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怎么教作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15470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今天我们怎么教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今天我们怎么教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今天我们怎么教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今天我们怎么教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今天我们怎么教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今天我们怎么教作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今天我们怎么教作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今天我们怎么教作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今天我们怎么教作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今天我们怎么教作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今天我们怎么教作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今天我们怎么教作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今天我们怎么教作文.docx

《今天我们怎么教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今天我们怎么教作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今天我们怎么教作文.docx

今天我们怎么教作文

今天,我们怎么教作文?

各位专家、各位同仁:

我非常荣幸今天有这个机会,与大家谈谈我在作文教学中的困惑和思考,不到位的地方请各位专家、同仁不吝指教。

首先,我先说说当前作文教学中的困惑,以及我所感觉到的问题。

江苏高考作文自从自主命题以来,全省的作文均分呈现持续走低的状态,尤其近三年来都是在及格线上徘徊,从未突破50分,个中原因在哪里呢?

反思平时的作文教学,我们在教学生什么呢?

我们也许教了学生很多作文的技巧,教了学生很多文章学的知识,甚至我们还教会学生如何去讨好阅卷老师,我们其实教了很多很多东西给学生。

可是学生却总不识好,反而越来越不会写作文了,一大批说理浅薄、故事单薄、缺少层次的平庸之作成为主流。

没有办法,我们只能反省自己。

(一)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多大的写作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表述:

“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扪心自问,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多大的写作空间?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总喜欢这样说,“要想高考作文拿高分,就应该……”我们还喜欢这样说,“这是一篇高考满分作文,我们来看看人家是怎么写的……”久而久之,学生作文成了为教师而写,为应试而作,自然毫无兴趣,照搬照套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成功地写出一篇文章或作品,因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写、写什么以及怎么写。

写什么,就是写什么内容,表现什么主题;怎么写,当然就是结构、布局和表现技巧了。

写什么内容,是学生平时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教师的责任在于启发他们去发现、发掘和使用这些经验及知识。

而要学生积极发挥这种主动性,就必须明白为什么写。

一般情况下,“为什么写”来之于生活感受和思索以及对问题的看法,这种写作欲望,是写作主体发生的,无任何外在因素。

教师的任务就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写作欲望”(语文课程标准)。

由初期朦胧的欲望而逐渐明朗化,变成鲜明的主题,再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使用材料,这也是完全自主的行为。

而现在的写作教学则更多是教师带有强烈的功利目的的有计划的强制性训练,也就是说学生从为什么写到写什么都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我们实在没有多少理由去责怪学生,其实是我们在教学生说假话呀。

叶老先生曾说:

“写文章不是生活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的本身。

”“作文不是无所作为的玩意,不是无中生有的把戏,是生活中间的一个项目,同吃饭、谈话、做工一样,是生活中间缺少不了的事情。

”作为“生活本身”的写作在我们的教学中却仅仅成为赚取分数的工具,学生自然便丧失了自由表达的权利,更不用说个性而有创意的表达了。

当然,造成学生的集体“失语”,不仅仅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写作的环境、教育的环境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与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曾经长期歌唱乌托邦的幻想,我们曾经长期带着假面具生活,我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是那样的高度统一。

于是,我们总告诉学生,这样说才是对的,那样说是绝对不可以的,久而久之,便将学生那份纯真自然轻易地消磨殆尽。

本应该“千教万教教做真人,千学万学学习求真”的中国教育就这样与真实渐行渐远。

(二)我们还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吗?

作文教学应让学生去创造美,并用美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这一切只有通过丰富精彩的语言来实现。

中学生语言经过多年训练已经初具表达通顺的能力,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语言能力往往成为了学生提升作文水平的一个瓶颈。

作文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

许多学生在作文时总容易陷入“笔不从心”的窘境,常常有想了一节课还是一字未写的学生;学生写作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刚拿起笔来,气势旺盛,信心百倍,及至文章写出,却发现才达到原先设想的一半。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也是作文的外包装,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明白,它的优劣对高考作文会产生多么重要的影响,可是我们平时在感慨于学生语言的苍白空洞和毛病百出的同时,总有一种束手无策的感觉。

老师和学生同时陷入怨天尤人的境地。

对于学生“笔不从心”的情况,我们不妨帮助学生创设情境,多进行一些单项训练作为发展提高的台阶,如想像片段,描摹仿写、选词造句、联句、写片段等等,以便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锤炼语言。

对于学生“语言苍白“的问题,我们也许更要思考其根源所在。

唯有找到其根源,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

朱光潜说过,思想情感和语言是一致的活动,其中有一方面是实质(即意义),这实质并非离开语言的思想;也有一方面是形式(条理和语言的组织法),这形式也并非离开思想的语言。

这两方面犹如人的骨肉和形状,并不能分离独立。

汪曾祺也多次谈到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他说“我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

语言和思想是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

”从两个人的表达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当我们要叙述、要描述、要议论时,一定不能没有内在的思想和情感。

鲁迅的犀利、钱钟书的睿智,丰子恺的温情哲思、张炜的珠圆玉润……其语言无不浸透着其浓浓的个体生命体验,即使一句“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祝福》)也隐含着鲁迅的厌弃和失望的情绪。

而我们写“今天,我们迟到了”“晚上天气不错”这样的句子,大多仅仅是为了完成一个对时间或事情的叙述。

找到了根源,我们在作文语言训练时便可以有的放矢了。

我想训练的重点无外乎两个:

一是让学生的作文语言实现“言”和“意”的准确对应,一是让学生对语言实现“言外之意”的合理开发。

教学中常可以发现:

描绘事物生动、作文内容厚实的学生,他们掌握的词汇量总远超一般人,他们选用词语可以取诸左右而逢其源。

因此,帮助学生丰富词汇是语言训练的第一步。

王国维说: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这也道出了“言”“意”准确对应的奥秘。

学生学习,倘若“所见不真,所知不深”,而又勉强地“矫揉妆束”,势必造成作文的“言”“意”断裂。

因此,帮助学生积累知识、丰富生活、感悟生命、提升思想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当然,对于优秀的学生我们还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

作文不仅仅是关涉遣词造句的方法,还要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思考,去描摹,去叙述,让语言展示他们的个性。

让他们的文章有小溪清流,也有大江奔腾;有浅吟低鸣,也有引吭高歌;有对生命意义的困惑与探问,也有对纷繁生活的静思诠释……我们要让学生明确:

你喜欢某一类或某几类语言,你在写作上习惯于使用哪些有特色的语言表达技巧,就尽量在这方面发展,充分展示自己的语言个性:

形象生动,幽默含蓄,深刻冷峻,洒脱自如,朴实平常,只要适用,浓妆淡抹、浅吟高歌都是好语言。

(三)我们教学生思考了吗?

今年的江苏作文,专家对此题目予以高度评价,称是“江苏高考命题作文以来第二个好题。

”金陵中学特级教师、语文教学专家喻旭初说,2012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忧与爱》“出得很好”,仅次于2004年的高考作文“水的灵动,山的沉稳”。

他认为,这个题目可以引导学生不仅要热爱生活,也要思考生活。

他说:

“这主要体现在‘忧’字,忧是一种社会责任,历史使命,有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生活、家庭、社会就会充满爱。

有了忧患意识,忧患的最终是为了爱,这样文章就会有深度。

”喻旭初同时还认为,这个题目也对中小学的教学有一些启示。

他说,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观察、了解生活,引导学生理性地思考生活,增强公民意识。

喻旭初认为,现在社会欠缺公民意识,对很多事情都麻木了。

而有了忧患意识,就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也会促进生活中一些不良现象的改变。

我觉得,他讲得真好,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作文教学欠缺的是什么。

于是,我又顺理成章地想到我们作文教学中的第二个问题——我们教学生思考了吗?

每年的高考,总会出现一些“低幼化”作文,而有一定观点的文章也大部分缺乏分析、说理。

这里不仅有写作技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缺乏敏于感受、善于思考的能力。

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总是习惯于瞄准高考,除了训练还是训练,各地的历年的高考作文题都一一拿来练。

量是够了,质却难以提高。

究其原因,我们忘了一篇好文章不仅在于结构的完美、语言的精彩,更在于思想的深刻与独特,而思想的深刻与独特主要来自于学生深入广泛的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

如果说生活贫瘠、思想贫弱是学生一种“先天”不足,那么对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后天”培养则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切写作活动都是客观之物与主观之识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融合,最后统一于书面语言的过程。

”(林可夫《基础写作概论•前言》)显然,对客观物质世界敏锐的感受和发现能力是写好文章的先决条件。

所谓“感受”,就是作者在观察接触现实生活中,受到影响和启发而可能产生的诸如想象联想、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复杂认识心理活动,心物同构,交相融合。

往往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常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学生没有感受,就不可能写出作文来,感受不独特,就会出现千文一面的现象。

如何诱导学生的感受,是平时作文教学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如果对生活冷漠旁观,即使一些令人感动的东西摆在你面前,你也不可能发生共鸣”(李存褒语)。

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才会“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获得丰厚的生活积累。

中学生阅历浅,又容易把周围的一切看得平淡无奇,所以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热爱生活之情,鼓励学生敞开心扉、打开各种感觉,去亲近大自然,关心现实,关注社会。

学生只有领略到萋萋春草、瑟瑟黄叶的美,才会欣然心动,一吐为快;只有关注社会,感受到时代的脉搏,才会产生责任感,才会激发思考。

“文以识为主,认题立意,非识之高卓精审,无以中要,才、学、识三长,识为尤重。

”(刘熙栽《艺概•文概》)“识”之得来,离不开感受、思考。

两个画家用同一个模特,所成的画价值有高低;两个作者用同一个故事,所成的诗文意蕴有深浅。

这一道理说明,对同一事物,作者的认识和审美感受不同,美的发现也必然不同,自然就有了“识”的高下之分。

那么,如何使学生获得“高卓精审”之“识”呢?

首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丰富生活认识储备。

灯光给人希望,白杨坚强不屈,蜡烛启迪人们奉献,凡此种种,无不是思的结晶。

如能形成这种习惯,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生活必将更为丰富多彩。

其次,应加强求异、发散等创造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打破消极的思维定势,打破常规视角,让学生的作文显示出思辩的锋芒。

最后,我们还可依凭生活自身的辨证关系,引导学生从一些看似平常、平淡的事物或事情中透视出超乎其本身的深邃的意义,从细小处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从而使作文具有更丰富、更多元的内涵。

当我们的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大胆质疑,并大胆表现自己虽然带着稚气童真却充满想象、充满灵气的心声的时候,所有的语文教师就可以长吐一口气了。

以上是对作文教学中“教什么”的反思,其实我们每个人关注得更多的是“怎么教”的问题。

下面我仍然说说我的困惑或者反思。

首先,我一直在想,作文教学应该有个系统、有个序列吗?

一个客观的现实是,当代语文教材中只有专题性的写作知识的介绍,而没有形成序列的作文教学系统。

这种情况既然存在,也许必然有其合理性,最重要的原因也许是语文教学本身就没有一个系统。

对此,我本很不以为然。

于是我曾自以为很科学地建立了一个作文训练序列,基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个由简单而复杂的过程的基本规律,我设定了一个由低而高、由浅而深的作文教学步骤和套路,实施下来,却发现这种希望按部就班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想法,实在有点乌托邦的味道。

那么,面对没有系统的作文教学,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我觉得大概可以归结为四个字——“以我为主”。

两层含义:

第一点,与阅读教学相比,作文教学随机生成的特点更鲜明更突出,它要求教师自主地构建课程目标,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过程,提出评价标准。

换言之,每位教师都可以有也应该有各自的一套,只要它不是凭空臆造,而是来自实践,就能或多或少揭示出作文教学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第二点,教师的阅读审美经验和写作经验自然要比学生丰富多了,我们不妨从自己的经验和心得中整理出一套系统,作为学生作文训练的模板。

例如,如何让文字更有韵味、更富有情感,如何搜集、巧妙运用材料,如何赋予文章新意,如何形成自己的写作个性……总而言之,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更多地讲点智慧,千万不能千篇一律地完成这样一个简单的模式:

学生作文交上来,教师改完后发下去。

学生这样的作文训练往往是盲目的,难见成效的。

其次,课堂上,我们该做点什么?

我觉得,不要把重点放在那些繁琐的语言学、文章学等知识上,而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积累生活、丰富体验的引导和对思维品质的培养上。

常听家长抱怨:

自己的孩子平时读书挺多,见识挺广,可一写作文,不是挤牙膏就是榨芝麻,写出来的一点文字,不是无病呻吟就是陈芝麻烂谷子。

我们自己也常常感叹,平时要学生写篇作文,就像赶鸭子上架,学生总是万分痛苦、百般无奈。

究其原因,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训练、重语言轻思维的流弊漠视了学生这一鲜活的写作主体,忽视了思维品质这一紧要的写作要素。

新课标更注重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而当下高考作文的考查,也是既注重语言表达的优劣,更注重思想观点、情感内容的高下的标准。

那么,在课堂上,我们如何去落实思维品质训练呢?

我觉得我们首先得开动脑筋,想出办法,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的热情,帮助学生建立勤于思考的意识和习惯,唯有这样,方能让思维之花叶繁花艳。

比如说,我们可以利用晨读课,每天安排一名同学用一句话向全班学生介绍刚刚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并稍加评论,阐明观点。

这种方法具体要求是新闻+短评,可以称之为“新闻早点”;我们可以每堂语文课预留3-5分钟让学生登台演讲,要求学生采撷社会热点焦点,捕捉生活时尚风尚,诸如伦敦奥运裁判问题、金融危机、钓鱼岛问题等等,话题可以无所不包,这种方法具体要求是热点加剖析;我们可以让学生摘抄古今中外名言警句,并加以点评;我们还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有意义的或有批评价值的事情,提炼成400字左右的短文,在每周一的班会课上交流。

只要我们开动脑筋,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其实平时我们也做了很多类似的事情,但我觉得我们一定要清楚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目的要明确。

上面讲过,与阅读教学相比,作文教学随机生成的特点更鲜明更突出。

在语文课堂中,对学生思维品质训练的机会是很多的。

比如在学习《鸿门宴》时,可结合《史记·项羽本纪》,在班里组织讨论“数英雄,论成败”的话题,让学生结合古今中外无数英雄人物的事例,对“以成败论英雄”的评价套路加以反思,以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再比如说,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从语言文字本身入手,通过听说读写的形式,对学生加强直觉思维训练。

直觉思维就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在面前的事物、现象、问题的一种迅速识别、敏锐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

直觉给人的感觉似乎难以言喻,但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无意识的思考。

在学生的作文表达中假如赋予了直觉思维,那么学生作文的语言无疑将更富有灵气和感染力。

诸如“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地球在哭泣”“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无不是直觉思维带来的灵感火花。

我们可以把新课文的学习当作进行作文技巧强化和指导的有效实例,让作文指导永远处于“进行时”状态。

课本中的文章都是学生写作的“范本”,但枯燥的说教往往事倍功半。

不妨等学生在实际“创作”中有了困惑和需要时,及时引导学生把教材中文章的处理技巧、精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与自己的习作进行比较,学生往往会“心有灵犀一点通”,恍然大悟:

原来文章可以这么写;我们还可以把试卷中的有关试题,当作作文教学的“分项训练”,从而有效地把作文“大问题”化成一个个“小问题”,例如,2008年散文阅读《侯银匠》中有这样一道探究题:

“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针对此题,可以向学生讲讲作文时如何谋篇布局,使文章结构合理。

语文课堂中,我们还有很多机会可以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和辐合思维的训练,关键是要做个有心人。

当然,我们最关注的是作文课堂。

作文课堂当然是以讲评和指导为主,但如何讲评和指导才能实现高效,这值得我们思考。

传统的讲评一般都是由教师根据批改来发现问题、总结得失,并在课堂讲评中进行阐释和解析的。

虽然这种讲评模式能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作文的症结,且能收到一定的实效,但这种包办代替、唯我是听的做法忽视了作为创作主体的学生的存在,湮没了他们最本真、最丰富的写作体验和批改感受。

无疑,这种以教师代学生、以一言代群言、以外导代内省的讲评方法虽然看似节约了时间,操作也简便易行,但留给学生的只能是“冥然兀坐”“水波不兴”。

因此,我们得想想其他办法。

我觉得作文讲评最关键的是能够引导学生体验自省,自我总结和提高。

作文评讲时,佳作展示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这个环节中我们可以让佳作作者上台声情并茂地朗读自己的作品,使他深刻体验到写作的成就感以及被人注目和歆羡的愉悦感、自豪感。

这种荣耀无疑会进一步蓄积作者望尽天涯、更上层楼的无穷能量。

接着,由台上佳作朗读者回顾、讲述自己在本次作文中的一些感受和体会、经验和失误,然后请台下的学生或教师就自己感兴趣的作文话题提问,进行面对面、推心置腹的交流与碰撞,如怎样立意、如何选材、采用何种文体、借用何种结构等。

在一问一答、上下互动的轻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探讨写作问题、交流写作心得,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现场评价的热情,不断提高他们的写作感悟能力。

热闹过后,接下来就需要学生沉静下来,依据上一阶段宣读的佳作和自己的感悟,再联系自己的文章来对比反思,找出自己作文中的闪光之处和主要问题,或联系自己批改的体会对他人的作品进行评点和总结,然后轮流发言,各抒己见。

事实证明,这种发动学生集思广益的作文反思方式,不仅能更真实准确地发现存在的问题,而且能进一步激活学生内心的表达欲望和写作热情。

学生写作主体的总结反思固然重要,但教师的宏观指导不容忽视。

在学生个性化反思内省的基础上,若再辅以教师高屋建瓴、总揽全局的精要点拨,学生写作中的主要问题和弊病便会暴露无遗,接下来的作文训练便可有的放矢了。

在此,顺便说说批语。

首先,批语必须要写,否则学生对自己作文的优势和不足难有清醒的认识。

关键是如何写好批语。

我觉得,好批语的评判标准除了要帮助学生认清自己,还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引发其写作内驱力。

对于学生作文,即使是一个优美的语段,一个用得恰到好处的成语,也必须慷慨、及时、得体地予以表扬;而对于不足,则应该和风细雨地娓娓道来。

唯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尤其对视作文为畏途的学生,这样的评语往往能够消除他们对作文的苦恼、焦虑和无奈。

其次,评语的好不好要看能不能对学生的语言习得起到示范作用,进而提升其语言文化品味。

我们写评语,得十分注重语言的生动优美、准确干练、活泼得体,且富有情感、蕴含激情;不要写那种苍白无力、不痛不痒、缺乏个性的僵死的批语。

我一直认为,语文教师向学生提供的一切语言信息都必须是规范的、优美的。

作文批语更不能例外。

那种所谓“好”“较好”之类的死板生硬的“点评”,那些所谓“语言要通顺,主题要鲜明”之类的毫无生气的“点拨”,实在令人生厌。

它丝毫不能引发学生赏阅批语的兴致,相反,只能使学生感受到僵死语言的枯燥甚至无聊。

除此以外,好的评语还要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对学生在文章中表现出的关于理想和现实、社会和人生的一些稚嫩的思想、复杂的情感,要善于去倾听;好的评语还要能弘扬学生的个性,我们甚至可以要求学生在自己的评语下进行反批,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第三,把作文教学延伸到“课外”

关于批语是题外话。

以上谈的是语文课堂中我们可以做点什么,课堂是我们的主阵地,但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绝不能仅限于课堂,还得延伸到“课外”。

这里,我们不把延伸到课外的作文教学作宽泛性理解。

现在的作文教学,几乎都是“当堂作文”。

上课铃一响,教师在黑板上写下题目,课代表分发作文本,两节课完成,下课铃一响,教师就收作文。

对于那些没能写完的学生,教师往往会这样警告:

“如果是高考,你也敢写不完吗?

”这就是典型的“当堂作文”。

的确,在高三复习迎考的关键时刻,这种“当堂作文”非常必要。

但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觉得不需要每次都进行“当堂作文”。

首先,作文写作是需要灵感的。

学生写的不是可以不动感情的请假条、通知、寻物启事之类的应用文,而是“感情真挚”“内容充实”“意蕴深远”“构思精巧”的“佳作”,这不是单凭写作技巧就能完成的。

我们应该给学生充分的写作时间,让他们去思考和选材。

其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作文题目,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也可能是“无话可说”的。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成长环境有别,即使是命题人认为很常见的题目,对个别同学来说也有可能是很大的打击。

比如说“我的妈妈”这个题目再普通不过了,但对于一些从没得到过母爱的单亲孩子来说,就很难下笔。

因此,提前告知学生下次作文的题目,让他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去收集相关素材,阅读相关文章,形成自己的思考,然后在作文中一试身手,这样才更能真正达到作文训练的目的和效果。

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一般是教师命题,然后由学生审题、写作。

以同一要求、同一步骤、同一时间要求几十位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把他们的活动约束在同一空间内,结果是练得很多却效果一般。

因此我们要加强课外练笔,鼓励学生自由写作,记下触动自己心灵深处的一切生活信息,哪怕只是简单枯树冒出一点绿意的一丝惊喜,哪怕只是听到雨滴青瓦的一份惆怅,哪怕只是走在街上没有目的地的那一刻的茫然……都可以随时记下来。

你给了学生充分的创作自由,学生一定会给你更多的惊喜。

当然,让学生自由写作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必须把学生的随笔收上来,尽快地批阅,还要在文章立意、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加以指导点拨,并把优秀的作品张贴到教室里,或印发给学生,让学生点评。

教师要努力让学生的写作从“要我写”回归到“我要写”。

事实上,近年来,自由写作已经得到很多老师的肯定。

但有些老师把自由写作抬高到了替代课堂正轨写作的地步,这也是不恰当的。

著名教育家王森然当年曾分析过课堂作文的益处,其中有三点讲的很好:

一是“练习思想的敏捷”,二是“使思想纯一不乱”,三是“避免抄袭”。

今天读来,仍然觉得他的话平实之中能给人深刻的启发。

因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当堂作文和自由写作相结合。

第四,作文要求制度化。

我们学校规定,一学期必须写八篇作文,学校认为这是语文老师的基本工作量,是作为一项制定来规范老师的作文教学的。

我们当然不会简单地认为这是学生写好文章的基本保证,但我们认为,作文教学如果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并严格的执行,一定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比如说,我们可以把课外练笔纳入常规作文教学,要求每周一篇练笔,有批改,有讲评,这样做一定能使学生的作文激情得到长期的保护,并使学生得到更多的个性化指导。

对于每学期八篇作文的要求,备课组必须集体备课:

有计划、有指导、有评价、有讲评,最后登记在案。

过去,期中期末考试后,学生只能看到分数,对自己作文的优势和不足并没有清醒的认识,阶段考试的丰富资源,被白白浪费了。

如果备课组通力合作,阅卷结束后,备课组老师加以分工,汇总作文情况,形成文字的“综合评述”;选出不同层次有代表性的作文,每篇附上教师的批改手记,形成“作文例析”;两份材料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标准,对照检查。

然后班级交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

长期坚持,形成制度,一定会达成明显效果。

(第五,追求作文教学的智慧。

)最后,再说点虚的。

关于作文教学的各种主张一直很多,往往各执一词,且都很有道理。

有人认为写作知识、写作方法很重要,掌握了写作方法,写作水平自然便能提高,有人却对此很不以为然;有人推崇自由写作,有人更赞赏课堂命题写作;同样是课堂作文,有人推崇情境式活动型的写作实践形式,认为这种形式有助于学生思想素养、写作素养的提高,也有人赞成常规的命题作文,认为这种形式更能培养学生审题立意、某篇布局的能力……可以说,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截然相反的认识和做法。

这些想法和做法,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