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嵊州市普高学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5572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4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嵊州市普高学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浙江省嵊州市普高学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浙江省嵊州市普高学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浙江省嵊州市普高学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浙江省嵊州市普高学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浙江省嵊州市普高学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浙江省嵊州市普高学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浙江省嵊州市普高学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浙江省嵊州市普高学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浙江省嵊州市普高学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浙江省嵊州市普高学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浙江省嵊州市普高学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浙江省嵊州市普高学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浙江省嵊州市普高学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浙江省嵊州市普高学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浙江省嵊州市普高学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浙江省嵊州市普高学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浙江省嵊州市普高学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嵊州市普高学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

《浙江省嵊州市普高学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嵊州市普高学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嵊州市普高学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docx

浙江省嵊州市普高学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嵊州市2018年12月普高学考适应性考试

历史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均为考生必做。

试题卷共4页,满分7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考生答题前,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中华姓氏文化是历史文化的不灭载体。

《以国为氏考略》中有关“许”姓起源的记载为:

周武王克商后,封伯夷的后人文叔于许国,称为许文叔。

可见,许姓起源于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

D.行省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周武王封伯夷的后人文叔于许国,称为许文叔”可知许姓因封地许国而起,故许姓起源于分封制度,B项正确。

“封伯夷的后人”体现了西周分封制的分封对象为先代贵族,与宗法制无关,排除A项。

C项,材料未体现礼乐规范与准则,排除。

D项,行省制为元朝地方行政体制,排除。

2.“知足常足、以柔克刚、莫走极端、适可而止、韬光养晦”这些主张,体现了

A.老子思想

B.韩非子思想

C.孔子思想

D.墨子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知足常足、以柔克刚、莫走极端、适可而止”等主张体现了老子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A项正确。

B项,韩非子为法家代表,主张法、术、势,题干未体现法家思想,排除。

C项,材料未体现孔子的仁、礼及有教无类思想,排除。

D项,墨子为墨家代表,主张兼爱非攻,材料未体现,排除。

3.据说西汉都城长安,有正式的“市”九处,在“市”的中央设置亭楼,四面建有门、墙。

由此可知西汉

A.商业非常繁荣

B.社会秩序紧张

C.市场管理严格

D.经营规模狭小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市”的中央设置亭楼,四面建有门、墙”可知西汉时期对市有严格的空间限制,反映政府对市场管理严格,故C项正确。

A项,材料未能直接反映长安商业的繁荣状况,排除。

B项,对市的严格管理与社会秩序混乱无直接联系,排除。

D项,材料旨在体现政府对市的严格管理,与市场经营规模无关,排除。

4.嵊州长乐镇的乡主庙是纪念北宋名臣王安石的一座庙宇。

王安石曾担任过北宋的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参知政事等官职,其中在担任参知政事期间他主要掌管

A.财政事务

B.监察事务

C.军机事务

D.行政事务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实行二府三司制,参知政事设于中书门下,为副宰相,分散宰相的行政权,故D项正确。

A项,三司使行使财政权,排除。

B项,宋代有提点刑狱司负责监察诉讼司法,排除。

C项,枢密院负责军事,排除。

5.“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

”材料反映的画作

A.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

B.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绘

C.富有生活气息,以形写神

D.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画者不过意笔草草…写胸中逸气耳”结合所学可知该画作旨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追求神韵意趣,抒发个性,体现了文人画的特点,故A项正确。

B项,由“不求形似”可知画作并非写实风格,排除。

C项,材料注重表达画作的神韵意趣而非生活气息,排除。

D项,材料反映的是文人画的特点,与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无关,排除。

6.“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下列科技成就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火药的发明

B.司南的出现

C.造纸术的改进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是印刷业的一大技术革,故D项正确。

A项,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

B项,中国战国时期发明司南,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

C项,造纸术发明于东汉之前,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7.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时期管理A区域的机构是

A.宣政院

B.中书省

C.行中书省

D.枢密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从图片中“行省”可以看出应是指元朝时期,因为实行行省制度,A位于元朝首都大度一带,属于京畿地区,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等京畿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关。

因此选B。

考点:

行省制度

点评:

历史图片型选择题主要以历史照片、图片或绘画等为载体,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处理能力及依托图片信息分析说明问题的阐释能力。

这类试题不仅提供了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试题意境,使试题呈现图文并茂的效果,而且也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直观印象,为命题和能力考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反映了文综试题命题改革的方向。

8.清朝的一份奏折中说:

“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

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

”该奏折说明军机处

A.削弱了内阁权力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强化了君主专制

D.树立了廉政之风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有效防止大臣专权乱政,加强了君主权力,结合所学可知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C项正确。

A项,材料未体现军机处对内阁权力的限制削弱,排除。

B项,军机处为中央机构,与统治基础的扩大无关,排除。

D项,材料旨在说明军机处加强了君主专制,未体现吏治清明廉政之风,排除。

9.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到“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

”据此可知,顾炎武

A.批判传统儒学

B.具有民族思想

C.提倡经世致用

D.主张限制君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可知顾炎武主张众治思想,限制君主权力,还天下之权于民,故D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对传统儒学的批判,排除A项。

材料旨在限制君权,与民族思想无关,排除。

C项,材料未体现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排除。

10.中国古代经济曾经有许多方面取得辉煌成就。

下列图片所示成就,按年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②③①④

D.④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水排出现于东汉,铁锄出现于春秋战国,素纱禅衣为汉代出土,曲辕犁出现于唐代。

因此,其正确顺序为②③①④,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选项ABD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1.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

其内容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始于

A.鸦片战争后

B.洋务运动后

C.甲午战争后

D.戊戌变法后

【答案】A

【解析】

“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就是指自然经济的解体,结合这时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和外商在通商口岸私自设厂,可知应该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故选A;洋务运动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甲午战后外商在中国开设工厂是合法的,戊戌变法后不符合上述任何一个条件,故排除BCD。

点睛:

这一题的解题关键是明确自然经济解体的概念和历史时间。

自然经济的主要特征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

那么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就是不再自给自足,耕织分离、纺织分离。

其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在整个中国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都很慢,一直到新中国成立,自然经济都占主导地位。

12.“第十一条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可决弹劾之。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上述条款出自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等关键词可知该条款出自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规定了责任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题干反映对总结权力的制约以防止独裁,维护共和成果,故B项正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54年颁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于1949年颁布,与题干背景不符,排除A、D两项。

C项,《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是邓小平1980年8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与题干无关,排除。

13.胡适在《谈新诗》中写道:

“初看起来,这都是ˋ文的形式ˊー方面的问题,算不得重要,却不知形式和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

”由此可知,他旨在

A.废止文言文而推行白话文

B.废除格律诗推广新诗体

C.打破旧束缚促进思想解放

D.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社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说明白话文只是形式上的问题,要打破的是旧的精神束缚,故A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要求打破旧的精神束缚,没有涉及废除格律诗推广新体诗,故B项错误;材料“却不知形式和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是要求打破旧的精神束缚,故C项正确;材料的内容是要求打破旧的精神束缚,没有涉及推翻旧体制建立新社会,故D项错误。

14.近代某歌词中写到:

“五龄女子吞声哭,哭向床前问慈母。

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

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

”此歌词意在

A.提倡裹足

B.推行断发

C.废止缠足

D.婚姻自主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

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可知,歌词反映的是幼女缠足之后的痛苦,由此可知,此歌词意在提倡废除缠足,故C正确,A错误;推行断发、婚姻自主材料均没有体现,排除B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

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结合所学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史实分析解答。

15.“该战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威震中外。

”该战是指

A.平型关大捷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枣宜会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结合所学可知,该战役为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由中国共产党所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在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间发动的以破坏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矿山为目的的破袭作战,故B项正确。

A项,平型关大捷,是指1937年9月八路军在山西省大同市平型关附近,为了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阻挡日军攻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C项,台儿庄战役是1938年3月徐州会战中国民革命军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是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不符合题意,排除。

D项,枣宜会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本军队驻武汉的第11军对中国第五战区部队发动的一场作战,会战以日军占领宜昌而结束,不符合题意,排除。

16.公民不能以人身做抵押,来偿还债务。

提出这一规定的最有可能是

A.苏格拉底

B.梭伦

C.克里斯提尼

D.伯利克里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中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重新构建了雅典的社会基础,使得雅典的公民人数得以扩大,协调了公民中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中历史人物均与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

17.《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之所以说这部法律的颁布维护了平民的利益,是因为《十二铜表法》

A.保护了平民的私有财产

B.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限制贵族对法律的曲解

D.平民掌握了法律的立法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它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知识垄断和任意曲解的权力,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利益,故C项正确。

《十二铜表法》基本上仍是按旧有习惯法制定,还是维护贵族奴隶主的利益,未体现对平民私有财产的保护,故排除A、B项。

《十二铜表法》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未使平民获得立法权,故排除D项。

18.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西方人文精神经历了三次大的演进和变化,其中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核心精神的表述,正确的是

A.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

B.反对宗教神学,倡导天赋人权

C.提倡生而平等,主张民主政治

D.强调科学精神,反对宗教信仰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核心,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故A项正确。

B项,天赋人权为启蒙思想主张,排除。

C项,文艺复兴时期尚未提出构建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方案,故排除。

D项,文艺复兴运动以宗教题材表述资产阶级思想,反对封建神学统治,并非反宗教信仰,故排除。

19.威廉·豪伊特曾说:

“所谓基督教人种在世界各地对他们所能奴役的一切民族所采取的野蛮和残酷的暴行,是世界历史上任何时期,任何野蛮愚昧和残暴无耻的人种所无法比拟的。

”下列能作为该观点证据的有

①英国圈地运动

②殖民扩张与战争

③黑奴贸易

④工业革命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

“殖民扩张与战争、黑奴贸易”均属于材料中所说的“野蛮和残酷的暴行”,而英国圈地运动、工业革命不属于“野蛮和残酷的暴行”,所以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只有选B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20.“当地球在空间运动的时候,为何重物还总会落向地面?

什么力量驱使地球转动?

什么驱使行星在他们自己的轨道内转动?

”牛顿针对这些问题,发现了

A.微积分

B.万有引力定律

C.相对论

D.量子论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物质运动现象,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认为认为物体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故B项正确。

A项,微积分学为数学中的基础分支,与解释题干物质运动现象无关,排除。

C项,相对论为爱因斯坦的科学思想,排除。

D项,量子论于1900年普朗克提出,着重研究物质微观现象,排除。

2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供给推动力的手段。

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

”“它”是指

A.发电机

B.内燃机

C.蒸汽机

D.信息技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改良蒸汽机的使用掀起了动力革命,故C项正确。

发电机、内燃机均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与题干所述无关,故排除A、B两项。

D项,信息技术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故排除。

22.卢梭提出:

“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

”这主要反映的是

A.人民主权说

B.社会契约论

C.自由平等说

D.天赋人权说

【答案】A

【解析】

【详解】卢梭强调的是人民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威,在人民的意志下,什么都可以废除,这显然反映的是人民主权说,故A项正确。

社会契约的意思是人民在公共意志的基础上订立社会契约,大家都应遵守,故B项错误。

而题干显然没有涉及到自由平等和天赋人权说的相关内容,故C和D项错误。

23.二战后,日本政府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通过各种计划,促进经济的起飞。

如鸠山内阁《经济自卫五年计划》,岸信介内阁的《新长期经济计划》,池田内阁的《国民经济倍增计划》。

这反映了日本政府

A.开始实行计划经济

B.限制私有企业发展

C.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扶持高新技术产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鸠山内阁《经济自卫五年计划》,岸信介内阁的《新长期经济计划》,池田内阁的《国民经济倍增计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经济计划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引导干预,故C项符合题意。

A项,计划经济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形式,日本为资本主义国家,故排除。

B项,材料未体现政府限制私有企业发展,排除。

D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包含在C项内,故排除。

24.欧盟的普通老百姓从每天都看得见、摸得着的“口袋里的欧洲”中找到一种休戚与共的感觉,体验到做真正欧洲人的感觉。

这种感觉的出现缘于

A.欧共体的成立

B.欧元的问世和流通

C.欧盟的诞生

D.经济全球化的加速

【答案】B

【解析】

【详解】每天都看得见、摸得着的“口袋里的欧洲”是指欧元的问世和流通,在欧洲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故B项正确。

欧共体的成立是1967年,欧盟成立是1993年,故A项错误。

欧盟属于政治、经济组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

经济全球化加速不符合材料“口袋里的欧洲”含义,故D项错误。

25.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第15条规定:

各成员方都要保证使其法律、规章与管理办法均符合本协定附件中规定的义务。

这一规定反映出世界贸易组织

A.对所有成员具有法律约束力

B.消除了不同文明间的对抗

C.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

D.是经济全球化形成的标志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世贸组织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根据材料“各成员方都要保证使其法律、规章与管理办法均符合本协定附件中规定的义务”,这表明世贸组织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对各成员方都具有法律的约束力,A项正确;B项“消除”表述绝对化,排除;材料未体现世贸组织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C项错误;材料同是否是经济全球化形成的标志无关,排除D。

故选A。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26.40年春风化雨、春华秋实,极大的改变了中国面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据《中国经济年鉴》整理

材料二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

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这些现象出现的政策性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二中两种历史分期的史实依据。

并列举这两个年份发生于我国的其他重大历史事件各一例。

【答案】

(1)经济现象:

城乡居民家庭收入与消费水平均有所提高;农村居民年增长率超过城市。

因素:

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依据:

1992:

“南方谈话”和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1: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重大事件:

1992年:

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2001年:

2001年6月,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2001年,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解析】

【详解】

(1)一问,根据图表数据从农村与城市的收入及消费水平分别概括,二问,根据图表时间可知1979—1984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故可从对外开放的实行及农村经济改革等相关因素回答。

(2)一问以1992年为界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的背景进行分析,并结合所学例举1992年我国重大历史事件即可,二问以2001年为界应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进行阐述,可结合我国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的史实回答2001年所发生的重大事件。

27.权利的“制约平衡”是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原则。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立法权应由人民集体享有,人民通过自己的立法机关来行使立法权。

立法机关定期开会,除此之外还有权监督法律的执行。

”“行政权是决定媾和或宣战,派遣或接受使节,维护公共安全,防御侵略的权力,它执行国家的意志,应该由国王掌握。

”“司法权是惩罚犯罪或裁决私人讼争的权力,具有独立性,应由法院和陪审官行使。

——孟德斯鸠

材料二美国1787年宪法通过“比例制和平等制相结合的设计思想,对立法权进行再度分割,试图防止任何一个政治势力单独控制全国的政治生活。

——陈会颖《大国崛起的文化解读》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德斯鸠的政治主张,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一政治主张的理论地位。

(2)阅读材料二,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阐释宪法所体现的立法权中“比例制和平等制相结合的设计思想”。

【答案】

(1)主张:

三权分立。

地位:

三权分立学说是古希腊罗马政治理论的发展;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2)宪法规定:

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参议员每州两名,任期六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

这体现了立法权中的平等制。

众议员由各州按照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

这体现了立法权中的比例制。

【解析】

【详解】

(1)一问结合材料“立法权应由人民集体享有…行政权是决定媾和或宣战…司法权是惩罚犯罪或裁决私人讼争的权力”可知为三权分立思想;二问,结合三权分立思想提出的意义从思想发展、主权在民、政治建构的理论基础等角度进行阐述。

(2)根据材料“比例制和平等制相结合的设计思想”结合1787年宪法的内容从国会的立法权及参议院和众议院的议员名额分配进行分析阐述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