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III.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608414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III.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III.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III.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III.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III.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III.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III.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III.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III.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III.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III.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III.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III.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III.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III.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III.docx

《九年级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II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III.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III.docx

九年级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III

2019-2020年九年级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III)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宿儒rú脊梁jí胡诌zhōu腆着tiǎn叱咤风云chà

B.惩罚chěng模样mú筋骨jīng脚踝huái浑身解数xiè

C.归省xǐng契诃夫hē过瘾yǐn少顷qǐng戛然而止jiá

D.嗔视chēn带挈qié诘难jié狡黠xiá味同嚼蜡jué

2.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臃肿羁绊妥贴惟余莽莽与日具增

B.慷慨燥热恣睢尽态极妍文采藻饰

C.宛转蓦然诬蔑离和悲欢神色张惶

D.寒噤粲然缈茫红装素裹潜心惯注

3.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李白的诗歌,常如源泉奔涌,一泻千里。

B.外面没刮风,也没有人,这扇门莫名其妙的就开了,我们当时都很诧异。

C.本色当行的“舞蹈诗人”杨丽萍,在舞台上的有一种深不可测的魔力,一举一动,哪怕是一个休止符,都有如微风从一泓止水上空掠过,寂静的身体里,便有了细浪追逐的声音。

D.阳春三月,花卉园内芳草葱茸,百花斗艳,此时他只希望尽快到医院看望病危的母亲,步履匆匆,目不窥园,与这满园春色擦肩而过。

4.下列对相关课文的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

‘噫!

好!

我中了!

’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句中的“他”是范进。

这句话出自《范进中举》,其作者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代表作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B.“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句中的“他”是韩麦尔先生。

这句话出自德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

C.“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句中的“圆规”是杨二嫂。

这句话出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呐喊》中的名篇《故乡》。

D.“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他赶紧谢我:

‘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句中的“我”是少年时代的作者。

这句话出自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的莫泊桑。

5.下面语段划线处都有语病,请根据提示改正。

(4分)

当我们大声朗读古典诗词时,殊不知,①将那些美丽的乡土和自然风物、那些曾把人类引入美好意境的物镜,早已荡然无存。

现实空间里,我们找不到古人的精神现场,找不到对应物,连遗址都没有……古诗词成了大自然的悼词和殇碑。

其实,何须祭奠古诗,何须凭吊人类童年,②连许多我们这代人的儿时记忆也被摧毁了:

那些星河灿烂、蛙声流萤,那些青山绿水、鱼戏虾翩,还有古老的祠堂、绕村的小河和隆重的民俗……皆一夜间蒸发了。

从乡村到城市,③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深陷,每个归来的游子都成了陌生人。

④而这些悲剧出现的原因,大概是因为盲目的不顾后果的“发展”和“建设”吧。

⑴第①处成分残缺,应将删去。

⑵第②处语序不当,应将调到之前。

⑶第③处搭配不当,应将改成。

⑷第④处句式杂糅,应将或删去。

6.仿照划线部分,续写两个句子,使文段前后连贯。

(4分)

我们习惯于用“周”“月”“年”作为光阴的尺码。

时间刻度的粗化,意味着人生的恍惚、知觉的紊乱。

其实既然生命乃自然赋予,光阴也一定源于自然进度,那么,一个人要想持有清晰、纯粹的时间印象,即必须回到大自然——到这位天时的缔造者和发布者那儿去领取。

我们要、、;要凭林间蝉鸣、旷野萤火、“映日荷花别样红”来记忆盛夏;我们的眼帘中,要有落木萧萧、鸿雁南飞,我们的眼帘中也要有、……

7.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教育改革,那怕是极其微小的一步,也必将牵动亿万学子、老师、和家长的敏感神经。

2013年10月21日,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向社会公布,从22日起至10月28日公开征求意见。

由于改革内容丰富力度很大,立刻引起各界关注。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⑴下面是“北京市2016年高考改革方案各科分值变化一览表”,请仔细阅读并分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此改革方案的主要信息。

(3分)

各科分值

高考年份

语文

数学

英语

文科综合/

理科综合

总分

2013年

150

150

150

300

750

2016年

180

150

100

320

750

注:

高考分文科、理科,文理科生除参加语文、数学、外语科目的考试外,还要分别参加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的考试

主要信息:

⑵10月21日,新浪网发起网络调查“你是否支持高考英语降低分值”。

截至10月23日10时34分,共有34619人参与投票。

结果显示:

72.5%的网民对此表示支持,22.6%的网民表示不支持。

这并非空穴来风,阅读下列材料,请概括出目前我国英语教育存在的一些误区。

(4分)

【材料1】“英语学习应从娃娃抓起”似乎成了社会大众的共识。

许多幼儿园也纷纷开展英语教学,并把双语教学(主要是英语教学)当作办学的特色和法宝来吸引生源。

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唯恐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孩子学英语投入了大量的热情和精力,各种儿童英语培训机构应运而生。

学英语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并且以不可阻挡之势向低龄化发展。

【材料2】对大多数的学生来说,从小学一路拼杀到大学,十几年的英语学习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是为了通过几个考试;绝大部分人到了国外不会用英语问路、购物,更别说看报和自由的写作表达。

【材料3】英语在大学中被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过不了四级就休想拿到学位。

大学生们只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英语。

【材料4】一生完全用中文写作的作家评职称也要考英语——年初就有媒体报道元旦刚过,著述等身的作家铁流就放下手头的创作,天天趴在电脑前备战职称英语考试。

12年来,铁流屡战屡败。

英语就像一道高不可逾的门槛,无情地把他挡在副高职称门外。

⑶北京高考改革方案引发各界热议,初三32班班会课上也就此方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你也被邀参加,下面是主持人列举的网络上的两个有代表性的观点,请你针对以上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3分)

以前学校和家长都特别注重数学和英语,无论到哪里,别人都问奥数成绩怎么样,英语成绩考多少,但是其实好多孩子很多字都不会写。

现在语文都快成边缘学科了,我欢迎这样的改革。

——初一学生家长张女士

语文倒是没必要那么重视,因为我们就是生活在汉语环境中,平时说的看的都是汉语,语文水平就是靠平时的积累。

英语就不一样了,没有那个环境还不好好学,还要在学校里将英语弱化,这政策真是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喊着“救救汉语”的人实在是杞人忧天。

——新浪网友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

(一)古诗文积累(10分,每空l分)

8.默写填空(10分,每空1分)

⑴,岁晏有余粮。

(白居易《观刈麦》)

⑵过尽千帆皆不是,。

(温庭筠《望江南》)

⑶,不亦君子乎?

(《论语》)

⑷由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使人联想到范仲淹《渔家傲》中同是写边塞景象的一个句子:

“。

⑸《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是:

“,。

⑹《论语》中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

⑺李清照在《武陵春》中,暗示丈夫亡故,自己睹物思人,不禁悲从中来,想要诉说,眼泪早已扑簌而下的句子是:

“,。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一12题。

(15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小惠未徧()

(2)彼竭我盈()

(3)牺牲玉帛()(4)又何间焉()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1.文中庄公的“鄙”表现在哪些地方?

(3分)

12.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

请说说你的看法。

(4分)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13—17题。

(21分)

烧饼葛

①每天凌晨四点半,小葛照例起床忙碌,烧水、和面、醒面;剁馅,搅馅上劲;五点四十分,面醒透,开始一遍遍折叠面坯,刷油;之后才是揪坯子包馅,擀薄面饼,撒芝麻;五点五十五分,第一炉饼入炉;五点五十八分,给上学去的孙子买烧饼的老人家已经在排队,心急火燎地抻着脖子看,第一炉饼是否能轮上自己。

②小葛是搞限购的,七点前的高峰时段,每人限买六个。

他很牛,别看满头面粉就像在他的头发上下了一场雾凇,冬天,零下五六度的天,夹袄也不能有袖子(不然,伸胳膊到炉内贴饼不利落),冻得通红又烤得通红的两条光胳膊上,戴一副花护袖,样子滑稽。

但他就有通身的本事,让白领们也寻香而来,先把车停在老远的停车场,穿小巷、过窄桥,再穿小巷,到他这里来,老老实实排长队。

③小葛有啥本事?

原来,如今打烧饼的人技艺下降,有馅料的烧饼几乎全赖电烤箱烤制。

小葛的烧饼,敢包着鼓鼓的馅料下火炉,钳上来不掉酥皮不破相,真是本事;会吃烧饼的人,好的就是烧饼咬开的第一口,扑鼻的烟火气。

按小葛的话说,电是死的,炉火是活的,电烤箱烤出来的烧饼,就像“做题做呆了的傻小子”,单是熟了,一点香气和趣味也无。

炉火燎出来的烧饼,香气是立体的,这一面和那一面、外壳和内芯的香气完全不一样;火候恰到好处时,烧饼壳上的白芝麻都被燎成金黄色;做馅料的野葱和萝卜丝,辛辣劲全无。

骨子里的甘香绵柔,一层层发散出来。

④小葛凡事爱琢磨,这跟他的经历有关。

在小葛的老家,男孩子若是子承父业要做烧饼的话,一般从十八岁就开始练习各道工序了。

小葛心高,高中毕业后,在外面换过四五份工作,保安、仓库保管员、安检员、流水线上的操作工,都干过,这一耽误就是十年。

母亲一直担心家传的好技艺会断了档,父亲却说,你由他去,心里不甘愿,打出来的烧饼没人吃。

⑤果然,到二十九岁,小葛带着老婆孩子回了家,恳求跟父亲学做烧饼。

父亲说,好啊,老规矩,先揉半年面。

把面揉活了,我再教你第二步。

⑥起初揉面,小葛那个狼狈,光是夏天不能用空调和风扇就够他受的。

小葛开玩笑说:

“着了风面团就感冒了,起硬皮儿,再怎么揉,都不会起那层活泛的光。

”揉面就像练功一样,讲究的是一气呵成,中间最好别有停顿。

小葛刚开始不懂,揉面时觉得眼皮重,照镜子一看,眼睫毛上都是白面粉,就去舀瓢冷水洗了脸。

好嘛,就耽误这么点工夫,那炉饼就被父亲的老客挑毛病“面没发妥”。

父亲问他中途是否走开,小葛才恍悟那个脸冼坏了:

“回来就感觉面团的外面有点发硬,加上洗过脸手温低,面就醒不到位。

”补救的秘方父亲也教给他:

添一饭勺的蜂蜜,一大团面就救回来了。

但这样做增加成本,而且饼偏甜,有些客人不见得喜欢。

⑦打十年烧饼,日复一日,有没有厌倦的时候?

小葛笑:

“做一万个饼,能跟做第一个那样有兴致,搁谁都是个难题。

”支撑小葛把事情做下去的,是一位快九十岁的台湾老兵,老人家苏州人,二十岁之前在苏州和南京都住过,自八十二岁起,发宏愿要回来找“小时候的味道”,曾一个人在苏州小旅馆里住了十天,换不同的面馆吃了二十三碗焖肉面,“没有一碗达到我小时候的水准”,这种“回不去了”的怅惘,简直无法言说。

还好,他回南京寻访故旧时,老友的孙媳给他买了“小葛烧饼”,老人吃得热泪直流,说要带一百个烧饼回台湾,“原来老味道还没有绝迹”。

⑧那天,小葛破例为这位客人多出了四炉饼。

台湾老兵让他意识到,把看似微不足道的手艺传下去是有意义的,它跟每个游子牵着魂,绊着魄。

(摘自《小小说月刊.上半月》2013年第8期作者:

明前茶)

13.联系全文看,小葛的烧饼为何如此受欢迎?

(4分)

14.第①段写了什么内容?

有什么作用?

(5分)

15.请品析第②段划线句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4分)

先把车停在老远的停车场,穿小巷、过窄桥,再穿小巷,到他这里来,老老实实排长队。

16.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文中的小葛是个怎样的人?

(4分)

_

17.有人认为小葛很傻,像他这样做烧饼辛苦劳累,数量有限,远不及电动揉面,电炉烤制做烧饼的经济效益高,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4分)

(二)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8-22题。

(19分)

痛苦的妙处

崔福星

①人为追求幸福而生,但必须伴随痛苦而活。

人躲不开痛苦,人的成长需要痛苦。

②人为何躲不开痛苦呢?

③我们素来有一极深误解,以为地位高、经济条件好者无痛苦。

其实不然。

第一因为他们亦有欲望。

欲望无止境。

欲望不能实现就痛苦。

条件再好者亦有比上不足之问题,地位再高亦会有“中间感”。

人是一级羡慕一级。

故地位高者亦不满足。

温饱线以下物质决定幸福,温饱线以上精神决定幸福。

穷人与富人均痛苦,只不过痛苦原因有所不同。

其实人的条件好到可以为所欲为时弊端亦很大。

“皇上不长寿”现象生动地诠释了此点。

因为没有外在约束时,人会被自身弱点所击败。

第二因为痛苦是多样化的,有的痛苦穷人和富人都会遇到。

如疾病、天灾人祸、感情伤害等等。

④人的成长为什么需要痛苦呢?

⑤痛苦能帮助人克服缺点。

人均有诸多与生俱来的顽固性缺点和毛病,如自私、馋懒、骄狂、虚荣、好色等等。

正常情况下人战胜不了自我,只有在困难挑战面前,由于巨大外在压力作用人才能克服自身缺点,并逐渐成熟起来。

故古人讲“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很简单的例子,我们控制不住嘴,但痛风能帮我们控制住。

痛风管住我们的嘴后,就不得糖尿病、心脑血管等要命病。

故有“小病养人”之说,小病是大病的“保险丝”。

⑥痛苦帮助人思考问题。

“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跌个跟头捡个明白”等等,说的都是人吃了亏才得到了教训,才有了经验,才明白了道理,才聪明起来。

所以,痛苦是老师,它让我们思考问题,让我们了解事物,了解社会规则,了解人性。

让我们逐渐学会话咋说、事咋办、人咋处等等。

这样人在反复的实践锻炼中逐渐成熟。

故古人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饿其体肤、劳其筋骨,苦其心志”。

⑦痛苦能磨炼人的意志。

人生会遭遇各种痛苦,如贫穷、劳苦、羞辱、病痛、挫折等等。

人是摊上啥受啥。

痛苦会以强制性方式让我们学会忍受和适应,从而增强了韧性和抗挫折、抗打击能力,从而具有了顽强意志和坚韧毅力,这是人立世之根。

有担当之硬汉必须在社会大风大浪和人生痛苦与磨难中炼成。

总生活在顺境中的人是温室花朵,一经暴风骤雨必被淘汰。

⑧痛苦是人奋发向上的动力源泉。

人具有很强的奴性,没有外在压力,在无忧无虑、优裕生活环境中的人通常难以自觉奋斗。

只有经过痛苦的刺激人才能立志改变自己命运,以远离痛苦。

所有理想、志向均孕育于痛苦之土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即是此意。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痛苦对人是不可或缺的,没有痛苦的人生是不完整的,痛苦是人生必修课。

正因如此,才产生了“挫折教育”这一概念。

⑨在人一生中,任何人都存在痛苦,客观上人也需要痛苦之调教。

痛苦有价值,痛苦是资源。

只要我们认知正确,只要在我们身心承受力许可范围内,痛苦会帮助我们成功并快乐。

但遭遇痛苦有早晚之别。

窃以为早受痛苦早受益。

因早受痛苦早立志,尽早改变命运。

因生命之有限,迟来痛苦可能立志嫌晚,墙头上睡觉———翻不了身。

所以理想人生是早痛苦早奋斗,苦而后甜。

最是不幸甜而后苦。

(摘自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13年第7期)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分)

19.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痛苦有价值,痛苦是资源”?

(4分)

20.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

(4分)

正常情况下人战胜不了自我,只有在困难挑战面前,由于巨大外在压力作用人才能克服自身缺点,并逐渐成熟起来。

21.对于第⑦段中的划线句子,郝用功认为前面已经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这句话可以删除,而艾雪习则认为保留该句更好,双方僵持不下,请你帮艾雪习陈述可以说服对方的理由。

(4分)

22.下列材料适合放在文中哪个段落作论据?

为什么?

(4分)

【材料】爱迪生为寻找电灯灯丝材料,他与助手对1600余种耐热材料进行试验,都以失败告终,这一度令他十分沮丧,可他没有灰心,而是对失败深入思考并从中吸取教训,最终成功制造出能连续亮上1,200个小时的毛竹丝灯。

直到1904年,奥地利人发明了比毛竹丝灯强3倍的钨丝灯,前者才被取代。

四、作文(55分)

23.请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1)以“是一首歌”为题,将题目补充完整。

(2)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构思作文。

深山里有块寂寞的石头,总希望有一天能够像鸟儿一样高高翱翔,虽然每次总被同类嘲笑,却不改初衷。

有一天,一个叫庄子的人路过,石头对他倾吐心声,庄子说:

“你先长成一座大山!

”于是石头吸取天地之灵气、自然之精华,承接雨露之惠泽,拼命生长,不知经过了多少年,受了多少风雨的洗礼,它终于长成了一座大山。

于是,庄子招来大鹏以翼击山,天空乌云密布,雷电大作,一时间地动山摇,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之后,山炸开了,石头飞向天空,像最矫健的老鹰冲向蓝天。

虽然坠落无法避免,但石头已经亲吻过那片梦想的天空,那种幸福别的石头又怎么体会得到?

要求:

(1)不少于600字;

(2)诗歌除外,文体不限;(3)作文中不得出现涉嫌泄密的人名、校名、班级等。

 

重庆一中初2014级13——14学年度上期半期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C.A.脊应为jǐ,咤应为zhà;B.惩应为chéng,筋应为jīn;D.挈应为qiè,嚼应为jiáo。

2.B.A.贴应为帖,具应为俱;C.和应为合,惶应为皇;D.缈应为渺,惯应为贯。

3.D.目不窥园比喻专心致志。

4.A.B中都德是德国作家;C中《故乡》是小说非回忆性散文;D中“我”是作品中的人物若瑟夫。

5.⑴应将“将”删去。

⑵应把“许多”调到“儿时”之前。

⑶应将“深陷”改成“沦陷”“毁容”等表示今不如昔的动词。

⑷应将“的原因”或“因为”删去。

(各一分)

6.(4分)示例:

靠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虫声新透绿窗纱”(草色遥看近却无;风吹新绿草牙坼,雨洒轻黄柳条湿。

春染柳梢黄。

曲江柳条渐无力,杏园伯劳初有声。

短芦冒土初生笋,高柳偷风已弄条。

)来感知早春;要有白雪皑皑和滴水成冰(须写自然中的物候现象,用四字短语或成语,前一句要求引用表现当季景物的诗句。

各两分)

7.⑴(3分)1、到2016年,北京市高考语文学科由2013年的150分增加到180分(或增加30分);2、文、理科综合由300分增至320分(或增加20分);3、英语学科分值将由150分降至100分(或降低50分)。

(一点一分)

⑵(4分)1、非正常的低龄化2、学习英语以应试为目的,不重视实际运用。

3、所学非用,造成极大的浪费(消耗了国民太多的时间、精力)。

4、在我国,英语已经里成了一个资格和门槛,挡住了许多人的学习深造的道路(严重阻碍、扭曲专业人才发展,破坏人才生态系统。

)。

(一点一分)

⑶(3分)示例:

同学们:

全球化是大势所趋,英语不可偏废,唯有改变教育方式,消解功利目的,为应用而非应试学习,才能回归英语教育本义。

(须言之有理)

8.默写填空(10分,每空1分)⑴吏禄三百石。

⑵斜晖脉脉水悠悠。

⑶人不知而不愠。

⑷长烟落日孤城闭。

⑸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9.(4分)

(1)同“遍”,遍及,普遍;

(2)充满,这里是士气正旺盛;(3)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4)参与。

10.(4分)

(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

(或:

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枯竭了。

11.(3分)

(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近臣的拥护、神灵的保佑,而不是百姓的拥护。

(2)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不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

(3)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

(各一分)

12.(4分)不是多余的(1分)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1分)同时也用乡人与曹刿形成对比,突出了曹刿不同于一般人的胆识,远见和爱国热情;同时曹刿的答语也是全文的纲领,为下文写曹刿的远谋及庄公的鄙作铺垫。

(1分)

13.(4分)传统手艺制作,从和面到入炉每一个步骤都是小葛手工完成(1分);小葛技艺高超:

敢包着鼓鼓的馅料下火炉,钳上来不掉酥皮不破相(1分);炉火烤制,较之电炉烤制的有扑鼻的烟火气和立体而层次丰富的香气,诱人的金黄色,甘香绵柔(1分)或(香气是立体的,这一面和那一面、外壳和内芯的香气完全不一样;火候恰到好处时,烧饼壳上的白芝麻都被燎成金黄色;做馅料的野葱和萝卜丝,辛辣劲全无。

骨子里的甘香绵柔,一层层发散出来。

);很好的保留了过去的老味道,让人怀念(1分)。

14.(5分)写了小葛制作烧饼的过程和顾客的等待与担忧。

(1分)内容上:

表现了小葛忙碌,动作熟练,麻利,有条不紊,很勤劳,制作的烧饼工序复杂,遵循传统深受欢迎。

(2分)结构上:

设置悬念,让读者急于探知小葛烧饼为何如此受欢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引出下文对小葛烧饼特点的介绍。

(2分)

15.(4分)这是动作描写,(1分)写出了白领来买小葛烧饼的的周折费事(1分),从侧面突出了小葛烧饼的香气扑鼻,美味可口,(1分)从而表现了小葛手艺高超。

(1分)

16.(4分)1、吃苦耐劳:

每天早晨做烧饼,刻苦、用心学揉面。

2、技艺高超:

烧饼深受欢迎,须限购,让台湾老兵找到原来的老味道。

3、遇事爱琢磨:

对自己炉火和电炉烤制烧饼的特点的分析,让顾客高峰期限购。

4、对自己的手艺热爱、执著,见并决心传承:

坚持用传统技艺打十年烧饼,还要继续坚持。

(每点1分)

17.(4分)示例:

不同意。

文中小葛用心制作烧饼,真材实料,工艺传统,将岁月深处的老味道保留,深受大家喜爱,甚至让人一解乡愁,恍若回到儿时,成为当地的独特风景,带给人们快乐的同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给予自己尊严和幸福。

这本身就是一笔不能简单的用金钱来衡量的巨大的财富。

他传承的不仅是一种传统手艺,饮食文化的切片,更是一种朴素而深刻的价值观。

当前社会人们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变得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丢弃了许多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比如良知、信义等,人们为此将付出越来越高昂的生活成本,越来越背离快乐和幸福。

因此当代社会呼唤更多的小葛式的人和他们用心制作的“烧饼”。

18.(3分)人躲不开痛苦,人的成长需要痛苦。

19.(4分)痛苦能帮助人克服缺点;痛苦帮助人思考问题;痛苦能磨炼人的意志;痛苦是人奋发向上的动力源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