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科技规划草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612190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一五科技规划草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十一五科技规划草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十一五科技规划草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十一五科技规划草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十一五科技规划草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十一五科技规划草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十一五科技规划草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十一五科技规划草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十一五科技规划草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十一五科技规划草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十一五科技规划草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十一五科技规划草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十一五科技规划草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十一五科技规划草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十一五科技规划草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十一五科技规划草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十一五科技规划草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十一五科技规划草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十一五科技规划草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十一五科技规划草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一五科技规划草案.docx

《十一五科技规划草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一五科技规划草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十一五科技规划草案.docx

十一五科技规划草案

 

现代交通技术领域

“十一五”科技规划(草案)

 

二ОО五年五月

 

目录

一、概要1

二、问题和发展需求2

(一)主要问题2

(二)主要需求3

三、重点发展方向和思路6

(一)重点发展方向6

(二)发展思路6

四、主要内容7

(一)重点研究方向7

1.1现代综合交通与智能运输技术7

1.2大型运输技术装备9

1.3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核心技术11

1.4汽车创新工程12

1.5交通安全保障核心技术14

(二)重点项目15

2.1高速磁悬浮交通系统15

2.2新一代国家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国家新航行系统)16

(三)能力、平台和环境建设20

1、轨道交通安全与节能实验平台20

2、空中交通管理国家重点实验室23

一、概要

科技创新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决定交通运输总体效能的关键因素,是评价交通运输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志。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业的要求,我国交通运输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创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通过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全面提升交通运输业的总体科技水平,为实现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通过建立完善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突破交通运输安全保障、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等关键技术,在运输装备技术、运营管理技术和交通基础设施建养技术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面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为社会和公众提供通畅、便捷、安全、经济的运输服务。

以“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规划战略研究”为主要依据,参考交通行业的发展规划并咨询了交通行业专家意见,制定现代交通技术领域“十一五”科技计划(草案),提出了现代综合交通与智能运输、大型运输技术装备、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汽车创新工程和交通安全保障5个重点方向,高速磁悬浮交通系统和国家空中交通管理系统2个重点项目,并针对我国交通科技创新体系的设想,提出了交通科技发展所需的能力、平台和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

二、问题和发展需求

(一)主要问题

交通科技的发展将为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交通科技整体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前瞻性、基础性的科学研究薄弱,应用性开发技术储备不足,成果产业化机制落后;管理体制、政策和法规不适应交通科技的发展。

1、整体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1)在高速铁路、跨海通道、离岸港口工程、大型机场、海底管道等科技含量较高的工程建设技术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2)装备技术发展不平衡,原创性自主开发能力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亟待提高;

(3)现代管理技术与现代装备的综合应用还不够匹配,交通信息系统功能发挥不够理想,资源不能共享,系统安全存在隐患;

(4)智能交通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

(5)保障交通安全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技术开发应用不够;

(6)交通的节能、环保技术尚未突破;

(7)技术标准严重滞后。

2、创新能力不强

我国交通运输业长期以来在技术上重点强调应用性,忽视了应用基础性研究,造成研究成果的基础性、拓展性不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不足,对重大前瞻性领域的研究投入不够,技术储备不足,难以形成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技术群。

3、产业化力度不够

交通科技成果的上、下游缺少中介纽带和中间试验的转化环节,产业化力度不够,不能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主要需求

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对科技的需求体现在以下方面:

1、提高交通系统能力与质量的科技需求

通过先进技术装备和现代管理技术的应用,提高运输效率和运输质量,充分发挥综合交通网络的能力,是交通系统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运输需求的主要途径。

为此,需要发展高速化、重载化(大型化)、专用化、智能化、节能化、环保化的现代运输装备,提高运输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加强综合交通运输组织协调技术、智能化交通控制与运营技术、智能车路系统以及交通信息全过程服务支撑技术的集成,充分提高运输装备的使用效率;发展监控、维养技术,对运输装备,尤其是对航空器、海洋运输船舶、高速列车、油气管网等现代化装备,采用智能化诊断、视情维护、自动监控等技术,充分发挥运输装备的使用性能;发展交通系统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实现覆盖交通运输各环节并沟通社会的交通信息共享和智能化管理与控制,实现运输效率的最大化和服务质量的最优化。

2、交通系统安全运行的科技需求

安全是我国交通运输大发展中必须解决的一个迫切问题。

交通安全是交通行业的生命线,预防为主、加强防范、应急处理、强化救助是保障安全的关键。

针对目前我国交通安全问题十分突出,事故率和伤亡率很高,交通安全保障系统及其保障能力薄弱等问题,不但需要从政策法规、规划设计、建造运营等方面全面考虑,而且需要在交通系统可靠性评价、交通事故的应急处理技术、突发事件下的交通保障技术、交通管制技术、卫星导航和跟踪技术、运输装备可靠性和安全监测与控制技术、基础设施安全监测技术、危险品运输安全保障系统技术等方面展开系统研究,为交通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3、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科技需求

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如何缓解既有大城市普遍出现的交通拥堵,如何引导新兴城市避免发生交通拥堵,是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所以,需要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智能运输系统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4、交通系统基础设施建设的科技需求

在交通网络建设中的高速铁路、跨江跨海结构、大型航空港、大型交通枢纽等关键基础设施,大多属于地质基础复杂、建设环境恶劣、技术含量很高的大型工程,有些在国内尚属首次建设。

这些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超越了以往土木工程的传统概念,呈现出与运载工具、信息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直接相关的特点,需要更为综合和广泛的科技支持。

5、交通信息系统信任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科技需求

在交通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中,要确保信息在采集、传输、处理和发布服务办理过程中的完整性需求,不被篡改和破坏,可信、可用。

要确实保护好交通应用系统的操作系统、应用平台、中间件、数据库以及数据资源的安全可靠,尽可能避免因系统资源遭到破坏而造成系统瘫痪。

要建立网络信任体系。

要严格对网上用户、设备等各种网络实体进行鉴别。

所以,必须建设统一的以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为核心的中国交通信息系统信任服务基础设施。

6、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科技需求

交通系统对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影响,需要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积极采用新型洁净能源,努力降低对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污染和破坏,有效利用和开发土地、河流和海洋岸线、空域等交通资源,发展绿色交通。

需要从交通发展战略、法规政策、组织管理、技术手段等方面,采取综合配套的对策与措施,确保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

 

三、重点发展方向和思路

(一)重点发展方向

建立完善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交通运输安全保障、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运输装备技术、运营管理技术和交通基础设施建养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面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为社会和公众提供通畅、便捷、安全、经济的运输服务。

(二)发展思路

(1)在引进的基础上加强消化、吸收和创新,不断提高飞机、汽车、船舶、轨道交通装备等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具有自主品牌的运输装备,带动装备制造业发展。

(2)以提供顺畅、便捷的人性化交通运输服务为核心,加强统筹规划,发展交通系统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提高运网能力和运输效率,实现交通信息共享和各种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

(3)促进交通运输向节能、环保和更加安全的方向发展,加强节能、环保的交通技术和装备的开发,发展交通安全技术和系统。

(4)围绕国家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攻克建设和养护中的关键技术,提高建设质量,降低全寿命成本。

四、主要内容

(一)重点研究方向

1.1现代综合交通与智能运输技术

1.1.1研究目标

以提升综合交通运输的服务水平为宗旨,通过现代综合交通与智能运输系统综合交通运输组织协调技术,智能化交通控制与运营技术,智能车路系统,交通信息全过程服务支撑技术的关键与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我国在综合交通运输的协同性和智能化的前沿与高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应用检验,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群,促进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和智能运输产业的快速形成,全面提高交通运输系统整体效能和服务水平,为区域综合交通运输和产业物流提供现代服务。

1.1.2主要任务

综合交通运输组织协调技术

综合交通动态建模与分析技术

基于现代交通系统建模理论,突破多种交通组织方式共同作用下交通系统的“点、线、面”交通流的动态建模与分析技术,建立综合交通系统动态分析的系统。

大型交通枢纽协同运行平台

突破陆、水、空运输装备和运输组织之间的协调技术,建立区域综合运输装备配置和综合运输组织的技术规范,以及综合运输协调应用。

智能化交通控制与运营技术

区域交通智能调度系统

基于网格计算技术,突破网络化交通流计算技术、交通信号控制技术和交通组织优化技术,建立交通控制与运营系统。

突破区域公交线路客流动态预测技术、集中调度技术和公交车辆优先通行控制技术,建立大城市公交线路的集中调度系统。

突破移动对象数据获取及处理技术,基于P2P无线通信的交通管理及违章监控技术,综合运输电子收费技术,交通安全监控及救援服务技术。

智能车路系统

智能化的道路标识技术,交通专用短程通信(DSRC)技术、先进的车辆定位、跟踪及导航技术,基于人因学的人机交互与辅助驾驶技术、基于车路协作的车辆自动驾驶及编队自动运行技术、边防公路智能诱导技术

交通信息全过程服务支撑技术

交通信息可信服务技术

突破交通装备的可信识别技术,突破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发布的全过程可用技术,开发动态交通信息可信的智能终端设备,建立交通信息领域的信任服务系统。

交通信息采集与数据管理技术

突破信息检测和采集技术,突破动态交通数据组织技术,开发动态交通信息检测和采集设备,建立区域动态交通信息采集、处理与信息发布系统。

交通信息共享与服务技术

突破交通数据的高效传输技术,突破多源异构交通信息系统间的数据交换技术,突破交通动态信息提取计算技术,突破交通信息多媒体接入、定位和发布技术,建立交通信息共享标准和平台。

 

1.1.3实施时间和经费计划

项目研究截至期限为2010年12月,项目研究经费预算为25亿元人民币,其中国家拨款10亿元。

1.2大型运输装备技术

1.2.1研究目标

以快速提高运输能力为方向,开展高速、大型、节能、环保的大型运输装备核心技术的自主开发研究,通过典型工程的应用检验,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群,促进铁路、公路、民航、水运和城市交通运输能力的快速提高。

1.2.2主要任务

(1)城市轨道交通技术

以中等运量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发100%低地板独立轮转向架、直线电机转向架、低速磁浮转向架、单轨双导向橡胶轮胎式转向架,消化单轨橡胶轮转向架,突破交流牵引、车体轻辆化、自动列车控制、制动系统、系统集成和列车网络监控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节能技术,实现自主创新技术的工程化应用和装车试运行。

(2)船舶设计、自动化和动力系统开发技术

开发船舶技术性能网络数据库,突破新型船舶推进、船舶并行设计等船舶设计共性技术,突破全船综合集成网络平台技术和船舶机舱、导航、驾驶自动化技术,突破船舶柴油机的开发和智能控制技术,技术成果达到工程化应用水平。

(3)大型船舶和高速船舶开发技术

突破万箱级超大型集装箱船总体综合设计与优化、结构设计与优化、动力及辅助系统的设计、总体建造、特殊精度控制、主机安装及轴系校中等关键技术,突破马六甲最大型油船主尺度方案设计、总体布置方案设计、船型及型线优化、浅水航道水动力性能及操纵性、船体结构设计、总段建造、快速搭载、上层建筑总组、内装和整吊、总段精度控制等关键技术,突破大型全冷式液化石油气船(LPG)总布置及线型优化设计、结构设计、动力装置和货物系统设计、大型全冷式液化气船建造等关键技术,突破大型高速客滚船线型开发及优化、结构、总布置、货舱通风、分舱和破舱稳性、旅客应急撤离系统、防振减振、车辆舱消防系统、车辆绑扎系统等关键技术,突破大尺度豪华游艇设计制造技术,突破高速穿浪双体船设计关键技术。

技术成果达到工程化应用水平。

(4)直升机开发技术

突破直升机总体优化设计技术、高人机功效品质设计技术、新型直升机构型技术,突破直升机静强度设计/评定技术、动力学设计/评定技术和疲劳强度设计/评定技术,突破民用直升机适航符合性设计和试验验证技术,突破直升机结构设计及低成本制造技术,突破直升机动力系统开发技术,突破高效旋翼翼型、高性能低噪声旋翼/尾桨气动、无轴承旋翼、智能旋翼系统的开发技术,突破直升机传动系统开发技术。

1.2.3实施时间和经费计划

项目研究截至期限为2010年12月,项目研究经费预算为13.5亿元,其中国家拨款11.5亿元。

1.3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核心技术

1.3.1研究目标

以我国琼州海峡工程、渤海湾工程和台湾连线工程为实际背景,开展大型跨海工程、大型隧道工程、深层交通枢纽工程的结构设计、结构试验、建设工艺、安全防护和可靠性评估等关键技术的研究,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大型交通工程项目的应用检验,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技术群,使我国大型基础设施的建造水平不仅能完成国内的大型交通工程的建造,而且具备参与国际重大交通工程项目的竞争,并在若干单项技术达到居世界领先地位。

1.3.2主要任务

(1)大型越江跨海通道核心技术

突破组合体系超大跨度桥梁的结构形式、分析、设计实用技术与方法,开发桥梁基础构造形式、施工工艺和施工设备,突破桥梁结构的集成施工技术,突破多灾害作用下的减灾技术,突破施工与运营安全监测与维护技术。

突破快速地质超前预报、新的高承压水地层中隧道的设计、高承压水地层中隧道的快速掘进施工新技术与设备、超长大隧道运营通风控制、施工与运营安全监测与维护等关键技术,建成采用新材料的试验性的新结构,逐步积累建造、管理的实用技术,研究成果实际应用于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跨江海桥梁与隧道工程中。

(2)大型交通换乘枢纽建设核心技术

突破超大地下空间整合、超大超深地下结构设计、大型超深地下工程的施工工法与设备、大型地下交通枢纽火灾规律模拟、三维数字地下空间信息可视化平台、地下交通设施改扩建微扰动施工等关键技术,建立和完善相关技术标准体系,设计、施工实用方法和工艺设备,成为世界先进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理念和技术的重要示范和标志。

1.3.3实施时间和经费计划

项目研究截至期限为2010年12月,项目研究经费预算为5亿元人民币。

1.4汽车创新工程

1.4.1研究目标

突破汽车车身、动力总成、底盘系统和电控系统的核心技术,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汽车产品的应用检验和技术鉴定,建立一套完整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产品研发系统,建立国际先进的汽车整车开发中心,建立完整的技术标准、设计规范和生产工艺流程,具备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和制造能力。

实现以电控柴油机和直喷汽油机为代表的燃油汽车重大技术变革,掌握油-电混合动力汽车核心技术,攻克新型燃料电池关键部件核心技术,解决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工程实用化主要问题,实现相关产品的产业化和商业示范,为欧3、欧4排放法规在我国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保障,为我国中期汽车能源环保面临的挑战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和成套技术,为把握能源动力转型机遇,使我国在氢能燃料电池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实现汽车工业的跨越发展打好基础。

1.4.2主要任务

(1)先进燃油汽车节能环保技术及其产业化

突破电控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具备1500巴以上喷射压力,超高速喷射控制阀)、发动机空气控制系统、排气后处理系统,突破新一代电控柴油机整机设计与系统集成技术,突破新型高效直喷汽油机整机设计与系统集成技,实现以电控柴油机和直喷汽油机为代表的燃油汽车重大技术变革,实现相关产品的大规模产业化,为“十一五”期间欧3、欧4排放法规在我国的顺利实施和《汽车产业政策》规定的汽车燃油经济性提高15%目标的实现提供技术保障。

到2010年,建立起先进燃油汽车自主开发能力。

(2)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突破适用混合动力系统的新型混合动力发动机、高性能电机及其控制器、高性能高寿命并且安全可靠的动力电池和超级电容器、关键总成及零部件试验、检测和评价技术,突破内燃机/电机/电池混合动力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研发与现有液体和气体燃料基础设施相兼容的代用燃料发动机及其混合动力产品,到2010年,掌握油-电混合动力汽车核心技术;开发成功以百公里耗油3升、排放满足欧洲Ⅲ以上标准要求的轿车,并实现产业化;适应汽车能源多元化要求,掌握代用燃料发动机主流技术并应用于混合动力,实现先进代用燃料汽车的商业示范与区域推广。

为我国中期汽车能源环保面临的挑战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和成套技术。

(3)氢能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研发新一代高温膜电极、低铂催化剂、低成本双极板等关键材料及其制作工艺,开发智能化、集成化、系列化车用燃料电池动力模块,突破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开展多渠道的制氢/储氢技术的研究,发展新能源汽车燃料加注站系统集成技术,尤其是加氢站的成套设备技术,实现燃料电池汽车在局部地区的商业示范;初步建立燃料电池汽车技术链和产业链。

为把握能源动力转型机遇,使我国在氢能燃料电池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实现汽车工业的跨越发展打好基础。

1.4.3实施时间和经费计划

项目研究截至期限为2010年12月,项目研究经费预算为42亿元人民币。

1.5交通安全保障核心技术

1.5.1研究目标

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兼顾应急救援”的思路,从人、车、路、环境和信息的交通运输系统的角度出发,研究开发车辆运行危险状态监测、车辆运行危险控制及预警、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等成套技术及设备,以及交通运输安全运营安全保障相关的数据获取、融合、处理、挖掘及智能决策理论等关键技术,实现相关技术的产业化,全面提高我国交通运输事故预防、应急反应及救援的能力,减少事故死亡、伤害及社会经济损失。

1.5.2主要任务

(1)交通安全的监控技术

突破现代安全监督管理关键技术和设备、车辆运行状态监控技术及设备、车辆客货配载安全监控技术、危险品运输远程监控技术、营运驾驶员远程身份识别技术、交通基础设施的状态监控技术,

(2)交通事故的救援技术

突破交通事故自动紧急呼救技术、交通事故快速定位技术、交通事故信息采集和传输技术、交通事故救援方案生成和实施技术和海上立体化搜寻、救助、打捞成套系统技术。

1.5.3实施时间和经费计划

项目研究截至期限为2010年12月,项目研究经费预算为7亿元人民币。

(二)重点项目

2.1高速磁悬浮交通系统

2.1.1需求分析

高速磁浮交通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机电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发展高速磁浮交通符合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思路。

自主研制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走向应用,还必须进行高速条件下的考核、验证和完善,完成部件和系统的认证,建立系统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全面掌握面向工程应用的车辆、牵引供电、运行控制、线路和系统集成技术,为此,需建立高速试验环境。

2.1.2主要任务

建立30km磁悬浮交通试验系统,突破500Km/h磁悬浮交通系统实验技术、磁悬浮交通系统设计和集成技术,实现磁悬浮交通系统应用。

2.1.3研究目标

通过建设高速试验线,开展工程化运行试验,攻克500km/h磁浮交通系统的设备制造和系统集成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成套技术。

2.1.4实施时间和经费计划

项目研究截至期限为2010年12月,项目研究经费预算为30亿元人民币。

2.2新一代国家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国家新航行系统)

2.2.1需求分析

(1)创新研制陆基与星基相结合的新一代空管系统。

采用卫星通信技术扩展通信覆盖区域致西部地区和海洋;采用卫星导航技术,逐步摆脱地面固定导航台站的束缚,向“自由飞行”环境发展;采用星基自动相关监视技术,极大的扩展雷达监视的覆盖区域。

在我国西部地区建立新航行系统航路,提高空域资源的利用率。

星基导航应用应兼容GPS、GLONASS、伽利略和我国自行研制的“北斗”系统。

(2)加快空管系统数字化、信息化建设

目前我国空管系统中的空地通信重要采用甚高频话音,地地通信依赖电话、低速转报网和传真,数字化程度低,不利于信息化系统建设,大量的工作需要人工处理,自动化程度低。

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航空数据链技术,实现空地通信的数字化,降低管制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对空服务的能力,提高飞行安全;开展管制信息数字化和管制自动化,减少人为差错,提高管制能力,并为进一步系统联网和协同运行奠定基础。

(3)创建空天地一体化空中交通服务平台

实现空天地跨平台、多制式的异构网络互联互通和动态组网,在各个管制系统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综合信息平台,实现空管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发布,实现立体交联空管平台综合和资源共享,实现民航管制一体化运行;实现军民航高效、安全的信息互联,提高空域监管能力,提高国土防空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4)构建协同式的数字空管系统

航空运输系统是一个大区域的复杂系统,包含管制部门、航空公司、机场、公众等众多方面。

通过协同的方式,可以大大增强整个国家空域用户的信息沟通能力,大大提高用户的主动性和操作的灵活性,进而使得决策者始终处于最佳的决策位置上,并能做出最好的决策方案。

对保证飞行安全和效益具有重大意义。

2.2.2主要任务

(1)空天地一体化航空通信网络研究

突破开放式数据链体系结构,空地通信协议转换与处理技术,VDLMode2航空甚高频移动数据链技术,航空移动路由、信道访问控制和传输控制技术,航空移动IP技术及网络接入技术,集群模型及动态组网技术,基于中间件的集群网关技术和协议体系,集群网络中移动接入和管理和集群网络综合管理技术。

研制VDLMode2数据传输和处理地面设备,网关集群等下一代航空数据通信关键设备,构建空地一体化的航空信息采集、处理和交换平台;构建空天地立体网络协议体系和制定相关技术标准。

(2)航空导航

突破航空区域导航技术、航空广域、局域卫星导航增强技术、多系统组合下的完好性监视技术与对空发布技术、高动态多通道智能卫星导航信号模拟技术、多模式航空组合导航技术、组合导航中的信息综合处理技术、我国导航卫星系统对空管所需系统性能应用评估技术和卫星导航系统性能评价方法、标准和体系,研制VOR/DME/ILS/GPS/北斗多模组合型的航空导航设备,高性能双星信号模拟器和LAAS地面设备。

(3)航空监视

突破自动相关监视(ADS)及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DS-B)技术,雷达和ADS组合监视技术,多元监视信息融合技术,机载态势感知和综合避险技术,飞行器精确定位、威胁分析及快速避撞技术,多点定位相关监测处理技术和基于航空数据链的机场场面监视技术,研制具有自动相关监视和空地双向数据通信能力的数字管制工作站、机场场面监视系统、机载态势知晓和危险避让系统,在我国西部地区的航路和终端区开展数字空管演示验证,实现机场复杂环境下专用车辆、航空器等定位、冲突检测、控制与引导。

(4)空中交通管理

突破空域规划与评估技术,航线网络及枢纽机场规划技术,跑道、航路、终端区、机场场面容量与安全评估技术,协同式多机场流量优化技术,数字化的管制服务技术和面向对象的协同式空中交通服务技术,研制空域设计与评估系统,数字化放行(PDC)系统,自动终端信息服务(D-ATIS)系统,飞行流量管理系统,实现航空运输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航空运输效率和安全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