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23032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docx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专业课及共同课考试大纲

专业课与共同课通用,但出题形式与答题程度要求有所区别

古代音乐史部分

教材:

参看《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配套音响:

专业课CD十张一套;共同课七张一套(音乐学系办公室有售)。

一、远古(约前21世纪以前)

 

(一)概述

人类在从原始落后的低级阶段逐渐进化发展的过程中,与生俱来的创造音乐和接受音乐的能力也随之与日俱增。

中国古代的先民至迟在新石器时代以创造了音乐,并在夏朝以前已经产生了一些作品和乐器。

 

(二) 远古时期的考古音乐资料

 陶埙:

陶土制作,圆形或橄榄球形吹奏乐器。

内空,外有吹音孔和按音孔。

常根据音孔多少来称呼。

 骨哨:

动物肢骨做成的哨子。

 骨笛:

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距今约有9000年形制统一,制作规范长约20厘米,直径约1厘米开管管侧开有7个孔,没有当今笛子的吹孔和笛膜孔有的骨笛上面还留有设计音孔位置的刀痕标记直吹,吹奏时将骨笛斜持,使顶端吹口与嘴保持一定倾斜度,吹奏时大部分气流进入管内,在管内一侧形成气体震荡而发声

 陶钟:

陶土制作的钟考古学家认为钟铎先是由竹、木制成,后来用陶制作,再发展到用铜制作

 原始乐舞图

 (三) 历史传说中的远古时期音乐

朱襄氏,葛天氏,伊耆氏,伏羲氏,女娲,神农氏,

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舜,禹

 (四) 关于中国音乐的起源

    1,中国音乐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萌芽

    2,萌芽时期的音乐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3,萌芽时期的中国音乐具有多民族的特点

二、章 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前771年)



(一)概述

 

(二)历史传说中的音乐作品

    《九歌》,《九辨》,《九韶》(《九招》),《时日曷丧?

》,

《大濩》,《桑林》,《大武》

 (三) “雅乐”与礼乐音乐

    1,“雅乐”的来源

“雅乐”一词今存文献中最早见于《论语·阳货》

雅(夏)原是地名,是周族的发源地

“雅”的音乐,实际就是周族的传统音乐

    2,礼乐制度

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产生于西周,相传是周公旦参照夏礼和殷礼制定的;后经汉初文人追记,基本内容保留在《周礼》、《仪礼》和《礼记》中

西周礼乐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1)等极化的音乐制度

2)繁复的音乐礼节

    3,专职乐师的产生和音乐机构的建立

专职乐师:

黄帝时有乐师伦,舜时有乐师夔,尧时有乐师质;大约夏时起,有“瞽”(盲人)担任乐师

巫,是古代祭祀活动中能以歌舞沟通鬼神的人女性巫曰巫,男性巫曰觋

音乐机构:

瞽宗,是乐师瞽人的宗庙

大司乐,是西周时建立的庞大的音乐机构负责人:

大司乐职能:

1)掌管宫廷贵族子弟的学习2)掌握朝廷贵族子弟的学习大司乐中共有一千四百多人

4,音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以培养人的思想感情为目的

西周的音乐教育包括师、乐、舞三个方面

 (四) 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

    1,《易经》中的民歌

《周易》是中国古代先民的一部筮书,即算卦书《易经》相传萌芽于殷周之际

    2,《诗经》中的早期作品

《诗经》中的“二雅”中的周族历史叙事歌、风俗歌都属于西周、甚至西周以前的作品

    3,四夷之乐

是指华夏民族四周的少数民族音乐

另:

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流入宫廷,丰富了宫廷的礼乐音乐,也促进了西周音乐的发展

 (五) 乐器的发展

    1,考古发现的古乐器

1)埙

2)磬

3)鼓

4)钟

    2,甲骨文中关于乐器的字

1)磬

2)鼓

3)庸

4)龠

5)和

6)缶

7)竽

8)乐

    3,“八音”乐器分类法

相传虞舜时已经有之

1)金(钟-编钟、钲、铙、铎等)

2)石(磬-编磬)

3)土(埙、缶)

4)革:

鼓类乐器,如建鼓、悬鼓、鼗等

5)丝(琴、瑟)

6)木()

7)匏(笙、竽)

8)竹(龠、箫、管)

 (六) 乐律学的形成

    1,古乐器测音与音阶问题

由商代无音孔陶埙能吹奏的音来看,商代已经具备产生十二律的音乐基础了

    2,十二律、五声音阶名称的产生

十二律的产生相传在黄帝时代真正的十二律和五声音阶的名称所见最早文献是《国语·周语》和《周礼·春官》

    3,宫调理论

“宫”的含义就是“均”,是指一个八度中的各音位置

“调”则是以每宫之中宫音之外的各音为主音的调

“宫调”是我国古代音乐基本理论的概称

三、  春秋战国(前771至前221)

(一)概述

1、周朝的礼乐制度土崩瓦解,民间音乐蓬勃发展起来(雅乐衰落,俗乐兴盛)

2、音乐作品、乐器、音乐表演艺术、音乐基本理论思想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3、在诸子百家学说的影响下,各家各派的音乐思想随之产生

(二) 民间音乐

  1,雅乐的衰落和俗乐的兴盛

俗乐中,影响最大的是郑国和卫国的音乐

俗乐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乐律学、乐器学、音乐表演艺术以及音乐美学思想的进步

  2,《诗经》中的十五国风

十五国:

周南、召南(楚文化)、邺、庸、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

  3,《楚辞》音乐

《楚辞》源于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依据楚国民间歌调填词的诗作。

著名的《离骚》是根据一首名叫《劳商》的楚国乐曲填辞的。

《楚辞》中最突出的也是最重要的是每部作品末段的“乱”

《楚辞》除了有“乱”的音乐段落外,还有“少歌”、“倡”的音乐段落,其结构位置处于全篇中间

  4,荀子《成相篇》及其他

“成相”是古老时代的产物,最初是一种讲述成治道理的职事,担任这种职事的人叫成相

句式短小整齐、韵脚密,演唱时必定节奏紧凑,顿挫分明,属于说唱一类的文艺形式

(三) 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

   1,歌唱艺术

人们在唱歌实践中,逐渐发现了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演唱者性格之间的关系,以及歌唱艺术的规律

   2,古琴艺术

据传远古的“伏羲氏”时代古琴即已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古琴已相当流行

演奏家:

师襄、伯牙、师涓、师旷等

作品:

《文王操》《高山》《流水》《清商》《清角》《清徵》

 (四) 乐器和器乐音乐

编钟,编磬,琴,瑟,笙,排箫,篪,筑,筝,乐队

 (五) 乐律学

   1,《管子·地圆》和《吕氏春秋·音律》的三分损益法

《管子·地圆》:

宫81*3/4=徵108*2/3=商72*3/4=羽96*2/3=角64

《吕氏春秋·音律》:

从黄钟起一直推算到十二律

 

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2,曾侯乙钟铭中的乐律学文字

 

   3,其他有关乐律学的记载

刘向《新序·杂事》:

“引商刻羽,杂以流徵”

 (六) 音乐思想

   1,孔子、墨子、老子、庄子及荀子关于音乐的论述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1)视音乐为一种人的必备文化,和“诗”、“礼”一样,是人受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2)对一个社会来说,孔子认为礼和乐相配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3)孔子的音乐思想随中国儒学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刻而深远的影响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相传为楚国人):

1)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上,视音乐为一种奢侈生活的享受而极力反对之2)对音乐采取片面而极端的看法,为后人所不取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人):

提出“法天贵真”,以崇尚自然为根本

1)认为音乐之美在乎于其自然,自然的声响是最美的音乐2)对儒家的礼乐观念进行抨击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赵国人):

1)强调儒家的礼乐思想,批判墨家的“非乐”论2)认为音乐的目的是感化人心乐与礼相结合,是治理社会国家的重要手段

   2,《乐记》的音乐思想

据考《乐记》为刘德(河间献王)编,是儒家的音乐理论著作

《乐记》有抽象概括问题,寻求一般规律的特点,是它的理论价值所在

《乐记》有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一面,有其相对性

《乐记》的主要内容:

1)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有着内在的艺术规律

2)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感情,和“礼”结合起来,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

3)礼乐是治理国家的工具

对个人来说,礼乐可以起到节制的作用;对国家来说,可以达到治理国家的效用

《乐记》集中了先秦关于音乐的各方面的论述,是一部先秦儒家音乐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中国音乐思想的发展和中国音乐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前221至后589)

(一)概述

 

(二) 汉乐府

乐府机构原为秦代所设

汉武帝时扩建乐府,收集了黄河、长江流域和南北许多地方的民间歌谣,宫廷里也由此整理编辑了一些民间歌谣集

乐府又吸收了大量的民间乐工

乐府的扩建,使朝廷内外民间音乐一时兴盛起来

汉乐府的扩建与协律都尉李延年的音乐才华有很大关系

汉哀帝罢乐府,乐府就此结束

汉乐府的历史贡献:

1)大量民间音乐传入宫廷,丰富了宫廷的音乐生活,极大地推动了汉朝音乐的发展2)当时的文人、官吏以民间曲调填写新辞,依民谣的题材再创作,留下许多作品,在文学上形成了“乐府诗”的艺术体裁

 (三) 鼓吹乐与横吹乐

一、鼓吹乐:

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的合奏乐,其原始形式源自北方游牧民族,秦汉之际渐渐传入中原

鼓吹乐的吹管乐器主要是排箫、笳、角等;打击乐器主要是鼗、鼓、铙(汉代曾留下“鼓吹铙歌十八曲”)

鼓吹乐作为一种乐队形式,用于宫廷礼仪、宫廷燕乐和军乐(用于军乐的又称为“短箫铙歌”),其中用于宫廷的鼓吹,又成为黄门鼓吹;骑在马上边行边演奏的,又称为骑吹

二、横吹乐:

其形式、用途与鼓吹乐很接近

汉代以后,鼓吹乐和横吹乐都被作为宫廷的礼仪音乐而继承下来

(四)相和歌与清商乐

相和歌:

汉乐府扩建以后,原始的民间歌曲经过乐人们的加工提高,用各种乐器伴奏来表演,被称之为相和歌

汉代的相和歌在东晋南渡以后被保存在清商乐里

相和歌中艺术的形式和体裁丰富而多样化,其中艺术形式较为复杂的是平调、清调瑟调、楚调和大曲

平、清、瑟、楚调属于楚声体系,他们是继承了先秦楚声发展而来

相和大曲是一种除主体部分之外,又有“艳”(“楚歌”)、“乱”、“趋”(原是吴地的一种民歌)等段落的多段结构的乐曲,其主体部分称为“曲”;“艳”用于“曲”前,原是楚国民歌的一种体裁;

相和大曲的结构形式:

1)曲前加艳(瑟调大曲《步出夏门行》)2)曲后加“趋”(瑟调大曲《淖歌行》)3)曲后加乱(瑟调大曲《病妇行》)4)曲前加艳,曲后加趋(瑟调大曲《艳歌罗敷行》)5)艳、趋两段结构(瑟调大曲《艳歌何尝行》)6)富于艺术性的“但歌”(是一种歌唱形式)和“但曲”(是一种器乐曲)

清商乐:

(“清商”一词初指一首琴曲名,后来文人多把它比喻为美好的音乐)

曹魏时期,宫廷里建立了一个音乐机构,名清商署,主管人是清商令

东晋以后,汉魏时期的音乐也迁移到了南方,它们和江南的民间音乐一起被统称为“清商乐”

清商乐主要由吴歌和西曲构成

1)吴歌:

即吴声歌曲,产生于长江下游、建邺地区的民间音乐,内容多表现家庭儿女的意趣

“吴声”中有一种以旧曲而创新的编曲手法称之为“变”

2)西曲:

流行于江汉一代的民间音乐,即所谓“荆楚西声”

吴歌和西曲在音乐结构上,除主体部分外,还有“和”声与“送”声

(五)古琴音乐

古琴发展到魏晋时有十三个徽位,其形制大体已经定型

   1,《广陵散》

当今研究者大都认为《广陵散》叙述了“聂政刺韩王”的故事题材

2,《碣石调·幽兰》

这份乐谱使用文字记录左手按弦位置,右手如何弹奏,这种记谱法是减字谱的前身。

此曲系南朝末丘明所传

3,《梅花三弄》

此曲相传为晋代桓伊所作笛曲,后演变为琴曲

今人认为桓伊笛上三弄,可能是王僧虔《大明三年宴乐技录》中记载的笛的“下声弄”、“高弄”和“游弄”

4,《酒狂》

相传为魏晋名士阮籍所作

这个作品主要表现了阮籍的一种醉酒佯狂的精神状态

(六) 少数民族音乐和外来音乐

南北朝:

《敕勒歌》(敕勒族)

《木兰辞》(鲜卑族)

《代面》(歌颂北齐神武帝)

《钵头》

《苏中郎》(又叫《踏谣娘》)

少数民族音乐和外族音乐大量传入中原,融进了中国音乐发展的洪流,使中国音乐更加丰富多彩,更富于艺术的生命力

 (七) 乐器

   1,笛和羌笛

笛:

汉魏六朝时期,“笛”这个字,既指横吹的管乐器,也指竖吹的管乐器

羌笛:

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的乐器

2,笳、角

笳、角这两件乐器是由西北少数民族传入的,都运用于鼓吹乐中

笳,又称胡笳

角:

俗名“簸逻回”,原先利用动物的角,以后也用竹、木、皮革制作角在横吹乐中是一件重要的乐器

   3,琵琶

 

   4,箜篌

西域所传乐器,分为两种:

一种指的是卧箜篌;一种指的是竖箜篌

卧箜篌是一种类似琴瑟,又如琵琶一样有品柱,用拨来演奏的乐器

竖箜篌源出于古代西亚的亚述地区,后来向东流传就是中国的竖箜篌;向西流传就是希腊的竖琴

此外,北朝时从外族还传来了筚篥、方响、锣、钹以及鼓类乐器

 (八) 乐律学的发展

1,相和三调、清商三调和笛上三调

平调、清调、瑟调是相和歌中的“三调”

“平、清、商”三调在南朝时候也称清商三调

   2,京房六十律、何承天“新率”和荀勖笛律

京房六十律:

京房,本姓李,字君明,西汉元帝时乐律学家。

他的“六十律”是在用三分损益法产生十二律之后,继续向下相生直至第六十个律。

“六十律”的用途:

1)试图解决十二律旋宫音律均等问题2)用此算卦占卜

京房之后,南朝钱乐之和沈重用同样的办法,又制作了“三百六十律”

何承天“新律”:

把三分损益法第十二次相生出来的“黄钟”律的弦长于起始的黄钟律弦长之间的差数分别加在三分损益相生的每一个律上,这样得出的律高已十分接近平均律

何承天“新律”的可贵之处在于摆脱了三分损益法相生的框架而寻求十二律的均等

荀勖笛律:

荀勖,西晋时期的文人兼乐律学家。

他注意到了制作管乐器中的“管口校正问题”并由此制作了十二支笛固定音高

3,古琴的纯律问题

魏晋以后,古琴上已经有了十三个徽位,这十三个徽位是按照弦长的泛音列设置的。

古琴徽位的建立,说明古人已经在琴上充分认识、运用了纯律音程

4,乐谱

汉魏时期已产生多种乐谱形式

 (九) 音乐思想

    嵇康和他的《声无哀乐论》

嵇康(公元224-263),字叔夜,魏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音乐家

《声无哀乐论》立足于老庄的哲学思想,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1)音乐是一种独立的客观

音乐的这种独立的客观存在,在于它自身的自然和谐

2)音乐与人的感情无关

音乐只有善恶的差别,简单和复杂、高与低、兴奋和安详的特点;但和人的情感没有什么关系

3)音乐引起的哀乐是因为听者哀乐在心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论点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是具有独创性的,其难的可贵之处是在于注意到音乐的特殊规律,给后人认识音乐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财富

五、隋唐(581至960)

 

(一)概述

唐代的音乐文化从唐初起,随国势上升而不断发展起来,到开元天宝时候宫廷音乐艺术已达到了极其辉煌的地步

唐代的音乐,从音乐作品、音乐的形式和种类、乐器、音乐理论等各方面都有许多新的发展,并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 民间音乐

   1,曲子

曲子是随着城市经济发展起来,在城市里流行的一种歌调

曲子的来源主要是传统的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的大量曲调。

它的流传,最初主要是乐工把文人的齐言诗填入曲调演唱演奏,以后这些曲调便成为“依声填词”的基本固定的音乐形式

为解决齐言诗(五言和七言)入乐演唱演奏时词曲不相吻合的情况,乐工们采取叠唱(在每句唱完后叠上诗句句末几个字使之和曲调乐句相吻合,如琴歌《阳关三叠》)、填入衬词(后来文人又把这些衬词换成实词,原来的“齐言诗”就变成了“长短句”,曲子词也由此形成)

曲子音乐在倚声填词的流传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

文人根据曲调的句式填入各不相同的词,而乐工们却能够根据不同内容的词在一个基本曲调上润饰变化创造出情趣各异的音乐来,这种推陈出新的音乐创造,唐人的诗文中称之为“翻曲”

    2,变文

变文是唐代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源于说唱古代印度的佛教故事

佛教宣传教义,常常吸收民间音乐的曲调来说唱

在文字结构上是散文和韵文相交叉为一体的,散文部分是“说”的,韵文部分是“唱”的

变文作品底本有唱佛经故事的:

《妙法莲花经讲经文》、《维摩诘经讲经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有唱中国民间故事的:

《吴子胥变文》、《王昭君变文》

开始由僧人在寺院讲唱变文的活动,也称之为“俗讲”

变文的讲唱从寺院逐渐走向民间,称之为“转变”,其内容也从佛经故事走向历史故事和民间生活

    3,古琴音乐

古琴音乐在隋唐时期属于清乐体系

在当时风行大量外来音乐的时候,古琴音乐有保存了一些具有华夏历史传统的作品《大胡笳》、《小胡笳》和《离骚》是当时重要的作品

     

(1)《大胡笳》和《小胡笳》

源自汉代相和歌中的但曲《大胡笳鸣》、《小胡笳鸣》

琴曲《大胡笳》不仅在基本情调上是和蔡文姬的《悲愤诗》相近,而且它是在流传过程中才被赋予《悲愤诗》的思想内容

南宋以后,出现了名《胡笳十八拍》的长诗、琴曲,以后又出现了琴歌《胡笳十八拍》

《小胡笳》的音乐也被后人理解为蔡文姬叙述自己的身世,全曲分四段

     

(2)《离骚》

《离骚》是晚唐琴家陈康士(公元874-888)的作品

明清时期这个作品的传谱多达三十多种

(三)燕乐

燕乐的“燕”字,与古“宴”字相通。

隋唐时期的燕乐指的是皇帝宴享群臣和外国使臣场合中的音乐活动

燕乐音乐中安排大量的外来音乐又体现了泱泱大国的古老传统

1,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和立坐部伎

七部乐为隋文帝所创,包括:

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礼毕

九部乐为隋炀帝所创,包括:

西凉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康国伎、疏勒伎

唐高祖时,增设“燕乐”而削去“礼毕”,形成唐代“九部乐”:

燕乐、西凉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康国伎、疏勒伎

唐太宗时又增设“高昌”而为十部乐:

燕乐、西凉伎、清商伎、高丽伎、高昌伎、安国伎、龟兹伎、康国伎、疏勒伎、扶南伎

在当时的外来“乐部”中,西凉乐和龟兹乐的影响是最大的

唐十部乐中,名“燕乐”的一部是唐代当时创作的歌颂唐王朝的乐舞,为唐初张文收所作,有《景云乐》、《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四部作品

十部乐之后,又分为立部伎和坐部伎

到开元年间,原来处于立部伎的“胡乐”被升为坐部伎,由此而华夏音乐和外来音乐得到进一步的交融

安史之乱以后,燕乐中的“清乐”,由于不被朝廷所重视而日益散失

    2,大曲

燕乐中的大曲,是一种融器乐、声乐、舞蹈于一体的大型乐曲。

它的表演场面辉煌,结构长大,诗、乐、舞并茂,集中体现了唐代燕乐的艺术成就

唐代大曲在类型上主要分清乐大曲(来自清商乐)、法曲大曲(来自南朝佛教的“法乐”)和胡乐大曲(来自以西域诸国为主的外来音乐)

大曲主要分散序、中序、破三大部分,分别以器乐、歌唱、舞蹈为主,每一部分又有许多不同名称的段落

相当一部分大曲的“中序”歌词是一些诗人的诗作,这些诗在内容上互不相关,也没有什么情节

由于大曲在艺术上比较复杂,它的排演有相当大的规模,因此大乐署乐工在排练上也需要充分的时间

唐大曲中有一部著名的作品《霓裳羽衣》

唐大曲传至宋初尚存四十大曲,但宋代大曲多是“摘编”(摘编:

宋人从大曲的许多“编”内,摘取其中音乐优美而又能自为起迄的一遍或多遍)

唐大曲的“破”的部分,在宋代也作为一个独立的乐曲题材来运用

 (四) 音乐机构和音乐家

音乐机构:

隋炀帝时,宫廷乐工已达三万人

唐代音乐机构的规模是空前的,乐工也达数万人

太常寺是唐代最高的行政机构

大乐署是对宫廷艺人进行训练和考核的严格管理机构

鼓吹署是专门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是卤簿和军乐的官署

教坊是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中独立出来的,由宫廷直接管理的音乐机构,专门为宫廷燕乐的表演培养人才

梨园是唐太宗在禁苑设立的音乐机构,以教习、演奏法曲为主

音乐家:

吕元真打鼓

徐和子善歌张红红乞唱入宜春

康昆仑琵琶第一手

段善本扮女移调弹《绿腰》

王芬、曹保保、王麻奴、王花奴、何满子

 (五) 中国音乐的外传

唐代,当时的《秦王破阵乐》已传到了印度诸国

 (六) 乐器和器乐音乐

隋唐时期的乐器,从数量和种类上来说都是相当多的

从音乐体系来看,这些乐器主要分“清乐”体系乐器和“胡乐”体系乐器

“清乐”体系乐器有:

1、吹奏乐器:

笛、篪、箫、埙、笙

2、弦乐器:

琴、色、筑、筝、琵琶、秦琵琶

3、打击乐器:

编钟、编磬、节鼓

“胡乐”体系乐器主要有

1、吹奏乐器:

笛类:

横笛、义嘴笛

筚篥类:

大筚篥、小筚篥、竖小筚篥、桃皮筚篥、双筚篥

2、弦乐器:

琵琶类:

琵琶、五弦琵琶

箜篌类:

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

筝类:

弹筝

3、打击乐器:

鼓类乐器:

腰鼓、正鼓、和鼓、齐鼓、檐鼓、羯鼓、都昙鼓、毛员鼓、答蜡鼓、鸡娄鼓

还有另外两种拉弦乐器也很流行,一是“轧筝”,形制似筝,但用竹片擦弦发音;一是“奚琴”,有两条弦,用竹片在两弦间来回擦拉发音,是今二胡类乐器的前身

 (七) 乐律学的发展

在中外文化的交融当中,中国传统的音乐基本理论一方面伴随着音乐的发展不断完善进步,一方面也吸收外来音乐基本理论的特点。

乐学体系、记谱法和作曲理论方面在这一时期都有新的发展

    1,俗乐二十八调

俗乐二十八调,是隋唐燕乐的基本宫调理论

这个宫调体系,今人研究基本认为是受龟兹音乐家苏祗婆“五旦七调”影响,而出自隋代郑译之手,在郑译根据苏祗婆五旦七调基础上创制的八十四调的宫调理论基础上演化而来

唐时的俗乐二十八调是建立在琵琶乐器上的

今人研究大多认为,俗乐二十八调的音阶形式是以雅乐音阶来代替、包含了清乐、俗乐两种音阶

2,移调、犯调和“解”

唐代音乐演奏的移调实践,也即是今天所说的移调

犯调,这也是一种调性转换的手法

“解”也是一种作曲手法,它源自于胡部乐的“解曲”,解曲是以节奏、速度快,风格热烈为特征的。

隋以后在宫廷中备受人喜爱,乐曲的结尾加之一段节奏快的“解”,也成为一种常用的手法

    3,记谱法

     

(1)敦煌乐谱

敦煌乐谱是一种四弦四相的琵琶指位谱,这种乐谱记写琵琶演奏的手指按音位置,不记写具体的音高,



(2)俗乐二十八调音高字谱

俗乐二十八调宫调体系是一个固定调性质的乐理体系,用以表达音高记谱的字符也是固定调性质的

     (3)减字谱

继古琴减字谱之后,在隋唐时期渐渐出现了一种简化文字谱的古琴记谱法,即减字谱。

它是把左手的按弦位置和右手的弹奏法合为一个特殊的“字”

古琴减字谱从隋唐间产生以后,一直沿用到清代;今存明清时期的古琴谱都是用减字谱来记录的

     (4)律吕谱

律吕谱,是一种用十二律名来记录音高的乐谱

六、 宋、元、明、清(960至1911)

(一)概述

宋代随市民文化的兴起,唱曲、说唱、词调、戏曲、器乐演奏等各种音乐活动十分活跃;市民音乐开始成为音乐发展的主要潮流(这一特征从宋一直延续到清代)

元代社会矛盾的激烈促进了戏曲音乐的成熟,杂剧和南戏的发展获得了高度的成就

明清时期城市民歌小曲、说唱、器乐音乐又有进一步发展,繁衍出更多的体裁与形式

乐律学在这一时期也有极大的进步和发展

(二)民歌和小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