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规范金龙川煤矿0年煤矿安全生产规范事故防灾计划.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611385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14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生产规范金龙川煤矿0年煤矿安全生产规范事故防灾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安全生产规范金龙川煤矿0年煤矿安全生产规范事故防灾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安全生产规范金龙川煤矿0年煤矿安全生产规范事故防灾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安全生产规范金龙川煤矿0年煤矿安全生产规范事故防灾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安全生产规范金龙川煤矿0年煤矿安全生产规范事故防灾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安全生产规范金龙川煤矿0年煤矿安全生产规范事故防灾计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安全生产规范金龙川煤矿0年煤矿安全生产规范事故防灾计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安全生产规范金龙川煤矿0年煤矿安全生产规范事故防灾计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安全生产规范金龙川煤矿0年煤矿安全生产规范事故防灾计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安全生产规范金龙川煤矿0年煤矿安全生产规范事故防灾计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安全生产规范金龙川煤矿0年煤矿安全生产规范事故防灾计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安全生产规范金龙川煤矿0年煤矿安全生产规范事故防灾计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安全生产规范金龙川煤矿0年煤矿安全生产规范事故防灾计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安全生产规范金龙川煤矿0年煤矿安全生产规范事故防灾计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安全生产规范金龙川煤矿0年煤矿安全生产规范事故防灾计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安全生产规范金龙川煤矿0年煤矿安全生产规范事故防灾计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安全生产规范金龙川煤矿0年煤矿安全生产规范事故防灾计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安全生产规范金龙川煤矿0年煤矿安全生产规范事故防灾计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安全生产规范金龙川煤矿0年煤矿安全生产规范事故防灾计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安全生产规范金龙川煤矿0年煤矿安全生产规范事故防灾计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全生产规范金龙川煤矿0年煤矿安全生产规范事故防灾计划.docx

《安全生产规范金龙川煤矿0年煤矿安全生产规范事故防灾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生产规范金龙川煤矿0年煤矿安全生产规范事故防灾计划.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全生产规范金龙川煤矿0年煤矿安全生产规范事故防灾计划.docx

安全生产规范金龙川煤矿0年煤矿安全生产规范事故防灾计划

(安全生产)金龙川煤矿0年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防灾计划

贵州中耀矿业有限公司

织金县金龙川煤矿

安全生产事故

编写:

2015年1月1日

灾害预防及处理计划会审意见

会审时间:

会审地点:

会审主持人:

参加部门及人员:

主要负责人:

矿长:

工程师:

安全矿长:

生产矿长:

机电矿长:

通风科:

安全科:

跟班矿长:

会审意见并签字:

第一章矿井概况1

第一节地理概况1

第二节矿井开采技术条件2

第三节矿区开发史、现有生产井、在建井、规划井分布和开采情况,小窑分布及开采情况4

第二章矿井火灾的预防与处理计划5

第一节外因火灾的预防与处理5

第二节内因火灾的预防与处理11

第三章瓦斯事故预防与处理计划13

第一节瓦斯事故隐患分析13

第二节瓦斯事故预防措施14

第三节应急响应及紧急救灾措施M3

第四节瓦斯灾变处理要点17

第五节灾变现场人员应急要点18

第四章煤尘事故预防与处理计划19

第一节煤尘事故隐患分析19

第二节煤尘事故预防措施19

第三节应急响应及紧急救灾措施20

第四节煤尘灾变处理要点21

第五节灾变现场人员应急要点22

第五章发生火灾、瓦斯爆炸、煤尘爆炸事故后的避灾路线22

第六章顶板事故的预防和处理23

第一节顶板事故隐患分析23

第二节顶板事故预防措施23

第三节顶板事故应急响应及紧急处置措施26

第四节顶板事故的处理27

第五节假想M3M3回采工作面发生冒顶事故的处理29

第七章水灾的预防和处理计划30

第一节井下水灾隐患分析30

第二节井下水灾预防措施31

第三节井下水灾应急响应及紧急处置措施33

第八章机电运输事故预防和处理计划35

第一节机电事故35

第二节主运输事故36

第三节辅助运输事故39

第九章井下爆破事故预防与处理41

第一节爆破事故隐患分析41

第二节预防措施41

第三节应急响应及紧急救灾措施44

第四节爆破材料爆炸事故处理要点46

第五节灾变现场人员应急要点46

第六节处理雷管炸药爆炸事故措施47

第十章矿井突然停电事故处理计划47

第一节矿井突然停电事故隐患分析47

第二节停电应急措施48

第三节停电停风响应及紧急处置措施49

第四节矿井停电处理及主扇恢复通风措施50

第五节回采工作面的停电应急措施52

第六节地面设施停电应急措施52

 

第一章矿井概况

第一节概况

1、地理位置

矿区位于织金县城正南,隶属珠藏镇。

直距约28km。

贵州省国土资源厅2008年8月颁发,织金县金龙川煤矿《采矿许可证》(证号:

C5200002011051120113826);,面积:

2.4062平方公里,开采深度(+1530-+1200m);矿区由12个拐点坐标圈定。

地理坐标:

北纬26º32ˊ33"~26º33ˊ18",东经105º39ˊ11"~105º40ˊ38"。

2、交通情况

金龙川矿区范围内交通仅有公路,安顺到织金的209省道位于矿区东侧3.5km,织金经阿弓到六枝的107县道由矿区南侧通过,并有乡村公路通过矿区。

由矿区东行至织金县城约28km,至珠藏区约3.5km,西行至阿弓镇约30km;黄桶至织金铁路于2011年4月1日开始运行,本条铁路距离矿区只有3km左右,本矿区的煤炭可以通过本条铁路运至安顺电厂。

因此本矿的外部交通条件较好。

根据本矿井煤炭产品情况,分块煤和粉煤。

块煤销售渠道,主要销往广西、贵阳等地作化工用煤;粉煤主要销往安顺电厂作电力用煤。

3、地形地貌

金龙川矿区范围内山峦连绵,沟整交错,为中低山高原地貌,以构造剥蚀地形为主,在骂垭河及中步大河河谷有零星分布的河漫滩堆积。

矿区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受地质构造和岩性的控制,地形总体西北高东南低,呈斜坡状,区内最高点海拔标高约1665.4m;最低点标高约1449.5m;相对高差215.9m。

区内大部分位于海拔标高1600~1500m之间。

山脉走向基本与地层走向一致。

4、水系河流

本井田位于乌江水系上游支流之一的三岔河及六冲河的中下游的分水岭部位,南部河流汇入三岔河,北部河流汇入六冲河,分水岭经井田内新街、道班房、凤凰山、华口山,小水井坎脚、羊庙大山一线。

矿区南部外侧的中步大河于骂埋小河汇合处海拔高程约1250米,为矿区最低侵蚀准面。

金龙川煤矿矿区范围有以下河流:

1.骂垭小河

该河始源于向斜西翼北段王家纸厂,打石厂一带。

务嘎车以上为树枝状小溪沟汇合而成,南流至木痴附近,有白东向西从大竹林经务嘎车的主要支流汇入:

再南流至新寨,有从丫口回南流至漏高转向东流的洋来河汇入(以上称上河段);继续南流(称下河段)于小坪寨附近汇入中步大问。

上河段河床平缓,最宽处30余米,平均坡降千分之十七,多河漫滩:

下河段河床下切较深,坡降千分之四十三,且多巨石堆积,河床最宽处40余米,局部可见河漫滩。

骂垭河总汇水面积21.46平方公里。

其流量随季节变化极大,1977年6月16日大暴雨后,实测洪峰流量142680.00升/秒,其水位标高1462.5米,高出河床2.9米,为数十年最高洪峰。

1977年3月20日实测枯季流量16.62升/秒,最大洪峰流量与枯季流量相差8000倍以上。

2006年2月13日调查时观测流量为16.2升/秒,

骂埋河在矿区东侧由北向南运流。

2.中步大河

该河位于矿区南缘,为矿区界河,其上段至联合大桥以西为大坝河。

河水由西向东泛流,至矿区外东南侧于骂埋小河汇流,之后转向南流。

上游河段河床较平缓,最宽处40余米,坡降10~15‰局部有河漫滩:

下河段河床F切较深,坡降25~40‰局部形成峭壁,且多巨石堆积,河床最宽处50余米。

中步大河总汇水面积约30平方公里。

其流量随季节变化极大,据访历年最大洪峰流量可达20万升/秒,河水高出河床4米左右。

枯季流量一般在80~30升/秒。

近年来河水逐渐减少。

5、气象

矿区地处亚热带温湿气候区,区内无霜期较长,降雨量较充沛,具有雨热同季,四季不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署的气候特点。

年平均气温18℃左右,最高气温37.3℃,最低气温-6℃;无霜期为257-285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l010mm,五至八月份为雨季,降雨量为全年降雨量的50%以上;多年平均湿度80%;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冬季以东风为主,春、秋季以东北风为主,平均风速1m/s。

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大暴雨、凝冻、干旱等,偶有冰雹发生。

6、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矿区地震烈度为Ⅵ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因此,本工业场地所在地的地震基本烈度为VI,须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进行抗震设计。

7、环境状况

矿区范围内有小部分杂林,其余都是荒山。

矿区离基本农田距离约较远。

农业植被以玉米、水稻、小麦、油菜为主,山上的植被以灌丛草坡为主。

该建设项目附近无受特殊保护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文物保护单位,无古树名木。

本区内矿产资源以煤为主,工业不发达。

图1-4-1金龙川煤矿交通位置图

7、主要自然灾害

矿区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水、泥石流、滑坡、岩崩、不良工程地质、凝冻等。

第二节矿井开拓与开采

1、矿层埋藏及开采条件

1.1、地质构造及特征

1.1.1、地层、煤系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有:

下三迭统飞仙关组下部,上二迭统龙潭组,峨嵋山玄武岩组,茅口组,由新到老叙述如下:

一、第四系(Q)

矿区内第四系为基岩风化碎块和亚粘士,粘士的混合物,以残、坡积为主,沟谷中及河溪两侧等低洼处有洪积及冲积物堆积,最厚约35m,一般几米至十余米左右。

(一)、下三迭系飞仙关组(T1f)

矿区范围内的飞仙关组仅残存第一段,分布于矿区西南侧。

1、三叠系飞仙关组第一段(T1f1)

该段以浅灰、灰绿色粉砂质泥岩和钙质泥岩为主,夹薄层的泥灰岩和少量的薄层灰岩,水平层理及少量的斜层理;底部粉砂质泥岩中夹数层中厚层状硅质泥岩;下部含瓣腮类和菊石等化石。

该段的岩石组合:

一方面是泥质岩中夹薄层的泥灰岩和灰岩,有由下往上逐渐增加的趋势,下部夹泥灰岩和极少的灰岩,另一方面是下部以粉砂质泥岩为主,夹钙质泥岩及少量薄层泥灰岩,往上逐渐过渡以钙质泥岩为主,夹粉砂质泥岩和少量灰岩。

粉砂质泥岩和钙质泥岩为薄至中厚层状,部分呈球状风化,风化后一般呈页片状脱落。

总厚90m左右。

(二)、上二迭统(P2)

1.龙潭组(P2L)

龙潭组为矿区内唯一的含可采煤层的地层,属海陆交替相沉积,组成岩石以碎屑岩为主,碳酸盐岩和可燃有机岩等占少部分。

煤组地层总厚度285~320m,一般为310m左右,含煤层25~35层,一般为30层,煤层总厚度17~28m,一般厚24m左右,其中大部可采煤层4层(M16、M21、M23、M27),(矿区内6煤层属可采煤层,但埋藏浅,多位于风氧化带,主要分布于中寨以南地带,中寨以北无赋存,其浅部多被小窑开采,故未计算资源量)。

局部可采煤层2层(M14、M30煤层),煤层用织金煤田的统一编号,由上往下的顺序排列。

含灰岩标志层(以下称标志层)6~13个;发育好,厚度比较稳定及与煤层对比关系密切的有:

标三上、标三,标四、标五,标七、标九,标十一、标十二、标十三等9个。

根据含煤特点、岩层组合特征和标志层的存在及其稳定性,将煤组分为上、中、下三段,分段界限是以标五底限和标七顶限(与织金煤矿区各井田一致)。

即长兴组底限至标五灰岩底限为煤组上段,标五底至标七顶限为煤组中段,标七顶限至玄武岩顶限为煤组下段。

兹将各段特征分别叙述。

2、煤组上段(P2L3)

该段厚60~70m,一般厚65m左右:

含煤5~8层,一般为6层(M2、M5、M6、M7、M8、M9煤层),其中6煤层为可采及局部可采层,其余煤层均成薄层,发育差。

含标志层5个(标三上、标三,标四,标五上、标五),除标五上厚度薄且属局部发育外,其它4个标志层的岩性、物性、厚度及层位均较稳定,确保该段煤层对比的可靠。

该段岩层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灰岩及泥岩次之,煤层仅占3~10%。

细砂岩,粉砂岩多为钙、泥质胶结,部分为泥质胶结。

3、煤组中段(P2L2)

该段厚110~120m,一般厚115m,含煤层8~16层,一般为12层其中16、煤层为可采层,14煤层为局部可采层,一般由3个分层组成。

该段仅有发育不太好的标六,辅标两标志层:

标六一般为钙质泥岩,与上下岩层的物性差别小,辅标成薄层,且有局部尖灭。

该段岩层以碎屑岩为主,煤层次之,仅局部见有1~2层极薄的灰岩。

碎屑岩中以细砂岩,粉砂岩占绝大部分,泥岩多以煤层的夹石、伪顶及直接底板产出,层数虽多,一般层厚在0.5m以下,约占总厚的10%左右,煤层的层数多,主要煤层仅3层,其他煤层成薄层(一般多小于0.70m)。

本段中部的M14煤组之上、下部分的岩性与含煤层状况各有特点。

M14煤组以上的碎屑岩,以钙质砂岩及粉砂岩占多数,胶结程度好,13煤层顶板为浅灰色厚层状钙质细砂岩,发育好,厚度大,是对比煤层的辅助标志。

该层段中含3-4层发育不普遍的煤层。

M14煤组以下,碎屑岩与煤层相间沉积,似互层状,煤层间距小,煤层间的碎屑岩以粉砂岩为主,细砂岩次之,多为钙泥质及泥质胶结,少部分为钙质胶结,所含煤层大多数发育较好,有局部增多或减少的现象。

该段的岩性及厚度一般变化较大,规律性亦不甚明显,厚度为60~75m,一般为68m。

M16~M17煤层间距为1.0~10m,一般为5m。

4、煤组下段(P2L1)

本段厚100~112m,一般厚105m,含煤层11~17层,一般为14层(M22~M35煤层),其中M23煤层为可采层,M27、M30为局部可采煤层:

含标志层有标七,标七下,标九、标十、标十一、标十二和标十三等7个,标七发育最好,岩性及厚度均稳定,标七下和标十属局部发育,其它的有局部尖灭现象。

本段以碎屑岩为主(占70%),灰岩(占10%)与煤层(占7.4%)次之,底部有一层铝土质泥岩(厚0~7.4m,一般为2.5m左右)和一层铁铝岩(厚0~26m,一般为10m左右)。

层间组合层序及厚度由上往下是:

1、标七顶~M23煤层层间厚度11~22m,一般17m;

2、M23煤层~M27煤层层间厚度12~29m,一般21m;

3、M27煤层~M30煤层层间厚度13~33m,一般20m;

4、M30煤层~M32煤层层间厚度9~23m,一般16m。

(三)、峨嵋山玄武岩组(P2β)

暗绿,深绿色块状玄武岩,局部夹块状角砾状玄武岩或凝灰岩,气孔及杏仁构造发育。

该组发育不完整,厚度变化大,最大厚度可达二,二百米。

主要分布于矿区外侧的西北地带。

1、煤系地层的含煤性

矿区内煤组含煤特征详见各钻孔柱状图,大体是上段的煤层集中在中、下部,中段集中在下部,下段集中在上部,M14煤组至M30煤层间的140米左右的地层中,煤层多,密度大,主要煤层大部分产于其间,含煤系数约7.5%左右。

煤组上、中、下各段的含煤系数一般为5.8%、8.6%、7.4%左右。

2、煤系地层走向、倾向、倾角及其变化规律

本井田位于红梅井田,属珠藏向斜北东端的翘起部分,其空间形态似半段船形状。

轴向大体是北东向,有一定的扭动,两翼不对称,东南翼较缓,且有次一级折皱,北西翼呈较陡的单斜。

该矿区位于向斜的北西翼。

地层呈单斜,构造中等复杂。

F12断层西侧煤层南东,倾角14—25°,F12断层东侧煤层南,倾角5—12°。

3、断层、褶皱、陷落柱、剥蚀条带发育及分布规律

(1)、褶皱

红梅井田位于珠藏向斜北东端的翘起部分,其空间形态似半段船形状。

轴向大体是北东向,有一定的扭动,两翼不对称,东南翼较缓,且有次一级折皱,北西翼呈较陡的单斜。

该矿区位于向斜的北西翼。

地层呈单斜,构造中等复杂。

F12断层西侧煤层南东,倾角14—25°,F12断层东侧煤层南,倾角5—12°。

(2)、断层

经《贵州省织金煤矿区红梅井田精查地质报告》查明,金龙川煤矿矿区范围内地表和钻孔查明的断层有19条,其主要断层特征简述如下:

①、.ZFl横向正断层:

位于矿区北缘,走向东西,于歹鲁横切玄武岩,煤组地层,至新寨南东消失于向斜轴附近,延展2500m以上,断面倾向倾角70°以上,断距60余米。

该断层为矿区北界断层。

②、FZ2横向断层:

位于矿区南缘,走向东西,源起于大坝一带,横切煤组,经铁索桥、垭口寨至珠藏,延展长5000余米,断面向北倾,倾角72°以上,该断层表现形式;西端以水平错动为主,兼有升降,中部及东部则以升降为主,兼有错动。

在矿区西南部各主要煤层水平错动在330~740m,断距在60~120m左右。

该断层为矿区南界断层。

③、F4斜交逆断层

该断层属斜交性质,位于西翼南部30线的东侧。

自3003孔东侧ZFl起,以南40°东方向延伸,长约470m。

断面倾向南西,倾角60°左右。

此断层属于ZFl的伴随(羽状)断层,其断距随与ZFl的距离增大而减小。

3003孔东侧为下盘的5煤层与上盘的7煤层底板接触,断距约20m,3003孔于53.30m处穿过断层,见重复8~11煤层一段岩层,断距25m左右,3004孔于178.30m穿过断层,见16煤层顶板砂岩重复,断距12m左右。

④、F12逆断层

位于西翼南端,呈近南北向(中部略向东凸出,两端稍西偏)延展,南端自ZF2起,经先锋至歹鲁止于ZFl,长约1240m。

断面向东倾,倾角75°以上。

该断层斜切翼部。

南端公路处见东盘12煤层底板岩层与西盘8煤层接触,断距40余米,1线附近只见两盘标二错开10m左右,北端见东侧16煤层与西侧23煤层顶板砂岩接触,断距30余米。

断层南段由于两盘地层倾角差异(上盘倾角较下盘小),深部断距比浅部大。

据观察,断层破碎带仅3~5m,地表出露大部分清楚。

此断层对煤层赋存破坏较大。

⑤、F49横向逆断层

断层位于矿区东南侧,源于ZF2的北侧1线,由1线西的ZF2起,向东经小坪寨消失于煤组上段中,延展方向近东西向,长约1100m。

断面倾向北,倾角82°左右。

断距约20~35m,该断层在小坪寨及其以西的出露清楚,东端地表为稻田而属推断。

断距在西端达40m以上,向东逐渐减小至消失。

其余断层断距较小,对矿区煤层赋存状况破坏程度较微弱。

各断层特征见2-1-1表。

2-1-1表断层特征一览表

分组

名称

性质

长度

(m)

断距

(m)

产状

走向

倾向

倾角

F3

4000

7

60

150

波状

F6

300

7

5

275

80

F23

2000

12

60

330

70

F50

370

F51

330

6

35

305

67

F53

350

5

50

320

70

F55

600

6

50

320

75

F61

320

4

53

143

65

西

F7

70

<5

70

160

64

F8

300

8

85

355

72

F9

230

6

80

350

77

Fl0

870

7

90

360

80

南向

F52

320

10

10

100

78

F57

620

17

20

110

86

4、地质构造及类型

按《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T/T0216-2002)附录D可确定该区构造复杂程度为复杂构造类型。

(1)、煤层及煤质

煤层赋存情况

矿区范围内大部可采煤层有M16、M21、M23、M27四层;局部可采煤层为M14、M30两煤层。

①、大部可采煤层有M16、M21、M23、M27四层。

M16煤层:

该煤层是矿区煤组中最上一个可采煤层,产于煤组中段的中部靠下的粉砂岩中,该煤组一般以辅标为顶板,辅标在局部地段尖灭,煤层则以粉砂岩或细砂岩为顶板,辅标于煤层间普遍有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作为伪定,其厚度变化较大。

直接底板为灰色泥岩。

煤层为黑色、半暗型至半亮型、块状煤,由亮煤和暗煤组成细条带状结构。

该煤层一般由两个煤分层与一层夹石组成,上、下层普遍呈单一结构,下层中个别点见被薄层夹石。

煤层厚度1.4~1.9米,一般厚度1.7米。

煤层夹石多为泥岩或粉砂岩,少数为泥质粉砂岩,厚度变化较大。

M21煤层:

该煤层产于煤组中段底部,下距标七3米左右。

该煤层顶板多为粉砂岩或泥质粉砂岩,直接底板为泥岩,其下为细砂岩和粉砂岩。

煤层为黑色、半亮型至半暗型、具细条带状、线理状结构,节理裂隙发育。

煤层厚度0.8~1.91米,一般厚度1.5米左右,煤层结构含1层夹石,局部不含夹石,夹石一般为泥岩,一般厚度在0.1~0.2米。

M23煤层:

该煤层位于煤组下段的上部,距标七一般15米左右。

煤层以标七下或其下的钙质细砂岩为顶板,局部有泥岩或粉砂质泥岩作伪顶,直接顶板为泥岩,底板为细砂岩或粉砂岩。

煤层为黑色、半亮型、块状煤,宽条带状结构。

煤层厚度1.55~2.26米,一般厚度1.8米左右,厚度稳定,变化不大。

该煤层一般为单层构造,局部有1层夹石,夹石以泥岩为主,夹石厚度一般为0.1~0.2米。

M27煤层产于煤组下段的中上部。

以标九为顶板。

该煤层为一复杂结构煤层,煤层间厚度变化较大,含多层夹石,夹石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

②、局部可采煤层

局部可采煤层为M14、M30两煤层。

M14煤层:

该煤层是矿区煤组中最上一个局部可采煤层,产于煤组中段的上中部靠上的粉砂岩中,该煤组一般以辅标为顶板,辅标在局部地段尖灭,煤层则以粉砂岩或细砂岩为顶板,辅标于煤层间普遍有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作为伪定,其厚度变化较大。

直接底板为灰色泥岩。

煤层为黑色、半暗型至半亮型、块状煤,由亮煤和暗煤组成细条带状结构。

该煤层一般由两个煤分层与一层夹石组成,上、下层普遍呈单一结构,下层中个别点见被薄层夹石。

煤层厚度0.36~2.48米,一般厚度1.07米。

煤层夹石多为泥岩或粉砂岩,少数为泥质粉砂岩,厚度变化较大。

M30煤层:

该煤层为煤组最下的一个可采层,位于煤组下段的中下部,产于粉砂岩或泥质粉砂岩中,一般上距29煤层仅3~4米,下距标十仅3米左右,煤层上、下一般有一层泥岩作为伪顶和直接底板。

煤层为黑色、半亮型、块状煤,具以亮煤条带为主的宽条带状结构。

煤层结构含1~2层夹石,一般为一层,夹石一般为泥岩,一般厚度在0.2米左右。

表2-1-2可采煤层特征一览表

煤层

名称

煤层

厚度

(m)

平均

厚度

(m)

与上层

煤间距

(m)

煤层夹矸数

稳定性

顶板岩性

底板岩性

备注

M14

0.36~2.48

1.07

不稳定

细砂岩、泥质粉砂岩

泥岩、粉砂质泥岩

局部可采

M16

1.4~1.9

1.7

50

稳定

粉砂质泥岩

灰色泥岩

全区可采

M21

0.8~1.91

1.5

36

1~3

稳定

泥质粉砂岩

灰色泥岩

细砂岩

全区可采

M23

1.55~2.26

1.8

25

多层

稳定

钙质细砂岩

泥岩

全区可采

M27

0.78~1.44

1.25

21

1~3

稳定

泥灰岩

灰色泥岩

粉砂岩

局部可采

M30

0.42~1.41

0.8

20

不稳定

粉砂质泥岩

泥岩

粉砂岩

局部可采

5、煤层顶底板岩性特征

1、M16煤层顶底板岩性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顶底板岩性特征

顶板:

以碎屑岩为主,多数为粉砂岩,少数为细砂岩,以泥质、钙质胶结为主,厚度变化大,一般厚度约5米,其上为一层钙质细砂岩,底部常见一层厚约0.4米的菱铁质灰岩或生物泥灰岩(辅标)。

底板:

以钙质细砂岩为主,部分为粉砂岩,一般厚度约5米左右。

顶底板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顶板的物理力学性质,因岩石及其胶结状况而异,与埋藏深度有关。

顶板碎屑岩一般胶结好,结构较致密,以钙质胶结为主的稳定性好。

粉砂岩抗压强度最高(999kg/cm2)、砂质灰岩仅676kg/cm2。

抗拉强度:

细砂岩(31kg/cm2)又高于粉砂岩(7.4~22.0kg/cm2);泥质胶结的一般层理发育,易沿层面剥落。

菱铁质泥灰岩、生物泥灰岩一般发育裂隙,尤其前者因为坚硬、有裂隙,受力易碎裂,又因多成薄层状、透镜状存在,更易于呈团块状脱落。

顶板岩石在埋藏浅的地段有构造裂隙,多为方解石半充填至完整充填,深度裂隙一般不发育。

伪顶质软,层理发育的易呈片状剥落,层理不发育的易成菱形碎裂,一般不好管理。

因此,采M16煤层时对其伪顶的管理须十分重视,否则会影响煤的质量。

直接底板一般含粘土质者,遇水很少膨胀,粘土质泥岩则可塑性与膨胀性,易产生底鼓。

泥岩下为粉砂岩或细砂岩,是17煤层顶板。

2、M21煤层顶底板岩性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M21煤层顶板为粉砂岩或泥质粉砂岩,少数为细砂岩,多为泥质钙质或泥质胶结,致密完整,层理较发育,薄至中厚层状,厚1.10~10.10米,一般为4.20米。

顶板岩石垂直抗剪强度为47kg/cm2左右,抗压强度481~648kg/cm2,单项抗拉强度15~29kg/cm2。

大部分地段见有伪顶存在,岩性为泥岩,片状结构,易风化成碎片。

直接底板:

为薄至中厚层细砂岩,局部为粉砂岩,钙质胶结,较坚硬,垂直抗剪强度82kg/cm2,抗压强度689~188kg/cm2,冲击强度16。

M21煤层距标七灰岩1.50~5.00米,一般3.00米。

标七地下水压力较大,水量并不大。

因此,开采M21煤层时,可能底板压力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