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06 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526094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06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06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06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06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06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06 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06 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06 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06 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06 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06 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06 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06 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06 2.docx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06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教学设计06 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06 2.docx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062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多角度的读创意说明:

这是一篇叙事性很强的文言文,可通过反复地读,来疏通字词句义、理清叙事脉络、分析记事手法。

教学步骤:

一、诵读——疏通字词句义。

1.听读。

听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标记不熟悉的字的读音和长句的断句。

如,读准下列字音:

阳夏、辍耕、怅恨、鸿鹄、谪戍、罾、烹、篝、恚、笞、社稷……

2.自读。

学生各自自由的朗读课文,辨析有关字词的词义。

如:

①古今异义:

亡、等、间、尝、往往等;

②一词多义:

次、数、书、王、为等;

③重点虚词:

之、以等;

④通假字:

谪、唱、以、被等。

3.点读。

点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评价、指导。

4.译读。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翻译课文,遇有不理解的字句师生共同指正。

要求读通译顺重点句子。

如: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②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④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⑤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二、理读——理清叙事脉络。

1.再读课文,试将文中的故事情节用“四字词语”概括出来。

明确:

“少时佣耕”→“胸怀大志”→“谪戍渔阳”→“遇雨失期”→“陈吴谋划”→“行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激怒将尉”→“并杀二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所向披靡”→“队伍壮大”→“陈县称王”→“应者如云”。

2.结合以上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①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②陈胜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怎样的分析?

提出了什么口号?

③陈胜为起义作了哪些舆论准备?

又是怎样发动起义的?

④起义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是怎样的?

三、析读——分析写作手法。

作者在文中很注意材料详略的安排,如写陈胜、吴广谋划,用了一百多字,而有的却只寥寥数语,如“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两场战争只用了十字。

课文中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明确:

详写,如少时佣耕、陈吴谋划、召令徒属等;略写,如谪戍渔阳、行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并杀二尉、为坛而盟、所向披靡、应者如云等。

作者这样安排详略是为了突出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关系,也是写作人物传记类文章的需要。

四、比读——探讨人物性格。

1.对比一:

《史记·陈涉世家》和《汉书·陈胜项籍传第一》

陈涉出身低微,起义后虽自立为王,但历时仅六个月。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他列入世家;而后来班固写《汉书》,却将他归为“列传”,其贬抑之意不言而喻。

比较:

史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为什么不同?

2.对比二:

《史记·陈涉世家》和《资治通鉴·卷第七·始皇帝下元年》

《史记》写陈涉“陈县称王”,带有拥立和赞同的意味;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却着重记写贤士劝阻他“称王”,但陈涉一意孤行,“自立为王”。

比较:

史家对历史材料的取舍为什么不同?

3.对比三:

《史记·陈涉世家》和《大泽乡》

阅读现代作家茅盾根据这篇课文改写的短篇小说《大泽乡》

比较:

两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备选创意]探讨人物形象

创意说明: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可通过读人物语言、说人物事例、比人物变化来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步骤:

一、演读人物语言——在文中画出陈胜的语言,说说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如:

①“苟富贵,无相忘。

”——读出因失望而叹恨、而又有所祈愿的语气;

②“嗟乎!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读出自己的心志不为人知的感叹语气;……

二、评说人物事例——结合课文中的事例,说说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

如:

①“少时佣耕”的事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甘受压迫受奴役、胸怀大志的人;

②“陈吴谋划”的事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关心天下大事,对时局有清醒的认识和深刻洞察力的人;

③“发动起义”的事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胆识、有谋略、有杰出组织领导才能的人;……

三、对比人物变化——阅读课后练习三,谈谈你对陈胜的看法。

如:

①言而无信:

少时言称“苟富贵,无相忘”;称王后却是“得富贵,全相忘”。

②其他如:

贪图享乐,居功自傲,淫威骄奢……

陈涉世家

教学建议

一、内容主旨

本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以可靠的历史资料为依据,生动的再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鲜明的揭示了它的实质—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反对暴力统治的伟大革命运动。

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是陈胜,作者通过对典型历史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语言、行动的刻画,栩栩如生的塑造出一位农民革命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光辉形象。

二、段落结构

本文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全文共三段:

第一段:

叙述陈涉年轻时的佣耕生活,表现了他素怀大志,有反抗精神。

第二段:

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第三段:

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及建立政权的经过,昭示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和历史意义。

三、课文分析

本课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的前一部分。

陈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

《陈涉世家》是写陈涉的一篇传记,比较完整地叙述了陈涉起义的全部过程。

本课所选内容,叙述了陈涉、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的声势,表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涉、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

本文按事件发展过程,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叙述陈涉年轻时的佣耕生活,表现了他素怀大志,有反抗精神。

开始,先交代陈胜、吴广的姓名、籍贯,然后重点介绍陈胜。

“尝与人佣耕”,点明他雇农的身分。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一个行动,一个神态及两句对话,表现陈涉年轻时,对压迫剥削的雇佣生活强烈不满,希望摆脱痛苦处境,有远大志向。

这段叙述,暗示了陈涉起义是有思想基础的。

第二部分(第2段)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先交代征发贫民戍边的时间、人数和陈胜、吴广在队伍中的职务,然后叙述起义原因。

“会天大雨”,“失期”,“法皆斩”,既点出了起义的直接原因,也说明了秦王朝刑法的残酷,逼得农民走投无路。

在“亡”(逃跑)与“举大计”同样是死的情况下,在束手待毙与奋起反抗斗争之间,他们做出了“举大计”的抉择。

这里的叙述,表现了他们斗争的决心和政治远见。

往下,作者运用对话,详写陈、吴二人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和制定策略。

“天下苦秦久矣”一句,概括了秦王朝对人民压迫、剥削程度之深,这是起义根本原因,也是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

陈涉提出利用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即假借扶苏、项燕的名义,“为天下唱”,以顺应民心,树立起义队伍的威信。

他确信,只要义旗一举,“宜多应者”。

显示了他有勇有谋。

最后,叙述了陈胜、吴广为了顺利发动起义,使用了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办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让戍卒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

结果,在戍卒中很快得到反应。

再次显示了陈、吴二人的斗争才智。

第三部分(第3段)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及建立政权的经过,昭示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和历史意义。

头一句话先写吴广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再写陈胜、吴广抓住时机,采用激将法来激发群众的反抗情绪,“并杀两尉”,扫除了起义障碍,为下面动员、组织起义作了准备。

文章对并杀两尉的描写极为简练、生动,用“挺”、“起”、“夺”、“杀”“佐”几个动词,生动的写出了一场激烈的格杀场面,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机智勇敢和反抗斗争精神。

接着,写动员群众。

陈、吴二人抓紧群众“激怒”之后的时机,“召令徒属”,进行宣传动员,号召起义。

他们指出大家的处境,分析了利害分析,又指明了斗争方向(“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也就是要为国而死),结果徒属皆“敬受命”,点燃了反抗斗争的怒火。

往下,用简练的语句,交代了起义军的名义--树扶苏、项燕的旗号;标志--“袒右”;号称--“大楚”;誓师--“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组织领导--陈涉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爆发了。

最后,写起义军在陈涉、吴广领导下胜利进军及迅速壮大的形势。

起义军势如破竹,地方守令闻风而逃。

终于,“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响应和支持,证实了陈涉“宜多应者”的预见,显示了农民革命战争的伟大力量。

四、写作手法

1.选材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作者选材有详有略。

从全篇来看,详写的是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略写的是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赵义军的进攻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至于各地的反秦斗争则仅用一句话带过。

在详写的那一部分里,重点是写陈胜的谋画,其余如大泽乡遇雨、问卜、士卒惊恐、为坛而盟等,都写得比较简略。

这样有详有略的写来,才能突出的表现陈胜的非凡才略。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史家对人物的态度。

2.通过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

全文共写了三次话:

第一段陈胜与同伴们的对话,表现了他远大的志向和反抗意识;

第二段陈胜同吴广的对话,反映了他们善于斗争的智慧和才能;

第三段陈胜同戍卒的对话,表现出陈胜反抗阶级压迫的英雄气概。

3.根据人物不同身分和处境,写出对话的语气

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与“等死,死国可乎?

”两句皆为疑问句,但语气表达方式同中有异,前句“也”相当于“啊”,表达的语气肯定意味强些,表现了“佣耕者”对陈胜的话根本不相信;后句“乎”表达的语气委婉些,含有征询的意味。

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五、重点语段研读

语段: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900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曰:

“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

“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

”陈胜、吴广喜,念鬼,曰:

“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研读:

本段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失期,法皆斩”,写起义背景。

“屯大泽乡”介绍了起义的地点,“为屯长”,是号召徒众的有利条件。

“失期,法皆斩”是起义的导火线。

第二层,从“陈胜、吴广乃谋曰”到“吴广以为然”,写陈胜、吴广谋划起义。

陈胜首先对形势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体现了陈胜高人一筹的谋略。

第三层,从“乃行卜”到段末,写陈胜、吴广的“威众”之策。

为起义作舆论准备而置书鱼腹和故作狐鸣,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智慧,也反映了我国农民起义发动时期的某些特点。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的

一、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及起义后的主要情况

二、理解记事详略得直的剪裁方法。

三、体会小说与史传的异同。

一、安排三课时

二、采用整体入手的方法,每一“循环”都做到完整地阅读、朗读、讲述、分析。

三、重点地突出一些字、词、句,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地讲解。

凡有注解的,不讲,由学生利用注解读懂课文。

用一个不同断句的例子扩大视野,积累知识。

四、介绍阅读与课文有关的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

一、了解《史记》的一般情况。

二、读通课文,理解词语,明确层次。

一、导入新课(结合检查预习中看阅读提示和注解自读课文的效果),教读。

提问:

1.《史记》的作者是谁?

他是哪个时代的人?

2.《史记》的“世家”部分是记什么人的?

作者为什么把陈涉列入“世家”中?

3.课文中记述陈涉起义的经过,同时又记了哪些有关的人物?

这些人物中与陈涉关系最密切的是谁?

要求:

学生不看课本能简答,并能板演“吴广”、“葛婴”,字形笔画无误。

随后,引导看阅读提示和题目注解,既加深印象,又从注文“他用毕生精力著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一句引发求知要求,介绍《史记》。

讲述:

关于《史记》汉朝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议做过太史令,死后.司马迁继任这个官职。

太史令是管天文、历法、国家典籍、编写史册的官。

司马迁46岁时,因李陵事件牵连(只宜简介,作最低限度的说明,不必多讲),下了大狱,受至惨重的刑罚。

后来,汉武帝因司马迁很有才能,赦了他,任命他为中书今(管皇帝的文书诏令人受刑后的司马迁,决心继续父亲的事业,编写史书。

最后,终于写成立起自传说中的黄帝直至当代为止约三千年左右的中国通史。

全书包括12纪(记帝王事迹),30世家(记诸侯世系),70列传(记个人和少数民族事迹),8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等情况),10表(用表格形式编排史料)。

其中,列传的最后一篇为《太史公自序》,是自传。

《史记》开创了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记载历史这一“纪传体”的体裁。

(联系旧课: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是《左传》)讲述时,学生简要笔记;讲述后,学生(邻座)互对笔记。

指名复述笔记内容,师生共同订正。

朗读:

指名(水平属于中等的学生)通读全文,读时如个别字、词有障碍,要及时帮助“过关”,以保持课堂良好气氛。

要求:

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再次加深对课文的印象2读后,了解有什么疑难,及时解答,并由此导向课文后的习题,解决“比较·辨析”的第三题(口头)、第五题(书面)。

(可多看《target=_blank>教师target=_blank>教学用书》,此处不重复抄录)两题解决后,即提出新的练习内容。

二、练习:

提示:

词有本身的词义,但要理解还须把它们放在句中、文中。

下边所举的词,在不同组合时有不同的解释。

之1.之垄上:

去、往。

2惟恨久之:

是虚指的,无实义,在白话中不必译出。

3.鸿鹅之志:

相当于“的”。

4二世杀之:

格代人或物,他或它。

应说“二世杀了他。

他,指扶苏”,不可说

“二世杀了扶苏”,“之”不等于“扶苏”。

提问:

“楚人怜之”,“卜之鬼乎”,“杀之以应陈涉”,这三个语句中的“之”的解释与上举1-4例中哪一个相同?

(答案:

4)

这里的练习,作用是:

(1)统观全文,前后对照,易于分辨。

(2)全面掌握,突出个别,有助巩固。

作练习时,不仅答案由学生说,举例语句的解释,也可鼓励学生说。

应注意的是,把字放在句中、文中,避免多讲古汉语语法的倾向。

虚词“乃”也可用同样方法。

乃1.乃入据陈:

才进入(占有)了陈县

2.乃行卜:

于是去问卜

3.乃公子扶苏:

是公子扶苏

4.(家祭毋忘告)乃翁:

你的父亲

列出“乃谋曰”、“乃诈称公子扶苏”、“乃令符离人慕婴”,“乃”字义与上例中“2”同。

除以上的“之”、“乃”之外,理解文中的“数”也可用这个方式来达到巩固的目的。

比较了“数有功”、“数万人”音义的不同,就可找到“以效谏故”、“数言欲亡”的“数”与“数有功”的“数”同一音义。

三、再次导向课文,教读。

提示:

原文不分段,现在,编入课本,分了段,对阅读理解有帮助。

要求:

提摄出每段主要内容。

默读,速度可较快,发言,明确本文层次:

1.用内心动态、对话、动作写出陈涉情态,表现传主陈涉的大志。

(说明;本篇不是合传,传主只是陈涉一人,因吴广与陈涉起义和后来行事的关系密切,所以也在开头叙及里籍)2.以对话为主,详写起义前的准备,包括所处环境、分析形势、共同谋划、制造舆论等。

3.用对话和叙述的方法,写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后的大好形势。

叙事真切、生动,有条理,是《史记》的特色,所以,人们不仅把它视为不朽的历史著作,而且评价它是有高度文学价值的作品。

分散快速默读,体会层次和叙事生动性,并注意字音。

四、讨论(此内容适用于水平较高的班)。

文中“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据中华版二十四史是这样断句的: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比较一下,哪一种断句文意更明确?

思考、议论、发言、结论:

后者较好。

据历史,秦兴德役,发民滴戍,民不堪命,电大泽乡的九百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把“九百人”三字连下读较能明确当时史实。

如果“九百人”三字属上,可以理解为当时只征发九百人到渔阳去而已。

由此可见,读古籍断句,要反复思考斟酌,要结合历史事实。

这是阅读中应当懂得的门径。

五、布置作业

参考课文后第四题,试作填充,并准备讲述课文主要内容。

讲时要注意“序”,即弄清课文段落和段落内部各层次,以体现作者安排材料的恰当。

第二课时

一、锻炼口述能力。

二、理解选材详略。

一、导入新课(结合检查作业)

提问:

检查课文和填充第四题第1小题情况,明确填充答案,在此基础上口头讲述。

二、新课内容

1.讲述训练:

指名一人以《大泽乡》为题讲“陈涉起义”的故事。

要求:

明条理,有重点,合史实,不夸饰,事件发展过程层次分明。

讲后,学生评论,target=_blank>教师总结。

评论标准:

过程有序,事实明白,口齿清楚,语言通畅,能把起义的准备、行动作为重点,其他只作略讲。

2朗读训练:

分散读全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

注意第二段和第三段前半(“吴广亲爱人”至“收而攻蕲”),用语调、语气、语速,吸引听者。

3.小结(讲述与提问结合):

(1)写法上;剪裁得当。

详写起义前的商议和舆论准备,起义的具体经过。

其他如佣耕、徇地、战谯门、刑秦吏等等则略写。

这样写,表现出作者的史才,善于剪裁史料,突出了起义的主要内容。

(2)描写生动:

文中详写的是人物的心理、说话、动作;其他略写的,只作一般叙述。

这样写,表现出作者善于突出重点,写得生动,有文学才能。

(3)条理分明:

“燕雀安知鸿鸽之志哉”一句人物自己表明内心的话,贯串全篇。

起义前,失期,是导火线。

谋划时,从“苦秦”而确定大计,是善于分析形势。

准备时,青火狐鸣和帛书,是善于制造舆论。

起义时,吴广先“忿恙尉”而后陈胜佐其杀尉,立即召令众人听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写出了善于把握时机和胸中之志。

先杀尉而后发号召,行事易成(若先号召,尉未杀则效果不同),可见善于谋划,设计周密。

以下写乘时而作,及时自立为王,便很自然。

总之,这样写,显示了传主的“鸿鸽之志”,同时,也见出条理。

前人评论说司马迁善序事理,称赞他做到“其文直,其事核”,实属至当。

(这里只点一下,下边还要说到)

三、作业

课后反复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自读茅盾短篇小说《大泽乡》。

二、比较小说与史传的异同。

一、导入新课

讲述:

茅盾在1930年写了短篇小说《大泽乡》。

那时正处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前期,农民的革命意识逐渐觉醒,对反动统治的反抗意识逐渐增强。

现据1980年人民文学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复印(或誊印),发给阅读。

二、。

新课内容

学生阅读《大泽乡人要求:

默读2—3遍,把它与《史记·陈涉世家》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异同,可从题材、体裁、写法等方面考虑,在文字下边画线(单横线、曲线按各人自己使用习惯),左右空白处也可用文字简记要点。

不必出题限死回答内容,要让学生思路活跃起来,自由驰骋,并由此引发学生兴趣。

读后先小声议论,然后发言。

target=_blank>教师在学生议论时巡回了解情况,以便帮助小结。

小结、归纳,其大端可如下举:

1.题材:

相同,陈涉在大泽乡起义反秦。

2.组材:

课文是从传记节选的,材料比《大泽乡》多。

《大泽乡》是短篇小说,它所选取的是一个“横断面”,集中于大泽乡起义,不像传记还写了起义以外的事(如里籍、佣耕、进军、称王等等。

3.体裁:

《陈涉世家》是传记,必须叙写传主的一生事迹,因而篇幅的长短取决于传主生平事迹的多寡。

《大泽乡》是短篇小说,篇幅的长短受体裁特点的限制。

4人物:

《陈涉世家》按史传体例,一开头就叙写传主概况(本篇因需要而兼及有密切关系的人,但这并不能看作是“合传”),以传主的事迹贯串全篇。

大泽乡})先描写环境,由押送的军官先“出场”,然后在故事情节展开中,主人翁陈胜才出场.有时一个场面描写别的人,主人翁可以不出现。

5.写法:

《陈涉世家》遵循“史”的要求,注重“实录”,尽管文4咆写人的对话、行动等等,但目的不在于描写,只为了叙事,更不作想象,不运用文艺创作上的手法。

《大泽乡》中有景物描写,或用来交代情节发展的环境,或把这种描写同人物的心理活动结合起来,起到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作者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刻画人物形象,予以合理的想象。

例如,第一部分写两个军官的性格,写他俩的思想活动,与颗百成卒对立;第二部分写成卒的怨恨情绪;第三部分写军官暗地里商量坑杀戍卒;第四部分写起义的场景。

6中心:

《陈涉世家》着意在反映史实,位泽乡》则突出了阶级对立、阶级矛盾的主题。

小结(讲述为主):

读《陈涉世家》,仅仅从课文这个节选部分.已能初步领略到《史记》的特点: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正因在史学、文学两方面都有高度的成就,所以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

《大泽乡》用短篇幅写大事件,作者匠心独运.还熔铸了一些史事于篇中,写得极其自然。

例如,秦始皇36年,百姓怨秦而假借天上坠星为殒石的谣言,有使者夜行过平舒适中闻仙人说祖龙(指秦始皇)当死;大将蒙恬率大垦戍本屯边,是秦的一大苛政。

作者又借用汉代梅福说的话(倒持太阿)来指斥秦的统治者,用这些史事来加强反秦的气氛,但又不同于传记中的人物行事实录。

作者还在作品中写了一些引人深思的句子。

例如,“但是‘阎左”的践奴们的洪水太大了,太大了”,“地下火爆发了”之类。

三、作业

指导使用《简化汉字总表》,向学生说明:

使用简化汉字应以1986年10月10日国家正式颁布的“总表”为准,《大泽乡》的复(油)印中应改正三个字,“象”改“像”,瞭望的“燎”不作“了”,“囉”的简化字应作“啰”,不应作“罗”。

又,电影、电视的字幕,商品的说明书,时常有不该使用的简化字,应予注意,不要受其影响,发现不符合“总表”规定的,可以用与人为善的态度,提出意见,要求纠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