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专题区域联系考点训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136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专题区域联系考点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专题区域联系考点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专题区域联系考点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专题区域联系考点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专题区域联系考点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专题区域联系考点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专题区域联系考点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专题区域联系考点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专题区域联系考点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专题区域联系考点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专题区域联系考点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专题区域联系考点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专题区域联系考点训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专题区域联系考点训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专题区域联系考点训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专题区域联系考点训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专题区域联系考点训练.docx

《高考地理专题区域联系考点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专题区域联系考点训练.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专题区域联系考点训练.docx

高考地理专题区域联系考点训练

区域联系

考点一 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资源跨区域调配

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1.区域经济联系

(1)两大趋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2)重要形式:

区域经济合作。

2.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

1.主要工程

南水北调

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2.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对西部地区 

①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②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对东部地区 

①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②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及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对整体

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利于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对环境

①东部地区:

天然气代替部分煤炭,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

②沿线农村地区:

推广使用天然气,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教材金句

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大、周期长,对调出、调入区的地理环境会带来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然而,有利影响是主要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工程或技术等手段加以克服。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及原因分析思路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分析思路

对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的分析要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入手。

 意义

方面 

对调入地区

对调出地区

资源

缓解资源短缺问题

促进资源开发

经济

促进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形成资源相关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

社会

带动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

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生态

环境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3.我国重点资源调配工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工程影响

南水北调

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

调出区

①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②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航道淤塞;

③中线工程需大量移民

①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②促进天然气综合利用,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③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④缓解因生活用能缺乏导致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但工程建设区易造成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调入区

①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

②缓解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和地面下沉状况;

③可有效遏制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④造成北方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

①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②促进能源消费结构调整;

③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产业发展;

④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4.南水北调带来的环境问题

(1)水源区径流量减少;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2)工程沿线地区:

给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地下水位升高,土壤容易发生盐碱化。

(3)水质(东线):

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经过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1.(11月浙江选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略图。

图中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甲是________________,该主体工程的资源输出地位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西气东输工程 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

解析 图中甲工程为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资源输出地为新疆,位于我国三大自然区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11月浙江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印度河是南亚大河,年输沙量4.8亿吨,河口潮差达4.2米。

其流域灌溉农业发达,灌溉用水约占径流量的4/5,灌区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平原地区。

下图为印度河流域示意图。

图中甲城和乙地分别是巴基斯坦棉纺织工业中心和棉花生产基地。

材料二 下表为印度河流域干、支流径流量比重及不同时段径流量占全年的比例。

河流

径流量占流域的比重(%)

不同时段径流量占全年的比例(%)

4~6月

7~9月

10~12月

1~3月

印度河干流

53

31

54

8

7

支流①

13

44

36

8

12

支流②

14

28

56

7

9

支流③

4

30

51

8

11

支流④

16

19

64

10

7

材料三 巴基斯坦人口众多,80%的人口集中在印度河平原地区。

该国实施“西水东调”工程,在印度河干流和支流①、②兴建大型水库、拦河大坝等水利工程,将河水通过调水渠调入支流③、④,使印度河流域灌溉用水得到保证,灌溉面积扩大。

(1)从发展灌溉农业的角度,分析巴基斯坦实施“西水东调”工程的必要性。

(2)从自然灾害角度,评价巴基斯坦“西水东调”工程对印度河三角洲产生的影响。

答案 

(1)径流量西多东少;径流量年内变化大;东部地形平坦,扩大灌溉面积的潜力大;东部更干旱,更需灌溉用水;保障冬季灌溉用水,增加农作物熟制。

(2)有利:

洪水灾害威胁减轻。

不利:

海水入侵或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海岸侵蚀加剧;风暴潮威胁加剧。

解析 第

(1)题,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必要性可以从供求的角度进行分析。

注意本题限定从发展灌溉农业的角度,要结合材料三和地图信息作答。

(2)题,评价工程对区域的影响应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作答。

本题限定从自然灾害角度,结合材料三,本工程主要是为了保证灌溉用水,所以减少了入海径流,也就减少了洪涝的威胁,这是有利方面。

不利方面因入海径流减少,会导致海水入侵,土壤盐碱化加剧;海岸侵蚀加剧;风暴潮威胁加剧等。

(4月浙江选考)近年来,我国山西、内蒙古等能源输出地逐步用电力输出代替煤炭输出。

沿海输入地鼓励用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完成3~4题。

3.用电力代替煤炭输出会(  )

①减少我国温室气体排放 ②促进输出地经济增长 ③增加我国交通运输压力 ④增加输出地环境压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输入地鼓励居民用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汽车,主要目的是(  )

A.改善大气环境B.缓解交通拥堵

C.减轻噪声污染D.减少交通事故

答案 3.C 4.A

5.(10月浙江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5年6月,甘肃至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在湖南湘潭正式开建,建成后甘肃电力将源源不断输送到湖南。

近年来,甘肃与电商巨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特色农产品。

目前,甘肃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特色农产品基地。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甘肃和某农业生产基地略图。

下表为甘肃2012年和2014年电力装机容量构成表(单位:

%)。

年份(年)

火电

水电

太阳能

风电

2012

53

25

1

21

2014

44

20

12

24

分析甘肃能够向湖南输电的主要原因。

答案 甘肃能源资源丰富;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等;电力供大于求。

湖南能源资源缺乏。

读“我国煤炭及西气东输工程主干管道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分析我国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原因。

(2)长三角地区需要调入大量能源的原因有哪些?

(3)西气东输工程还不能彻底解决长三角地区能源短缺问题,请你从开源方向提出两条缓解该地区能源紧张状况的措施。

(4)山西省除了通过公路、铁路运输直接向外输出煤炭外,还以何种形式向外输出能源?

这种形式有何好处?

答案 

(1)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需要;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2)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常规能源不足。

(3)从国外进口油气产品;充分利用近海大陆架油气资源;开发核电、风能、海洋能等其他替代能源等。

(4)将煤炭转化为电能输出。

减轻对交通运输的压力;减轻对电能输入区的环境污染;产生的经济效益高。

下图为“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示意图”,该管道线经南疆后,与西气东输线路相接,其天然气主要输往江浙一带。

据此完成1~2题。

1.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沿途的气候特点是(  )

A.炎热干燥B.干旱少雨

C.严寒干燥D.温和多雨

2.中亚天然气输往江浙,对江浙一带的有利影响有(  )

①缓解能源紧张 ②促进常规能源开发 ③大幅缓解就业压力 ④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 1.B 2.B

阿拉尔市是台州市对口援疆城市。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屯垦阿拉尔后,经艰苦创业,开垦良田120万余亩,创造了人进沙退、人造绿洲的旷世奇迹。

完成第3题。

3.台州市与阿拉尔市合作对双方共同的积极意义是(  )

A.有利于两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B.促使两地经济快速发展

C.两地科技、人才等联系日益密切

D.两地的招商引资发展加快

答案 C

(浙江超级全能生省级联考)“五水共治”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千岛湖引水工程是“五水共治”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读“千岛湖引水工程线路图”,回答4~5题。

4.千岛湖引水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

A.治污水B.防洪水

C.保供水D.抓节水

5.千岛湖引水工程建成后对杭州城区的积极影响有(  )

A.减缓地面沉降B.缓解用电紧张

C.缓解交通压力D.减轻大气污染

答案 4.C 5.A

考点二 产业转移

1.内涵:

原材料价格、工资与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会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开拓市场,发达地区的企业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2.我国的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案例

原因

主要影响

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

寻求廉价资源和低成本

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也会对欠发达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寻找廉价劳动力,众多的发展机会,广阔的市场空间

加速大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区域内部发达地区产生人口稠密、交通拥挤、资本过剩、污染严重、自然资源不足等问题,使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

缩小地区差别,在区域内部达到平衡,加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3.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从区域产业发展来看

发展过程

初级阶段

重化工阶段

高科技产业阶段

环境影响

破坏不大

“三废”污染严重,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不利影响逐渐减少

产业类型

劳动密集型

资源密集型

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2)地域分布

教材金句

发达地区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产生人口稠密、交通拥挤、资本过剩、污染严重、自然资源不足等问题,使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逐渐下降。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国际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如下图:

2.产业转移的影响

3.我国产业转移案例分析

(1)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转移

(2)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3)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区域内部的产业迁移)

1.(11月浙江选考)“一带一路”是互惠双赢之路,它对密切我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意义重大。

与俄罗斯的合作有利于我国(  )

①引进大量民间资本 ②输入大量剩余劳动力 ③进口大量油气资源 ④拓宽产品的销售市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C

解析 我国与俄罗斯相比,我国资金更为雄厚,劳动力更丰富,所以不可能从俄罗斯引进大量资本和剩余劳动力。

俄罗斯资源丰富,工业以重工业为主,故我国可从俄罗斯进口大量油气资源和拓宽销售市场。

2.(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

剑麻纤维韧性强,耐海水腐蚀,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

非洲坦桑尼亚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剑麻生产国,被称为“剑麻王国”,自1999年,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位置见下图)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并建设配套加工厂,所产剑麻纤维主要销往我国。

该农场一期种植1000多公顷,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000人,预计2020年种植面积达3000公顷,年产剑麻纤维1万吨。

该公司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

(1)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

(2)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

(3)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

(4)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

答案 

(1)剑麻纤维生产:

我国热带地区面积小,用于种植剑麻的土地较少,产量低;我国热带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季节差异大,种植的剑麻质量较差。

剑麻纤维需求:

我国船舶、汽车制造等规模大,对剑麻纤维需求量大。

(2)离沿海(首都、港口)较近,临铁路(便于剑麻纤维运输),临河流。

(3)在热带条件下,收割的剑麻极易腐烂、变质,影响纤维质量。

(4)增加就业,增加税收,促进基础(民生)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解析 第

(1)题,要结合题干要求从气候条件和用途来分析。

由材料可知,剑麻属于热带经济作物,而我国热带面积较小,因此产地范围较小,产量较低;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剑麻纤维的应用领域较大,需求量大,因而产需矛盾突出。

(2)题,结合农业区位因素,读图可以看出,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水运、交通等方面。

第(3)题,剑麻为热带经济作物,在热带气候条件下,收割后的剑麻易腐烂变质,影响纤维韧性,导致质量下降。

第(4)题,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尤其是经济、社会的角度,来分析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

可以从材料中获取相关信息,从“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000人”可知能够为该地提供长期和短期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中国公司还可以为当地增加税收,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从“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可知,能够促进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

1.读“全球产业转移路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过程。

长期以来,国际产业转移主要发生在制造业领域。

下面为全球产业转移路径示意图。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地区的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欧美地区的一些跨国公司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跨区域直接投资,率先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地区,从而使产业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转移的现象。

(1)根据材料一,描述图示产业转移在空间分布上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欧美地区为什么率先进行产业转移?

(3)近年来,我国环渤海地区在中央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下,成为继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大区域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

环渤海地区在接受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 

(1)很不均衡;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地区,尤其是中国。

(2)欧美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随着发达国家土地价格、劳动力、内部交易等成本的上升,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压力的加大,欧美地区的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故进行产业转移,并且形成向亚洲转移的明显趋势。

(3)接受产业转移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承接的产业应以资源节约型为主;应该加快承接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步伐。

2016年10月28日,美国波音公司首个海外工厂(波音737飞机完工和交付中心)选址浙江舟山,这是舟山群岛新区作为中国第四个国家级新区后的又一重大项目。

完成1~2题。

1.美国波音公司到舟山建厂,这一过程主要反映了(  )

A.工业集聚B.产业转移

C.产业转型D.产业联系

2.舟山成为波音公司首个海外工厂的主要优势是(  )

①科技发达 ②交通便利 ③政策优势 ④劳动力丰富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 1.B 2.C

课时训练

1.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具备的优势是(  )

A.人才储备充足B.交通运输便利

C.基础设施完善D.自然资源丰富

答案 D

读下图,回答2~4题。

2.第一条西气东输管道没有直接在东南直出甘肃,而是绕道宁夏、陕西北部与山西,其主要原因是(  )

A.节约管道建设成本

B.带动宁夏、陕西等地的经济发展

C.补充气源

D.保护东部的生态环境

3.图中反映出我国油气分布与消费方面的特征是(  )

A.油气资源分布西多东少B.油气资源分布西少东多

C.油气消费西多东少D.油气消费东西平衡

4.图中各石油进口路线中,方向①的来源地是(  )

A.俄罗斯B.欧洲C.新加坡D.日本

答案 2.C 3.A 4.A

读“自然区域图”,回答5~6题。

5.东部季风区划分成a、b、c、d四个自然区的主要依据是(  )

A.土壤B.水分C.热量D.植被

6.下列关于f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灌溉农业区的水源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

B.自然景观以草原为主

C.降水量空间分布严格遵循自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D.河流短小,多季节性河流,无外流河

答案 5.C 6.A

近年来,广东顺德的美的、格兰仕、海信科龙等家电、机械企业纷纷在安徽布局,并以此为基地向全国扩张。

下图为“顺德主要家电、机械企业向安徽转移状况分布图”。

据此回答7~8题。

7.广东顺德许多家电、机械企业纷纷落户安徽的主要原因有(  )

①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 ②科技研发实力居世界领先地位 ③靠近东部沿海地区,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④产业配套条件好,基础设施较完善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8.大量产业向安徽转移,可能会对安徽产生的影响包括(  )

①有利于安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②有利于安徽生态环境的改善 ③有利于改善安徽劳动力的就业状况 ④有利于安徽产业结构的升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 7.B 8.D

(牌头中学测试)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图中五条虚线是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

完成9~10题。

9.有关图示资源跨区域调配说法正确的是(  )

A.①线水质较差但能自流

B.②线输送的主要是火电

C.③线能量来源于太阳能

D.④线易造成土壤盐碱化

10.⑤线北段很多闸口安装有能发热的栏栅,主要目的是(  )

A.防止凌汛B.杀灭细菌

C.增加流速D.拦截杂质

答案 9.C 10.A

(浙江杭州二中模拟改编)自1980年东风汽车在此建设第二生产基地以来,湖北襄阳已成为拥有500多家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及具备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运营全产业链的城市。

据此完成11~12题。

11.汽车相关企业纷纷入驻襄阳的主要原因是(  )

A.水陆交通便利B.产业协作条件好

C.矿产资源丰富D.劳动力成本较低

12.新能源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对襄阳市的积极影响有(  )

A.交通压力减轻B.大气污染减轻

C.就业压力增加D.城市化水平提高

答案 11.B 12.D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联考)南加州山火自2017年12月4日开始窜烧,持续了半月有余。

读“美国加州区域图”,完成下题。

13.据图分析该州对水资源配置方式及对山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水西调 受阿拉斯加暖流影响,气温偏高加快山火向北蔓延

B.南水北调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稀少加快山火向东蔓延

C.西水东调 气候干燥,蒸发量大,枯枝落叶多加快山火向北蔓延

D.北水南调 盛行西风强劲,加快山火向东蔓延

答案 D

14.(浙江湖州选考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某区域图。

材料二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2015年“两会”期间甲省代表提出了将该省中西部地区打造成京津冀地区产业向外转移最佳承接地的建议。

(1)说明甲省中西部地区承接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2)分析说明产业转移对甲省未来可能的影响。

答案 

(1)区位相邻,距离近;工业基础好;土地价格低;两地区交通联系便捷;环境条件较好(环境承载力较大);有政策扶持;有较多熟练(技术)工人。

(2)使甲省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使甲省向发达地区迁出的人口减少,人口迁入增加;使其省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城镇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会加重甲省生态环境的压力。

15.读“南水北调中线和东线工程示意图”和“西电东送中部通道示意图”,回答问题。

 

(1)与南水北调东线相比,中线方案建设的优势条件有哪些?

(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投入使用后,哪些地区可能产生土壤次生盐碱化现象?

试分析其产生过程。

(3)在调出区和调入区中任选其一,说明西电东送对区域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

答案 

(1)中线基本可自流供水,运营成本低;水源地水质较好。

(2)黄淮海平原。

产生过程:

沿岸地区潜水面低于东线北上河水的水位,东线河水渗漏补给地下水,使潜水面上升;又因为该段沿岸地区地处半湿润地区,短暂雨季外的其他时期,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土壤中的盐分逐渐向地表积聚,产生了土壤次生盐碱化现象。

(3)对调出区:

推动调出区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把其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本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

对调入区:

缓解调入区能源紧张状况;优化调入区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大气)质量;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