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532687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docx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docx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

《桥》教学设计之八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小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感受洪水之大及当时场面。

  教学重难点:

    感受洪水之大及当时场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师: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6课桥板书课题: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关于桥的课文?

    师:

看到课题会让你产生怎样的思考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读课文的的生字新词

    3、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汇报交流

     出示词语

     1、认读词语(指名读齐读)

     2、指名读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名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6自然段)

    师: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走进那个可怕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山洪暴发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1、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描写洪水(或雨水)可怕的句子,用“——”画出,找出村民反应的句子,用“~~~~~”画出,用心体会。

   2、指名回答,出示句子: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村庄惊醒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3、学生汇报交流,谈体会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洪水(或雨水)的句子和描写村民表现的句子谈体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悟老汉的高大形象。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品悟老汉的高大形象。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体会村支书的先人后己

    师:

上节课我们讲到洪水来临时,东面、西面没有路。

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这节课我们接着讲,如果一百多号人一起拥向这座窄窄的木桥会怎么样,那此时的桥还会是生命之桥吗,它变成了(生补充)

    师:

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正在受到严重的威胁,在这万分危急时刻,一个重要的人物出现了。

板书:

老汉

    师:

老汉在危急关头有何等壮举呢?

又是如何扭转当时危险形势的。

   1、请同学们按要求默读课文的7—13自然段。

    出示自学提示:

    勾画出让自己感动的词句,并适当写下你感动的原因,试着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动表现出来。

    师:

老师发现有的同学们在自学时,在课文旁边写了一段话,有的写了一个词,你们的这种做法就叫做给文章加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这种读书方法很好,谁愿意说说你都有哪些收获?

   2、学生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句子体会到老汉的威望高、先人后己、无私无畏

    出示课件:

老汉的第一次壮举。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体会村支书的舍已为人

    交流感动之二:

老汉的第二次壮举

    师:

就在老汉组织群众有序撤离的过程中,还有一幅这样的画面(出示画面)79页的图片。

   1、出示句子,学生读:

水渐渐地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2、师问:

通过这幅画面你知道了什么?

体会到了什么?

老汉的这种做法又是什么行为?

     板书:

不徇私情舍己为人

   3、小结:

他不允许党员损害群众的利益,哪怕是——生补充:

自己的儿子。

老汉的这种不循私情,舍已为人的品质再一次让我们感动:

出示老汉的第二次壮举。

    交流感动之三:

老汉的第三次壮举

   4、师:

洪水越涨越高,情况越来越危险,此时老汉想到的却是村民们的安危,还把自己的儿子从队伍里揪出来,那是他的亲骨肉呀,难道他不爱自己的儿子吗?

从哪里知道的?

    学生谈理解

    师小结:

多好的父亲呀,下面我们把文中的老汉换作父亲,把小伙子换成儿子,当你们读着这两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时,相信你们更能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了。

    小结:

老汉将自己的生命留在了广袤的天地之间,故事写到这并没有结束,我们一起来看看结尾。

出示最后一段(学生读)

  三、领悟“桥”的内涵。

   1、师:

此时同学们的心中充满感动,有些同学的眼睛湿润了,那现在请同学们沉下心来,用心思考,课文主要写老汉,课题却是桥,你是怎样理解的?

    ……

   2、师:

老汉用自己的血肉之驱为群众搭建了一座永不坍塌的生命之桥,面对这样的老汉你想说些什么?

   3、师:

是啊!

灾难面前,老支书用血肉之躯筑成的生命之桥;这就是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心灵之桥!

同学们,此时此刻,一位优秀的老共产党员感人的一幕深深的打动了我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感动无处不在,女教师张丽莉就是其中一位。

谁来说说。

   4、师:

是呀,一场无情的车祸让张丽莉老师成为“折断翅膀的天使”。

她在生死瞬间给我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

像这样感人的故事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同学们回到家里继续搜集感人的事迹。

  四、体味语言,感情朗读

   1、这篇课文是根据谈歌的小小说改编的,全文只有五百来字,却被评选为优秀短篇小说,它好在哪儿?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师:

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美丽的画面吧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总结全文

    老村支书,这是一位平民英雄,危难关头一瞬间的生死诀择,诠释了大爱如山,让我们再次饱含深情地来读这个课题:

桥。

让我们永远记住课文中和生活中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赋予生命的——(生说:

桥)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六、布置作业:

   1.摘录课文中表达有特色的句子,写在积累本上。

   2.收集感人的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

  板书设计

                 16 桥

          老汉   (不朽的生命桥)   村民

         先人后己

         无私无畏

         不徇私情

         舍己为人

  教学反思:

  《桥》这篇课文讲的是一天黎明,一个村庄突遭洪水侵袭,100多人无路可逃,都疯了似的向一座木桥拥去,情况十分危急。

而老汉——一位党支部书记却站在桥头沉着冷静地指挥人们有秩序地逃生,最后他和自己的儿子被洪水夺去了生命。

故事非常感人。

这篇文章的一个重要的情感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中,感受到老汉在危险面前沉着冷静、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

  在教学本篇课文过程中,本人存在许多不足

  1、本篇课文表达方法的处理上有些牵强,如能在讲完课文后让学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指导学生从课文结构的安排、句式特点、语言描写等多个角度引发思考,更能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2、在教学中虽然力求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课文,但是在课堂上对语言文字的挖掘多了一些,让学生体会读少了一些;教师的点拨多了一些,学生的自悟少了一些。

   

《桥》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小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感受洪水之大及当时场面。

  教学重难点:

    感受洪水之大及当时场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师: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6课桥板书课题: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关于桥的课文?

    师:

看到课题会让你产生怎样的思考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读课文的的生字新词

    《将相和》长文短教教案设计及评析

  

  【教学目的】

   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学会简要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学会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三个故事是围绕怎样一个中心组织在一起的。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解题导入新课:

学生自学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教学步骤:

  一、解题

   1.介绍时代背景(略)

   2.抓题眼“和”,理解题意(略)。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要求:

(1)查字典学习字词,解词要联系上文;

(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3)给文章分段;(4)拟定三个故事的小

cnfla学习网教学设计当前位置:

首页>学习频道>教学设计>小学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及反思

请输入关键词搜索

搜索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有关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科学家的不幸遭遇的故事。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提出学习目标

  1、难忘的童年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得成长着,有笑,也有泪;有喜,也有忧……今天我们学习《童年的发现》,不知它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感受。

(出示课题)从课题中,你最想了解什么?

  2、提出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新词,自学生字词语。

  

(2)知道课文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紧扣“发现”,展示学习成果

  1、“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

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

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

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

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2、仔细读读这几句话,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己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

  3、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

  (格外高兴、得意……)

  4、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5、“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6、“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

”“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

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人怎么会是鸟?

”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7、“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具备的某些特征。

”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三、激发知识冲突: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四、布置作业

  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的朗读。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提出更高目标

  1、导入:

“我”的发现有趣吗?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2、提出更高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个性创作。

  二、自主探究,展示学习成果

  1、“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

这里丝毫没有恶意。

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

  2、“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说明“我”是一个富于幻想的孩子

  3、“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说明“我”是一个执着探索的孩子

  4、“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说明“我”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孩子

  三、拓展延伸,总结交流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

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交流。

  四、布置作业

  1、写一写自己的“发现”。

  2、收集同学间的发现,看看谁的发现最有意义。

  板书设计:

  16、童年的发现

  起因:

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

  经过:

胎儿再现了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结果:

面临受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启示:

善于观察,大胆发现

《金色的鱼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佚名

  金色的鱼钩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

“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

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长征途中发生的感人故事。

    2.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熏陶。

    3.体会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5.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课文故事。

   过程与方法:

    通过以读代问、以读代讲、以读代答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想读、会读,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重点语句理解红军战士忠于革命的精神,感悟红军战士在艰苦的长征进程中舍已为人的高尚品德。

  重难点分析:

    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读书,边读边思考,有意识地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致入微的描写,学习时教师通过以读代问、以读代讲、以读代答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想读、会读,读懂课文,读出感情,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从而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课件:

诵读毛泽东写的《长征》。

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

在这个奇迹的背后,一个个红军战士历尽千难万险,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出示课题的课件:

金色的鱼钩。

  二、自读自悟,理清线索

  

(一)速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这个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归纳每一个部分的小标题。

  (三)小组内汇报自己的初读结果。

  (四)出示课件:

汇报小组意见。

              第二课时

  一、精读品析,体会情感

  

(一)速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的变化,可以把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下来,多读几遍。

  

(二)了解课文围绕金色的鱼钩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小组内交流使自己感动的句子、段落,说说理由。

     同学们都被老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感动。

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品读重点句,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

   1.老班长的外貌描写。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

出示课件  

     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满脸的皱纹”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

“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

他“比我们还瘦得厉害”,反映他内心为病号担忧和焦虑。

     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

   2.老班长神情描写。

     找出描写老班长神态的词语。

出示课件

    ●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

(日夜为小战士们操劳,因为找到了一个能让战士们吃上好一点的东西的办法而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尽职尽责。

    ●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

(想象老班长望着远方草地时的眼神,那眼神中一定充满忧虑。

  (四)出示课件。

    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

→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肯喝鱼汤,生怕他们饿坏了身子,他又心疼,又着急,责怪自己没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因此眉毛拧成了疙瘩。

战士们喝下了鱼汤,他的眉头舒展开,充分表现了他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

    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老班长历尽艰辛,任劳任怨,照顾三个年轻的病号。

他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死亡的威胁正步步朝他逼来。

这充分说明他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

  二、研读片段,谈感受,练朗读

  

(一)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1.指名朗读,读后议论:

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2.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二)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1.自由朗读,读后议论:

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

(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极其艰难。

他是用革命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在坚持。

    2.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

  (三)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断。

    小声点儿,小梁!

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告诉别人。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交给我。

……我怎么向党汇报?

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

    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

(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体,坚持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忧。

  (四)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出示课件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2.思考:

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那种欲吃不能、欲罢不肯的神态,反映了老班长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为病号吃苦、为革命受难的高贵品质。

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

强烈的对比,鲜明的映衬,把他为谁忧愁、为谁欣喜、为啥痛苦、为啥欢乐表现得一清二楚。

    3.指导朗读。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五)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1.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受。

    2.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党的重托,不忘奉献最后一分光和热。

    3.指导分角色朗读。

(注意读出老班长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

战士们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最后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

  三、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

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嘱托。

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钓鱼钩。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出示句子课件)

    

(一)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二)深情朗读中心句。

出示红军胜利走出草地的课件

    (三)出示课件:

学生宣誓,情感投入。

.

  四、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一)作者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

现在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同学们能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吗?

讲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

     ·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出示课件

    

(二)同学们练习后复述。

  五、布置作业

    课后实践活动:

组织长征题材故事会、图片展览会等。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感受并学习人物的优秀的品质,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