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重点笔记总结.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580225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0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骨伤科重点笔记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医骨伤科重点笔记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医骨伤科重点笔记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医骨伤科重点笔记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医骨伤科重点笔记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中医骨伤科重点笔记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中医骨伤科重点笔记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中医骨伤科重点笔记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中医骨伤科重点笔记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中医骨伤科重点笔记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中医骨伤科重点笔记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中医骨伤科重点笔记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中医骨伤科重点笔记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中医骨伤科重点笔记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中医骨伤科重点笔记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中医骨伤科重点笔记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中医骨伤科重点笔记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中医骨伤科重点笔记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中医骨伤科重点笔记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中医骨伤科重点笔记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骨伤科重点笔记总结.docx

《中医骨伤科重点笔记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骨伤科重点笔记总结.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骨伤科重点笔记总结.docx

中医骨伤科重点笔记总结

一、小题

1<1>.中医骨伤科学古属“疡医”范畴,又称“接骨”“正骨”“正体”“伤科”。

2<4>.唐·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著,其中提出了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炼的治疗大法,首次描述髋关节脱位,并分为“从档内处”(前脱位)和“从臀上出”(后脱位)两种,利用手牵足蹬法复位。

3<6>.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首载其创的“悬吊复位法”。

明·薛己撰《正体类要》中序云:

“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4<6>.清·吴谦等著《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5<9>.损伤的分类:

1.)按损伤部位分:

外伤(皮肉筋骨脉)和内伤(脏腑损伤以及脏腑、气血、经络功能紊乱)。

!

2.)按损伤性质分:

急性损伤(急骤暴力所致)和慢性损伤(劳逸失度或者体位不正确)。

3.)按受伤时间分:

新伤(2~3周内)和旧伤(/宿伤)。

4.)按受伤部位破损情况分:

闭合性损伤(钝性暴力损伤而无外部创口)和开放性损伤(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皮肤、粘膜破损,深部组织与外界相通)。

5.)按受伤程度(取决于致伤因素的性质、强度、作用时间长短,受伤部位及其面积大小、深度)分:

轻伤和重伤。

6.)按伤者的职业特点分:

生活性损伤、运动性损伤、工业性损伤、农业性损伤和交通性损伤。

7.)按致伤因素的理化性质分:

物理性损伤、化学性损伤和生物性损伤。

6<10>.损伤的外因主要是外力伤害,包括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过度强烈收缩和持续劳损四种。

7<11>.损伤的内因是指由于人体内部变化的影响而致损伤的因素,包括年龄、体质、解剖结构、先天因素、病理因素、职业工种和七情内伤等。

&

8<20>.损伤的一般症状体征:

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

9<21>.损伤的特殊症状体征:

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

10<21>.骨病的一般症状体征:

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11<22>.骨病的特殊症状体征:

畸形、肿块、疮口与窦道、肌肉萎缩、肌肉挛缩。

12<23>.伤科局部望诊包括:

望畸形、望肿胀瘀斑、望创口、望肢体功能。

13<29>.测量肢体长度时,应将肢体置于对称的位置上,而且先定出测量的标记,并做好记号,然后用带尺测量两点间的距离。

四肢长度具体测量方法如下:

1.)上肢长度:

肩峰—桡骨茎突尖(或中指尖)

2.)上臂长度:

肩峰—肱骨外上髁

/

3.)前臂长度:

肱骨外上髁—桡骨茎突或尺骨鹰嘴—尺骨茎突

4.)下肢长度:

髂前上棘—内踝下缘或脐—内踝下缘(适于骨盆骨折和髋部病变时)

5.)大腿长度:

髂前上棘—膝关节内缘

6.)小腿长度:

膝关节内缘—内踝下缘或腓骨头—外踝下缘

14<30>.测量肢体周径时,两肢体取相应的同一水平测量,测量肿胀时取最肿处,测量肌萎缩时取肌腹部。

15<30>.中立位0°法测量人体各关节功能活动范围为:

见表1。

16<35>.各部位特殊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见表2。

17<134>.伤科疾病/骨折的治疗,应以辨证论治为基础,贯彻动静结合(固定与活动统一)、筋骨并重(骨与软组织并重)、内外兼治(局部与整体兼顾)、医患合作(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的治疗原则。

18<48>.伤科的药物治法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

19<48>.伤科内治法的初期治法有:

下法(攻下逐瘀)、消法(行气消瘀)、清法(清热凉血)、开法(开窍活血)。

<表1—人体各关节功能活动范围(中立位0°法)>

关节

前后

左右

旋转

内外

上下

颈椎

前屈、后伸35°~45°

左右侧屈45°

左右旋转60°~80°

前屈90°

后伸45°

内旋80°

外旋30°

外展90°

内收20°~40°

上举90°

屈曲140°

过伸0~10°

旋前80°~90°

旋后80°~90°

掌屈50°~60°

背伸35°~60°

桡偏25°~30°

尺偏30°~40°

旋前、旋后80°~90°

腰椎

前屈90°

后伸30°

左右侧屈20°~30°

左右旋转30°

`

屈曲145°

后伸40°

内旋、外旋40°~50°

外展35°~45°

内收20°~30°

]

屈曲145°

过伸15°

内旋10°

外旋20°

-

趾屈40°~50°

背伸20°~30°

20<56>.骨伤科四大治疗方法是:

手法、固定、药物、练功。

<

21<56>.正骨手法的注意事项有:

明确诊断、密切注意全身情况的变化、掌握复位标准、抓住整复时机(伤后30min>伤后4~6h>伤后7~10d)、选择适当麻醉、做好整复前准备(人员和器材)、参加整复人员精力要集中、切忌使用暴力、尽可能一次复位成功、避免X线伤害。

22<58>.正骨手法包括:

拔伸、旋转(适用于旋转畸形)、屈伸、提按(适用于侧方移位:

前后侧/上下侧/掌背侧)、端挤(适用于侧方移位:

内外侧/左右侧)、摇摆(适用于横断、锯齿型骨折)、触碰(又称叩击,适用于需要使骨折部紧密嵌顿者)、分骨(适用于两骨并列部位的骨折)、折顶(适用于横断、锯齿型骨折)、回旋(适用于背向移位的斜行、螺旋型骨折,有软组织嵌入的骨折)、蹬顶(适用于肩、肘关节脱位、髋关节前脱位)、杠杆(适用于难以整复的肩关节脱位或陈旧性脱位)。

其操作要领[看书]。

23<58>.骨折断端常见的移位有重叠、旋转、成角、侧方移位,对抗牵引下,一般先矫正旋转和成角移位。

24<72>.夹板固定的适应症:

1.)四肢闭合性骨折,包括关节内及近关节内经手法整复成功者。

股骨干骨折需配合持续牵引(因肌肉发达,收缩力大)。

2.)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小或经处理伤口闭合者。

3.)陈旧性四肢骨折运用手法整复者。

25<72>.夹板固定的禁忌症:

:

1.)严重开放性骨折。

2.)难以整复的关节内骨折。

3.)难以固定的骨折,如髌骨、股骨颈、骨盆骨折。

4.)肿胀严重伴水泡者。

5.)伤肢远端脉搏微弱,末梢血循环较差,或伴动、静脉损伤者。

26<73>.夹板固定垫(压垫)种类及适应症:

1.)平垫:

肢体平坦部,多用于骨干骨折。

2.)塔形垫:

肢体关节凹陷处,如肘、踝关节。

3.)梯形垫:

肢体有斜坡处,如肘后、踝关节。

4.)高低垫:

锁骨骨折,尺桡骨骨折。

5.)抱骨垫:

尺骨鹰嘴骨折,髌骨骨折。

6.)葫芦垫:

桡骨小头骨折/脱位。

7.)横垫:

桡骨下端骨折。

8.)合骨垫:

下尺桡关节分离。

9.)分骨垫:

尺桡骨骨折,掌骨骨折,跖骨骨折。

10.)大头垫:

肱骨外科颈骨折。

#

27<74>.夹板固定垫(压垫)的放置方法分为一垫固定法(用于压迫骨折部位)、二垫固定法(适用于侧方移位)、三垫固定法(适用于成角畸形)。

28<75>夹板固定后的注意事项:

1.)抬高患肢,消除肿胀。

2.)密切观察伤肢血运情况(尤3~4天内)。

3.)询问骨骼突出处有无灼痛感,防止压迫性溃疡。

4.)经常调节扎带松紧度(一般在4日内)。

5.)定期进行X线检查(尤2~3周内)。

6.)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

29<78>.牵引疗法分为皮牵引、骨牵引和布托牵引。

30<89>上肢练功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手的功能;下肢练功的主要目的是恢复负重和行走功能,保持各关节的稳定性。

31<89>.功能锻炼的原则:

动静结合。

32<89>.身体各部的功能锻炼方法:

1.)颈项:

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前伸后缩。

2.)腰背:

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回旋,五点支撑,飞燕点水。

3.)肩肘:

前屈后伸,内外运旋,叉手托上,手指爬墙,弓步云手,肘部屈伸,手拉滑车。

4.)前臂腕手:

前臂旋转,背伸掌屈,抓空握拳,手滚圆球。

5.)下肢:

举屈蹬腿,股肌舒缩,旋转摇膝,踝部屈伸,足踝旋转,搓滚舒筋,蹬车活动。

33<95>.近年来,急救医学把保持呼吸道通畅、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合并成为现场急救的五大技术。

34<111>.引起创伤性休克的病因有失血、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组织破坏。

35<111>.正常成人总血量为4500~5000ml,失血量达总血量的25%(1250ml)时,为轻度休克;失血量达总血量的35%(1750ml)时,为中度休克;失血量达总血量的45%(2250ml)时,为重度休克。

36<114>.肢体外部受压,肢体内部组织肿胀和血管受损会导致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37<123>.引起骨折的外因有直接暴力、间接暴力、筋肉牵拉、疲劳骨折。

38<123>.引起骨折的内因有年龄和健康状况、骨骼的解剖位置和结构状况、骨骼病变。

39<124>.骨折的(基本)移位方式有以下5种。

临床上常合并存在:

成角、侧方、旋转、短缩、分离。

'

40<123>.骨折的分类:

1.)按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

闭合骨折、开放骨折。

2.)按骨折的损伤程度:

单纯骨折、复杂骨折(有无并发神经、重要血管、肌腱、脏器损伤),

不完全骨折、完全骨折(骨小梁的连续性有无完全中断,前者多无位移)。

3.)按骨折线形态:

横断骨折(与骨干纵轴接近垂直)、斜形骨折(与骨干纵轴成锐角)、螺旋形骨折、裂缝骨折(又称骨裂)、粉碎骨折(>3块,骨折线呈“T”形/“Y”形时又称“T”型/“Y”型骨折)、嵌插骨折、压缩骨折、青枝骨折(儿童)、骨骺分离(儿童、青少年)。

4.)按骨折整复后的稳定程度:

稳定骨折(裂缝、嵌插、青枝)、不稳定骨折(斜形、螺旋形、粉碎)。

5.)按骨折后就诊时间:

新鲜骨折(伤后2~3周内)、陈旧骨折(伤后2~3周后)。

6.)按受伤前骨质是否正常:

外伤骨折、病理骨折。

41<126>.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为骨折的特征,以上三者只要出现其一即可初步诊断为骨折。

42<128>.肱骨髁上骨折可合并桡神经、正中神经损伤;腓骨小头上端骨折可合并腓总神经损伤。

43<132>.骨折的骨性愈合标准为具备临床愈合标准,X线照片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

44<137>.骨折的畸形愈合指骨折发生重叠、旋转、成角而愈合。

45<137>.骨折的迟缓愈合指骨折经处理后,愈合速度缓慢,已超出该类骨折正常临床愈合时间较多,骨折端尚未连接,患处仍疼痛、压痛、纵向叩击痛、异常活动现象,X线照片上显示骨折端产生骨痂较少,股这些不消失,骨折端无硬化现象而有轻度脱钙,但骨痂仍有继续生长能力,只要找出原因,作针对性治疗,骨折还可连接。

46<137>.骨折的不愈合指骨折愈合时间再三延长后,骨折仍没有愈合,断端仍有异常活动,X线照片显示骨折断端互相分离,骨痂稀少,两断端萎缩光滑,骨髓腔封闭,骨端硬化。

47<137>.锁骨生理解剖:

锁骨架于胸骨和肩峰间,连接肩胛带与上肢和躯干。

有两个弯曲:

内侧端前凸,附着胸锁乳突肌和胸大肌;外侧端后凹,附着三角肌和斜方肌。

锁骨骨折多发生在中1/3,尤幼儿多见。

48<138>.锁骨骨折移位:

内侧段,因胸锁乳突肌牵拉而向后上方移位,外侧段,因上肢重力和胸大肌牵拉而向前下方移位。

严重移位时,易合并锁骨后方的臂丛N和锁骨下动、静脉损伤。

`

49<138>.锁骨骨折患者姿势:

患肩向内、下、前倾斜,常以健侧手托患侧肘(减轻上肢重量牵拉),头向患侧倾斜、下颌偏向健侧(松弛胸锁乳突肌,减少疼痛)。

50<138>.锁骨外侧1/3骨折时,需要判断喙锁韧带是否损伤(关系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

双侧应力X线片:

手腕各悬挂~重物,放松上肢肌肉,双肩正位片。

51<138>.锁骨骨折的固定方法有:

“8”字绷带固定、双圈固定、石膏固定。

52<140>.肱骨外科颈骨折老年人多见,多因手掌或肘部先着地,暴力传达(间接暴力)所致。

严重移位可合并腋N、臂丛N、腋动静脉损伤。

53<140>.肱骨外科颈骨折分为外展型(外展传达暴力所致,多向前、内侧成角)、内收型(内收传达暴力所致,多向外侧成角)、合并肩关节脱位(外展外旋传达暴力所致)三型。

54<140>.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表现:

局部肿胀、疼痛、有压痛和纵向叩击痛、功能障碍、上臂内侧可见瘀斑。

非嵌插型可见骨擦音和异常活动。

X线片正位、穿胸侧位(或外展位)片显示骨折类型和移位方向。

55<140>.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的整复手法:

①先整复骨折,再推送肱骨头;②或先持续牵引,加大肩肱关节,纳入肱骨头再整复骨折。

56<140>.肱骨外科颈骨折需作超关节固定。

57<142>.肱骨干中下1/3交界处后外侧有一桡神经沟。

58<142>.肱骨干中上部骨折多为直接暴力引起,成横断或粉碎骨折;下部骨折多因间接暴力所致,成斜形或螺旋形骨折。

59<142>.肱骨干骨折分型及移位:

骨折位置

肌肉

移位

上1/3

}

(三角肌止点以上)

近端

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

前、内

远端

三角肌、喙肱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

上、外

中1/3

(三角肌止点以下)

近端

三角肌、喙肱肌

前、外

远端

肱二头肌、肱三头肌

下1/3

因暴力方向、前臂和肘关节位置而异,多成角、内旋移位

60<157>.桡骨干上1/3骨折(旋前圆肌止点之上)时,近端受肱二头肌(桡骨结节)、旋后肌(桡骨上1/3)牵拉,旋后移位;远端受旋前圆肌、旋前方肌牵拉,旋前移位。

桡骨干中、下1/3骨折(旋前圆肌止点之下)时,近端旋前圆肌抵消肱二头肌和旋后肌牵拉,保持中立位;远端受旋前方肌牵拉,旋前移位。

61<160>.桡骨下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因受伤姿势和骨折移位不同,桡骨下端骨折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

伸直型因腕关节背伸位,手掌着地,骨折远段向背侧、桡侧移位,成“餐叉样”畸形;屈曲型因腕关节掌屈位,手背着地,骨折远段向掌侧、桡侧移位,成“枪上刺刀样”畸形。

61<167>.股骨颈血供较差,治疗时存在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缺血两个主要问题。

还应注意保持正常的颈干角和扭转角,尤扭转角,避免遗留畸形、影响功能。

62<167>.股骨颈骨折按部位不同,可分为头下部、颈中部和基底部骨折。

头下部和颈中部骨折的骨折线在关节囊内,合称囊内骨折。

多发生移位,且股骨头失去了关节囊小动脉和股骨干滋养动脉的血供,近段易发生缺血性坏死。

骨折线越高,越易破坏股骨颈和股骨头血供,越易发生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基底部骨折的骨折线后部在关节囊外,又称囊内骨折。

多不移位,且仅股骨颈基底部失去股骨干滋养动脉的血供,骨折近段血供良好,不易发生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63<168>.按X线片显示,股骨颈骨折可分为外展型和内收型。

外展型(较少见),髋关节外展时发生,多为头下骨折,骨折端常嵌插,骨折线与股骨干纵轴的垂线(水平线)所成的倾斜角(Linton角)常<30°,骨折部剪力小、较稳定,血运破坏少,愈合率高;内收型(较多见),髋关节内收时发生,多为颈中部骨折,也可发生在头下部和基底部,骨折端常嵌插,骨折线与股骨干纵轴的垂线(水平线)所成的倾斜角(Linton角)常在45°左右,颈干角小于正常值(如<70°,骨折端常接触很少,且移位),骨折部剪力大、极不稳定,血运破坏大,愈合率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率高。

\

64<172>.坐骨N、股动静脉,在股骨下1/3处紧贴股骨下行至腘窝,股骨下1/3骨折最易合并N和血管损伤。

65<172>.股骨干骨折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

多由直接暴力所致(横断、粉碎骨折),间接暴力的杠杆、扭转作用也可致(杠杆:

斜形骨折,扭转:

螺旋形骨折),为不稳定性骨折。

66<172>.股骨干骨折分为股骨上1/3骨折、股骨中1/3骨、股骨下1/3骨折。

股骨上1/3骨折近端受髂腰肌、臀中肌、臀小肌、外旋肌群牵拉,屈曲、外展、外旋移位;远端受内收肌群牵拉,内收移位。

股骨中1/3骨折有重叠畸形者,移位方向依暴力而定,但多数近端外展屈曲,远端受内收肌牵拉,其下端向内上方;无重叠畸形者,受内收肌作用,向外成角畸形。

股骨下1/3骨折,远端受膝后方关节囊、腓肠肌牵拉,向后下移位。

67<174>.股骨干骨折可行:

1.)垂直悬吊皮肤牵引:

3岁以内儿童

2.)皮肤牵引:

小儿或年老体弱者

4~8岁小儿,2~3kg,3~4周;成人1/7~1/12体重(<5kg),8~10周。

3.)骨骼牵引:

较大儿童或成人

①股骨髁上牵引:

中1/3骨折(外展旋中位)、远端向后移位的下1/3骨折(屈髋屈膝旋中位)

②股骨髁牵引:

上1/3骨折、远端向后移位的下1/3骨折(屈髋屈膝中立位)

③胫骨结节牵引:

上1/3骨折、远端向前移位的下1/3骨折(屈髋外展位)

68<181>.胫腓骨干骨折中以胫骨干骨折>胫腓骨干双骨折>腓骨干骨折少见。

胫骨中下1/3交界较细弱,为骨折好发部位。

69<181>.胫腓骨干双骨折时,腓骨骨折线高于胫骨。

70<181>.胫骨干中、下1/3骨折,易发生迟缓愈合或不愈合。

71<181>.胫骨干上1/3骨折,易损伤腘动脉;腓骨上端骨折易损伤腓总N,造成足下垂。

72<181>.胫腓骨干骨折治则是:

恢复小腿长度和负重功能。

{

73<184>.踝部内翻位骨折最多见,外翻位骨折次之。

74<226>.脱位的分类:

1.)按脱位的病因:

外伤性脱位、病理性脱位、习惯性脱位、先天性脱位;

2.)按脱位的方向:

前脱位、后脱位、上脱位、下脱位、中心性脱位;

3.)按脱位的时间:

新鲜脱位(2~3周以内)、陈旧脱位(2~3周以上);

4.)按脱位的程度:

完全脱位、不完全脱位(半脱位)、单纯脱位、复杂脱位;

5.)按脱位是否与外界相通:

开放性脱位、闭合性脱位。

75<227>.脱位的一般症状:

肿胀、疼痛或压痛、功能障碍。

}

76<227>.脱位的特有体征:

关节畸形、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

77<227>.脱位的早期并发症:

骨折、神经损伤、血管损伤、感染。

78<228>.脱位的晚期并发症:

关节僵硬、骨化性肌炎、缺血性骨坏死、创伤性关节炎。

☆1B1一、锁骨骨折<137>

诊断(左锁骨骨折,右锁骨骨折)及依据、整复手法、固定及时间

【锁骨生理解剖】

锁骨架于胸骨和肩峰间,连接肩胛带与上肢和躯干。

有两个弯曲:

内侧端前凸,附着胸锁乳突肌和胸大肌;外侧端后凹,附着三角肌和斜方肌。

【锁骨骨折·因机】

锁骨骨折多发生在中1/3,尤幼儿多见。

多因肩部外侧或手掌先着地,外力经肩锁关节传至锁骨(间接暴力)而致。

多为短斜形骨折。

内侧段骨折,因胸锁乳突肌牵拉而向后上方移位;外侧段骨折,因上肢重力和胸大肌牵拉而向前下方移位。

严重暴力多引起横断或粉碎骨折,临床较少见。

严重移位时,易合并锁骨后方的臂丛N和锁骨下动、静脉损伤。

【锁骨骨折·诊断依据】

1、明显受伤史。

2、局部肌肉痉挛、肿胀、疼痛和压痛均较明显,功能障碍,可触及移位的骨折端。

3、X线正位片显示骨折类型和移位方向。

【锁骨骨折·治疗】

1、整复手法:

患者坐位,挺胸抬头、双手叉腰;术者用膝部顶住患者背部正中,双手握其两肩外侧,向背侧徐徐牵引,使患者挺胸伸肩,骨折移位即可复位或改善,如仍有侧方移位,可用提按手法矫正。

2、固定方法:

“∞”字绷带固定法或双圈固定法。

“∞”字绷带固定法:

患者两腋下各置棉垫,以保护皮肤,用绷带从患侧肩后经腋下,绕过肩前上方,横过背部,经对侧腋下,绕过对侧肩前上方,绕回背部至患侧腋下,包绕8~12层,固定于挺胸、肩后伸位。

固定后用三角巾悬吊患肢于胸前。

3、固定时间:

一般需4周,粉碎骨折可延长至6周。

☆2B2二、肱骨外科颈骨折<139>

诊断分型(左肱骨外科颈骨折·外展型)及依据、整复手法、固定及时间

【肱骨外科颈生理解剖】

肱骨外科颈,解剖颈下2~3cm,大、小结节下缘与肱骨干交界处,松质骨和密质骨交界处,结构应力点。

其内侧紧靠腋N(向后进入三角肌),臂丛N、腋动静脉通过腋窝。

【肱骨外科颈骨折·因机】

老年人多见。

多因手掌或肘部先着地,暴力传达(间接暴力)所致。

严重移位可合并腋N、臂丛N、腋动静脉损伤。

【肱骨外科颈骨折·诊断依据】

1、明显受伤史。

2、临床表现:

局部肿胀、疼痛、有压痛和纵向叩击痛、功能障碍、上臂内侧可见瘀斑。

非嵌插型可见骨擦音和异常活动。

3、X线正位、穿胸侧位(或外展位)片显示骨折类型和移位方向。

【肱骨外科颈骨折·分型及因机、移位、整复手法、固定方法和时间】

1、外展型:

因机:

外展传达暴力所致(上臂在外展位)。

#

移位:

断端外侧嵌插、内侧分离,多向前、内侧成角。

有时远端向内侧移位,常伴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

整复手法:

患者坐位或卧位,屈肘90°,前臂中立位。

第一助手用布带绕过腋窝向上提拉,第二助手握患者肘部,沿肱骨纵轴方向牵拉(纠正短缩移位)。

术者双手握骨折部,两拇指按于骨折近端外侧,其他各指抱骨折远端内侧向外端提,第二助手在牵引下内收其上臂即可复位。

固定方法:

在助手维持牵引下,放置3~4个棉垫与骨折部周围,将短夹板(由腋窝下达肱骨内上髁骨折以上)的大头垫端顶住患者腋窝,前、内侧成角畸形处放置一块平垫,三块长夹板(上端超过肩部,下端达肘部)分别置于上臂前、后、外侧,用三条扎带捆紧夹板后,作超关节固定,用一长布带穿过三块长夹板上端小孔并打结,再绕过对侧腋下,并用棉花垫好后打结。

固定时间:

一般需4周。

2、内收型:

因机:

内收传达暴力所致(上臂在内收位)。

移位:

断端外侧分离、内侧嵌插,多向外侧成角。

整复手法:

患者坐位或卧位,屈肘90°,前臂中立位。

第一助手用布带绕过腋窝向上提拉,第二助手握患者肘部,沿肱骨纵轴方向牵拉(纠正短缩移位)。

两拇指按于骨折部向内推,其他各指使远端外展,第二助手在牵引下外展上臂即可复位。

\

固定方法:

在助手维持牵引下,放置3~4个棉垫与骨折部周围,将短夹板(由腋窝下达肱骨内上髁骨折以上)的大头垫端置于肱骨内上髁骨的上部,外侧成角畸形处放置一块平垫,三块长夹板(上端超过肩部,下端达肘部)分别置于上臂前、后、外侧,用三条扎带捆紧夹板后,作超关节固定,用一长布带穿过三块长夹板上端小孔并打结,再绕过对侧腋下,并用棉花垫好后打结。

固定时间:

一般需4周。

3、合并肩关节脱位:

因机:

外展外旋传达暴力所致。

移位:

暴力继续作用于肱骨头,可致前下方脱位,关节面向内下、骨折面向外上。

整复手法:

先整复骨折,再推送肱骨头;或先持续牵引,加大肩肱关节,纳入肱骨头,再整复骨折。

☆3B3三、肱骨干骨折<143>

<

诊断分型(肱骨干骨折·中1/3骨折)、整复手法、固定及时间、药物内服

【肱骨干颈生理解剖】

肱骨干中下1/3交界处后外侧有一桡神经沟。

【肱骨干骨折·因机】

肱骨干中上部骨折多为直接暴力引起,成横断或粉碎骨折;下部骨折多因间接暴力所致,成斜形或螺旋形骨折。

【肱骨干骨折·诊断要点】

1、明显受伤史。

2、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

多有成角、螺旋形畸形。

$

3、注意:

检查腕手功能,是否有桡N损伤。

4、X线正侧位(或外展位)片显示骨折类型和移位方向。

【肱骨干骨折·分型及移位、整复手法、固定方法和时间】

1、上1/3骨折(三角肌止点以上):

移位:

近端:

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前、内

远端:

三角肌、喙肱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上、外

整复手法:

患者坐位或仰卧位。

第一助手用布带绕过腋窝向上提拉,第二助手握患者前臂在中立位,沿肱骨纵轴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