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说课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6166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定风波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定风波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定风波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定风波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定风波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定风波说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定风波说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定风波说课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定风波说课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定风波说课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定风波说课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定风波说课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定风波说课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定风波说课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定风波说课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定风波说课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定风波说课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定风波说课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定风波说课稿.docx

《定风波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风波说课稿.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定风波说课稿.docx

定风波说课稿

定风波说课稿

今天语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到了定风波说课稿,《定风波》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这篇定风波说课稿可以迅速让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做到分块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相信对大家的授课有一定的帮助!

一起来看看。

 

定风波说课稿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一、说教材

 

1.考纲要求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诵、背诵、默写,培养学生欣赏宋词的基本能力,提升自身的学习情趣和人文素养.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定风波》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的第2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

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两首》都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

其中的《定风波》词人以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乐观、淡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立体全面地认识苏轼;了解苏轼的成就和思想;.理解并准确背诵《定风波》这一词作,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

把握词鉴赏的技巧;学习赏析、评价诗词中的形象;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

 

3.情感目标:

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学习苏轼旷达豪放的胸襟和努力进取的精神,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4.教学重点:

 

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3.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

 

5.教学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6.教学时间:

我会分三个课时进行授课,前两个课时进行基本内容的讲解,以及课文的朗诵、背诵,第三课时,进行学习后的交流和巩固。

 

7.课程分析:

鉴赏唐诗宋词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

苏轼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

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成为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

他赢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力似乎是无穷的。

他的这首词是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了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8.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苏轼,如果诱导得当学生应该是参与积极的。

以前也学过许多苏轼的诗、词、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豪放的词风。

相信通过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学生能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的。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法:

本课拟采取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采用启发引导,交流互动的授课方法,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寓教于乐.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学法: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诗词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理由在于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

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合作探究法,调动学生思维,学生相互讨论,主动鉴赏诗词,自己处理文本,提高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布置学生在课前诵读该词,结合注解和序了解该词的主要内容,了解苏轼其人。

 

环节一: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列出有关苏轼的资料(采用作家方方的散文)让学生猜测是哪一位词人。

 

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介绍了作者,为下面的知人论世鉴赏方法做铺垫。

 

然后揭晓答案,同时解释词牌《定风波》的由来。

提出“知人论世”鉴赏方法,介绍作者。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

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定风波》又作《定风波令》,唐教名曲,后改为词调。

 

全词双调六十二字,前阕三平韵;两仄韵,后阕四仄韵,两平韵。

 

敦煌曲子词《定风波》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语,可见调名乃取平定战乱之意。

 

环节二:

播放音频《定风波》,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所应注意的节奏,示范朗读技巧。

检测学生预习情况。

设计有以下问题:

 

A、从词前的序中知道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b.根据序言所述,词的上下两阕分别写的是那种情况?

 

(明确:

上阕:

雨中

 

下阕:

雨后)

 

c.提问:

大家感受一下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

从词中找一下答案。

(给同学们三五分钟自行讨论)

 

(——沉着。

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

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

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

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

也无风雨也无晴。

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

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

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朗读实质上是读者与作者双方借助文字,共同参与的思想交流活动,是读者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

多朗读才能让学生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

 

环节三:

细节讨论讲解。

 

(一)鉴赏上阕

 

1.上片从哪个角度写雨的?

 

(明确“听觉,写出雨势很急)

 

2.苏轼在雨中是怎样一种表现呢?

抓住关键词。

 

明确:

抓住“吟啸”、“徐行”、“轻”三个词。

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徐行,“轻”有轻快之意,诗人并未慌张躲雨,而是雨中漫步,与序言中“同行皆狼狈”相比,显得从容洒脱,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

(卓尔不群,非同一般)(反其道而行之的倔强,铮铮傲骨)

 

3.怎样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

 

①将烟雨和平生联系起来,“烟雨”指什么?

 

(明确:

自然界的风雨即人生的风雨,用了暗喻,双关的手法(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身世浮沉雨打萍”,异曲同工)。

 

②么,我们来看看苏轼经历了怎样的风雨?

 

(明确:

序中“三月七日”,注释中有介绍,元丰五年三月七日,时苏轼谪居黄州。

苏轼因何贬谪的呢?

——PPT展示乌台诗案:

 

王安石变法,苏轼发现新法弊端,反对新法,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说他作诗讽刺新法,御史台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御史台,因官署中种植柏树,又称柏台,又因树上常栖乌鸦,又称乌台,御史是监察百官的,所以有人戏称御史台都是乌鸦嘴。

 

③我们如何理解这个“任”字呢?

 

(明确:

任,任凭之意,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

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凸显性格中的无畏,洒脱,坚强。

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有毛泽东“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胸怀气度。

 

4.“烟雨”我们解读出别样内涵,那回过头来,“竹杖芒鞋”和“马”能不能挖出点什么深意呢?

 

明确:

“竹杖芒鞋”——江湖闲散生活;“马”——官场奔波。

再看“轻”字,不仅是写脚步轻快了,更见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一种向往。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东坡》苏轼

 

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贾谊《吊屈原赋》云:

“腾驾罢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盐服车兮。

 

5.学生齐读上阕。

 

(二)赏析下阕

 

下阕写雨停了,苏东坡人生最大的风雨也结束了,我们来看一看,经历了人生风雨之后的苏东坡对人生有什么样的新认识。

 

1.“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我们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抓住酒醒、微冷、斜照,让学生分别分析)

 

(明确:

 

酒醒——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

 

微冷:

外部感受是内心情感的折射,微,表程度,一切苦难在作者这里已经不算什么了。

 

斜照:

驱散寒意,带来温暖,表明作者的乐观(板书))

 

2.“回首向来潇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们如何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含义?

 

(明确:

 

表层:

回头看来一路风雨,现今都归平静。

 

深层:

无论人生多少风雨,只要坦然面对,一切都会过去,无所谓风雨晴明。

 

提问:

又提到了雨,那么这里的雨和刚才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烟雨是不是一样的呢?

 

——既是自然风雨,又是政治风雨、人生风雨,这么说诗中的“风雨”用了什么手法?

 

——隐喻义,双关。

 

3.全词都是“常态”描写下蕴含深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一语双关,以曲笔写胸臆,显得含蓄蕴藉,从生活小事见出人生哲理。

(举例《题西林壁》)

 

关键问题的讨论(高潮)

 

4.“归去”,与词中哪句相照应?

作者要归向何处去呢?

 

明确:

与“竹杖芒鞋轻胜马”照应,同样表现出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我们可以从苏轼的其他词作中找到依据——PPT展示《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忘却营营”“江海寄余生”可以见出苏轼是早有这样的想法的。

 

提问:

大家想起了谁?

谁还有归隐之心,或归隐的经历?

 

庄子《逍遥游》御风而行,泠然善者。

一死生,齐彭殇,

 

——陶潜《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

他和庄子、陶潜能划等号吗?

 

——不能,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

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

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要逃离人生。

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

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

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

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然而,苏轼的归隐却和陶渊明的归隐不相同,陶、庄的归隐是真正的归隐,而苏轼的归隐是精神上的归隐,心灵的寄托。

因为他始终没有忘记天下苍生,没有忘记黎民百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始终是他的精神标杆,不渝的信念。

 

5、大家再考虑:

东坡为何不躲雨?

 

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

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

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庙堂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

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

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五祖的两个弟子的话: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还有一位说: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无一物、无风雨,颇相似,有点空蒙之感,禅意很浓了。

 

注意: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

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

 

温故知新,类比学习,拓展延伸

 

六、温故知新

 

我们以前读苏轼的东西是不是都是这个感觉?

(同学可以齐背)

 

不是。

同学举点例子。

如: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春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壮志难酬)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千里〉(美好祝愿,人间情怀)

 

学习评价(小结)

 

鉴赏中很重要一条就是评价,用一句话说说他的人或他的词。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林语堂《苏东坡传》)

 

——“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余秋雨《文明的碎片?

苏东坡突围》)

 

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被贬谪黄州时的基本心境:

 

一是泰然自若、旷达处之;

 

二是意存归隐、宽慰自解。

 

总体说来,这首词的艺术表现特点是:

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一、写眼前景,想心中事,异质而同构

 

二、若即若离,隐喻寄托

 

三、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放小结音频)

 

我们围绕“雨”说了这么多,原文的“雨”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既是自然风雨,又是政治风雨、人生风雨,这么说诗中的“风雨”用了什么手法?

 

——隐喻义,双关。

很好,如果考试,这儿很可能成为考点。

最后我们来做一件入世之事:

给这首词拟几道赏析题。

 

——“一蓑……”刻画了苏轼什么样的形象?

(抓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常常是重点。

卓尔不群,非同一般)(反其道而行之的倔强,铮铮傲骨,从容豁达。

 

——“归去……”苏轼要往哪归?

结合苏轼生平谈谈苏轼的人生态度。

(聪明,把上课内容变成题了)

 

——“轻”怎么理解?

竹杖芒鞋行于泥地真比马轻?

(豁达的写照,暗含无可奈何的心境)

 

——“迎”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拟人。

心情的超脱释然。

抓字词来解读,很符合出题常规)

 

自主作业,能力迁移1.如何看待人生的有限存在?

如何从积极的人生意义上把握人生的大限?

海德格尔提出的“向死而生”不失为一种大彻大悟的人生心态。

正视现实,直面人生,这种“向死而生”的生命解读,实际暗含了知死守生、视死而生、轻死重生的哲学理解和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

正像海德格尔辩证分析的那样:

理解了死,才能理解了生;看清了人生的有限,才能看清人生自身发展的无限。

所谓自身发展的无限就包含在自身存在的有限之中。

 

以苏轼的生平为例解读一下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论,写一篇文章,文体字数不限。

 

2.你们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

写一篇文章《风雨人生》。

文体,字数不限。

 

3.《东坡突围》,可全面论述,抑或三千弱水只取一瓢,展开一方面,写一篇散文,文体字数不限。

 

(苏东坡到黄州来之前正陷于一个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狱的案件中,这个

 

案件的具体内容是特殊的,但集中反映了文化名人在中国社会的普遍遭遇,很值得

 

说一说。

搞清了这个案件中各种人的面目,才能理解苏东坡到黄州来究竟是突破了

 

一个什么样的包围圈。

 

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

 

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

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

 

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

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

 

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

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

 

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

 

四、说板书

 

定风波

 

苏轼

 

朗读:

停而不断不温不火不扬不抑从容

 

上阙:

雨中

 

途中遇雨豁达淡然洒脱人生态度

 

下阙:

雨后

 

全才

 

鉴赏方法:

知人论世坎坷

 

儒道释思想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定风波说课稿的全部内容,此分享对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非常有帮助,小编祝教师朋友们工作顺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