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语文针对性专题训练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07387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6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语文针对性专题训练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语文针对性专题训练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语文针对性专题训练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语文针对性专题训练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语文针对性专题训练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语文针对性专题训练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语文针对性专题训练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语文针对性专题训练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语文针对性专题训练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语文针对性专题训练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语文针对性专题训练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语文针对性专题训练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语文针对性专题训练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语文针对性专题训练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语文针对性专题训练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语文针对性专题训练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语文针对性专题训练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语文针对性专题训练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语文针对性专题训练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语文针对性专题训练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语文针对性专题训练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

《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语文针对性专题训练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语文针对性专题训练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语文针对性专题训练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

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语文针对性专题训练文言文比较阅读

2020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语文针对性专题训练——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苏轼文集·记承天寺夜游》

(乙)今年①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乃课②奴婢舂以为饭。

嚼之,啧啧有声。

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

日中饥用浆水③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

今日复令庖人④杂小豆作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曰:

"此新样二红饭也。

"

——苏轼《苏轼文集·二红饭》

注:

①今年:

指元丰四年,此时苏轼被贬黄州。

②课:

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

③浆水:

米汤之类。

④庖人:

做饭的人。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2分)

①月色入户

户:

②盖竹柏影也

盖:

③卖之价甚贱

甚:

④小儿女相调

调:

11.乙文写的是“二红饭”,这“二红”指的是什么食物?

(3分)

12.甲乙两文一雅一俗,苏轼的心境是否相同?

请简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3分)

10.答案:

①门②句首发语词,承接上文,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③很,非常④嘲笑,挑逗

评分:

每小题0.5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11.答案:

二红”指的是大麦、小豆。

评分:

答对一种得2分,共3分。

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12.答案:

示例一:

相同的。

《记承天寺夜游》和《二红饭》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

甲文“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

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才能欣赏它,表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同样乙文中苏东坡一家虽生活贫寒,但是仍然能够自得其乐,也体现了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示例二:

不相同。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也就是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苏轼寻找与他“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张怀民月下漫步,心绪是微妙复杂的:

有贬谪的悲凉、有失意的寂寥、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二红饭》也写于黄州期间,此时苏轼生活极为困窘,但在他的笔下一家人自得其乐,充满了幽默、调侃的情调,他善于从生活琐事中,寻觅到许多的生活乐趣。

所以乙文体现了东坡乐观豁达的心境。

两文是不同的。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诸葛亮集·出师表》

(乙)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始举进士,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①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②,岁满不持一砚归。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③,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注:

①缘贡:

趁着进项的机会。

②才足贡数:

仅仅满足进项数量。

③峭直:

严厉刚直。

10.解释下列句中颜色加重的词。

(2分)

①叹息痛恨

恨:

②后值倾覆

值:

③以遗权贵

遗:

④平居无私书

书:

11.你从两文中两个人物身上分别获得怎样的教益?

(3分)

12.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及其作用。

(3分)

10.答案:

①遗憾②遇,遇到③给予,送给④书信

评分:

每小题0.5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11.答案:

示例一诸葛亮:

关心国家大事,对国家忠心耿耿,尽职尽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包拯:

忠于职守,清正廉洁。

示例二诸葛亮:

知恩图报,不忘先帝刘备的知遇之恩。

包拯:

改革诉讼旧制,求真务实,杜绝官吏欺上瞒下的恶行。

示例三诸葛亮:

临危受命,敢于承担国家大任。

包拯:

虽然严厉刚直,但厌恶官吏严苛;虽然嫉恶如仇,但致力敦厚,常推行忠恕之策。

评分:

答对示例一得2分,答对示例二或示例三得3分,共3分。

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12.答案:

示例一表达方式不同。

甲文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甲文体裁属于奏议一类,内容是陈述意见,以议论为主,兼有叙事和抒情,将议论、叙事、抒情融为一体,使文章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如“亲贤远佞”句,寓情于议,议论为主,向后主刘禅提出忠言之谏。

“臣本布衣”部分则寓情于叙(事),以记叙回忆自己本志、先主三顾茅庐之恩及自己临危受命后的情况,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目的都是为了对后主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希望后主采纳自己的谏议,效法先人,重用贤能,励精图治,以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

乙文出自人物传记,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有人物语言描写。

记叙的作用在于客观地交代人物的生平事迹,使读者在史实的基础上对人物有客观如实地把握;引用语言,进行语言描写则既能增强真实感,又体现传记文学性的特点,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物,两者结合使文章平实又形象,在客观中又有文学性,更好地表现了包拯清正廉洁、严厉刚直、嫉恶如仇又敦厚于民的丰满形象,增强真实性和感染力。

示例二使用人称不同。

甲文使用第一人称,符合奏议的体式;同时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便于亲切自然、言辞恳切地向后主刘禅陈述谏议和衷情,达到谏议的目的。

乙文用第三人称,符合人物传记的一般特点,便于客观地提供史实,让人对包拯这个人物有客观如实地把握。

评分:

答对一种得3分;写法1分,作用2分。

共3分。

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二)(8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掘。

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多。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铁塘①有闻人绍②者,尝宝一剑。

以十大钉陷柱中③,挥剑一削,十钉皆截④,隐如秤衡⑤,而剑锋无纤迹⑥,用力屈之如钩,纵以铿然⑦有声,复直如弦。

关中⑧种谔⑨亦畜一剑。

可屈置盒中,纵以复直。

张景阳《七命》论剑日:

“若其灵宝,则舒屈无方⑩。

”盖:

自古有此一类,非常铁能为也。

——沈括《梦溪笔谈》

注:

①钱塘:

今浙江杭州。

②闻人绍:

人名。

③陷柱中:

钉进柱子中。

④截:

断。

⑤秤衡:

秤杆上的刻度,即秤星。

⑥纤连:

细微的痕迹。

纤,细微。

⑦铿然:

金属的清脆声。

⑧关中:

函关谷以西的地方,古代称为关中,即今陕西省一带。

⑨种谔:

北宋洛阳人,字子正,当时是抗击西夏侵扰的一位将领。

⑩无方:

不固定,引申为自如。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2分)

①香远益清

益:

②陶后鲜有闻

鲜:

③尝宝一剑

尝:

④亦畜一剑

畜:

11.甲文对于“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作者分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12.概括语段(乙)中的宝剑都有哪些特点?

将莲花与宝剑各自的特点相比较,莲花与很好的宝剑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3分)

10.答案:

①更加②少③曾经④贮藏,收藏

评分:

每小题0.5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11.答案:

菊之爱:

对陶渊明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保持独立人格的惋惜与敬重之情。

莲之爱:

抒发作者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的感情;

牡丹之爱:

对众人追逐功名富贵世风的讽刺之情。

评分:

答对一种得1分,共3分。

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12.答案:

宝剑:

①锋利无比②削铁如泥③能屈能伸④非常铁制成。

与宝剑的能屈能伸的特点相比莲花具有“中通外直”的特点,即正直不苟、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这是两者最大的不同的。

评分:

答出观点得①-④得1分;不同2分。

共3分。

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二)(8分)

(甲)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

至一家,老人谓曰:

“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对曰:

“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杨谢而从之。

又戒曰:

“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迫暮,与老人同出。

——康与之《昨梦录》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2分)

①便要还家

要:

②便扶向路

抚:

③麻枲之属

属:

④子果来

果:

11.你从两文中渔人、杨氏身上分别获得怎样的教益?

(3分)

12.简要说明两文在主题上有何共同之处?

(3分)

10.答案:

①同“邀”,“邀请”②沿着,顺着③类④如果

评分:

每小题0.5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11.答案:

渔人不讲信用,桃花源中的人告诉他“不足为外人道也”,而他出来后,却“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我们不可学习渔人,违背对桃花源人的承诺,要讲信用;我们应学习杨氏信守承诺,不贪不迷。

评分:

答对得3分,共3分。

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12.答案:

甲乙两文都描写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纷扰的理想社会,这里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都友好和睦,表达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社会生活境界的向往与追求;同时因为在当时黑暗的社会中,这样理想的地方是不存在的,也含蓄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评分:

答对得3分,共3分。

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

人或怜之,为去其负。

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所累,唯恐其不积。

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

苟能起,又不艾。

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

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柳宗元《蝜蝂传》

注:

蝜蝂(fùbǎn)《尔雅》中记载的一种黑色小虫,背隆起部分可负物。

卬(áng):

同“昂”,仰,抬头。

涩:

不光滑。

踬仆(zhìpū):

跌倒。

嗜取者:

贪得无厌的人。

货:

这里泛指财物。

踬:

跌倒,这里是垮台失败的意思。

不艾(yì):

不停止。

艾,止息,停息,悔改。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2分)

①蹴尔而与之

蹴: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③行遇物,辄持取

辄:

④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苟:

1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的写法特点及作用。

(3分)

12.语段

(二)中的蝜蝂和语段

(一)中“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有着怎样的相似之处?

两位作者写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3分)

10.答案:

①用脚踢、踏②通“德”,恩惠,感激③就④如果

评分:

每小题0.5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11.答案:

比喻论证。

用“鱼“和“熊掌”的关系喻“生”和“义”的关系,生动形象地提出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评分:

答对方法得1分,答对作用得2分,共3分。

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12.答案:

相似处:

注重和追求名利,贪婪,失去了自己纯真、羞耻的本心。

目的:

讽刺和批判他们的丑恶嘴脸,从反面表明自己的观点。

评分:

答对相似处得1分;作用2分。

共3分。

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二)(8分)

(甲)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苏轼《留侯论》

注:

①留侯:

指张良。

张良(?

—公元前186),字子房,其祖五世相韩,为韩国贵族。

②节:

节操。

③人情:

人的感情。

匹夫:

平民中的男子,指一般人。

④挟持:

指抱负。

所挟持者甚大:

谓胸怀广阔,志意高远。

挟持,指抱负。

子房:

张良,字子房。

因佐刘邦建立汉朝有功,封留侯。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2分)

①往之女家

女:

②以顺为正

正:

③匹夫见辱

见:

④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

11.你从两文作者所持观点获得的共同的教益是什么?

(3分)

12.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共同之处及其作用。

(3分)

10.答案:

①同“汝”,你②准则,标准

③表被动,被,受到④卒,同“猝(cù促)”,突然。

评分:

每小题0.5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11.答案:

示例一大丈夫(胸怀广阔、志意高远的人)要能忍(普通人所不能忍)。

示例二大丈夫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忍耐”。

评分:

答对关键词即得3分,共3分。

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12.答案:

示例一对比论证。

甲文用公孙衍、张仪之流不以正义为标准,而是以“顺从”为原则,行“妾妇之道”,与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相比较,对比鲜明、是非分明地论证了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能够坚守品格,忍住物质的诱惑、贫穷的磨砺、武力的摧残,从而突出了大丈夫的真正内涵和高贵的品格,说服力很强。

乙文通过高祖与项籍、高祖自己前后的对比,对比鲜明、是非分明地论证了成大业必备的素质——“忍耐”的重要性,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8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

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

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

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人蜀记》

注:

①祠:

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

②太、华、衡、庐:

泰山、华山、衡山、庐山。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2分)

①虽乘奔御风

虽:

②沿溯阻绝

溯:

③不可悉见

悉:

④四顾无纤翳

翳:

11.【甲】【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写的山各有什么特点?

(3分)

12.甲乙两文段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请简单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3分)

10.答案:

①即使②逆流而上③都④翳:

遮盖,这里指云。

评分:

每小题0.5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11.答案:

【甲】文描写的三峡两岸的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乙】文描写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

评分:

答对得3分,共3分。

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12.答案:

示例一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示例二甲文“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乙文“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等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心中充满了对祖国山川的赞美。

评分:

答出示例一或示例二得3分,共3分。

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二)(8分)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

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

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仓库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①。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机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有葛友者,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

盗闻,多出自首。

自是外户不闭。

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

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拜中书舍人。

甫数月,丁母艰②去。

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

①乏:

荒废②艰:

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2分)

①苍颜白发

颜:

②醒能述以文者

以:

③巩饮食冠裳

冠:

④鲜能过也

鲜:

11.你从两文中两位人物身上获得怎样的共同的教益?

(3分)

12.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及其作用。

(3分)

10.答案:

①容颜,面容。

②介词,用。

③动词,送给......帽子④很少。

评分:

每小题0.5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11.答案:

两者都能与民同乐。

在为官政绩上都能够为百姓着想,在其治理下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

(意思对即可。

评分:

答对关键词即得3分,共3分。

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12.答案:

示例甲文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具体描写了太守与民同乐的场面;又通过抒情和议论表明与民同乐的人生追求;乙文多用记叙,交代了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声名闻于四方;尤其是具体记叙了曾巩治理有方、善抓根本的策略和做法,如,掌管齐州时,以铲除奸盗作为根本任务,既调动百姓参与,又善待自首的盗贼,于是州内安定,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交代事实,表现曾巩如何把管辖之地治理得安居乐业、外户不闭,体现其为百姓着想、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二)(8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朱司农载上①尝分教黄冈。

时东坡谪居黄,未识司农公。

客有诵公之诗云:

“官闲无一事,蝴蝶飞上阶。

”东坡愕然日:

“何人所作?

”客以公对,东坡称赏再三,以为深得幽雅之趣。

异日,公往见,遂为知己。

自此,时获登门。

偶一日谒至,典谒已通名,而东坡移时不出。

欲留,则伺候颇倦;欲去,则业已通名。

如是者久之,东坡始出,愧谢久候之意。

且云:

“适了些②日课,失去探知。

”坐定,他语毕,公请曰:

“适来先生所谓‘日课’者何?

”对云:

“钞《汉书》。

”公曰:

“以先生天才,开卷一览可终身不忘,何用手钞邪?

”东坡曰:

“不然。

某读《汉书》到此凡三经手钞矣。

初则一段事钞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

”公离席,复请曰:

“不知先生所钞之书肯幸教否。

”东坡乃令老兵就书几上取一册至。

公视之,皆不解其义。

东坡云:

“足下试举题一字。

”公如其言,东坡应声辄诵数百言,无一字差缺。

凡数挑,皆然。

公降叹良久,曰:

“先生真谪仙才也!

”——陈鹄《西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