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经典古诗词赏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5352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6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经典古诗词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小学经典古诗词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小学经典古诗词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小学经典古诗词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小学经典古诗词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小学经典古诗词赏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小学经典古诗词赏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小学经典古诗词赏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小学经典古诗词赏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小学经典古诗词赏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小学经典古诗词赏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小学经典古诗词赏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小学经典古诗词赏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小学经典古诗词赏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小学经典古诗词赏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小学经典古诗词赏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小学经典古诗词赏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小学经典古诗词赏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小学经典古诗词赏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小学经典古诗词赏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经典古诗词赏析.docx

《小学经典古诗词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经典古诗词赏析.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经典古诗词赏析.docx

小学经典古诗词赏析

1、江上渔者①

宋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②爱鲈鱼③美。

君④看一叶舟⑤,

出没⑥风波⑦里。

注释

①渔者:

捕鱼的人。

②但:

只。

爱:

喜欢。

③鲈鱼:

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④君:

你。

⑤一叶舟:

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⑥出没:

若隐若现。

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⑦风波:

波浪。

  

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无数人,只知喜爱鲈鱼之鲜美。

请您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2、元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元日: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

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

一年已尽。

除:

去。

屠苏:

药酒名。

古代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

日出时光亮而又温暖的样子。

桃:

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也作春联。

千门万户:

形容房屋广大或住户极多。

译文

鞭炮响转眼间一年已过,​

屠苏酒暖心房春风吹拂。

旭日升千门万户多明亮,

人人用新桃符换旧桃符。

知识链接

王安石:

(1021~1086),字介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元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

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

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拓展阅读

断齑画粥

范仲淹幼年丧父,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 ,励志苦读于醴泉寺。

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成年后,范仲淹又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

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经过苦读,范仲淹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

龙图老子

1038-1043年间,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身份经略西线边防,改革军事制度、调整战略部署,构筑以大顺城为中心、堡寨呼应的坚固防御体系,西北战线固若金汤,夏人不敢犯。

西北边陲谣曰:

“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羌人称范仲淹为“龙图老子”  ;夏人称其为“小范老子”,认为“小范老子胸有十万甲兵!

3、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注释

①孤光:

孤零零的灯光。

②簇:

拥起。

译文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零零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像撤落无数的星星。

4、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①长歌行:

汉乐府曲调名。

②葵:

“葵”作为蔬菜名,指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

本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

另有一种菊科草本植物也叫“葵”。

向日葵即其中之一。

此外,蒲葵也可简称.“葵”,用蒲葵叶做成的扇子称“葵扇”。

③朝露:

清晨的露水。

晞:

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④阳春:

温暖的春天。

布:

布施,给予。

德泽:

恩惠。

⑤秋节:

秋季。

⑥焜黄:

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

同“花”。

衰:

读"cuī",古时候没有"shuaī"这个音。

⑦百川:

大河流。

少:

年轻。

老:

老年。

⑧徒:

白白地。

⑨至:

到。

⑩恐:

担心,害怕。

译文

园中的葵菜青青郁郁,葵叶上的露水被朝阳晒干。

春天的阳光把温暖布满大地,万物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常常担心秋天一到,美丽的花叶就会枯黄、衰败。

无数条江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够重新返回西方?

青少年时代不努力,到老就只能悲伤叹息了。

知识链接

诗中名句赏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

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拓展阅读

查慎行(1650-1727),清初著名诗人,海宁袁花人,金庸先生的先祖。

海宁袁花查氏以诗礼传家,人才辈出,在清康熙、雍正两朝演绎了“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的传奇,查慎行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康熙四十二年进士及第,四十三年特授翰林院编修。

康熙皇帝为海宁查氏宗祠题词“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查慎行幼而聪颖,五岁能诗,十岁作《武侯论》,后游学于黄宗羲之门,学问日益精进。

其父亲查崧继为明朝遗民,起初不允许儿子们参加清朝的科举考试。

直到康熙十年,二十一岁的查慎行才参加童子试,考试没有结束,母亲就病重。

康熙十一年春母亲去世,六年后父亲也去世。

作为家中的长子,二十八岁的查慎行责无旁贷地挑起家庭重担。

为了生计,查慎行外出谋生,但他并未放弃科举仕进之志。

康熙四十一年十月十七日,这一天对于五十二岁的查慎行来说是惊喜难忘的一天,也是改变命运的一天,直隶巡抚李光地传旨,召他赴行在。

那时康熙帝南巡至德州,查慎行星夜前往面圣。

没想到皇帝突然召见,简直天上掉馅饼刚好砸到他,他惊讶“不知微贱姓名何由上达”。

十月二十八日,康熙皇帝在南书房召试查慎行等十二人,查慎行名列第二,第一是揆叙,明珠之子,曾为查慎行的受业弟子。

成绩出来后,查慎行有升仙之感,“平生无梦想,今日到蓬莱”。

  康熙皇帝对查慎行非常宠信,让他入直南书房,侍从左右;还特授他翰林院编修。

一夕之间,查慎行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

 

5、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品别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朝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注释

1、杜少府:

名不详。

少府:

唐人对县尉的尊称。

2、之任蜀州:

到蜀地去上任,蜀州:

犹言蜀地。

又作“蜀川”,同一个地方由于时期不同,地名有所变化,王勃作此诗时应为“蜀川”。

3、城阙:

唐代的都城长安。

阙,宫门前的望楼。

4、三秦:

项羽分秦地为雍、塞、翟三国,合称三秦。

此泛指陕西一带。

5、风烟:

风尘烟岚,指极目远望时所见到的景象。

6、五津:

蜀中长江自湔堰至犍为一段的五个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以五津代指蜀地。

津:

渡口

7、宦游:

因仕宦而漂泊。

8、比邻:

近邻。

古时五家相连为比。

9、无为:

不要。

“无为”两句:

不要因为分别就像小儿女一样伤感流泪。

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6、如梦令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1常记:

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2溪亭:

溪边的亭子。

3日暮:

太阳落山的时候。

4沉醉:

大醉。

5归路:

回家的路。

6兴尽:

游兴得到满足。

7晚:

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8回舟:

乘船而回。

9误入:

不小心进入。

10藕花:

荷花。

11争渡:

“争”与“怎”相同如何的意思。

争使劲、抢着。

12惊:

惊动。

13起:

飞起来。

14一滩:

满滩。

15鸥鹭:

鸥指白鸥、银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译文

我常常记起有一次在溪边的亭子里游赏,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

因为喝得大醉而不知道回家的路。

尽情地游乐过后,天黑往回划船,

却错误的划进了荷花深处。

抢着划呀,划呀,

却惊动满滩的水鸟,成群的从水面飞起。

知识链接

诗中名句赏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诗人王勃在长安时所写。

“少府”就是县尉。

这个杜少府姓名已经不可考,是王勃的朋友,要到四川上任。

诗人在长安相送,有感而发。

上句“海内存知己”中的“海内”指四海之内,也就是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域四面环海,所以古代人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下句“天涯若比邻”中“天涯”指天边,比喻极为遥远的地方。

意思是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我们远在天涯也就好像尽在比邻一样。

这种情感是豪迈的,一脱送别诗的伤感,表现出乐观豁达,成为送别诗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拓展阅读

李清照

(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最著名的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共同从事学术研究,生活美满。

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生活困顿,境遇孤苦。

绍兴二年(1132年),至杭州,再嫁张汝舟,婚姻并不幸福,数月后便离异,晚景颇为凄凉。

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通诗词。

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7、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

疑指当时著名音乐家董庭兰。

2黄云:

黄沙弥漫如云。

3曛:

昏暗。

4谁人:

哪个人。

5君:

代指董大,董庭兰。

6知己:

知心朋友。

译文

满天阴沉沉的云,太阳也变得暗暗的;北风呼呼地吹,大雁在纷飞的雪花里朝南飞去。

你不要担心去的地方没有朋友,世上还会有谁不知道你呢?

8、终南望余雪⑴

唐代祖咏

终南阴岭秀⑵,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⑶,城中增暮寒。

注释

⑴终南:

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

余雪:

指未融化之雪。

《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

“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⑵阴岭:

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⑶林表:

林外,林梢。

霁(jì):

雨、雪后天气转晴。

 

译文

从长安望终南山北景色秀美,远看岭上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夕阳微光染亮树梢,长安城中傍晚反增阵阵轻寒。

知识链接

诗中名句赏析

诗中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

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

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

拓展阅读

祖咏的传奇故事

跟大诗人王维关系极其密切的洛阳诗人祖咏,尽管在写作诗文时不怎么喜爱长篇大论,但他却经常为获得一句好诗而终日冥思苦想,所以他写出来的诗作往往也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他的《终南望余雪》的创作过程,有着一番颇不寻常的经历。

那年冬天,祖咏到了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

按照考试的惯例,举子们无疑要写上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诗,这才算合式。

而这次应试的题目叫《望终南余雪》;终南山,亦即横亘陕西等省的一座著名山脉。

望着它上面的余雪,不用说,它使人想像的余地当然就大了。

因为距离京城如此之近的地方,有些人望着积雪将产生高兴的心情,而有的人则感到自己还受到饥饿的交攻而痛苦不堪。

当然,也有些人将由此感到广大人民的生活深受煎熬,不由得感慨万千而顿生同情之心……  考场里一片静寂,连根针掉落地上的声音也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而原本生性苦吟的祖咏此时此刻就坐在还算是暖和的考场里,两眼眺望终南山北那绵延着的仍还没有全部融化的余雪;俗谚所说“下雪不冷消雪冷”呀,这顿然使他联想到不但是我这个外来人感到一种身心的寒冷,而且更多的百姓由于贫寒交迫,不就尤其感到身心的寒冷了吗?

想到这一层,他刹那间便把诗作一气呵成了;接着,他就站起来对主考官说:

“试官大人,我现在可以出场了吗?

”那位正在沉思该次将会录取上什么举子的试官大人,却连头也都没抬地闷声说:

“这么快就考好啦?

那你把考卷拿来我看!

”听到此话的祖咏遂把他的考卷恭恭敬地呈献给这考官大人: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这主考官粗粗扫视了试卷一眼,当下便不由惊讶起来:

“噫,你怎么才写四句就不写了?

要知道,按照规定你得写上六韵十二句的呀!

”祖咏向他深深地施了一礼,然后严肃而斩截地说:

“大人所言不差!

但小生觉得拙作已经把题目中的意义写完了,便没有必要再去画蛇添足地硬要凑着了,所以小生就此交卷!

”主考官听了,再次端详着祖咏的诗作,细细吟味之下,感到祖咏这诗果然含有一种悲天悯人的襟怀,这是极为难得的诗人所应具备的素质,遂不由含笑地点了点头。

所以,他考取了被人们所羡慕着的进士。

9、望月怀远⑴

唐代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⑵。

情人怨遥夜⑶,竟夕起相思⑷。

灭烛怜光满⑸,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⑹。

注释

⑴怀远:

怀念远方的亲人。

⑵“海上”二句:

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

⑶情人:

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

遥夜:

长夜。

怨遥夜:

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

⑷竟夕:

终夜,通宵,即一整夜。

⑸怜:

爱。

滋:

湿润。

怜光满:

爱惜满屋的月光。

这里的灭烛怜光满,根据上下文,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

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

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⑹“不堪”二句:

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

译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10、月夜忆舍弟

唐代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

舍弟:

家弟。

杜甫有四弟:

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戍鼓:

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断人行:

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

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

孤雁。

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露从今夜白:

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无家:

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长:

一直,老是。

不达:

收不到。

况乃:

何况是。

未休兵:

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露水从今夜起显得更凉更白,月亮永远是家乡的最亮最明。

虽有兄弟但都在战乱中离散,个个离家漂泊无法打听音讯。

捎出去的家书常常不能收到,何况战争打了多年至今未停。

 

知识链接

诗中名句赏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寄景抒情,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

诗人用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画面:

一轮皎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

正因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

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

诗中人不说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

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寄托的深远。

诗着一“生”字,极为生动,这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

这两句,由海上、明月、天涯构成雄浑阔大的意境。

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诗人巧妙地把写景和抒情融合起来。

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也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但作者所写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

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其深刻的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对故乡的感怀.正因为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才使得这句诗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拓展阅读

张九龄的传说

民间现在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张九龄母亲卢氏在始兴已怀孕满十月仍未分娩。

其父见妻身体粗大面黄体弱,疑是得了黄肿病。

一日遇见一个看病兼算命的老先生,经诊断后,老先生告诉张九龄之父,“腹中胎儿乃非凡人物,因这个地方太小,容其不下,恐须到大地方出生。

”听罢先生一言,张家只好迁到韶州。

而张九龄据说就是在那里出生的。

但张九龄出生后也曾返回始兴故里。

始兴县民间流传的“捉鼠解朝廷”的故事就是来自张九龄年幼时在石头塘读书的经历。

11、冬夜读书示子聿①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②,少壮工夫老始成③。

纸上得来终觉浅④,绝知此事要躬行⑤。

注释

①示:

训示、指示。

子聿(yù):

陆游的小儿子。

②学问:

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

遗:

保留,存留。

无遗力:

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③少壮:

青少年时代。

工夫:

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始:

才。

④纸:

书本。

终:

到底,毕竟。

觉:

觉得。

浅:

肤浅,浅薄,有限的。

⑤绝知:

深入、透彻的理解。

行:

实践。

躬行:

亲身实践。

译文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

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12、宿新市徐公店

南宋杨万里

篱①落疏疏②一径③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④。

儿童急走⑤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

①篱:

篱笆。

②疏疏:

稀疏。

③径:

小路。

④阴:

树叶茂盛浓密而形成的树荫。

⑤急走:

奔跑。

译文

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

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却还尚未形成树阴。

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

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知识链接

有关童趣的古诗

1、《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4、《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5、《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6、《牧童》

【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7、《观游鱼》

【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8、《田家》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9、《花影》

【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拓展阅读

陆游和唐琬的哀情故事

陆游在1144年娶了他的表妹唐琬,第二年,唐琬就被逐出家门,原因是唐琬在夫家,与婆婆不合;或说因为夫妻两人太恩爱,公婆认为会妨碍陆游的上进之心,所以常常责骂唐琬,而造成二人的分手。

真相:

根据陆游自已在晚年的诗作是因为唐琬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陆游与唐琬是相爱的,他们分手以后,陆游又被迫娶妻,而唐琬也改嫁了皇族赵士程,但真正两人的哀情传世的一段,就是两人的重逢於相别后的十年。

在绍兴城外的沈氏园中,那是一个春日,陆游来此赏春,而唐琬和丈夫赵士程也来此游春,而在此意外的重逢。

两人重逢,又无法当面相诉离情,随后,唐琬派人送来一些酒菜,默默以示关怀,而就与丈夫离去,陆游在伤心之余,就是园子的壁上题下了一首哀怨的《钗头凤》。

两人重逢后没有多久,唐琬就因心情忧伤而忧死。

陆游在死前一年,又来到沈园,并写下一首词表达对唐琬最深的怀念,第二年,陆游终於也追随著唐琬去到另一个世界了.

13、《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蓬头:

头发乱蓬蓬的样子。

稚子:

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

钓鱼。

纶:

钓鱼用的丝线。

莓:

野草。

苔:

苔藓植物。

映:

遮映;掩映。

借问:

向人打听。

鱼惊:

鱼儿受到惊吓。

应:

回应,答应。

译文

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在学钓鱼,斜身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摇了摇手,生怕惊动了鱼儿,暂时不敢回应过路人。

14、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

(1)好雨:

指春雨。

(2)时节:

时间、季节,这里指雨下的适时。

(3)乃:

就,马上。

(4)发生:

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

(5)潜:

暗暗地,静悄悄地。

(6)润物:

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7)野径:

田野间的道路。

(8)俱:

全,都。

(9)江船:

江面上的渔船。

(10)火:

灯火

(11)独:

独自,只有。

(12)晓:

早晨。

(13)红湿处:

花沾上雨水变得沉重。

红,花。

(14)花重:

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垂下来。

(15)锦官城:

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

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

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

译文

好雨仿佛知道季节的变化,春天来临时就催发植物生长。

伴随着春风悄悄地飘洒在夜里,滋润着万物,细微而没有声音。

田野里的小路与天上的乌云融为一片,全部乌黑,只有江中船上的灯火明亮。

到天亮时,再看那红色的湿漉漉的地方,春花沉甸甸的,妆点着锦官城(成都别称)。

知识链接

诗中名句赏析---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诗一开头,杜甫就赞美春夜所下的雨是"好雨。

"为什么是"好雨"?

因为在春季农作物非常需要雨水的滋润。

农谚云:

"春雨贵如油",正反映了春雨的宝贵。

由于成都地处"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雨量充足,一到春天虽然常常晚上下雨,但次日却又有明媚的阳光。

在正需要雨水之时,雨就降下来了,它是"知时节"的,所以"当春乃发生"。

这种为万物生长所必须的"及时雨",真是难得的好雨!

这两句诗,是采取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绘的,把无情作有情,把无知当有知,杜甫作诗常常如此。

这里把春雨当作有知觉的,故它能根据需要,应时而降。

诗中的"知"字和"乃"字,一呼一应,极为传神,诗人喜雨的心情跃然纸上。

拓展阅读

胡令能(785-826年),唐朝诗人。

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

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

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

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

  

咏绣障

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15、游山西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