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547102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湖南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湖南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湖南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湖南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湖南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湖南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湖南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湖南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湖南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湖南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湖南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湖南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湖南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湖南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湖南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湖南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湖南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湖南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湖南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

《湖南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

湖南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湖南商学院

2013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湖南商学院

二〇一四年九月

目录

前言I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1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1

(二)本科专业设置1

(三)在校生情况2

(四)本科生源质量2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3

(一)师资情况3

(二)教学条件5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7

(一)专业建设7

(二)课程建设8

(三)教材建设10

(四)实践教学11

(五)教学研究与改革13

四、质量保障体系14

(一)落实教学工作责任制,巩固本科教学中心地位15

(二)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15

(三)强化课程教学考核,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16

五、学生学习效果17

(一)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认可度高17

(二)英语过级率处全省同层次本科院校前列17

(三)应届本科生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高17

(四)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18

六、特色发展19

(一)夯实“三维一体”育人平台,培养现代商科人才19

(二)强化“多维覆盖”考评机制,完善教学质量评价21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改进措施22

(一)教学经费投入有待进一步增加23

(二)教学场地及设施有待进一步扩充23

(三)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23

前言

 

湖南商学院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涵盖经、管、法、文、理、工、艺等学科,具有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省会长沙市,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

学校始建于1949年,办学历史悠久。

校园占地1340.61亩,建筑面积47万余平方米。

教学仪器设备7628万余元,图书馆藏书近138万册。

学校设有17个教学院(部)、40个本科专业、41个科研机构以及教育部首批批准成立的独立学院——北津学院。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梯队结构合理。

现有教职工1187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者119人,具有副高职称者235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6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4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9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4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2人,湖南省首届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1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19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含培养对象)8人。

学校学科专业特色明显,学术成果丰硕。

现有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省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7个;省级教育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1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重点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省级资助建设专业2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优秀教学实习基地8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2个,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

近五年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

近五年共承担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951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家软科学重大项目4项,一般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61项,国际招标项目1项,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1项。

近五年共承担各级各类纵向教研项目130项。

国家级、省部级课题数量在省属一般院校中名列前茅,其中经管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量连续两年在全省排名第一。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高,学生就业情况好。

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万余人。

多年来,毕业生年度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0%以上,其中继续深造和到政府机关、司法机构、银行、海关、石油、烟草等行业单位就业比例达40%以上,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沙、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办学多年来,学校毕业生中涌现了一大批商界领军人物。

学校对外交流广泛,已与荷兰、爱尔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的2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办学和校际交流关系。

学生在校求学期间,可参加国际交流生项目,可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佛罗斯堡大学等国外合作高校学习。

 

2013年,学校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坚持内涵式发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题,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确保本科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学校办学理念清晰,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办学规模合理,生源质量稳居湖南省同批次院校前列。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学校遵循“厚德、博学、精明、自强”的校训,坚持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坚持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服务企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本科专业设置

截至2013年12月,学校共设有17个教学院(部),40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7个学科门类。

各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经济学类8个,管理学类16个,法学类2个,文学类6个、艺术学类3个,理学类2个,工学类3个,分别占本科专业总数的20%、40%、5%、15%、7.5%、5%、7.5%,经济学、管理学类专业占学校专业总数的60%,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见图1)。

图1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三)在校生情况

2013年,学校招生专业总数39个(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未招生),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94.73%。

(见表1)。

表1在校学生基本情况

普教本科生数

普教专科生数

成教函授学生数

成教业余学生数

自考学生数

留学生

全日制在校学生数

折合在校学生数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12198

638

4421

44

144

41

12877

13559

94.73

注:

1、全日制在校学生数=普通本科生+专科生+留学生数。

2、折合在校学生数=普通本、专科(高职)生数+硕士生数×1.5+博士生数×2+留学生数×3+预科生数+进修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夜大(业余)学生数×0.3+函授生数×0.1+自考生数×1。

(四)本科生源质量

1.招生计划及录取人数:

我校2013年本科招生计划3296人,实际录取本科新生3591,报到3519人,报到率达到98%。

2.生源结构:

我校2013年面向全国30个省、市、区招生,外省生源占比27.2%,外省生源报到率为97.4%。

3.本省投档线:

我校2013年在湖南省内招生录取执行省内本科二批录取线,其中文科551分,超过湖南省最低录取控制线49分,理科484分,超过湖南省最低录取控制线61分,其中,录取超过一本最低录取控制线的考生531人。

4.学校本科二批投档线在省内同类学校排名:

我校2013年本科二批投档线在省内同批次院校排名文理科均为第一名。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学校一直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完全能满足本科教学需要;教学投入逐年增长,教学设施不断改善,本科教学所需资源得到充分保证。

(一)师资情况

1.师资队伍现状。

截至2013年8月,学校有在编专任教师702人,其中正高职称者119人、副高职称者235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50.5% (见表2)。

加上兼职教师171人(1个兼职教师折合为0.5个固定专任教师),合计教师数787个,生师比为17.23:

1。

表2 专任教师职称结构情况

职称

正高

副高

中级

初级

未定职级

人数

119

235

275

27

46

比例

17%

33.5%

39.2%

3.8%

6.5%

学校具有博士学位者147人、具有硕士学位者278人,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60.5%(见表3)。

表3专任教师学位结构情况

学历

博士

硕士

学士及以下

人数

147

278

277

比例

20.9%

39.6%

39.5%

学校专任教师中,经济学和管理学教师占38.6%(见表4),在119名教授和147名博士中,经济管理类职称和学历背景的教师占1/2以上。

表4专任教师学科结构

小计

经济学

管理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哲学

艺术学

702

106

165

33

72

122

21

25

84

23

51

学校5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1.6%,构成了教师队伍的绝对主体。

与上年比较,中年教师比例有所增加,青年教师的比例略有下降,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9.1%,学校师资队伍充满活力(见表5)。

表5  专任教师年龄及性别结构

合计

29岁及以下

30-34岁

35-39岁

40-44岁

45-49岁

50-54岁

55-59岁

60-64岁

65岁及以上

专任老师

702

65

139

176

130

133

43

14

2

其中:

364

37

93

99

62

57

14

2

2.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多种途径断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一是坚持“内培与外引并举、优化结构与提升素质并重”的原则,加大高端人才和具有国(境)外学习背景的高素质人才引进力度,同时,加大专任教师尤其是优秀青年教师国际化培养力度,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国家、省相关项目争取出国(境)进修、访学以及攻读博士学位,支持年轻博士教师到高水平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学习,开拓学术视野,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二是不断探索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构建校、院两级人才管理体制,完善以竞争择优为导向的选人用人机制、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出台和完善了一系列建设措施及相应的制度;三是实施内聘教授岗位工作制度,出台了《湖南商学院内聘教授岗位管理暂行办法》,对教学科研成果突出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学校内聘为教授,进一步激励教师们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四是启动了绩效工资改革,加大绩效工资分配向教学一线尤其是向有突出贡献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倾斜的力度,为教师安心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

3.主讲教师。

学校主讲教师以高级职称教师为主,建立有完备的主讲教师准入和青年教师培养制度,重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

严格执行新进人员和新开课人员试讲制度,严把教学准入关。

4.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学校一直坚持将教授为本科生授课作为基本制度,规定年度基本教学工作量,并进行考核。

2013年度承担了本科教学工作任务的教授105名,占教授总数的88.23%,开设了207门课程,占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的21.45%。

未承担教学任务者,主要是在国内外进修、访学等原因。

(二)教学条件

1.教学经费。

学校年度财务预算优先安排教学经费,本科教学经费投入充分,能够保障教学需要。

2013年共投入教学经费3307万元,占学费收入比例为47%,其中:

本科教学日常支出2171万元,生均1780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692万元,生均567元;本科实验经费172万元,生均141元;本科实习经费272万元,生均223元(见表6)。

表62013年教学经费投入统计表

项目

金额(万元)

生均(元)

一、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2171

1780

二、本科专项教学经费

692

567

三、本科实验经费

172

141

四、本科实习经费

272

223

合计

3307

2711

2.教学用房。

截至2013年12月,学校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116038㎡,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9.01㎡。

实验室、实习场所总面积16811㎡,生均面积1.31㎡。

可用教室213间(含多媒体教室136间),此外,学校建设有相当数量的语音教室、设计工作室、案例讨论室、录播教室、活动教室等,功能齐全,设施先进,能够满足多样化教学需求。

3.实践教学基地。

截至2013年12月,学校建有校外教学实习基地209个,其中,省级优秀实习教学基地8个。

同时,学校拥有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2个,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教学实习、实训场所和实验室可以满足各专业实习、实训与实验课程的正常教学需要。

4.仪器设备。

截至2013年12月,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628.42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626元。

其中,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740.77万元,生均年增加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546.33元。

5.图书资料。

截至2013年12月,学校拥有纸质图书近图书总数近138万册,生均101.78册,2013年新增图书5.42万册,生均新增4册。

数字资源的建设在我校图书资源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截至2013年底,我校拥有镜像电子图书67.02万册,购买了读秀学术搜索平台,可以在线利用超过100万种电子图书。

订购中外文纸质期刊1390种,其中中文期刊1331种、外文期刊59种。

中外文电子期刊5453种,其中中文期刊4593种(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A、F、G、H、I、J辑以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外文期刊860种(美国经济学会全文数据库、EMERALD管理学数据库)。

6.信息资源。

学校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充分利用,服务教学”的建网思路,建成了“千兆到楼栋、百兆到桌面”的安全、稳定、高效的校园网络。

在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核心层采用2台10万兆ME60-X8多业务核心路由交换机,汇聚层采用7台S5700系列交换机,校园网存储设备容量已达16TB;校园网络覆盖了全校所有的教学、办公楼栋以及学生宿舍和教工宿舍,信息点达到4900余个,分别与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教育网、中国移动实现了互通,总出口带宽达1.3G,实现了到所有骨干网络的高速访问;面向全校师生提供10余项基础网络服务,搭建了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提供用户身份管理、认证管理、权限识别、网络防病毒、信息过滤和入侵检测等功能;学校重视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信息化应用系统涵盖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能较好地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建设了办公系统、教务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教育视频会议系统等24套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高清视频点播、VPN等服务。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学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大力实施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坚持以专业建设为主线,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积极推进教学建设与改革,不断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一)专业建设

1.优化专业布局,促进集群发展。

按照“面向社会,优化结构,强化优势,培育特色,提高质量”的专业建设理念,多年来,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和办学条件,稳步增加专业数。

2013年新增了投资学、秘书学两个专业,学校专业数增加至40个,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7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格局,其中,经济学类、财政学类、经济与贸易类、法学类、电子商务类、旅游管理类的基本专业实现100%全覆盖,金融学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的基本专业实现60%以上全覆盖,实现了优势专业的集群化发展。

2.实行分类管理,突出建设重点。

本着“打造品牌,突出优势”的原则,对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重点围绕教学团队、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建设和改革,建设成效初步显现;对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加强综合改革,资助物流管理专业和经济学专业两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进行配套改革,其中,物流管理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对新办专业重点加强办学基本条件的建设,文化产业管理和工程管理专业顺利通过教育厅组织的新设本科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和新增学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的评估;健全专业预警机制和退出机制,对于生源不足、就业情况不理想的专业,学校对其进行了整改、限招、停招。

3.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建设水平。

学校继续坚持“提升传统专业,打造名牌专业,扶持新办专业,强化特色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拓宽实践教学渠道,积极推动各专业深化内涵建设。

如经济学专业继续开设实验班,在本科生中推行导师制,开展研究式教学,强化商科教育特点,提升了专业的综合影响力;物流管理专业与企业联合共建产学研基地,并以此为依托优化师资资源配置,重构专业课程架构,开展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专业综合实力明显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实行了“学校+企业”双导师制,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与企业合作修订培养方案,共建了部分专业课程;会计学专业继续开设ACCA班,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金融学专业组织了开办CFA班的前期调研与论证等等;法学专业坚持“法商结合”的教学理念;汉语言文学专业打造商业文学教学特色;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按“技术+市场”的思路构筑课程体系等,突出了商科院校的专业建设特色。

目前,经济学专业是国家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市场营销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会计学、法学等7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二)课程建设

1.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育人平台。

本年度,学校精心组织完成新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新方案坚持“厚基础、强能力、重应用、求创新”的教育原则,以“大德育、大商科、大实践、大对接”为统领,以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知识性、适用性与前沿性为着力点,按照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设置多层次、开放化、具有选择性的模块式课程;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构建了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见表7),力求目标明确、结构合理、逻辑严密、前瞻性强,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

2013年,学校实际开设课程965门。

表7本科课程学分结构

课程模块

经济、管理、法学、文学、艺术类

工学类

理学类

通识教育课

36.2%

34.5%~34.8%

34.5%

学科共同课

25.1%

21.1%~23.5%

23.8%

专业课

24.5%

22.6%~25.6%

25.0%

独立实践教学环节

12.3%

16.7%~17.3%

11.9%

注:

1、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经济、管理、文学、法学、艺术类19.6%,工学类17.3~18.5%,理学类20.9%。

2、所有实践教学环节(含独立实践教学环节和课程内实践环节等),经济、管理、文学、法学、艺术类均达20.2%,理学、工学类均超过25%。

2.强化优势课程,提升课程层次。

一是继续推进各级精品课程建设。

学校对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精品课程和51门校级精品课程,加强课程教学团队、教材、教学资源和课程网站建设,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推进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发挥精品课程的辐射与示范作用。

2013年,《企业物流管理》课程升级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人力资源管理》通过省级精品课程复核并获得继续资助,至此,共有7门省级精品课程通过复核。

二是开展教学改革示范课建设。

在以精品课程为抓手提高课程建设水平的同时,学校启动了首次校级教学改革示范课建设,重点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2013年,《国际金融》等9门课程立项为校级改革示范建设课。

三是组织完成2013年双语课程的检查和评定等级,共开设双语课程16门次。

3.丰富课程资源,提高课程承载力。

一是加大课程重组和整合力度,针对部分课程内容交叉、应用性不强等问题,学校组织对课程总“量”进行了调研和清理;二是丰富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完成了2013版培养方案通识必修课、学科共同科和专业必修课教学大纲的编制工作。

针对部分课程观念陈旧、教学内容老化现象,积极推动实施课程改造计划,充实、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并同步更新课程网站;三是加大课程支持平台建设。

学校根据专业和课程建设实际,建设了一批教学团队和优秀教研室等课程支持平台,保障和提升了相互关联的系列课程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2013年,经济学专业教学团队通过省级教学团队建设中期检查,并获得省教育厅的继续资助。

组织完成2013年度校级优秀教研室评选工作,信息与计算科学系、信息管理系、经济学系、工商管理系等4个教学系为“校级优秀教研系(室)”。

(三)教材建设

1.规范教材选用,健全评价体系。

一是严格教材的选用管理。

学校建立有严格的教材选用管理办法,积极组织教师选用近三年获奖、适用的教材,提高选用教材的优秀率。

公共基础课选用优秀教材、规划教材和教育部推荐教材比率达到95%以上,专业主干课使用国家级优秀教材、规划教材和教育部推荐教材比率达到75%以上。

二是进一步健全教材评价体系。

建立了涵盖教材选用、评价在内的“教与学”信息反馈制度,加强优秀教材的宣传、推广力度,大力引进省部级以上规划重点教材,教材选用水平高,评价效果好。

2.完善教材建设机制,培育优秀教材。

学校设有教材建设基金,资助本校教师编写出版符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的、高质量、有特色、填补空白的高水平教材。

2008-2013年,学校教师主编并公开出版的教材达96种,其中资助出版教材29种,7本教材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3本入选省级优秀教材。

(四)实践教学

1.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进一步完善了由学科基础实践、专业基础实践、专业综合实践、跨专业创新创业实践“四个层次”多个模块构成的“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见图2)。

在2012年开设156门实验课程、1040个实验项目的基础上,2013年更新并优化实验课程26门、实验项目148项。

 

图2“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示意图

 

图2我校的实践教学体系

2.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2013年学校新建了计算机网络工程实验室、高级情景交互语言实验室、社会工作综合实验室等3个实验室,使实验室数量增加到28个。

与此同时,进一步更新并优化了会计综合实验室、财务与审计实验室、金融综合实验室、ERP实验室等实验室的软硬件配置,使学校专业实验教学软件及数据库达到80余个,能满足金融学、会计学等多个专业实践课程及全校人文素质选修课教学的需要;在8个省级优秀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新增湖南省普通高校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建设项目1个、湖南省普通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

在教学“元数据”共享平台、物联网管理与工程实验平台、商事法务综合实践基地投入使用的基础上,计算机基础公共实验平台、商科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平台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的立项资助,目前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3.大力开展学科竞赛和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指导。

2013年度,我校学生共有3000多人次参加了科技创新活动,学校继续组织开展全校性大学生学科竞赛,积极组织参加全省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英语演讲比赛、广告设计竞赛、模拟法庭竞赛、“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程序设计竞赛、ERP沙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