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学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609364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8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学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学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学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学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学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学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学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学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学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学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学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学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学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学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学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学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学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学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学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学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学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30分)

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

”这首在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

下列远古人类中,生活在周口店的是:

()

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远古人类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题干中“生活在周口店”是解题的关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中,生活在周口店的是北京人和山顶洞人,B符合题意,而备选项中元谋人生活在云南省境内;半坡人生活在今天的陕西西安;河姆渡人生活在今天的浙江余姚。

故选B。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北京人

2.右图是骨针和装饰品,它反映了山顶洞人:

()

A.知道定居生活B.注意防寒

C.开始种植D.懂得爱美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山顶洞人的情况。

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考古发现,他们已用骨针缝制衣服。

在山顶洞人的洞穴里,一些有孔兽牙、海蚶壳和磨光石珠,大概是他们佩戴的装饰品,懂得爱美。

故选D。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3.水稻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

最早种植这种作物的原始农耕居民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居民D.半坡居民

【答案】C

【解析】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的农耕社会

4.2014年清明节,小蒙同学来到陕西黄帝陵,他看到拜谒者有白发苍苍的海外华人,千里迢迢回来寻根,他们上香的手是颤抖的,眼里含着泪花;有的是祖孙三代一起来祭祖!

你认为他们拜谒黄帝陵的主要原因是:

()

A.因为黄帝治理水患,造福百姓B.因为黄帝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

C.因为那里的风光特别的美丽D.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我国拜谒黄帝陵的主要原因是,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故选D。

治理水患,造福百姓的是大禹,传说中黄帝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是炎帝。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华夏之祖

5.禹去世后,启继承了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代国王,“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这标志着下列哪一制度的出现?

()

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破坏了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禅让惯例,自己继承父亲的职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6.“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奴隶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

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

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

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7.巨大的商代司母戊大方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A.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B.原始农耕文明出现

C.畜牧业发达                D.铁器开始使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商周时期青铜工艺的相关内容,从题目中的关键词“商代司母戊大方鼎”可以容易分辨出是青铜工艺方面的内容。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灿烂的青铜文明

8.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最终成就霸业,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是()

A.晋文公B.齐桓公C.楚庄王D.宋襄公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在国富兵强后,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把邢、卫等国从戎、狄等民族的侵略和占领中解救出来,在此过程中,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最终取得了霸主地位。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9.著名学者余秋雨妙笔生花,曾经给人们留下了一段优美的文字:

“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

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

此项“了不起的工程”是()

A. 长城  B.郑国渠  C.都江堰 D.灵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项“了不起的工程”是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是二千多年前,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秦昭王时期,蜀郡守李冰于公元前227年创建的都江堰,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

故本题选C。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10.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战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化遗产概念的认识。

甲骨文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文字,它产生于商朝时期。

故选B。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

11.孟子认为“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他的观点是:

()

A.靠山吃山,靠水吃水B.要发展林业

C.要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D.要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孟子的思想主张。

孟子提出“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提出不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战略,故选D。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

12.“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

这句民谣描写的传统节日是为了纪念哪一历史人()

A.秦始皇B.屈原C.李冰D.张仲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来源于战国时期屈原的故事,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郢被秦国占领,屈原无比绝望,于这年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时至今日,每年五月初五,我们吃粽子、划龙舟,据说都是为了怀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题文中的“粽子香”就已经告诉我们这句民谣描写的是端午节。

故答案选B。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

13.新生入学时,同学们进行自我介绍,甲说:

“我姓张”,乙说:

“我姓李”,丙却调皮地说:

“我和中国第一个王朝同姓”,这一下难倒了许多人。

那么,你能告诉大家丙同学姓什么吗?

A.唐B.秦C.夏D.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有关秦朝的史实。

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所以丙姓秦,故选C。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14.下列与秦始皇有关的是()

①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②地方设郡县制③统一货币、度量衡④设立太学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设立太学是西周,不是秦始皇时期,故排除④,答案选A。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15.《史记·陈涉世家》给我们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具有革命首创精神的起义是:

A.国人暴动B.项羽、刘邦起义

C.陈胜、吴广起义D.绿林赤眉起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陈胜、吴广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阶级起义斗争,拉开了武装反抗“暴秦”的序幕,打响了“农民起义反暴秦”的第一炮!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伐无道诛暴秦”

16.西汉初年,统治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A.消除秦王朝的残余势力B.恢复发展生产

C.学习秦朝的政治制度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西汉文、景两帝时经过修养生息后出现的盛世局面。

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文景二帝推崇黄老之术,采取“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约法省禁”等措施,使生产恢复发展,国力增强,出现了稳定的景象。

故选B。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17.史书记载,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

汉武帝如此尊重他,主要是因为董仲舒()

A.率领军队,大败匈奴B.推动实现了大一统

C.完成了出使天竺的任务D.编成了《九章算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小题考查的是汉朝加强思想统治的措施。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汉朝国力强盛起来,汉武帝作为有雄才大略的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了大一统的统治。

如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让地方诸侯国不断分封,越封越小,甚至找借口,凭借强大的中央实力,直接削去许多的诸侯国,这样就彻底解决了至汉初以来威胁中央的地方割据势力,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在思想上,面对诸之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局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排斥其他各家学说。

同时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从而是儒家教育官方化,这些都推动了汉武帝实现大一统,所以汉武帝才那么尊重董仲舒,所以选择B。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18.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的战役是()

A.漠北战役B.漠西战役C.长平之战D.巨鹿之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分别率精骑出击匈奴,双方在漠北交战,单于率数百名骑兵突围而逃。

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故选A。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19.“出嫁塞外胡笳悲切切,琵琶至今伤离别。

”这句歌词描绘的是汉元帝时期,为汉朝和匈奴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是谁?

()

A.文成公主B.金城公主C.王昭君D.蔡文姬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昭君出塞为汉与某少数民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一少数民族是匈奴族。

西汉初期统治者实行的“和亲”政策,是在匈强汉弱的形势下,被迫实行的妥协退让的政策,就是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给单于为妻。

汉朝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的物品,并开放边境市场。

就是这样,匈奴仍年年挥师南下,严重威胁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而汉元帝时的王昭君出塞,不是屈辱的纳贡求和,而是平等互利的结合,它带来的不再是血雨腥风,而是和平友好的融合。

故本题选C。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20.从下面的历史短剧台词(片断)中,可以得知他们正在学习:

()

小华: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陛下请回吧!

小明:

“爱卿,此去西域凶险异常,然匈奴一日未了,则国无宁日,望卿不辱使命,早去早回。

A.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B.汉明帝派人去西域求佛

C.汉高祖下嫁公主赴匈奴和亲D.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汉武帝建元元年( 前140),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约公元前138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

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

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

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

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21.纸的出现是人类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下列人物中与纸的发明、改进直接相关的是

A.屈原B.张衡C.蔡伦D.郦道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屈原创作文学体裁“楚辞”,张衡发明地动仪,蔡伦改进造纸术,郦道元写出地理学著作《水经注》。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昌盛的秦汉文化。

22.妈妈领着小明去看中医,某位自称是“神医”的人给小明看一看气色,问了问病情,听了听小明的声音,就给小明开了药方。

小明对妈妈说:

“这个神医是冒牌的”。

小明的判断依据是:

()

A.他没有给小明量血压B.他没给小明切脉

C.他没有问小明得了什么病D.他对小明不够客气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扁鹊有关中医学的史实内容,回顾已学史实可知战国时期的神医扁鹊发明了“望、闻、问、切”四诊法,题干中的中医的诊断过程没有“切”的步骤,所以小明对妈妈说“这个神医可能是冒牌的”,故选B。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扁鹊诊病法 

23.一位跟随曹操征战多年的士兵,在一次战斗中受伤,需要实行外科手术,下列人物可能为他医治的是:

()

A.张仲景B.华佗C.郦道元D.孙思邈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华佗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他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后施行剖腹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

24.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A.《论语》B.《离骚》C.《史记》D.《资治通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故选C。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

25.舞蹈《千手观音》曾获得CCTV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比一等奖和特别大奖。

你是否知道“千手观音”、“功德无量”的词汇跟下列哪个宗教有关?

()

A.基督教B.佛教C.道教D.伊斯兰教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佛教起源于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末年,佛教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

如今,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也渗透了许多佛教的文化,如烦恼、一刹那、口头禅、不可思议、自由自在等,题目中的“观音”、“功德”等也都属于佛教用语。

故选B项。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

26.《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下列人物在《史记》中应该没有记载的是()

A.秦始皇B.陈胜C.汉武帝D.曹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

他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书。

《史记》记述了从皇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所以不包括。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

27.下列图示表示三国鼎立的示意图,其中大致准确的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用三角形来表示他们的位置,北方的魏国应该在三角形的顶角,蜀国和吴国分别在三角形的左右下角。

故选C项。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

28.歌曲《曹操》的第一句歌词是“东汉末年分三国”。

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A.淝水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肥水之战是东晋和前秦之间的一场战争,巨鹿之战是秦末项羽农民起义军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的一场战争,官渡之战是曹操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是208年孙权、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打败曹操的二十万大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D符合题意,故选D项。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

29.2009年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抢救性发掘了一座东汉大墓,经考证,确定为曹操高陵,一时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下列与曹操无关的是:

()

A.招募农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B.官渡之战

C.挟天子以令诸侯D.三顾茅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三国时期的人物和事件的识记,根据所学知识,三顾茅庐的典故涉及的人物是刘备和诸葛亮,与曹操无关。

故选D。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

30.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施行仁政B.社会比较稳定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D.自然条件优越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江南经济的开发原因的识记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由于战乱,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不仅为南方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北方的生活方式,民族间的关系逐渐融合起来,其中把小麦等的种植方法也带去了南方,,这样,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饭外,还有面食,栗米饭等北方食品,因此本题选C。

 

考点:

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

二、材料题(共2小题,其共20分,其中第31题12分,第32题8分)

31.公元前1世纪,欧洲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轰动一时。

到后来,身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风尚。

 

(1)材料中提到的时间,中国是什么朝代?

(1分)

(2)中国的“丝袍”是通过什么通道转运到当时欧洲的?

(1分)

(3)对这条通道的开辟,起到最大作用的是谁?

(1分)

(4)他是哪个皇帝在位时期开辟这一通道的?

(1分)

(5)这条通道的开辟,对当时社会有什么影响?

(1分)

(6)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我国西北部地区,当时的政府设置的机构是_____。

(1分)

【答案】

(1)西汉(2分)。

(2)丝绸之路(2分)。

(3)张骞(2分)。

(4)汉武帝(2分)。

(5)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2分)。

(6)西域都护(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我国汉朝存在的时间,根据所学知识,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后出现的朝代,在中国历史上极其具有代表性,扮演了承先启后的重要关键地位。

 汉朝分为西汉(前202年-9年)与东汉(25年-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

所以公元前1世纪,在中国正式西汉统治时期。

(2)本题考查学生关于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开通了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丝绸不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

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

(3)本题考查张骞的历史贡献。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在经济文化上是考察和开辟了著名的东西方的交流通道——丝绸之路,揭开了东西方交流、交往的序幕。

自此,丝绸、养蚕、漆器、铁器、冶铁术、井渠灌溉法等工艺品、农产品开始向西传播,而汉使从西域引进葡萄、苜蓿、石榴、胡桃(核桃)、胡麻(芝麻)、胡瓜(黄瓜)、胡豆(蚕豆)、胡蒜(大蒜)等农产品及毛皮制品、珍禽异兽,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也对我国古代的文化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千百年来,张骞的业绩一直被后人传颂,我们谈西域史,谈丝绸之路,就不能忘记张骞。

(4)丝绸之路在汉武帝时期得以开通,其原因:

政治上:

击退了北方匈奴,为丝绸之路打开了道路。

经济上:

汉朝经济繁荣,生产力相对强大,有商品交流的需求。

文化上:

为了拓展国际交流,增强汉朝的国际影响力。

(5)“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

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丝绸之路是西汉与西域交往和交流的历史见证。

丝绸之路也是西汉时期及以后,中国与西亚、欧洲各国的联系之路。

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密切了汉族与沿途的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

(6)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历史上称为西域的新疆地区已成为我们伟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西域都护府的设置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民族团结和经济文化交流标志着西域从此投入祖国的怀抱。

同时因在当地推行屯垦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域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32.(20分)阅读下列材料: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也,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请回答:

(1)上述材料是对哪一历史时期政治形势的分析?

(2分)

(2)材料中提到的曹操“以弱为强者”的具体事例是什么?

(2分)

(3)材料中认为曹操具有什么优势?

(2分)

(4)哪一个朝代最终结束了这一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

(2分)

【答案】

(1)东汉末年(2分)。

(2)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2分)。

(3)曹操已经拥兵百万,并且“挟天子以令诸侯”(2分)。

(4)西晋(2分)。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

 

高考一轮复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