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初级护师考试重点辅导第十二章 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520996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5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护理学初级护师考试重点辅导第十二章 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儿科护理学初级护师考试重点辅导第十二章 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儿科护理学初级护师考试重点辅导第十二章 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儿科护理学初级护师考试重点辅导第十二章 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儿科护理学初级护师考试重点辅导第十二章 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儿科护理学初级护师考试重点辅导第十二章 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儿科护理学初级护师考试重点辅导第十二章 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儿科护理学初级护师考试重点辅导第十二章 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儿科护理学初级护师考试重点辅导第十二章 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儿科护理学初级护师考试重点辅导第十二章 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儿科护理学初级护师考试重点辅导第十二章 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儿科护理学初级护师考试重点辅导第十二章 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儿科护理学初级护师考试重点辅导第十二章 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儿科护理学初级护师考试重点辅导第十二章 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儿科护理学初级护师考试重点辅导第十二章 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儿科护理学初级护师考试重点辅导第十二章 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儿科护理学初级护师考试重点辅导第十二章 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儿科护理学初级护师考试重点辅导第十二章 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儿科护理学初级护师考试重点辅导第十二章 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儿科护理学初级护师考试重点辅导第十二章 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护理学初级护师考试重点辅导第十二章 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

《儿科护理学初级护师考试重点辅导第十二章 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护理学初级护师考试重点辅导第十二章 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儿科护理学初级护师考试重点辅导第十二章 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docx

儿科护理学初级护师考试重点辅导第十二章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

第十二章 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

第一节 传染病总论

  传染病:

由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等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一、传染过程

  传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隐性感染最多见,其次为病原携带状态,显性感染最少最易识别。

结局

疾病

病原体被清除

非特异性免疫屏障、特异性被动免疫、特异性主动免疫

隐性感染

特异性免疫应答,无症状;部分成为健康携带者

显性感染

获得稳定持久的免疫力而不再感染;部分成为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病原携带状态

体内生长、繁殖,排出体外,不引起疾病,称病原携带者状态

急性携带者<3个月;慢性携带者>3个月

共同特点:

无明显临床症状,持续排出病原体

病原携带者是传染病重要的传染源

潜伏性感染

保持暂时平衡状态,不出现临床表现,体防御功能减退引起发病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有病原体:

有明确的病原体,对传染病的诊断、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有传染性:

是传染病与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甲类、乙类、丙类

  有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

  有免疫性:

人体感染病原体后,均可产生特异性免疫

  

  三、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包括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流行性及感染后免疫性,全部传染病均具有这些特征。

  

  

  四、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

气候、温度、湿度、地理环境等。

  》社会因素:

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活水平、公共卫生设施等。

  

  五、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1.潜伏期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称为潜伏期。

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短的仅数小时,如霍乱。

长则数月、数年,如狂犬病。

潜伏期是确定传染病检疫期的重要依据,也有助于诊断。

  2.前驱期 从起病至临床症状明显的时期称为前驱期。

可表现为发热、乏力、肌肉酸痛及食欲减退等非特异症状,一般持续1~3日。

起病急骤者可无前驱期。

  3.症状明显期 不同传染病各自出现其具有特征性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异常,如高热、皮疹、黄疸等。

病情由轻转重,到达顶峰,然后随机体免疫力的产生,病情减轻进入恢复期。

此期易产生并发症。

  4.恢复期 此期症状及体征逐步消失,器官功能逐渐恢复,称为恢复期。

恢复期后如机体功能仍不能恢复正常,称为后遗症期。

  

  

  六、传染病的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1.对传染病病人管理必须做到“五早”:

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早发现、早诊断:

建立,健全城乡三级医疗卫生防疫网。

  》早报吿:

严格遵守传染病报告制度,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同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类别

疾病

上报时间

甲类

2种

鼠疫、霍乱

城镇<2小时

农村<6小时

乙类

26种

传染性非典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炭疽等

城镇<12小时

农村<24小时

丙类

11种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手足口病等

按乙类报告

  2.甲类传染病措施

  ①病人、病原携带者:

隔离治疗。

  ②疑似病人:

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③密切接触者:

在指定场所医学观察、采取必要预防措施。

  3.乙类、丙类传染病措施

  ①必要的治疗、控制传播措施。

  ②污染的场所、物品、医疗废物,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二)切断传播途径

预防

疾病

传播途径

①呼吸道:

麻疹、水痘、腮腺炎、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②虫媒:

流行性乙型脑炎

③胃肠道:

中毒性痢疾、脊髓灰质炎等

卫生措施

卫生处理和消毒是切断传染病传播的关键步骤

  (三)保护易感人群

  疫苗接种

  主动免疫:

保护作用持续数年

  被动免疫:

保护作用时间较短

  

  七、小儿传染病的护理管理

护理管理

具体说明

建立预诊制度

①传染病门诊与普通门诊分开

②指定诊室进,指定出口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

特定场所,物理、化学清除或杀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

疫情报告

护理工作人员是法定报告人之一,规定时间向防疫部门报告

密切观察病情

临床表现、发病规律,观察病情、护理诊断,抢救准备

卫生宣教

流行特点、预防知识水平

  

第二节 麻疹

  》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为主要表现。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麻疹流行,8个月之前的婴儿患病和大年龄儿童麻疹的出现,是我国麻疹流行的新特点。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麻疹病毒:

  》属副黏液病毒科,为RNA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

  》体外生活能力不强,对阳光、消毒剂敏感,传染<2小时。

  》对寒冷及干燥耐受力较强。

  》麻疹疫苗须低温保存。

  飞沫传播,两次病毒血症

  

  

  

  二、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具体说明

传染源

①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②出疹前5日至出疹后5日有传染性,合并肺炎出疹后10日

传播途径

①麻疹病毒:

口、鼻、咽、气管、眼部分泌物

②喷嚏、咳嗽、说话等空气飞沫

易感人群免疫力

普遍易感,90%以上发病,病后能获持久免疫

流行特点

全年,冬春为主,高峰2~5月份

  

  三、临床表现

  

进程

时间

临床表现

潜伏期

10日(6~18日)

低热、全身不适

前驱期

发热至出疹

①发热(39~40℃)、上呼吸道炎和麻疹黏膜斑

②感冒症状:

流涕、咳嗽、流泪

③主要特点:

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及眼睑水肿

出疹期

发热后3~4日

①体温40~40.5℃

②皮疹:

耳后、面、颈、躯干、四肢、手心足底

③全身中毒、咳嗽加剧,全身淋巴结、肝脾肿大

恢复期

出疹3~5日后

体温下降,全身症状明显减轻,皮疹顺序消退

  鉴别

疾病

病原

发热与皮疹关系

皮疹特点

全身症状及其他特征

麻疹

麻疹病毒

发热3~4日出疹期热更高

红色斑丘疹,自头面部→颈→躯干→四肢,退疹后有色素沉着及细小脱屑

呼吸道卡他性炎症、结膜炎,发热第2~3日口腔黏膜斑

风疹

风疹病毒

发热后半日至1日出疹

面部→躯干→四肢,斑丘疹,疹间有正常皮肤,退疹后无色素沉着及脱屑

全身症状轻,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并触痛

幼儿急诊

人疱疹病毒6型

高热3~5日热退疹出

红色斑丘疹,颈及躯干部多见,一日出齐,次日消退

一般情况好,高热时可有惊厥,耳后、枕部淋巴结亦可肿大

猩红热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发热1~2日出疹,伴高热

皮肤弥漫充血,上有密集针尖大小丘疹,持续3~5日退疹,1周后全身大片脱皮

高热,中毒症状重,咽峡炎,杨梅舌,环口苍白圈,扁桃体炎

肠道病毒感染

埃可

病毒

柯萨奇病毒

发热时或退热后出疹

散在斑疹或斑丘疹,很少融合,1~3日消退,不脱屑,有时可呈紫癜样或水疱样皮疹

发热,咽痛,流涕、结膜炎,腹泻,全身或颈、枕后淋巴结肿大

药物疹

 

发热、服药史

皮疹痒感,摩擦及受压部位多,与用药有关,斑丘疹、疱疹、猩红热样皮疹、荨麻疹

原发病症状

  并发症

  》体弱多病、免疫力低下、护理不当继发严重感染者呈重型麻疹。

  》持续高热,中毒重,皮疹密,常有并发症、四肢冰冷等循环衰竭,病死率极高。

并发症

临床表现

支气管肺炎

出疹一周内常见,占死因的90%以上

喉炎

频咳、声嘶,哮吼样咳嗽,极易喉梗阻,不抢救可窒息而死

心肌炎

少见严重并发症,两岁以下、重症麻疹或并发肺炎者

麻疹脑炎

疹后2~6日,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似,多经1~5周恢复

结核病

恶化

  

  四、辅助检查

  》多核巨细胞:

鼻咽分泌物、痰、尿沉渣涂片。

  》麻疹IgM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

  

  五、治疗原则

  加强护理、对症治疗、中药透疹治疗、预防感染。

  并发症:

综合性治疗措施,适当补充维生素A。

  

  六、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具体说明

高热

绝对卧床休息,超过40℃以上小量的解热药,以免惊厥

皮肤黏膜

皮肤清洁,防抓伤;生理盐水清洗双眼,抗生素眼液/膏

饮食护理

①发热期:

清淡易消化流食,少量多餐,多水及热汤

②恢复期:

添加高蛋白、高维生素

预防感染

预防中耳炎,呼吸道通畅,口腔护理,多喝水

病情变化

及早发现并发症

预防传播

隔离,通风换气,空气消毒;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

  预防感染的传播

  

(1)隔离患儿:

对患儿宜采取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日,有并发症者延至出疹后10日。

接触的易感儿隔离观察21日。

  

(2)切断传播途径:

病室通风换气进行空气消毒,患儿衣被及玩具曝晒2小时,减少不必要的探视,预防继发感染。

医务人员接触患儿后,必须在日光下或流动空气中停留30分钟以上,才能再接触其他患儿或健康易感者。

  (3)保护易感人群:

对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可接种麻疹疫苗。

接种后12日血中出现抗体,1个月达高峰,故易感儿接触病人后2日内接种有预防效果。

接触后5日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可免于发病,6日后注射可减轻症状,有效免疫期1~8周。

第三节 水痘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较强的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轻度发热、全身性分批出现的皮肤黏膜斑疹、疱疹和结痂并存为特点,全身中毒症状轻。

  ﹥预后良好,病后可获持久免疫。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属疱疹病毒科,为DNA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人是该病毒唯一的已知自然宿主。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体外抵抗力弱,不耐酸和热,对乙醚敏感,不能在痂皮中存活,但在疱疹液中可长期存活。

  飞沫传播,接触疱液,输入病毒血症期血液。

  

  二、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具体说明

传染源

①病人唯一传染源,呼吸道鼻咽分泌物、皮肤黏膜斑疹、疱疹液

②出疹前1~2天至疱疹全部结痂时均有传染性,接触者90%发病

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接触疱液、污染的用具,孕妇分娩前可感染胎儿

易感人群免疫力

普遍易感,以2~6岁儿童多见,传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

流行特点

全年,冬春为主

  三、临床表现

进程

时间

临床表现

潜伏期

14日

(12~21日)

-

前驱期

-

轻微,全身不适、乏力、咽痛、咳嗽

出疹期

发热第1日

①斑疹、丘疹、疱疹、结痂

②向心性,躯干最多,四肢皮疹少,手掌足底少

③水痘病变浅表,一般愈后不留瘢痕

自限性

10天痊愈

出血性或播散性水痘,极易细菌感染,预后差

并发症

  

细菌感染、水痘脑炎、原发性水痘肺炎等

  四、辅助检查

  

  五、治疗原则

  

  六、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具体说明

体温

降温,避免阿司匹林

皮肤护理

皮肤清洁,避免抓伤,遵医炉甘石洗剂等

病情观察

精神、体温、食欲、呕吐;并发症

预防传播

①隔离至疱疹全部结痂或出疹后7日止

②体弱、免疫缺陷:

接触72小时内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

健康教育

少去人口稠密场所

第四节 猩红热

  猩红热:

  ﹥乙型A组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发热、咽炎、草莓舌、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片状脱皮为特征。

  ﹥少数起病后1~5周可发生变态反应性风湿病及急性肾小球肾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乙型A组溶血性链球菌:

  ﹥唯一对人类致病的链球菌。

  ﹥较强侵袭力,产生致热性外毒素,又称红疹毒素。

  ﹥外界生活力较强,在痰和渗出物中可存活数周,但对热及一般消毒剂敏感。

  一生只得一次

  

  二、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具体说明

传染源

病人及带菌者为主,自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物品间接传播,偶经伤口、产道污染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10岁以下发病率高

流行特点

全年,春为主

  三、临床表现

进程

时间

临床表现

潜伏期

通常2~3天

-

前驱期

-

急、畏寒、高热、恶心、呕吐、咽部红肿等

出疹期

发热第2日

①皮疹:

耳后、颈部、上胸部,24小时左右全身针尖大小丘疹,压之褪色,触之有砂纸感

②特殊:

腋下、肘窝、腹股沟处帕氏线;面部潮红,口周苍白圈。

杨梅舌

脱屑期

病后1周末

糠皮样脱屑,呈“手套”、“袜套”状

并发症

病程2~3周

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关节炎等

  四、辅助检查

  ﹥白细胞总数:

增高(10~20)×109/L,中性粒细胞占80%以上。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取咽拭子或其他病灶分泌物培养。

  五、治疗原则

  首选青霉素G治疗。

  相应处理中毒症状重或伴休克症状,防治并发症。

  六、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具体说明

发热

①急性期:

绝对卧床休息2~3周,高热物理降温

②急性期:

大量维生素、易消化流质、半流质;充足水分

③遵医青霉素G,生理盐水等漱口,每天4~6次

皮肤护理

皮肤清洁,皮疹、脱皮,防抓伤

预防并发症

血压、眼睑浮肿、尿量、血尿等。

每周送尿常规2次

预防传播

①隔离,通风换气,紫外线消毒;衣物用物消毒

②接触者医学观察7天,红霉素/磺胺类药物预防

第五节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以腮腺非化脓性肿痛为特征。

  ﹥通常有自限性,常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腮腺炎病毒:

  ﹥属副黏液病毒属的单股RNA病毒,人是该病毒唯一宿主。

  ﹥此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弱,一般室温2~3天即可失去传染性,加热55~60℃20分钟就失去活性,紫外线照射可迅速灭活。

  

  二、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具体说明

传染源

腮腺肿大前6日至消肿后5天或更长(9天)均具传染性

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

易感人群

学龄儿童,90%的患者在5~15岁

流行特点

世界性,全年,冬春为主,可暴发,持久免疫力

  三、临床表现

种类

临床表现

潜伏期

平均18日(14~25日)

腮腺炎

①低热、头痛、乏力、纳差;腮腺逐渐肿大,体温上升可达39~40℃

②双侧先后或同时肿大,以耳垂为中心,伴水肿、灼热、疼痛

③局部皮肤发亮具弹性,发热不红。

张口、咀嚼,酸性食物胀痛加剧

脑膜脑炎

①常见临床表现,发生率占15%

②腮腺肿大前或同时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嗜睡、高热等

③7~10日内缓解重者可留有后遗症或死亡

睾丸炎卵巢炎

①青春期和成人,多发生于腮腺炎后一周内

②发热、病变睾丸多为单侧,有触痛、肿胀

③卵巢炎多表现为下腹疼痛,平均病程4天,不影响生育

胰腺炎

①与腮腺炎同时发生,

②上腹疼痛、压痛、伴发热、寒战、呕吐等。

多为轻型或亚临床感染

  四、辅助检查

  ﹥外周血:

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血清和尿淀粉酶:

增高,并发胰腺炎者显著,具有特异性。

  ﹥特异性IgM抗体:

血清及脑脊液中增高。

  五、治疗原则

  ﹥对症治疗为主。

  ﹥脑膜脑炎:

短期肾上腺皮质激素、脱水剂。

  六、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具体说明

减轻疼痛

半流质或软食;忌酸、辣、干燥;冷敷、氦氖激光,口腔清洁

降温

多饮水,降温,遵医给药

病情观察

睾丸肿大、触痛,睾丸鞘膜积液、阴囊皮肤水肿

预防传播

①隔离;空气流通,物品消毒

②保护易感人群:

腮腺炎减毒活疫苗

第六节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危重型。

  ﹥表现为急起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循环衰竭或(和)呼吸衰竭。

  ﹥以2~7岁体质较好儿童多见,病死率高。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痢疾杆菌:

  ﹥属志贺菌属,革兰染色阴性。

  ﹥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最适生长的温度为37℃。

  ﹥理化因素敏感,光照30分钟、加热60℃15分钟、各种消毒剂。

  ﹥致病性强,释放内毒素和外毒素,其中外毒素具有:

  ①细胞毒性(可使肠黏膜细胞坏死);

  ②神经毒性(吸收后产生神经系统表现);

  ③肠毒性(使肠内分泌物增加)。

  

  血中儿茶酚胺增加——》全身小血管痉挛——》急性循环障碍、DIC、重要脏器衰竭、脑水肿、脑疝

  二、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具体说明

传染源

病人、带菌者,重要传染源:

慢性病人、轻型病人

传播途径

经粪-口途径传播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2~7岁体格健壮儿多见,易重复感染、复发

流行特点

世界各地,全年,夏秋高峰

  三、临床表现

种类

临床表现

潜伏期

①1~2日

②起病急,高热、超高热,反复惊厥,迅速呼吸衰竭、循环衰竭

③肠道症状轻微甚至缺如,大便镜下大量脓细胞和红细胞

休克型

①皮肤内脏微循环障碍型

②主要表现:

周围循环衰竭

③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皮肤花纹,可伴有心功能不全、少尿或无尿及意识障碍

④肺循环障碍时,呼吸加深加快,呈进行性呼吸困难,直至呼吸衰竭

脑型

①脑微循环障碍型

②主要症状:

缺氧、脑水肿、颅压增高、脑疝

③嗜睡、面色苍白、反复惊厥、昏迷,呼吸节律不整、双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常因呼吸骤停而死亡

肺型

①肺微循环障碍型

②主要表现:

肺循环障碍

③常在脑型或休克型基础上发展而来,病情重、死亡率高

混合型

①兼有上述两型、三型

②最凶险类型,病死率很高

  

  四、辅助检查

  周围血:

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加。

  大便:

黏液脓血样,镜检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

  便培养:

痢疾杆菌是确诊的最直接的证据。

  五、治疗原则

  

  六、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具体说明

高热

卧床休息,监测体温,综合降温,亚冬眠疗法,防高热惊厥

休克

保暖,监测体征,有效静脉通路,尿量并严格记录出入液量

脑水肿和呼吸衰竭

呼吸道通畅、吸氧,呼吸机

腹泻

大便次数、性状及量;多喝水;防臀红

预防传播

①饮食行业及托幼机构定期大便培养,早发现早治疗

②肠道隔离,饮水、饮食,卫生习惯

③易感者口服多效价痢疾,保护可达85~100%,免疫期6~12个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