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与检测毕业论文管理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5392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营养与检测毕业论文管理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食品营养与检测毕业论文管理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食品营养与检测毕业论文管理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食品营养与检测毕业论文管理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食品营养与检测毕业论文管理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食品营养与检测毕业论文管理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食品营养与检测毕业论文管理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食品营养与检测毕业论文管理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食品营养与检测毕业论文管理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食品营养与检测毕业论文管理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食品营养与检测毕业论文管理资料.docx

《食品营养与检测毕业论文管理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营养与检测毕业论文管理资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食品营养与检测毕业论文管理资料.docx

食品营养与检测毕业论文管理资料

食品营养与检测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四季养生

 

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

 

摘要

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四季气候出现大幅度非正常变化,各种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因素正在增加。

再者,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不注重饮食和休息的正常规律而时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毛病。

自然季候,春萌夏荣,秋收冬藏。

人们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秩序之中,自然界的四时变化无疑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

因此,古往今来的中医养生家们都十分注重四季养生。

本论文从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和阴阳、顺四方、适饮食、应四时、调七情五个方面的养生理论以及四季养生之道、体育养生之道出发,探讨中医经典养生理论对现代养生的意义。

【关键词】黄帝内经;养生原理;四季养生;体育养生

引言

《灵枢·天年》载:

“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四十岁……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气懈惰……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

八十岁,肺气衰,魄离……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

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由此可见人体的生、长、壮、老已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机体的由盛而衰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但是,同样作为自然界的一分子,为什么有的人却可以长命百岁,有的人却“半百而衰”呢?

《素问·上古天真论》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食欲有节,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但若“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由此可知人寿命的长短,关键在于人是否善于养生,能否把养生之道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

因此,机体衰老虽是生命活动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通过养生却可以提高生命质量,延缓衰老。

本文试从《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来探讨其对现代人养生的启示。

1、和阴阳以养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有: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使,神明之府也。

”阴阳学说自与中医学相结合以来,对中医的养生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阴阳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静阳躁,阴生阳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阴阳者,血气之男女;左右者,阴阳之道路者;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各司其职,相互为用,“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从而维持着机体的阴阳平衡,使之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

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一旦破坏,就会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

”“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盛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故“阴阳之要,阳秘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而不能秘,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生气通天论》)由此可见调理阴阳,增进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是摄生保健的目的,所以应该“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从而达到“……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素问·生气通天论》)。

2、顺四方以养生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区,地势有高低,气候、水质、土质各异。

正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所说:

“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洌……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

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其地所生万物也众也……”《素问·五常政大论》说:

“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

”《素问·五运行大论》云:

“东方生风……南方生热……中央生湿……西方生燥……北方生寒”“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

”不同地区的人们,由于地势高低、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各异,人的生理活动和病变特点也不尽相同,所以养生也应与之相应。

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言:

“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

”我国西北方天气寒冷,其病多外寒而内热,应散其外寒,而凉其里热;东南方天气温热,因阳气外泄,易生内寒,所以应收敛其外泄的阳气,而温其内寒。

3、适饮食以养生

机体要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就必须通过饮食摄取足够的营养。

《素问·藏气法时论》云: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灵枢·平人绝谷》云:

“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精液兼尽故也。

”同时,饮食物也是机体与自然界发生联系的最大渠道之一,每人平均每天约摄食2kg的食物。

因此,饮食的饥饱失常,饮食五味偏嗜都会引起机体的不适。

饥饱失常气血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而饮食中的营养又为气血生化之源,如《素问·痹论》载:

“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灵枢·决气》曰: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为赤,是谓血。

”因此,进食过少,则气血生化乏源,人体生命活动缺乏物质基础,日久会导致营养不良以及相应病变的发生。

但若饮食过量,短时间内突然进食大量的食物,势必加重肠胃负担,使食物不能及时地消化,同样会引起机体的不适。

如《素问·痹论》载: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素问·生气通天论》又说: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因此,食量有度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亦是养生的重要准则。

同样,不良的饮食习惯也是养生之大忌,如过量饮酒、过食肥甘……《素问·厥论》载:

“酒入于胃,则脉络满而经脉虚……酒气与谷气相搏,热盛于中,故热遍于生,内热而溺赤也。

”过食肥甘厚味,则易于化生内热,甚至引起痈疽疮毒等病症,正如《素问·奇病论》说: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又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

”现代研究表明过度饥饿会导致营养不良,诱发各种疾病,而过量饱食则会促使大脑早衰[1]。

因此,要达到养生延年的目的,必须规律饮食,饥饱有度。

五味偏嗜酸苦甘辛咸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亲和性,《素问·至真要大论》曰:

“夫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

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但若五味偏嗜,就会使该脏机能偏盛,久之则可损伤内脏,引发疾病,正所谓“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素问·五藏生成篇》“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素问·生气通天论》亦说: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所以饮食五味应当适宜,五味不应偏嗜,“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

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同理,饮食与病变相宜,则能辅助治疗,促进疾病的好转,反之,疾病就会加重。

《灵枢·五味》明确提出了五脏有病时的五味宜忌:

“五禁:

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肝色青,宜食甘,杭米饭、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藿皆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4、应四时以养生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的变化必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正所谓“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

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

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

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

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人也必与之相应。

《灵枢·决气》载: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可见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原则,“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进而说明了顺应自然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人只有与四时气候相宜,才能保持身心的健康,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当然,顺应自然规律并非要被动地适应,而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掌握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规律适时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亦明确提出了四时养生的原则: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德,去寒就温,无泄皮肤,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5、调七情以养生

七情六欲,人兼有之,属于正常的情志活动,是对外界刺激和体内刺激的保护性反应,有益于身心健康。

人的情志活动与五脏有密切的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怒喜思悲恐。

”但若情志过激,则反过来又可以对脏腑产生危害,“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异常的情志变化,使体内气机升降失常,脏腑功能紊乱,甚至气血逆乱,《素问·举痛论》载: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思则心有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可见,情绪的异常、过激的波动是养生的大忌。

“恬淡虚无”则是精神养生的重要原则。

《素问·上古天真论》言: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从守……”人们在平时应该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思维活动及心理状态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这样既可避免平时情绪的大起大落,又可防备突然的外界刺激对人体造成伤害。

现代医者根据中医的七情学说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心理干预方法,如“移情疗法”“易性疗法”,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6、四季养生

春季(立春到立夏)养肝

春季是肝的主季,春天肝气最旺,同时肝也是这个季节最脆弱的脏器,在这个季节最容易发生肝病,对肝气素来不足或者用肝过度的人来说,易致肝失于濡养,肝脏功能活动跟不上如此异常的气候,会易于导致肝脏相关疾病的发生,例如,原有肝脏疾病患者(包括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肝硬化)经治疗,本已肝功能正常,但在这个季节易发生肝功能异常波动。

同时春季气候的异常变化,如寒冬一过,气候本应渐暖,但如果温暖提前出现,或者温暖太过,变得象夏天一样炎热,或者冬季虽过,但严寒仍逗留不去,都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夏季(立夏到小暑)养生养心

夏季是心的主季,夏天心气最旺,同时心也是最脆弱的脏器,在这个季节最容易发生心病。

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独发于夏季。

中医认为,夏季是阳气达到最高峰的节气,而心脏又是属阳的,所以在夏天保养好心脏是最关键的。

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

随着夏季的到来,气温越来越高,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人们很容易烦躁,脾气也会变得暴躁,这样对心脏非常不利。

医学研究发现,约10%的人在夏季可能会出现心境、情绪或行为的异常,而心情起伏波动很容易影响机体的功能,例如中年人发火会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

如伤津可以进一步发展,超过生理代偿的限度必然将耗伤元气,此时可出现身倦乏力,短气懒言等一系列阳气外越的中暑症状,由此观之,夏季防暑不可等闲视之。

长夏之季(小暑到立秋)养脾

长夏,则是人体五脏之一的脾脏与其相应,长夏脾气最旺,同时脾也是这个季节最脆弱的脏器,在这个季节最容易发生脾病。

长夏最大的特点是湿气太重,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脾胃阳气,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

因其性重浊黏滞,故易阻遏气机,病多缠绵难愈,这是湿邪的病理特征。

不仅如此,湿邪亦好伤脾阳,因为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则可能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症。

因此,长夏应预防湿邪侵犯脾胃的功能。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适宜的湿度是40%~60%,当气温高于25℃时,适宜的相关湿度为30%。

这就是为什么秋天天气凉爽,温度适中时,人的精神倍增的原因。

长夏时节,相对湿度高达70%以上,南方地区甚至高达90%以上,加上高温、低压的作用,人体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因而会使人烦躁、疲倦、食欲不振,易发生胃肠功能紊乱。

长夏时节由于天气闷热,阴雨连绵,空气潮湿,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甚至发霉、长毛,人也会感到不适。

若穿着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诱发关节疼痛,吃了霉烂变质的食品,就会引起胃肠不适,甚至导致中毒,所以在长夏一定要重视防止湿邪的侵袭,在居住环境上就要切忌潮湿;湿邪伤人往往从人体下部开始,这是因为湿邪的形成往往与地上的湿气上蒸有关。

因此,在长夏居室一定要做到通风、防潮、隔热,以防室内过于潮湿损伤人体阳气。

冬季养肾——首当养神

冬季的神补主要是藏神,以使志伏。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圻,无扰乎阳。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祛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冬季寒气笼罩,大地千里冰封,一派阴寒之象,万物皆封藏,人体之阳气亦潜藏于体内。

冬季的调神,当以收敛为是,使心情处于满足的状态,以保证体内阳气的闭藏,藏神于内。

冬季天黑比较早,天亮比较晚,所以在冬天应该早卧晚起,一般来说,八九点就应该回到屋里休息,十点睡觉最好,早上不要过早起床,要多睡一会。

冬季的调神,当顺应阴盛阳衰的气候变化,符合冬季的变化规律。

在冬季还要防止情感失调症的发生。

一些人在冬季易发生取消低沉、疲倦懒言、嗜睡昏沉等现象,并且有规律的年复一年出现,称之为季节性情感失调症,这种现象多见于中年女性。

预防的方法是多参加室外活动,多晒太阳,这时调养情绪的天然疗法,在温暖的阳光之下尽情获取大自然的给予,以此养神、藏神。

7、运动养生

中华运动养生方法依托于祖国传统医学理论,其形式多样,有着良好的养生防病作用。

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散步作为一个具体的养生方法,主要体现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说明通过晨起散步,可以使精神愉快,胸怀舒畅。

诗人陆游也认为散步有着积极作用:

“人食毕,踌躇有所修为快也;食毕当行步中庭,如数里可佳;食讫踟蹰,长生。

”其认为饭后应当散步,使脾胃受益可以增寿。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认为导引行气可延年益寿。

行气导引之法是:

“每旦夕,面向午,,两手于脚膝上,徐徐按捺肢节,口吐浊气,鼻引清气,徐徐乃以手左托右托、上托下托、前托后托,真目张口,叩齿摩眼,押头拔耳,挽发放腰。

咳嗽发,阳振动也。

双作只作,反手为之。

然后掣足仰振,数八十、九十而止。

”清代曹庭栋的《老老恒言》为一部老年养生专著。

其中列举了许多适于老年人健身的功法,如“仰卧,伸两足,竖足趾,伸两臂,伸十指,俱着力向下,左右连身牵动数遍”;“正立,仰面昂胸,伸直两臂,向前,开掌相并,抬起,如抬重物,高及首,数遍”等。

《遵生八笺》中记载了通过导引按跷延年益寿的方法:

“踊身令起,平身正坐,两手插项后,仰视举首,左右招摇,使项与手争。

次以手扳脚,稍闭气,取太冲之气。

左挽如引弓状,右挽亦如之。

令人精和血通,风气不入。

久能行之,无病延年。

舒筋活络,防疾御病

从医疗健身的角度看,五禽戏每一戏的动作都有不同的功效。

虎戏,能旺盛精力,充沛脏气;鹿戏,可强肝益肾,增强脾胃功能;熊戏,则能安神壮体,平疏肝火;猿戏,可使人耳聪目明,脑健身轻;鹤戏,可以舒畅筋络,活血易筋。

实践证明,五禽戏对于增强体质,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是明显的。

并且对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病症,都有一定的疗效。

《吕氏春秋·尽数篇》曰: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其书中十分注重运动,这与现代人倡导“生命在于运动”的观点相符。

书中曰:

“流动的水不会腐恶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生朽溃烂,这是由于不断运动的缘故。

人的形体、精也是这样。

形体不活动,体内的精气就不运行,气不运行,气就滞积。

滞积在头部就造成肿疾、疾滞积在耳部就造成聋疾,滞积在眼部就造成盲疾,滞积在鼻部就造成鼽(鼻塞)疾、窒疾,滞在腹部就造成胀疾、痔疾,滞积在脚部就造成痿疾、蹙疾”。

怡情养性,愉悦身心

陆游不但是一位著名诗人,也是一位养生爱好者。

他喜爱吐纳导引之术,并喜爱看蹴鞠和击鞠。

蹴鞠,就是足球最早的雏形。

击鞠,是古代的马球运动。

在他的诗中分别这样描述了这两种运动。

《晚春感事》诗中写道:

“少年骑马入咸阳,鹘似身轻蝶似狂。

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

”《冬夜闻雁有感》中写到:

“洮州骏马金络头,梁州球场日打球”。

可见其对这两种运动的喜爱。

在兵荒马乱、饥荒不断的动荡年代,陆游能乱中取静,通过其各种爱好来怡情养性,自得其乐,所以其时陆游能达八五高寿的原因,也就不言自明了。

中国养生方法的防病治病作用

早在《内经》时代,古人就通过按跷,也就是按摩的方法来治疗疾病。

《素问·异法方宜论》中云: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

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

”从中可以看出,通过导引按跷这些古代按摩方法可以治疗痿弱、厥逆、寒热等病。

《素问·刺法论》中指出了治疗慢性肾病的具体吐纳方法:

“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

”《遵生八笺》中记载了许多治病的导引法。

如其中记载的《灵剑子》导引法:

“二月坐功一势:

正坐,两手相叉,争力为之,治肝中风。

以叉手掩项后,使面仰视,使项与手争力,去热毒肩痛,目视不明,积风不散。

”又如:

“可正坐,两手作拳,用力左右互筑,各五六度。

又以一手向上拓空,如擎石米之重,左右更手行之。

又以两手交叉,以脚踏手中,各五六度,闭气为之。

去心胸风邪诸疾”。

 

结束语

健康长寿是人们的共同心愿,但要达到这个目的,须有正确的养生之道,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以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只有在平时防微杜渐,以“经典”养生方法,点滴积累,持之以恒,才能令体质强健,老当益壮,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致谢

由于工作关系本人不能一直呆在学校完成论文,论文进展缓慢,在成文过程中,我受到了来自导师和同学们的热情帮助。

在选题、确定结构以及写作过程中无不凝聚着导师的辛勤汗水,我才得以完成这篇论文。

在此,我谨向导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还要感谢三年来给予我支持和帮助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你们的支持使我更加努力,从而在思想、学业等各个层面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谢谢你们!

愿您们都能够春安、夏泰、秋吉、冬祥!

 

参考文献

[1]赵霖.《五味平衡科学理论》[J].东方食疗与保健,2006

[2]周文华.《心理应激与心理干预》[J].医学与哲学,2004

[3]张松江,[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5):

197-199.

[4]薛红强.五禽戏健身原理探究[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2

(1):

63-64.

[5]杜昌宏.《吕氏春秋》的养生思想[J].现代养生,2004,(11):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