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精选.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550652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精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精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精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精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精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精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精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精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精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精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精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精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精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精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精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精选.docx

《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精选.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精选.docx

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精选

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精选

 

 

————————————————————————————————作者:

————————————————————————————————日期:

 

2015年《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精选

墨子怒耕柱子

墨子怒耕柱子。

耕柱子曰:

“我无愈于人乎?

”墨子曰:

“我将上太行,以骥与牛驾,子将谁策?

”耕柱子曰:

“将策骥也。

”墨子曰:

“何故策骥也?

”耕柱子曰:

“骥足以策。

”墨子曰:

“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

”耕柱子悟。

译文:

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感到生气,耕柱子说:

“我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

”墨子说:

“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好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将鞭打哪个?

”耕柱子说:

“那我当然鞭打好马了。

”墨子说:

“为什么要鞭打好马呢?

”耕柱子说:

“好马值得我去鞭打。

”墨子说:

“我也认为你值得我鞭策,所以生气。

”耕柱子醒悟了。

3.怒:

对......感到生气。

4.愈于人:

比别人好。

愈:

超过,胜过。

5.将:

准备。

6.太行:

山名,绵延陕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大山脉。

7.骥:

好马。

8.谁策:

即“策谁”,赶哪一种(指骥或牛)。

9.策:

驱策。

10.何故:

为什么。

11.足:

值得。

12.责:

鞭责,鞭策。

13.悟:

明白。

14.子:

你。

15.以:

以为;用来。

这篇古文写了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的批评。

墨子用马和牛作比的方式,告诫耕柱子,正因为马有能力上太行山,所以要策马。

以此勉励学生不断进步,能够真正承担得起责任。

岂辱马医

齐有贫者,常乞于城市。

市人患其亟也,众莫之与。

遂适田氏之厩,从马医役而食焉。

或戏之曰:

“从马医而食,不亦辱乎?

”乞儿曰:

“天下之辱,莫过于乞。

乞犹不辱,岂辱马医役哉?

译文:

齐国有个贫穷的人,经常在城墙边和市集中乞讨,城中的人讨厌他,没有人给他钱。

他于是到姓田的贵族人家的马棚,跟随马医干活而(得到)食物。

城外有人戏弄他说:

“跟着马医吃饭,不觉得耻辱吗?

”乞儿说:

“天下的耻辱之中,没有比乞讨更加耻辱的了。

我讨饭还不觉得耻辱,难道跟着马医吃饭会觉得耻辱吗?

1.患:

讨厌。

2.亟(qì):

屡次,多次。

3.莫:

没有人。

4.遂:

于是,就。

5.适:

到。

6.厩(jiù):

马棚。

7.役:

干活。

8.犹:

还。

9.郭:

城外。

10.假:

凭借。

11.从:

跟随。

12.于:

在。

13.其:

代词,指“贫者”。

1.人的职位没有高低,但劳动最光荣。

2.干任何工作没有贵贱之分,而劳动最光荣。

鲁侯养鸟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

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

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译文:

从前,有一只海鸟停留在鲁国国都的郊外,鲁王迎接它并在宗庙里给它敬酒,演奏《九韶》使它高兴,准备牛、羊、猪的肉作为它的食物。

海鸟于是双目昏花,心情悲伤,不敢吃一块肉,不敢喝一杯酒,三天后就死了。

鲁国国君的这种做法,就是用供养自己的办法养鸟,不是用豢养鸟的办法养鸟。

昔:

从前、过去。

御:

用车子迎接。

觞(shāng):

古代的饮酒器,这里用作动词。

此指敬酒。

庙:

祖庙。

九韶:

虞舜时乐名。

韶乐九章,故名。

太牢:

指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社稷时猪、牛、羊三牲齐全的供品。

以为:

用来作为。

眩(xuàn)视:

眼睛发花

脔(luán):

切碎的肉块。

己养:

供养自己的方法

止:

停止,栖息。

这篇寓言的深层寓意在于启发人们不管做什么,都要努力掌握事物的规律性,绝对不能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丝毫也不顾及工作对象和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它们有些什么特点,有些什么规律。

如果我们的工作对象是生物(动物或植物,如这篇寓言故事中的海鸟),还要进一步了解它们的个性,与同类或不同类的事物,有哪些相同之点和不同之点,它是怎样适应它长期生活的环境的,到了新的环境,该怎样帮助它适应新的环境。

如果对于事物的特点和个性以及它过去生活的环境,一点也不了解,就盲目地去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习惯,就不可能把事物处理好。

《鲁侯养鸟》寓言故事中,鲁侯的失败,就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教训。

大树将军冯异

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

进止皆有表识①,军中号为整齐②。

每所止舍,诸将升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③,各有配隶,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④以此多之。

译文:

冯异为人处事谦虚退让,不自夸。

出行与别的将军相遇,就把马车驶开避让。

军队前进停止都有标明旗帜,在各部队中号称最有纪律。

每到一个地方停下宿营,其他将军坐在一起讨论功劳时,冯异经常独自退避到树下,军队中称他为“大树将军”。

等到攻破邯郸,要重新安排各将领任务,被分配隶属,士兵们都说愿意跟随大树将军。

光武帝因为这个而赞扬他。

(1)伐:

夸耀。

  

(2)表识:

标帜。

  (3)军中号为整齐:

在各部队中号称最有纪律的。

军中,指在刘秀反王莽的大军中。

  (4)屏:

远离(他人),避退。

  (5)邯郸:

今河北省邯郸市。

  (6)更部分诸将:

重新安排各个将领的任务。

更,改动。

  (7)隶:

隶属。

  (8)光武:

指汉光武帝刘秀。

  (9)多:

赞扬。

为人要谦逊,不能自我夸耀

更渡一遭

昔有人得一鳖,欲烹而食之,不忍当杀生之名,乃炽火使釜水百沸,横筱为桥。

与鳖约曰:

“能渡此则活汝。

”鳖知主人以计取之,勉力爬沙,仅能一渡。

主人曰:

“汝能渡桥,甚善!

更为我渡一遭,我欲观之。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抓到一只甲鱼,想要烧熟吃掉它,又不能容忍担当杀生的名声。

于是把炉火烧得很旺让锅里的水沸腾,(在锅上)横架一根细竹子作为桥,与甲鱼约定说:

“你能够渡过这桥,我就让你活下去。

”甲鱼知道主人是在玩弄阴谋诡计来夺取自己,但还是费尽力气,勉勉强强地从竹子上爬了过去。

主人说:

“你能够爬过这座桥,真是太妙了!

请再爬一次,我还想再看看。

更渡一遭:

再渡一次;更:

再;一遭:

一次

当:

担当,承担

炽火:

把炉火烧的很旺的意思

筱(xiǎo):

细竹子

勉力爬沙:

勉力:

努力,尽力。

爬沙:

缓慢爬行。

使:

百沸:

(水)沸腾

食:

得:

抓到

名:

名声

活:

使......活下去

不忍:

不愿意

爬沙:

本指蟹行,这里指鳖行。

意思是艰难地爬行。

釜:

古代的一种锅。

善:

好。

欲:

想要。

汝:

更:

再来重来

本文告诫人们,要识破那些伪君子,看清他们是怎样言而无信,又是怎样装腔作势地干尽坏事的。

认识一个人,既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那些动听的花言巧语里,往往掩藏藏着险恶的用心。

书马犬事

欧阳公①在翰林时②,常与同院③出游。

有奔马毙④犬,公曰:

“试书其一事。

”一曰:

“有犬卧于通衢⑤,逸马蹄而杀之。

”一曰:

“有马逸⑥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

”公曰:

“使之修史,万卷未已也。

”曰:

“内翰⑦云何?

”公曰:

“逸马杀犬于道。

”相与⑧一笑。

译文:

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的时候,经常和同样在翰林院任职的人外出游玩。

看到一匹奔马踩死了一条狗。

欧阳修说:

“大家尝试记叙一下这件事。

”一个朋友说:

“有狗卧在大道上,被奔马用蹄子踩死了。

”另一个朋友说:

“有一匹马跑过大道,一只狗被它踩死。

”欧阳修说:

“如果让各位去编纂史书的话,恐怕一万卷也写不完啊。

”几位朋友问欧阳修说:

“你说如何写这件事?

”欧阳修说:

“奔马在大道上踩死了狗。

”朋友们相视一笑。

③同院:

指与欧阳修同在翰林院供职的人。

④毙:

杀,在这里指被踩死。

⑤通衢(衢qú):

通往各处的大道,四通八达的大街。

⑥逸马:

奔马。

逸,奔驰。

⑦内翰,翰林的别称,此处指欧阳修。

⑧相与:

相,一起。

⑨书:

写。

⑩云何:

怎么说。

11.相与:

一同,共同。

朋友们对欧阳修相视一笑的原因是:

称赞欧阳修他仅用六个字便说清楚了这件事,用词精炼准确。

12而:

又,并且。

写作要言简意赅,绝对不可啰嗦,做事爽快不拖拉。

张溥嗜学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或问:

“何勤苦如此?

”曰:

“聊以强记耳。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倾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译文:

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凡是读过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之后就把它烧掉,又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有人问他:

“你为什么像这样勤劳刻苦呢?

”他回答说:

“不过用这种方法勉强背诵罢了。

”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

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浸泡数次。

后来他把他的书房名为“七录”。

张溥写诗文的思路灵敏快捷,各方来征求诗文的人,张溥连草稿也不起,在客人面前挥笔及书,马上就完成,因此张溥在当时是非常有名的。

(01)嗜(shì):

特别爱好,喜好

(02)钞:

通“抄”,抄写

(03)已:

停止,完

(04)一过:

一遍

(05)即:

(06)焚:

(07)如是:

像这样。

是:

这样

(08)始:

(09)管:

笔管

(10)皲(jūn):

皮肤因受冻而开裂

(11)沃:

浸泡

(12)汤:

热水,开水

(13)名:

命名

(14)斋:

指书房

(15)征索:

索取

(16)草:

草稿

(17)毫:

毛笔

(18)俄顷:

一会儿

(19)就:

完成(靠近)

(20)以故:

因为这个原因

(21)名:

名气,名声

(22)录:

抄写

(1)我们要学习张溥,勤奋学习,认真刻苦。

(2)只有像张溥这样以学习为乐,才能达到这种求学的境界。

(3)努力,兴趣加勤奋才能取得成功。

孙叔敖疾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

“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间有寝之丘

(1)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2)人畏鬼,而越人信禨(3)。

可长有者,其为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4)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译文:

孙叔敖病危,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

"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有接受,我死后,楚王就会封赏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

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块叫寝的山地,这地方贫瘠,名声很坏。

楚国人敬畏鬼神,而越国人事鬼神以求福。

可以长时间享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拿肥沃的地方封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没有接受,请求楚王封给叫寝的这块山地,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

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

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

(1)寝之丘:

含有陵墓之意。

(2)荆:

楚国的别称。

(3)禨(jī):

迷信鬼神和灾样。

(4)寝:

本义是睡觉,这里指以睡觉的地方借指被封赏的地方。

昭王坠屦

昔楚昭王与吴人战,楚军败,昭王走,屦决眦而行失之。

行三十步复旋取屦。

及至于隋,左右问曰:

“王何曾惜一踦屦乎?

”昭王曰:

“楚国虽贫,岂爱一踦屦哉?

思与偕反也。

”自是之后,楚国之俗无相弃者。

译文:

楚昭王率兵与吴军大战,楚军战败。

昭王在败逃途中,一只鞋穿坏了跑丢了,前行了三十步,又转身找回。

后身边的的人问:

“大王为什么如此珍惜一只鞋子?

”昭王说:

“虽然楚国贫穷,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只鞋呢?

只是想把它带回楚国。

”从此以后,不丢弃旧物在楚国形成风气。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逮捕,朝廷内外非常惊恐。

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

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

孔融对使者说:

“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两个儿子可以保全性命吗?

”他的儿子从容地进言说:

“父亲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

”不一会儿逮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难点注释

注释:

①孔融被收:

孔融被逮捕。

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

②中外惶怖:

朝廷内外非常惊恐。

中外,指朝廷内外。

③二儿故琢钉戏:

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

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

④冀罪止子身:

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

意思是不涉及家属。

⑤二儿可得全不:

这两个孩子可以保全他们生命不能?

不(fu),同“否”。

⑥寻亦收至:

不一会儿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寻,不久。

单字解释

收:

逮捕,拘禁,这里是被判死刑的意思。

冀:

希望。

不(fǒu):

通"否",表疑问语气。

收:

这里指逮捕他们的人。

寻:

不久。

身:

自己一人。

琢钉:

古代的一种儿童游戏。

寻:

不久。

收:

动词活用为名词,代指执行“收”这一动作的人,这里指差役。

冀罪止于身:

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已一身。

意思是不涉及家属。

复:

助词,表反问语气。

故:

依旧;仍然。

比喻整体遭殃,个体(或部分)亦不能保全。

雪夜访戴

王子猷居山阴。

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

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译文:

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次夜里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令仆人斟上酒。

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

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

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

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

“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注释

(王子猷yóu)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

〔眠觉〕睡醒了。

(命酌酒):

命令(下人)斟酒来喝。

〔皎然〕洁白光明的样子。

〔左思〕字太冲,西晋文学家。

所作《招隐诗》旨在歌咏隐士清高的生活。

〔戴安道〕即戴逵,安道是他的字。

谯国(今安徽省北部)人。

学问广博,隐居不仕。

〔剡(shàn)〕指剡县,古县名,治所在今浙江嵊(shèng)州。

〔经宿方至〕经过一宿的功夫才到达。

宿:

一整夜。

方:

才。

〔造门不前而返〕到了门前不进去就返回了。

造,到、至

(因起彷徨)因:

于是.彷徨:

徘徊。

(即便夜乘小船就之)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

即:

即刻。

之:

代词,代剡。

出自<雪夜访戴>的成语

乘兴而来,兴尽而归

赵人养猫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与鸡。

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

“盍去诸?

”其父曰:

“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

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

译文:

赵国有个人因为老鼠而感到忧虑,就向中山国讨猫。

中山国的人给了他一只猫,这猫很会捕老鼠以及鸡。

过了一个多月,他们家老鼠被捕尽,连鸡也捕尽了。

他的儿子为这事发愁,对他的父亲说:

“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

他的父亲说:

“这不是你所能知道的。

我们家的祸害在于有老鼠,不在于有没有鸡。

有了老鼠,它们偷吃我家的粮食,咬坏我们的衣服,穿通我们的墙壁,毁坏我们的家具器皿,这样我们将要挨饿受冻了,不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

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

为什么要把猫赶走呢?

1.乞:

2.盍:

何不,为什么不,怎么能

3.是非若所知也:

这不是你所知道的

4.乎:

于。

5.于:

比。

6.垣墉:

墙壁。

7.已耳:

罢了耳,通“尔”,罢了

8.夫:

那。

9.也:

语气词,不译

10.患:

忧虑

11.若之何:

为什么。

怎么能

12.盍(hé)去诸:

何不赶走它呢?

盍:

何不。

诸:

“之乎”的合音

13.病:

有害,害处。

14.已耳:

罢了。

15.去:

距离

16.中山人予“之”猫:

  这里这个“之”应当是指赵人

  17.吾“之”患在鼠:

  这里大概指“的”的意思

  18.若之何:

为什么,怎么能

看问题要从根本上看,要长远,要能权衡利弊。

不能只看表面,只注重眼前。

知母贝母

人有初开药肆者,一日他出,令其子守铺。

遇客买牛膝并鸡爪黄莲,子愚不识药,遍索笥中无所有,乃割己耕牛一足,斫二鸡脚售之。

父归问卖何药,询知前事,大笑发叹曰:

“客若要知母贝母时,岂不连汝母亲也抬去了!

译文:

有一个刚开药铺的人,有一天,他因外出,让他的儿子打理药铺。

有一个买药的人来买牛膝,鸡爪黄莲,他的儿子不认识药物,在药箱中找了半天没有发现,于是割了自己家里耕牛的一条腿,斩了一只鸡的两只脚,卖给了买药人。

他的父亲回来后问他儿子卖了什么药,知道了之前的事情,大笑并发叹说。

如果客人要买知母,贝母你岂不要连母亲都卖了?

兰子献枝

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

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以双枝长倍其身,接其胫,并趋并驰。

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

元君大惊,立赐金帛。

又有兰子能燕戏者,闻之,复以干元君。

元君大怒曰:

“昔有异技干寡人者,技无庸,适值寡人有欢心,故赐金帛。

彼必闻此而进,复望吾赏。

”拘而拟戮之经月乃放。

译文:

宋国有一个走江湖卖艺的兰子,凭着他所怀有的绝技求见宋王宋元君,以期得到宋元君的重用。

宋元君接见了他,并让他当众表演技艺。

只见这个兰子用两根比身体长一倍的木棍绑在小腿上,边走边跑,同时手里还耍弄着7把宝剑。

他一边用右手接连地向空中抛出宝剑,一边用左手准确无误地去接不断下落的剑。

7把明晃晃的宝剑在他手上从左到右有条不紊地轮番而过,而空中则总有5把宝剑像一个轮回的光圈那样飘然飞舞。

宋元君看了这令人眼花缭乱的绝技,非常吃惊,他连声喝彩道:

“妙!

妙!

”旁边围观的人也无不拍手叫绝。

宋元君十分开心,马上叫人赏赐给这个卖艺人金银玉帛。

不久,又有一个会耍“燕戏”的兰子,听说了宋元君赏赐耍剑艺人金银的事,便前去求见宋元君。

这一回,宋元君却不但毫无兴趣,而且大怒说:

“先前那个有绝技的人来求见我,正好碰上我心情好,虽然他的技艺毫无用处,但是我仍然赏了他金银玉帛。

今天这个兰子一定是听说了那件事才来求我看他表演的。

这不明明是为贪财而献技、希望向我讨赏的吗?

这种人实在可气!

于是宋元君命人把那个会“燕戏”的兰子抓了起来。

宋元君本来打算杀了那个人,后来又觉得他并无什么大的罪过,只把他关了一个月就放了。

每个人的环境和机遇是不同的,或许你能做到他所做到的一切,但是,他成功的路不一定适合你走,当各种条件和因素变化的时候,结果也许正好相反。

孔子马逸

孔子行道而息,马逸,食人之稼。

野人取其马。

子贡请往说之,毕辞,野人不听。

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

“请往说之。

”因谓野人曰:

“子不耕于东海,吾不耕于西海也。

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

”其野人大说相谓曰:

“说亦皆如此其辩也!

独如向之人?

”解马而与之。

说如此其无方也而犹行,外物岂可必哉?

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见敬,爱人而不必见爱,敬爱人者,己也;见敬爱者,人也。

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

必在己,无不遇也。

译文:

孔子走(累了)在路上休息;马逃脱了束缚;吃了别人的庄稼;农民把马牵走了。

子贡(以能言善辩著称)请求去说服那农民;什么话都说了;那农民不听他的。

有个刚刚跟随孔子学习的粗俗的人;说:

“请让我去说服他。

”接着对农民说:

“您不是在东海种地;我不是在西海种地;我的马怎么可能会不吃你的庄稼呢?

”那农民很高兴;对他说:

“说话就要这样明白了当;怎么能像刚刚那个人那样!

”解开马的缰绳就给了他。

说服如此的不讲方略竟也能成功;别的事物怎么可能随心呢?

有道德的人只管按照自己的准则去做;尊敬别人而不必要求别人尊敬自己;爱戴别人而不必要求别人爱戴己。

尊敬爱戴别人,那是自己的事;被别人尊敬爱戴,那是人家别人的事。

有道德的人只决定自己的行为,不能决定别人的反映。

自己该做的都做到了,就不会没有机遇。

1行︰走

2逸︰逃跑

3野人︰居于野的人,农夫

4稼:

庄稼

5说︰通“悦”,高兴

6息:

休息

7取:

扣留

8子贡:

孔子的学生,传说他能言善辩

9鄙人:

指居住在郊野的人,也指鄙俗的人,此指仆人

10“君子……必见爱”句:

君子只管按照自己的准则去做,敬重别人而不必要求被别人敬重,爱护别人而不必要求被别人爱护.

11向:

从前

12独:

怎么能,岂

13道:

路。

14食:

吃。

15请:

请求。

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种族、不同地方的人,还有其他的划分方式如不同职业的人等等,会形成不同的思维定势。

有的在另一些人看来简直是可笑的,但我们不能武断地就判定别人是错误的。

就如西方观点,觉得中医无法理解一样。

但中医救治一方人五千年却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千万不要轻易地去蔑视别人的思维定势。

刘备纳贤

初,涿郡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

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

尝与公孙瓒同师事卢植,由是往依瓒。

瓒使备与田楷徇青州有功,因以为平原相。

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备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备周旋,不避艰险。

常山赵云为本郡将吏兵诣公孙瓒,刘备见而奇之,深加接纳,云遂从备至平原,为备主骑兵。

译文:

当初,涿郡人刘备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

幼年丧父的刘备十分贫穷,与母亲一起以贩卖草鞋作为职业,(刘备)身高七尺五寸,垂下手时超过了膝盖,回头(可以)看到自己的耳朵;他胸怀大志,很少说话,喜怒不轻易表现在脸上。

(他)曾经与公孙瓒一起在卢植门下拜师学习,因此前往投靠公孙瓒。

公孙瓒派刘备和田楷夺取青州,他们立下了战功,于是就让刘备担任平原相一职。

(刘备)年轻时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十分友好,他与这两人睡在同一张床上,之间的感情就像亲兄弟一样,就是在大庭广众之下的时候,都整天站在刘备身边侍卫他。

他们跟随着刘备一起与敌人周旋,不逃避艰难险阻。

常山赵云率领自己的队伍前去拜访公孙瓒,刘备见到赵云后,以赵云的胆识为奇,真诚用心地去和他结交。

赵云于是就随刘备到平原,为刘备统领骑兵。

1.以……为业:

将……作为职业

2.顾:

回头看

3.形:

表现

4.师事:

以师礼相待

5.由:

6.是:

7.使:

8.因:

于是

9.以:

凭借

10.为:

担任

11.寝:

12.周旋:

交战

13.将:

率领

14.少:

年少

15.诣:

拜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有一番作为,就要善于海纳百川。

奈何姓万

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

一岁,聘楚士训其子。

楚士始训之搦(nuò)管临朱,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

其子辄(zhé)欣欣然掷笔,告其父,曰:

“儿得矣!

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也,请谢去。

”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

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者饮。

令子晨起书帖。

久之不成。

父趣之。

其子恚(huì)曰:

“天下姓字夥矣,奈何姓万?

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呜呼!

世之学者偶一解,辄自矜有得,不欲更进,殆(dài)类是也。

译文:

有一个乡村老人,家里很有钱,但是他家世代都不识字。

有一年,聘请楚地读书人教育他的儿子。

楚地读书人于是就开始教老人的儿子拿笔描红。

写了一划,教他说:

“一”;写了两划,教他说:

“二”;写了三划,教他说:

“三”。

他的儿子就高兴地扔下笔,告诉他父亲说:

“我学会写字了!

可以不用先生教了,(要付)先生这么多的学费,可以把先生辞掉了!

”他父亲很高兴就听了儿子的话,准备了货币辞退楚地人并打发他走。

不久以后,他的父亲准备找他的亲家朋友一个姓万的人吃喝,让他的儿子早上起床写个请帖,写了很长时间也没写好。

他父亲催促他,他儿子怨恨地说:

“天下有那么多的姓氏,姓什么不好?

非要姓万!

我从早上起床就开始写,写到现在,才写完五百划。

”唉!

世上求学的人偶然懂得一点,就自夸已经学有所得,不想再进一步学习上进,大概像田舍翁之子这般人吧。

1.田舍翁:

乡村老人。

2.殷:

实。

3.累世:

接连几代。

累:

接连,连续。

4.楚士:

楚地的读书人。

5.搦管临朱:

握笔描红;描红是古人习字的一种方法。

6.书:

写。

7.画:

划。

8.辄:

就。

9..馆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