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等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510606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厘米等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认识厘米等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认识厘米等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认识厘米等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认识厘米等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认识厘米等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认识厘米等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认识厘米等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认识厘米等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认识厘米等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认识厘米等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认识厘米等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认识厘米等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认识厘米等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认识厘米等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认识厘米等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认识厘米等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认识厘米等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认识厘米等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识厘米等教学设计.docx

《认识厘米等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厘米等教学设计.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认识厘米等教学设计.docx

认识厘米等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8~49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

2.使学生掌握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或画出整厘米长的线段。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估测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学生尺、纸条、作业纸、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引入新课

1.师生谈话

①老师和学生比高矮,让学生体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是多少必须量一量。

②用喜欢的工具测量课桌面的长,让学生体会要想得到统一、准确的测量结果。

必须用尺子来测量。

③指出:

尺的种类有很多(出示学生尺、钢尺、卷尺、米尺……并逐一介绍名称),今天我们先来认识学生尺。

2.出示学生尺,观察一下尺上有些什么。

(讨论)

①交流:

尺上有数;有很多长短不一的线;有字母“cm”。

②讲解:

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每条长的刻度线下面或者旁边都写着数,第一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就叫做0刻度。

“cm”代表“厘米”。

“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人们一般用它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

今天老师就带领小朋友一起来认识厘米。

(板书:

认识厘米)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

①师:

你们想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指出:

0到1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问:

从1到2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吗?

从2到3这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呢?

②在自己的尺上找一找,再说一说:

还有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③提问:

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在直尺上,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④小结:

学生尺上相邻的两个数对应的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2.体验1厘米有多长。

①仔细观察1厘米的长度,并用手比划一下,再记在脑子里。

②取出宽是1厘米的硬纸条,提问:

用这张纸条的宽和1厘米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一样长)那么这根纸条的宽是多少呢?

(1厘米)

要求:

用拇指和食指把纸条轻轻夹住,再把纸条轻轻抽出,仔细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空隙,保持不动,再举起手来互相看一看。

③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用手势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用硬纸条插进去校正一下。

④举例:

想一想,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长(或宽)大约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师:

小朋友已经找到了很多大约是1厘米长的物体,也知道了1厘米就是尺上两个相邻数之间的长度。

那么2厘米就是尺上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

3厘米、5厘米、8厘米?

4.测量物体长度

①师:

小朋友真聪明!

那么你能说出下面物体的长各是几厘米吗?

(出示书上例2图)

提问:

量的是什么?

有多长?

你怎么知道的?

②师:

小朋友已经会看图说出物体的长度了,那么你们会用尺量出物体的长度吗?

试着量一量刚才那根纸条的长是几厘米。

教师询问不同的答案,学生用实物投影仪演示不同的测量方法,教师逐一讲评。

提问:

你觉得在用尺量物体的长度时,有什么地方是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

③师:

小朋友真了不起,你们自己总结了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现在请大家用这个方法来量一量自己手掌的宽和一指的长。

5.用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①提出要求:

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②交流画法,并明确:

一般从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刻度4。

③练一练:

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

画好后,同桌交换测量检验。

三、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如果请你用厘米作单位来测量一下黑板较长边的长度,你觉得怎么样?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二年级(上册)44页例题和45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2.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学具:

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

教具:

吸管两根(一曲一直)、课件。

教学过程

一、曲直对比,引入新课

1.师:

出示两根吸管(一直、一弯)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2.师:

图上的两组小朋友在玩什么?

(一组跳绳、一组拔河)两组同学手中的绳子有什么不同?

3.师:

观察你桌上的毛线,你发现什么?

(弯的)

二、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1)师:

你能想办法把这根弯的毛线变直吗?

(板书:

直)试一试。

(2)请生汇报演示:

你是怎样做的?

若出现:

A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

  B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

讨论:

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

(3)师: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

(板书:

线段)观察同桌手中的毛线,哪一段是线段?

互相指一指。

(4)师演示:

同学们捏住的毛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线段有几个端点?

(板书:

两个端点)

(5)师:

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

(直,两个端点)

2.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过渡:

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物体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的情况存在呢?

(1)师示范:

拿起一把直尺,摸一摸直尺的边,你有什么感觉?

再用两手去捏住边的两边,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

直尺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我们就可以把这条边看作是一条线段。

(2)师:

你还能在课本上、黑板上找到直的,有两个端点的边吗?

总结:

直尺、课本、黑板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3)师:

线段具有哪些特点?

(直、有两个端点)

3.根据特征,自建线段模型

(1)师:

你能根据感受到的线段的特点,把它画在纸上吗?

试一试。

(2)全班交流:

你是怎样画线段的?

为什么这样画?

部分作品实物展台下展示对比,让学生根据线段特点进行判断。

(4)师适时示范线段画法。

师:

线段就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

请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5)依据线段模型练习。

P45第1题 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

师:

为什么是线段(不是线段)?

三、联系应用,拓展认识

1.P45第2题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出示校园环境图片,请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吗?

根据学生汇报,软件同时在该物体某边上呈现出线段。

2.P45第3题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1)请学生指出某图形横向、纵向各一条线段的顶点,让学生感受公共点。

(2)师:

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你发现了什么?

3.P45第4题

(1)用长方形纸任意折一下,观察折痕,你发现什么?

(CAI演示,折痕就是一条线段)

(2)请学生折一条比垂直折痕长的线段,短的线段。

(对不能直观看出长或短的线段,引导学生比较)

4.P45第5题

(1)CAI出现两个点,师:

你能以这两点为端点画出线段吗?

你能画几条线段?

(2)CAI出现三个点,并同时出现题目。

师:

“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是什么意思?

猜一猜画出来是什么图形?

(3)学生独立练习,实物展台展出,集体讲评。

5.P45第6题

(1)猜一猜你能画出几条线段?

画一画。

(2)实物展台展出学生不同的作品,进行评价。

6.全课总结:

和大家交流,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你最满意自己的哪一方面?

7.课外作业:

请你向爸爸、妈妈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

 

三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P58—59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完成练一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的某个面是否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测量,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

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发展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和联系

教具:

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各一张、方格纸一张、

学具:

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各一张、方格纸一张、钉子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观看多媒体实物上的面。

2、我们教室里有长方形和正方形吗?

找找看。

3、大屏幕出示图形:

这些平面图形中,哪些是长方形?

哪些是正方形?

4、揭示课题:

看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中一定有奥秘,有什么样的奥秘呢?

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想。

教师:

请大家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摸一摸它的边和角。

老师黑板上也有一张纸,看,是什么形状的?

(把纸拿在手里)

我们来数一数,它有几条边,几个角?

(出示:

四条边四个角)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个长方形,通过你的观察,发现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

2、验证。

教师:

你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

我们能不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一下呢?

请小朋友自己先考虑一下,然后可以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用你们想好的方法找出长方形边的特征和角的特征。

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的研究最有说服力。

(小组学习)

(教师巡视指导)

3、反馈。

教师:

你们的研究有结果了吗?

(1)认识边的特点。

我们先来说一说边的特点。

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量一量)你量出来的结果分别是多少?

果然,你量出来的数字是可以说明问题的。

哪些小组也用了量一量的方法?

你们得出的结论和他们小组一样吗?

提问:

其他小组呢?

你们用的是什么方法,能介绍介绍吗?

(教师板书方法:

折一折)你是怎么折的呢?

能折给其他小朋友看看吗?

(学生上前面来折)哦,老师明白了,通过折一折,我们发现长方形的这两条边完全重合,所以相等。

那另两条边呢?

我们一起来折一折,这两条边也完全重合,说明这两条边也相等。

小朋友真聪明,看来,折纸也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数学知识。

讲述:

大家说的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左右两条边,假如是斜着放呢?

我们把相对的两条边叫对边,把相邻的两边叫邻边刚才大家说到的长方形的上下边和左右边一样长,也可以说成对边相等。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长方形的邻边相等吗?

(2)认识角的特点

教师:

刚才我们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认识了长方形的边,现在我们来看长方形的角。

提问:

你们发现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征呢?

你又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呢?

能演示给我们看看吗?

教师:

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形,知道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3)辨析课件

师:

(出示:

平行四边形)它为什么不是长方形?

(它的角不是直角)

讲述;看来,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长方形的,既要看它的边,是不是——对边相等,还要看它的角是不是——都是直角。

(二)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教师:

老师这儿还有一张正方形的纸,你们想不想知道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

你想用什么方法去研究正方形的特点?

(折、量、比)

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吧。

学生动手操作。

反馈:

你发现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

投影演示。

(你觉得我的方法怎么样?

小结:

(三)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名称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学59页,找一找长方形和正方形各部分的名字。

(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教师:

上课前有个老师给我个大信封,要我考考大家呢。

请你认真观察卡纸露出的部分是什么图形?

老师将图形从信封中慢慢拉出,问:

为什么一会儿是长方形,一会儿又是正方形,一会儿又变成长方形?

看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非同一般呀,我们来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小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都有四个角,而且四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的是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而正方形的每条边都相等

三、反馈练习,深化认识。

1、做长方形或正方形(想想做做第一题)

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钉子板、小棒、方格纸,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做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做完后,跟同学说说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

2、猜一猜。

(今天大家表现的很棒,还吸引来了小动物,他们也想考考大家,接受挑战吗?

(1)我背后藏着一个正方形,它的一个边长3厘米。

另外三条边的长度是?

(2)我背后藏着一个长方形,能看出的另外两条边有多长吗?

2、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想想做做第三题)

(1)师:

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拿出这张粉红色的纸,看看,是什么形状的?

量一量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2)如果老师要请你在这张纸上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会不会折?

先别动手,猜猜看,折出的正方形的边长会是多少?

你是怎么想的?

(3)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折一折。

(4)量一量,你折出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几厘米?

(5)想一想,这个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多少厘米,就会变成一个正方形?

4、设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并画上美丽的图案,并说说想把自己的设计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

(想想做做第七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第一个环节:

引入课题

1、课件展示校园图片,请学生从中找出一些图形的影子吗?

2、随着图片的欣赏,逐步抽象出一些平面图形。

学生找出: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形。

3、引入课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

(评析:

这个环节老师从生活中的实物中提取出一些平面图形。

由于学生之前已经对这些图形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所以学生能很轻松地找出来。

引出本节课的研究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这样的引入简单,直入主题,效果也不错。

第二个环节:

研究特征

1、请学生交流自己心中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长方形的标准。

学生:

长方形有四条边,上下两条边相等……老师出示一个长方形纸片,向学生介绍"对边"。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

这些都是我们凭直觉来判断,所以要画个问号,下面请自己操作来验证,尽量想简单的方法。

学生自行操作验证后上展示台集体交流验证方法。

生:

用直尺量出来,对边相等。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测量出四个角都是直角;用折的方法判断出对边相等……

2、方格纸上出示一组图形,判断是不是长方形,并说明理由(图略)。

安排六个图形,请学生根据得出的长方形的特征进行判断,重点交流6号图形,学生说说特别之处是:

这个图形每条边相等。

因为没经过验证,所以老师画一个问号。

3、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师:

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

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请学生拿出一张纸片验证后全班交流。

有的用量的方法,有的用折的方法。

4、介绍长、宽、边长。

师:

出示一个长方形,怎样来描述这个长方形呢?

师介绍长、宽、边长。

请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评析:

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老师都采用了先猜测后验证的方法。

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也包括其他的比如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的反映应该说也在老师的预设之中,有的是用直尺量的,有的是用折的方法证明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并把学生研究的结果通过板书使之条理化和系统化。

这个环节应该说是层次非常地清晰。

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在原有的经验上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三、巩固深化。

1、猜一猜。

信封中藏着两个图形,你能猜出是什么图形吗?

2、画一画。

你能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

要求全班画的都一样。

3、拼一拼。

你能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吗?

4、选一选。

五个人拍了张照片,想塑封起来,请选多大的护卡膜:

照片长30厘米,宽20厘米。

A、长30厘米,宽20厘米B、长31厘米,宽21厘米。

(评析:

在这个环节中,刘老师通过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猜一猜的活动学生非常的感兴趣,从先露出图形的一小部分,到露出图形的大部分,最后展示出全部图形。

学生在猜的依据就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样的活动很能吸引学生,在活动中巩固了新知;画一画的活动则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长、宽和边长的认识,在操作活动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拼一拼的活动进一步开拓了学生的思路;选一选的活动,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有了一个很好的联系,真正体现了学以至用。

这四个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了对长方形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效果很好。

四、全课小结。

(略)

(总评:

本节课中,刘老师向我们展示他扎实的基本功。

帮助学生逐步获得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主动获取了有关数学知识,与此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苏教版: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五册教科书第61——62页内容。

【教学目标】1、操作,使学生感知并认识周长的含义。

2、正确测量和计算物体的面和平面图形的周长。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和计算周长。

【教学准备】绳子一根,3张练习纸,树叶一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出示上赛道图

师:

(出示课件——F1赛车录象)这是什么比赛(赛车)这是世界上最快的赛车比赛,也叫F1.每年F1都会在上海国际赛车场举行一次比赛,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上海国际赛车场的赛道,(出示赛道图以及赛车跑的路线)刚才就是赛车在这个"上"字形赛道跑了一圈的路线,我们再来看一遍.(重复演示)这一圈的长度就是这条赛道的——周长。

师: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板书课题)

二、周长的含义

1、摸一摸

师:

这是我们的数学书,我们从这一点开始沿着它的边线摸一摸,这一圈边线的长就是这个封面的——周长(师示范)

师:

你会像老师这样摸一摸吗拿出数学书,我们边摸边说:

"这一圈边线的长就是封面的周长.谁来摸给我们大家看.

(3)学生动手摸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要边摸边说:

这一圈边线的长就是封面的周长)

师:

你还能摸出哪些面的周长摸给你的同桌看一看.(生自由活动并与同桌交流,师指导并请指导过的学生回答)师:

谁能介绍一下你都摸了哪些面的周长指给大家看看.

(生起来一边摸一边说,这一圈边线的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3个同学,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

2、描一描

师:

刚才我们一起摸了一些物体表面的周长,这些图形的周长在哪里,你知道吗(出示课件)

打开书到62页,拿出笔描一描.(学生动手描在书上)(或者拿出1号纸)

好了吗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位同学完成的情况.(描好边线后,课件演示隐去中间部分)

三、周长的计算

1、算一算师:

那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在哪里,你知道吗(出示课件)

它们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厘米呢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同桌两位同学可以商量商量.

师:

有结果了吗(学生汇报)

(回答一:

可以用线围一围,再量一量.师:

可以吗(可以).嗯,是个办法.还有其他方法吗)

回答二:

可以用尺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算一算.师:

这个办法好吗好,我们就按照这种办法先量一量每条边的长度.(学生操作)

师:

谁来汇报一下左面三角形的每条边各是多少(如果有不同数据,老师拿把尺量一量,统一数据)右面的平行四边形每条边各是多少(老师应指着屏幕上图形问)师:

这些图形每条的长度我们都知道了,那它们的周长会算了吧,大家动手试一试.(学生计算)。

师:

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

你是怎样算的?

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多少是怎样算的有没有不同的算法

师小结:

像这些图形计算周长时,可以先用尺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计算出周长.

2、师:

那么要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周长,是不是也一定要用尺量呢?

1厘米1厘米

生:

不要.师:

为什么?

生:

因为它已经写了一个格子的长度是1厘米.

师:

请你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学生完成作业纸)

师:

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的方法第一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生:

周长是16厘米.

师: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因为每条边占了四个格子,就是4厘米.四条边一样长,所以4×4=16厘米.

师:

说得真好,在计算的过程中还能灵活根据图形的特征进行简便计算呢.

师:

那么另一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呢?

生:

周长是26厘米.

师:

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

我是看它有六条边,把六条边的长度加起来一共是26厘米.

师:

好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

我是把下面这条边移上去,把左边这条边移到右边.这样就只要算一个大长方形的周长就可以了,它的长是9厘米,宽是4厘米.周长是26厘米.

生:

可以把这个图形分成两部分,左边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16厘米,右边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4厘米,再把它们合起来,但是中间这条边算了两次,所以要减去.结果算出来,周长也是26厘米.)

师:

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计算周长的方法,真了不起.

师:

孙老师带来了一片树叶,你们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吗我们能不能用刚才的方法算一算呢(不能)那怎么办呢同桌同学先商量商量.(同桌讨论)

师:

有办法了吗(个别交流)师:

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一说.

师:

我也明白了,我们可以先用绳子沿着它的边线围一围,再把这段绳子拉直,量出绳子的长,这段绳子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边说边电脑演示)师:

这片树叶的周长大约是8厘米.

师强调:

看来有的图形的周长可以直接用尺量,有的可以用一些工具来量一量.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能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五、生活中的"周长"

师:

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量一量生活中一些物体面的周长吗在教室里选择你喜欢的面用适当的方法量一量,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你在测量的过程中假如需要的话可以到老师这来借.希望每个同学都能量出你喜欢的面的周长.开始.

(师下去指导,生测量后回答:

我量的是……表面的周长,是……厘米)

师:

看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还真多,你想去更多地发现它们,探索它们吗想的同学起立,好,同学们.

六、练习第二,三,五题

反思:

"认识周长"这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并能利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从而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反观教学过程,旨在突出以下几点:

一、让儿童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感知周长,形成概念.

"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以指一指,剪一剪,画一画为中心,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熟悉,亲切的背景中自然地感悟周长的含义,探究周长的求法.课的一开始,通过指小叮当头像的边线,让学生充分感知物体周长的含义,然后让学生剪下头像,再次感知图形周长的含义,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学习需求.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水平,因此,课的结尾,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选择生活中最感兴趣的物体进行实际测量.这样,努力把学生的现实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二、让儿童在优化的活动情境中积极探究,合作交流.

新课标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本课安排了感知和操作两个层面的活动.第一层面是感知层面的活动,这里分为两次层次,先通过教师范例和学生自己举例让学生充分感知,为过渡到抽象的符号性奠定坚实的感性基础.接着,通过迁移类推让学生自己描出平面图形的边线感知平面图形的周长,这样,帮助学生从实物到平面图形建立完整的周长概念.第二层面是操作层面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想法求出一个五角星,一个硬币,一张名片的周长,让学生自主探索方法,然后让学生汇报各自的发现,在多种方法的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这样,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在生活中探究,在活动中互动,在活动中内化,在活动中应用,在活动中创造,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活动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教学理念。

纵观整节课,我感觉最遗憾还是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工具求出三种图形的周长,虽然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些分工,但仍是优等生控制着整个局面,中差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样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