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考试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588062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5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政管理学考试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行政管理学考试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行政管理学考试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行政管理学考试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行政管理学考试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行政管理学考试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行政管理学考试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行政管理学考试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行政管理学考试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行政管理学考试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行政管理学考试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行政管理学考试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行政管理学考试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政管理学考试参考答案.docx

《行政管理学考试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管理学考试参考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行政管理学考试参考答案.docx

行政管理学考试参考答案

行政管理学考试参考答案()

行政管理学考试参考答案()

行政管理学考试复习题

一、简答题

1、简述行政权力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行政权力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根据行政权力的地域管辖范围,可分为中央行政权力和地方行政权力。

根据行政权力所涉及的事务范围,可分为综合行政权力和专业行政权力。

根据行政权力管理的对象,可分为内部行政权和外部行政权。

根据行政权力的功能,则可分为七大类:

行政决定权、行政命令权、行政执行权、行政强制权、行政处罚权、行政监督权与行政立法权。

2、简述政府职能的构成

关于政府行政职能的构成,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

一般情况下,我们对行政职能最经常的分类标准主要依照行政职能的作用领域和行政职能的过程及作用方式进行划分,可分为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和行政管理的运行职能,基本职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职能,运行职能包括计划、控制、组织、领导、协调职能。

3、简述政府公共关系的特征

(1)政府公关主体的权威性。

☐来源于政府所拥有的公共权力。

☐政府这种权威性和唯一性决定政府在公共关系活动中地位的优越性。

☐政府的权威性使之习惯于采用强制手段来推行其“产品”(最主要的是公共政策),容易满足于提供常规性的服务,容易疏于研究公众的意愿和满意度,造成政府与公众间缺乏有价值和有效的交流、沟通和相互制约。

☐公共行政人员也容易产生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命令主义等违背公关原则的倾向。

☐政府组织容易滋生漠视其他社会个体和组织的优越感。

(2)政府公关主体的对象的复杂性

☐政府公关的对象,即行政管理工作中信息沟通与传播的公众对象。

☐政府自身的权威性与合法性来源于公众的认同;政府事务的公共性决定了工作对象的公众性;政府事务的复杂性决定了传播对象的复杂性。

☐要增强政府公关意识,核心是提高公众地位;提高公众地位,可从政府内限制行政权力入手,也可从健全公众对行政权力监督与制约的法律与制度入手,从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力度入手。

(3)政府公关传播的优越性

☐政府的组织传播严密有效。

政府的信息通过强大的组织传播系统,以行政命令、公文、会议、内部网络等形式在政府内部流动,并借助公共权力,通过政府公告等形式向社会公众传播。

☐政府控制着大众传播媒体,把握国内社会舆论的绝对主导权。

☐在网络环境下,电子政务的推行使政府网络公关成为可能。

(4)政府公关目标的独特性

☐促进公众认知。

☐提高政府美誉度。

☐提高社会效益

4、基于开胸验肺案例,简述当前行政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

2009年中国发生了一件社会各方在认知上不得不做出反省的事件-“开胸验肺”。

基于“开胸验肺”案例与历次行政体制改革并从行政伦理学的视角来看,公共行政精神忽视甚至衰微是当前行政体制改革面临的最大挑战。

我国历次行政体制改革都以“制度理性”为改革的逻辑起点-通过宏观层面的制度建构与创新落调整政府职能,而价值与精神层面-公共行政精神的塑造则是改革的盲点。

也正是在此意义上,重塑公共行政精神是未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新维度和新方向。

一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孕育公共行政精神的母体-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

二是倡导公共行政领域的伦理改革,完成公共行政精神的主体-成熟的公共行政体系。

三是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结合时代精神,形成公共行政精神的文化基础。

四是通过各种教育与培训,提升公共行政人员对公共行政及其精神的认识水平。

5、简述行政监督的内容。

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政府的管理职能和范围在不断扩大,这就决定了行政监督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

现代意义上的行政监督内容几乎涵盖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

概括来说,行政监督就是监督主体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国家公务员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中是否坚持依法行政进行监督。

具体来说,行政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

对各级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监督;对各级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的合理性进行监督;对国家公务员是否遵纪守法、廉洁奉公进行监督。

二、论述题

1、试析我国的预算执行为何总是“前慢后快”以及如何破解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

我国预算年度采用的是公历年制,即从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

这意味着,各级政府部门新一年度的财政活动从元旦开始,但新一年度的预算草案却要等到3月份前后召开的各级人代会通过以后才能作为法定的执行依据。

从历年预算执行情况看,财政支出进度均呈“前低后高”走势:

一季度各月支出进度较慢,二、三季度逐步回升,第四季度则进一步加快。

而年底“突击花钱”现象,似乎在印证着每年预算执行“前慢后快”的规律。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是管理体制存在着多方面的缺陷。

这导致了在预算赤字高筑的下,各级政府仍在年底突击花钱。

我国实行“以收定支、收支挂钩”的财政体制,当我国今年财政收入出现意料之外的高增速后,年终突击花钱便顺理成章,而且难以根治。

二是行政管理体制不完善。

全国人大3月份审批完预算之后,还有一个往下批复的过程。

就中央预算来说,财政部要批复到各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再批到各预算单位,这样小半年的时间就过去了。

而一些新增项目支出要等预算批复了才能花这个钱,很可能就进入到下半年了,这样就会使一些资金支付延后。

三是其他的因素会导致财政资金的延迟支出。

比如近年来为了规范财政收支行为的一些措施,如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增加了财政资金支付审批流程。

再如政府集中采购的大型设备,但货到前或确保质量前先不付款等,加上我国现行预算会计采用的是现收现付制而非权责发生制,也会导致财政预算的实际支出有所滞后。

要破除这个规律,解决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

一是增强预算的科学性、完整性和透明度。

各级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要纳入预算。

除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外,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预算、决算都要依法向社会公开。

如果收入和支出都被纳入预算的范围内,各级预算向社会公开,这样突击花钱、乱花钱现象就会通过公众的监督得到遏制。

二是建立相对规范灵活的预算调整制度或者建立预算节约奖励制度。

从加强财政资金预算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入手,挤干财政资金预算中的“水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民主)预算的观念深入人心,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和监督应当充分体现民意,充分发挥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审查监督职能,使预算代表民众的利益和诉求,实际上这是预算民主的过程。

三是由养人财政建设财政向公共服务转型。

要按照公共服务型财政和不同的预算确定预算科目。

公共预算应当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主。

支出较大的项目应当是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低收入补助、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消防、治安等方面。

要保证公共服务项目支出快速和稳定增长。

必须继续提高教育和公共卫生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财政收入增量的相当部分,用于补充社会保障资金缺口。

2、网络被人们称为“最廉价的监督方式”,如何看待网络监督?

网络被人们称为“最廉价的监督方式”,在以往的一些反腐事件中,网络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网络监督是政府或人民大众通过互联网对某一件事的了解、关注、研究,并提供信息或介入支持,在公开、公正、公平的条件下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

网民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发表意见建议,提供信息线索,行使民主监督权利,推动网络舆论的形成,使虚拟的网络变成现实监督的平台。

网络监督的积极意义日益凸显。

(4)行政强制权:

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对于不履行法定义务或行政管理义务的人采取强制措施,迫使其履行义务的权力。

(5)行政处罚权:

是指行政主管机关对其管辖范围内的管理相对人违反有关法律规范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罚的权力。

(6)行政监督权:

一是行政机关对管理相对人依法所进行的监督;二是行政机关依法对自身的执法活动所进行的监督。

(7)行政方法权:

狭义的行政立法权是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范性文件的权力;广义的行政立法权是指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有关行政立法方面的权力。

2、简述政府职能的构成(参考书P59-66,课件第三讲)

依照行政职能的作用领域划分和依行政职能的过程及作用方式划分,行政职能可分为两种大的类型,即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和行政管理的运行职能。

(一)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

从行政职能的作用领域来看,行政职能可以分为四大类,又称为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

1、政治职能

(1)政治统治职能;

(2)保卫国家主权的职能;(3)民主职能

2、经济职能

(1)规范和稳定市场秩序,确保自由竞争的职能;

(2)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确保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职能;

(3)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弥补市场的不足的职能;

(4)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能

3、文化职能

(1)意识形态职能;

(2)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职能;

(3)发展文学艺术和体育职能

4、社会职能:

政府的社会职能是指政府除政治、经济和文化职能之外的社会管理职能。

(1)维持社会秩序,保证人身安全和私人财产安全的职能;

(2)确保社会公平分配;

(3)环境保护的职能;

(4)社会保障职能。

(二)行政管理的运行职能

依行政职能的过程及作用方式进行划分,行政职能可以分为五类,又称为行政管理的运行职能。

1、行政计划职能。

一般包括确定行政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目标,确定行政组织为实现这一目标所要进行的具体活动的内容以及人员安排,确定进行这些活动所要选择的地点、时间、手段和方法等。

2、行政组织职能。

是指通过合理设计组织结构和权责关系,妥善安排系统内各种要素的分工协作,从而有效地实现既定的行政管理目标的过程。

3、行政领导职能。

是指行政组织中的领导者运用其所具有的权力或权威对组织的成员进行引导或施加影响,从而使组织的成员与领导者一起致力于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

4、行政协调职能。

包括协调行政组织与政治系统之间的关系;协调不同的行政组织、行政组织与其内部成员之间以及行政组织内不同成员之间的关系;协调行政组织与其他类型的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协调行政组织的各个子目标之间的关系。

5、行政控制职能。

是行政组织中的控制系统依据行政计划来衡量计划的进度和完成质量,与总目标的和谐程度以及所产生的各种效应,发现并纠正偏差,从而确保行政计划的良好实现的一系列活动。

3、简述政府公共关系的特征(不考)

4、基于开胸验肺案例,简述当前行政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参考课件第五讲)

从行政伦理学的视角看,当前行政体制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对公共行政精神的忽视甚至衰微。

公共行政精神的价值意蕴,在管理层面指效率与经济;在政府层面指社会公平。

而我们现在只注重管理层面,而忽视了政府层面。

其表现:

行政体系职业化、官僚化、非公共化。

其根源:

(1)改革自身所处的阶段性:

改革的阶段分为技术阶段、制度阶段和价值阶段,而现阶段是处于技术阶段。

(2)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缺陷:

追求效率,忽视社会公平。

(3)传统儒家文化与思维方式“家国合一”的影响:

个人渺小,家国为大。

5、简述行政监督的内容(参考课件“行政监督”)

行政监督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

(1)监督决策是否科学、合法。

监督的重点是防止主观盲目决策,尤其要防止一些行政领导为追求政绩而做出急功近利的决策,坚决杜绝“三拍现象”(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和“形象工程”。

(2)监督行政管理行为是否合法、合理。

行政管理行为可分抽象的和具体的两种行为。

对抽象行为的监督要以防止国家政策部门化为重点。

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行政管理行为不得逾矩违规,这是对具体行为合法性的监督;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行政部门在做出具体行为时应以民为本,在不损害国家及公共利益的前提下适当考虑照顾被管理对象的眼前利益,这是对具体行为合理性的监督。

(3)监督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廉洁勤政。

廉政和勤政历来是行政管理的基本要求。

任何行政部门及工作人员不廉不勤,便失去行使行政权力的资格。

腐败的本质是公共权力的滥用。

(4)监督自由裁量权是否被违规滥用。

自由裁量权指行政部门及工作人员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范围内依立法目的和公正合理原则自行判断行为的条件、自行选择行为方式和自由作出相应决定的权力。

它是行政部门及工作人员在法律明示授权或消极默许的范围内,基于行政管理目的自由衡量、自主选择而作出一定的具体行为的权力。

自由裁量权经常被滥用,致产生一系列负面效应,如损害被管理对象的合法权益、助长官僚作风和特权思想、导致行政管理人员法律观念淡薄、形成不良社会风气、滋生腐败现象等。

当官员享有垄断权和自由裁量权而又无须对权力的行使承担必要责任或不须对滥用权力负责任时,官员便具备腐败的条件。

有鉴于此,必须加强对自由裁量权的监督,特别是对行政执法部门及工作人员在执法活动中行使自由裁量权的监督,坚决杜绝违规滥用自由裁量权的行为。

 

二、论述题

1、试析我国的预算执行为何总是“前慢后快”以及如何破解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

(参考课件第六讲和网络)

我国预算执行的一个普遍现象是:

一季度支出进度较慢,二、三季度逐步回升,第四季度则进一步加快,临近年底突击花钱。

(一)原因分析

我们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我国的预算制度有很大关系。

中央部门预算采取自下而上的编制方式,编制程序实行“二上二下”的基本流程。

中央部门编报部门预算建议数,简称“一上”。

编报部门预算要从基层预算单位编起,层层汇总,由一级预算单位审核汇编成部门预算建议数,上报财政部。

财政部下达部门预算控制数,简称“一下”。

财政部对各中央部门上报的预算建议数审核、平衡后,汇总成中央本级预算初步方案报国务院,经批准后向各中央部门下达预算控制限额。

各中央部门根据财政部下达的预算控制限额,编制部门预算草案上报财政部,简称“二上”。

各部门调整单位的预算,“不能突破这个预算数”。

财政部批复部门预算,简称“二下”。

财政部在对各中央部门上报的预算草案审核后,汇总成中央本级预算草案和部门预算草案,报经国务院审批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并在人代会批准预算草案后一个月内向中央部门批复预算,各中央部门应在财政部批复本部门预算之日起15日内,批复所属各单位的预算,并负责具体执行。

“二上二下”的时间流程:

“财政部第一次预算布置即‘一上’,大概是在今年5月底6月初;11月财政部门‘一下’;11月底,各部门‘二上’;‘二上’之后预算就基本上确定了。

我国预算年度采用的是公历年制,即从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

这意味着,各级政府部门新一年度的财政活动从元旦开始,但新一年度的预算草案却要等到3月份前后召开的各级人代会通过以后才能作为法定的执行依据。

也就是说,在我国每一个预算年度中,有3个月的时间,政府进行财政活动没有法律依据,出现预算空当,处于无“计划”状态,只能按上年基数进行。

据此,有学者认为,这无疑增大了预算的随意性和暗箱操作的可能性,降低了透明度。

我国目前采取的“基数预算”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每一年的预算编制都会参考前一年度的预算申报和执行情况,一般是在上一年拨款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数额,如果执行有结余,结余全部上缴。

不允许上一年没用完的预算留到下一年,因此一些预算单位就会想着在要求的时间节点前、在有限的时间里全部花完。

此外,还有一些其它原因,如近年来规范财政收支行为的一些措施: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增加财政资金支付审批流程;政府集中采购大型设备,确保质量前不付款,加上我国现行预算会计采用现收现付制而非权责发生制导致滞后。

(二)如何破解

1、当年财政结余放到下年度使用。

由于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年度预算,都是经人大审议通过的法,既然是法就具有法定性和严肃性,一经确定就不宜变动。

作为政府部门只有执行预算的义务,而无改变预算的权利,任何变动须经人大审议通过。

为此,作为当年财政结余,放到下年度使用,更符合财政资金使用的法定程序。

2、以支定收、节约使用。

把按收入决定支出的财政管理体制,改为按履行职责决定支出的财政管理体制,来促进政府转变职能,节约财政开支。

3、科学预算、依法执行。

科学、准确预计财政收入来源和支出安排,尽可能减少预算与预算执行差异,对于确立的政府预算依法执行,不因收支变动而作调整。

4、推零基法、改基数法。

把现行按本年度支出作为下一年度收入的预算核定和拨款方式,改为按部门职能和支出需要核定和拨款,从而避免为争基数而年底突击花钱。

5、建立预算节约奖励制度。

此外,要加强社会监督和财政监督。

2、网络被人们称为“最廉价的监督方式”,如何看待网络监督?

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一把社会监督的“利剑”。

网络为人人起来监督政府提供平台。

不断壮大的民间网络监督队伍,使网络成为监督政府的一个重要渠道。

“上访不如上网”、“小鼠标可以扳倒大贪官”,日益成为共识。

众多案例可以充分体现网络监督在当今社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网络监督的优势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网络主体的匿名性,激发了群众参与网络监督的积极性。

二是网络表达的自由性,保证了群众的话语权。

三是网络传播的快捷性,提高了网络监督的效率。

四是网络集聚的暴发性,强化了网络监督的威慑力。

(二)在肯定网络监督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网络监督还存在一些缺陷:

1、网络监督终归是“草根”性质。

参与的网民都是普通民众,没有权力也没有能力去进行深入调查,他们反腐和监督所依据的,无非都是媒体的报道或官员无意中“泄露”的“小秘密”——比如“表哥”们手腕上的手表。

2、部分网络信息的准确性无法核实。

有些不实信息,经网络传播后,混淆了人们的视听,影响了国家的正常秩序,防碍了有关部门的调查。

3、网络暴力随之出现。

网络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民主和进步,但是不能保证网民的行为都是冷静的和理性认识的,如果缺乏有序引导和管理,在给力民主的时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法治。

4、网络监督其局限性显而易见。

一方面,并不是每个贪腐官员都能进入媒体或网民的视野,也并不是所有被曝光的官员都能被查处;另一方面,即便有官员被问责,也并不意味着相当的责任承担,而可能只是应对舆情的策略而已。

(三)如何规范引导网络监督健康发展?

1、加强素质教育,缔造理性网民。

特别是网络管理者要努力学习相关法律政策和业务知识,根据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把好舆论入口关,不让虚假民意误导网民。

要增强网民的责任感,不追风、不盲目,不让虚假和偏激言论盛行于网络。

2、加强法规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给网络反腐需以制度化出口,让网络监督有法可依。

3、加强政府引导,主动掌控局势。

强化对突发事件的权威报道和快速反应能力,发挥政府对网络监督引导的主渠道作用。

此外,应该把网络监督和制度监督有效结合起来。

制度设计的关键是一方面能够让网民反腐的热情和积极性找到出口,另一方面则是要让官方所具备的侦查和威慑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这样,才能让网络监督健康有序发展,让腐败无处可藏,让官员不能腐败、不敢腐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