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法重点难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6114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6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担保法重点难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担保法重点难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担保法重点难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担保法重点难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担保法重点难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担保法重点难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担保法重点难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担保法重点难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担保法重点难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担保法重点难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担保法重点难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担保法重点难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担保法重点难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担保法重点难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担保法重点难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担保法重点难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担保法重点难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担保法重点难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担保法重点难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担保法重点难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担保法重点难点.docx

《担保法重点难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担保法重点难点.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担保法重点难点.docx

担保法重点难点

担保法重点难点详解:

总论部份

一、担保的含义

民法上的担保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担保,是对合法债务的履行保证,广义上的担保,则可包括不具有法律意义的事项,如他人的行为。

担保法上的担保,仅指狭义的担保(担保法第2条第1款)。

广义上的担保,实质上是附条件的法律行为,比如,A向B保证,C必然不为某种行为,不然A向B支付5000元保证金,此处,C是不是为必然行为就是AB约定生效的条件;狭义的担保则不能完全如此理解,虽然担保人承担责任的前提是债务人不履行债务,但该事实只是请求权发生的原因,而不是担保合同生效的条件,比如在抵押的场合,履行期限届满前,抵押权的追击效劳、保全效劳等等均已产生。

二、担保的分类(狭义角度)

一、一般担保与特别担保

债的一般担保,是保证债权人一般利益的担保,是债的法律效劳的自然结果。

民事责任本质上是财产责任,因此责任人的所有个人财产就是其民事责任的一般担保。

合同法中债的保全制度(撤销权、代位权)就是为了增强债务人一般担保的能力。

债的特别担保,是法律为保证特定债权人的债权实现而设定的担保。

担保法上的担保,都属于债的特别担保。

二、典型担保与非典型担保

这是按照法律规定的适用和类型化的程度进行区分。

典型担保是由法律明文规定的担保方式。

担保法第2条第2款规定的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定金即是,另外《海商法》的船舶优先权、合同法的建筑工程款优先权,虽然适用范围仅仅限于特定债务,也属于典型担保。

非典型担保也可分为两种情形:

一种是法律虽未明文规定但其主要功能为担保的担保方式,比如让与担保(即债务人将必然财产所有权转移给债权人以担保债务,在其履行债务后能够取回财产,若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能够直接就担保物受偿)、所有权保留(分期付款)、押金等。

另外一种是担保不是其主要功能的担保方式,比如违约金的主要功能是民事责任,但又兼有担保的功能;抵销的主要功能是债的履行方式,但其又有事实上优先受偿的效果;并存的债务承担,本来属于债务转移的一种方式,但由于新旧债务人并存承担连带责任,因此也有必然担保功能。

3、约定担保与法定担保

这是按照担保发生的依据进行区分,前者是完全出于当事人的约定,如保证、抵押,后者则是由法律直接规定,如留置、优先权。

4、人保、物保、金钱保

这是按照担保的标的进行的区分。

人保实际是信用担保,保证、并存的债务承担即是;物保是指以特定的财产来担保债权的担保方式,如抵押、质押;金钱担保实际上是物保的一种特殊方式,其标的是作为种类物的金钱,比如定金、货币质押。

三、反担保

反担保是债务人或第三人向担保人保证主债务人履行主债务而提供的担保(担保法第4条)。

反担保是担保人转移担保风险的一种办法,其本质和担保并无不同。

所区别的是:

(1)反担保中的债权人为原担保人。

(2)反担保是以原担保有效存在为前提的。

(3)反担保仅仅限于约定担保。

(4)反担保所担保的实际是原担保人的追偿权。

由于原担保人的追偿权是在必然条件下才出现的,因此反担保所担保的属于未来的债权,这一点与最高额保证、最高额抵押同。

《担保法》第4条第2款规定:

“反担保适用于本法担保的规定。

”从字面理解,担保法规定的5种典型担保方式都可适用于反担保,但从反担保的性质理解,却有必然的限制:

(1)留置不能为反担保的方式,因为留置权为法定担保方式,只有具有法定条件才能成立,而反担保是约定担保。

(2)定金也不能作为反担保方式,因为定金只适用于双务合同,而担保合同却是单务合同。

(参见担保法解释第2条第2款)

四、担保合同的当事人

约定担保是以合同方式成立的,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具有附随性,但其本身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其当事人两边是担保权人和担保提供人,在担保人为第三人的场合,第三人与债务人的关系并非是担保关系,而是担保合同的基础关系。

其基础关系能够是无因管理,也能够是委托合同,也能够是赠与,基础关系的效劳与担保关系没有必然联系。

例如,第三人C受债务人B的讹诈,与债权人A签定了担保合同,按照合同相对性,C不能以受B的讹诈而主张撤销担保合同(除非A明知那个情形或与B通谋)、与,因为对于A、C来讲,C的意思表示是真实的,其受讹诈的事实只是该意思表示的动机(较远的原因),动机错误一般不影响意思表示的效劳。

五、担保设立无效的法律后果

《担保法》第5条第1款规定:

“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

担保合同还有约定的,依照约定。

”依照法律行为的主从关系原理,主行为无效的,从行为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所以当主债权不能有效存在时,作为从合同的担保合同固然也就无效。

可是,担保合同无效,不意味着当事人之间不能产生任何权利义务关系,这时应先看当事人之间有无约定,没有约定的,则依照合同无效的规则处置,现在这种责任在性质上属于缔约过失责任。

《担保法》第5条第2款规定:

“担保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债务人、担保人、债权人有过错的,应当按照其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不过《担保法解释》第7、八、9条对那个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细化规定,这些规定与一般的缔约过失责任仍是有所不同,下面详细分析:

(1)第7条:

“主合同有效而担保合同无效,债权人无过错的,担保人与债务人对主合同债权人的经济损失,承担连带补偿责任;债权人、担保人有过错的,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部份,不该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份的二分之。

”依此规定,第一要肯定债权人有无过错,分两种情形讨论:

若是债权人无过错,则由担保人和债务人承担连带补偿责任,而无论担保人和债务人是不是有过错。

从缔约过失责任的特征来看,只有有过错的一方才承担相应责任,而依照解释的规定,只要债权人无过错,担保人和债务人就要承担无过错责任。

如此的规定显然是要偏重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从担保人角度来讲,让其在这种情形下承担无过错责任,不违背其签定担保合同时推定的意思。

不过,在“担保人因无效担保合同向债权人承担补偿责任后,能够向债务人追偿”(解释第9条第1款),而且即便担保人本身也是有过错的,仍然能够向债务人追偿。

这是因为担保人的补偿责任范围不会超过其在担保合同中约定的担保范围,该债务完尽是债务人应清偿的债务。

若是债权人有过错,应承担相应的责任,若是担保人没有过错,则不承担任何责任,即便担保人有过错,其承担责任的范围也不该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的1/2。

(2)第8条:

“主合同无效而致使担保合同无效,担保人无过错的,担保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担保人有过错的,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部份,不该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份的三分之一。

”依此规定,担保人只有在有过错的情形下才承担责任,但其承担的责任范围不该超过不能清偿部份的1/3。

这是因为担保人不是主合同的当事人,本不该对主合同债权人的信赖利益损失负责,因此只有担保人明知或应知主合同效劳有瑕疵仍然提供担保,而提供的担保是主合同成立的基础时,担保人材承担主合同无效的过错责任,可是,主合同无效的主要原因不是担保人提供担保,因此对其责任限制在必然范围内。

另外,适用本条的前提是,担保合同的无效是因为主合同本身的效劳引发的,若是是因为其他原因比如担保人与债务人通谋而致使主合同无效,担保人不能享有限制责任的利益。

注意:

上述补偿责任,以信赖利益为限,不包括预期利益。

六、担保法关于“不能清偿”的含义

担保法及其解释不止在一处利用了“不能清偿”或类似用语(如“不能履行”),如先诉抗辩权中的“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又如解释第7、8条中“其承担的责任范围不该超过不能清偿部份的1/二、1/3”等。

问题在于,“不能清偿”是一个相当有歧义的用语,从理论上说,种类债务没有不能履行的,因此在金钱债务的场合,今天不能履行不代表明天不能履行,若是如此的话先诉抗辩权就会成为永不消灭的权利,担保人也绝不会因为过错而需要承担责任了。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不能清偿”的含义。

依照学者的解释,所谓“不能清偿”,是指就债务人的财产依法强制执行而无效果,包括执行后不能或不足以清偿全数债务,如拍卖债务人的财产无人应买、或拍卖所得只能清偿部份债务、或债务人虽有财产但在执行期限届满以前无法查找其财产所在等等。

对此,《担保法解释》131条已经明确规定:

本解释所称“不能清偿”指对债务人的存款、现金、有价证券、成品、半成品、原材料、交通工具等能够执行的动产和其他方便执行的财产执行完毕后,债务仍未能取得清偿的状态。

七、主合同解除时的担保责任

在主合同被解除的场合,依照合同解除效劳的“直接效果说”,合同因解除而溯及的消灭,作为从合同,担保合同所依附的基础已经丧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既然债权人选择了解除合同,表明其已经舍弃了担保权的行使,于是可得出主合同解除不得再行使担保权的结论。

类似的情形还包括违约金与合同解除的场合。

遗憾的是以上推论实属大谬!

担保合同虽然在效劳上从属于主合同,其发生、转移、变更、终止均应与主合同命运同。

但主合同解除的目的实现与从合同的担保功能并非矛盾,若是强行将二者割裂,债权人必将陷入不利局面。

试举一例予以说明:

A与B签定一长期购销合同,由A向B供货,到货发款,C提供抵押担保,后B拖欠多期货款,A欲行使担保物权以实现债权,假设优先受偿须以丧失合同解除权为代价,则A实现债权后仍然负有继续供货之义务,而面对B之根本违约,A已没有任何担保财产可供实现了。

由此可见,担保合同不能因为主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而子虚乌有,这时应该拟制合同关系在从合同能够依附的范围内继续存在。

《合同法》98条规定,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不影响合同中结算和清理条款的效劳。

因此,从合同仍得依附清算条款而继续存在。

(类似的,违约金条款的存在也应做一样解释)

《担保法解释》第10条明确规定:

主合同解除后,担保人对债务人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仍应承担担保责任。

固然,担保合同还有约定的除外。

八、担保权的行使期限

担保可分为人保和物保。

对于人保来讲,担保法已经明文规定了保证期间,债权人须在保证期间向保证人要求承担保证责任,符合上述要求的保证请求权得以在诉讼时效内继续存在(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的关系将在保证部份论述)。

对于物保来讲,由于该担保权属于物权,依照传统民法理论,物权一般不适用于诉讼时效(客体为请求权)和除斥期间(客体为形成权)。

但担保物权却是一个例外,台湾民法的规定抵押权适用除斥期间的规定,权利续存期限是5年。

我国担保法没有规定,不过担保法解释12条却做出了规定:

当事人约定的或记录部门要求记录的担保期间,对担保物权的存续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担保物权所担保的债权的诉讼时效结束后,担保权人在诉讼时效结束后的二年内行使担保物权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这说明,担保物权的除斥期间是2年。

九、人保与物保的并存

有的高作将人保与物保的并存称为竞合,这是不准确的。

在法律上,竞合是表征排他性、或彼此冲突的概念范围。

而人保与物保的并存是指同一债务上有不同种类的担保方式同时存在,即“一债数保”。

依照担保法28条的规定,能够分两种情形处置:

一是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物的担保的,保证人对物的担保之外的债权承担保证责任;一是债权人舍弃物的担保的,保证人在债权人舍弃权利的范围内免去保证责任。

这是因为人保仅有债权的效劳,而物保则有物权效劳,这是一种基于物权优先的思想所作出的规定。

我以为如此的规定是有缺点的,因为物权优先是指效劳上的优先,绝不意味着权利行使的优先,依照权利即自由的理解,优先行使哪一种权利应该由权利人去选择。

担保法解释38条作出了修正:

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第三人提供物的担保的,债权人能够请求保证人或物的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

可是,同一债权上人保与债务人自身提供的物保竞合的,仍然必需优先行使担保物权,这是从效益角度考虑的,优先实现债务人提供的担保,能够减少求偿的环节,何况这本来就应由债务人来最终承担全数债务。

当事人之间能够对各类担保方式的担保范围作出约定,没有约定的,依照以上方式承担担保责任的担保人(债务人提供的除外)能够向债务人追偿,也能够向其他担保人追偿。

(注意:

此追偿权的性质为债权请求权)

物保合同无效、被撤销、或担保物灭失且没有代位物的,人保责任不得免去。

若是主债权人在主合同期限届满后怠于行使担保物权而致使担保物的价值减少、灭失的,视为债权人舍弃物保,保证人能够在舍弃权利范围内部份或全数免去责任。

十、物保的竞合

所谓物保的竞合,是指同一财产之上同时存在数个不同担保物权的现象,也叫做担保物权的冲突,它不同于相容性的“一债数保”。

物保的竞合能够分为各类不同的担保物权竞合,比如所有权保留与抵押权的竞合、让与担保与质押权的竞合,这里仅仅讨论典型性担保的竞合问题。

一、抵押权与质权的竞合

因抵押权是不移转标的物占有的,而质权是以移转标的物占有为成立要件,当抵押人再将抵押物用于质押,或质押人又与他人另行签定动产抵押合同时,二者便成立竞合。

于此场合,有学者主张按罗马法所谓“同样情形下占有人优先”的原则肯定质押优先,也有人主张区分二者设立的前后顺序肯定其效劳强弱。

笔者以为,从公示的公信力的强弱角度,记录显然要优于交付,不然国家的记录制度丧失了应有的权威性,不动产记录制度便名存实亡。

因此,《担保法解释》79条第1款规定:

同一财产法定记录的抵押权与质押并存时,抵押权人优先受偿。

二、留置权与抵押权的竞合

一般以为,法定担保物权系基于特殊价值取向,应优先于意定担保,且留置权担保的债权与留置物有直接关联,留置权债权的发生,使抵押物增加新的价值(比如因修理电视机而产生的留置),这往往有利于抵押权人的利益,因此当留置与抵押发生竞合,留置应优先。

(担保法解释79条第2款)

3、留置权与质押权的竞合

从理论上说,这两种都以占有为成立条件,似不能发生竞合。

然二者之续存,则非以占有为必要(后有详细论述)。

例如,当质押权人之质物被他人非法侵夺时,其质权并非消灭,可行使物上回答请求权,若是现在质物又被他人合法留置,二者权利可发生竞合。

这时的权利竞合,是以留置善意取得为前提的,若是留置人明知标的物上附有他人质权,则不能合法留置该物。

善意取得的效劳为可取得无负担之物权,因此成立在后留置应优先于成立在前的质权。

反之,留置成立在前,质押成立在后,道理亦同。

4、抵押权与优先权的竞合

担保法及其解释均没有这方面的规定。

在国外优先权一般辅以记录制度,以公示方式明确其物权效劳,得以优先于抵押权。

但我国尚未成立如此的制度。

不过依照特别法的规定,船舶优先权、民用航空器优先权应优先于抵押实现。

但对于合同法规定的建筑工程款优先权,则没有明确规定,通说以为,基于工程款这种有特殊保障意义的债权,应优先于普通债权实现,因此这种法定优先权一般应优先于抵押实现。

五、留置权与优先权的竞合

虽然二者均为法定的担保权,但基于类似的理由,优先权应优先于留置实现。

担保法重点难点:

详解定金部份

一、定金概述

一、概念

早在罗马法,就存在不完全附约和完全附约两种定金种类,相当于今天的解约定金和证约定金。

继受罗马法各国普遍规定了定金制度,但立法例又各有不同。

我国《担保法》89条规定:

当事人能够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

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收回。

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依此规定,可将定金概念为:

为担保债权,依两边当事人的约定,一方于合同履行前给付对方必然的金钱。

通过定金交付,债务履行与否与该定金之得失挂钩,使当事人心理产生压力,从而踊跃、适当的履行债务,发挥担保作用。

二、定金属性

(1)定金为金钱担保。

定金是作为担保债权而存在的,其标的乃作为消费物之金钱,具有高度流通性的特征,使得金钱担保不同于人保和物保。

定金一旦交付于债权人,依照“占有与所有一致”的货币所有权规则,定金之所有权即转移于债权人,因此定金不同于所有权保留,也不同于将金钱特定封包的金钱质押。

交付定金一方只有在收受定金方不履行债务时得以要求双倍返还,这显然又不同于让与担保。

问题是定金之标的可否为金钱之外之种类物?

我国法没有明文规定,依余之见,定金非担保物权,本质上为契约,故遵循当事人意思自治,倘两边明确约定,不妨承认之,但需以种类物为限。

(2)定金合同具有从属性。

凡担保合同,均从属于主合同,故定金合同成立需以主合同成立为前提,主合同无效,定金合同亦随之无效(当事人还有约定除外)。

主合同取得履行,定金也就失去目的。

惟于立约定金、成约定金之场合,定金合同得以主合同分离而存在(后述)。

(3)定金合同为要式合同和要物合同。

第一,定金应当以书面形式约定(担保法90条),以表现其要式性;第二,定金的实际交付为定金合同成立之条件。

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担保法90条后半段规定:

定金合同从实际交付定金之日起生效。

这意味着交付定金是定金合同的生效要件,而不是成立要件,这里显然混淆了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

解释119规定,实际交付的定金数额多于或少于约定数额,视为变更定金合同;收受定金一方提出异议并拒绝同意定金的,定金合同不生效。

这里能够视为承认了定金合同为实践性合同。

所谓交付,既可依现实交付为之,也可依观念交付为之。

若是当事人订立定金合同后,拒断交付定金的,定金合同尚未成立,因此不能视为违约,也不能依照解释第7条处置。

至于是不是存在合同法上的缔约过失责任,要按照具体情形予以衡量。

(4)定金担保为担保两边的债权。

其他担保一般仅担保一方当事人的债权,而定金所担保的合同为双务合同,且当事人两边之义务均属定金担保范围,即无论是交付定金方仍是同意定金方,其义务履行均与定金得丧挂钩。

二、定金的种类

定金制度,自罗马法以来已存在,但因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而种类各异,其性质和效劳也不尽一致。

从《担保法》89条规定来看,似乎只有违约定金一种。

但《担保法解释》增加了若干定金种类,以下别离论述:

(1)立约定金

是指保证正式订立主合同的定金。

实践中,当事人常常于正式合同之前签定意向书,而在意向书中常能看到当事人对立约定金之约定。

解释115条规定:

当事人约定以交付定金作为订立主合同担保的,给付定金的一方拒绝订立主合同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拒绝订立合同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这时,定金合同先于主合同生效。

值得注意的是,立约定金成立的特别要件是:

当事人对主合同的主要内容已有预设,即对合同的主要条款已经达到潜在的合意,只需未来予以确认,如达到意向书、对需书面订立的合同已经达到口头合意等。

这是因为,未来合意达到与否具有不肯定性,立约定金非为担保主合同讨价还价之进程行为,乃担保两边按照预设内容正式签约之结果行为。

例如两边仅约定立约定金担保未来签定某合同,但该合同之性质、种类、具体条款无从考证,定金合同不能成立,除非依交易适应可肯定之。

(2)成约定金

是指作为主合同成立要件的定金,因定金的交付,主合同才成立或生效,在这里,定金是作为主合同的特别成立要件存在的,定金合同得离开于主合同而成立。

解释116条前半段承认了这种类型,同时,后半段又规定:

主合同已经履行或已经履行主要部份的,不影响主合同的成立或生效。

这完全符合《合同法》3六、37条的精神:

在法律、行政法规或当事人约定的合同成立条件未具有时,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并由对方同意的合同成立。

(3)解约定金

是指以定金得丧为代价而保留合同的单方解除权。

定金不妥然具有保留合同解除权的效劳,除非当事人有明确约定。

解释117明确承认了此类定金:

定金交付后,交付定金的一方能够依照合同的约定以丧失定金为代价而解除主合同,收受定金的一方能够双倍返还定金为代价而解除主合同。

(4)违约定金

这种定金的作用类似于违约金,而且对违约方具有必然的惩罚性,《担保法》89条规定的定金性质上就属于违约定金。

依照通说,违约定金兼有证约定金之功能。

(5)证约定金

是指以定金作为合同成立的证据,定金现在是作为证明合同成立为目的。

我国现行法暂无此类定金的规定,但通说以为,定金的交付一般都标志着合同的存在,所以有证明合同成立的作用。

三、定金与相关概念辨析

一、定金与预付款

定金和预付款有必然相似的地方:

都能够是一方预先向另一方交付必然的金钱;定金在合同履行后能够抵作价款;当事人也能够约定将预付款的交付作为合同成立或生效的条件等。

但二者法律性质和效劳却存在专门大不同:

(1)从效劳上说,二者最大的不同是是不是适用定金罚则,预付款无此效劳。

(2)从法律性质上说,定金是作为债务的担保,而预付款则属于债务履行的范围,其主要功能是提前履行部份债务,使得同意预付款的一方取得期限利益。

(3)从法律特征上来讲,定金的交付产生一个定金合同,独立于也从属于主合同关系,而预付款的交付属于履行主债务的一部份,不组成一个独立的合同;定金一般是一次性交付,预付款能够分期支付。

二、定金与其他金钱担保

所谓“其他金钱担保”,是指担保法未明文规定的非典型金钱担保方式,解释118条的例举了以下主要形式:

留置金、担保金、保证金、订约金、押金等。

其与定金不同之核心,为法律效劳上,即是不是适用定金罚则。

而于法律特征上,其不同亦有表现,不过《担保法解释》并无进一步规定这些非典型担保的法律特征,实践中应按照行业或一般交易适应来肯定,试举数例:

(1)定金为担保债务之主给付义务,而押金则通常担保债务之从给付义务或附随义务。

例如,旅店所收住房押金,多为担保住客照顾、保护房内设施之义务(附随义务),若住客未违背该义务,押金或折抵房款或返还之。

 

(2)所谓订金,多用于饭馆包间预定,依照行业适应,订金是作为饭馆保留包间的对价,没有订金的,饭馆过时不候。

订金能够抵作往后饭款,但饭馆不能对订金予以扣押,

 

(3)保证金一般用于信用证开证申请的担保,在信用证项下的款项没有取得清偿时,开证行能够就保证金优先受偿,开证申请人支付信用证款项的,保证金冲抵款项。

要想在实践中区分这些非典型金钱担保与定金,第一要考察是不是有明确的约定,而且不仅考察其名称,更重要的是考察其内容,即所谓“名实并举”。

比如约定中虽然没有出现“定金”字样或以其他字眼代替,但合同内容有符合定金特性的定金罚则,也应当认定为定金合同;又如,即便合同利用了“定金”字眼,但没有约定定金性质的,当事人主张定金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参观点释118条)。

3、定金与损害补偿金

所谓损害补偿金,就是合同一方因承担违约补偿责任而向另一方支付的损失补偿金额。

定金与损害补偿金是不是能够并用,对于那个问题我国合同法和担保法都没有明文规定,依照《德国民法典》338条的规定,定金原则上应折算为损害补偿金。

但我国大多数观点均以为:

定金具有非补偿性的特点,其适用不以实际损害的发生为前提,因此是独立于损害补偿责任的,所以定金与损害补偿金能够并用。

不过二者并用也需要受到必然的限制,例如有观点以为:

定金责任与损害补偿责任的联系体此刻,二者的并用不能超过全数货款的总值(此观点滥觞于各司考辅导班)。

该观点实际上仍然是将定金与实际损失挂钩,因为合同责任的损害补偿包括了预见性可得利益之损失(参见合同法113条),货款乃可得之收益,因此超出货款即超出实际损失范围,故不足取。

笔者以为,定金与损害补偿金并用应遵循如下规则:

(1)若定金收益高于实际损失额,如无特别约定,则直接适用定金,此定金应折算为损害补偿金。

需要注意,若是定金收益过度高于损失,由于定金与惩罚性违约金功能有类似的地方,不妨参照《合同法》114条之规定予以调整定金数额,以避免一方利用他方违约行为过度获利。

(2)若定金小于实际损失,当事人除收取定金收益外,仍得请求补偿损失,但二者并用总值之限制也应参照《合同法》114条规定。

(3)若当事人明确约定定金为损失之预设,则定金与损害补偿金不得并用。

4、定金与违约金

第一应明确违约金之性质。

理论上,违约金可分为惩罚性与补偿性两种,前者不以实际损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