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一附中高二年级历史训练节选10.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552605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师一附中高二年级历史训练节选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华师一附中高二年级历史训练节选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华师一附中高二年级历史训练节选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华师一附中高二年级历史训练节选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华师一附中高二年级历史训练节选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华师一附中高二年级历史训练节选1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华师一附中高二年级历史训练节选1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华师一附中高二年级历史训练节选1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华师一附中高二年级历史训练节选1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华师一附中高二年级历史训练节选1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华师一附中高二年级历史训练节选1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华师一附中高二年级历史训练节选1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华师一附中高二年级历史训练节选1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华师一附中高二年级历史训练节选1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华师一附中高二年级历史训练节选1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华师一附中高二年级历史训练节选10.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师一附中高二年级历史训练节选10.docx

《华师一附中高二年级历史训练节选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师一附中高二年级历史训练节选10.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华师一附中高二年级历史训练节选10.docx

华师一附中高二年级历史训练节选10

华师一附中高二年级历史训练节选(十)

1.(2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的和谐社会思想源于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和西方的一些社会主义思潮。

他对此不仅倍加赞赏,并经常将其作为论证和谐社会的依据。

孙中山要构建的是一个政治上实行全民政治,人民当家作主,地位平等;经济上均衡协调发展,实行物产归公,人民均富,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思想上树立以博爱为核心,为众人服务的新道德的和谐社会。

——摘编自陈雪珍刘焕明《孙中山对和谐社会的探求》

材料二

 

图一攻打冬宫图二井冈山会师

材料三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分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

……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

……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

——《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和谐社会思潮”的特点。

(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革命道路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8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代以来思想理论成果的共同特征。

(8分)

【答案】

(1)把中国的大同思想和西方的社会主义思潮结合起来(答“中西结合”也可给分);政治、经济、思想全面发展。

4分

(2)变化:

从“城市中心论”到“农村包围城市”。

4分

原因:

敌强我弱,攻打城市受挫;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或答中俄国情的不同也可)。

4分

(3)继承: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或实事求是)(2分)发展:

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国两制”构想。

(4分)与时俱进(2分)考点:

20世纪进步理论。

(1)题结合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探索活动进行总结和概括;

(2)根据所学知识很容易知道,我国革命的道路开始由学习苏俄的城市中心论的道路到进入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原理需要同本国的国情相结合。

(3)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他们都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主张,同时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近代以来思想成果主要是有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他们虽然不是一个体系,但是都是与时俱进的。

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面两幅图片为同一时期的美术作品

图一图二

材料二“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

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

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

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材料三

在(宗教改革)不长的时间后,1581年7月,新教缔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荷兰共和国,紧跟其后的英国清教徒(基督新教中加尔文主义者)在1649年将查理一世推上了断头台,成立了共和国,1688年经过光荣革命,迎来了新教国王,实行了“君主立宪”的宪政体系。

……1620年为反抗宗教压迫而逃往北美的清教徒,在大洋彼岸建立了自己的家园。

1776年,缔造了一个……美利坚合众国。

意大利从文艺复兴开始一直四分五裂,在1870年才成为一个统一的王国。

1946年才成立民主共和国。

法国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后,却出现了一个混乱不堪、草菅人命、革命恐怖和专政暴力为特征、令文明世界非常尴尬的法国大革命,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出现了革命专制、君主立宪、恐怖统治、自由共和等多种政体,最后以拿破仑的军事独裁、帝制告终。

1848年建立了短暂的第二共和国,1870年才建立了比较成熟的第三共和国。

——摘编自曼德:

《中国需要的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宗教改革精神》

材料四 启蒙运动时期体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

人们热切地从各个层面来审视宗教信仰。

虽然基督教在很多方面受到抨击,抨击者本身却潜心研究宗教信仰和神学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人们考察宗教信仰的基础,运用启蒙运动的基本方法和观念来求得答案。

宗教批判者和宗教学者充分运用理性、比较分析和历史研究的方法……确实,18世纪下半叶,法国启蒙运动开启了使法国社会世俗化和非基督教化的运动,但他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只是启蒙人士所持的多种宗教观中的一种。

启蒙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强烈地要求实行宗教宽容。

——摘编自彼得·赖尔等编《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1)概述材料一中两幅作品的共同特点。

(4分)

(2)材料一、二所反映的思想本质上有何相似之处?

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4分)

(3)材料三的作者是分别如何评价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

对此,你有何看法?

(8分)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在打破宗教神学束缚上所起的作用。

(4分)

【答案】

(1)特点:

取材于宗教故事,(2分)突出了人文主义的特征。

(2分)

(2)二者在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产物;(2分)前者所倡导的人文主义思想为后者奠定了基础,后者则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思想。

(2分)

(3)作者认为宗教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宪政)的发展,而文艺复兴会导致国家混乱。

(4分)

答案一:

赞同作者的观点,因为文艺复兴过度提倡人的个性解放,忽视了道德、法律、制度的约束,容易造成社会混乱。

(4分)

答案二:

不赞同作者的观点,因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在很多国家都曾发生。

(4分)

启蒙运动:

弘扬理性精神,传播科学方法,推动思想解放,更彻底地摆脱思想束缚。

(4分

考点:

人文主义。

(1)二者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都是以宗教作为素材的,但是二者都是体现的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2)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分析与认识。

由材料二可判断是文艺复兴的内容,而材料三是有关宗教改革的内容。

依据所学可知,前者是后者的背景之一,后者是前者的继续与发展,都主张重视人的作用,对教会进行抨击,但并不否定教会。

(3)仔细分析材料三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宗教改革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建立,有利于民主制的建立,但是文艺复兴则是会带来动荡。

对于作者的观点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都是需要言之有理的进行分析。

(4)启蒙运动的武器是理性,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独立思考,因此更有力的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3.(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黄宗羲(1610—1695),其父黄尊素系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受酷刑而死。

黄宗羲在青年时期积极参加反对阉官的斗争,中年又出生入死地进行抗清的武装斗争。

在他的主要著作《明夷待访录》中,开篇便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他主张建立一种开明的君主政体,即设置掌实权的宰相或政府首脑,与天子共议朝政。

他认为天下之治乱系于法之存亡。

他反对残苛的非常之法,主张贤人本着宽简之法尽量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社会公平,即古代所谓的贤人政治。

该书通过抨击家天下的专制君主制度,向世人传递了光芒四射的民主精神,这在当时黑暗无比的社会环境下是难能可贵的。

材料二孟德斯鸠(1689—1755),出身贵族世家。

1716年,孟德斯鸠继承了其伯父在波尔多议会议长的职务。

其著作《论法的精神》完成于1748年,在该书中,他鲜明地表达了对英国君主立宪资本主义形式的欣赏和认可。

他认为,在专制政体下,君主任意生杀豪夺,为所欲为,反复无常;人民无任何规则可遵循,所以,专制政体的原则只能是恐怖。

他主张法治,反对人治,他认为是法律保障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强调法律作为人类理性的体现,是一个国家进行社会治理的基础。

该书被称为继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之后又一部对人类法律文化影响深远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书中阐述的理论和原则对后世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材料摘编自李芳《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政治法律思想的比较》等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政治法律思想主张的异同。

(10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和盂德斯鸠政治法律思想在当时对本国产生的不同影响,(4分)并分析产生不同影响的主要原因。

(6分)

【解析】

(1)相同点可以依据材料一中““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认为天下之治乱系于法之存亡““抨击家天下的专制君主制度”以及材料二中“在专制政体下,君主任意生杀豪夺……专制政体的原则只能是恐怖。

他主张法治,反对人治,他认为是法律保障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强调法律作为人类理性的体现”的信息来比较概括;不同点结合二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从“政治思想、法律思想以及思想体系的完善性”等角度比较作答。

(2)第一小问思想产生影响结合二人思想对以后革命产生作用以及对封建世俗统治打击程度不同角度去分析作答;第二小问原因分别从二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从当时经济发展、阶级力量分析以及思想变化的角度分析回答,黄宗羲思想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力量弱小以及封建专制思想的控制和封建理学的正统地位的角度思考回答;孟德斯鸠思想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以及人文思想广泛传播”的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

(1)同:

①都批判君主专制,具有反封建民主因素(或都主张限制君主权力);②都强调法律的重要性。

(4分)

异:

①政治思想上,黄宗羲仍固守中国古代明君加贤臣的统治模式;孟德斯鸠主张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提出了未来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蓝图。

②法律思想上,黄宗羲的法制思想并未完全脱离传统人治轨道,其实质是主张推行儒家的德治;孟德斯鸠的理论延续了西方法治精神,主张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法治社会。

③思想体系上,黄宗羲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孟德斯鸠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6分)

(2)影响:

①黄宗羲的政治法律思想影响较小,未能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没有在中国引起深刻的社会革命。

(2分)②孟德斯鸠的政治法律思想影响较大,打击了专制世俗统治,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2分)

原因:

黄宗羲生活在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市民阶层力量弱小,无力冲破封建专制思想的控制和封建理学的正统地位,因此反映市民阶层要求的黄宗羲的主张影响有限。

(3分)

孟德斯鸠生活在17-18世纪的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敢于冲破封建专制统治和封建神学的束缚,因此,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孟德斯鸠的主张对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分)

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保守与激进”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它开始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引起过很多争论。

有人认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始终都存在着“保守”与“激进”两种思想势力,二者长期处于矛盾对立状态,相互激荡。

但也有人认为,“激进”与“保守”,其社会功能并非截然相反,往往具有不少相似性,与西方近现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不同,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都从属或服务于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只是各自选择的方向和道路有所不同。

还有人认为,“保守”与“激进”是相对而言的,随着时代变迁二者之间会发生转化,即前一时期的激进者,后一时期或许又成了保守者,反之亦然。

——摘编自《第三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成果综述》

评析材料中关于“保守与激进”的观点。

(12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任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属于历史评价并分析试题类型,回答本题首先要先从所给材料中概括归纳出观点,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对所归纳出的观点进行论证并评析。

本题可以依据材料中“终都存在着“保守”与“激进”两种思想势力,二者长期处于矛盾对立状态,相互激荡。

但也有人认为,“激进”与“保守”,其社会功能并非截然相反,往往具有不少相似性,……“保守”与“激进”是相对而言的,随着时代变迁二者之间会发生转化”从“矛盾对立”“相似性”“相互转化”三个方面概括观点;第一个观点可以结合所学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出现主张对立的角度论述;观点二可以围绕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各个阶级派别总体思想以及实施结果角度进行论证评析;观点三可以从“思想守旧随着时代变法发展为激进者”的角度阐述。

【答案】观点一:

认为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保守”与“激进”两种思想势力始终相互矛盾对立。

(3分)

评析:

①洋务运动中,存在顽固派与洋务派之争。

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而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主张原封不动地巩固清王朝封建统治。

②戊戌变法中,存在封建顽固势力与资产阶级维新派之间的论争。

前者固守“中体”思想,反对政治制度变革;后者倡导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③辛亥革命中,存在保皇派与革命派之间的斗争。

前者固守改良思想,反对实行民族革命;后者主张以暴力推翻清政府,主张民主共和。

④新文化运动中,存在袁世凯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之间的斗争。

前者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后者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将斗争矛头直指儒家传统道德。

(或答新文化运动后期自由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9分)

观点二:

认为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保守”与“激进”两种思想势力在文化功能上具有相似性。

(3分)

评析:

①在中国近代史上,无论是地主阶级发起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先后发起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以救亡图存为目的,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②无论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引进西方机器与技术,还是资产阶级的改良或革命运动学习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他们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③旧民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的各种政治力量的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之路。

(9分)

观点三:

认为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保守”与“激进”两种思想势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分)

评析:

①洋务派在洋务运动时期,相对于顽固派而言,他们主张向西方学习,是“激进”的,但到了维新变法时期,相对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他们反对变革封建制度又转化为“保守”的,属于封建顽固势力。

②资产阶级维新派相对于封建顽固势力,主张制度变革是“激进”的,但相对于后来的革命派,他们又反对革命,成为了“保守”势力。

③胡适在新文化运动前期,是思想解放的引领者,但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反对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又趋向保守。

④梁启超最初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熏陶,后追随康有为成为维新变化的骨干,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演变为保皇派,反对革命,但面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他又予以强烈反对,体现了“保守”与“激进”的转化。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9分)

说明:

其他观点,可酌情给分。

5.(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如其心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轮,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西人立国……驯至富强,亦具有体用。

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欲!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 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矣。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材料四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洋务派与早期维新派的“体”、“用”观有何不同?

(6分)

(2)材料三映了近代中国哪个派别的观点?

他们提出了什么救国方案?

(3分)

(3)依据上述材料,试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4分)

【答案】

(1)洋务派认为,中国传统的思想理论是“体”,西方技术思想是“用”(2分);早期维新派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是“体”,各种技术设备是“用”。

(4分)

(2)派别:

资产阶级维新派(1分)。

救国方案:

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2分)

(3)从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到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外国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提高的发展历程。

(4分)

考点: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根据材料一信息“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可知体现了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和伦理道德;材料二信息“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轮、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说明早期维新派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是“体”,各种技术设备是“用”。

(2)从材料“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可以看出这是维新派的主张,维新派主张进行变法,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3)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联、启蒙和救亡相联,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三是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墨者亦尚尧舜道……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

此墨子之所长,虽百长弗能废也。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

……故曰“严而少恩”。

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

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某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材料四:

2011年1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高9.5米、重10吨的孔子青铜像屹立在天安门广场东侧、中国国家博物馆北门的广场上。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国学文化、复兴中华的重大精神体现。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司马迁认为儒、墨、法、道各家之长分别是什么?

(8分)

(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张,并提出该主张对后世的影响。

(4分)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三中李贽、康有为与陈独秀对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

(6分)

(4)近些年来儒家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孔子和儒家思想(4分)

【答案】

(1)儒家重在“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即重视“礼”,礼就是伦理和社会秩序。

墨家主张强本节用,发展生产。

法家不别亲疏,主张“严刑峻法”用法律制度维护统治。

道家的主要思想是“无为”。

(8分)

(2)主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分)影响:

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分)

(3)李贽:

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向孔学的神圣权威提出了挑战。

(2分)康有为:

利用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2分);陈独秀:

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彻底地批判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思想和封建道德。

(2分)

(4)孔子是中国文化的标志。

(2分)儒家思想对我国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和和谐社会关系的构建,对世界了解中国和和谐的国际关系构建起到积极作用。

(2分,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

儒家思想。

(1)从材料“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不为物后”分析儒墨道法四家的专长。

(2)由材料中“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归纳其思想主张或措施即可,其影响结合儒家思想备确立为正统思想分析归纳即可。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贽反对以孔子是非作为是非标准,反对孔子的权威;康有为则是托古改制,进行变法;陈独秀则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全盘的否定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

(4)对待孔子和儒家思想,应该充分的吸取儒家思想的精华,如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等,同时也要分清其消极的部分,言之有理即可。

7.近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变迁也是中国思想文化逐步走向近代化的时代缩影和历史见证。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年)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

材料二 京师大学堂筹办于戊戌新政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国立大学。

《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其办学方针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道”,宗旨是“广育人才,讲求时务”。

还规定:

“中国圣经垂训以伦常道德为先……所有学堂人等……有明倡异说干犯国宪及与名教纲常孔孟相违背者查有实据轻者斥退重者究办。

材料三 执信中学是1920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一所中学,以纪念在虎门不幸牺牲的杰出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先生。

在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先生要求:

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蹈行予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以改造未来之社会,完成一庄严璀璨之中华民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同文馆是近代中国哪一个政治派别创办的?

(2分)其办学指导思想是什么?

(2分)当时同文馆等新式学堂的设立有什么历史意义?

(3分)

(2)据材料二,主张设立京师大学堂的主要是哪一个政治派别?

(2分)他们试图通过大学堂的创办宣传怎样的思想?

(2分)由大学堂的章程及所学知识判断他们这一目的在当时是否达到?

(1分)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3)材料三孙中山所说的“自由、民主、均富”理念与辛亥革命的什么指导思想相吻合?

(2分)

(4)上述材料还不够完整地展现近代中国的思想演进历程。

请你策划一下,还应再搜集一组哪一时期学校教育的相关资料?

(1分)其最典型学校应是哪所?

(1分)

【答案】

(1)洋务派。

(2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或:

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2分)促进西学广泛传播,促进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

(3分)

(2)维新派。

(2分)思想:

实行维新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废八股、倡西学、变革教育制度。

(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没有达到,(1分)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封建思想和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异常顽固。

(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3)三民主义。

(2分)

(4)新文化运动时期。

(1分)北京大学。

(1分)

考点:

近代中国的教育。

(1)此题考查的是对洋务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的理解。

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经分析应该是洋务派。

第二问可以从洋务派的指导思想进行分析,其意义要从同文馆教授的内容进行分析。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名京师大学堂是维新派创办的,根据材料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其主要目的是宣传维新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等。

其目的并未达到,可以结合民族资本主义的局限性: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封建思想;政治专制:

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异常顽固加以分析。

(3)此题考查的是对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理解。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孙中山所说的“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