政支出,②使新的生产技术难以推广,③匠户的劳动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

2、纺织业的主要成就:

(1)新石器时代:

原始纺织业出现(最初:

麻和葛)

(2)商代:

有负责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员,“妇功”成为“国有六职”之一

(3)汉代:

技术高超,通过丝绸之路行销到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

(4)唐代:

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规模(规模大,分工细)

(5)宋代:

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

(6)明代:

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兴起,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机户、机工)

3、冶金业的主要成就:

(1)冶铜业:

青铜铸造及代表作(商周时期水平高: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

(2)冶铁业:

①现在已知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春秋晚期的遗物。

②战国中期以后的铁器,在许多地区有大量出土。

③汉代:

铁业官营制度,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也有革命性变化(水排的发明)。

4、制瓷业的主要成就:

(1)新石器时代:

开始烧制陶器

(2)从商朝到东汉:

由陶向瓷过渡

(3)唐代:

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①越窑的青瓷(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青瓷②邢窑的白瓷(有“南青北白”之说)

(4)宋代:

瓷窑遍布各地,全国有几大名窑①河北定窑②河南钧窑③江西景德镇窑④浙江:

龙泉窑⑤陕西耀州窑

(5)清代:

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

5、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起源:

较早,历史悠久。

(2)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3)部门:

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

(4)生产技术:

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世界。

(5)生产规模:

逐渐扩大,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出现,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6)布局:

随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

(7)销售:

古代手工业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三、商业

1、“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的商业城市、著名商帮:

“市”的形成与发展

主要的商业城市

先秦

商业城市开始兴起

秦代

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汉代

有专门管理机构,长安9市

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以“市”为标志的全国商业中心形成

六朝

草市形成,且由“草市尉”实行行政管理

唐代

草市普遍,夜市繁荣。

但市场活动范围和时间仍受官府严格控制

长安、洛阳、广陵(即后来扬州,当时号称“雄富冠天下”)

宋代

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商业街形成,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

有夜市、晓市和定时一聚的庙会

汴京(开封)

明清

商业区繁华

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著名商帮:

明清时期晋商、徽商势力最强)

2、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起源:

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

(2)形式:

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3)交通:

商业交通发达,水陆商运兴盛,长途贩运发达。

(4)城市:

自汉代以来,各朝代都出现不同数量规模的商业大都市。

(5)地位:

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发展艰难而曲折,商人社会地位地下。

(6)关系:

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促进了经济的进步,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7)商帮:

出现了区域性商帮。

四、主要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

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2)目的:

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3)表现:

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专卖制度,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4)影响:

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

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消极影响(古代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

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2、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

海禁政策:

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

闭关政策:

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

——闭关政策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2)目的:

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两种政策产生和存在的共同经济基础。

(3)原因:

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清初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为了割断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

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4)影响:

海禁政策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

闭关政策虽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在客观上造成了阻滞中国社会发展的恶果,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近代(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1)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外因,也是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

(2)表现:

①农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

②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和城乡商品交流发展,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③城市手工业受沉重打击

④洋行大量增加

⑤买办(殖民地半殖民地里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经营企业,推销商品的代理人)和买办化的商人出现

(3)影响:

一方面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

2、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历史背景:

①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②洋务运动的诱导

③外商企业的刺激

(2)概况

年代

19世纪60、70年代

地点

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产生途径

两条途径

投资人

官僚、地主、商人、华侨(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

著名企业

上海发昌机器厂(方举赞、孙德英)、

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陈启源)、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概况

投资资本额;主要分布的部门

3、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第一次发展高潮):

(1)原因:

①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的加剧,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外部因素)。

②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③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暂时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主要原因)。

(2)概况

创办人

地址

企业

张謇

江苏南通

大生纱厂

荣宗敬、荣德生

江苏无锡

保兴面粉厂

周学熙(“南张北周”)

河北唐山

新洋灰公司

刘懋赏、冯济川

山西

保晋矿务公司

4、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

(1)发展不均衡:

①地域:

集中于沿海地区②部门:

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2)发展艰难:

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

(3)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小,中国仍以农业为主。

二、民国时期(民国初期、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参见已发表格)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简记“一化三改造”,实质:

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

2、“一五”计划(1953-1957):

(1)目的:

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2)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特点:

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4)成就: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5)意义: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1)内容:

①农业:

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

手工业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和平赎买

(2)意义:

标志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评价:

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但也遗留了许多问题(如:

操之过急、工作粗、改变过快、形式单一)。

4、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6):

(1)召开背景:

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内容:

①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

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成为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中取得的初步成果。

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1)“大跃进”(1958)

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这种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盲目蛮干,不但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

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广大群众与干部的觉悟程度,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后果:

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教训:

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④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循序渐进反急于求成。

二、197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实践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历史转折)

(1)思想基础: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指导思想:

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3)基本内容

思想路线:

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前提)

政治路线: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关键)

组织路线: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保证)

(4)历史意义:

伟大转折:

开始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光辉标志:

①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②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伟大起点:

这次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转折,成为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步骤:

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安徽、四川试行→全国推广)

特点:

农民有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意义: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式和社会面貌;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国有企业改革:

主要内容:

改革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改革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革分配制度——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改革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作用:

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国有资产大幅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总之,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①经济特区:

1980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经济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②经济技术开发区:

以引进外资为主,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加工出口产品为主,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特点。

是新型的经济区,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其中属于江苏的有连云港、南通。

③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5年,国务院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

④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1990):

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2)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邓小平的南方讲话(1992)

背景:

国际风云变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内政治经济低谷——信仰危机、外商撤资。

内容:

①党的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百年不动摇;②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

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③判断的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④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⑤社会主义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⑥发展才是硬道理。

(2)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决策及其意义

①中共十四大(1992):

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系统化。

③中共十五大(1997年):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内容: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经济制度。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部分。

④中共十六大(2002年):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重要内容。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逐步完善。

②经济稳定高速增长,创造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③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近代以来的服饰和饮食等物质生活的变化:

(1)服饰方面:

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特征:

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男装: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装:

旗袍(新式与旧式)

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特征:

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男装:

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女装:

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特征:

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2)饮食方面:

中餐:

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西餐:

传入时间:

1840年鸦片战争后;影响:

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

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②中餐以追求美味首要目的,西餐以营养为最高准则。

2、近代以来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

(1)中国旧时期比较落后的风俗:

婚姻包办、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

(2)这些旧风俗到近现代的变化:

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

3、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生产力的提高;

(2)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苏友好、文革、改革开放等);

(3)人民思想解放的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

(4)外因:

国外外来文化的涌入;

(5)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促进;

(6)还与个人的具体情况有关(如孙中山等)。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与更新的过程:

(1)交通:

海上:

①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时,创办马尾造船厂。

②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③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

陆上:

①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

②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

沪淞铁路:

中国出现最早的铁路(外国商人修筑)。

唐胥铁路:

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出现“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京张铁路:

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包括铁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③电车,公共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车:

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公共汽车:

上海在1924年出现,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有。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空中:

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2)通讯工具:

邮政通信:

①开始:

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②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和中心城市。

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

④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电报:

①有线电报: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②无线电报:

1906年创设。

到1932年底,除了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电话:

①传入:

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②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

③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

④截止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

2、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1)正面影响:

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信息的交流;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节奏;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1)负面影响:

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欺诈,噪声等。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

1、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2、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报刊

影视

(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发展:

(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影响:

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红色中华》、《解放日报》等报纸,与国民党控制《中央日报》作斗争。

影响:

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1)19世纪末,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中国。

(2)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